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四讲)  2002/08/0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4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

清凉大师《疏钞》里面的开示非常重要,他说「随一一心,同时相应功德流注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大师在《钞》,钞就是注解的注解,里面说,「大海」是比喻藏识,前面讲过,「小海」前面所说的是表种子,这都是讲的心王、讲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大海,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是小海,就是前面讲的地面上的香水海。现在讲的河,河表什么?河表同时相应的心所。我们知道与阿赖耶相应的心所「五遍行」,他这个注解里面讲的「善十一,遍行、别境,二千福河,流注心地」,由此可知,此地讲的海间香河是识心相应的心所。这个提示非常之好,我们了解佛说这个用意到底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样修学。换句话说,前面所讲的都是讲的存心,我们讲存好心。心所是心王的起用,它起作用与哪些心所相应,清凉大师在注子里没有讲烦恼心所,烦恼有二十六个,他只讲到善十一、遍行五、别境五,所以说「二千福河」,二十乘百是二千,取这个意思。请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

这一节文,我们知道『香水海』是藏识里面含藏的种子,香水河是与它相应的心所。这里头最重要是『右旋围绕』,佛法尚右,右是顺、随顺,随顺法性;向左这就相违背、相反了,与性德完全相背,那是左。左旋围绕,那就是凡夫,那不是圣人,那也有相应心所,相应心所就是烦恼,二十六个烦恼。凡夫!六道里面的众生,不知道随顺性德,随顺烦恼习气,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六道轮回,转变成三途苦报,没有一法不是从心里头转的。所以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点都不错!

学佛,实实在在讲,真正聪明伶俐汉,抓到佛法几个纲领,一生受用不尽。尤其是往生西方净土,往生净土的秘诀不能不知道。这个佛号怎么念法?你去找初祖,第一代的祖师,什么人?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法界初祖,最原始的初祖。他老人家教给我们的,在《楞严经》上,他教我们怎么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方法,念佛的秘诀。都摄六根这个意思,我们凡夫六根往外头六境跑,眼溜到色尘里面去了,耳跑到声尘里面去了,都往外头跑。都摄六根就是收心,把它统统收回来,眼不要向外缘,向内。观世音菩萨就用这个法门,不往外看,往里面看,观世音是用耳根,「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眼根呢?眼根反视,反视就见性,就见到色性,性成无上道。你六根要知道回头!凡夫的毛病是不晓得回头,眼见色合自己意思贪心起来了,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心生起来了,烦恼起现行,这就是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佛今天教导我们不要随顺烦恼习气,那怎么办?我们没有功夫,没有戒定慧的功夫,六根非往外面跑不可,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持戒,严持戒律。好办法!果然能够随顺佛菩萨的教诲,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去做,认真的去做,你就有回头的日子了。

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就是我们博地凡夫随顺性德。佛菩萨的教训,他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都是性德的流露,自自然然的流露,所以我们随顺佛菩萨教诲就是随顺性德、随顺自然。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你要不懂,你有疑惑,「我为什么要随顺他?为什么被人家牵著鼻子走?为什么受他的约束、受他的限制?」我们全想错了,这是什么?把佛菩萨当作凡夫,不知道他是圣人。他跟我们不一样,他的示现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是烦恼自然流露,怎么会相同?他们「右旋围绕」,我们偏偏要相反,我们是左旋在打转,所以活在这个世间苦不堪言。现在苦,来生更苦,你有出头的日子吗?非常非常困难!古人常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谁是老人?佛是老人,菩萨是老人。佛是个圆圆满满觉悟的人,菩萨是大觉,但是还没有到究竟圆满。法身菩萨都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不向他学习,你到哪里去学?

现在这些圣人不在眼前,那是我们自己业障深重没有福报,不能跟这些佛菩萨生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区,没有福报!但是还算是幸运,诸佛菩萨的经教流传在这个世间,我们有缘接触到了。世间最大的福报是流通圣教,流通圣教里头最殊胜的两桩事情,一个是依教奉行,一个是印送供养《大藏》,这两种福报是平等的。很多同修都非常关心,我们现前这个世间有劫难,千万不要以为一九九九年、二千年平安过去了,大概没事了。你细心观察,你看看每天资讯里头传递的是什么讯息,在这个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灾难频率繁多,这不是太平的徵兆,我们怎么可以掉以轻心?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时时刻刻提高警觉。真的不一定灾难什么时候发生,也许在明天,也许在下个星期,也许在下个月,谁能预料得到?聪明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认真努力修行。为什么?灾难不能避免,修行功夫得力,提升自己的境界。

聪明人一门深入,不夹杂,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都摄六根的意思懂了;净念相继,「净」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是不间断,二六时中心上真有阿弥陀佛,这一点都不假!念佛功夫确确实实是有等级的,上上乘的功夫是自己的身心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应,合而为一,这种人念佛往生生实报庄严土。那你要问:怎样跟阿弥陀佛合一?这个「合一」是此地讲的心心所完全相应。阿弥陀佛的心心所是什么样子?大乘《无量寿经》就是!我讲经的时候劝同学,你把大乘《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道理明白了,教训统统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自己的心行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自己心行,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不是同居土,你在这个世间跟阿弥陀佛已经没有差别了。你的思想是阿弥陀佛,你的见解是阿弥陀佛,你的言语、你的一切行动全是阿弥陀佛,这个跟诸位说,这是全身念佛,不只是口念,思想、见解、行为统统都在念佛!最下的就是口念,口跟心相应,思想、见解、行为要善;不能跟阿弥陀佛相应,至少要跟十善相应、跟五戒相应、跟三学相应、跟六和相应。

净宗学会在美国成立的时候,不是在美国,第三个净宗学会是在台北,「华藏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一个缘起,缘起里面订了六门功课,行门。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能与这五个科目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肯定生凡圣同居土,靠得住。如果我们的心行与这五个科目相背,这一生念佛,阿赖耶里面种下了阿弥陀佛的种子,跟阿弥陀佛结缘,这一生不容易往生。来生到哪里去?来生好地方去,人天两道,你到天上去享福去了。到人间那也是人间大富大贵、长者大德,来生比今生那殊胜得太多了,这大福报。

早几年我在北京看黄老居士,老居士的学生告诉我,他说:「黄老常常在我们面前提起法师。」我说:「什么事情?」他说:「净空法师如果要不往生,来生的福报不得了!」我们不要福报,为什么?享这种福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把这个福报回向净土,做为我们求生净土的资粮。这一生修福不要享福,永远没有享福的念头,这个好!讲经弘法如果不开悟,是福报。你讲经的时候,果然能够像古大德所说的「随文入观」,你能够契入经典里面的境界,这个好!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我以前教过同学们,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讲经亦复如是,听经也是,问题你会不会听。你要会听,一次完成,三学三慧具足。说了这么多的话,真正重心是要知道随顺经典的教诲,这就是「右旋围绕」。千万不要搞错方向,搞错方向就是三途六道。这一句是「举数」,长行里面也是三段。下面有十句辨别庄严,请看经文:

【一切皆以金刚为岸。】

『一切』,就是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这个「一切」就是指各个香水海,它具有的四天下微尘数的香水河。表法的意思要懂,所有相应的心所没有一个不顺,非常难得!从念佛法门里面来说,就是没有一丝毫的夹杂,有毫分夹杂,那个毫分是左旋不是右旋。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告诉我们: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毫分不善是左旋。我们今天学佛最困难的,我们有没有善心?有没有善意?有!为什么不成功?这里头夹杂不善,麻烦在此地。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不纯,善恶混杂,细心去反省,善少恶多,这怎么得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个根性,这个根性能不能往生?完全看缘分,真的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所以念佛缘要殊胜,什么叫殊胜?《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不能夹杂,夹杂就不是一向专念;《弥陀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净念相继」,这些大的前提、大的原则我们要掌握到,真正是一个念佛道场。

我们结七念佛,现在是非常时期,怎样念才能收到效果?我们是因应环境,我们举行十个佛七,十个佛七连起来,人在这个地方念佛心是定的。通常一个佛七,说老实话,大概到第五天心才能定下来,第六天念一天。第六天的心有的时候都浮动,为什么?佛七圆满,刚刚定下来的时候又圆满了,一圆满心又动了,很难收到效果。所以我们提供修行的道场是十个佛七,这十个佛七第一天有仪规,按照念佛仪规来做,第二天以后就没有了,就一句佛号。这十个佛七当中没有开示,你要听开示、要听讲经,到佛学院去,念佛堂里面没有,念佛堂主七师一句佛号念到底。佛号我们念四字,不念六字,为什么?临命终时,你要晓得愈简单愈得受用,六个字比四个字多了三分之一。往生经里面,佛教导我们的是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四个字「阿弥陀佛」,我们就是执持名号,一个妄念都没有。

怎么个念法?我们还是分三个区,绕佛是一个区,以绕佛为主;止静是一个区;拜佛是一个区,分三个区。实在念累了休息,休息的时候不脱衣服,你还是穿著海青;出家人衣抽下来,海青不脱。稍稍休息,醒过来了,精神振作起来了,赶紧进念佛堂。我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谛闲老和尚教的,早年行策法师也是用这个办法。这个方法好,七十天你的心都是定的。要是念得好,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功夫成片。念到这个功夫,往生就有把握了。妄想放下了,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功夫成片里面上等的。我们讲九品,上三品就有能力自在往生,想去就去,世寿还没有完,不要了。古来念佛人这种例子很多,他的寿命还有,不是没有,他不要了,我现在就走。真有本事他走得了,不是走不了。有这个本事不走的,一个是随顺世间寿命,一个是在随顺期间帮助接引众生,肯定为念佛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要不是这样,他没有理由不走。别人不走是没有本事,他有这个本事,有本事而不走,还不是为众生?为众生服务,在念佛堂里面给大家做样子,做模范、做典型,大慈大悲的示现。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辨别庄严,这十句里头。「严事并无差别」,庄严的事跟前面所讲的大致上都相同。所以说「一切皆以金刚为岸」「一切皆以净光摩尼以为严饰」,每一句都可以冠上「一切皆以」,这个意思为我们显出宝体宝严,体是宝,庄严的也都是宝。「圣灵游集」,圣是圣人,佛菩萨、神灵他们在这个地方游化、聚会,集就是聚会。「光云相映」,这些人都放智慧光明,像灯一样,光光互照。「万象浮辉」,这种景象在今天大都会里面,我们登在高处看这个城市万家灯火,美不胜收。这是大师对於长行十句总说,细说如果前面经文都明了了,这个地方你都能够想像得到了。这第一句是「岸体金刚」,一切皆以金刚为体,金刚代表坚固不坏,对我们初学的人这一句重要。什么坚固?信心坚固。如果对我们修学的法门、经典、方法有怀疑,那就不行了。

世间是多元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佛为什么说这么多法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这是古大德从经典里面发现的,《无量寿经》不是一次宣讲的。我们看古大德这些注解里头,他们的看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无量寿经》至少讲过三次。在翻经目录里面记载著《无量寿经》有十二次的翻译,它的译本有十二种,但是这十二种当中,七种失传了,找不到了。题目在,在目录里头有,书找不到。这十二种译本现在还剩五种,所以他们就用这五种原译本来比对,发现释迦牟尼佛至少讲过三次,这个很特别。世尊在一生当中四十九年讲经没有讲过重复的,《无量寿经》他讲三次,这是很希奇,这又显示什么意思?祖师大德在那里推想、思惟,这经重要,所以他讲过三次。每一次讲的不可能言语完全相同,意思可以说大同小异。我们今天也是如此,给你一个题目讲演,同样题目讲三遍,你讲的内容是不是完全相同?不可能,总有几句不一样,你不是依照稿子讲。

释迦牟尼佛当年没有稿子、没有经本,所以记录下来之后不一样,於是三个不一样的版本。这里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最明显的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汉译的二十四愿,魏译的康僧铠的本子四十八愿,宋译的这最后的译本三十六愿,这个不能有差别。从这个地方看,释迦牟尼佛不是一次讲的。为什么这个愿有二十四、有四十八、有三十六?在我们想像当中,释迦牟尼佛为大家介绍净土法门,对象不一样,听众不一样。佛是随机说法,无有定法可说,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佛法不是死的。正因为是这个原因,所以会集就有必要;如果不会集,那你一定是五个本子统统要读。如果当年这个译本要没有散失,那现在就有十二个本子,你要学《无量寿经》,这十二个本子都要念,太麻烦了!何况这个本子里面当然很多重复的、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每一个本子都有不同的。为了读诵学习便利起见,一定要把它会合起来,相同的地方留住,不同的地方全部采纳。从一个本子把这许许多多本子都读到,都没有漏掉,集大成。这个工作应当要做。

最早年做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他的本子叫《大阿弥陀经》,这个本子流通也相当广。莲池大师注解《阿弥陀经》,这大家晓得《阿弥陀经疏钞》《疏钞》里面他引用《无量寿经》,差不多一半是用王龙舒的会集本。你从这个地方就明了,这是一代祖师他对这个会集本肯定;他要不肯定,他怎么会引用他的?所以为了契机,有此必要。众生的根机不一,佛接引众生的方法、方式也不一,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你有这个知识,你对於这些差别那个分别执著你就放下了。

根性不相同,机缘不一样,决定不能说我是这个根机,你们都要跟我一样,不可能!就好像人吃东西一样,各人口味不相同,这个人喜欢吃辣的,你们统统都要吃辣的;那个人喜欢吃甜的,你们统统都要吃甜,这是不讲理。最好的饮食是什么?随各人自己的口味,最高明的,哪个不欢喜?人人都欢喜,要能对各人的口味。对各人的口味这一桌菜可不好办,有一个办法,所有蔬菜,我们吃素的人以这个做比喻,全是用清水煮过或者是清炒,里面什么佐料都不加,一色,没有味道。调味?摆在另外一边,你自己去调味,那就很适合你的口味了。外国人就是这样的,你看外国人这个餐桌上,他摆的有盐、摆的有糖、摆的有醋、摆的有油,他的菜确确实实没有味道,他懂这个道理。我做出的东西不一定合你的口味,但是这样做,让你自己调味,那当然合你的口味了,这就是最好的。

不变的是原则,金刚表不变,金刚表智慧。这个香水河的两岸是智慧,金刚般若,不坏的信心,坚固的愿心。信愿坚固,你的行就坚固、就不坏,不会受外面环境的干扰,不会受环境的震动,你的心是定的。信愿行都是金刚,我修这个法门,我自己得利益,我自己得好处。所以今天我们念佛堂大家在一起共修,只有一句佛号是统一的,为什么?佛号要不统一,那就乱了,秩序就乱了,这个不如法。佛号一定要统一,四字这个节奏决定是统一。你是绕佛或者是拜佛或者是止静,随你自由,这个就方便,这个不必统一,各个人都欢喜。为什么?每个人身体体质不一样,体能不一样,要适合他的身心,让他身心自然调适,欢欢喜喜。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长行第二句看起:

【净光摩尼以为严饰。】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得很简单,「摩尼严岸」,我们知道这一大段经文完全说的是相应的心所。『净光摩尼』,「净」是清净,「光」是光明,就是十一个善法跟遍行、别境,阿赖耶识所缘的,阿赖耶识起作用的。我们要学的,这几年来我也常常跟同学们共同勉励,我们修净土总的来讲,我们修什么?纯净之心,纯善之行,就是此地讲的「净光摩尼」。由此可知,这是庄严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什么叫纯净?离妄想分别执著才纯净。唯有纯净的心与十善业道相应,这个十善业就是纯善,不夹毫分不善。心要是不纯净,修十善业道总不免夹杂。所以这个世间六道里头的凡夫,十善修到清净不容易。你要说是真的像佛讲的标准: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是什么人的标准?诸佛如来的标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换句话说,还有毫分不善夹杂,你想想是不是这个标准?《十善业道经》不能等闲视之,不能小看,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你看经后面讲的,与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没有一法不相应,这是光。所以我们看到佛像,彩画的佛像,我们看到佛像头部都画一个圆光,圆光顶上通常都写三个字,这三个字发音是「唵阿吽」。什么意思?就是《十善业道经》上讲的这一句话,身口意纯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一丝毫不善都没有,是佛!「唵」是身三业,「阿」是口四业,「吽」是意三业,十善圆满这个人成佛了。十善是从学佛起步、你一入佛门就学这十条,修到纯净纯善成佛了。这是不是佛家修学的基础?你从这里就想到了。十善做不到,你还持什么戒?不但大乘戒你不能持,在家菩萨的五戒你都做不到。三皈五戒是以十善为基础,从十善业道里面生起来的。十善业道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须臾不离,生生世世都奉行。成佛之后还不离,为什么?做给初学的人看,接引初学,做给老修人看,让老修行的人能有长进。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示现在九法界,我们明白了,他在那里表演十善业道。

这一句是「净光摩尼以为严饰」,我们要懂得「净光摩尼」是什么。你持戒修善,你得自在、你得如意,摩尼是如意,身心自在。佛法当中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拿什么去求?拿善戒去求。你有十善、你有五戒,出家人你有沙弥十戒,你不犯威仪,你就有求必应。出家的同学如果没有十善,连沙弥律仪都做不到,你跟佛菩萨感应道交这一条路就断掉了;你还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你跟妖魔鬼怪那一条路通了,这怎么得了!我常常讲,不断的在讲,都没有能把大家唤醒过来。怎么知道你没醒?你对於沙弥戒律没有重视,你没醒悟过来,你还在昏睡。真正醒悟过来了,他一定认真在这上下功夫。

我今天在澳洲学院、学会跟大家在一起学习,如果诸位不重视戒善,我会离开,我不会跟你们共住。我会去找一个地方去闭关,我搞我的,你们搞你们的,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这实话。你们肯学真用功,我看到很欢喜,我乐意跟你们大家在一起同学,我也能尽心尽力照顾大家。佛法里头缘如是,什么叫有缘、什么叫没有缘?不能随顺佛陀教诲,没有缘;真正能随顺佛陀教诲,有缘。与这个世间亦复如是,我相信每一个同学,你要真正修到往生有把握了,你还愿意住在此地吗?就像我们一般人这个心理一样,有个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如果你移民签证拿到,你不去吗?想尽方法去办移民,这个移民果然拿到,非常欢喜高兴去,赶快去了。

西方极乐世界环境好,诸佛赞叹,一切诸佛的刹土都不能跟西方世界比。那是不是西方世界生活环境是一切诸佛里头的第一?不是,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介绍给我们,诸佛刹土的殊胜比西方极乐世界更好更高的多得是!为什么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他那个地方学习的环境第一。这是真的,那是诸佛刹土里头不能比,学习的环境。实际上来讲,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佛教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帝王、大臣、将相他们的福报大,居住的环境比你的大学要殊胜得多。不说别的,你说北京的皇宫,哪一个大学有皇宫那么大、那么庄严?没有,都比不上!但是讲教学,皇宫比不上学校。从这个比喻上,诸位就能够体会得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学习的环境,你将来修行成佛,你在菩萨道的这个阶段当中,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你所修积的功德,将来感得的报土不一样。

佛法离不开因果,佛法不是讲世间人离不开因果,诸佛如来还是离不开因果,因果才是宇宙之间世出世法里头的真理。《法华经》上讲的「十如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那个如是,因果决定相应。善因决定得善果,恶因决定得恶报,丝毫不爽,我们对这个要有像金刚一样坚定的信心。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印光大师的教诲,他老人家的教诲就是特别重视因果教育。我们今天许许多多同学善心愿心发不起来,怎么发都发不起来。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去反省,这原因在哪里?实实在在讲,不了解因果的真相,把这个看淡了;如果真正了解因缘果报的事实真相,你就不敢不用功。为什么?你知道你将来的苦报,你愿意去受吗?你愿意来生变畜生、变饿鬼、堕地狱吗?

《净土圣贤录》里,我们看到宋朝莹珂的故事,这佛家讲公案。莹珂的成就,没有别的,怕堕地狱。他自己出了家,确确实实破了戒、犯了清规,自己很清楚、很明白。他相信因果,他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想决定堕地狱,害怕了!求同参道友帮助他、救救他,同参道友给他一本《往生传》给他去看,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那些人都念佛往生。自己才下定决心,把自己寮房门关住,一句佛号念到底!不睡觉不吃饭,一心就要把阿弥陀佛念来,他那个心真,他的愿切,行勇猛。

三天三夜还没有到七天,三天三夜阿弥陀佛来了。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这十年当中好好修行,等你寿命到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莹珂有自知之明,他恳求阿弥陀佛,他说:「习气太重,禁不起诱惑,如果再活十年,不知道又造多少罪业,恐怕不能往生。求佛现在就带我去,我十年寿命不要了。」佛听了之后同意,「好吧!三天之后我来接你往生,好不好?」莹珂法师欢喜,三天之后。佛走了,他就把自己寮房门打开,告诉寺庙里大众,三天之后佛来接引我往生。寺庙里头没有一个相信,关起门来睡了三天大觉,起来说梦话,不相信!但是看他说话的语气态度又不像假话,好像是真的,大家想想三天不远,看三天之后你往生不往生?到第三天,上早课的时候要求大众,今天这一堂课希望大家改念佛送他往生。大众对这个事情当然欢喜,於是大众统统念佛,念到大概一刻钟,莹珂法师就讲佛来了,跟大家告别辞行,他就走了,不生病。阿弥陀佛很守信用,三天果然来了,他就跟他去了。

他为什么能往生?他怕因果报应。这给我们很大的鼓励,特别是给破戒犯规的人做了一个示范。但是你要有这样真诚、恳切、勇猛,你才能把佛念来。一般人为什么念不来?他对这个世间还留恋,还舍不得走,如果我们这里搞个念佛堂打佛七,到这个地方七天肯定往生,一个都不会来。人家就说「那个地方怎么能去?去就死了!」可见得口里面说的「我要求往生,生极乐世界」,佛要是真来了,吓死了,那不是往生,堕落!所以阿弥陀佛清楚,对你们的心行太清楚、太明白了,假的不是真心,你怎么求怎么说,佛在那里如如不动。像莹珂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事情怎么能做假?做假哪里会有感应?「净光摩尼」就重要了,这一句这四个字我们晓得,用在净土法门是清净坚定的信愿行三资粮,这是净宗学人的严饰,有戒有善,有信、有愿、有行。第三句:

【常现诸佛宝色光云。】

这一句所说的就是「现佛光色」,现是示现。什么是佛的光,什么是佛的色,我们要搞清楚。佛的光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佛的色是大慈大悲,从这上面来讲,诸位很容易体会。『常现』,不是暂现,换句话说,你修学的功夫契入这个境界,二六时中自自然然就是这个样子。人不能不诚恳、真诚,诚就灵,诚就感应。李老师教我「至诚感通」,我这一生得受用。人在世间,一定要记住佛的话:「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你才会把光阴抓住,决定不浪费光阴,日子不能空过、不能虚度,那你就成功了。所以佛讲菩萨唯一的善根「精进」,菩萨要不肯精进,要懈怠他就退转了。世间人讲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菩萨当然具足这三善根,三善根还要加一个精进,那才是菩萨,他能成就。懈怠懒惰,虚度光阴,他一生有什么成就?这些道理,大小乘经论可以说佛天天讲、常常讲,果然这三种善根再加上精进善根,你都能够修得很好,那当然你是『常现诸佛宝色光云』,这一句肯定就落实了。

一句比一句殊胜,前面「净光摩尼」我们肯定是戒善。最简单的讲,我们在家一般学佛的五戒十善,出家最低的沙弥律仪十戒十善,还必须落实威仪,二十四门威仪,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你是真正佛的形象,那叫「常现诸佛宝色光云」。二十四门威仪,那是佛的相。但是你要晓得,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沙弥相,大僧不离沙弥;不是说到大僧了,沙弥二十四门威仪就可以不必要了,不是的。你看看等觉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你看他威仪具不具足?再看如来果地,如来果地看什么?看释迦牟尼佛,你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违犯沙弥二十四门威仪?没有,他统统具足,比他更圆满!比丘戒二百五十条,除了前面十三条是戒律,后面全是威仪。大乘菩萨戒里面,真正戒律也不多,也只有几条,《梵网戒经》十重四十八轻,十重是戒,四十八轻是威仪,你都做到了。常言说得好:「戒是佛身」,这是戒光,「常现诸佛宝色光云」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我们一定要从戒下手,没有戒就不会有定,没有定就不会有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不重视戒行,你怎么能入佛门?再看第四句:

【及诸众生所有言音。】

这个地方特别要重视『诸众生』,「诸众生」怎么说?九法界众生。『所有言音』,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出同类音」。这个注解注得好,不出同类音就不能够普度众生,你的教学说法就有障碍。我们今天做不到,在外国讲经教学要通过翻译,佛不需要,佛能够出同类音。我们跟人,人与人之间交往还能通过翻译,我们跟畜生往来就不行,找不到翻译,跟鬼神往来也找不到翻译;鬼神跟我们往来传递讯息要靠灵媒,那个灵媒也等於翻译一样。我们要想想,同类音难得,但是它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无障碍的法界讲不通。语言不通这是障碍,怎么可以说是无障碍?清凉大师为我们介绍这部大经,说这部大经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大师讲的话是真的,决定不是骗人的。到什么时候无障碍,事事无碍?见性就无碍。华严会上华藏世界的居民,程度最低的是圆教初住,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种无碍他们都得到。

九法界众生不行,在四圣法界里面,我们讲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包括十法界里面的佛,我们讲藏教佛、通教佛,他们只能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不行。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我们现前做不到的,但是懂这个道理。懂这个道理也能够破除我们的分别执著,知道佛教化众生的原则,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得度,他就说什么法。身行不固定,说法也不固定,全是活的,真的是所谓活活泼泼。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要突破我们自己的障碍,我们的障碍在哪里?过分的分别执著,好像跟我不同的都是错误的,这造成很大的误会。你一定要知道,一切众生不是同一个根性,你这个法门能得利益,别人这个法门未必能得利益,所以佛为众生说八万四千法门,如果一个法门能普度,佛又何必讲这么多法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心开意解,不但对於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肯定,欢喜接受。

现代人不接受,我学净土我就不能接受禅宗,他学禅宗就不能接受教下,他不能接受。往往怎么样?敌对,自赞毁他,殊不知自赞毁他是重戒,菩萨戒里头第二个重戒,你错了!有个浅显的比喻,好比我们这群人都生病,有个高明的大夫给我们诊断,我们每一个人处方不一样,每一个人吃的药不相同。你总不能说「我这个药好,你看我一吃都好了,你那个药不行,你要改吃我这个药。」改吃我这个药就把他吃死了,他吃他那个药,他的病好了。他的药我不能吃,我的药他不能吃,这个道理我想你能够懂得,你能够体会得到。佛经里面常常赞叹佛是大医王,九法界众生是病人,他给他开的处方,每一个人的处方不一样,你怎么能执著「只有我这个法门对,他那个法门不行」?到底是哪个对?哪个错?自己错了,佛没有错,对方那个吃药的人也没有错。我错了还不承认,不知道自己在造罪业!

现在这种情形,往往在同一个法门里面,彼此都不能相容。我听说念佛法门有人执著六字、反对念四字,有人执著四字、反对念六字,你说糟不糟糕?这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你到极乐世界还天天吵架,哪有这个道理!不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喜欢念六字的很好,他能念到一心不乱,他能往生;喜欢念四个字的,也好。什么样的音调都好,喜欢念得快的好,喜欢念得慢的也好,只要你自己念得欢喜,念到能够伏住你的妄想杂念,你功夫得力就好。一定要知道我们同样修净土,他跟我的根性不相同,怎么可以勉强?世尊当年在世,我们晓得介绍净土法门不只一次,多次宣讲,但是佛并没有发起打个佛七,没有!佛也没有召集大家在一起共修,没有!你们想一想,佛只是教,修行在个人。这就是说得很清楚,佛在这里开药方,各人回去自己去服药。不是把所有的药在那里一锅煮,不是的,那还得了!

后来祖师提倡共修,什么原因?也有道理的,有很多人光读经学教,不修行了,懒散了,祖师提出这个办法,我们大家一起来共修。一起共修有什么好处?依众靠众,到时候大家一起来,你不来你在偷懒,你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年老的人看到年轻的都这么用功,「我老了,要赶快用功」;年轻人看,「那么大年岁都勇猛精进,我要急起直追」,互相勉励,都做大家的好样子,互相警策,共修是这个理念兴起来的。确实共修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共修必须大家根性差不多,这才行。差别大,那怎么办?要分几个道场。譬如我刚才讲的,有喜欢念六字的,那个念佛堂专门念六字的;这边念佛堂专门念四字的,互相不干扰。但是态度一定要彼此互相尊敬,我们都是念佛法门,我们服的这个药不一样,但是都会到极乐世界,要明白这个道理。依靠经典亦复如是,净土经论,现在《无量寿经》九个本子,你说哪个本子好?本本都好,无论依哪个本子都能往生。依原译本好,依会集本也好,会集本字字句句都是原译本的经文,没错。你又何必执著?你又何必强迫别人要跟自己一样?不知道自己错了,别人没错,希望同学们多想想。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