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讲)  1999/6/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0

请掀开经本,继续看偈颂的第六首:

【一切众生慢高山。十力摧殄悉无余。此是如来大悲用。妙光幢王所行道。】

偈颂里面讲到十力,我们将如来果地上的十力,菩萨因地上修学的十力,给诸位都做了介绍。菩萨修行十力最后一个是「无碍智」,如何才能达到无碍?碍是障碍,你要离开障碍,才能够让无碍智现前。无碍智是对漏尽的,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断尽,无碍智才能够现前。在菩萨地上,见思、尘沙,也就是分别、执著确实是断尽了,可是无明并没有破尽,也就是妄想还没尽;但是四十一品无明,菩萨确确实实分分在断。这种断的形式,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我们凡夫用功,总在分别执著这个范围之内,说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这怎么个修行法?这个境界怎么提升?佛在经上所说的「无功用道」,这是形容法身大士他们修学的方式。而无功用道很难懂,我们没法子体会。为什么?我们能够体会的,都没有离开分别执著;离开分别执著,怎么个体会法?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讲经讲到这个地方,他做了个比喻,我们从这个比喻当中,能够体会到几分意思。中国古时候,河流里面行船,在现代还看得到,中国还能看到帆船。船在行驶当中,有风的时候利用风力,没有风力的时候我们就划橹。我说划橹,恐怕这里很多人听不懂,从中国来的人能听得懂。橹是在后面,这就是有功力,看到船的时候,我们用力来划橹、来划船,船就前进。船快要接近岸,快到岸的时候,我们一定帆下来了,橹也停止,这就好像是分别执著减少了。用什么?用竹竿,用竹竿撑船,使船缓缓的往岸边靠拢。快要到岸的时候,大概一两丈的距离,竹竿也放下了,船自自然然往岸流,那一两丈就叫「无功用道」,诸位从这里去体会。真正是法身大士们用功,我们看起来是此处用不上力,用不上力而自自然然精进。一真法界破尘沙、见思之后,他们的修行方式跟我们完全不相同。我们这里还要用功努力,他一用功努力就糟了,那就有障碍了。但是他又不是不用功,又不是不努力,他是真精进。我们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说起来非常困难。经上还有两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都是属於这个境界,都是形容法身大士们他们修行的样子。

菩萨十力,虽然跟诸位介绍过,但是诸位都必须要知道,前面所说的都是属於事相,自行化他的事相,但是无一不与无碍智相应,如果与无碍智不相应,他就不是菩萨。《金刚经》上说得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个即非菩萨,是指什么样的菩萨?是指法身大士菩萨,不是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面,尤其是六道里面的菩萨,确实四相具足。四圣法界虽然是离相,离得不够彻底,他还有分别;虽没有执著,还有分别。一定到出离十法界之后,分别执著才真正断尽,那个时候真的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这是无明分分断,境界逐渐往上提升。但是我们要晓得,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经上讲从圆初住到十地菩萨,修行的时间要满足三大阿僧只劫。

这些道理、原理原则我们懂得了,就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下手,从什么地方用功夫。四弘誓愿给我们一个指标,给我们一个方向,一定要断烦恼。断烦恼是放下,看破、放下,先从放下下手。你不能放下,你就不可能看破;你要想看破,那你一定先从放下下手。放下我们的爱欲,放下我们的情执,从这里起。爱欲、情执,要知道,不但是六道轮回的根本,还是地狱、饿鬼的根本,这两种执著不能放下,你就没有办法离开六道。过去我们不知道,不晓得这些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随顺自己烦恼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现在我们才搞明白、才搞清楚,搞清楚、搞明白就是脱离六道轮回的缘分到了,也就是你有这个机会。机会一定要把握住,机会不会长时间在这里等我们,没有这个道理,所谓稍纵即逝,那就没有了。机缘非常难得,开经偈里面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这些话都是真话。武则天能够写下这首开经偈不容易,往后你说高僧大德,世出世间多少能人,就没有办法再做一首能超过她的。所以这些人,我们在迹象上看他好像是凡夫,事实上真的都是诸佛菩萨化现的。他的种种作为在那个时代别有用意,不是我们凡情能够推测的。对於佛法的护持,协助佛法的弘扬,无量功德。

像这些事情,我们要怎样能够观察到事实真相?必须有定有慧,你才能看得到。你没有定慧,你看不到事实真相。我们生活环境当中,一些人事,诸佛菩萨化现多,妖魔鬼怪化现的也不少。可是我们今天明白了,妖魔鬼怪跟诸佛菩萨没有差别,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业,两种不同的果报?都在我们自己一念之中,证明蕅益大师所讲的「境缘无好丑」。无好丑,我们换句话说,境缘无佛亦无魔;佛是好,魔是丑,境缘当中无佛也无魔。如果我们一念觉,你看境缘当中是佛;一念迷,境缘当中是魔,这才能见到事实真相。这也说明佛在经上讲的话完全正确,所有一切十法界依正庄严,把境缘都说尽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我们自己的心性,心性所现的,变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把它变成佛、变成魔,是你一念分别执著变现的。所以佛才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离开心想,无有一法可得。这一些重要的开示,我们要常常记住,要常常依据这些原理原则观察事情,我们就不会迷惑,少造多少业。这个名相的含义解释之后,这首偈我们就可以讲了。

『一切众生慢高山』,高山是比喻,佛经里面讲的高山多半是指须弥山,这是世间最高的山,最高的山是什么?贡高我慢,狂妄自大。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大烦恼、大障碍,障碍你觉悟,障碍你修行,障碍你证果,乃至於障碍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发心,有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能往生?佛为我们示现,菩萨里面诸位也许听说有一位常不轻菩萨,那是佛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对治贡高我慢。不轻就是不敢轻视一切众生,真正的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我们怎么敢轻慢?我们每天早晨做早课拜佛,修的是什么?礼敬诸佛。这在课堂作业,我们在学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怎么落实?落实在生活当中,我们面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礼敬。十大愿王,这个摆在第一条,就是对付我慢高山的。我这一天对待人,接触一切人,有没有像对佛那样的恭敬心对人?没做到,课堂里天天上这堂课,但是这堂课所学的东西不能落实。我们有没有把所学的落实到事上?对事的礼敬,就是认真把这桩事情办好。我们没有尽心尽力把这桩事情做好,对事不敬。对物,这是爱惜物力,对物的礼敬。摆在面前这张桌子,桌子有没有放整齐,桌子有没有保养得干干净净,这是对它的礼敬,我们都要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我们见到,都要自动发心把错误纠正过来。桌子摆得歪歪斜斜的,与我不相干,你就顺便把它摆正;椅子没有人坐的时候,把它收好;看到有脏的东西,随手就把它擦干净,对物的礼敬。佛法,诸位要知道,佛法是生活,不落实到生活上,这个佛法学来有什么用处?

儒家教礼,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尊重别人,自己卑下,这是礼。佛法是学常不轻菩萨,他出来做代表。民国初年,诸位同修也许知道一位金山活佛,他那个传记我记得我们曾经印过,在此地印过。台湾我也看到,最近看到台湾印的本子,印得很好,将乐观法师跟煮云法师这两种合印在一起。我过去看的本子有插图,现在台湾印的本子里面没有插图,本子印得相当精美。金山活佛,他的法号叫妙善,跟现在普陀山的住持老和尚名字完全相同。你看看传记里所写的,无论哪一个人向他顶礼,他都跪在地上回拜。乐观法师跟他在一起相处过,那个时候乐观法师还很年轻,看到这个好像不以为然;你是个大法师,受人尊敬,人家对你礼拜这应当的,为什么你要跪在地上去回拜?金山活佛有特异功能,乐观法师起了这个念头他知道,所以回头对他笑笑。那是什么意思?做给我们看的。我们这些年轻人无知,一出家穿上圆领大袍就觉得比人高一等了。没有穿这个,贡高我慢的心还矮一点;这一穿,山马上增高了。他这种行持是教我们的,所以做这个示现,我们看到还不懂,还在旁边笑话他,还说他不对,我们对。这个世间的众生,我们出家也是众生,《地藏经》上讲的「刚强难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菩萨用什么方法消除我慢?用十力。如来果地上的十力是性德,性德里头决定没有骄傲。世尊一生的行谊,示现的就是性德的流露,自性本具的大德大能,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去著眼,仔细观察。菩萨所示现的是修德,没有修德,性德不能现前。菩萨在修德里面,普贤菩萨给我们说十条,十个纲领,所谓是十大愿王。普贤的十愿要落实,那叫真修。不是天天把十大愿王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或者是《普贤菩萨行愿品》,早晨读一遍,晚上再读一遍,没有用,那跟「口念弥陀心散乱」是一样的,没有作用。要真正解其义,信其教,将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要恭敬。凡夫无量劫的习气,看到别人所做一些善事,我们做不到,他超过我们,嫉妒心就生起来,我慢心就生起来,接著再不好的,就想什么方法去破坏、去障碍他,那个罪业就更重了。你一念心里不平,一念嫉妒,这个业已经很重。所以菩萨教给我们,见到别人所做的一切好事,要知道随喜功德。随喜是看到生欢喜心,没有嫉妒心,一念欢喜心是功德。如果你再能够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成人之美,把他的好事扩大,这个功德就更大了。所以罪福不就是在一念之间吗?这个一念就是觉迷,能发随喜的心,这个人觉,发嫉妒心,这个人迷,都在一念之间。

菩萨修十力,能够摧灭我慢的烦恼,让这些烦恼都能够断尽。「慢」能够摧灭,贪瞋痴也就灭了,断烦恼障。菩萨用的方法跟小乘人用的确实不一样,小乘人用的方法,虽断断得不干净;十力法门,这个时候断干净了。可是我们知道,我们毕竟是凡夫。此地所说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每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身分,此地是天王的身分,后面还有杂神的身分,无一不是诸佛如来化现的,无一不是法身大士在此地教我们。《华严》的教学是圆融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个教学才是真正的圆满,真正的究竟。行布是有次第的,我们不能离开次第;圆融里没有次第,不是真正圆融;次第里没有圆融,也不是真正的次第。

我们的下手一定要从五停心观,要从圆教讲的五品,我们确实有能力做得到,但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是圆融的,所以从次第跟圆融就融会在一起了,这个样子不知不觉入了《华严》境界。纵然不能完全契入,《华严》的气氛有了,味道有了。纵然不能到分证位,也可以到相似位,相似位再达不到,观行位是决定可以达到的。这个样子念佛往生,品位自然就高了,不是希求品位,他自然就高了,我们所得的受用殊胜稀有。什么叫殊胜稀有?烦恼轻,智慧长,法喜充满,这就是殊胜稀有。业障消除,灾难也就消除,消灾免难,世间人常说的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真有这回事情。众生共业当中有不共业,你所修的是不共业。共业能影响我们,我们这个不共业也能影响他们,所以要真修,要真干。我们别业的力量,一定得到诸佛如来的护念加持,得到天地一切善神拥护保佑你,这样自然就能够影响一切众生所造的不善业。这是我们修行,对社会、对一切众生的帮助,道理在此地,事实也如此。

第三句讲,『此是如来大悲用』。由此可知,真正发心修行,就是大慈悲心的流露。用这个慈悲对自己,用这个慈悲帮助一切众生,佛法里面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心头一个,慈悲是真正的爱心,爱自己,我们常讲的自重自爱,这慈悲心是对自己。你能够自重自爱,自然就发愤努力,你就会真干。一个人不肯好学,懈怠懒散,是不自重、不自爱,他对自己都没有慈悲心,他对别人怎么可能有慈悲心?对自己不真诚,怎么会对别人真诚?对自己不清净,如何对别人清净?先度自己。不能度自己而能度别人,无有是处,这个话我们在经上看得很多。妙光幢天王他从这个地方入门,他是「得示现大悲门摧灭一切憍慢幢」。我们要觉悟,我们有骄慢,骄慢相当严重。这里知道人家是用大慈大悲来对治,也就是我们说得浅一点,自尊、自重、自爱,克服了烦恼。再看下面第七首:

【慧光清净满世间。若有见者除痴暗。令其远离诸恶道。寂静天王悟斯法。】

寂静境界天王,他得的是「调伏一切世间瞋害心解脱门」。一切世间众生瞋恚毒害这个心念,在我们现前社会非常明显,我们不必看别人,自己认真反省检点,就知道瞋恚伤害一切众生这个意念我们有,不但有,而且很严重。换句话说,这个不善的念头,它所造的罪业就是地狱的罪业。哪一种地狱?说实实在在的话,阿鼻地狱的罪业。佛菩萨在此地委曲婉转提醒我们,不直接的说,直接说的话不好听,烦恼习气众生听到这些话起反感,不但不能接受,还要加以毁谤,而以毒害之心、瞋恚之心对待诸佛菩萨,对待一切善法。这种情形我们现在也常见,很可能这个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今天世间人,不要说今人,古人也不例外。几个人能够说是欢喜听闻逆耳的忠言?给他说好话,给他劝告的时候,他不高兴,不能接受;喜欢听一些奉承的话,喜欢听一些恭维的话。只有真正修道人,真正是大圣大贤,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教。修行人缺少这样的心态,修学这条道路障碍就多了,这条路他走不通,所以退转、堕落这种现象就很普遍,太多太多了。古往今来,在我们现前,我们都能够看到。

为什么有些修行人,在家、出家他修学有成就?这个成就不能看现前,现前在讲台上讲经说法,说得天花乱坠,多少人赞叹,是不是有成就?不见得。禅定功深,一盘腿面壁可以坐上半个月、一个月不出定,算不算成就?不见得。他有神通,他有特异功能,算不算成就?也不见得。什么是成就?看他怎么死法,那是真正成就,那是一点都不能够欺瞒人的。我们在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面看到,他老人家一生所见到的几个真正修行人,有在家、有出家。出家的修无法师,这是在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预知时至。传记里面写得很清楚,修无法师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没有出家之前作泥水匠,那个年头日子过得很辛苦。出家之后,只学会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在寺院道场都是为大众服劳役,都做一些粗重的工作。这是内财布施,内财供养,供养常住大众这些修行人,心地清净真诚供养。这样的人在道场没有地位,也没有人重视他,也没有人瞧得起他。极乐寺建成之后,倓老法师发心在那里开戒,修无师到这个戒坛里面来讨一份工作。那个时候监院定西法师就问他:你能做什么事情?他说:我可以照顾病人。在戒期当中生病的病人,他发心来照顾,也是一份苦差事。可是住了没有多少天,他就跟老和尚告假,说他要走了。老和尚倓虚法师有修养,并没有责怪他;定西法师稍微差一点,就呵斥他:你既然发心,戒期时间并不长;那个时候传戒五十三天。他说:你这点耐心都没有,你要走总得戒传完之后你才走,你来了没几天怎么就想走?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定西法师听这个话就呆住了,他说:你几时走?大概不出十天。请常住给他准备两百斤柴火,准备火化用。这两位老法师同意了,稀有!

到第二天,他又来告诉老和尚:我今天就走。匆匆忙忙在后面院子里找一个空房子,临时给他搭个床铺,给他预备后事。他向老和尚要求,希望能够派几个人助念,送他往生。他走的时候清楚明白,临时搭的床铺上面盘腿一坐,几个助念的同参道友,这个缘好殊胜,向修无师说:「修无师,你今天往生,你也给我们像古时候大德做几首诗、做几首偈子,留给我们做纪念。」修无法师说:我是个苦恼人,没念过书,我也不会作诗,也不会作偈子,不过我有一句老实话留给大家做纪念。他就告诉大家,修行要老实,老老实实,他一生就老老实实念一句佛号,万缘放下,如果不是这样做法,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话说得很简单,但是细细想一想,这个话有大道理,他做到了,他真做到了。佛号没有念几声,他真的就走了。那个时候得戒老和尚是谛闲法师,是倓虚法师的老师。谛闲法师见到之后,对他非常赞叹,称赞他是出家人当中的好榜样。你看看常住讨工作,都是讨别人不愿意做的,粗重工作他去干,没有一丝毫名利心,见到任何人恭敬,有这样殊胜不可思议的成就。我们再想想,就我们这一生所见到的、所听到的,许许多多所谓高僧大德,临终走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值得我们反省的。我们要想著,我们将来怎么走?不是给人看的,是自己真正的成就,与人有什么相干?所以修无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了。倓虚老法师说他一生亲眼看到预知时至,没有病苦,站著走、坐著走的,他看到十多个人;听说的那就太多了,亲眼看到的有十几个。

《念佛论》后面举的四个例子,他举得好,出家、在家的男众、女众。在家的男众是郑锡宾居士,你看走得多潇洒,走得多自在,都是预知时至。郑锡宾原来是做生意的,听老法师讲经,觉悟了,生意放下不做了。人很聪明,学会讲《弥陀经》,他就是一部经到处讲,到一些乡下,没有人讲经地方他去讲,听众十个八个、三个五个都讲,一年到头去巡回讲经。这一天,也是经讲完了,跟几个老朋友说,「我要走了」,求老朋友给他租个房子。人家就奇怪:你要走了,租房子干什么?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到极乐世界去,怕死在人家家里不方便,租个房子。他的同参老友就说:你有这个本事,到我家去,我没有忌讳。那个人也说到我家去,个个人都要争,这才同意在他朋友家里。也是给他准备一个干净的房间,他老人家讲完经,盘腿坐在床上,几个同参道友念佛送他往生。他朋友说:你也要给我们留下几首诗、留下个偈子给我做纪念。他说:不必了,看我这个样子就是很好的纪念。念了不到一刻钟,他就走了,这么潇洒。过去他把生意放下,念佛到处在外面讲经,家里人都不原谅他,说他迷了,信佛信迷了,家也不要了,生意也不要了。结果往生这一表演,家里人觉悟了,所以弟弟也就跟他学,弟弟三年以后也是预知时至往生。

他们是不是寿命到了?我的看法决定不是,他功夫成熟了,他自在往生,在家居士!怎么样能往生?放得下就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放不下,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你的爱欲没有放下,你的嗜欲没有放下,不能往生。真正要放下,古人有一句话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没有障碍了。这个道理讲得太多太多了,这个事实不胜枚举,我们听了,实在说我们是麻木不仁,听了有的时候好像麻醉针打一下警觉一下,过一会儿忘掉了,又原形毕露,总是醒不过来。醒不过来的原因是严重的执著,不肯放下,这才误了自己。这是大错误,不但是修行功夫不能得力,对於经教的意思你也看不出来。不但看不出来,听也没听清楚,听有的时候意思都错会了、都曲解了,这是常有的现象。

破除痴暗要靠智慧。智慧从什么地方来?智慧是从清净心来的。所以这首偈是接在妙光幢王的后面,妙光幢王有办法摧灭烦恼,『慧光清净满世间』。这里面说出一桩事情,决定无我,决定无有自私,慧光清净才出现。如果有我执,如果有自私自利这个念头,只要有一丝毫,慧光清净就不能现前。智慧光明清净是自性里头本具的,你有染著,你的心就不能清净,你有分别,你的智慧光明就不能现前,这我们在经上读得太多了。怎么转变?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常住世间,念念为众生真实利益。

过去我初学佛,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多次劝导我学印光法师。他的教导是要教我们找一个榜样,依照这个样子来塑造自己,我们学习有一个模型,有个标准,他以印光大师做榜样、做模型、做标准。印光大师一生,他的行谊确确实实像《大势至圆通章》,所以人家说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相信。一句弥陀念到底,一生没有第二个法门,老实,成功就是老实。他自己跟自己订下三条戒律,那是示现给我们现代出家人看的。这三条,第一个:他一生不收徒弟,不收出家徒弟。我们看看现代,有许多收出家徒弟,带来多少麻烦,这是给我们一个警告。第二个:不做住持;他一生没有做过住持,没有做过当家。第三个:不传戒,不背因果责任;他只传授人家三皈五戒,开坛传戒他都没有参加过。我们细细想想什么道理,给我们末世众生做样子。人家供养他的道场,转手就请别人来做住持,这一点有点像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一生建庙修庙,建好、修好之后,就请一个真正修行人就给他,自己离开之后再也不闻不问;虚老和尚用这种方法来护持佛法,续佛慧命。民国初年,那些老和尚各人有各人的方式,像谛闲老和尚一生讲经说法。他们所示现的,我们都要想想,那是什么用意,我们就现前修学环境如何学习。你首先要了解现前环境的状况,选择修学,也是世俗人所说的趋吉避凶,帮助大众断恶修善,帮助大众破迷开悟。尤其要帮助后学,使真正有高僧大德在底下一代出现,众生就有福。希望下一代要超过我们自己这一代,我们这一代的缺陷、这一代的毛病,下一代的人决定不会再犯,我们这一代的优点成就,下一代的人必定能够发扬光大。后后胜於前前,佛法才会兴旺,众生就有福了。如果一代不如一代,那就惨了,众生没指望。可是现代的教学环境跟古代不一样,这是由於社会的变化,我们都要晓得。

古时候,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这个观念存在,社会大众肯定,所以教学比较容易。现在这个观念没有了,不但外国没有,中国现在也不存在了,於是教学就产生严重的困难。正是佛所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之人,不肯接受,不肯听。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你对於不肯接受的人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什么人有缘?在这个时代环境里面,他还相信,他还肯接受,还能够尊重老师,还能够相信经典,这是有缘人。这就是佛法里面讲,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有宿根之人行,能成就。没有宿根之人,今天不可以像从前那样勉强;从前老和尚教徒弟有打、有骂、有罚跪;现在不行,这些手段不能使用。从前用这些手段成就的人不少,现在人不愿意接受这个手段,这种方式行不通了。完全要靠自己努力,自己觉悟,所以就很难很难。学生虽然多,现在教学,学生比古时候多得太多了,成就太少了。从前一个老和尚教几个徒弟,几乎都有成就。现在随从一个老和尚有几千人,甚至於几万人,还有几十万人,成就一个也没看到。道理在哪里,我们要去探索,要把它找出来,消除那些不能成就的因素,我们才能成就。

所以智慧清净怎么来的,怎么样得到的,要晓得。下面讲「满世间」,这三个字多么温暖,多么慈悲。要落实在佛法里面讲,清净这里面就是持戒修定,慧光,戒定慧三学。《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就包括平等,清净平等,慧光是觉,清净平等觉充满世间,大慈大悲。『若有见者』,众生接触到佛菩萨,就能够『除痴暗』。前面长行文里面,自自然然就能调伏一切世间的瞋害心。瞋害是从愚痴里面生的,「暗」是无明。由此可知,要想帮助世间众生,消除烦恼就是救度世间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造恶,灾难就没有了。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那样殊胜庄严?众生不造贪瞋痴慢,众生没有是非人我,所以那个世界叫极乐。这桩事情只有教学,真正戒定智慧的教学才能达到;除教学之外,其他方法都做不到。我们在中国能看到,在中国历史上诸位能看到,古圣先王,从前帝王我们都称圣人。圣人是什么意思?圣是明白的意思。世出世间一切事理、一切因果他都明了,这样的人称圣人。他在这个地位上,国王的位子,国家领导人的位子,他要为全国人民造福,从哪里造起?尊师重道。所以他尊重师道,从这里教起。换句话说,他不是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不是用警察来治理国家,更不是用军队治理国家,他用一群教师来治理国家。

所以帝王,我们读《礼记》里面读到,接见这些教师那个礼多隆重。皇帝接见一般人,都是高高坐在他的宝座上,坐北朝南,在南面,接见人他是这种方式,他自己坐在上方、北方,下方是南方。可是接见教书的老师,就不能用这个仪式了。皇帝要降阶,你们在北京皇宫里面看到,大殿上搭了一个台,上面放的宝座。他要从台上下来,降阶站在东面,教书的先生站在西面,行宾主之礼;东面是东道主、主人,西面是客人。用这种礼节,表示尊重老师,尊重教学,重视教育。教书的这些人,这些老师们,教化全国老百姓。再问谁的功劳?皇帝的功劳,领导人的功劳。就好像学校里他是校长,那些人是教员,执行他的政策,是一群教书人来做。所以国泰民安,人人知道孝亲尊师,天下太平。极乐世界、华藏世界为什么这样的美满?这是个多元文化,各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都能和睦相处,教学!

诸佛菩萨示现种种身分,都不离戒定慧三学。『令其远离诸恶道』,这是果报,前一句是因上离,「若有见者除痴暗」,这是因上断了,果当然没有了,哪里还会有三恶道的果报?『寂静天王悟斯法』,天王都是领导人,都是国王,现在都是讲民主国家总统。他懂得这个方法,用教学的方法,先断烦恼之因,后面自然就离恶道的果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