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六集)  2012/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四十四面: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前面我们学到二十五,现在从二十六看起,从我们的讲义,「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这是咽喉津液得上味。我们知道佛陀当年在世,每天是日中一食,都到外面去托钵,他们居住的地方距离城市、聚落,一般的距离是三里路,托钵方便。这一来回再耽搁,差不多就是七、八里的样子,每天这样的运动。这个团体人数不少,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加上释迦牟尼佛,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六。这么多人分头到各个地方去托钵,每天都自然交换,不是同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分开的。所托到的都是吃的食物,多半是人家煮饭的时候多煮一点,留给出家人,所以吃的东西都很干净,不是吃剩了供养出家人的。吃剩了是给乞丐,给他们的。对于出家人有尊重心供养,做出来时候先拿一点准备着。锡杖就是托钵时用的,托钵不能敲人门,敲人门很不礼貌,就摇锡杖,里面有人听到外面有锡杖的声音,就知道出家人来托钵。

每一家食物不一样,有大富长者之家,当然就很丰富,有很贫穷的人家,那吃的东西很简单。甚至于路上碰到乞丐,乞丐知道自己沦落到乞丐是过去生中没修福,这一下碰到佛、碰到佛的弟子,他可能吃剩下还有一点东西,他也来供养。佛不嫌弃,佛一定给他种福,给他祝福、给他说法,欢喜接受。我们在小乘经上看到,有一次一个乞丐那一点点东西供养佛,东西都馊了,都变味道了,佛还是接受,欢欢喜喜接受,给他祝福。托到的时候不是当时就吃,当时吃那就不合威仪,不能说一面走一面吃。托完之后,要回到居住的地方,地方都是在山林树下,大家再会合在一起,所以那是叫真正共产。不是每个人托的自己吃,真的是古人讲的「一钵千家饭」,它全部混合在一起,吃多少拿多少。剩下来布施给畜生,给这小虫、小鸟,不能留到第二餐,不可以留。

我们今天看到食物是这么得来的,混合在一起,大概味道不好。现在我们看到科学家讲「以心控物」,意念可以改变物质,我们就晓得,这个东西到了佛的口里面,一定是最好的上味。为什么?佛的心多清净,意念多善良,他就把东西转变过来了,肯定有这个能力。不但佛有这个能力,我们相信佛所有弟子都有这个能力。回过头来,今天看我们的饮食,我们饮食里面馊了、味道变了,特别容易是豆腐。往年我在台中,李老师有人请他吃饭,他常常带我一道,我坐在他身边,菜变了味道,他底下就碰碰我,就告诉我,这不能吃。我们是凡夫,我们没有那个能力,现在懂得了,以前不知道,所以尽量避免。也不说出来,人家请你吃饭,他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味道变味了,也不要让主人难堪,欢欢喜喜,变味道就不要动它就好了。现在我们晓得,念头是真管用,如果你对于这个没有念头,你吃下去没事情;如果你觉得它已经坏了,吃下去可能就有麻烦。信心决定一切,这个要知道,我们如果说是坚定的信心,一丝毫不怀疑,用现在的话说,它提升你免疫能力。我们很早就懂得一个道理,清净心是免疫的根源,心地清净,一般就是病菌不容易感染;慈悲心能消毒,毒害的东西,这个人心地慈悲,到他那里没伤害,这是很有道理的。培养自己的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津液当中得上味的因,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的,是平等的爱心。「此系由见众生如一子」,这爱心。我们五伦里头的,第一伦父子有亲,亲是亲爱,这个亲爱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不是阿赖耶里头的。阿赖耶里头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这是感应,父子在一起,从自性里面流出这个爱心。「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为什么佛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没有?我们没有把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那种自性里头真爱没发挥出来。而且怎么?不但没有爱心,有分别心、有执着心,就全变了,完全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中国人讲伦理,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圆满,伦理是讲关系,大乘佛法讲绝了,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一体,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贤首国师说得好,从一体起二用,二用依报就是遍法界虚空界,正报就是自己,从一体生的。

接着给我们讲依正的起用,讲的真的是总纲领、总原则,它起三种作用。第一种是周遍法界,正报起心动念就周遍法界,依报也周遍法界。依报是一切物质环境,全是阿赖耶业相所变的,业相就是今天科学讲的能量,波动的现象,这个波才动也周遍法界。所以我常说,我们的念头、我们身体状况,佛菩萨都清楚,完全了解,为什么?它周遍法界。所以整个宇宙就像布莱登所说的,他写了一本书叫《无量之网》。真的我们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网,这个网非常的密,网里头任何的一点才动,整个网都知道,全知道。第三个作用好,含容空有,这就是大乘法里头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本来就是这么大,现在还是这么大,并没有减少。任何正报或是起心动念,依报,我们身体的肉体、汗毛,它都是波动现象,全都周遍法界。

所以心量本来就是这么大,物质的量也是这么大,精神的量还是这么大,现在变得很小。这小是什么?迷了。学过唯识的同学都知道,我们的肉体是什么?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阿赖耶的见分。阿赖耶的见分、相分多大?没有边际。我们在没有边际相分里头,执着这么一个身体,这一点点以为是自己,不知道所有相分都是自己,不知道所有的意念都是自己。迷了,阿赖耶的三细相它就在面前,我们见不到它,我们接触不到它。我们迷在一个,像开汽车,就迷在这个车的里面,跟车外面的接触不是直接接触,间接的接触。什么时候能有真正直接接触?那佛在大乘教上说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是真正接触到阿赖耶的三细相,整个宇宙就是阿赖耶的三种现象。

我们今天眼见间接的,眼像个什么?像个照相机一样,外面境界相照到这里面去,里头有个屏幕,那叫眼识的相分。眼识的相分,第六意识的见分缘眼识的相分,在第六意识变出一个相分,跟它一样的,传过去了,第六意识分别就分别它这个相分,它都没办法分别到眼识的相分,眼识的相分传给它,它这么看到的。第七识执着,执着,第七识也缘不到第六识的相分,是第六识的相分传给第七识,第七识也有个相分。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有四分,各缘自己的相分,距离外面境界很远,不是直接见到的,间接。就像现在传播一样,我这画面传播给那个电台,那个电台再传播那个电台,转播过去的,是这么看到的。像我们今天看电视一样,不是现场,现场看不到,现场就在面前,就是看不到。这个很有味道,这是大乘佛法的心理学,法相唯识是心理学,非常有趣。这个东西学了之后,在大学里头心理学的课程就不要听,枯燥无味。告诉我们,这是事实真相,并没有缘到。真正缘到是八地菩萨,叫大彻大悟,他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完全没有了,他所缘的是阿赖耶的现量境界。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缘不到现量。你就想到这众生多可怜,玩的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没有到现场,与现场距离非常遥远。无论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统统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那个量就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含空容有,含空就是心包太虚,容有就量周沙界,本来是这个样子,我们应该把心量拓开。这是我们心心想回归自性,从哪里做起?从这做起,把心量拓开,不要再分你我他。还有这种观念,这是你最大的障碍,障碍你见性、障碍你开悟。

佛在他自己果位上自然是这三种周遍,所以一切味在他津液当中,上味;一切色在他眼识里面,是上色,最美的色;一切音声在他耳识里头,决定是最好的音声、最美的音声。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他的心想是最圆满的、最清净的、最平等的,所以入到这个境界,都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我们从这里就能慢慢体会到一点,佛菩萨所缘的,然后想到这多么快乐,这种享受人间天上无法想象。还是佛的一句老话「唯证方知」,说不出,你只有自己亲证到这个境界,你完全体会到;你没有证得,佛说不出来,怎么说都是彷彿。能够体会到少分,我们对于佛法的修学就不会退转,会继续努力再追求,我要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自分,不是外头来的,是自己本有的。外面来的靠不住,未必会得到,自己本有的决定可以得到。所以在这个地方,不能不感佛的恩德,他要没有证得,没有告诉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

从这个亲爱,这个亲爱是性德里头的第一德,我们看每一个宗教的经典都有这个字。前些年我在日本冈山开会,会完了之后,特别到东京去看看江本博士的水实验。他告诉我,做了几十万次的实验,看到一桩事情,水对于「爱」,无论是写字给它看,或者是音乐让它听,或者是我们的意念,我们用爱的意念对着这个水,反应的结晶都是最美的,还一个「感谢」。他说这两个字,感谢、爱,是所有实验结晶里头最美的。他问我,这个爱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诉他,爱是自性里头的第一德,可以说就是宇宙的核心。人必须抓到这个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随顺性德,而不违背,这个人善行、善心。

我们看各个宗教,佛法,古人有问,佛法是什么?老和尚解答的很简单,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法的根本是慈悲,慈悲就是爱,理智的爱,这里头没有情识,这个好。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新旧约》,这部经典是三个教共享,犹太教是依《旧约》,基督教是依《新约》,天主教是《新旧约》都学,经典的核心还是爱,「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这三个教,不管哪个教,决定遵守这个教诫。上帝爱世人,可是问题怎么样?人不爱世人,那就跟教义相违背了。所以这三个教当中还有矛盾,试问问,上帝对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要认真去思惟,我们没有把上帝爱世人那个爱变成自己的爱,问题在这里。上帝的爱是他的爱,不是我的爱,我的爱跟上帝的爱不一样,麻烦就出来了。

我跟他们接触,劝他们,上帝爱世人那个爱是抽象的,上帝怎么爱?上帝需要你们神职人员、你们的信徒,把上帝的爱变成自己的爱去爱世人,把这个爱发扬光大,那就是上帝爱世人。我说我不是基督徒,我也不是天主教徒,我是世人,你爱不爱我?你要不爱我的话,你违背了上帝。所以我跟他们聊天,跟他说上帝爱我。他说为什么?我是世人,上帝爱世人,我是世人;我也爱上帝,我也爱世人,所以上帝肯定爱我。反过来,我说上帝不爱你。他还吓了一跳,上帝为什么不爱我?我说你爱上帝,你不爱世人,所以上帝不喜欢你。上帝爱我不爱你,我跟上帝志同道合,你跟上帝唱反调。把理讲清楚、讲明白,里面也有些很懂道理,一讲他真的明白,所以我们就变成好朋友。仁,中国人讲仁人,「仁者,人也」,仁爱的仁,人一定要知道推己及人,我爱我自己,一定要爱别人,爱别人要跟爱自己一样,这就对了。这是如来津液得上味的第一个因素。

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修一切善为什么?为菩提,不为别的。大乘教里头三种回向,第一个就是回向菩提,我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什么?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我是为了要觉悟。换句话说,我是为了要做一个明白人,这大家更好懂。做明白人,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就要为着做明白这桩事。梵语称作菩提,觉而不迷,皈依佛就是这个意思,佛代表觉悟、代表菩提。所以学佛这里头没有什么祕密,大家都迷在这些名相上,把这些名相都解错了,什么叫佛?泥塑木雕的偶像叫佛,全搞错!错得太离谱了。佛是觉悟的意思,那学佛学觉悟,学觉悟怎么会错!觉悟的反面是迷惑,不学觉悟就是甘心做个糊涂人,不就这个意思!这个你听了又不高兴,那你又不要觉悟,这怎么说都说不通。所以名词术语都要搞清楚、搞明白,不能把意思错会了。

第二个回向是众生,我为什么要觉悟?为什么把觉悟看那么重要?我觉悟了可以帮助大家觉悟,这叫回向众生。我要不觉悟就不能帮助大家,不觉悟苦,觉悟了快乐,苦乐是果,觉不觉悟是因。觉悟是乐,迷了是苦,离苦得乐用什么方法?用觉而不迷,你就离苦得乐。用什么手段去落实?用教育,合情合理。在这个社会上没人讲、没人干,做出觉悟的样子。觉悟完全随顺性德,迷的人他违背性德,觉悟的人随顺性德。第三个回向实际,实际是自性,我要求明心见性,所以我断恶修善,所以我破迷开悟,不为世间名闻利养,与这个不相干。「表佛之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众生都有向善之德,众生都有成圣成贤之德,众生都有成菩萨成佛之德。我成就了我就能帮助他们,我不成就不能帮助!

下面还一个注解,「于无量世,不待求己,然后方施,得味上味相」。这是味中的上味。这个说得很清楚,不要等待别人来求你,你才布施、才帮助他,那迟了。还有人不好意思,面子放不下,不能等待求,看到有需要的赶紧去帮他,这是好事。在今天最大的好事就是把圣贤教育、把佛法介绍给大家。要介绍给大家,诸位想想,我们如果不把它做到,做出榜样出来,他怎么会接受?他迷得太深、迷得太久,社会上没人教他。社会上所流行的一种观念全是错误的,佛教是宗教,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多神教、是低级宗教,这都是一般人对佛教的概念。我们能不能怪这些人?不可以,他不知道,他所看到的佛教真的是迷信。没有人真正把佛菩萨、阿罗汉的样子做出来,他没看到过,他也没听说过,所以他这种误会一点都不可以责怪他,他是正常的。他对佛教要是没有这些错误观念,那才叫不正常,所以我们认为他是正常。

我们要努力把样子做出来,让他来问我们,我们再回答他就容易;我们自己不做出来,他不会问。我们在修布施,常常在帮助别人,他就问,你为什么要帮助别人?他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帮助他你的目的何在?你有什么企图?他问得很多!我们告诉,我们没有目的、也没有企图,喜欢帮助人。他会说你这个人神经不正常。那我们总是欢喜心做,时间久了,他慢慢从奇怪,要变成认真去思考,好好去研究,这到底是为什么?等他搞清楚、搞明白就相信了。一定要我行我素,我们知道这是一条正道,光明正大之道,他在迷惑。最有效果的是团体,团体做出榜样效果就更大。团体要真正觉悟的人,不是真正觉悟的人就组不成一个团体。

我这一生这么多年来,三十多年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那时香港佛教有两个带头的人,觉光现在还在,还有个洗尘不在了。觉光是佛教会会长,洗尘是香港僧伽会的会长,东北人,他比我大,比觉光小。我到香港来一定会看他,他到台湾去一定会找我。我曾经给他建议,他在香港有身分、有地位,很可以把佛教带起来。我给他建议,能不能搞一个六和敬的僧团,佛法里面讲四个人,佛家讲一众,这一众是四个人,找四个人,我说找五个人就是五比丘,出家人,我们把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落实,要真从生活上去干。在香港托钵还行,香港学佛的人还不少,我们真正要说明,我们托钵会有人供养。我们来日中一食托钵,树下一宿,大概我们现在身体比不上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我们可以住帐篷,童子军露营那个帐篷,一个人一个小帐篷,五个人摆在一个树下。我说我们来学经教,诵经、讲经、研究讨论,哪个道场要请我们讲,我们就去讲,我们不搞法会、不搞经忏佛事。他听了很欢喜,但是就是没有落实。我说你能够找到四个人通知我,我马上就过去。大家不肯吃苦,认为这个生活太苦了,他不知道这个生活里头乐趣,把佛法要带起来这功德有多大,这多有意义!这一生没有白来,替社会、替佛教做了一桩大好事,没人去做。就是倓老佛学院那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到在香港这个地区把讲经风气带起来。

李炳老当年在台中,北面到新竹,南面到鹿港,台湾中间这个地区,李老师有二十七个布教所。培养我们这些年轻的在家、出家学讲经的,就利用这二十七个地方练习,轮流到那里去讲。讲也是用台中的方法,一个星期一天,多少年都不中断。所以台中莲社我初去的时候,老师在那里已经搞了十年,我到台中去的时候老师七十岁,李老师六十岁开始做,刚刚做十年,我离开台中又十年,二十年。我到台中去的时候,台中莲社的莲友二十万人,在佛教里头大团体!我离开的时候,台中莲社的莲友五十万人。所以我跟李老师开玩笑,我说老师你坐在家里,只要说一句话我要当台中市长,你这一句话说了就行,你马上就当选。真的他有这么大力量,有这么多的信徒,他做成功了。一个星期讲经一次,同学讲经有两次,一个星期有三次讲经,一次教古文,也都是三十八年没中断。

老师干这个事情,我们在旁边看了十年,也有很多感触。感到老师一生做得太杂、太多,分心,太分心,他有莲社、有图书馆、有育幼院、有养老院、有医院,还有两个托儿所,还两个学校兼课,另外还有他一个本行事业,奉祀官府的祕书。如果老师专门搞一个,他变成一代祖师,不要搞别的,全心全力就搞台中莲社,那还得了!你不能不承认他是祖师,在这个时代里头净宗法门第一人。老师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没做到,他搞那么多门。台中莲社开班教学培养年轻人,开了十几二十个班,他多才多艺样样都行,所以都不专。我们这些同学们都学,但是都不精,老师开这个班,每个班我们都去旁听,听听都有味道,不能把心力、精神集中在一点。这是我在台中学了十年,我自己不敢学老师,为什么?我们的智慧、德行、才能都比不上他,我们搞一样可以能搞得成功,搞他那么多就不行了。徐醒民跟他也是十年,大部分精力用在国文上,他也有成就,今天讲传统文化他算是一个。江逸子跟我们完全用在唐诗、宋词,以唐诗为主,绘画跟吕佛庭学的,诗跟李老师学的,都有成就,只要专攻一门都会有成就。

最后这一条好,帮助别人主动,看到别人有困难就要帮助他,只要他能接受,他不能接受那就是没有缘,他能接受都是有缘的人。末后还有一句,「成就无量功德得味中上味相,常施病者药得所食之物至味悉现相」。这一句可以补充这个上味,特别对于有病苦的人、贫穷的人,这种布施,在三种布施里头属于无畏布施。他在非常困苦艰难当中,你去帮助他,在这个时候他非常迫切需要的,能得到帮助,非常感恩;自己的功德,这是自然而然的得到所食之物至味,至味是味最好的,最好的上味都会现前。

第二十七「广长舌相。谓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这个发是头发,这个地方发字写错了。佛的广长舌相,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这是世尊说的,这个相是从善护口业得来的。经上说,三世不妄语,舌头可以舔到鼻尖,三世不妄语。佛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面孔盖住,上面可以舔到头发,给大家证明生生世世不妄语,这人相信了,那表演给他看。在这里面,注解上告诉我们,这是「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之相」,回向法界就是回向实际。弘誓一般都用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真正的愿,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后面的三愿是为了成就第一愿,第一愿就是菩萨勇猛精进的动力。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普度众生,所以他要断烦恼。烦恼不断他没有德行,德行是基础、是根本,没有德行,众生对你不尊重,你想帮他你也帮不上,所以德行在第一。先断烦恼再学法门,烦恼统统断了,学法门就容易,为什么?没障碍了。学法门学不好,是你有烦恼、你有障碍,所以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要把它断干净。然后法门自然就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全通了!通了还不行,还要成佛道,为什么?通了你能度一部分,跟你平等的你度不了,比你高的你度不了,你普度众生还是有限制。成佛道你就全度了,上面你能度等觉菩萨,下面你能度地狱众生,这才真正叫众生无边誓愿度。

学法门里头最重要的,见思烦恼里头的思惑要断干净,思惑归纳起来五大类,贪瞋痴慢疑这五个字真的是病毒。大乘教里头,佛告诉我们,这五种烦恼感得外面的灾难就非常严重。贪心感得的是水灾,海水上升,江河泛滥,贪婪所感的;瞋恚感得的是火灾,火山爆发,地球温度的上升,都是属于瞋恚之所感;愚痴感得的是风灾;傲慢感得的是地震;怀疑更麻烦,怀疑是信心没有了彻底崩溃。信为道元功德母,换句话说,信心是基础,圣学、佛法根基就建立在信德上,信德没有,全崩了。感得什么灾难?山崩地陷,高山会倒下来,大地会沉到海底,所以称之为五毒烦恼。心里面有这五样东西他能不生病吗?五脏六腑都不健全,都有问题。所以这个东西于自于他,你不可以不断。这五样东西断了,真正叫有福之人,那福报就大了。中国人常说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有这么大的福报,你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没灾难。再有许多人跟你学的话,力量就更大,消自己的灾,免一方之难,何乐而不为之!这发四弘誓愿,以大悲心、大慈悲行回向法界,法界里头也包含众生,所感得之相是广长舌相。

「观此相,则灭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授记」。显示这个广长舌相的功德这么大,广长舌相的修成,生生世世护持身口意三业,特别是口业。但是三业里头,最重要是意业,意不清净,身口就没办法做到。可是《无量寿经》上的排列,这是教初学,排列是口身意,佛第一句话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让我们特别什么?口业最容易犯,所以有四条最容易犯的摆在前面,对初学的人来说意义很深。功德利益这么大,我们没想到,要知道有这么多的好处,这么大的好处,为什么不干?不会不干。谁愿意去堕三途?不但不堕三途,有这么大的好处,灭百亿八万四千劫这么长时间生死之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授记。

下面还有,「于无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众生,得肉髻、广长舌二相」。肉髻相是顶相,无见顶相。生生世世至心受持,至心是真诚到极处,受持十善法教,自己干也教别人,这是这两种相的业因。后面还一条,「护四口过得广长舌相」,这就非常具体,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是四种口过,决定不能犯,而这是最容易犯的,自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犯这过失。口里面,口业无比殊胜的,无与伦比的,就是念佛号。阿弥陀佛的名号叫万德洪名,那个万不是数字,万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功德,都在这一句名号里头。

念一句佛号就是修万德庄严,没人知道,所以念佛懈怠,常常把念佛忘掉。如果要知道我念这一句是修万德庄严,能不多念几句吗?能不真干吗?所以过去章嘉大师常说「佛法知难行易」,他老人家给我讲过很多次,为什么不干?不知道。知道他能不干吗?你说知道佛号这么大的功德他还会念别的吗?他不念佛吗?古人知道,所以教人「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对这个道理他知道透了。你说了一句话叫废话,你念这一句佛是无量无边功德。谁知道?佛知道、菩萨知道、阿罗汉也知道。所以一天到晚念佛,佛号不间断,口里念累了,口可以不念,心里头不能不念。无论在什么境缘当中,他快乐,他法喜充满,道理就在此地。名号能给你带来法喜,名号能带来无上的上味。

我们看下面,第二十八「梵音深远相。音声和雅」,远近都能听到,「无处不闻」,这是果。它的因「乃由说实语」,这讲因,什么原因他得到的?他说实话、美语,我们中国古人讲的,雅言就是美语,文雅的雅,雅言。「制守一切恶言」,这个制就是戒律,教你守住不犯一切恶言,「所得之相」。制就是持戒,一切恶言就是讲口的四种过,妄语是恶言;两舌是恶言,恶中之恶;绮语,花言巧语,目的是骗人,这些也是恶言;末后是粗恶语,恶口,说话粗鲁,人家听了都起反感。这是梵音深远的业因。「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这真的,特别是在教学、讲经说法。

佛门里头讲经说法,李老师常说这叫大讲座。这个大是什么意思?听众程度不齐,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不像学校的讲堂,一年级、二年级程度整齐,好教。所以说佛教讲经难,这是大讲堂,在今天里面有博士、硕士,也有完全没有文化的人,甚至于还有不识字的。你要将这些人讲得让每个人都生欢喜心,你才能讲成功,这个可不是容易事情。各种不同根机统统都能顾到,叫每个人来都得利益不会空过。所以根机浅者得小利益,根机厚者得大利益,不是一般讲座。我们跟老师在一起学的时候,听到老师这种教诲,我们都感觉得很难,怎么能做到?不是真正开悟能做到吗?我们不要说大定,小定都没有,我们怎么开悟?怎么能做到?老师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通是什么?通世出世间法,这不容易。通出世间法三藏十二部,我们一生没这个能力。通世间法,老师说别的都不管,乾隆皇帝编的这套《四库全书》能不能通?缩小了,缩成这么一点点能不能通?通不了。但真有通的人,明心见性就通了,世出世间法全通了。我们都做不到怎么办?所以老师就教我们至诚感通。

讲经谈何容易?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都把我们吓到了,还敢讲吗?老师传一个祕诀,你就可以去讲了,讲注解,没有自己的意见,全讲的是注解。讲错了,他注错了,他背因果责任,他有罪,我们顶多有点过失,就很轻。但是注怎么样?一定要看古注。为什么?古人讲经、注疏都是开悟的,不开悟的人不敢这样做法,他自己就把自己约束了。古人用心是利他的,不是自利的,没有自己的名利在里头;今人有自私自利,所以容易讲错。古人的标准是入藏,所以老师教我们找参考资料到《藏经》去找。学讲经的,最好要用《卍续藏》《卍续藏》里面所搜集的全是注解。这些注解等于说,都是经过历代高僧大德所鉴定的,如果不是好东西是不可以入藏的。这就是有鉴定过的、有保证的。不是《藏经》里面的,老师不让我们看。要以古大德《藏经》有的,以这个为主。万一碰到这一句、这一小段很深很难,我们讲不通,可以找今人的注解,就看这一句,就看这一段。实在讲不下去,没关系,念下去就可以,念不会错,不讲!

决定要遵守孔老夫子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充面子造罪业。我知道的我讲,我不知道的不讲,我不是圣人、不是贤人,我没有开悟。我知道多少我跟大家分享多少,老老实实这就是功德。凡是出错误、造罪业都是面子,爱面子充内行,这很容易犯过失,这是必须要戒除的。我们用真诚心全心全力去做预备的工作,备课,多查字典,多看参考资料,用这个方法。如果心定在这个地方也是修三昧,他心里头除这些东西之外,他没有别的东西,都能帮助你得三昧。得三昧自己有受用,自己的心清净平等,不定什么时候一下开悟,开悟就觉了。悟有小悟,小悟常有;有大悟,大悟就不常有;彻悟,彻悟就是见性,见性什么都明白了,不学的东西都通了。你看中国跟古印度修学的方法真好,它真正能叫你「法门无量誓愿学」,真达到不是假的。

开悟,法门无量全学会了,没有开悟做不到。见性为什么能通达?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全是自性的德用。见性没有不知道的事情,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他无知,他的心是清净平等觉;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论你问什么东西,世法佛法他全懂。小乘经里头有《放牛经》,这应该是个小孩子放牛,牛不听话,遇到释迦牟尼佛,牛怎么个放法?他教他放牛的方法。释迦牟尼佛没学过,没有一样不懂。如果今天问释迦牟尼佛,原子弹怎么造法?他真的会教你,哪有不懂的道理!不过中国人有道德,像这些东西科学技术,老早就知道,为什么不说?说了害人,说了这个世界早就没有了。我们在古籍,哪个地方看到的忘掉了,王莽时代,前后汉交接的时期王莽的时代,就有人学滑翔,这是现在的滑翔飞行,以后失传了。诸葛亮木牛流马机械化的运输,诸葛亮死了,全部把它毁掉,不留给后人,不是自私自利。这种科学技术,如果没有道德去控驭它,决定造成灾难。所以中国的学术是以伦理道德为根本,不崇尚科学技术,让大家平平安安多过一点好日子。科技发达肯定带给这个世界是毁灭性的,所以决定不搞这个路线,这叫大慈大悲。不是中国人不懂,不是中国人不知道向这个方向走,早就晓得。那佛法知道更彻底!

这下面说,「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大乘、小乘、权教、实教都能帮助他断惑,断疑生信。注解下面说,「于无量世,自不恶口,教他不为,得梵音声相。于无量世,恒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得八梵音相」。都是语业,首先要放下言语这四种不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更进一步,对人要常以软语,是柔和语。先语,不必到事情发生,如果是遇到困难之前就应该先告诉他,不要等到灾难现前,来不及了,要先告诉他。实语,决定不是妄语。教化众生,修因则得果报。最后这句,「于诸众生常以软语得梵音相」《还源观》上四德第三「柔和质直」。言语要柔,身行要和,柔和,心地要正直,我们讲诚敬,诚敬存心,和睦相处,柔言爱语,这是菩萨行。

第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谓眼目清净明莹,如金色精也」。这是眼的好相,这个相也作绀青色相,这个在佛像里头常常看到,「佛眼绀青,如青莲花」,莲花的叶细长。「系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生生世世培养慈悲心、爱心,总是以爱心、欢喜心待人接物。尤其是帮助别人,贫穷苦难的人,这些人多,需要帮助,这个世间做好事的人也很多。但是比不上菩萨做好事是用慈悲的爱心,照顾别人像照顾父母一样,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这就很难得,这个功德非常之大。布施是小事,这个心太难得了,这个心能感人,给人家带来温暖,用现在话说,给人带来能量。所以这个布施功德之大小,论心不论事,供养的物很微薄,心非常真诚,这个功德大。布施东西再多,没有诚意,好像可怜你,把你看得很轻,那个得福很小。因此种福,不是有钱有势力的就能修大福报,不一定,穷人修的福报往往超过他们很多,来生福报不一样,穷人来生变成富人,富人来生变成穷人。施报的事论心不论事,这个道理,《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很透彻。

第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是睫毛,眼皮上下这称为睫毛,牛王,牛的睫毛很长、很清楚,这用它来做比喻。「指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系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怜悯」,这个字是错字,「怜悯爱护而感得」。待人接物你看菩萨用心跟凡夫不一样,他为什么能成菩萨?为什么能成佛?为什么能了生死出三界?道理就在这一句,他明白,他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修学大乘这个观念一定要有,或者是这种心态,没有这个心态,跟大乘格格不入。大乘心没有边际,大乘心没有内外,对待一切众生,确实如对待父母、如对待佛菩萨。成佛是心成的不是身口,就是你一点真诚的心比什么都重要。要看一切众生像父母,他没得吃、没得穿,在受苦受难,我们怎么帮助他?能力达不到,心要达到。我们每天诵经拜佛,跟大家在一起分享,这个功德要回向给他们。你回向,念念不忘,常常存这个心,遇到这个事自然会伸出援手。

下面解释,「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得牛王眼相。于无量世,等以慈善,视怨亲故,得牛王目相」。这个都是生生世世,菩萨生生世世不迷。不像凡夫,凡夫一转世,前世事情忘得干干净净,迷而不觉;菩萨生生世世,一世一世接着修行。我们学菩萨学得不像,所以有隔阴之迷,我们一死之后,不晓得跑哪一道去了。如果真修菩萨行不会,决定不会。那最安全的、最保险的是往生极乐世界,我在这个六道里头我保不住,就是保不住人天,会堕三恶道,这个事情不能不考虑、不能不明了。如果有这种情形的话,那就决定求生净土,仗阿弥陀佛本愿摄受之力,让我们能保持往后生生世世不迷失,我能够继续不断的修行。那像这些苦难众生能帮助吗?真能帮助,不是理上,事上能帮助,无论哪一种苦难众生他在遭难,你决定会帮他。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众生好苦,没看到佛菩萨来帮助。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有天眼的人、有神通的人看到佛菩萨在照顾他。为什么好像他还在受难?他有那个业应当要消,他不消他的障碍去不掉。菩萨在旁边看他消业障,业障消到一定的程度,菩萨就示现帮忙了。

虚云老和尚当年在世朝五台山,两次在路上生病。他老人家朝山是三步一拜,我们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拜起?我们知道鸡足山他有个道场。如果从鸡足山要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一年多才拜到。这样远的路程当中,有一些经过是荒郊,几十里没有人家,如果在那里病倒了怎么办?他真的遇到两次。病倒之后遇到一个乞丐,这个乞丐好心照顾他,跟他在一起住了十几天,病好了,能走路了。他问这个乞丐,好心,乞丐告诉他,他说我家就在五台山,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我叫文吉。很感谢他,两个人分手了。过了几个月之后,半年之后又得一场病在路上,又碰到这个乞丐。这个乞丐就把他照顾好,让他继续去拜,告诉他,到五台山,他说我家在五台山,五台山人都知道我,你去的时候你一问就知道。所以他一到五台山,头一个就打听,有个乞丐文吉你们知不知道?很多人不晓得,以后有人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他恍然大悟。可见得他发心,一路上菩萨都在照顾他,真遇到灾难的时候他就现身,确实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小的困难他不现身,三步一拜也是消业障。所以真诚到极处,爱护到极处,能感得睫毛像牛王一样。

为菩萨时,菩萨是在因地,佛是在果地,这说佛的三十二相,没成佛之前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永远记住与人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至少要看一切众生是一家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籍、不同的信仰,全是一家人。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着,全心全力的为大家服务,没有人不欢喜。我帮助别人,别人也帮助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于无量世平等、慈悲、善良,特别是看什么?那一些跟你有恶缘的人,毁谤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障碍你的人、陷害你的人,都要用平等心看待,不但没有怨恨,有感恩的心。他用这些手段对我,他为什么不对别人?跟我有这个缘,跟别人没有这个缘。缘是前世结的,这一世缘就了了!好事情不是坏事情,缘就了了。缘有善缘、有恶缘,统统都要了,善恶都要了,我们的清净平等觉才能现前。恶缘有障碍,善缘也有障碍,懂得这个道理,没成佛之前我们所遇到的全都是了缘,问题就看你会不会?会,全了了,你多快乐。不会是什么?又结了,麻烦大!恶缘结了变成仇恨,善缘结了那变成眷属、变成情执,生生世世都脱不了的。唐太宗,佛门的大护法,心量大!那个时候基督教叫景教传到中国来,他也护持;伊斯兰教传到中国来,他也护持,宗教的总护法还堕地狱。我觉得他堕地狱,第一个因素就是情执,他跟皇后感情非常好,皇后好像三十六岁过世的,皇后过世他一生再不立皇后。皇后葬的那个地方,他窗户一打开能看见,天天能看见。情执太深,他会堕地狱就这个关系。当然另外一个,战争的时候杀人太多,堕无间地狱。所以视怨亲要平等,怨亲同样会障碍我们,怨要消,亲也要消,要回归到清净平等觉。

后面还有一条,「至心求于无上菩提得牛王睫相」,真诚到极处只求无上菩提,什么都不求,生生世世断恶修善,改邪归正,就为这么一桩事情,这是菩提大道。今天时间到了,好,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