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七十八页倒数第五行:

「又《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无量寿经起信论》曰: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这是《起信论》的一段文,这还是说明发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是《观经》里面所说的「至诚心」,至诚是真诚到极处,至诚;「深心」,古大德为我们解释的,好善好德,这个心就是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将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大乘起信论》里面也说了菩提心,第一个是直心,第二个也是深心,第三个是大悲心。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清楚,至诚心就是直心,这是菩提心的体,就是我们的自性,真如自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心只有一个,所有一切众生的心是一个真心。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面所说的,《妄尽还源观》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篇论文,修学《华严经》的一篇论文,非常重要,用现在的话说可以说那是博士论文。第一段就告诉我们,宇宙万有、生命以及我从哪里来的,都是从这个心所生,从这个心所现。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能生能现,宇宙万物跟我自己这个身是所生所现。这个菩提心就重要了。

这个世间的哲学、科学,终极的目标就是想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但是一直到今天,科学跟哲学是非常努力在做,真正能生能现的没找到,真心没找到。为什么找不到?真心没有形相,它没有物质现象,我们眼耳鼻舌身找不到它;它不是精神现象,所以我们的意识、思想也想不到它;它不是自然现象,连深层的意识,现在科学名词讲潜意识,最深的潜意识就是阿赖耶的业习种子,也找不到它。为什么原因?因为它没有现象,科学跟哲学探讨的一定要有现象,才被它发现,没有现象的它永远没办法,这怎么办?怎么能把它找到?佛在经教里头告诉我们,这桩事情「唯证方知」。这个证是什么?你成佛了你就知道。

成佛,这句话里面的内涵很复杂、很多,你看有十信成佛的,有初住成佛的,有十住成佛的,有初地成佛的,有等觉成佛的,成佛可多了,层次不一样。哪一个层次才能够看到宇宙的源起、生命的起源?大乘经上常说,八地以上,这地位真高,这不低。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八地是五十一个阶级最高的五个阶级之一,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这就圆满了。最高层的五个阶级他们看到了,功夫是甚深禅定,所以他们不是用科学仪器,不必用数学这些东西,这是亲证的境界,八地以上菩萨他亲眼看到的。七地以下,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像我们现在在大乘经教里学的这么多,知道有这回事情,也知道得很清楚,但是我们没看到。要怎样才能看到?佛告诉我们,放下。放下执着还没看到,放下分别也没有看到;放下执着是阿罗汉,放下分别是一般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他看不到。还要放下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叫根本无明,把这个放下,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自性本定,自性本定出现了你才能看到。于是我们就知道科学、哲学为什么见不到,他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没放下,没放下就见不到,必须放下你才能见到,所以叫唯证方知。

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要知道,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要辨别法,哪个法是真的,哪个法是假的,哪个法是普通的,哪个法是高级的,你就从这个地方去看,一点都不会错。他们还有分别心、还有执着心,这就不高,这是六道里头的,出不了六道;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高,他能出六道,他出不了十法界,虽然高,他还是有限。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就真高了,他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就是佛法界,他成佛去了。他住什么地方?住实报庄严土。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也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自他不二。所以你成佛了,跟佛住在一起;你要不成佛,你不可能跟他住在一起。实报土里面有四十一个阶级都是住实报土,他们等级层次不一样,但是这些对他们来说不重要,他们的智慧、神通、道力几乎都是平等的,只障碍他回归自性,除这一桩事情之外,他们的确可以说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完全是华严境界。这个我们现在也搞清楚、搞明白了。

实报土是无始无明习气形成的,这个习气分为四十一个等级,愈上去愈轻,最后把它断掉了,他就是妙觉如来。妙觉如来不住实报土,他住常寂光。常寂光里面就是说所有现象都没有。科学跟哲学可以能够探测到实报土,没有办法找到常寂光,这就是科学跟哲学它有极限,它没有办法突破,哲学里面讲的本体论就讲的是宇宙万法的根源,这个它找不到。必须放下思惟想象,那就是禅定,叫自性本定,你才能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八地以上的菩萨很多,不是一个人见到的,大家都见到了。我们自己好好的修,修到这个境界我们也见到了,我们见到的跟诸佛如来见到的完全相同。所以佛法不是迷信,佛法不是说这是诸佛菩萨的专利,凡夫做不到,佛法不是这个说法。菩萨、佛都是凡夫修成的,我们只要努力去修,修成之后就见到了。最方便的方法、最直捷的方法、最快速的方法,真的无过于念佛往生净土。为什么?往生到净土这个事情你就见到了,你没有修到八地,可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你藉着如来的福慧就见到了,这个不可思议。这个不是自己的能力,自己还没修到,佛就先让你看到,让你见到真相,慢慢的你自己再证得,不用佛加持,你自己也能见到,那就成就了。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成佛无疑,这就是发菩提心,诸善中王。

这二十多年来我们讲菩提心不用经论的说法,经论的说法不好懂,我们用《无量寿经》经题的说法,菩提心的体是真诚,至诚心,真诚;菩提心的自受用就是深心,深心不好懂,我们用经题上,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就是深心,这个好懂多了。菩提心的自受用是清净平等觉,菩提心的他受用是慈悲,大慈大悲,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能发这个心,这个心才发,已成佛道。为什么?你跟佛是同一个心,只是你是才开始,佛已经圆满了。心发要有行动,只发心没有行动,这个发心是空的,叫空愿。怎么叫行动?我真的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的是这个心,那你就真发了。真诚是根源,没有丝毫虚伪,我们一般讲决定没有虚情假意,待人接物真真诚诚、实实在在。对自己,最重要是对自己。自己的真诚从哪里表现?从清净。惠能大师开悟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由此可知,清净是我们的真心,清净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被染污了,发菩提心首先要把清净心找回来。我们中国人讲良心,良是善良,我们的本心是善良的。现在善良两个字没有了,被染污了,我们有自私自利,我们有名闻利养,我们有贪瞋痴慢,我们有五欲七情,这完了,清净心一点都没有了。清净没有了,平等就没有了,正觉当然没有了。因为清净是基础,平等是建立在清净的基础上,没有清净就没有平等,正觉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所以清净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这个我们要知道。

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用念佛这个方法把清净心找回来。所以念佛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要把清净心恢复。我们起心动念要落在烦恼习气上那就错了,烦恼习气就是自私自利、就是名闻利养、就是五欲六尘,就是这些东西,贪瞋痴慢。那怎么办,这念头起来怎么办?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些念头起来了,用我们的话说,这是正常的。为什么?你迷不是今天才迷的,无量劫你就迷了,生生世世你迷在这个里头,你迷得太久、迷得太深,念头才起来就是这个东西,这是自然的现象。那怎么办?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觉悟要快。快的什么?不随境界转,第一个念头迷了,我第二个念头就觉悟了。什么是觉悟?阿弥陀佛就觉悟了。第一个念头,不管是什么念头,是染、是净,是善、是恶,都别管它,总而言之,那是妄念,第二个念头我就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把这些妄念统统驱除出境,让我们心里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正念,阿弥陀佛是清净句。《往生论》上讲得多好!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心恢复到清净;再提升,还是用这一句佛号,帮助我们从清净提升到平等;最后还是用这句佛号用到底,从平等提升到正觉,正觉就成佛了。

要知道,清净是小乘阿罗汉、辟支佛,平等是菩萨,正觉是成佛,就用这一句佛号,真简单、真容易!这句佛号在什么时候用最得力?念头起来的时候你就要觉悟,念头才起,阿弥陀佛。不要让妄念相续,妄念到这个地方就停止了,让阿弥陀佛佛号相续,这叫真念佛人,这叫真会念,把自己的妄想、习气、业障统统给念掉。所以这个法门要知道,这个法门不断烦恼、不消业障。八万四千法门你去修学都要断烦恼、都要消业障,这个事情好难好难!净土法门的方法妙就妙在不断烦恼、不消业障,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业障、烦恼统统代过来,代替了,业障自然消了,烦恼自然断了,不断它自己断了,业障不消自己消了,妙就妙在此地。

学习当然开头难,谚语所谓凡事起头难,尤其是这桩事情。这是我们染污太久、习气太深,无量劫养成这种习气,现在叫你一下断你怎么断得了?断不了!我们真正发心求阿弥陀佛加持,这个事情可以做到,但是要一段时间,没那么快,欲速则不达,自己要有信心,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四年,不要害怕,时间久了这个习惯就养成了。要有毅力、要有决心把它换过来,把念头换过来,这就是换心,从前李老师常说的换心,我们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现前我们心里头是垃圾桶,什么东西都有,特别是些坏东西、垃圾,全都在里头,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它统统清出去。所以发菩提心,诸善中王,王是说最高的、最上的。菩提心比什么都可贵。

《无量寿经起信论》是彭际清居士的著作,这个人也是了不起的人,一生修学佛法,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佛门里面的大德居士。他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他也算是高干子弟。家里面很富有,自己可以不必做事情。人非常聪明,应该是在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是国家最高的学位,不做官。一般考取进士的,做官大概可以做知府这个地位,不做官,学佛,在佛法里头有非常殊胜的成就,佛门大德。这个《起信论》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是知菩提心者」,也是解释四十八愿第十九愿发菩提心,「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修行证果的根本。换句话说,他修的是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菩提心,决定与菩提心相应。起心动念一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言语也是与这个相应,造作,身体的造作跟这个也相应,这就是佛。佛的身口意三业就是菩提心的起用,起作用;起心动念真不真诚,说话真不真诚,干事真不真诚、清不清净、平不平等、觉不觉悟,是不是慈悲,于一切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统统相应。菩提心不是口里头发的,口里头发了,没有做到,这个没有用处。发了,他做到了,确确实实与自己身口意三业相应,你看这个心才发,不就成佛了!真的不是假的。菩提心一发,这个人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初住叫发心住。菩提心发心了,他就住在菩提心上。我们一般人菩提心发了,没住,没有住在菩提心上,他发心了他就住在这上面,就表现在身口意上。这个重要,这个一发就是圆教初住,别教就是初地。

已成佛道,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就脱离了六道轮回,就脱离了十法界。这里头关键的一个字,要住,一定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在菩提心上等于没发。已成佛道,佛的五种智慧他也具足,不必要学,为什么?真心里头本有的。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从它的作用来说分为五种,第一个佛智,佛智是总说。第二不思议智,这个智慧不可思议,你无法想象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起作用。不可称智,称是称赞,称赞不出来,它太大了,它太深了,所以你无法称它。大乘广智,这第四个,广智,无所不知。最后一个,无等,没有跟它平等的,无伦,没有跟它相同的,最上殊胜的智慧相应故。相应这两个字,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统统相应,菩提心一发,肯定相应。

我们今天修学净宗,这是无比殊胜的方便法门。一切诸佛度众生第一方便道就是深信,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点都不怀疑,深信真愿,我真想到极乐世界去,我真想见阿弥陀佛,亲近阿弥陀佛。你要真想,这个世间东西就要放下。这个放下不是叫你远离,远离,心里还牵挂着,一点用都没有。放下是心放下,东西再多,心里头干干净净,没有放在心上,这叫放下。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只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这就是真正发菩提心。为什么?菩提心一发你就成佛了,你的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你成佛了。不但成佛,你成的佛是阿弥陀佛,这还得了!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我心,我心就是阿弥陀佛名号,好!要是安住在阿弥陀佛形相上,那就是观想念佛,那个难。实在讲相太微细了,不要说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这简直我们做不到,就说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都观不出来,你说我们的心多粗,你都没有办法想得那么清楚。所以还是一句名号,阿弥陀佛四个字,这个容易,这个放在心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会错。观佛的名号,忆念名号,口称名号,真正念佛人,三业都相应。你看心里想阿弥陀佛这名号,口里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身体礼拜阿弥陀佛,这个念佛就如法,佛果地上这五种智自然相应。什么时候相应?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其他的杂念全没有了,智慧现前了。如果还有杂念,智慧不能现前,你的功夫不到家。你要问什么时候这五种智慧会现前?当你心里头一个妄念都没有的时候它就现前,有一个妄念都是障碍,障碍自性般若不能现前。

我们再看下面文,「又经中三辈往生,皆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重要。「可见发菩提心,实为首要」。日本本愿念佛这一派,这个宗派他们两次找过我,早年在台湾,大概也有十几年前,我在香港讲经,他们来找过我,他们就四十八愿只取一愿,第十八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没有发菩提心怎么行!他的本愿就是十八愿,就是一愿,这个不行。所以我告诉他们,四十八愿是一体的,不能分的,任何一愿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这才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你不能把它分割。四十八愿当然有它最重要的一愿,古来祖师大德都承认,最重要的一愿就是第十八十念必生,这太不可思议了,但是十九愿也重要,十九愿发菩提心。「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都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可见发菩提心实为首要,这怎么能疏忽!

「今此第十九愿为闻名发心」,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发菩提心,「证诸第廿六愿闻名得福,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故此愿理应释为因闻佛名号,蒙佛加被,发菩提心」,应该这样解释。闻名利益太多太多了,问题是你要能够体会得到。「弥显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愿王宏誓」,愿王就是阿弥陀佛,称他为大愿王,愿王宏誓「愿力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不能分开的。这一愿确实非常重要。下面经文:

【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所以此地引的,『修诸功德』,「昼夜不断,表发大心后之大行」。你看愿后头有行,愿后头没有行,这个愿是空的、是假的。「因闻名而发心,修诸大行是为第十九愿之全文」。其中『六波罗蜜』,亦称六度。「度者,度生死海,到涅槃之岸也」。这六桩事情我们是不是天天在做?没有间断的在做?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我们烦恼里面最严重的,悭贪。我们自己拥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那是贪,自己拥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这叫悭吝,布施就是破这个烦恼,这个烦恼要是断了,你的布施度就圆满了。六度怎么圆满,不是在事上,是在心上,悭贪的心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布施念念不舍,从早晨醒过来起床,不再贪睡,贪睡是贪心,这都是属于布施波罗蜜,都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不是对外头,首先对自己;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都想别人,不想自己,把贪恋自己的身体放下,贪恋自己的享受放下,要从这里做起。菩萨念念想到别人,利他,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基本的就在此地,菩萨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凡夫开始学,有自利、有利他,自利的比例多,利他的比例少,慢慢进步,到利他的念头多、自利少,到最后完全没有自利,布施波罗蜜圆满了,圆满之后是菩萨心。

这六个科目都叫度,度生死海,就是帮助你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个生死海,帮助你脱离,更进一步,帮助你脱离十法界。十法界也不是好地方,要到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是佛所证得的,偏真涅槃是阿罗汉证得的,那个不行,不能住,一定要学大乘、要学菩萨。小乘时间很长,他要是真的入偏真涅槃,这经上告诉我们,他在那里要住两万大劫,他才能回心向大,回小向大;辟支佛要住一万大劫,你看这不是麻烦事吗?这么长的时间不能进步,停在那里。大乘的确勇猛精进,他不停止。

这六波罗蜜都是在我们每天生活里头去做,不是一个科目一个科目去修,那错了。第一个「布施」,要晓得广义的布施,换句话说,把自私自利的这个心布施掉,培养自己大心大量。《还源观》上教给我们,那就是你自己本心的心量,含容空有。含是包含,包含虚空,心比虚空大,包含虚空,容是容纳,能够包容,有是万有,宇宙里头的一切你都能够包容。中国大乘常说的两句话,「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学!用什么方法学?就是用布施。布施圆满了,确实私心没有了,回到真心,真心跟自性一样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是自己本有的心量。所以你本来是佛,现在变成这么个小的心量,你说多可怜。学佛头一个就是把心量拓开,能包容。第二个「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佛教给我们的根本法是十善、三皈、五戒、十戒,十戒就是《沙弥律仪》,根本戒!自动自发养成习惯。戒律是什么?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把这个根本法完全做出来,就是我们的生活规范。这个规范不是规范自己,给别人做规范,叫自行化他。自己真正都做到了,这就不是凡人,是圣人,小圣,具足大圣的基础。

这个六度是有顺序的,为什么?后后胜于前前。没有布施决定不能持戒,没有持戒决定不能忍辱,没有忍辱决定不能精进。这好比六层楼一样,第一层是布施,第二层是持戒,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后面全落空了。布施,彻底放下,你才得清净心,清净心才能持净戒,净戒里面得平等心,后面是觉而不迷。我们为什么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你放不下,你把这都当真的,不知道宇宙之间所有现象是假的。佛的比喻说得好,梦幻泡影,是一场梦,梦里好像是有,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没有一样是真的,何必要起心动念去控制它、去占有它?错了!诸佛菩萨从来没有支配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控制的念头,没有,根本没有这个念头,佛菩萨是随缘妙用。妙用是什么?妙用就是心地清净平等觉,就是妙用,能随一切缘,心里头没有改变,没动心,清净平等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妙!高!所以他永远不染污,永远不动摇。没有高下是平等,没有染污是清净,六波罗蜜都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全用上了。用不上不行,用不上是假的,用不上这就是佛学,不是学佛,学佛是全用上了。

佛学是知道佛怎么怎么说的,与我不相干,我行我素,我的思想行为跟它决定不相应,这叫佛学。学佛之可贵处就是全部都落实了,没有一样不落实。布施里面有三类,有财布施,财物,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怜悯心,看到众生有苦难会全心全力去帮助他。持戒是守规矩,这个戒有佛制定的,那是出世间的标准;有世间礼仪、法令规章,这是世间法,统统要遵守。遵守佛的教诲,能超越世间,遵守世间的戒律,世间人生欢喜心,是度众生最好的缘分,我们讲法缘。他的规矩、法令规章你要不遵守,人家可能不容许你在这个地区讲经教学,这个缘就断掉了。所以遵守世法契机,遵守佛法契理,理机双契这是大乘。

第三个「忍辱」。辱是特别为中国人说的,中国古人,现在无所谓了。中国古人对于耻辱看得非常重,古书里面我们看到,「士可杀不可辱」。士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说,知识分子、读书人。读书人杀头他不怕,你置他于死命他不在乎,你要是侮辱他,那个可严重了,他受不了。当年翻经这些法师看中国读书人把辱看得这么重,所以这个忍下面就加个辱,忍辱。这意思是说辱可以忍,还有什么不能忍,没有一样不能忍。所以这个忍是样样都要忍,特别是处事待人接物要谦卑,这个要忍。你的知识、智慧比人高,你的德行、才艺比人高,你在人之下,你服不服气?很多人不能忍受,他不如我,他为什么在我上面?这个道理世间人不了解,他能在你上面是他有福报,你虽然有智慧、有能力,你没有福报。这个因果是前世修的,你前世修慧不修福,所以你的智慧德行高过别人;那个人前世修福不修慧,结果他福报很大。看中国历史,历代的帝王福报大。刘备还不错,刘备的儿子就很差劲,阿斗,诸葛亮屈居在他之下,那要不能忍,诸葛亮就可以告老还乡不干了。他真有这个意思,刘备死的时候把儿子付托给他,而且话讲得很清楚,他真的不行你就取而代之。这个话说出来之后,诸葛亮就死心塌地去辅助阿斗。为什么?不能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情来。阿斗虽然不行,他的地位是帝王,诸葛亮是臣子,这个要忍,不忍怎么行?你在中国历史上看到许许多多一些名人,哪一个不修忍辱!《金刚经》上佛说,「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成就,第一个因素是什么?能忍。也就告诉你,你不能忍你会彻底失败,一无所成,你能忍就有大成就。忍辱的力愈大成就也愈大,不能不知道。

这个六条,条条境界都是深广无际,而且它是重复的,今天科学家的术语,它纠缠在一起,有慧眼的人会看得清清楚楚。什么都要忍,我们日常生活要忍,不要去跟人比赛,别人有我也要有,我要追上他,赶不上他好像没面子,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人生在世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一点要懂,真正的幸福是身心健康、清净自在。无论是生活、是工作、是进修,没有一样不是自己喜欢的,这就是最幸福的。一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不容易,不受外头境界干扰,不受外面的影响,这个人是真正幸福。

在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你去看,传记里头有一篇叫《隐逸传》。我在年轻的时候对于这一部分看不懂,这些人有德行、有学问,为什么不出来替国家社会做一点好事,他去隐居,过他那种清净悠闲的生活,不出来干事,对于名闻利养没兴趣。这些人历史上还要给他立传,凭什么?想不通。以后年岁渐大了,阅历比较深了,才恍然大悟。这些人真有能力、真有学问,他们一生过安分守己,一生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他提升他灵性的境界,不问世间事,过的是高度精神生活,带给社会安定和谐,他有功。在一般人没有这种修养,有能力,他到社会上拼命去争,他不服气,社会会动乱。他们有能力、有知识、有方法、有手段,不用,这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佛法里头说的「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争,每个人都求,社会就动乱了。他们不是没有能力的人,不是没有智慧的人,不是没有方法的人,他什么都有,样样具足。所以历史上要给他们作传。他们的心行是社会一般真正有学问人的典范,不会出来做事,你要邀他出来做事,你去求他,像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才好不容易把他求出来,不愿意!现在的社会不一样,有才华、有能力全部出来都争,社会就乱了,谁都不服谁,个个要做头,个个当老大,天下焉能不乱!

《隐逸传》里头这些人他们什么都不做,他们所表的这个功德非常之大,就是不争不求。不是没有能力,有能力争而不争,有智慧去求不求,这才了不起,他是社会上一个定心丸。一生喜欢过田园生活,自己耕一点地,有一点点收成,够自己一家生活,古人讲五亩之地,种一点粮食、种一点蔬菜,一家就可以饱暖,他就很快乐。这些人多半读书,而且有着作流传后世,他们的著作大概都收在《四库全书》里头。这个人没做过官,自己的生活也相当贫苦,不富有,生活勉强可以过去,很多。这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方东美先生所谓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做大官、发大财,不是的。

这些隐居的人,包括出家的、学佛的、修道的,还有一些大儒,他们一生不出来做官,教学,在从前教私塾。私塾多半是私人家庭的子弟学校,他教得好,接受这个家族的礼遇,他负责教底下这一代。非常清高的事业,为家庭培养人才,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自己不做官,学生做官。这个都是属于忍辱,不能忍做不到。有机会也不出去,六祖惠能大师,武则天召见他,武则天是皇帝,唐朝中宗皇帝召见他,他都不应召,说身体不好,不能远行。一般人觉得这很荣誉,他不接受。像这些事情,哪些应该要接受,哪些可以不接受,这是智慧去抉择,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正法有大利益的,非去不可,于社会、于人民有大利益的也要去,如果与这些不相干,搞个人的名闻利养,可以不必去。不去你已经得到了,无需要这种形式。

能忍才能精进,精进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不能学多、不能学杂、不能学乱。佛在经上讲得很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但是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论,平等的,为什么?每一个法门都通大般涅槃,都可以达到,这就平等。引申这个意思,还能包括这个世间所有的学术,今天讲的科学与哲学,他们讲的知识,这些知识要是专攻,也能够达到阿赖耶,八地菩萨的知识他能达到,要专攻,不专攻不行。量子力学专攻一门功课,就是小而无内,他就专门搞这个。搞到最后,这就把物质分,愈分愈细,愈细还要分,分到最后,物质分到最后,最后没有了,那不就是佛法讲的邻虚尘吗?邻虚尘再分就没有了,物质现象没有了,科学家发现了。没有了,变成一个什么?波动现象,物质没有了。波动是能量的波动,这个能量是什么?是意念,念头。所以就发现原来念头是物质的基础,物质是从意念变现出来的,意念这个波动纠缠在一起产生了物质现象,这么来的,物质是假的。

念头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突然冒出来,立刻就没有了。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现象佛说了,念头也不是真的,它是个生灭法,真的不生不灭,那是真的,波动是生灭法。但是这个发现纠正现在一个观念,那就是心理跟物理现在是分开的,心理学、物理学,科学这个发现,心理、物理分开是错误的,它不能分开,它是一不是二,把它分开,造成很多错误的概念,最近科学家提出来,不能分开,提出来「以心控物」,这是一个新的观念。说明什么?我们的念头可以改变物理的现象。头一个,我们身体是物理,这是物质。如果以心控物是真的,人可以不老,人可以不生病。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有例子。什么例子?佛讲的实报庄严土就是以心控物。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人有物质现象,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他不老、他不衰、他不变。什么原因?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他完全是真心。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妄心,妄心就是波动现象,到实报庄严土,波动现象没有了,真心是平等的,就是清净平等是真心,这个心现前,所以人不老、不病、不死。到无始无明最后那个习气,那一点习气断尽了,他就进入常寂光。进入常寂光,实报庄严土就没有了,连实报庄严土都不是真的。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说实报庄严土例外。只有常寂光是真的,常寂光没有任何现象,所以它是真的。有相全是虚妄,没有相能现一切相,这是什么?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

所以要精进,一门就是精进,精就是精一,进就是前进。精的反面就是散乱,散乱的心不会有成就,你学的东西很多,广学多闻,一样都不精。科学家精进,他就研究那一点。德国的普朗克一生就研究物质,物质到底是什么,他把它搞清楚了。世出世法要成就都是精。早年我在台湾,我住在韩馆长家里,住了十七年。韩馆长家大概隔两家,第三家是天主教堂,神父方豪,方豪神父。年龄跟我差不多,大概大我二、三岁的样子。这个人初中毕业,一生专攻宋史,宋朝这一代的,宋史,在台湾是宋史专家。初中毕业,专搞这门东西。他没有学位,但是学校请他做教授,不但请他做教授,政治大学请他去做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一门!宋朝的典章制度他完全清楚,说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你不能不佩服他。他要是搞二十五史,那就不行了,他的精力、时间全分散了,只搞这里头的一样。中国老祖宗、释迦牟尼佛都教我们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很有道理。佛说,你这一门通了,门门都通。这一部宋史通了,一部通了,治国平天下的那些道理他都懂,换句话说,他可以做帝王师。

天主教的神父,因为跟我做邻居,我们常常往来,他看到我有收藏《大藏经》,很有兴趣,借去看,看了之后回来告诉我,他说你们佛教所讲的,好像是曾经到过天堂,亲眼看过。我说是,没错,他们经典讲天堂没有佛讲得那么清楚,我说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是怎么去的?禅定当中去的,禅定当中空间维次没有了,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的,现在科学证明全是假的。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先后,过去你能看到,未来也能看到。

所以这些预言里头所说的,我曾经向李老师请教过,预言可不可以相信?老师告诉我,预言在中国古代是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一般离不开数学,中国古时候都离不开《易经》,从《易经》卦象里面推演出来的,这是有根据的。但是那个推演是精密的数学,一点都不能差错,错一点点,跟事实就不相应,真叫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非常精密,完全看推算的这个人。像袁了凡遇到的孔先生,那是相当高明,对于一个人个人命运、你家的命运、国家的命运都能推算出来,但是准确性确实有质疑。第二类型就是禅定当中见到,那是真的。老师举了一个黄檗禅师的预言诗,那是他从禅定当中见到的,那就很可以相信。但是这里头有没有变化?有变化。为什么?特别是六道里头的事情,六道里面的事情剎那剎那都在变化。他那一天所看到的是那一天当天的境界,他也能看到好像一千年、一百年将来的事情,他也看到。看到是他那一天所看到的,再过一百年是不是那个样子,那就很难讲,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世间的事情每一天都有加减乘除,我们个人命运也如是,你行善就加分,行大善就乘,有恶念就减分,大恶就除,天天加减乘除。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大致上说得差不多,可以相信;如果加减乘除幅度很大,那起的变化就大了。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对这些预言的看法就不会迷惑,就能看得很清楚。

总的一句话,那就是六道苦。佛说的苦集灭道,世间是真苦,这个世间包括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虽然是净土,无明没有破,法身没有证得,还是离不开苦。最苦的,六道轮回,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到了还会堕落,爬到最高的顶楼,最后还会摔下来,这个太苦了。佛菩萨劝我们,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下定决心早一天离开轮回,这就对了。离开轮回最有效果的方法,最有把握的方法,我们肯定能成就的,无过于念佛法门,换句话,就是无过于这部经。所以这部经在娑婆世界、在六道里头,可以称为度众生的第一经,信愿持名是度一切众生的第一方法。我们能掌握到这一点,问题就不难解决。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下定决心,决定不变更、不动摇,这一句佛号念下去,没有一个不往生,这叫一了百了。不能再搞别的方法,搞别的方法时间太长,要受很多的辛苦,就这一个方法,妙绝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