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六一讲)  2003/03/07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1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威光菩萨遇第二佛,「睹相获益」第三句:

【即得大慈,名普随众生调伏度脱。】

这一句意思非常明显,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只用了四个字,「无缘普应」。这是见到佛示现成等正觉,立刻就获得这第三种的利益。他的慈悲心被佛的示现引发出来了,这是自性本具的大慈悲心,这个慈悲心『名普随众生调伏度脱』。普随顺众生就是清凉大师讲的「无缘普应」,后面这四个字是讲慈悲心所生起的德用;根性钝的人,菩提心调伏了,根性利的人,慈悲心之所加,他就度脱了。『大慈』名称里面,「普」字非常重要,普是普遍,随是随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换句话说,这个地方非常明显的为我们显示出威光童子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大慈」就是慈悲心,平等才能够普,不平等,普这个字就没有了。随顺里面有智慧、有清净。如果没有清净心,清净心是定。像我们读了大乘经,我们能不能恒顺众生?我们可以说要学这个法门,是有限度的恒顺,不能随心所欲。什么原因?我们的定功不够,如果也要恒顺众生,非常可能被众生度走了。

这个事情早年李老师跟我讲得很多。自古以来很好的法师、出家人,发心弘法讲经去度众生。因为平常修行都在深山,人迹罕至,你跟社会远离,不接触,容易保持清净心。这一出来讲经说法,一定要接触大众。所以古时候寺院丛林在山上,修行养道的地方,是老和尚讲经对内不对外的,培养师资的地方。学生有了成就之后,再派出去讲经,讲经一定在城市,在人口稠密之处,往往在那里建讲堂;讲堂称为下院,下院是便利初学,接引众生。年轻法师下山,到下院讲经弘法,接触的信徒多。要是没有定功,古今中外都一样,接触的信徒多,信徒当中很可能跟你生起了缘,这什么缘?爱缘。爱缘生起来之后,往往这个法师就还俗,就去结婚了,被信徒度走了。这个事情是平常事,一点都不希奇,我们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

老师对学生的限制,很严格。我是三十二岁参加李老师的经学班,我学的进度很快,老师给我的限制是「你要学讲经,不能离开台中」。台中是什么?是自己的道场:慈光图书馆,台中莲社,还有个灵山寺。这三个道场一家,都是接受李老师指导的,只能在这三处,其他地方不能去。为的什么原因?防范你堕落。我在台中住两年,出家的因缘成熟了。老师又警告我,告诉我:四十岁之前,决定不能到外面讲经说法,要真正到外面去讲经说法,到四十岁以后。那要学讲经怎么办?回到台中来,还是在自己家里练习。这是老师的慈悲摄受,处处防范。因为六道众生烦恼习气深重,自己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是很难抗拒五欲六尘的诱惑、财色名食睡的诱惑。只要稍稍感受毫分的诱惑,那个诱惑逐渐会增长,它不会衰退,增长的结果就是堕落,非常可怕!所以到哪里找一个好老师,这样的关心爱护,来给你防止。

初发心,古德讲得好「成佛有余」,那是真正的道心。可惜这个道心不能耐久,谚语所谓「露水道心」,比喻作朝露,早晨的露水,太阳出来就没有了,禁不起考验。真正能够禁得起考验的,没有别的,对老师的教诲百分之百的遵从。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样子你才能够防范社会名闻利养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现在学道难!我求学那个时代,社会的诱惑力量比现在逊色很多,现在这个声光化电不得了!我们那个时候求学时代,台湾经济还没有能够发展,人民生活还相当困苦,待遇很微薄;换句话说,没有购买力。社会安定,在那个时候台湾的治安是东南亚第一,治安最好。现在过了四、五十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之后,诱惑力量提升了十倍都不止,所以修行愈来愈艰难。你能抗拒得了吗?你能够忍受得了吗?不受诱惑。

这个说起来,好像在六波罗蜜里面,这是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但是诸位晓得,与大慈关系非常密切;大慈是没有条件的爱护众生,救度众生。我为了爱护众生,为了要救度苦难众生,我要修忍辱波罗蜜,我要修布施波罗蜜,我要修持戒波罗蜜,不为我自己,为这个时代苦难众生,所以勇猛精进。什么力量在推动他?大慈悲心在推动。世间人在社会上从事某一种行业,他也非常认真努力精进,像现在从事於工商业的,分秒必争。他为什么?他为利。利得到之后,为名、为地位、为权势,这个东西在推动他,这是欲望,欲望在推动他。学道的人、修行的人,对於世间这个欲望看淡了,什么力量在推动他,也勇猛精进认真的修行?基本的,他认真修五戒十善。一般人都疏忽了,他为什么要认真的修?他是慈悲心在推动他。一定要这么作法,要严持戒律,为什么?现在一般修行人把戒律都疏忽了,觉悟的人他知道,不但是佛法,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善法,都建立在三善根的基础上。你没有善根,哪来的善法?

「三善根」是什么?无贪、无瞋、无痴,就是《十善业道》里面的不贪不瞋不痴。从不贪不瞋不痴才生起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大家都疏忽了!大家勤苦修行,道业不能成就,你细心去观察,他天天还在造业,没有终止造业。他自己不觉悟,觉悟的人在旁边看得很清楚,他所造的一切业因,后面接著来的就是果报,他的果报不善。大乘经上常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觉悟,所以决定不造恶因,他不会有恶果。六道凡夫没有智慧,他迷惑颠倒,有意无意天天在造恶因。果报现前,他害怕了,那个时候害怕没用,来不及了,你一定要承受。等到报尽了,如果你的善根现前,你学佛的因缘就又现前了。修行证果,为什么要无量劫?为什么要三大阿僧只劫?原因实在讲并不难懂,原因是什么?六道里面学佛的这些凡夫进的少退的多。这一退转就到三途,三途里面没有办法继续再修行,他在受苦受难,修行这个意念永远提不起来。

虽然诸佛菩萨很慈悲,也应化在三途里头,像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的,地藏菩萨在三途,示现在三途。许许多多佛菩萨示现在三途里面,做阎罗王,做无常大鬼,做鬼王,这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但是你要晓得,他度众生非常困难,比人道难多了,很不容易觉悟!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逐渐对这个道理搞通了,这些事实我们细心去观察,逐渐也明白过来。这个时候自己的警觉性才不断向上提升,不敢造恶业!知道造一点小小恶业,不要以为这小小恶业无所谓,殊不知小小恶业造成严重障碍;障碍你的觉性,障碍你念佛往生,障碍你的悟门。我们研教想开悟,就是因为这小小的恶业多,积小恶成大恶,把你的悟门堵塞,你不会开悟!研经、听教不开悟,参禅不能得定,念佛不能得一心,原因都在这个地方。

用这一句话来说,他没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时候就不一样,不为自己,为别人要这样作法。我要持戒,我要修十善,做给别人看,希望大家看了之后,觉悟回头!这个世间造业的人少了,灾难就少了。怎么样消除冲突?怎么样化解误会?怎么样促进和平?从哪里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怎么个做法?随顺圣贤教诲,就自度度他了,这是真正的慈悲心。 所以,小的果报「调伏」,调伏烦恼习气,我们常说的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是属於调伏。积功累德,功德积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明心见性,那就度脱了。脱,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何以能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九法界里头,永恒无间断的在那里示现,为什么?无非是大慈大悲,慈悲心在那里起的作用。

大威光童子他是看到「波罗蜜善眼庄严王如来」如是示现,他感动了,他觉悟了。所以他也由大慈悲心,这个大慈悲心生起,效法如来,这叫真正学佛。我们见佛像,听佛说法,这个「获益」就是他真正在见闻当中,真正获得的心得,他心里面所得到的是什么东西?他得到念佛三昧,他得到陀罗尼,他得到大慈悲。大慈。下面一句:

【即得大悲,名遍覆一切境界云。】

清凉在这个地方注解也只有四个字,「等除热恼」。这是『悲』,一般佛法里面解释慈悲,「慈」是与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你看慈里面有「普」,悲里面有「遍」,这个心量确实遍虚空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看到众生苦不忍心,以智慧、以善巧方便,怎样帮助众生离苦?今天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上所有的众生正面临著有史以来的劫难。天灾人祸层出不穷,频率不断的在上升,灾害不断的在扩大。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不分国籍,不分族群,可以说是惶惶不安!多少人在那里寻觅避难的处所,我就遇到很多。哪个地方好,可以能够避免这个劫难?我告诉大家,这个劫难是「遍」世间的,没有地方可以躲避。用不著去打妄想,去找一个避难的地方,找不到!所谓是在劫难逃。那要怎么办?

圣人教导我们,离苦得乐的理论与方法,我们要细心参透。佛菩萨告诉我们,我们的命有两种,大家只知道有个「身命」,不知道还有个「慧命」。身命是无常的,舍身受身,这无常的,是生灭的;慧命是不生不灭,慧命比身命重要多了!你要懂得这个道理,那你就晓得,我们人生在这一生当中,什么事情最重要?求智慧最重要。智慧到哪里求?大乘经里面说得太多了,智慧是你心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需要求。《华严经.出现品》讲得太好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家相同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完全相同。可是九法界的凡夫,「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话要听清楚,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障碍住,不能现前,所以堕落在九法界,堕落在六道三途。佛菩萨慈悲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帮助我们,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果然觉悟了,事实真相明白了,就晓得我要怎样恢复我的性德,那一定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

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常讲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再执著。执著的念头断掉了,这就是我常说的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这个念头没有了,那恭喜你,你脱离六道了,这是度脱的意思,你脱了六道。因为你还有分别,虽没有执著你还有分别,所以你还不能出十法界,你只能出六道,不能出十法界。如果把分别也断掉,你的清净心现前;有分别,清净心不现前。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因为离分别就平等;离执著就清净,你的清净心现前。一切不分别,平等心现前,这个好。平等心现前的时候,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里面,极其微细的妄想你还没断,所以你不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但是这个时候你所证得的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以上,别教是初地以上。这是真正的「拔苦与乐」

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说是解说。讲经说法是「说」;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是「演」。演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看出,什么叫大慈大悲,原来是要做给别人看。我们学佛,我们得学释迦牟尼佛,我们得学这些法身菩萨,观音、势至、地藏、普贤,我们得学他!我们得要学各个不同宗派的祖师大德。出家,你看他示现出家的榜样;在家,你看他示现在家的榜样。无论你是什么身分,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看看他的言行、他的思想、他的作为,能够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的,这个人是菩萨!

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身分,他是个公务员,也是个教授。你看他所示现的。公务员,他在奉祀官府担任秘书,主任秘书,奉祀官是孔德成先生。他在中兴大学教国文,在中国医药学院教《内经》,两个学校的教授,自己还有秘书简任一级。在当时他每个月的收入大概有五百多块钱,那个时候的收入就相当好,相当高的收入。他一个月只用六十块钱,是他一个月收入的大概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九做慈善事业,普通人做不到。我们当时对老师尊敬,只看到老师的外表。老师穿的那一套中山装,大概总有三、四十年,旧衣服,他很爱惜,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他老人家往生之后,他的遗物,我们这才发现,里面的汗衫穿破了补洞!现在这个社会里几乎就没有了,哪个人穿破衣服,还补著再穿。袜子,每一双袜子都是补好多个补丁。谁补的?他自己补的。他要是给别人补,在我想像当中肯定是,他要交给哪个人替他补,那个人一定把它丢到垃圾桶,买双新的供养他,肯定是这么做的!自己补的,里面内衣都是补的。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

我们这么多年来,我初出家的时候,穿百衲衣,那个衣是补了好多补丁的。以后,这是我被逼没有法子,住到韩馆长家里,我那件百衲衣被韩馆长丢掉了,丢垃圾桶里去了,从此以后我就再没有穿过有补丁的衣服。但是,李老师一生(他九十七岁往生的),一生穿补的袜子,补的内衣。我们看到流眼泪,非常感动!他九十五岁都不要人照顾,自己烧饭,他一天吃一餐。这是老师一生,他告诉我,大概是三十多岁他就开始日中一食,一直坚持到晚年,几乎是一个甲子,差不多是六十年。九十七岁走的,差三年就一百岁。这是在家菩萨,示现给我们看。

还有一位在家菩萨,跟我都非常有缘分,李炳南老居士是我的老师,我跟他学佛。我还有一个老师,抗战时期国立第三中学的校长,我那时候在学校念初中。到台湾的时候,这个老校长又遇到了,他对我非常爱护。我们对老校长非常尊敬,真的,把他当父亲看待。他在晚年,曾经一度做考选部的政务次长,这是属於考试院的。政务次长就相当於我们现在讲的副部长。次长有两个,一个政务次长,一个常务次长,他是政务次长。考选部配给他有轿车,他家里面,公家给他装的有电话。我这位老校长是虔诚的佛教徒,也是李炳南老居士的学生,到台湾我们两个变成同学了。我听他儿子告诉我,他儿子我们在抗战期间是同学,我们的关系、感情都非常好。他告诉我,他说他这个老爸爸非常固执。我说怎么固执?他说:公家配的车,不但我们不能坐(他的儿女不能坐),他自己不是办公家的事情,他自己都不坐,他出门私事看朋友,他坐巴士。他说这个社会哪有这种人!他说他爸爸老顽固。公家配的电话,不是公事他不用,私事的时候,到他那个巷口去打公共电话。那是什么?为公家,要知道节省,公家车开出去要汽油,打电话的时候要付电话费。公私分明!

我听了之后,我想在台湾还有这样的官员,不可思议!我这个老校长是这样做人的。公私分明,因果分明,於公於私一丝毫都不浪费,知道节俭。这个都是念佛往生的。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到的是他的悲心、他的慈心,为爱护众生,为拔除众生的劫难,做这样的示现。这是教诲!让我们看到,让我们听到,自己会反省。我们的心行跟他做个对比,向他学习。点点滴滴都为众生想,我能够少花一块钱,众生就多一块钱的救苦,就多一分帮助。你看李老师一生做的给我们看,周老师也做出来给我们看。会看的人,看明白的人觉悟了,做人应该如是,不应该浪费,他做得虽然是过分了一点,古人常说「矫枉一定过正」。为什么?你才引起别人的注意,引起别人的认真反省,他才能得利益。一生能这样做,什么力量推动他,决不是名闻利养,大慈大悲在推动!

所以,这个大悲心叫『遍覆一切境界云』,慈悲普遍一切。「云」在佛法里头表法,表一切法非有非无,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表这个意思。你要懂得一切法非有非无,你就不会执著了,你就了解事实真相。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接著看第五句,「睹相获益」第五句:

【即得大喜,名一切佛功德海威力藏。】

这从第三句往下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无量心第三个就是『大喜』,这个大喜『名一切佛功德海威力藏』。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佛深德海,蕴积力用,菩萨缘此,喜遍身心」,这十六个字希望同学们要牢牢的把它记住。为什么?对於我们自己养生之道大有帮助!儒家讲的「不亦悦乎」,佛法里面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可惜我们的法喜就生不出来。一个人要能常生欢喜心,我们从日本科学家搞的「水结晶实验」就明白了,一个人常生欢喜心,这个人就长生不老,这个人就永远不生病。

我们现前有个例子,许哲居士这几天到我们这里来。今天下午我们一起参加市政府的活动,她也去了,一百零五岁了。她告诉我,她一生没有发过脾气,一生保持著清净、平等的爱心。一生没有生过病,一百零五岁没有生过病。生活非常简单,她日中一食,吃什么?完全吃生菜。有时候吃一点点稀饭,我问她:你早晚呢?她说有的时候早晚只喝一杯牛奶,多半都是一杯水,健康长寿。她每天的工作量不是一般人能够跟她相比的,一直到现在还是。她照顾二十多家最穷苦的人家,天天去看他们,看他们有没有得吃,有没有生病。没得吃的,她要想方法送吃的东西给他们,照顾他们。生病了,想办法送医药,或者送他到医院看病。她说的那些老人,实在讲年龄比她小得多,六、七十的,七、八十的老人,她照顾的,她自己一百零五岁了。

所以她自己常常说,她是一百零五岁的年轻人。这真的一点不假。你看看她的皮肤,你看看她的精神,看她的动作,差不多跟四十几岁的人一样。前几年悟泓法师在新加坡,跟著我一起去看许哲,他看到之后自叹不如。那时候他才四十多岁,不到五十岁,不能比!我仔细观察,许哲只掉了一颗牙齿。你看,她不要修补。她只少一颗牙齿,耳目聪明,完全没有退化。我的看法,她至少还要活二十年,她还要为这些苦难众生服务二十年,她这个身体行!没问题。什么原因达到的?常生欢喜心。她确确实实具足慈悲喜舍,她是这个心。我们一般凡人为什么做不到?一般凡人没有慈悲喜舍,只有贪瞋痴慢。贪瞋痴慢,三毒!换句话说,不善到极处,就用毒来形容它。所有一切不善业,所有一切恶业,都是从贪瞋痴慢生起来的,那怎么能跟人相比!内有三毒,外有五欲六尘在诱惑你,内外交感,百病丛生。不但你会生许多奇奇怪怪的病,你寿命减短!所以健康长寿之道,这个道之根,就是慈悲喜舍。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清凉大师这十六个字,如果我们自己也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到真正的幸福,真正幸福不是你地位高,不是你有财富,不是你有很好的物质享受,不是的;真正福德是你自己心地清净,没有病苦。物质生活纵然苦一点,不缺乏,足够了,这就是大富大贵。佛法里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应有尽有,这说明「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求不到的!求成佛都可以求得到,这是最难的了,其他的在佛法里头真的是鸡毛蒜皮,不足以为道。哪有求不到的!

清凉大师这个四句话十六个字,这里面的含义很深,「佛深德海」,这也就是讲「佛德」,佛之德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深广没有边际,所以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能也是没有边际,用深、用海来形容。佛的德是什么?具体说一点我们听听,要不然没法子学。首先我们对於「德」这个字的定义要搞清楚,通常「德」会连著「道」一起说的,道德!什么是道?宇宙总的原则,我们称之为道;宇宙之间局部的原则、原理原则,我们称之为德。这个话如果听不懂,我们用比喻说,讲我们整个身体、全身的,这就好比是我们把整个身体代表宇宙,讲整个身体的养生之道,总的原理原则这叫道。局部的称为德,譬如我们讲眼睛、耳朵这是局部的,这是身体里头的一个器官。这个器官我们对它了解,知道怎样保护,怎样运用,怎样能够保持长久而不退化,这是德,这大家好懂。道德是一体,但是一个是总,一个是别。

在儒家讲什么是道?五伦是道,宇宙自然的法则,不能违背!像日、月、地球的运行,这是个自然法则。地球上有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是自然法则,不是人制造的,符合自然法则这是道。儒也是本著古圣先贤的教诲,五伦是道,五伦是什么?夫妇,这是自然的法则,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个就人来说,人与人的关系,要与大自然的总纲领、总原则相应,这是「道」「德」,德是局部的,五常是德;五常是仁、义、礼、智、信。我们讲仁爱,这是德。人与人之间一定要相亲相爱,这是性德,这是合乎自然法则的。人与人不可以对立,所以「仁」是属於德。「义」属於德,义是什么?义,我们今天讲义务,是你应当要做的。所以五伦就有十义。做父亲的对儿女要慈悲,要慈!做儿女对父亲要孝!孝跟慈都是义,你应该做的,你要不做到你就错了,你就违背了自然的法则。我们今天讲义务,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这是义。在社会上帮助一些苦难众生,帮助社会做有利益於社会大众的事业,我们常讲义举:这个举动合乎义,我们应当要做。

「礼」,礼讲节度,人与人的关系在形式上一定要有礼。礼不能过分,不能不到。过分,谄媚、巴结;不到,傲慢、失礼。所以礼讲节度。现在一般讲我们人与人之间行礼,最敬礼是三鞠躬,表示我的敬意。三鞠躬,「三」就是个节度,如果你觉得「三太少了,我四鞠躬」,你超过了,超过是谄媚、巴结。要说「三鞠躬太多了,我一鞠躬就可以了」,一鞠躬,不到、不足。所以一定要守住这个节度。守住这个节度,那你就懂了,引申的意思就是守法,佛法里面讲就是守戒。儒家讲礼,佛法讲戒,现在一般社会讲法;礼、法、戒,意思相同。「智」是理智,不能够用感情,感情会坏事。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理智作主,要理智去考量做为标准,不可以用感情。情不能不要,理是主,情是辅助,情不能作主,情要作主,肯定你坏事了。末后一个是讲「信」,人无信则不立。人与人之间要建立互信,彼此互相要信任,这个社会祥和,所以那是属於德。

除了这个五德之外,五德仁、义、礼、智、信,佛法传到中国来,祖师大德把它配在五戒上说,不杀生,仁;不偷盗,义;不邪淫,礼;不饮酒,智;不妄语,信。所以儒家讲五常,佛法讲五戒,名字用的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人能够严持五戒,读儒家书的人能够信守五常,这个人不但不堕恶道,他一生如果认真努力去做,他来生肯定生天,享天福去了。善因善果丝毫不爽!除这几个基本的条目之外,儒家还有「八德」。八德有两个说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老的说法。稍微近代的时候,有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说法都好,与道相应。我们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以这个为标准,都要与道德相应,这个人是圣人、是贤人、是君子。在佛法里面,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起心动念、一切作为要与戒律相应,这就是修养道德了。在佛法里面,总的纲领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什么是恶?不利於别人的事情就是恶。但是你要晓得,不利於别人肯定不利於自己。世间人有许许多多错误的观念,必须要纠正。譬如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这个话说错了,与事实相违背。错在哪里?损人决定不利己。损人,说实在的话,人家受这个损害三分,自己受损害七分,损人怎么会利己!反过来给你说,利人才是真正的利己,这个话是真实的。我利人,人得的利益顶多三分,自己得七分。经教里头常讲,你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不是说,我们诵经回向给别人,别人得多少?得七分之一,七分之六诵经的人自己得了。所以利人是真正利己,损人是真正害自己!损人事情能做吗?不能做,大错特错!可惜世间人不懂这些道理,许许多多错误观念。

前年我在香港,亚视何守信先生来访问我,他给我提了一句话,他说:「法师,古人常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当时就跟他讲,就答覆他,这一句话是错误的。释迦牟尼佛不为自己,一生为别人,从来没替自己想过,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诸大菩萨、在中国历代的这些高僧大德,修行真正有成就的,都没有为自己,不但天不诛、地不灭,反而受到当时后世许许多多人的尊敬、崇拜,这就是事实证明。许多错误的话,必须要把它纠正过来,不能够再错下去!

所以「德」这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在佛大乘经典里面太多太多,不胜枚举。「净业三福」是德,菩萨「六波罗蜜」是德,「普贤十愿」是德。戒经里面,佛为我们所制定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德。佛德这个「德」是自性,性德深广无际。这一句话是这么个意思。「蕴积力用」,蕴藏,结积,力是能力,用是作用。无量无边的德能,这些德能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性德。我们今天没有明心见性,说老实话,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本有无量的德能,统统不起作用,被烦恼盖覆了!现在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靠修德。用修德这个方法把性德显示出来,到最后,性修不二。

开始,我们努力要修,怎么个修法?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道德相应,要与戒律相应,这个就叫修德,我们佛门里面称为修行。修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意业的行为;言语,口业的行为;身体造作是身业的行为。行为再多,总不外这个三大类,身、口、意三大类。所以,佛常常用这个归纳的方法,教导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以戒律为标准。在世法里面,要以伦理道德为标准,你就不会有大的过失。虽然有些过失,但是总不离谱,有时候超过一点,超过是边缘,不太多,小过失,不是大过失。慢慢的时间长了,要修到什么?修到完全相应,没有丝毫过失,这就成佛了。只要依照戒律修行的人,时间久了,他会得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戒、定、慧三学是一桩事情,是分不开的。但是戒定慧是一定的过程,你不能颠倒,你一定从戒学下手。

所以我们的学院在这里成立之后,现在还没有正式上课,现在大家都在做预备工作,我们用什么做修行的根本?我们所用的有儒家的教材,儒家教材里面我们选择的是《了凡四训》《弟子规》《了凡四训》目的是教我们认识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目的在此地。《弟子规》是我们真正修行的起步,我们不是讲你会读、会念、会讲解、会背诵,不是的,要做到。别人做不做,与我们不相干,我要要求我自己,我自己这一生当中想了生死出三界。那么念佛求生净土,何必要学《弟子规》?世尊在《弥陀经》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弟子规》是修善的起步,我连这个都做不到,其他别说了。这是善行,根本的根本,基础的基础,我要从这里下手。

然后接著佛法,佛法我们修《十善业道》,一定要以世尊教诲为方向目标,做到「不容毫分不善夹杂」,真正落实「常存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要做到!再以《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做为补充,这里面有五戒十善,有事师之道,里面也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些都是修行的预备功夫。这些功夫做好了,正式学戒。学戒我们不能讲得太深、太高,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只希望做到真正沙弥,所以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希望能落实。我们目标就到此,不敢再向上提升,再向上提升做不到,细心去观察衡量,做不到我们就不要做了。我们能够落实到十戒二十四门威仪,那就是善人。这样念佛,我们能够相信,决定得生净土,我们求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使我们这点小小的善,得佛威光注照,我们这小善就变成大善,就变成上善,能够参与诸上善人的那个一会!我们讲聚会。阿弥陀佛欢喜我们,诸上善人也欢喜我们,帮助我们,爱护我们,教导我们。

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院要用两年的基础,我们学院分三个学程,前面两程,这个两年奠基础,著重在德行。德行就是戒学,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要细讲,要认真落实。同学们在一起互相勉励,依众靠众。当中三年,就是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学习本宗的课程,净土宗本宗是「五经一论」;这三年当中要学「五经一论」,这是共同科目。最后四年,专攻一门。这六门功课「五经一论」,你都研究过了,都学习过了,在这里头选择一种,这一种一门深入;四年的功夫,一门。我们在经教上扎根了!整个学习期间九年,这样将来你在一切处所弘扬净土,领导大众念佛薰修,你确实有能力了,你不会误人子弟,不会造罪业了。

这是我想了多少年,没有法子落实。因为这么多年来,自己没有道场,住别人道场;住别人道场一定要尊重道场主人的意思,所以这个愿望不能落实。今天在此地建立这个学院,自己能做得了主,所以我就希望这个理想要在此地落实,这种修行真正肯学的人不多!所以我们道场不需要大,我心目当中预想的学生顶多二十个人。为什么?一般人讲太苦了!太苦了,大家都不要来了。人要不吃苦,怎么会有成就?古人常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自己这五十年的学习,我二十六岁学佛的,今年七十七,要用中国的算法,年头到尾我学佛五十二年,在台上讲经四十五年。早年,什么样的辛苦都吃尽了。我没有福报,这个诸位很清楚很明了,我晚年这个福报是这一生修的,不是前生的,前生没修福。没有福报,又没有寿命,所以福报、寿命都是这一生修的。幸亏前生还有一点智慧,让我能够辨别是非真妄,不至於堕落。这一点点善根!所以人不吃苦,怎么能成就?实在讲现在这个学院一切设施,我在求学的时候,作梦也不敢想,哪里能够想到这么好的设施。

我学佛的环境,你们诸位今天到台中看看慈光图书馆,慈光图书馆还是老样子。我住的那个房子,你们去参观,三个榻榻米,在慈光图书馆讲堂后面小楼上。三个榻榻米我只能用两个榻榻米,有一个榻榻米他们堆摺叠的椅子,有几十张摺叠椅子堆在那边。我住那样的环境。洗手间楼上没有,在楼下。我们过的是什么生活?生活虽然非常艰苦,快乐无比,法喜充满,精神生活充沛!能够跟著善知识,跟著李老师,他是我们典型,是我们的模范。

后面两句是「菩萨缘此,喜遍身心」。缘是相应,菩萨起心动念都与性德相应,怎么不欢喜!喜遍身心。所以身体健康,远离一切病苦。病苦从哪里来?烦恼、忧虑、牵挂,从这里来的,这些东西统统要放下。我在台中求学的十年,跟诸位同学说,很多人问我:你的日子怎么过过来的?我告诉他们说:我只知道今天,不晓得有明天,所以快乐无比。不能想明天,想明天就完了,什么烦恼都起来了。只有今天没有明天,明天还没有到,想它干什么,过一天算一天,所以过得很快乐。也只有这一个念头,才能成就道业。所以紧紧抓住今天,决定不能说等待明天,明天没有怎么办?这是真正在那里能用功、能精进、能努力的因素。再看底下这一句,这是四无量心末后一句,第六句:

【即得大舍,名法性虚空平等清净。】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说,「悲则心戚,喜便浮动,深契法性,则旷若虚空,悲喜两亡,为平等清净」,我们知道平等清净是性德,是大菩提心的自受用。你看看怎么修成的?从慈悲喜舍修成的,尤其是「舍」。他前面两句话说得好,「悲则心戚」,这是讲一般常人。你看到很苦的众生,你的悲心感动。前几天我到新几内亚,看到新几内亚的土著,真的,有人说:人间地狱!他过的是什么日子?没有文化,没有受过教育,什么都不懂,连烧饭都不会;不会烧饭,不会洗衣服。他们吃东西,找个火烤,除了这个东西拿去烤熟之外,他不会,他不懂得煮。过的是原始人的生活。

我们看到很难过,在当地我们非常敬佩天主教的修女们,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教导他们。在那里办了一个「生命学院」,什么叫生命学院?实际上就是生活学院。教他们煮饭,教他们烧菜,教他们缝衣服,使他们能够改善他的生活。有三、四十个学生,是在土著里面,各个土著里头选拔出来的。我们很感动,这些修女真的令人敬佩。又看到他们另外一处,照顾那些贫穷,真的是苦难的那一群土著,叫「仁爱之家」。我们看到非常感动,悲心则感动。

「喜便浮动」,这是常人,慈悲。这是「悲则心戚」,不是「感」,是「戚」,喜则浮动,这是一般人,这是慈悲喜舍浅的。慈悲喜舍功夫深就不一样,深怎么样?与法性相应,与法性相应才能真正得到清净平等。由此可知,「舍」是清净平等的真因,我们要明了,要知道如何去学习,这是『大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上午我们还有两堂,接著把后面这几句介绍出来。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