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三集)  2012/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五十七面,倒数第六行:

「于一念之顷,圆满成就者,备显极乐国土之事事无碍,一多相即,延促同时。芥子须弥,十方不离当处;一念遍供,三世不隔当念。当下即是,圆摄无遗。故云:华藏无异极乐,净土遍收玄妙。」这段文是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他们在极短的时间,经上讲一剎那,能超过一切诸佛的剎土。遍法界虚空界一念时间能够遍到,这是《还源观》上所讲的「周遍法界」。而且他们能办事,有些分身只是示现给你看,不能真正办事,那是小神通;这个神通管用,他办事,他能供佛、他能闻法。所以这种境界我们无法想象,不是我们常识当中的事情。但是在理上讲得通,理上就是全是自性性德的起用,那就是这种境界。阿赖耶起作用还做不到,完全是自性起用。阿赖耶里面的现象就是十法界,一真法界,阿赖耶就没有了,已经转八识成四智。何况这是妙觉果位上的境界,比实报土的境界还要殊胜,实报土我们已经不可思议了,何况妙觉如来的境界!

「供养诸佛,表所兴之事至繁也」。佛太多了,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而悉于一念之顷,都在一念当中他就圆满成就,这个事情就做完了。备显极乐世界跟《华严》一样事事无碍,这是四种无碍达到究竟圆满。事事无碍,不是事理,是事事。你看一多相即,自己本身这是一,往生到极乐世界,能够分无量无边身这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一句是讲分身、讲化身,化身无异真身,真身能做什么事,他化身一样。延促同时,这是讲时间,延是长时间,促是短时间,很长时间需要办的事情,他剎那就完成了;换句话说,在他们那个境界里面没有时间。芥子纳须弥,芥子、须弥这是讲空间,空间没有了,大小没有了,芥子小,须弥大,没有大小。小中可以容大,大中容小我们能理解,小中容大我们就不能理解。但是现在这些现象我们看到了,一个小芯片很小,现在计算机用的芯片指甲那么大,里面可以容纳一部《大藏经》,这就不可思议了。

我在马来西亚,马哈迪长老跟我谈过这个事情。我向他说,佛经里面说得更微妙,一粒微尘里面容纳的信息是遍法界虚空界;用一般的话,就是全宇宙的信息都在一微尘当中。指甲那么大,容一部《大藏经》,这太少了,说明科技跟佛法还不能相比。一微尘里头容纳的全宇宙,这全宇宙能起作用吗?能,普贤菩萨能入这个境界。微尘里面的世界跟现在外头的大世界无二无别,这个世界并没有缩小,微尘没有放大,居然在里头,里头有,一点都不缺。所以普贤菩萨进入里面,也可以参访一切诸佛如来剎土,无量无边的世界在一微尘里头,叫一毛一尘。一毛一尘里面的世界,里头还有一毛一尘,那个一毛一尘依然还是有虚空法界在里头,重重无尽。这个科学没讲到。这是什么?这是自性。

用中国过去老祖宗的两句话,我们觉得这两句话很有味道,这两句话是怎么说来的?从哪里说起的?他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用在《华严经》十玄里头这才能讲得出来。十玄只有《华严》有,大乘教里头都没有,中国老祖宗这两句话从哪来的?所以我相信,老祖宗是妙觉如来化身来的,要不然这个话他怎么说得出来?凭什么说的?其小无内,你看微尘很小,里头有世界,那个世界里头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还有世界,没有底,这才叫无内。其大无外好懂,其小无内不好懂,无内就是重重无尽。法界妙,自性妙,完全是自性所现的现象,自性没有现象,能现现象。十方不离当处,这是真的,十方无量无边的剎土在哪里?当处。一毛是汗毛,汗毛端,一微尘,十方在哪里?在毛端、在微尘,就在此地,当下即是。三世不离当念,所以一念能够十方世界统统供养。我们再换句话说,一念能遍听,一切如来所说之法他都听圆满了。

这一念是明心见性,这一念是大彻大悟,十方三世都没有了,就是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这个境界,现在科学家所说的零极限的境界。科学家的零极限是什么都没有,大乘佛教里头这个极限它什么都具足,活的,活活泼泼。你看上面,一念遍供,圆摄无遗,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能体会到,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行、如来的道力、如来的神通都没有极限,只能用个圆满来说,没有极限。圆满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用没有极限多少有一点概念,真的是无有边际。

这里头最重要的,回归到当人自性,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跟诸佛如来的自性是一不是二,这比什么都重要。佛说一切经就是希望我们能够会归自性,所讲的不是别的,自性之外,诸佛如来一句话都没有,千经万论都是性体、性相、性德、性用,全讲自性。希望我们明白,希望我们肯定,希望我们会归到自己,这不是别人,就是自己。一切诸佛如来是自己心现的,一切诸佛剎土也是自己心显现的,离开自心一法不立,这才叫真信佛。这部《无量寿经》说的是谁?说的自己,就是讲的本性、就是讲的本善。一部《华严》亦如是,千经万论无一不如是。所以,佛法修学的宗旨、目标我们就清楚了,就是教我们明心见性。无论哪个宗派,无论哪个法门,见性就圆满了。我们回归自性方法不一样,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那是方法,门是门道,方法、门道无量无边。

四弘誓愿里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哪一个法门都能回归自性,就像一个圆球一样,圆球上任何一点都能达到圆心。我们把圆心比喻自性,这个圆不管大小,圆球面上任何一点都能达到自性。但是这个要直心,如果心歪了就见不到,就偏了,就达不到中心,所以心一定要正。我们讲用直角,它就能达到,稍微偏一点就达不到,面上任何一点用直角都能达到。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一点是教给我们对法门要尊重,不能批评,不能说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法门差,不可以这样说法。法门真的是平等,众生根性不平等,我们是哪一种根性,用哪个法门比较方便,道理在此地。可是你一门通了,门门都通了,一切都通,不是通一门另一门不通,不是的,全通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这总结,华藏无异极乐,华藏就是极乐,华藏跟极乐不二。我在新加坡讲《华严经》,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有人问我,《华严》跟净土如何来理解?我告诉他,很简单,华藏好比新加坡,这你懂了,极乐净土好比是乌节路,新加坡最繁华的一条路。我说你从这个比喻上去了解,是一不是二,最精华的一处,华藏最精华的一处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个学校,阿弥陀佛在那里示现的,就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地球上示现,很相似。他在那里办学,在那里成就,一切众生到他那里去,都圆满成佛,圆满证得究竟。如果我们真知道这回事情,真相信,还会有妄念吗?每一秒钟我都要争着念阿弥陀佛,我都不能把时间让它空过,真正做到了净念相继,为什么?恨不得马上去。万缘放下,一心专念,那是什么?那真相信了。人到那个境界,《无量寿经》可以不要学了,学了没用处。《无量寿经》终极的目标就是这个,就是希望你彻底认识了,一切放下,就这一句名号,你就证无上道。所以,乡下的阿公、阿婆,什么经都不懂,就那一句他就往生了,而且时间不长。这是什么?用心之专,万缘放下,知道干什么都是造业,都是障碍,只有这一个方法、一条路是直通的,通到阿弥陀佛那里。

净土遍收玄妙,《华严》的玄妙在净土,就在这一句名号里头,妙极了!《法华》的玄妙也在里头,宗门的玄妙也在里头,大日如来的玄妙也在里头,乃至于今天讲科学、哲学,没有一法不在里头,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全都有了。没有人知道,自己也不晓得。自己也不晓得,真干,这善根不得了!真念,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我们再看下一段经文,「定成正觉」,你看语气这样的肯定,第十二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的愿文,句句都是决定、肯定。『所有众生』,横的说,十方法界一切诸佛剎土。弥陀本愿之大,那就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真叫大愿。从众生性质来说,最高的是等觉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最下面的是无间地狱,造作极重罪业的人,有缘全都能往生。善导大师这句话说得好,「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有很多人自己以为我们业障深重、迷惑颠倒,往生极乐世界大概都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善导大师会摇头说,未必,你是业障极重的人,从三途出来,遇缘去往生的,说不定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的,全在遇缘不同。什么是缘?缘是说你用心不同,你对极乐世界的信心,你对于极乐世界的愿心,这个重要,你对于三宝、你对于一切众生那个心态,都要算到里头去。

真正肯定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自性里头变现的,跟我是一体,这种人纵然是阿鼻地狱往生,他生到极乐世界什么品位?实报土上上品,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品位下的是什么?太高了,我不敢当,太高了,我不行,我没有资格到那里去。你自己把你自己拉下去了。这个事情不能客气,要直下承当。经上讲的字字句句是真话,不是假话,阿弥陀佛自性跟我们自己自性是一个,不是两个。《六祖坛经》里面说,惠能的自性跟五祖的自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人有南北,自性没有南北。所以他能开悟,他可以直下承当。别人就说:祖师,我怎么敢跟你比?你太高了,太有智慧了,我是迷惑颠倒。这就不行了。惠能不认识字,什么也没有学过,那么年轻,你看看他就知道自己的自性跟佛性、跟祖师的性是一个性,没有差别。如果我们有这个认知,往生品位就高了,没有这个认知不行。

再有一个就是放下。放下是包袱,什么都是累赘、都是包袱,总的来说,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放下。从哪里放起?从身见放起,不要执着这个身是我,这个身是假的,身决定不是我。身都不是我了,何况身外之物?于是身外之物有无都不相干,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有与没有是事,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叫真放下。事上放下,心里还在想,一点也没放下。事上有,心里干干净净,我们前面说过,只有一个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他真放干净了。净宗跟其他的大乘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净宗,心里头就是阿弥陀佛。像禅宗,阿弥陀佛也没有,都放下了。阿弥陀佛都没有了,这是阿弥陀佛全有了,两个境界是平等的。他没有,那是圆满的自性,这个阿弥陀佛就是圆满自性,有跟没有是一不是二,妙就妙在这里。我们在这个地方不能生意见,生意见就错了。

我们是个中等根性的人,就是上不上、下不下,所谓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经教就太重要了!方老师当年教给我的时候重视经教,我们从这个门可以入。禅入不进去,绝对不是初学人能入进去,那要惠能那种根性。他老人家告诉我,他说你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惠能之前没有惠能,惠能之后也没有看到第二个惠能。那只有一个,可不能走他的路子,那太冒险了。教下就是从经教里头慢慢的觉悟、慢慢的明白,只要锲而不舍。这个东西,里面尝到法味才行。李老师在台中三十八年没有离开,在那里教了二、三十个学生,真正成就的没几个人。什么原因?全心全力摆在这上面去,你才能尝到滋味,这法味,尝到滋味就有兴趣,有法喜了;没有尝到滋味的时候这是个苦事情,天天在读书,多辛苦,读到最后没味道了,不想再读。讲也讲不好,年岁一大,记忆力衰退,这些现象都是真实的。所以六十岁以前脚跟站不稳,再往上提升很困难;六十岁这个根站稳了,那你不断向上提升,决定不动摇。

而且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无我,有我是最大的障碍。有我就有贪瞋痴慢、就有自私自利、就有名闻利养,一大堆东西都带上了。无我无人也不行,无我要有人。我学为什么?我为众生学的,众生太苦了。这就是什么?菩提心生起来。自己不知道苦,看到众生苦,众生苦我要去帮助他,我没有德行、我没有智慧、我没有能力我用什么帮他?我们想帮助他,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最好的示范,救苦救难要从根上救。苦从哪来的?苦从迷来的,迷失自性。所有一切苦都是迷失自性,迷得有浅深、有广狭,时间有长短,各个不一样,全是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悟来的。佛四十九年讲经教学讲的是什么?是破迷开悟,这就是他讲经的意义。对初学来讲,还是这个大纲领,底下一个小纲领,头一个小纲领,帮助众生断疑生信,这是佛教化众生第一个目标,首先叫你相信。第二个目标,你明白了,那就是破迷开悟。第三个目标,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了,你要真干。要落实到生活上,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那就有味道了,这只有你自己知道。有明白人知道,一般人不知道,跟你境界相同的人知道,境界比你高的人知道,境界达不到你的,他完全不知道。所以不落实不行。

我看到许许多多人到最后没有成就,什么原因?真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做到,他没有把他学的东西变成他的生活,变成生活才有味道。你们要把《弟子规》变成生活的话,你过的是谁的生活?孔孟的生活,古人讲孔颜之乐。孔颜之乐谁知道?你真正落实你就知道了。他不能落实,说这个东西很小的东西,小孩去学的,我们哪要学这些东西?错了!小孩学的东西他要全学会了,他现在学东西就真有深度了,为什么?它变成智慧。因为他没有落实《弟子规》这些东西,他所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我们在那里头得不到养分,智慧是精神的养分,知识不是的。

今天这个社会问题,我们是真正参加十几次国际会议,那对我们有好处,我们在那里才恍然大悟,才明了知识有侷限性,知识解决问题后头都有后遗症。才佩服东方中国老祖宗跟印度,真了不起!为什么中国还存在,这个文明古国没有消失?就是他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是把这些德目统统落实,做到了,真受用!方东美先生当年介绍给我的时候,「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假,我真尝到这个味道,一生感激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这么好的一个东西,没有人指点不知道。指点的人是关键,你必须对他有信心,真正佩服他,你才肯听话。他要不听话,你的本事再高没用,你教不了他,你跟他没缘。

这是以后我们入佛门,看到一些语录、山志里头有记载,年轻参学的来参访,见了老和尚。而老和尚会告诉他,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到某某地方去,你的缘在那个地方,到那里会成就。他听话,到那边参访,真成就了。难道这个老师比那个差吗?古人记载东西很简单,肯定初学人到这边来一定会问他,这些都没有记载的。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你是哪里人?你家从事什么事业?肯定问这些的。你对这个道有兴趣,什么原因?问清楚之后,古大德当中,你心目当中最仰慕的是哪些人?现前在世的这些,你最佩服的是哪些人?他说出他最佩服的、最仰慕的,你叫他去,去跟他,准有成就。他如果说是我对你最仰慕、最佩服,那你就留下来,你在我这儿可以成就。就这么个道理,他不是有神通。他心目当中最仰慕、最佩服的,你叫他跟他去,他听他的话,肯定百分之百的顺从,他就会有成就。他没有把我摆在第一位,我的能力比那个更高都没用处,他不会听我的。所以缘在哪里?什么人跟你有缘?你心目当中最佩服的,那个人就跟你有缘。

老师实际上差一点没有关系,他只要肯听话,你真干,将来你的成就超过老师,这个常有的。老师欢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强,老师高兴。一代比一代衰,一代不如一代,就完了。我们今天看今天的现象,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倓虚法师这一代比不上谛闲,倓虚法师的学生没有办法跟倓虚相比,这一代不如一代。什么原因?就是没有真做到,就这么一句话。虽然学很多法门,法味没尝到,像吃东西一样,囫囵吞枣,咽下去了,滋味没出来;细嚼慢咽,滋味才能尝到,就这么个道理。我们要想成功没有别的,真干!在不在老师身边没有关系。诸位一定要知道,在中国最早孟子私淑孔子,孟子好学,仰慕孔子,孔子往生了,不在了,孔子著作还有。他就专门依照孔子的著作,依教奉行,有不了解、不明白的地方,那时候孔子的学生在世的还很多,向他们请教。你看他的成就超过孔子在世所有的学生,后人称孔孟,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儒的承传被孟子承传,而孔子那么多的弟子都不能承传,给孟子承传。什么原因?孟子真干,虽然这个老师不在了,他的教训在。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私淑释迦牟尼佛,经典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我要照这个经典字字句句都落实了,里面所说的道理是我们的意念,所有的教诲是我们的行为,我全做到了。你就成佛了,你真的是释迦牟尼佛的传人。

你经只会读、只会讲,不会做,与你的意念没有发生影响,与你的行为没有发生影响,与你的喜乐没有发生影响,那是假的。那就是现在所讲的佛学,你是搞佛学的,你不是学佛。佛学跟学佛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走哪一条路?我们学佛真会成佛,尤其是遇到《无量寿经》,肯定成就,而且成就说不定非常高。同时,这个法门时间不要很长,这个对我们最有利。教下时间都很长,它跟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一步一步往上去,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这个法门难信,我学佛,方老师没有说过这个法门,为什么?不相信。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度那些愚痴的、没有知识的,专门来接引他们的。我们自己都自视很高,不甘心在这么低的阶层,人都有这个习气。所以我学佛,可以说前十年不相信净土。

我跟忏云法师住了半年,在埔里茅蓬里头,这半年当中,他叫我看了四本书。第一个是《印光大师文钞》,那个时候只有正续两编,瑞成书局出版的,四册,再就一部《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的,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幽溪大师的《弥陀经圆中钞》,我在山上看这四本。他要我把科判用表解画出来,我做出来了。我做出之后我非常惊讶,科判一看一目了然。从文学上来说,你能看出这种文章章法结构整整齐齐,那真叫好文章。你不能再加上一句,可以删掉,你不能去掉它一段,去掉它就断掉了,它接不起来了,才知道佛经之妙。从章法结构你就体会到,他思想体系多么精密,让我们对经典产生敬仰、产生佩服。这是以前我们在学校读书没有过的,佛门有这个东西,叫科判。我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就学做科判。

科判搞清楚,经的大意就明白了,就可以讲经了。所以科判是解释经的,从思想、从章法结构、从文章,这都要下功夫。最初学的时候找短的,不要太长,太长很不容易搞。那时候老师教我们用什么?用《古文观止》,都不长,用科判的方法来看《古文观止》,行,古文可以。所以古文文章好。科判判不下来,那文章就不行,那就不是好文章。我过去那些东西,丢是没有丢,但是搬了很多次的家,都搬不见了,都找不到了。我也做的一部比较长一点的,《未曾有因缘经》,那个科判我用十行纸写的,写了两本,还是用毛笔写的,都不见了。现在留在这边,就是我们《无量寿经》会集本的科判,这个科判的底子是黄念祖老居士给我的,慈舟法师最早对这个经的科判。最早这个经是三十七品,以后重新会集,改成四十八品,我们现在用的本子。科判是愈细愈好,这是讲的方法。

所以学佛,我们深深感触,为什么这么多人学他不能成就?对这些基础东西疏忽了,以为这个东西不重要。殊不知真实就在日常生活,不能把它变成生活、变成思想,你得不到受用。记诵它的文没什么用处,只有在生活当中变成理想的时候就有悟处。这个悟处是什么?悟处能解决问题,一切人事物我们碰到了,你就有很妥善的方法来解决。这是什么?这是智慧。我们这些年来,有缘接触到这个社会的问题,参与国际会议,出席的人都是学者、专家,用现在的话说,都是社会精英,名教授、从政的高级官员。遇到问题,我听听他们的方法,就很清楚。我们有缘参与,这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个事情与我们出家、学佛风马牛不相干,移民到澳洲才碰到这个缘分。不过我们在这个之前做了一桩事情,这桩事情就是这个因缘的源头。我在新加坡,二00八年、0九年把新加坡的九个宗教团结起来了。这桩事情做得非常好,新加坡当时的总统王鼎昌,对这桩事情非常赞叹,我们见过几次面。对新加坡社会的安定起一定的作用,宗教徒与宗教徒之间能和睦相处、能互相协助。这个缘是从这儿开头的,这源头,我们学的东西用上了。

实际上都很简单,告诉大家,就正如新加坡当时曾士生部长访问居士林。在居士林吃饭,他问我,你用什么方法把宗教团结起来?新加坡宗教理事会他们有组织,五十年,历史悠久。每年这些宗教的领袖们过年一次聚餐,每年就这么一次,平常都不往来,各人搞各人的,五十年都是这样的。我们去的时候真的起了作用,互相往来了,而且往来很密切。每一家大日子、大活动,统统请客,请其他宗教统统来参加。二000年新加坡天主教圣诞夜望弥撒,邀请我们居士林五十个出家人,穿袍搭衣在他们的教堂参加弥撒。他们看到都呆了,怎么那么多和尚在这里面?宗教是一家,很有味道。

宗教因为有纠纷,这都是有误会,误会怎么起的?彼此不了解。就正如我在台中遇到这个事情,那时候我还没有出家,居士的身分,跟李老师学经教。遇到这个基督教的信徒,他也是好意,没有恶意,人也是个好人,不知道,在批评,把佛教说得一文都不值。他的教堂就在我们隔河,隔一个柳川,我们在南面,它在北面,很近,走路大概五、六分钟,那个教堂。以后我们就变成好朋友。所以我告诉他,经典要学习,要真正理解,神圣留下来的东西,一定有它好的长处、优点,要不然怎么能传几千年?难道几千年当中没有一个明白人,都是糊涂人吗?都是迷信吗?不可能。几千年都没有被人揭穿,你能够揭穿,真了不起,不能不佩服你。可是你说的,你要内行,内行你一定把经看懂了,经里头哪些毛病挑出来,来问。

我在学校念书,南京的时候,我住在一个同学家里,这同学是老朋友,抗战期间在贵州我们同学。他是南京人,以后胜利之后我住在南京,我就住在他家里,他一家人对我非常好。兄弟姐妹七个,小朋友多,他是老大。他家里三个宗教,老祖母念佛的,妈妈是基督教徒,爸爸是回教徒,所以在饮食方面就很难协调。但是彼此互相迁就,还有中国伦理道德的底子,所以这一家还过得去,多元文化。我对于伊斯兰教那些知识,是从他爸爸那得来的。中国的伊斯兰已经被中国文化影响了,因为他们非常尊重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他们非常尊重,融入他们经典里头。所以经典这一部分,中国《古兰经》有,外国没有。印尼爪哇那些回教徒是郑和传过去的,有中国的文化在里头。苏门答腊就不一样,苏门答腊是从东欧传过去的,那里就很强悍,爪哇就很柔和,它带着有中国传统。你不好好去学你不知道,真的认识了,我的心就定了。

佛法里头讲信,跟宗教讲信不一样。我在美国碰到一批基督徒,来找我。净土宗是信放在第一,他说我们基督教也是信摆在第一,我们一样。我说不一样。他说为什么不一样?我说你们第一个信什么?信上帝。我说这就不一样了,净土宗第一个相信自己,那怎么会是一样?相信自己本来是佛,这他就呆掉了。我说第二个才信阿弥陀佛、才信释迦牟尼佛,他摆在第二个,信他。第三个信理,第四个信事,第五个信因,第六个信果,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你们除了信上帝之后就没有了。所以一定要多接触、多交流、多互相分享,大家就明白了。明白之后,就采人家长,舍人家短,充实自己,我们自己才能向上提升。今天我们如何来增上我们的信心、愿心,这是很大的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经典,认真向经典学习,我们的信愿就坚定、坚固,我们这句佛号就会相应。信愿不坚固,这个佛号很不容易相应。大势至菩萨讲得很精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摄不住,净念不能相继,常常中断,这都是什么?教理基础不够,又不能像这些阿公阿婆那么老实。人老实很可贵,他什么都不懂,但是他那个信心坚固不动,道理是一样的。他们往生的品位我们无法估计,真的是遇缘不同,决定不能够轻视。

我们看注解,「此第十二愿名定成正觉愿,往生者决定成佛」,这语气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正显弥陀之本心」,弥陀的本心、本愿没有别的,就是帮助这些人到极乐世界决定成佛。「唯以一佛乘」,他教的这个方法就是一佛乘,用这一句佛号成佛。什么原因?因为你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这不就直接成佛了吗?成就全在念头,你的意念是菩萨,你就成菩萨,你念佛就成佛,念天你就生天,念贪就是饿鬼,念瞋恚就是地狱,念愚痴就是畜生,念五戒就是人道,念十善就是天道,不就是念头吗?念什么成什么,念佛当然成佛。所以《华严经》上有证明,十地菩萨地地都是念佛,那是给我们做证明的。十地菩萨往上去就成佛了,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这句话很重要,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心就定了,它有道理在,它不是随便说的。

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不是极乐世界这个佛的名号?是的。我为什么念他的名号?你要晓得,他这个名号是所有一切诸佛共同的名号,而且是自性的名号。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翻成中国的意思,不是不能翻,可以翻的,叫尊重不翻。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我们的本性就是无量觉。所以你要晓得,它是我们本性的名号。法藏成佛他就用这个做名号,念他的名号就念了本性,自性佛。而且这个名号是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通号,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这个意思要懂,这不是专念一尊佛,所有一切佛全在其中,但是又是阿弥陀佛的德号。一就成功了,二就有分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自然成就。最怕你有分别,阿弥陀佛成佛,念他的名号,我念释迦牟尼佛不行吗?三十年前,我初到香港来讲经,跟畅怀法师住在一起,他就是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学天台的。我到天台精舍去看,供养的释迦牟尼佛,三圣,迦叶、阿难。他每天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不念阿弥陀佛。那个时候我念阿弥陀佛,他不念阿弥陀佛,现在也念了。

真搞清楚、搞明白,是念自己,不是念别人。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是表法的,佛的名号是表性德,菩萨的名号是表修德。哪有名号?老子都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号是假的,千万不要执着名字相。《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就教我们,读经、听教,听教就是听讲,有三个原则要遵守。第一个,不执着言说相,读经不要执着文字相。第二个,不执着名字相,名词术语,阿弥陀佛是名字,观世音菩萨也是名字,《华严》《法华》全是名字,别执着。最后一个,不执着心缘相。心缘是什么?看到这个,这是什么意思。错了,它没有意思。真的,一点都不假,佛讲经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哪来的意思?

江本的水实验,我们用爱心,把爱的意念传给这杯水,水知道,它反应出来的结晶非常之美。那个结晶没有通过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没有,自然的。所以佛给我们示现是自然的,法尔如是,佛所讲的一切经论也是自然的,没有通过心意识。所以,我们用心意识是永远不能理解它的,不用心意识就懂了。都是自性流出来的,你要用真心你才能看得出来,用妄心看不出来。真心去看怎么样?没意思;没有意思当中有无量义,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历代祖师讲经说法他怎么讲的,无量义怎么讲的?契合现前当机,帮助他起信、帮助他觉悟。这两个目标达到了,经法功德就圆满了。所以这个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活的,它不是死板的,怎么说都圆。你要是没有契入的话,怎么说都是错误。所以经要悟,悟了之后讲就讲圆了,方方面面全讲得通,活的,它不是死的。

中国文字妙,中国文字不能改。现在的简体字可以用,但是,现在讲繁体字,我们通常讲正体字,正体字要学。简体字,大家都用简体字,可以用,可是你要是研究中国古籍一定要原文,古籍翻成简体字意思都没有了。因为中国文字这个符号里头含的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造文字是根据六种方法,叫六书。而中国文字里头,六书里最多的是会意,看到这个符号,你不知道怎么念法,但是你能够看出它的意思。你看思,我讲思想,这都是会意。思,心上面一个田字,那个田是什么?一格一格的,分别,思是分别。想呢?想是心里头有相,我想一个人,心里头有个形相在,心里头有相。思是心里头有分别。我们讲忠恕,你看那个心中,中是什么?不偏不邪。它有意思在里头,你看到这个,你就晓得它是什么意思,表什么意思你就懂。不会念没有关系,懂它的意思,真妙!一改,意思全没有了,所以不能改。

中国文字是宝,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是智慧的符号。这是外国文字里头所没有的,智慧的符号,只有这一家。所以我相信有一天全世界都会通用文言文,为什么?文言文里头有宝,他要不要?他要要,不懂文言文,这宝你就得不到。中国这个宝就是《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这是中国千万年那些有智慧的、有大德行人的,他们智慧的结晶,方法的总汇、经验的总汇,都在那里头。文言文是一把钥匙,你能够拿到,你就能够开启这个宝藏,智慧的宝藏。不懂怎么行?文言文,想学文言文,用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学会,两年专攻。专攻的方法,读一百篇古文,最好是能背诵、能讲解。以前李老师告诉我们,熟读五十篇古文,你看文言文没有问题,你可以读诵;如果熟读一百篇文言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民国初年学生,小学生,写的文章,现在大学文学院写不出来,写得真好。他从小背书,四书五经他都会背,将来写文言文一点不困难。

所以要背的东西,最好在十二岁之前,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完全让他背诵,全背过,到十三岁之后才开讲。你看中国教学的方法他把它分成两个阶段,先不讲,就叫你背,背的标准看你自己的能力。从前的书本也是非常符合科学,木刻版,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无论哪个地方刻版都一样,所以说第几行第几个字,相同的,太方便了。现在的书不行,你要找哪一家出版的,还得第几版,它常常不一样。中国古书是一样的,非常整齐。它没有标点符号,标点是自己去圈。小朋友记忆力最好,就用他的记忆力,该记的,这一生要记的,全部都在十二岁之前完成。念了之后,到七、八十岁都不会忘记,写文章引用这些经典,随手拈来,不要去翻,他都记住。哪有像现在这么苦,用多少参考书,在从前不需要。李老师就受过这个苦头,就受过这个训练,所以他写东西、写文章引经据典他不需要找参考书,我们很佩服。他说你要晓得,跪砖头跪来的!背不出罚跪,跪砖头,你不敢不用功。现在没有跪砖头的了,从前叫严师出高徒,老师严格,真罚你、真打。现在不可以,现在有人权,不可以侵犯人权,侵犯人权学生会告你、家长会告你。所以现在老师不敢教。父母也不敢教,父母要严厉教小孩,在美国,邻居看到了,打电话给警察。警察来的时候,你怎么可以虐待儿童?没有法子。有些中国人父母,小孩不听话,把他开车开到旷野,狠狠打他一顿,然后再把他拉回来,邻居看不到。

所以一个人,你看在古时候那个时代,方法、这些理论大家都懂得,家家都教,世世代代中国人才辈出,都是圣贤。现在把这么好的东西丢掉了,真可惜,我们有义务、有使命要把它恢复起来。我听说现在国内也有真的有觉悟的人想做,做实验。先做实验,实验成功了,大家就知道这种教学真好、真管用,慢慢再普遍。第一个做实验点的,功德无量无边,把底下的孩子全都救了,这功德多大!什么都要做榜样,学佛也得做榜样,不做榜样不是学佛,你自己不会成就,你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情,一定要自己做榜样。求别人难,中国古人说的,登天难,求人难。求自己不难,求人真难!

所以弥陀本心只有这么一个念头,帮助众生成佛。「广度无边众生于究竟涅槃」,什么众生都度,只要有缘,而且缘就四个字,信、愿、持名,这就有缘。你相信,你愿生净土,你真肯念佛,这种人就是有缘众生,生到极乐世界,佛就真帮助你。「愿文中,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是《宋译》的,「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这个经文是《唐译》的。念老在这些地方讲得很清楚,就是说明这个句子不是夏莲老自己造的,全部是五种原译本里头的原文。前面两种会集本,有时候把字改掉了,他一个字没有改,完全是原文,这就让我们对他这个本子生起信心。『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两句重要,这两句就是大势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远离分别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诸根寂静这才有净念,用清净心念佛,管用。

经上说得很多,「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往生净土真正的道理就是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心净下来?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第一个阶段就是把清净心念出来,我只有这一句佛号,有杂念了,赶快佛号提起来。第一个念头是杂念,第二个念头是佛念,把杂念放弃了,这叫真念佛、会念佛。就是用这一句念头取代所有的杂念、妄念,就这么个意思。因为杂念、妄念断不掉,我们没有禅定功夫,断不掉,就用这个方法,用一念除一切念,这是第一步功夫。一切妄念都没有了,这叫功夫成片,念佛功夫成一片,里头没有杂念。这是念佛三昧最初的阶段,在佛法里也叫做功夫成片。有这个效果的时候,往生就有把握了,我只有佛念,没有杂念。说实在的话,想什么时候往生都可以去,还有寿命,我不要了,我想早一点去,真行,阿弥陀佛就来接你,因为他相应。有杂念在里面就不相应,你念,佛不来;没有杂念,你念,佛就来。净与净起感应道交,净与杂它不起感应道交。佛虽然知道,我们不管是杂念、是净念佛都知道,净念他来,杂念不来。为什么?你还有业障、你还有习气、你还有烦恼,你必须在那里还得去折磨。到净念的时候,你的业障烦恼可以放下了,他真帮助你,接引你到极乐世界。这些道理我们都搞清楚,我们一点都不怀疑,才知道这是我们这一生第一桩大事,搞别的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我们搞错了。这么单纯、这么简单,这才是无上的妙法!

我们这一生可以说遇缘是非常殊胜,不往生叫冤枉!不但往生,要高品位往生。不希求高品位,自然品位往上升,为什么?心清净。我还有个希望,我要争高品位,那还有个妄念在里头,那个妄念就是障碍。什么念头都没有,一切都交付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给我安什么品位我都欢喜。不要自己去有意见,我要这个又要那个,不要,不要去给阿弥陀佛分别这些东西,什么都听阿弥陀佛安排。又何况极乐世界虽有品位,四土三辈九品,实际上是平等的,从得的身相就完全了解,身相平等。《观经》上所说的,你到极乐世界是什么身相?身体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一丝毫都不差,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这个经上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对当时印度人说的,不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观经》上讲清楚、讲明白了,生到极乐世界都是这个相。

真正要想了解极乐世界,就是这品经,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在极乐世界愿愿都落实了,愿愿都兑现了。阿弥陀佛全是为了我们,这是我们的大恩人,真的,不是假的。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谁对我们的恩最大?阿弥陀佛。我们怎样去报恩?听话,念佛往生就是报恩。遇到不肯干,肯干不认真,这是辜负弥陀的恩德。明明我们遇到了就能成佛,为什么不干?还要在六道里头受苦,还要造六道的因,真错了!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修净业,打个妄想是造六道的因。我们今天每天造六道的因多,正念的少,这力量不够。尽可能把外缘丢掉,我要好好念佛,我要好好的学经教。学经教也有功德,自利利他,自己断疑生信、断疑开悟。

所以,愿文这两句很重要,我们要远离一切分别执着。什么都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一切随缘,什么都好,不要去计较,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上住的时间长与短根本不相关,心里头没有这种牵挂,明天往生很好,过个十年、二十年也好。一切都交给阿弥陀佛,他真照顾你,这个人有信用。现在世间人不见得有信用,最可靠的就是阿弥陀佛,说话算话。我们如理如法的要求,没有不答应的。所以老实念就对了,就没错。

我们再看底下,「至于《魏译》,康僧铠的本子,这个经文则为「不住定聚,必灭度者,不取正觉」,这是《魏译》的经文。「善导大师释《魏译》时,多以《唐译》助显之」,善导大师解释《无量寿经》的经文就参考了《唐译》「并于此愿立四名」,这是善导大师说的。「一名必至灭度愿」,灭度就是涅槃,灭是灭烦恼,三种烦恼,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统统灭了;度是度生死,六道生死、十法界的生死,十法界是变易生死,六道是两种生死都有,这叫灭度。「二名证大涅槃愿」,涅槃是梵语,有灭度的意思,但是中国人一般喜欢用圆寂,圆是圆满,寂就是寂灭。寂灭跟前面意思相同,就是灭度,但是圆是功德圆满、智慧圆满、相好圆满,这个意思就更广。如来果地上没有一样不圆满,证大涅槃愿。

第三「无上涅槃愿」,无上涅槃,只有妙觉才称无上,等觉以下都有上。前面证大涅槃,圆教初住就证得了,如果要是无上涅槃,那只是妙觉,等觉以下不能称。「四亦可名住相证果愿」,这一愿是完全讲妙觉如来度化众生的德用。他住相,住相就是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应用什么方法帮助这个众生觉悟,就用什么方法。佛无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定相可得,这就是《楞严》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这是说妙觉如来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的作用,住相证果。你看,虽然住相他证果,在一般住相没证果,他住相证果。就像释迦牟尼佛,他住相,但是他证果。证果是什么?就是说他虽然有相,他没有起心动念过,当然更没有分别执着,这就是证果。菩萨住相没证果,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阿罗汉住相没证果,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就是说他不执着了,他有分别、他有起心动念。得不起心不动念才叫证果,这个果是妙觉,不是实报土的法身菩萨,这个果是讲究竟果,无上的果位。

《甄解》赞曰:高祖」《甄解》是日本人作的,日本人对祖师非常尊重,善导大师的学生,好像是道隐。「愿名太尽愿意」,说善导大师定的这四个名词,真的是阿弥陀佛的意思,把这一愿的意思统统都显示出来了。「今会本取《唐译》之文,又以定成正觉为愿名,正符善导大师之意」。这个愿名用定成正觉,这是善导的意思。「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中,称定成正觉」,第十二愿,「光明无量」,第十三愿,「寿命无量」,第十五愿,「诸佛称叹」,第十七愿,「十念必生」,第十八愿,「等五愿,为真实愿,视为四十八愿之心要」。这就是善导大师给我们说的,四十八愿哪几愿最重要?这五愿,五愿最重要。五愿里头要选一愿,那就是十念必生,这是许许多多祖师大德都说到的,十念必生。这是无比殊胜稀有的大愿,让所有念佛人信心十足。不要怕我现在念很乱,功夫不得力,记住,临终前十念决定得生。所以,这个就给大家提醒一个,临终助念的重要。怕自己一生心散乱,临命终时,咽气的时候那时候一念是阿弥陀佛,决定往生。所以送往生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明理。现在送往生很多不晓得这个道理,误了大事,这个都有果报的,不论是有意无意,都有因果责任。

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