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五集)  2012/6/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一十六页,第二行最后一句看起:

『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会疏》曰:专求者,是誓愿义。如四十八愿」,专求,心有所求,这就是愿,如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如是刹,指极乐,劝希求也」,这是劝勉的话,应当要希求极乐世界。在释迦四十九年教学当中,善导大师所说的「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句话不仅仅是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示现在世间,都是为度众生。而度众生确实有把握,快速,一生能成就的,只有这个法门。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确实不可思议。所以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常常劝勉大家,这个法门也真正是难信之法。

《净影疏》谓此一偈是:举彼智愿」「记」是授记,「必得土」,你必定得生净土,就这个意思。「通达法性,一切空无」,这是说智慧,通达法性,一切空无。法性因为它没有任何现象,所以说空,所以说无。空不等于无,无也不等于空,它遇缘它能现相、它起作用。所以,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前面所说「觉一切如梦幻等(指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这前面的经文,「是世谛智」,这是了解世间法的真相。这个地方是「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是真谛智」。一个是对十法界来说的,十法界是世谛;一个是对法身菩萨来说的,法身菩萨所证的是真谛,与法性完全相应。「专求净土,是举愿。必成是刹,记得土」。我们要有愿,要专求净土,这句话非常重要,你只要专求你一定得生,所以必成是刹,这是决定得生。

「盖谓由于智愿」,智是了解事实真相,世出世法真相完全都通达明了,所以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像惠能大师见性所说五句话,那就是他实际的状态,当时他就是这种心态,而这种心态永远不会失去,所以五祖把衣钵就传给他了。一得永远得,不会失掉的,这个里头最重要的,智慧,就是看破。世间看破了,梦幻泡影;出世法也看破了,空无。看破才真正能放下,放下就契入境界,这一放下,跟空无融成一体,就契入境界,融成一体。融成一体是什么样子?我们能够想象到的,跟法性融成一体,跟空融成一体,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身与土都没有现象,所以我们的六根缘不到,六根缘到一定是有境界相,没有境界相我们对它无能为力。它不是物质现象,它也不是念头,也不是自然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契入这个境界,就融成一体。所以成佛,佛在哪里?佛无处不在,佛没有形相,我们求他他就现相。

这个现相有现报身、有现应身、有现化身。虚云老和尚朝山,两次生病,遇到那个乞丐,那个乞丐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如来的应身。应身示现跟我们人一样,你也看不出来,他也不会说。真正不一样的,这个应身在世间,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说明他确确实实是住在常寂光,住在空无里头。这个应身能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而且他在这个世间住一段时间。释迦示现住世八十年,八十年都是教学。我们只知道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是教学,其实他住世种种示现都是教学,都是给我们做个好样子,示现一个佛在六道、在十法界他示现教化众生的样子。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善于体会,活活泼泼,真的是圆满自在。佛的法身、般若、解脱,在应身里头统统显示出来,我们细心去观察能体会得到。这是两种智都说到了,教导我们专求净土,决定得生。

「盖谓由于智愿,受记得净国土也」,智是自性本具的,愿是从智里面生的,没有这个智他怎么会发愿?所谓难信之法,有智才信,没有智,他愿发不起来。凡夫的智一般要通过学习,所以世尊讲学四十九年,就是帮助我们开智慧,帮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这个地方说得很好,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世出世间真相都了解,这个智跟愿都不可思议。

「又《望西疏》谓:二智(俗谛真谛二智)虽殊」,这两种智不一样,「性空是同」,它的自性是相同的,自性都是空寂。「虽知性空,而愿净土」,为什么?虽知性空是解悟,没证得。什么人证得?妙觉如来证得。等觉还没证得,等觉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生相无明的习气,它的作用就是障碍你证得常寂光。净土里四土常寂光土,一定到妙觉,他才真正回到常寂光,这就究竟圆满了。回常寂光,常寂光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有,能生万物。回常寂光,实报庄严土也不见了,所以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过渡时间。这些人全是正等正觉,只是等待无明习气断尽,就回常寂光。「又曰:佛法不着有,不着无,有无(亦有亦无)亦不着,非有非无亦不着,不着亦不着」。如果还有个不着,还是着了相,不着也没有。在我们现前,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大乘里面最微妙的、最高深的,我们听到了,我们承认,我们不反对,这是解悟,不是证悟,你没证得,你不得受用。所以,愿生净土,生净土干什么?到极乐世界再向上推进一步,证得。证得了它管用,没有证得,这个里头真实的作用得不到。

「要之,不住二边,远离四句,妙契中道,平等一相」。这段文很重要,这是断烦恼、消业障最上乘的妙法。真的知道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所以一切法里头都不要执著,都不要分别,最好都不要起心动念。生活怎么过?跟普贤菩萨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对一切人事物一片慈悲,这个一片就是平等,平等的慈悲。随喜功德,随喜当中就成就了功德;换句话说,随喜就是功德。这功德从哪来的?从度众生来的。随喜就是度众生,自己表演这个德行,让众生体会、觉悟。所以,生活也是离空有,不着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都不着,这心多清净!真正清净心现前,一尘不染。心里头全都放下了,我们只要一个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这是从解悟,往生到极乐世界提升为证悟,这种心态求往生,全是生实报庄严土。因为这个智慧、这种认知是法身菩萨的,不是小乘,不是凡夫。凡夫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种认知,凡夫着有,二乘着空。菩萨空有二边都放下了,连放下也放下,这是法身菩萨。

《金刚经》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看,四相空了,四见空了,还修一切善法。如果一切都空了,算了,我什么都不要修了,这是二乘,为什么?着空了。凡夫执著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坚固的执著,这是六道轮回。不执著是四圣法界,再修一切善法,那就超越了,这是菩萨行,这是菩萨道,所以他一定得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妙觉如来所证得的,等觉菩萨他还是三藐三菩提,为什么?他还有上。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到妙觉那就是无上,这是最高的。「是故十方正士」,这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人,十方来的这些菩萨。「深达法空」,他们通达明了,世出世法都不执著,「专求净土,是即远离四相,修一切善」《般若经》上所说的,《金刚经》上讲的,极乐世界菩萨做到了!专修净土就是修一切善法,同时也就是远离四相,「故必成如是刹也」

「又《会疏》曰:所以菩萨虽洞达三空,智无所着,而能大悲薰心,发愿净土。虽净佛土,而常寂静。是则即一法句」,这一法句就是《往生论》上所说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而二十九种」《往生论》谓极乐共二十九种庄严,「即二十九种而一法句之义也」「疏说精妙」,这个下面的话是黄念老说的,「盖一切法无不从此一法界流出,亦莫不还归此一法界,一法界正是一法句」。这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大家所说的。《会疏》里头说得好,菩萨虽然洞达三空,三空是人空、法空、空亦空,这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彻底通达明了,也不着相,不着相是智慧。虽然不着相,他又有大悲心。自己成就了,还有许许多多众生还在迷惑、还在造业、还在受报。正因为这些菩萨们洞达三空,他的大悲薰心,再给大众做个示现,发愿求生净土。表法!做出样子给人看,人家才会相信。

哪些样子?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普贤菩萨发愿求生净土,这就是做榜样给大家看。其实文殊、普贤早就成佛了,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菩萨的身分。三十二应里头说的,「应以菩萨身而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度脱之」。他是来表演的,让我们看到他的表演,觉悟、明白了。你看,虽净佛土,而常寂静,常寂静就是住常寂光。他的真身在哪里?真身在常寂光。他在极乐世界,在实报土里头是他的报身,在下面两土是他的应身。极乐世界应身跟报身是相同的,是分不出来的。

这个底下说到《往生论》上说的话,《往生论》说即一法句,一法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往生论》里头,将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说出二十九种庄严,国土,生活环境,十七种庄严;老师,阿弥陀佛,说了八种庄严;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些人,菩萨是学生,四种庄严,总共二十九种庄严。这二十九种庄严就是一法句,归纳一法句,展开来二十九种。《会疏》说得好,疏说精妙,念老给我们总结了,把这个精妙说出来。精妙在哪里?一切法无不从此一法界流出。怎么流出的?我们想到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最后一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流出,我们都是从这里流出的。到最后?最后莫不还归此一法界。你看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修成妙觉如来,又回去了,又回归到自性,自性就是个原点。现在科学家好像也有这个意思,他知道有这么回事情,他没有办法证实。他们说一个宇宙的原点,这个原点,从这个原点里面出生宇宙,最后宇宙还回归到这个原点,跟佛法说的非常接近。

所以这一法界,一法界就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无为没有相,有为就有相。弥勒菩萨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造的。天亲菩萨为教初学方便起见,将六百六十法归纳成一百法,《百法明门》是这么来的。百法里面分两大类,有为跟无为,有为里面有四大类,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色法,色法是物质,后面有一法,就是无为法。相宗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两句话把整个相宗全包括,那么复杂的一种学术,两句话就讲清楚了。法相宗说的什么?就说的这个。在这个地方我们所读到的,《往生论》里面讲的一法界,一法界就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弥陀晓谕十方正士之慈示」,上面所说的,都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有到极乐世界去参学的十方菩萨,他们不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听完之后他们还回去。这什么地位?全是法身菩萨。《华严经》上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像这样的人在极乐世界随时可以看得到。「释尊」,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已毕」,到这里告一个段落,前面全是阿弥陀佛所说的。

我们接着看下面经文,「本师叹二利无尽」,释迦牟尼佛赞叹,二利是自利利他,无有穷尽。这分两段,第一段「自利利他」,自利利他分为两段,第一段「叹得受记」,这是自利。

【闻法乐受行。得至清净处。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看念老注解,以下为释迦牟尼佛继续对此土会众的开示。经文『闻法乐受行』,「乐」是喜欢、爱好,不能读作乐,乐是快乐,这个念去声,念要。「经文闻法乐受行前,《魏译》尚有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今本删节」,把这两句删掉了。「因闻法乐受行之人,指十方正士。十方诸佛劝谕其国正士,参礼阿弥陀佛。是诸正士,遵佛开示,往诣极乐世界,得见无量寿佛闻受妙法。闻后若能信乐受行,一心志求净刹,则必蒙受记,得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魏译》本里头有这两句,夏老会集的时候把这两句删掉了。为什么删掉?因为「闻法乐受行」,把这两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其中。念老注解里头说得好,十方正士,正士就是法身菩萨。我们中国佛法里头常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样的菩萨,这个地位的菩萨是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华严经》上所说初住以上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做法身大士,都称为,它里头有四十一个等级,这个里头所说的统统都有。十方诸佛对这些菩萨们,普遍的劝导他们,到极乐世界去参学,去礼拜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

这个做法用意何在?佛佛道同,弥陀所证,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证没有两样。这个证你要晓得,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连习气也没有了。既然成佛,全是这个阶层的,统统都入常寂光。入常寂光完全一样了,为什么还要做出这个表演?这个表演就是无尽的慈悲,做给十方众生看的。让十方众生看到,你看我们这个地方等觉菩萨都到极乐世界去参礼阿弥陀佛,这个世界要不好,他们会去吗?我们就明白了,都是劝导大家发愿求生净土,这是真正的用意;不是说我们自己这尊佛不如阿弥陀佛,不是的。所以佛法里头讲六和敬,这六和敬达到究竟圆满,诸佛如来修六和敬。你看,遍法界虚空界这些诸佛如来,没有一点傲慢心,没有一丝毫嫉妒心,这个烦恼习气统统尽了,断得干干净净。什么方法能令烦恼习气断不了的那些众生能成佛?只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方世界里面大菩萨、法身大士,要真正发心求生极乐世界,佛欢喜,不障碍你,佛称赞你,好,到那边去很好。无非都是让他们来做影响众,替阿弥陀佛做广告,招徕学生,意思全在这个地方。这些菩萨,是诸正士就这些菩萨,遵佛开示,佛教他们到极乐世界参礼阿弥陀佛,他们都去。往诣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见到无量寿佛(阿弥陀佛),闻受妙法,听经,接受弥陀的教诲。你看闻后若能信乐受行,真信、真喜欢极乐世界,真正接受,依教奉行,一心志求净刹。则必蒙受记,决定蒙阿弥陀佛给你授记,授成佛之记,得成无上正等正觉。

《会疏》曰:闻法乐受行者,闻弥陀所说法,受持奉行也」。听了法之后,能够把他所听的,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这叫奉行。这个真管用!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大学》三纲八目,《大学》的总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句话怎么讲?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自性就是明德;我们现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恒不变,就是惠能大师开悟所讲的二十个字,儒家东西非常简单扼要,两个字,明德。开悟了叫明明德,那个明字是动词,开悟了,明德我明了。明了以后怎么样?亲民。亲民是什么意思?「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到什么时候?度到什么境界?止于至善。至善是成佛,等觉都不能算至善,妙觉才是至善。用佛法解释儒家的东西,把儒家东西提升了、抬高了。这就是汤恩比所说的,古时候中国人心量很大,能包容异族文化,就是指佛教,能包容它;而佛法,佛教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两方面都得到利益,儒跟道一接触佛统统提升。本来不是这个讲法的,我们这个讲法能讲得通,不是讲不通,这是总纲领。

这个纲领如何落实?下面有八目。这个落实完全落实在世间法里头,第一个格物。格物是什么?断烦恼,物就是欲望,物欲。你为什么迷了?就因为有物欲,你必须要把物欲放下、欲望放下。诸佛菩萨没有欲望,度众生不执著度众生的相,这就是没有欲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着证正觉的相,连这个念头都没有,是真正证得了;如果有这个念头,没有证得,念头都没有了才算证得!证得的是什么?证得是空无,自性空无,万法空无,世出世间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怎么可以在一切法里头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法身大士。这个里头并不是你要学多少东西,要积多少积功累德,不是的,于这个都不相干。积功累德放不下,自以为功德很多,这很糟糕。梁武帝就犯这个过失,念念不忘自己所做的那么多好事情,所以凡夫境界,连小乘须陀洹都比不上。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所说的就是放下。章嘉大师给我讲的非常简单,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首先用在断烦恼上,真正明白、了解,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不再起心动念,这就是格物。「物格而后致知」,物这个欲望放下之后,智慧就现前。智慧要不要学?不要。为什么?自性般若智慧就起来了。我们看到惠能大师没学,这是最好的榜样。他在黄梅八个月,道场有讲堂,一次没进去过,道场有禅堂,也是一次没进去过。他生活的范围就是厨房、碓房,舂米、破柴,他就干这个活,干得非常认真,非常负责任。他个子小,舂米的时候力量不够,他用什么方法?找几块大石头绑在身上,增加自己的重量,舂米。那个石头还在,现在在曹溪南华寺,到那里都可以看到,六祖身上绑的那块石头。

所以,于学、不学没关系,于什么东西有关系?于放下有关系。人的麻烦他就是放不下,放下就没事了,就成佛了。你看看放下执著,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就证阿罗汉果,不需要学那么多经典。放不下才学经典,经典学通了你才肯放下,不就为这个事情!他那个人,他不要学经典他也放下了,目的都达到,一样的事情。放下了,自性般若它就透出来,为什么?没障碍!智慧德相,智慧、德行、相好它就透出来。所以,统统是在放得下,这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真放下你就真成就了。学再多,放不下,没用,都变成了知识,不是智慧。彻底放下,放下身见、放下边见,放下身见,无我;放下边见,对立没有了;放下成见,不再自以为是。为什么?万法皆空,什么是是?放下才是,不放下就不是。执著放下了,阿罗汉;分别放下了,菩萨;妄想放下了,妄想是起心动念,就成佛。

惠能大师为我们所示现的、表演的就是这一招,真勇敢,他真敢放下。我们很差劲,不如他,我们担心放下那怎么办?我们日子怎么过?我们什么都不会。不知道放下之后什么都会,什么都知道,没有学过的一些经典,你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没有一样不知道。不但佛的经典,世间所有一切这些书籍你问他,他统知道。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不离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你已经得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得真实智慧无为法身那就成佛了,法身大士,就成佛了,只是习气还没断,习气断尽了,妙觉,入常寂光。说来说去,这些我们都知道,还是放不下,那怎么办?听佛的话,佛劝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意思就是说,你去亲近阿弥陀佛,然后自然就放下,走这条路。这条路是大家一定走得通的,无论男女老少、贤愚不肖,甚至于造五逆十恶、毁谤正法,只要能够忏悔、能够认错,后不再造,发心求生,阿弥陀佛一定摄受。他不把你当外人,一定会接引。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净影疏》曰:自于当来得妙净土,名得净处」。这个第二句说『得至清净处』,《净影疏》里头有这样的解释。自于当来,自己在将来一定得妙净土,就是你将来决定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这是得清净处了。「又《会疏》曰:清净处即是净土」,大乘教里头常说,心净则佛土净,「上所谓必成如是刹义也」。这前面所说的,「两疏同旨」《会疏》《净影疏》所说的意思相同,「是均以建立佛国为得清净处也。但从心地法门而论,清净处亦可别进一解,则指本净妙心也」。后面这个解释,是说我们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是清净国土的真因,所以在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就是净宗修学的最高指导原则。我们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平等觉?就是一心专念,就这一句佛号,把所有的妄想念掉、杂念念掉,让清净心现出来。不容许清净心里头有一个妄想杂念,只有阿弥陀佛,这样你就决定得生净土。生到净土之后,这一句阿弥陀佛留不留都没关系,为什么?不执著它。没有到极乐世界要执著,「执持名号」《弥陀经》上所讲的,坚固的执著,就这一句名号。到极乐世界,可以不执著名号,念,得,不念也得,决定让自己本有的清净妙心要现出来。

「倘能闻法信受,一念相应,直彻心源,朗然大觉,本然清净,顿契法身,亦是得至清净处。」这是什么?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乃至以清净心,向无量寿」,这个人往生,他生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平等里头有差别,差别是什么?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这是差别。但是无始无明习气不碍事,所以它又是平等,这是他方世界找不到的。「一念净信,一念净心」,清净心,清净信,这个净信重要,「是则于刹那之间,得契于清净处者也」。这一念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一念心。这一念是清净心,下面接着那一念还是清净心,念念都是清净心,这个人成佛了。谁做到了?惠能大师做到了,惠能大师能在一句话之下成佛就靠这个。我们呢?我们解悟,没有证悟。他解跟证同时,解的时候就是证的时候,为什么?他放下。我们解的时候没放下,所以解只归解,解要放下了就是证。所以,他那个时候信解行证是同时的,这一念之间信解行证,这个非常非常难得!亿万人当中难得找一个,这种人真正叫上根利智,利在哪里?清净。为什么清净?欲望少,甚至于没有欲望。惠能大师可以说他没有欲望,全都放下了,所以他能做到。

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表演,跟惠能大师一样,他是通过学习真正了解,诸法实相他真了解了,了解了放下。世尊因为学过十几年,十九岁出去参学到三十岁,十二年,十二年之前,他在皇宫就已经在学习,对于名利就看得很淡了。所以,他能够舍弃妻子,能够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出家去做一个苦行僧。全是示现给我们看的,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从这个当中要去体会,为什么做这个示现?真正知道世间一切法是假的,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学了十二年也是做实验,不做这个实验,人家说你没有学过,你什么都不懂。他十二年当中,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去参学过,你提起来样样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但是他不学也知道,一定要示现学,不学知道,度众生困难,难在哪里?你是天生的,你不学你能知道,我不学我就不知道。他通过学习了,你学习能知道,我学习也可以,做样子给我们看的。所以,种种示现全都是依众生,不是随自己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已经成佛了,他一切都是给众生看的,都在那引导、启示他们,这叫无尽的慈悲,真正慈悲!

最后示现的,学了十二年,宗教,印度是宗教之国,通达明白了;还有学术,印度的哲学也是世界闻名,统统去参学。最后到毕钵罗树下去入定,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年,问题没解决,没解决就是诸法的真相。六道轮回的事情清楚了,这从婆罗门教里头学来的,婆罗门教着重禅定,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禅定的功夫一定很好,四禅八定。四禅八定里面就能够看到整个的六道,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到阿鼻地狱,统统看到,全部了解。所以在印度讲这个不难,有这种境界的人太多了。可是六道怎么来的?没人知道。为什么会有六道?也没人知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没有人知道。我们相信,释迦示现为一个好学的年轻人,肯定要追究这个,怎么去追究?定中去找,入更深的禅定。他在菩提树下入这个定,不是声闻的禅定,不是三贤菩萨的禅定,他这个定入到底层,也就是说妙觉如来所得的禅定。我们怎么知道?他在定中讲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是妙觉位是决定讲不出来,那个不是等觉菩萨境界。所以他直接入到自性本定。

六祖惠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是自性本定,不到这个境界,惠能大师这句话说不出来。他没有学过经教,经教里头有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头,那就是自性本定。有念就有动,有波动现象。「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是自性本定,他真见到了。见到了不动,见到了不生不灭,真见性了,五祖才把衣钵传给他。我们最大的麻烦就是念头,古人比喻「心猿意马」,我们的念头像猴子一样,猴子是不安定的,动作很多的,用它来比喻我们的念头像猴子一样。你怎样把它控制住?你怎样叫它不动?不动就是真心,动就是妄心。

所以这个文上讲的,一念相应,直彻心源,心源是真心不是妄心,就是彻证自性,明心见性。朗然大觉,大觉就是一切明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本然清净,本然清净就是惠能大师第一句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朗然大觉就是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德能、相好。顿契法身,这就是证得法身,契入法身。这是真正得清净处,这个清净处就是常寂光,就是真如本性,这是妙觉,佛的境界。乃至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前面不着有,这句不着空。无量寿是阿弥陀佛,以这样的清净心向无量寿,念佛求生净土。一念净信,一念净心,是则于刹那之间,得契于清净处者也,清净处就是极乐世界。成佛之后做这个示现,这做给众生看的,这是慈悲到极处,劝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

「再其下则至诚念佛」。这个境界太高,法身菩萨境界,我们做不到。做不到不要紧,下面还有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至诚,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上看到,佛所说的菩提心,三心,第一个「至诚心」,第二个「深心」,第三个「回向发愿心」,这是佛在经上说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讲菩提心,也是三心,第一个「直心」,第二个「深心」一样的,第三个「大悲心」。我们把经跟论合起来看就很清楚了,原来直心就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直心。直是里头没有拐弯抹角的,不掺杂任何意见的,直心。深心,祖师大德的解释叫好善好德,很多解释不一样,初学的人不好懂。所以我们就选择《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这就是深心,这个好懂,在经上解释得很清楚。自受用,至诚心自受用就是清净、就是平等、就是觉而不迷。还有他受用,至诚心对别人,对别人是大慈大悲,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

以这个心念佛,「毫无尘虑」,这万缘放下,这四个字就是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放在心上。真像《般若经》上所说的,明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既然不可得,把这所有顾虑全放下,不再去想它。尘就是六尘,就是讲世间,对世间什么顾虑都没有。这叫「净念相继」,用这个心念佛,一句一句接着,「中无间断」,不间断,一句佛号念到底。「暗合道妙」,这句话重要,道是佛道,道里面的精妙,是法身大士他们证得的。我们是中下根性的普通人,佛教给我们至诚念佛,用至诚心去念佛。至诚是真心,没有杂念,尘虑就是杂念,没有妄想,净念相继,中无间断。无间断,我们应该学谛闲老和尚教锅漏匠的方法,锅漏匠一点压力都没有,他教他:你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念。他真做到了,不分昼夜。你的工作就是念佛,除了念佛之外,没你的事情,所以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就念,日夜不间断,三年成就了。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站着往生不稀奇,死了以后站三天,没有听说第二个人。那个时候就是他住的小庙离观宗寺很远,没有交通工具,都是走路步行。走到观宗寺要一天的时间,观宗寺走回来又是一天,往返整整两天。所以老和尚来替他办后事是第三天,站了三天。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锅漏匠这个至诚念佛就是暗合道妙。

「即念离念」,这一念阿弥陀佛,把其他的念头统统都离掉,离就是放下,没有一个杂念。「是可称为冥至清净处也」,冥是暗中,不是明显的,他也到了清净处。那些法身菩萨,直彻心源,朗然大觉,本自清净,顿契法身的,他到清净处。像锅漏匠这一类的人即念离念,也可以称为冥至清净处,这就是暗合道妙。前面是明合道妙,跟自性相应,这是暗中与自性清净心也相应。「如上诸人」,像上面这些人,「亦必得」,必定会得到阿弥陀佛给他授记。所以,锅漏匠的往生,谛闲法师对他赞叹备至,简直就是说他是一生当中所看到的修行第一人,没有人能跟他相比。赞叹里头说,「天下」,天下就指中国,中国这么大,「弘宗研教的大法师」,弘宗是禅宗的,研教是教下的,这些讲经教学的法师,「比不上你」「名山宝刹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四大名山那个方丈地位多高,在清朝的时候都是国师,也比不上你。真的赞叹到极处。

「或显加,或冥应」,显加是明显的加持,冥应是暗中加持,佛加持你、佛保佑你,你自己不知道,这叫冥应。为什么?众生有感,没有起心动念怎么有感?你的修行就感通。你动一个念头,真想到极乐世界去,对这个世界没有留恋、没有牵挂了,什么随缘,一切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佛就知道了。念头才动佛就知道了,周遍法界,《还源观》上讲的。我们身体状况佛知道,有一点小毛病,这里痛那里痒,阿弥陀佛说没关系,不要去理它,真正出了问题他就来了。小的这些麻烦,像虚云老和尚朝山,这是个好例子。三步一拜,拜了三年多的时间拜到五台山,路上吃多少苦。菩萨都看到,没事,菩萨在旁边照顾你不知道,冥冥当中照顾你。真生病了,那不行,真没人照顾得要命,你看,他马上就变现个乞丐,让你心很安,你一点都不怀疑。路上遇到一个乞丐,乞丐看到出家人,看到出家人病成这个样子,没东西吃,出去讨饭,讨回来来跟你一起吃;到山上去找草药,来给你治病。养个十几天,身体养好了,你再去拜!他再别的地方去,就不见了。三年,第二次生病的时候又遇到他,那是文殊菩萨,我们要相信。虚云老和尚朝山的时候四十多岁,还有体力,老了就不行了。

我们才发个心要真干,佛菩萨决定就在你身边照顾。何况一切诸佛如来,我们跟他一点距离都没有,为什么?他就在我们这空间,我们感触不到。法身,无为法身,无为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是一尊佛,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同一个法身。经上讲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无为法身。无为法身里头有真实智慧,我们到真有必要的时候,他就会现身来了。你真正通达明了,你心里头什么牵挂都没有,真正灾难来了,遇到大灾难,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就会有佛菩萨不知道现什么身相,来给你送一点吃的、送一点穿的。你得到了再去找这个人,找不到,就不见了,真正照顾你,真正不会叫你为难。我们对于佛法要有信心,如果带着怀疑的态度就不行,就没有感应,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再要知道,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真的,这个世界愈来愈乱,不想住这个世界了。还在这个世界里头,什么样心态?我们给阿弥陀佛打工,给一切苦难众生打工,不为自己!佛能不照顾吗?没有这个道理,肯定照顾。我们要发这个心,我们在这里干这个事情,是替阿弥陀佛打工,是替一切有缘的苦难众生打工。跟谁有缘?跟阿弥陀佛有缘。这样的心态好,用真诚心过日子,天天学习,认真学习,忏除业障,听经闻法自然开智慧。

显加、冥应,「则因人之智慧、愿行、善根、福德而异」,这就不同。佛菩萨对我们明显的加持,冥冥当中暗中加持,对我们的智慧,智慧就是什么?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今天了解出世间法、诸佛法是空无,不可得,世间一切法也是空无,不可得。世间一切法的空无不可得,是真的不可得;出世间法的空无就是自性,自性空无是因为没有现象,它是真的,真正可得。可是我们不能有那个得的念头,有得的念头是障碍,只要有一念,念是妄念,妄念产生障碍,所以连妄念都没有。我们能学锅漏匠这个方法就好,这个方法谛闲老和尚教的,谛闲老和尚自己没做。很了不起,徒弟做出来,把他这句话证明了。

锅漏匠为什么能做到?他不是知识分子,如果是知识分子肯定做不到。他是个可怜人,不认识字,什么都不会,走投无路,那个时候遇到谛老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他们年龄差不多,小时候同一个村庄长大,小时候的玩伴。看到谛闲老法师出家了,你看有吃的、有住的,很不错,自己每天去补锅、补碗,没有一定,有的时候走了一天,一家都没找到。补锅补碗这种锅漏匠我看过,抗战时候有,都是在农村、在乡下,很苦的地方。锅碗打破了,等着,他一年会来个二、三次,吆喝着。我们打破的锅碗留着那里,他来的时候找他来补。我们小时候看他补,补了真的还可以用,现在没有这种行业了。这种行业非常苦,补个碗、补个锅只一、二个铜板,大概都不到一分钱。我小时候一分钱是三个铜板,一毛钱是三十个铜板。所以,生活非常苦,他想离苦得乐那个心,这个心非常非常的强烈。

谛老教他这个方法真容易,一点都不难,真信、真愿往生,一句佛号念到底,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他是一无所有,出家之后,寺庙里头给他几件衣服,够换洗的就够了,没有多的。吃的东西,这个小庙旁边有些学佛的居士,皈依谛闲法师的,谛闲法师就嘱咐他们,给他送一点米、送一点油盐吃的东西。找了个学佛的老婆婆照顾他,替他烧两餐饭,早晨他自理,中午的饭、晚上,这个老婆婆来给他烧。这是他的福报,他从来也没想过还有人侍候他,这个机会多难得,拼命念佛。他往生,这些护持他的人真实功德!帮助一个人成佛,往生就是成佛,这个缘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走了之后现这种瑞相,这些护持的人欢喜,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有智慧,我们这个智慧是解悟,我们有愿、有行,我们真信、真愿、真正念佛,善根福德当然有。如果没有善根福德,你怎么会相信这个法门?这些各人不一样,所以得佛的加持不相同。虽不相同,全都得到加持,而且我们真干,我们的智慧、愿行、善根、福德天天增长,这是真的。没有善根福德遇不到这个法门,你能遇到就证明你有善根福德,能够天天听经,所以这个缘好。我们今天用网路、用卫星,能够让这个地球上有缘的人,有缘是他接受。现在只要有电脑就能收卫星、就能收网路,所以这个功德很大!有没有人能做这个大功德?有,他不会做。现在卫星、网路成本很低,他这个公司行号,我想现在很多都有网路,你看好多公司行号它都有网址。真正懂得的,我们现在光盘很多、资料很多,他可以拿一些在他网路上播放,跟他有缘的人统统都接受佛法。这个他自己有,只要有这个念头,我拿这个光盘去播放,你看看这就是自利利他。不是叫你新辟一个网路,新辟个网路那功德最大,专门来讲经说法。讲经的法师讲的东西,自己可以慎重选择,真正是好东西统统播放。不是难事,只要你有智慧,你会能想到你知道怎么做法。

早年我在台湾,台湾佛教也不是挺盛,大专学生学佛,怕不好意思,怕人家说他迷信,偷偷的学。我就劝他们,公开学,公开学什么?就是你影响别人,功德更大。我教他一个方法,你们大专学生手上戴个念珠,人家一看,这学佛的。你看,那个佛就落在他阿赖耶里头去了。我说你们在学校的书本上,习惯都写个名字,不要写名字,写阿弥陀佛,人家同学一看,阿弥陀佛,他就念一声。这个方法就能度了很多人,就能接引了很多人。实在讲,方便就在面前,你只要会用,一点都不难。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