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六二讲)  2003/03/08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2

诸位同学,请看「毗卢遮那品」,遇第二佛,「睹相获益」第六句。第六句昨天虽然说过了,我们还要做一个综合的报告。

【即得大舍,名法性虚空平等清净。】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但是要细心去体会,不能够有误会。他说「悲则心戚,喜便浮动」,这是讲的凡情,我们一般凡夫欢喜的时候,心是浮动的;悲伤的时候,这个心确实是有很哀痛的现象,所谓七情五欲。菩萨,深位的菩萨,这不是普通的菩萨,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里面地位深的,威光菩萨不是普通菩萨,他们的慈悲喜舍,跟凡夫的慈悲喜舍,差别在哪里?这个我们要知道。总的一句话来说,六道凡夫的慈悲喜舍与情识相应,它是从识心里面所生的、所现的,也是外面有感,内心有应,总不出感应的道理。但是见了性的菩萨们,这是觉悟的人,他们还是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那个慈悲喜舍是法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法性里头本来具有的,这个不一样。他的喜不浮动,他的悲没有哀戚,他所现的相是清净、平等、觉。下面『般若波罗蜜』就是觉,这是完全不相同。所以凡夫学佛这一点要特别留意,自己要辨别清楚,避免误入歧途。

与性德相应,实在说是不容易的事情。诸佛菩萨教导我们见性的方法,在原则上讲是有两种,一种是「渐修」,一种是「顿超」。顿超的人不多,渐修成就的人很多,这个地方我们不能够不清楚。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根性,我是普通根性,还是真正的上根利智。上根利智可以走顿超的法门,可以不必按照这个顺序。但是顿超法门,在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人所共知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是顿超的,二十四岁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我们要问:慧现前了,他有没有定、有没有戒?有,圆满具足。这是什么?叫道共戒。他的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自己日常生活工作,绝对不会有丝毫违犯戒律。你要问为什么?因为戒是性德,他见了性,性德圆满现前。天才,不学就会了!而且还比那些学的人做得还要彻底、还要圆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那是究竟圆满。《华严经》上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在佛的境界里头,「渐」「顿」都没有了,那叫「圆」。我们是什么根性?凡夫,烦恼习气完全没有断,你从哪里学起?要从戒律学起,循序渐进,才会真正有成就。

前面我跟诸位提到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功夫,做学问的方法,我们应当学,世出世法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原理原则。他从什么地方开始?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有次第的,不能躐等的,这个次第就是戒律。先从「格物」,格物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断烦恼。佛跟我们讲,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够明心见性,不能够圆成佛道,是有两大障碍,第一个障碍「烦恼障」,第二个障碍「所知障」。所知障是什么?是狂慧。世智辩聪,说得头头是道,没有戒定,这是两大障碍。所以你看看,他从除障下手,格物!物就是欲望,我们今天讲的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这些东西很容易诱惑人,人人都喜爱、贪恋,都被它所迷了。你要有智慧,你要有能耐,克服这个诱惑,知道这是烦恼的根源,必须把烦恼的根拔掉。先把外面的诱惑挡住,内里面把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个烦恼习气压下去,伏烦恼,让自己的智慧现前,恢复正常。

正常就是诸佛菩萨所示现的,正常的思想,正常的意念,正常的言行,你把它记录下来,就叫做戒律。思想、言行随顺性德,不随顺烦恼,不随顺情识,在法相宗里面讲,转八识成四智,他做这个功夫;四智是随顺性德,八识是随顺烦恼的。所以,慈悲喜舍随顺八识,它的根是情识,所以那个心是浮动、是哀戚,动感情!佛菩萨高明。所以最重要的,修行,不管是哪个宗派,不管是哪个法门,我们在讲席这么多年,说的次数太多了。这是经教里面教导我们的,佛菩萨教给我们的,我们应当老老实实依教奉行,这就对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到明心见性,这才叫成就。大乘佛法里面,你毕业了,你跟老师学习的课程毕业了。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榜样,他在文殊菩萨这一会里面,明心见性,毕业了。毕业之后去参学。什么叫参学?把明心见性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教化众生,那叫参学。所以后面有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加上善财童子,你看他们表演给我们看。他表演的是什么?智慧的生活,智慧的工作。这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看明心见性落实在他们身上,他怎样表现的?那个表现是究竟圆满,我们这个世间人讲的幸福,真善美慧的生活。个人是真善美慧的人,家庭是真善美慧的家,事业是真善美慧的事业,不管哪个行业!教化是真善美慧的教化,你们想想这味道,如果不循序渐进,做不到!

顿悟这个法门不能学。我初学佛的时候,我三个老师。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不可以学。他怎么说?在中国历史上,惠能以前没有看到过惠能,惠能大师以后也没有看到第二个惠能,那是特殊天才。他的修学方法是一步登天,他登上去了!我们学他,这一步登不上天,掉下来就摔死了。这是方东美先生跟我说的。所以方老师教我按照顺序,由浅而深,渐修。我接受佛法之后,第一个老师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导我,从戒律入门。教我读《释迦谱》,读《释迦方志》,认识释迦牟尼佛。你认识他你才会仰慕他,你才会向他学习。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也是教我,不能学惠能大师,学不到的!你要学他准定流入狂慧,那就没法子救了。他老人家教我,也是从戒律下手,所以第一部教给我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我真正学佛学经典的启蒙,我从这本经书启蒙。

经不但要熟读,要解义;不但要解义,要落实,要做到。你做不到,纵然能说,说得天花乱坠,与你的生活、心行不相干。李老师说那不是学佛,那是什么?那是佛学。你学的是佛学,佛学是把它当作世间一门学问来学,与自己毫不相干。所以「佛学」「学佛」,这颠倒一下,意思完全不一样。搞佛学这是世间法,学佛那是超世间法!学佛要学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不仅是慈悲喜舍与性德相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心行点点滴滴,都是性德的自然流露,当然不一样。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定的。

我常说,清净、平等生智慧,清净、平等就是定,就是禅定。慈悲喜舍是大福报,福慧双修,福慧圆满,这称之为二足尊。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大舍』,你看『名法性虚空平等清净』,这就说明(连到上面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与法性相应。慈悲喜舍就是性德的自然流露,从哪里流露出来,从清净、平等里面流露出来的。接著我们看下面第七句:

【即得般若波罗蜜,名自性离垢法界清净身。】

这个意思很深,其实每一句意思都是深广无尽。菩萨教学,清凉菩萨(清凉大师人家称他作「华严菩萨」,这个他当之无愧)教导我们,我们今天在此地互相的在读诵、在研讨这一部大经,什么人指导我们?《华严疏钞》、李长者的《合论》指导我们,所以这两个人是我们的老师。老师虽然不在面前,那个注解在我们面前,注解是老师写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等於函授。老师虽然不在面前,他把这些东西都写得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但是我们看到注解,有些地方注得很简单,有些地方注得很详细。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老师的善巧方便。凡是注得多的、注得很详细的,这一节的经文对於我们现前修学,一定很重要,所以他就特别说得详细;绝对不是说只有这个意思丰富,其他的简单,不是。他是对我们的根性,契机契理,这是真善知识,这是好老师。

在这一段注解里面,清凉大师说「般若者,觉法实性,离分别也」,这一句是总说。后面他所讲的,都是这一句的注解。什么叫般若?大师跟我们说出来了。通常般若我们翻作智慧,究竟是什么智慧?能够讲得清楚,讲得明白的人,不多。讲经的法师,收集许多参考资料,查看佛学辞典,讲三种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常说的。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的「觉法实性」,这一句话是实相般若。「离分别也」,把三种般若意思统统包含在其中。离妄想分别执著,般若就现前,般若是性德,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真实智慧。

九法界的凡夫,或者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第一个是佛,这个佛是天台家所讲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没见性。在圆教、别教里面不称他佛,称他作菩萨,华严宗里面讲的小教的佛、始教的佛,跟天台讲的藏、通是一个意思。这样说十法界,包括佛在里头,没有般若智慧,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里面的佛,执著断了,分别也断了,妄想没断!所以他没有办法「觉法实性」。什么时候才能觉法实性?大乘经教佛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就是实性,就觉法实性,他破一品无明。

大乘教上,这是世尊都是方便说,把无明分做四十一品,这破一品,破一品你就见到法身,你就见到实性;这一品不破,你见不到实性。见实性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华严经》里面又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你看《华严经》最后这一品,《四十华严》的品题,就是这么说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经就是八十卷经最后的「入法界品」《八十华严》讲的法界,《四十华严》上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那我们就晓得,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清凉大师跟我们说得很清楚,「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叫不思议解脱境界。什么人能入?破一品无明的人能入。但是诸位要晓得,破一品无明前面,分别、执著完全没有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也没有分别执著了。如果还有分别执著,你见思烦恼都没断,你怎么能破无明!所以对於世出世间法,执著还在,你出不了六道,分别没离,你出不了十法界,大乘佛法的边缘你都沾不上,我们不能不知道。

我们也知道这一桩事情难!谁有本事断见思烦恼?其他的我们都不说了,见思烦恼里也不要说太高,讲最浅的,谁有能力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我们就讲这一句,你有没有能力断?有能力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在小乘证须陀洹果,在大乘圆教是初信位的菩萨,十信里头初信,初信位的菩萨见惑断了。现在这个世界上能找到这个人吗?这样的人,跟诸位说,就不是凡夫,他是圣人,小圣,小圣里头最小的。他出不了六道轮回,但是他在六道里头决定不堕三恶道,保证!他的生活修行的空间,在人天两道,天上人间。天上人间他也不是永久住在那个地方。经论上讲得很清楚,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就证阿罗汉果,就出六道轮回。不管这个世间有没有佛出世,有没有佛法,都没有关系,肯定七次往来,他就出六道轮回。所以他是圣人,不是凡夫。实实在在想想,我们做不到,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从前李老师几十遍的教导我,念佛求生净土!只有这一条路,为什么?这一条路叫带业往生。带什么业?见思烦恼,八十八品见惑一品不断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妙!我们除这条路之外,没路可走!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老老实实持戒念佛。

祖师大德训导我们的,不要忘掉「持戒念佛」,念佛不持戒,跟你说,你不能往生,你去不了。为什么去不了?持戒的人是善人。你看看他修《十善业道》,修十善业,他持五戒,五戒十善,善人。我们展开经本,你看佛在经上叫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我们是不是?不是!我们看到那个人不欢喜还讨厌他,这个心就不善!真正善人,对於造作极重恶业的人,都没有丝毫的恶意,只有怜悯,「他无知,他做错了事」,怜悯同情,没有一点恶意对他。我们要学到这样的程度,这往生条件才具足,这个容易。一般人讲:这个好难!是很难,但是我们做得到。破见思,我们做不到,说实实在在话,做不到!这个一定要做到。我们对待恶人不起恶念,是属於不杀生这条戒。一切有情众生不但不能杀害,不能叫他因我而生烦恼,不杀生这条戒才圆满。我讲经的时候说过,我们遇到恶人,恶的环境、恶的人,不起瞋恚;没有报复的念头,没有丝毫瞋恚的念头,这是属於不杀生的。没有报复的念头,你就绝对不会批评他,不会以恶言恶行加诸於他,这是不杀生的戒圆满。没有一点瞋恚的念头生起来,忍辱波罗蜜圆满。

所以十善五戒我们要认真修学。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顺境、善缘决定不能起贪恋;贪恋,贪是三毒烦恼里面的贪烦恼,恋是痴烦恼。恶境里面要断的是瞋烦恼,贪瞋痴。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不起贪瞋痴了,五戒十善就做到了。那你要问有没有破见惑?没有。你的功夫是伏烦恼,但是伏烦恼就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生到凡圣同居土,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也能「觉法实性,离分别」,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华严经》里面的教导,含义非常之深。你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的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修什么法门?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看看我们常讲先入为主,这是第一个善知识,第一个老师,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说这个意思多深。再看最后第五十三位,第五十三位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看一个开头一个总结,自始至终,善财修的是什么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所以彭际清居士才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你们想想,他这个话有没有道理?说老实话,这个话我说不出来,我没有这个见地。但是,我一看到彭际清居士讲的这句话,我立刻就明白,百分之百的赞成。他讲得太好,我有这个意思说不出来,他替我说出来,欢喜赞叹!《华严》最后归净土,五十三参就是净土法门。当中,五十三去掉头尾,当中这五十一参是什么?跟诸位说,「离分别也」。教你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华严经》上显示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接触,离分别也,这是般若智慧。

这个「离分别也」是心里头样样清楚,是智慧,但是决定不把这些东西放在自己心上,自己的心清净不染!自己心里头,就是能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个人能够在境界里头守住本心,本心就是本性、真心,无一物,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生智慧,这个智慧是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内里面清净心一尘不染,这是根本智,你无所不知是从清净不染的心显现出来的。所以,不能有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是以为你有知,你就完了。你要有知,那你是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大师注解里面提醒我们,我们再往下面去念,「有可离者,非真离也」,我们一句一句的来说。我们今天有没有可离的?有。我们要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天天在讲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要离。大师跟你说,有可离的,你没有真正离。这个话什么意思,你懂不懂?你心里头还执著有个「我要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一念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怎么能离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佛法最难的地方,这个意思愈讲愈深。这样看起来,那就不要离了,「不要离」又是一个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要是不会,你想离,或者你不想离,统统是妄想执著。会的人他就明白了,会的人说「离即两边都不著」,那是真离了。他这个文后面,「知自性离,不复离也,无离之离,即真法界」,这几句话很不好懂。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再看「睹相获益」第七句经文:

【即得般若波罗蜜,名自性离垢法界清净身。】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般若者,觉法实性,离分别也」。这一句是总说,意思略略的跟诸位报告过了。下面大师在注解里面讲「有可离者,非真离也」,这一句话很不好懂,特别是对初学。我们知道《华严经》不是教初学的。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最初示现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等正觉,那是表演的,表演他成佛了。成佛之后,就在定中,《华严经》是在定中讲的。给谁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换句话说,你要不是法身菩萨,你就没有能力参与释迦牟尼佛定中的法会。定中的境界不可思议,如来大定当中,《华严经》上所说的「师子奋迅大定」《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这不是一般菩萨的定功。在这个境界里面,要用现在的话说,所有一切时间、空间的维次统统突破了,这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在这里面讲的。

我们人间的时间是二七日中,也有人说三七日中,这个都无所谓,总而言之,二七、三七,时间不长,就算三七也只二十一天。他说了多少东西?他所说的东西无量无边。二七、三七哪里能说得完?诸位要晓得,他时空没有了。这是大经上常讲的,在这个境界里头,把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刹那,一刹那也可以展开来为无量劫,时间没有了。怎么没有的?现在我们明了,不同维次的空间被科学家证实了,确实存在。不同维次空间怎么来的?科学家不知道,佛法晓得,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出来的。换句话说,离妄想分别执著,离得干干净净,这个多维次的空间就没有了;没有之后,那才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现前。

离妄想分别执著的人,他住一真法界,他没有时间观念,也没有空间的观念。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要见都在眼前,没有空间界限;他要看过去佛,要看未来佛也在面前。为什么?时间突破了。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过去、昨天回不去,没有办法回到昨天;明天,明天我们也入不进去。我们真的有界限,有坚固的界限,没有法子突破。无论在时间、在空间都有坚固的界限,这个坚固的界限是坚固妄想变现出来的。这些道理、现象,《楞严经》上讲得清楚,讲得很透彻。很可惜,西方的科学家们没有读《楞严经》,没有读《华严经》

「有可离者,非真离也」,我在前面略略的说了说,为什么?你有离的心,你还是没有离,你没有离的心,也没有离。这个道理究竟在哪里?说穿了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在作祟。妄想分别执著是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气,无量劫薰成的习气,你今天想断它,可没那么简单。这是跟你讲实在话,佛也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知道,这个经是对法身菩萨讲的,不是对凡夫讲的。凡夫里面有一种人可以听这个经,那是什么人?在开经的时候,清凉大师跟我们说出来,大心凡夫!他虽然是凡夫,见思烦恼没断,但是他心量大,我们讲肚量大,能包容,能包容虚空法界,所以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凡夫里头确确实实有这么大心量的,这个大心量的人他可以听《华严》,他对《华严》听了之后,他会有悟处,能得受用。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心量,见思烦恼没断,《华严》对他不契机,他看不懂,他也听不懂。但是有不少人喜欢念,念也有好处,阿赖耶识里头跟《华严经》结个缘,阿赖耶识落下华严种子,这也是个好事情。可是我们晓得,今生今世决定入不了这个境界。

现在我们怎么办?我们还是「有可离者」。我们要用戒律做一个是非邪正的标准,严持戒律!这是世尊教幼稚园、教小学,我们是幼稚园、小学生,一定要懂得严持戒律。你要不从这个下手的话,那么佛法里面所讲的种种利益,你是一分一毫都得不到。你一生勤苦学佛,你没有戒律的基础,你所修的是什么?如果修的与善相应,修的是有漏福报。如果与善法不相应,那你造的是恶业。这就是李炳南老居士以前常常教导我们,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该堕哪一道你还是堕哪一道,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的生生世世还是受业力支配,你自己做不了主。由此可知,远远比不上老实念佛人。老实念佛人,他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亲近阿弥陀佛就是同时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这个人成就了。这个人是无比的幸运,无比的幸福,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他在这一生完全超越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十法界里头,超越了。

所以这些经文我们能读,我们能解,体会到一点意思,但是晓得决定做不到,就这八个字就做不到。我们今天依照戒律最低的水平,我们离恶、修善。十恶一定要离,杀生、偷盗、淫欲、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慢,一定要离,在什么地方修?就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之处,这个念头起来之后,立刻要觉悟。古大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因为这些恶念起来是正常的,你是凡夫!你无量劫来受这些恶的薰习,阿赖耶里面这么多恶业的种子,它常常起现行,这是正常的,这个不可怕。怕的是什么?你觉悟来不及。觉悟要快!觉悟得快,你的恶就不会相续,你就能把它转过来,转恶为善,你要转得快,转就是觉。果然做到念念觉而不迷,晚上睡觉作梦都不迷,你的修行算有一点功夫了;这点功夫能够看出来,为什么?法喜现前了。我们讲法喜充满,这是很低程度的法喜,但这个法喜有好处。虽然这个法喜不多,很少,但是这个法喜充满了你的身心。

在凡夫境界里面,我们常讲的是你的相好、你的健康,外国人讲你的磁场非常好;中国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就显示出来。所以你修行的功夫在哪里?一接触就知道了。你所发射出来的磁场,人家就知道了,别人能感受得到。何况你的容貌,你的举止,你的起心动念,你的心行,它与善相应,它与十恶相背,这就是「有可离者」「非真离也」,因为你还是出不了三界六道。但是那个真离我们有方法,我们藉著阿弥陀佛,我们有可离者也变成真离了。你要跟阿弥陀佛接不上轨,那就「有可离者,非真离也」。如果跟阿弥陀佛接上轨道,那「有可离者,也是真离也」。这个法门不可思议,我们要认识清楚。

底下一句,「知自性离,不复离也」,这是什么人?这个一定要晓得,这是见性的人,破一品无明,见一分自性。自性里面没有恶业,还要不要离恶?不需要了。这个标准在此地,我们没有见性,不行!没有见性,你是九法界的凡夫,不可以!见了性之后不一样了,所以这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以上。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就是见一分自性了。今天在这个世间,明心见性的修行人,黄念祖居士告诉我,没有了。往后在释迦牟尼佛法运九千年当中也没有了。倓虚法师,我没有见过他老人家,我读过他的传记《影尘回忆录》,我听过他讲经的录音带,他讲开示,我在录音带上听过他的声音,他说也没有了。他说得很好,他那个年代(他比我长一辈),他说他一生见到的出家在家修行人,很多!宗门的知识,就是学禅宗的,得禅定的,真正得禅定的,他见过,听说的就更多了。

得禅定的人有定共戒,心常常在定中,他不会做错事情,所谓定共戒。他将来到哪里去,到四禅天,他不在欲界,他肯定生天,不是生欲界天,生色界天。看他禅定功夫的浅深,四禅八定,八个等级,都是禅定功深的人去生的。如果对於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还有一丝毫贪恋,放不下的,他的禅定功夫再好,生欲界,跟诸位说,初禅都没分。什么原因?欲没有断,这个断不是了断,是伏断。禅定功夫深的人能伏断,在五欲六尘里面,他的心确确实实不沾染,他没有这个念头,这是功夫伏住,这个功夫就是禅定。

我们用念佛的功夫来伏,这个念佛功夫也是禅定。佛在《大集经》里面讲得很好,「持名念佛即是甚深深妙禅」,这个话是佛说的,念佛是甚深的深妙禅,能伏烦恼。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对自己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才晓得用功,才晓得要精进,这个事情不是开玩笑的。现在有一分命光,就要认真努力一分的修持,一口气不来,修行功夫没有成就,坏了,又要去搞六道轮回。这一搞六道轮回,又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遇到佛法。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你什么时候才能出离?所以聪明人、明白人就在这一生,决不等来生。来生不可靠,我就要在这一生成就。在这一生成就的秘诀没有别的,看破、放下。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真正能够彻底明白了,叫看破,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再也不沾染这些东西,你这一句佛号与性德相应、与弥陀相应,肯定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这一生成就了。

所以我们要离一切恶,要离名闻利养,要离五欲六尘,要放下身心世界,没有一丝毫贪恋。自己成就,就是度众生的成就。为什么?你示现给众生看,「你是这样修行成就的!」做一个样子给人看。人家看到了,听到了,信心生起来,愿心发起来了,这就对了。我早年,说这个话大概三十年前,在佛光山教学。那个时候佛光山刚刚开山,一片荒山,只建了几栋房子,佛学院,叫东方佛学院。有一天佛光山有一个工人,他们的工人是长工,就是常年在佛光山做工的。晚上月光很好,我们在放生池的旁边,有几个学生,我们在讨论佛法,这个工人走到我们这里面来,跟我们讲故事。讲他的家乡,他是将军乡人,台南将军乡。说一年前,有一位老太太念佛往生,站著走的,跟我们讲这个故事。

老太太为人非常慈悲、善良,乐善好施,但是她不懂得什么叫佛教。反正是见到佛菩萨、神庙她都拜就是了,常常喜欢去拜神,神佛不分。三、四年前,儿子娶了个媳妇,媳妇懂得一点佛法,劝她不要去拜神,在家里面请了西方三圣,劝老太太念佛,求生净土。这个老太太很有善根,就接受她媳妇的劝告,老老实实念佛,不再拜神了。这样念了三年。她往生,她也不跟家里人说,家里儿子媳妇都很孝顺。她往生是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她告诉家人:我洗个澡,你们先吃饭。儿子媳妇孝顺,还是等她。等了很久,这个老太太还没有出来,就觉得奇怪,洗澡怎么洗这么久?去看看,她真的洗过澡,叫也没有答应,去找。她在佛堂,身上穿著海青站在佛的面前,跟佛像对面站在面前,双手合掌站在那里,叫她也不答应,仔细去看的时候,她已经走了。

所以这个工人告诉我们,念佛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他来给我们上课,我们听了非常感动,他说他的邻居亲眼看到的。他说老太太不愿意告诉家人,怕家人障碍,她不说话。你看走得干净俐落,肯定是预知时至,她也不生病,说走就走。这个事情好像过了二十多年之后,我在高雄讲经提到这个事情,听众里头有两个人告诉我,他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们是将军乡的人。这个老太太这一生没有白来!我们仔细来观察,佛门出家的这些法师们,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她?她真的成就了。讲经说法的法师,名山方丈住持,什么佛教会的会长,临走的时候能像她这么样潇洒吗?能像她这么样自在吗?站著走的。我在这一生当中,看到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不少个,统统是在家居士。很值得我们反省,很值得我们检点。我们到底在修什么!我看不少出家人,他不是修行,他是修庙。庙修得不错,很庄严,富丽堂皇。他走的时候那个相很差劲,不省人事,连最亲近的人到最后都不认识,比比皆是。这怎么得了!

所以这两句经文,这是法身菩萨,这不是我们的。我们知道有这个事情,我们还是要在相上断恶修善。「无离之离,即真法界」,这就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亦如是,毗卢遮那佛的报土。「真法界者」,这跟你讲一真法界,「本来清净」。你看明心见性的人,六祖惠能大师跟我们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这两句话就是「本来清净」,那是一真法界的境界。真,拣别这不是妄。什么是妄?十法界是妄。离十法界就一真,可是你要记住,「有可离者,非真离也」。我们讲离六道,脱离六道轮回,证阿罗汉果,这是入四圣法界,跟诸位说,这是有离、有证。离十法界,证一真法界,那个情形就不一样,那是「无离之离」,你才能够契入一真法界,你才能够证得华藏世界。

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个人修行功夫不一样,如果自已境界果然到无离之离,你往生西方极乐是生实报庄严土。如果你是有离、有生,我离婆婆世界,我生极乐世界,有离有生,你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是方便有余土。这个要懂得。高的我们没有分,低的稳稳当当,所以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好高骛远是什么?没有善知识给我们印证,往往我们自己产生误会,错认了,那就坏了,这一生往生的机缘就断掉了。所以万万不可以冒险,我们应当稳作稳打,我们的目标就是凡圣同居土。经上、清凉大师这个注子,都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可以听,我们可以记住,知道有这个事情,我们不能学。

「法界清净,即般若清净,般若清净,则万法本净,万法净者,无净无不净,为真净也」,这个话好,文章也好。我们可以读诵,不能受持,做不到。这非常明显,头一个自私自利没有断,这是烦恼的根。我劝同学,虽然不能断,要淡一些。为什么?我们取西方同居土的净土,尽量减少障碍。烦恼断不了,但是要淡几分,一年比一年淡薄,这就是功夫、进步,这就是看破。要把世缘看淡,要慢慢放下,今年我能放下一分,明年我能放下两分;慢慢的放,这是好境界!我们所看到很多往生的人,将军乡这个老太太站著往生的。倓虚法师告诉我们,谛闲老和尚有一个徒弟锅漏匠,做锅漏匠的,他也是念三年佛,也是站著往生的。他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谛闲和尚给他办后事。这都是老老实实,真正生凡圣同居土。他们对於这些高深的教理没听说过,他的好处在哪里?心里头没有妄念,老实!老实人很容易成就。老师怎么教他就怎么做,没有怀疑,没有杂念,就是没有掺杂、夹杂,没有间断,只要做上这三点,没有一个不成功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不怀疑,是真实智慧,不夹杂,真正清净,功夫不间断,他怎么会不成就!要讲真的,经上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我们听说这个人还修了三年,由此可知,他是渐进。七天之内成就的,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宋朝莹珂法师,三天,他是三天成就的,那是勇猛精进。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烦恼习气很重,虽然出家还是造很多的罪业,戒律他没有办法做到,破戒的出家人。但是,他信佛,他对於经典教诲不怀疑。所以读到经典的这些教诲,想想自己心行,这两个一对照,他自己知道决定堕地狱。想到地狱苦,他恐怖了,他害怕了,向同参道友求教,有什么方法能救他。同参道友也不错,给了他一本《往生传》,给他这么一本小册子,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关起门来,一心念佛就求生净土,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他也不吃也不喝,真诚心感动,真的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佛跟他说:你的寿命还有十年,阳寿还有十年,这十年当中你好好的修行,等到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这个等於说给他授记了。

但是莹珂法师向阿弥陀佛要求:我的劣根性太重,禁不起诱惑,外面一诱惑,我又要做破戒犯罪的事情。他说:十年我又不晓得做多少恶业,恐怕就不能往生了,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阿弥陀佛听了之后,也就答应了。他说这样好吧,三天之后我来接你。这莹珂法师好开心,把房门打开,告诉寺庙大众,他三天之后就往生了。寺庙人对他不相信,没有信心。因为他不是一个好出家人,名声也不好,业障习气很重。反正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三天不长,看你三天之后,你往生不往生。大家看笑话。到第三天,他向大家要求,态度非常真诚,不像说假话的样子。要求什么?要求大众替他助念,说他今天走,阿弥陀佛约好了,今天来接他。大众当然也欢喜,真能往生是好事情,於是大众替他助念。念不到一刻钟,他就跟大家说,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了,他就走了,没有生病!

这是证明《阿弥陀经》里面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问题就是,你是不是有这个恳切的心,是不是把这个世缘真的统统放下,身心世界一丝毫留恋都没有了,这个跟阿弥陀佛起感应道交。这不是假话,不是寓言故事。《净土圣贤录》上所记载的都是真实的事情,尤其莹珂这个事情,这还能假得了?这个寺院那么多人,出家在家亲眼看见的。这是我们的典型,这是我们的模范。我们今天想往生,去不了,业障习气太重!我们修这个法门,跟阿弥陀佛连消息都没有。这什么原因?业障重!不是阿弥陀佛不在我们面前,我们自己有障碍看不见。

所以今天修行,最近这两年我特别提倡「纯净纯善」。我们以这个为目标、以这个为方向。一定要把「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落实,一定要把「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要做到。我们决心求净土,我们不贪恋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再好,最后是一场空。你死的时候,一样都带不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要牢牢记住这句话。生生世世在轮回当中随业受报,你仔细想想,苦不堪言。《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不是假话!出不了六道,肯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促。所以三恶道是六道的老家,家;三善道是旅馆,你出来观光旅游,是这么回事情。三界苦海!所以聪明人、觉悟的人,下定决心脱离轮回。我学佛目的在哪里?目的就是不想再搞轮回,我要出离;要出离,那什么都放得下。谁要,你拿去,欢欢喜喜,一丝毫留恋没有。我清楚,你还想搞轮回,我不想搞了,欢欢喜喜给你,一丝毫执著、分别都没有。这是什么?你真看破了,你真的觉悟了,你的心清净了。

大师末后这几句话,「实相般若,为万法之体」。这一句话,在我们现前的同学你懂不懂?前天我把日本科学家他们发现水的结晶,从网络上拿下来的这四张资料,发给诸位同学了。如果你们看过,你再读这句经文,「实相般若,为万法之体」,你应该有所感悟!这个水为什么有灵性?它的体是实相。实相是什么?就是你们在三时系念,中峰禅师讲的「灵知心」。灵知心是不生不灭的,是不来不去的,是一切万法的理体。所以一切万法都有灵知,实相般若为体。

「观照冥此,众德攸依,故云身也」,这是解释为什么名称里面有一个清净身,『法界清净身』,意思在此地。清凉大师在这一句里头说的是多,这是《疏》《疏》后面他还有很长的《钞》解释这个《疏》的,希望那一段文同学们自己去看,这里头大致上的意思我都跟大家讲出来了。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