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五集)  2012/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二十九页,第一行看起。「所摄陈佛」,分三小段,第一个是「具仪」,这是行礼,礼节。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

前面第一句话,『既摄受已』。世尊在前面教导法藏菩萨,希望他参观诸佛剎土先要仔细的观察,然后再慎重的选择,选择之后要真修。这是修行到圆满,极乐世界就完成了,极乐世界出现了。前面所说,「所摄佛国,超过于彼」,这个彼就是指前面一切诸佛的剎土,说明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我们简略的说,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经里面这是详细给我们说明。法藏最初的动机,是不忍心看到十方世界许许多多皆有六道轮回,都有这个现象,而六道里面的众生非常之苦,求出无期,他发这个大愿帮助这些众生,让这些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这个是西方极乐世界弘愿的核心,一片慈悲。怎样满这个愿?法藏比丘向佛求教,佛将一切诸佛剎土展现在他面前,让他自己去观察、自己去选择。所以四十八愿有几种说法,黄念老都把这些说法集在这个注解里头。一般大德们都认为是四十八愿不是一时发的,是随着考察、观察,在五劫这么长的时间是有阶段性的启发,发这个大愿。看到诸佛剎土里面有好的,发愿我这个世界要有,诸佛剎土里面不善的我们就不要,取人之长,舍人之短,一面参观,一面结成大愿。所以四十八愿是五劫修行,终于法藏比丘的愿圆满了,极乐世界出现了。

今天这个经文,说「既摄受已」,这个佛国土就是极乐世界,广摄十方世界一切有缘众生。有缘怎么说法?只要能信,能相信极乐世界是真实的,是集一切诸佛国土精华之大成,要相信这个,真愿意往生,真肯执持名号,这个人就是跟极乐世界有缘,阿弥陀佛一定会接引他往生。既摄受已,极乐世界圆满成就了,再到老师那边去,世间自在王如来是他的老师。见到老师,『稽首礼足』,这是礼节。我们看注解,「既摄受已,乃承先启后之文。于是法藏菩萨复至世间自在王佛处,稽首」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顶礼,五体投地,「礼足」是顶礼里头最恭敬的礼节,以自己的头接佛足。「随即绕佛」,绕佛也是敬礼,感念佛的德行,感念佛的智慧,感念佛依依不舍。所以这都属于敬礼。『三匝』是「绕佛三周,表作礼之殷重」,我们中国人讲敬重。行礼完毕,这就陈说,我们今天讲报告。

【白言世尊。】

这个『白』是下对上,称之为「白」。上对下这用告,告诉你。我告诉你,这个告是上对下;白佛言是下对上,用白。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礼了,小孩有事情告诉父母,也是我告诉你。这个古礼我们要懂得,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俗,要不随俗,跟人家就格格不入,要随俗。

【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这向老师报告,极乐世界造成了、成就了。绕行之后仍然合掌往佛前,向佛禀白,『我已成就庄严佛土』,这是果,『清净之行』,这一句是因。这里头就给我们很清楚的显示出来,心净则佛土净。极乐世界称为净土,为什么?居住在这个里面的人,无论是什么人,心行都清净,所以感得净土。我们学净土,希望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心行要不清净去不了,这是个基本的条件。教我们念佛,你看真信、切愿、念佛,这里头含着很重要的一个道理,就是要把这个世界放下,这个世界是染污的,不能带到极乐世界去。不但事不能带去,念头都不能带去,就是染污的念头不可以带去。要清净的念头、清净的行为,跟极乐世界就相应了。

底下一段,「佛令具说」,佛就让他详细做报告,让大家都能听到。这里头分三段,第一段是佛对法藏比丘的赞叹。

【佛言善哉。】

『善哉』是赞叹的话,太好了!善哉善哉!「佛言善哉」,这表示法藏比丘的行为,心行,「深可圣心」,深深得到自在王如来的认可,你做得对。「畅佛本怀」,佛的本怀就是要度尽众生,没有想到好的方法,今天这个方法被法藏比丘想到了,不但想到,而且修成了。换句话说,烦恼重的众生、业障深的众生,在十方诸佛环境当中,没有能力断烦恼,没有能力消业障。现在阿弥陀佛建立这个道场,带业往生,也就是说业障不用消,烦恼不用断,只要你真信、切愿、肯念阿弥陀佛,你就能生到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之后,烦恼自然断了,业障自然消了,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为什么?那个世界是清净的世界,在那个世界生不起烦恼,纵然有业障都不会现行。这什么原因?凡是一桩事情一定是有因、有缘、有果,烦恼跟业障有因,我们凡夫有因,因再加上缘它才发作,它就起作用。极乐世界没有缘,没有烦恼的缘,也没有让你业障现行的缘,它把缘断掉了。所以虽有因,在那个地方不起作用,久而久之自然就化解掉,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个地方的善缘、恶缘都多,你时时刻刻都遇到。善缘,阿赖耶的善种子起现行,恶缘,恶种子起现行,因缘具足。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好,缘断掉了。

有这么个学习的场所,所有诸佛都欢喜。为什么?佛是确确实实希望一切众生早一点成就。纵然造极深的罪业,佛还是爱护他,还是想方设法帮助他回头,让他少受灾祸,这是佛的本怀。有这样一个学习场所,一切诸佛都满意、都欢喜。这是这个世界「广应群机」,你看上自等觉菩萨,下至无间地狱的众生,都能够平等得度,这还得了!所以赞叹。「故得叹许,而赞曰善哉,此佛深喜之辞」,佛对于法藏比丘的心行,对于他的五劫修行四十八愿非常赞叹、非常欢喜。下面叫他做报告,「令说」

【今正是时。】

现在这个时候正好。

【汝应具说。】

你要详细报告,让大家都知道这回事情。『今正是时』。《法华经》因时机成熟,会三归一,于三乘行者,咸颁大白牛车,皆入一如来乘」。这是举《法华经》上,「今正是时」,时节因缘成熟了。会三,过去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今天在法华会上讲一乘,一乘是成佛。法华会上佛说,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那我们就知道,佛说三乘、说二乘、说五乘全是方便说,不是本怀。佛的本怀,就是他本来的意思,他本来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都成佛,跟他一样,这是他本来的意思、本来的愿望。实在是因为众生烦恼太重、业障太深,他回不了头来,一乘他做不到,所以才方便讲三乘、五乘。近代太虚大师常讲五乘,把水平往下降。五乘是什么?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一层一层向上提升。先教你把人做好,人做好才能够生天,把天做好才能够证阿罗汉。菩萨再往上提升就是一佛乘,那才是佛之本怀,都是希望大家一生成就。现在极乐世界真的是一乘法,极乐世界没有三乘、没有五乘。阿弥陀佛的大愿,无论是哪一类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一佛乘,这还得了!所以极乐世界的成就,满了一切诸佛度众生的本愿。法藏比丘做了一桩大事业,大好事业,把一切诸佛如来的心愿都圆满了。法华会上会三乘归一乘。

「于三乘行者,咸颁大白牛车」。这是比喻,大白牛车就是现在所说的马车。古时候马车最大,载人最多,马车,成年人七、八个人,这马车。我记得我在抗战胜利之后,在南京念书,南京的交通工具主要的就是马车。有汽车,很少,汽车大概都是半个小时一班,市区里头。马车就非常方便,我们学生,清早就上学,那时候路上没什么人,一辆马车多的时候拉十六个小朋友。而且马车随时可以一挥手它就停了,很便宜,一、二个铜板你就上车。无论在哪个地方下车,你叫他停,他马上就停,让你下车,非常方便。用马车代表一佛乘。有牛车、有鹿车、有羊车,羊拉的车只能拉一个人,羊力气不大;鹿比羊稍微大一点,大概可以两个人坐的车,所以叫小乘。大白牛车这是大乘,用这个来做比喻。「皆入一如来乘」,羊车、鹿车、牛车这是方便,这是引导你,你喜欢,满你的愿,可是到最后你看到的,你看到的是大白牛车。

「为诸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乃曰今正是时」。佛对众生,教化众生就这两句话。佛教你是什么?是佛的知见,就是成佛,证得佛果,他所看到的、他所知道的。那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诸法实相,在我们这个经里面讲的就是真实之际。佛知真实之际,佛见真实之际,真实之际是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一切众生都有。都有,你迷了,你不知道,佛把你这个门打开,让你见到你自己的佛知见,这叫开。根利的,这一开这人就悟了,就开悟了。根钝一点的,开了还不知道,门是打开了,打开里面这个东西不认识。那佛就进一步指示,告诉你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再给你一样样介绍,恍然大悟。所以这叫开示。开示之后,有两个事情是你自己的,就是做学生的,老师只能做到开示,学生听到开示要悟,明白了、觉悟了。悟是解,了解,这第一层;了解之后要做到,后头有入,入佛知见,入是什么?证果。

所以这个开示悟入,清凉大师配在信解行证上说,开是启发你的信心,你明白了、你相信了;指示之后你了解了;了解之后,悟就是你真要做到,你没有做到你并没有觉悟。觉悟了,肯定把佛知见用在日常生活上,生活就是佛知见,工作就是佛知见,待人接物全是佛知见,你就成佛了,你就入了,入这个境界,这就叫成佛,证果了。信解行证。所以行证是自己的事情,信解是老师来帮助你;开示是老师的事情,悟入是自己的。我们听了开示,没开悟,白讲了。为什么还要讲?知道你不能开悟,让你阿赖耶里头种个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会消失,将来,来生后世再遇到佛法,这个种子会起现行,就又增长一点,是这个意思。因此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叫慈悲到极处。没有善根的人给他种善根,有善根的人帮他增长,已经增长到缘成熟的时候帮助他证果,佛菩萨到世间来就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要有智慧、要有耐心。有人真有善根、有福德,但是怎么样?现在这个世间染污太严重,他迷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里头,你跟他讲他都知道,他就回不了头来。把现实的名利看得太重,把自己的佛知见看轻了,所以才有这个现象。那怎么办?不断的讲、不断的教。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听了四十九年这才开悟,有!听了四十九年还不开悟,释迦牟尼佛就不等他了,就交代底下一尊佛接着去度他。你看佛度众生真有智慧,有善巧方便。

「今经亦然」,前面是讲《法华经》上的,《无量寿经》亦如此。「欲令十方九界众生」,九法界众生,「同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弥陀四十八愿就是圆满成佛,愿愿都是帮助众生在这一生圆成佛道。「一切含灵」,全包括了,上面从等觉菩萨,下面到无间地狱,这里头还包括树木花草的神、山河大地的神,统统包括在其中,「皆得度脱」《华严经》上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极乐世界做到了。

我们早年学《华严》,教佛学院的时候是在佛光山佛学院,院长是星云法师,他请我做教务主任。有一天我们几个老师在一起聊天,星云法师提出,《华严经》「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话怎么解释?我们这些老师各个相望,都没办法。情是有情,有情众生同圆种智,好懂;无情是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桌椅板凳,桌椅板凳能成佛吗?指无情众生。那个时候问我,我也说不出来;现在问我,我很容易答覆大家,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它就成佛了,真的,一点不假。就跟那个夏威夷土著医疗的方法,他把他自己身体调养好,对方病就没有了,就这个道理。为什么?自他不二,境随心转,外面物质环境随心转的。我们这个心是佛知佛见,树木花草是佛知佛见,山河大地是佛知佛见。我今天讲这个话,常常听经的人我相信他能懂。你不要认为无情它没有知觉,错了,无情有知觉。水,你看它认识字,它会看、会听,懂得人的意思,桌椅板凳也懂得,没有一样东西不懂得,感应道交。如果它要不懂,它怎么能随着人的念头来转?境随心转。境,它会看、会听,懂得人的意思,这叫无情众生,我们转了它就转,跟着我们转的。《华严经》上这一句我们就解开了,四十多年,初学佛的阶段解不开,不晓得有这么个道理。

现在本经,「欲令十方九界众生,同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一切含灵皆得度脱。是故世间自在王如来告言」。你看告,上对下,前面是白,白佛言,下对上,在中国以前用的文字是有讲究的。告言,「今正是时,汝应具说」,具体详细讲清楚、讲明白,给大家做报告。底下这一小科,「益众」,叫在会的大众都得利益。

【令众欢喜。】

这个话是佛说的,自在王佛说的,你做报告让大家生欢喜心。

【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

让大家听到你的报告得大利益,『善利』。

【能于佛剎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这些佛都知道了,听到你的报告了。刚才我说的,业障深重的人消不了,烦恼习气深重的人断不了,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去帮助他成佛道。这是诸佛如来无量欢喜的一桩大事。我们看注解。『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此表如来劝令宣说」,这是自在王佛劝法藏比丘做详细报告,「普利大众」「大众二字,广摄当时会上」,那些大菩萨们,「及未来世」,包括我们现在的「一切凡夫」,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报告,当时这个报告是法藏比丘对大众宣说的,现在我们看到文字记载,传到我们面前,所以一切大众包括我们在内,「二乘与菩萨」。念老这个括号里头说得好,「今日我等凡夫亦皆在其中」,包括我们。「普令大众得闻,发愿往生,迳出生死苦海」,迳是快速,「故令大众欢喜也」「亦令大众闻法得利」,得真实利益,「普发弥陀之愿,学法藏之所行,摄取佛剎,满足大愿」。我们听了这个报告之后,你看世间自在王佛勉励我们的,我们应当要发弥陀同样的愿,学弥陀同样的行。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摄取佛剎,满足弥陀的大愿,也满足我们自己的大愿。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发起的,建成之后,十方往生的人共同大愿庄严了西方极乐世界。等于我们每个人将自己一生修积的功德,都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愈来愈庄严、愈来愈殊胜。

《净影疏》曰:法藏自说己愿」,跟大家报告,「令诸菩萨学之同发」,大家跟他发同样的愿,回向给他,回向给极乐世界。这个回向的力量不可思议,让西方世界弥足庄严。「又《会疏》云:菩萨闻之,自发勇猛心,彼既丈夫,我亦尔,彼发妙愿,我不尔乎?故能缘之满足大愿也。」这个地方要知道,菩萨都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绝对没有对立,确确实实证得自他不二,我跟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我发愿、我修行完全回向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自己,没有说我的、你的、他的,没有,永远是一体。成就极乐世界就是成就自己居住的国土,成就阿弥陀佛就是成就自己的德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否则的话你发愿,我学阿弥陀佛,我也来造极乐世界,我跟他的不一样,你跟阿弥陀佛对立了。能对立得起来吗?对立不起来,因为你有分别,阿弥陀佛没有分别,所以对立不起来。有没有障碍?有,障碍你自己不能见性,障碍你自己的佛知佛见,你错了。所以佛教导我们,修积功德不论多少统统要回向,要回向三处。第一回向菩提,这个很重要,回向菩提是保佑我开智慧,就这个意思,回向菩提。第二个回向众生。第三个回向实际,就是回向自性,本经说的真实之际。回向三处,没有自己。

『满足无量大愿』,「指能满一切志愿。《往生论注》云: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故云满足无量大愿」。这句话我们要记住,要特别留意。我们有无量的愿求,能不能圆满?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圆满了。为什么?你到极乐世界证得智慧圆满、德能圆满、法身圆满,你还有什么愿望不能圆满?你有能力化身、分身无量无边身,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缘众生感应道交,而且同时能做到,一个也不漏,大圆满!昙鸾法师作《论注》《往生论》的注解就是昙鸾法师作的,这是南北朝时代净宗的大德。只是古大德没有把他列入净宗的一代祖师,他确实有资格成为一代祖师,对当时、对后世净宗有很大的贡献,《往生论》注解是他作的。这个地方念老说,「和盘托出诸佛心髓。法藏菩萨五劫精勤求索之大愿,祗为众生能真实发起往生净土之一愿」。为什么?你往生净土就一切都圆满,一切都成就了。这桩事情重要,世出世间大事没有超过这桩事情,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

今天有同修告诉我,日本那边在网络上有个看法,我还没有仔细去看,下课之后我来看看。这日本方面发布的,说今年圣诞节前后有三天见不到太阳,地球在转变,听说从三度空间转变到四度空间,三天的时间地球处于零度空间的状况。这个我很难理解,因为零度是什么都没有。在数学上的概念,零是什么都没有的,就好像佛法里面讲的真如、讲的自性,净土法门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那是零度空间。它什么都没有是说它没有现象,它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没有自然现象,其实它存在,就是它没有任何现象。因此,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包括我们的意识,统统缘不到,无法感觉它的存在。这就回归自性。如果说是回归自性,那不每个人都成佛了吗?这不是普通佛,这是妙觉如来。地球真的变成这样子,我们个个都成佛了。所以这就很难理解了。难道科学家真有这种,这个我还没听说过,空间的转变一定要回归到零点,这个以前没听说过,这要搞清楚。我们学佛对这个说法很难相信。

一度是个抽象的点,没有事实,抽象的点;二度是一条线,也是很抽象的;到三度变成立体,我们现在是三度空间。三度转成四度,要回归到零点,佛经上没有这个说法。佛经上只说我们把心住在一处,住心一处就是禅定,禅定当中转变空间维次,在禅定当中转变,这个佛经上有,没有说回归到零点。回归到零点,那不就成了妙觉如来?那我们都不必修了,这一转我们全成佛了。如果有这么一桩事情,佛在经典一定会说明。我们都不必修行,等到这一天来,这一天来我们全部都成佛了。这个很难讲得通,我们到时候再看,是真的是假的。但是许许多多这些传闻都说到两桩事情,一个就是心要定下来,不要慌乱,来应付这个转变;第二个要有爱心,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爱是真心,真心里面起作用头一个就是这个。所以老祖宗知道,父子有亲。你看小孩刚生下来,他的表现,其他的你看不到,表现你看他的爱,他对父母的爱,特别是对母亲。所以他说能够稳定的人、能有爱心的人,会平安度过。这个说法跟佛经上讲的,佛经上有;回归到零点佛经上没有,真有这个事情,佛一定会说出来。

所以我们制心一处重要,要光大爱心重要,不要有怨恨,无论什么人做错事情都要原谅他。为什么要原谅他?因为他没有人教他。中国古人做错事情,他是会受到责罚的,为什么?从小有人教。现在我们没人教,父母没教我们,老师没教我们,社会没教我们,国家也没教我们,整个世界也没教我们,我们怎么会懂得!看别人做我们也做,我们以为别人做都是对的,我们也模仿,我们不知道是错的。所以现在的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无礼无耻,大家都认为正常。举世都认为正常的,我们今天干这些恶事,你能处分吗?佛菩萨不忍心处分。怎么知道?这个经上有,《无量寿经》上有这么一句话,「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你不能怪他,要原谅他,要帮助他回头好好来学习圣贤教诲。真正觉悟、明白了,他自然就不会做坏事情,他念头就转过来了。转恶为善、转邪为正、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要靠教育,今天什么都不重要,教育第一重要。中国这个族群到今天还能够存在这个世界,全靠教育,最近这两百年来,把教育疏忽了,变成今天的灾难,社会的动荡、人心的不安、环境的灾变,这是果报。连环境都受影响,那就是境随心转,物质环境随着我们意念在产生变化。我们念头好,我们的山河大地就好,不会出事情。

念老底下这句话说得好,「故我辈末世凡夫」,就指我们现在的人,「但能满足此一愿」,此一愿就是念佛往生净土,「即与弥陀大愿相应,便入一乘愿海,便与弥陀大愿同体,故云即是满足无量大愿」。这一大愿就是叫我们求生净土,放下万缘,一心一意止住在阿弥陀佛佛号上,这不可思议。他说「何等方便,何等直捷,从果起修,直趋究竟,不可思议,净土法门」,对净土法门的赞叹也是赞叹到了极处,真正不可思议。能帮助我们罪业深重的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你说这还得了!

「至心精进第五」,我们学到这里圆满了。下面我们要看到本经真正的核心,「发大誓愿第六」。这一品经我们要特别注意,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说的。释迦转说的,句句都是阿弥陀佛的原话,不增不减。所以这品经是净土的核心。如果我们工作繁忙,这部大经没办法去读它,你就读这一品。这一品可以印出来单独流通,便于繁忙的人他专学这一品。如果自己有时间,最好是学习全经,全经说得详细,对极乐世界方方面面都介绍到。

念老在品题有相当长的注解,我们看注解。「本品乃法藏菩萨遵佛明训」,遵从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的教训,明训,智慧的教训。「于大众中宣说所发殊胜大愿」,这就是他极乐世界完成之后,自在王佛命令他向大众做报告,这是做报告的原文。他跟大众做报告,报告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这个,于大众中宣说所发殊胜大愿。「此大誓愿,妙德难思。如《甄解》曰:四十八愿功德成就,而归一正觉,正觉之体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愿一乘,此乃弥陀正觉功德也,正觉功德不可思议者,由誓愿不可思议。」《甄解》的意思说得好,四十八愿功德的成就归一正觉。正觉是什么?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他的报告里头有一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他没说。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过,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每个众生都具足。如来是对自性的称号,佛经上常常讲佛,佛是从相上说的,如来是从性上说的。我们的相不是佛,但是我们的性是佛,我们的自性跟如来的自性是一个性,无二无别,跟释迦是一样的,跟弥陀也是一样的。所以从性上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正觉就是智慧,如来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归到这里来了,回归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

正觉之体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这句话说得好。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全是梵语音译,南无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归依、归命,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归命无量觉。归依无量觉是正觉之体,这回归自性。是名弘誓本乘海,本乘就是一乘,自性本具的,这里头没有二乘、没有三乘、没有五乘,就是一乘法,所以也叫做悲愿一乘。这是阿弥陀佛正觉功德。正觉功德不可思议,是由誓愿不可思议,誓愿是从相上说的、是从用上说的,正觉是从体上说的。我们有正觉的理体,当然有正觉的作用。我昨天举的这个例子是正觉的大用,决定不能够轻易看过。

我举的乡下阿公阿婆念阿弥陀佛,他真的诚心,他没有妄念,他心里头真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其他的事情他全不知道。你看他痴痴呆呆,对人谦虚、恭敬、和蔼,满面笑容,阿弥陀佛,一串念珠阿弥陀佛不间断。你问他什么,阿弥陀佛,笑咪咪的给你说阿弥陀佛;你跟他讲多少话,他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有没有听进去不知道,他就是阿弥陀佛。赞叹他,阿弥陀佛,你骂他、侮辱他,阿弥陀佛,全阿弥陀佛。那是正觉起用,那是古人所说的愚不可及,他那种愚呆是比不上的,什么人都不能跟他相比。他往生,给诸位说,实报土上上品往生,这个经可以做证明。他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在他的心目当中,天下本无事,一句阿弥陀。这不得了,不可思议,那是真正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什么叫念佛人?那种人才叫念佛人,那种人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人,给我们做出念佛的榜样。我们自以为聪明、自以为伶俐、自以为有智慧,念了一辈子未必能往生。他是稳稳当当的,不但往生,实报土上上品往生。他寿命到的时候,佛来接引他,寿命没有到想往生,佛也来接引他,真自在!这种人是人中最了不起的人,一般人都把他看轻了。

我们接着再看,「是以《行卷》以三十六句叹誓愿不可思议,以彰正觉功德广大」。这段文非常难得,念老把它节录在此地。「文曰:敬白一切往生人等」,恭恭敬敬的告诉这一切往生的人。等,等九法界众生,因为往生人里头有声闻缘觉、有诸天大众,还有菩萨,下面有饿鬼、畜生、地狱,还有草木之神、山河大地之神,等这个字包括了,这一句全包括了。「弘誓一乘海者」,这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一句讲的四十八愿。「成就无碍」,没有障碍,「无边」,没有边际,「最胜」是第一殊胜,「深妙不可说不可称不可思议至德」。这句佛号,四十八愿这个佛号的大德说不尽!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说不可称,最后结归到不可思议。大德,德达到究竟圆满,这叫至德。「何以故?」为什么?「誓愿不可思议故」,四十八愿不可思议,愿愿都不可思议,愿愿都是帮助一切众生在一生圆满成就佛果。

「悲愿喻如大虚空」,没有法子形容,只用虚空法界来做比喻。「诸妙功德广无边故」,四十八愿的功德深广没有边际。「犹如大车乃至犹如大风,普行世间无所碍故。」譬如大车,这是大乘,九法界众生统统能够乘载到极乐世界。譬如大风,船在江海里面行走要靠风,尤其在海上,没有办法用橹用桨,不能,统统用风。这是说舟车,船跟车通行无阻,普行世间无所障碍。「能出三有系缚城」,三有就是六道轮回,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有是有因,有因就有果,有欲界的因出不了欲界,有色界的因就出不了色界,有无色界的因就出不了轮回。这是讲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系缚城。系缚城是干什么的?这个城专门关这些犯罪的人、受刑的人,系缚城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监狱。

「乃至开显方便藏」,你能够超出系缚城,超出三界六道,乃至开显方便藏,方便藏就是净土法门。无比的方便,只要你具足四个字,信、愿、持名,只要具足这四个字你就决定能够得生,你就决定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如果你真放得下,恭喜你,你往生的时候是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学谁?学那些阿公阿婆。你不要以为他什么都不懂,他那个修行功夫是第一,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为什么?他真正做到了往生的三个条件,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往生净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从早到晚就一句佛号,从来没有改变的,从他发心到他往生,净念相继,他能不往生吗?谁能比得上?没人能比。

谛闲法师,那个锅漏匠的往生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谛闲老和尚自己说的。他对锅漏匠的赞叹说,「天下」,天下就是讲全中国,「弘宗研教大善知识」,弘宗,禅宗的大德,研教是教下的大法师,「比不上你」,赞叹锅漏匠。锅漏匠的历史记载在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头,他跟倓老算是师兄弟,锅漏匠是谛闲法师的徒弟,倓虚法师是谛闲法师的学生。念了三年佛,往生那么自在,站着走的。走了之后身体还站了三天,等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没有人能比。在整个佛教史里头,我们也没看到这桩事情。往生瑞相稀有,有记载,有不少;走了以后还站三天,没听说过。我们要记取这个好的教训。末后这两句结得好,「良可奉持,特可顶戴」。上面所说的,我们应当要奉持,依教奉行。他讲得太好了,我们应该要顶戴,顶在头上,尊重,不敢轻慢。

再看下面一段,「至于愿文多寡,诸译颇有差异」,五种原译本里头,对于愿文的多少不一样。汉译、吴译的这两种译本同为二十四愿,「且经中明言,便结得二十四愿经」,这说明二十四愿没错。宋译的有三十六愿,比二十四多。魏译跟唐译的它有四十八愿。「至于《后出阿弥陀偈经》曰,誓二十四章。可见二十四愿于诸经中实居多数。但世间流通者,只是魏译,故世人熟知四十八,而罕闻二十四愿也。」说弥陀二十四愿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无量寿经》的原译本,这么多年来,在世间流通最广的就是康僧铠的本子,我们早年学《无量寿经》也是学康僧铠的本子。日本人学《无量寿经》,全是学康僧铠的本子,他们的注解比我们多,有三十多种,但是统统用的是魏译的。所以四十八愿大家都知道,提到阿弥陀佛就会想到有四十八愿。

我们再往下看,「且汉吴两译虽同为二十四愿,但内容亦甚不同」,会集的时候这都要研究。「吴译第二愿」,这个文节录在此地,第二愿是「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无有妇人,女人欲来生我国中者,即作男子,诸无央数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花中化生长大,皆作菩萨、阿罗汉,都无央数」,这个无央数是数目之多无量无边,「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这是吴译第二愿的经文。「此中具有莲花化生,与国无妇女之殊胜大愿」,这两愿汉译里头没有,其他诸译当中也缺少这两愿。「由此可见,诸译差异之甚」,这就是说明,会集是非常有必要,因为五种原译本的内容确实有不同的地方。

「且汉吴两译虽同曰二十四愿。但实际内容,则不止二十四」。你看刚才所引的吴译第二愿为例子,它里头就有两愿,一个是「国无妇女」,一个是「莲花化生」,它这一愿里头含的有两个内容。还有「蜎蠕得生,并皆作菩萨、阿罗汉;菩萨、阿罗汉无量等,精要胜愿」,这是非常重要的。「准是可知,所谓二十四愿,实不止二十四」。你细细去看它、去分析它,它是二十四段,每一段的愿数不一定是一愿,像在这个地方就看到三愿、四愿。「据诸《后出阿弥陀偈经》誓二十四章之经文」,二十四章,那不是二十四愿。「可知弥陀誓愿实为二十四章,非仅二十四愿也」,不能把它看作二十四愿,它是二十四章,每一章有多少愿不定。这个要不细心去研究、去比较,你看不出来。

至于魏译,康僧铠的本子,唐译,《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这里面都是讲四十八愿,「但名为四十八,实际则不足四十八」「例如魏译第二十九愿」,这也抄在这里,「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这第二十九愿。「第三十愿为: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实则此两愿祗有广略之异,第三十愿只是第二十九愿之补充与引申而已」,不能算两愿。这就是什么?这两愿可以合成一愿,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补充一点而已。「唐译中第二十九与三十愿,亦与此同。更有进者,魏唐两译均缺国无女人及莲花化生之愿。可见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并未圆具诸愿。」这经本比较一下就知道了,说四十八不足四十八,说二十四不止二十四。

「至于汉吴两译,则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愿。可见汉吴魏唐宋五译,均非《无量寿经》之善本。」五种本子里头出入很大,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是大问题,不是小事。「是以会集诸译,广撷众长,另成会本,实不容缓也」,这就是为什么要有会集本。古人看过这五种原本的,都深深有感触。五种原译本都不读,没有能够读全,对西方极乐世界认知就不够清楚;必须五种本子都看过,才了解极乐世界的具体状况。说这些话,这才引起夏莲居老居士为什么要做这桩事情。

我们看底下一段。「于是夏师」,夏莲居老师,「会集诸译之大愿」,既尊重古译多见之二十四章,又采取现在世间所流通的四十八愿,两面都兼顾到了。这样会集,「既符誓二十四章,又合四十八愿」「经中备集诸译之长」,这个经中就是现在的会集本,具备、会集五种原译之长,也就是原译本里面的精华统统采取。「十念必生」,这个重要,「国无女人、莲花化生诸愿」统统在会集本里面见到了。「复妙摄各愿精要」,这是在文字上的考量,原译本的文字很多、很长,会集的时候把它精简了。意思完全保全,但是文字减少了,愈来愈简要。「复妙摄各愿精要,以少文而显多义。例如魏译第三十八愿曰: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洗濯者,不取正觉。第二十四愿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魏译此两愿显衣服与供具之如意,但缺饭食如意」「如汉译第二十三愿」,吴译第十四愿,经文是:「我作佛时,我国诸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不尔者,我不作佛。」「于此又可见魏唐之四十八愿,实不足四十八也。今此会本,摄集以上三愿为」,这是把三愿合在一起,「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需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这个文字节省了很多,意思统统圆满。

「可见会本,文约义丰」,文字简约,义理丰富,「诸译所具之弥陀胜愿,备显无遗」,没有遗漏。「是以近世诸贤,公认此为善本,良有以也」。这个本子会集出来之后,当时有大德高僧,有通宗通教的长者居士,他们看了这个本子都非常赞叹,认为这是《无量寿经》经本里面最好的本子。《无量寿经》我们知道,有五种原译本,有三种会集本,有一种节校本,所以现在中文《无量寿经》的经本一共有九种不同的本子。这九种不同的本子你细心去观察,夏莲老的这个会集得最好、最完备,没有缺陷,称它为善本不是没有缘故的。读这段文我们就知道,读任何一个本子都有欠缺的,只有这个本子统统具足。为什么要再做会集的必要性,这就说出来了,确确实实是善本。

这个地方所说的近世诸贤,出家的慧明老和尚,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在家的梅光羲居士,也是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这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的佛法是跟梅光羲学的,他是梅光羲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梅老居士是他的舅舅,他舅舅把他送到夏莲老那里跟夏莲老学。这个人聪明智慧,记性、领悟力都很强,成为夏莲居老居士的传法弟子,传人。这个注解是夏莲老嘱咐他,给会集本做个注解,他采取的方法,这就是最有智慧的做法。他采取集注,集经论来注解经文,集祖师大德的注疏来解释经文。总共引用,你看每一段注解,括号里头都说明他底下这个解释从哪里来的,不是自己的。集经论古注,这个大家没话说,全用会集的方法。

在中国,最早用会集的方法是孔子,孔子述而不作,他把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传说留下的东西,统统用文字写出来,流传给后世。所以后人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大成,集大成者,没有自己的创造发明,全是古圣先贤的东西。他自己说他求学的态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对古圣先贤一点都不怀疑。真是佛法所讲的信受奉行,夫子对古圣先贤东西,信受奉行这四个字他做到了,真的是做到究竟圆满,成为大圣。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