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七八讲)  2003/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78

诸位同学,请看大威光遇第三佛最后的一段偈颂,最后一段如来记别。请看经文:

【时彼佛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这说偈仪很简单也非常好懂。前面第五段讲到大威光菩萨闻佛说法所得到的殊胜利益。这一段偈颂总共有十一首,十一首分成四个段落,是如来对大威光菩萨的赞叹,最主要的佛法里面讲的授记,也就是预先告诉他,他将来很快就要证得无上的佛果。现在请看经文偈颂:

【善哉福德大威光。汝等今来至我所。愍念一切众生海。发胜菩提大愿心。】

这是十一首里头的第一首。这四段里面第一段有四首,四首显示威光菩萨与所有大众参与这个法会的人,都已经发菩提心了。四首偈,第一首著重在愿,第二首著重在慈悲,第四首著重在智慧,第三首里头有精进的意思。这是前面一段,说明他的菩提心将要圆满。菩提心圆满,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当成妙智。

我们读这首偈,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局之下,我们的感慨非常之深,特别是第三句,『愍念一切众生海』。发心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这个心太殊胜了。世间人发心总没有把自己忘掉,所以纵然证果,也只能证个小果,这个小果就是常讲的人天小果,连阿罗汉都不能证得。为什么?阿罗汉我执破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明了,不能不知道。这个我执,初学的同学不太好懂,所以我常常避开佛学的名相,把它的意思说出来。我执里头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想自己的利益,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有没有利益,这个念头你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不但是阿罗汉果你不能证得,我们在大乘经教里面看到了,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都没有分。

《金刚经》大家念得很熟,就是《金刚经》上讲的,须陀洹已经不著证须陀洹的相。换句话说,须陀洹已经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才能证到须陀洹果。须陀洹如是,你就晓得,大乘初信位的菩萨更是如是。大乘初信位的菩萨,断烦恼、破四相跟小乘须陀洹完全相同,证位不退,但是智慧比小乘须陀洹高。为什么?小乘须陀洹没有接触大乘经典。初信位的菩萨对於大乘教,已经相当熟悉了,所以心量、开解智慧比须陀洹那高太多了,须陀洹是比不上的。

这经文一开端,佛赞叹威光菩萨,『善哉福德』。这个善哉用现在的话来说,太好了!太难得了!就这个意思。难得他成就了真实的福德,福德圆满,智慧福德圆满,那就要成佛了。『汝等今来至我所』。这个「等」,随从大威光菩萨一起来礼佛的这些人,人众太多,我们在前面看到,这些人善根福德都不可思议,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大威光菩萨就是毗卢遮那如来,这段事情是讲毗卢遮那佛修因证果,毗卢遮那佛的因地就是大威光太子。经文在这边不长,大威光菩萨的成就,实在讲,这个示现就像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示现相似。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大威光菩萨在此地也是为我们示现成无上菩提。他的眷属、他的臣民(大臣人民),随著大威光转轮圣王一起去拜佛,听佛讲经说法,各个当然都得到殊胜的利益。这经上虽然没有讲,我们能够想像得到,开悟的、证果的、见性的,随著各个根器不同,决定都有成就,无比的殊胜庄严。

后面这两句非常重要,「愍念一切众生海,发胜菩提大愿心」。菩提加个胜,殊胜,殊胜的菩提是无上菩提。我们知道菩萨所得的是菩提,但是不能讲无上,不能讲最胜,加个最胜,加个无上,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大菩提。他们发的这个心,就是四弘誓愿里面「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在这个地方明白了,他们的烦恼断了,「烦恼无尽誓愿断」,他已经断了;「法门无量誓愿学」,他也已经成就圆满了。

为什么发这个心?为「愍念一切众生海」。於是我们就懂得了,我们的心为什么发不起来?我们对於苦难的众生,缺乏同情心,只顾自己,没有想到别人。你看看威光菩萨这一些人,跟我们不一样,他不是为自己发心。换句话说,他断烦恼是为愍念一切众生海,这个一切众生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里面苦难众生,你说这个心多大?十方世界,九法界里面,有一个众生还没有成佛,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还没了。

怎么样帮助这些众生成佛?自己先要成佛。自己不成佛,不能帮助别人成佛,为这桩事情断烦恼,学法门,哪里是为自己?为自己,再大的成就是有限的。那个界限是什么?六道轮回,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要是为一切众生,没有他这么大的心量,为全世界的众生,为娑婆大千世界众生,我们常讲九法界,这个九法界是指娑婆世界里面的九法界,没有想到其他诸佛刹土,没想到。这个心你可以证得阿罗汉,可以证得权教菩萨,还是有界限。什么界限?十法界,你出不了十法界。

所以中国谚语常说「量大福大」,如来在此地赞叹大威光,「善哉福德」,他的福德大!他心量大,他心量确确实实是大乘法里头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不是口头上说的。我们今天一切法会疏文里头都会讲这两句话,那是口里头说的,心跟口不相应;口里头说大话,心量很小,所以不能成就。

世间人,每逢苦难的时候,自自然然就生起求援之心,求别人援助,这是自然现象。但是人家肯不肯援助?难!早年我亲近章嘉大师,大师就把这个道理告诉我。我那个时候生活非常困难,知道佛法好,我想,因为我在台湾是一个人,自己照顾自己,没有后顾之忧。我是在家学佛好?还是出家学佛好?从事於哪一个行业好?那时候我很年轻,二十六岁。我向章嘉大师请教,他告诉我:还是出家好。我想想也有道理。

但是出家,到哪里去出家?他就跟我讲:真诚发心,自然有感应。他说:你不要去找法师给你剃度。出家没有法师剃度怎么出家?他说:你要去找这个法师给你剃度,那个法师不肯给你剃度,你会不会觉得很难过?那是当然。你想到那个道场出家,那个道场不接受你。他讲的话都是真的。我说那怎么办?求佛菩萨,求感应,他教我的。这一招很管用。我也并不是天天在佛菩萨面前磕头祷告:我要出家,佛菩萨给我找一个师父,找个道场。不是这样的,这样你的心就不清净。认真努力学习,只要有这个意念,跟佛菩萨就起感应道交的作用。

我们晓得出家是大事因缘,《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出家也不可以没有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要修善根、修福德。善根、福德有那么一点点了,因缘,这个佛菩萨加持。所以我学佛到第七年,这因缘成熟了。那个时候,我在台中学讲经,小部经典我学了十三部,这个经典分量都很少的。你们知道我第一部学的经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弥陀经》都是很短的。我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

也许同学你们还会记得,我以前跟你们讲的。我在台中十年,只学了五部经,为什么会有十三部?五部经是我主修的,其他老师教别的同学,我旁听的。我们统统都要旁听,听了之后,还要批评,这是我们学习的方法。我们学生批评之后,老师最后做总讲评。我的记忆力好,理解力也很强,老师教别的同学,我在旁边听,我一听就会。所以我在那个地方,连我自己所修的,跟旁听的,这十三部经差不多是一个月学一部,我都能讲得头头是道。这出家因缘成熟了,真的佛菩萨替我安排的,安排得非常好。这一出家,请白圣法师做我们寺庙里面的方丈,圆山临济禅寺。

白老法师在十普寺办了一个三藏学院,听说我在台中学讲经,还能够讲个十三部,他就叫我到他佛学院里面去教书、去上课。佛学院三年毕业,那个时候,在佛学院上课的出家人有四个人,白圣法师自己一个,明本法师,净心法师,我一个,四个出家人,好像还有两三个居士。我的课一个星期两堂课,两次,一次两个小时,是一个星期四个小时。我在那里把在台中学的,就在那个地方表演,一个学期教一部经,学生三年毕业了,我教六部经,我学的十三部经,才用一半。

我很感慨,我们的学生,三年毕业出来的时候,一部经都不会讲,真的学了一些佛学常识。这个时候,我才完全明了,李老师这是古时候教学的方法,我们一般讲私塾教学的方法,有效!这我们亲身经验,我们一个月学一部,这一部就能上台讲。他三年学了二十多种,二、三十种,一部都不能讲。中国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那个方法,你要说它不科学,说它比不上现在,这个话说错了。两下一相比的时候,中国古时候这个方法比现在殊胜太多了。所以我以后我就不教佛学院了,佛学院来请我去教,我也不教。什么原因?我觉得到佛学院去教课,真叫误人子弟,对不起学生。

前些年,我们在新加坡办培训班,培训班同学们很深的感触。我们培训班,三个月、四个月,他们的学习报告我看过,他们在新加坡受三、四个月这种训练,超过过去在佛学院里头念的四年。他们讲这个话我懂,我很清楚,佛学院四年学很多科目,跟一般学校一样,精神时间不能集中,他是散漫的,一天要学好几门课。我们培训班虽然只有三、四个月,我们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把你的精神时间统统集中,专搞一门,这一门的效果非常殊胜。学生能上台、能讲,三个月学一部经,他就真能够出来表演。

所以无论世法佛法,学习还是古人那个方法有道理,他们使用了两、三千年,他不改变,要不是有效果,怎么能够用这么久?非常可惜,中国在最近一百年,迷信西方的文化,西洋文化,科学技术,把中国传统舍弃了。所以今天中国人遭这个劫难,不是没有原因。古圣先贤,不单是佛菩萨,世间这些大圣大贤,他们修身养性,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也不是为自己。为什么?为社会、为众生,依旧是「愍念一切众生海」。当然心量不像经上讲的这么大,这个地方的一切是遍法界虚空界。古圣先贤他们的念头,他们的发心,那个境界是国家民族世界大同。

那个时候讲世界大同,还讲不到现在讲的全球,还讲不到。是我们自己这个国家,以这个国家为中心,我们这个国家四周围的邻国,那个时候世界,观念上只有这么大。这是由於交通闭塞,非常不方便。你看旅游,我们看看中国的古籍,喜欢旅游的,范围五湖四海。这个四海就是中国的沿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五湖,洞庭、鄱阳、太湖、巢湖,这就是中国这么个小范围,那就很了不起了,这个人很有见识了。心量也不是为个人,也不是为自己的一家,确确实实,他那个心量包含的是国家民族以及周边的这些邻国。为这个修身,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技术、能力,为社会服务。发的这个愿心,所以他们在世法有成就。

学佛,特别是中国大乘佛法,心量拓开,知道有大千世界。那个时候讲,我们居住这个世界,南赡部洲,这是一个单位世界里面的一部分。这一个小世界,像这样的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在佛经上有小千、中千、大千。有这个概念了,知道这个世界很大,可是真正发大心的人依然不多。佛经上这样讲,从来没有人证明过,所以我们现在学佛,比古人是幸运多了,现在科学技术帮了很大的忙。我们知道浩瀚宇宙没有边际,跟佛经上讲的相应。所以我们要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没有觉悟的众生都是有苦难的。要发无上菩提心,跟大威光一样,这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榜样。再看第二首:

【汝为一切苦众生。起大悲心令解脱。当作群迷所依怙。是名菩萨方便行。】

佛教导威光菩萨,实际上是教导我们。我们虽然没有参与当时这个法会,但是在今天我们看到当时法会的记录,这个经典就是记录,现在人讲的报告。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报告,我们看到了,我们要直下承当。我们能不能愍念一切众生?能不能一切都为苦难众生?学佛、学菩萨,不能没有这个心。所以有一些同学,我常遇到,甚至於痛哭流涕,告诉我他烦恼习气很重,没有能力改,想改改不掉。这是什么道理?心量不够大!一切为自己,自自然然会起侥幸的心,常常原谅自己,他不原谅别人,常常饶恕自己,所以他的业障习气改不过来。

如果念头一转,为苦难众生,我要不改过来,这一切众生就要受苦受难。我早一天改过来,他们早一天离开苦难,我迟一天改过来,他就多受一天苦难。如果你常常存这个心,你看你要不要改过?断恶修善不为自己,为众生。你的心就不一样,慈悲心生起来了,愿心生起来了。

我自己没有德行,我发心为一切众生来服务,帮助他,人家不相信我,对我怀疑,不接受我为他服务,这是人之常情。别人要接受你的帮助,你要有相当长时间很好的表现,让人家看到,你确实没有私心,确实没有瞋恚、没有贪心,人家就欢喜你了,就接受你了。真正把十善业做好了,不要说做到百分之百,你能够做到百分之五十,你是真的干,永远在干。三年五载,别人看出来了,你是个好人,你这个人可以信赖。你对他的帮助,他欢喜接受,你教导他的,他会依教奉行。

我们今天教别人,为什么这么困难?德行不够。纵然自己德行修成了,那还要有一段时间的表演。换句话说,要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在自己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让大家看看你是真的?还是假的?佛法、世法都讲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成熟,勉强去做,古人讲的欲速则不达。不但不能快速成就,反而把成就的时间延后了。所以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急著要把这个事情做成功,是做不成功的,产生反效果。

我常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相信圣贤教诲,不相信佛菩萨的经论,自以为聪明,自作主张,胡作妄为,把好事变成恶事;本来是会成就的,往往这个事情可能因为你的做法不恰当,破坏了,不能成就了。你是很热心,是想快速成就这桩好事情,你没有智慧,你没有善巧方便,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把这桩好事破坏了。这一桩事情,对苦难众生是有利益的,你把它破坏了,不是说我无心,我好心想成就,虽然没有罪,你有过失。

如何避免这个过失?没有别的,学。不学怎么行?中国谚语里头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在佛法里面,从初发心到等觉,学习没有中断,教化没有中断,永远是学不厌,教不倦,天天在学,没有毕业的。我们要想避免一切过失,这不学怎么行?

看到众生苦,慈悲心生起来。慈,是我们想方法让他得乐;悲,是想方法帮助他离苦。我们知道,诸佛菩萨最有智慧的、最有福报的、最有能力的。仔细观察,他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他用教学。苦众生,佛菩萨为什么不送一笔财富给他,让他生活过得舒舒服服的,不要再过那么苦难的生活了,我们凡夫总是这么想。我们凡夫只晓得现前,不知道前因后果,佛菩萨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众生,现在在受苦受难的众生,前世没有造善业,你要给他福报,他受不了。

佛经上常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佛菩萨做事情,帮助众生,决定不违背因果,所以他的事情做得圆满。佛菩萨苦口婆心教你忏悔,教你修善因,你才能得善果。你命里头没有财富,是你前生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如果佛菩萨给你一大笔财富,你不但不能享福,你灾难就来了,你会更苦。为什么?你没有那个命,承受不了。这个道理世间人不懂。所以佛菩萨的方法好,教你修因,教你忏悔,教你改过,这样慢慢让你觉悟。你自己这样做法,真的,你把你的命改过来了,了不起的智慧,真实的善巧方便。只要肯听佛的话,肯接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没有不离苦得乐的。

诸佛菩萨是我们一切众生的依靠,我们得皈依佛菩萨,佛菩萨在哪里?现在来讲就是经典,经典里面的教诲是我们的皈依处。我们一定要信受奉行。我们自己修,这是『菩萨方便行』。我们把自己所学习的经验告诉别人,提供给别人做参考,勉励别人,我们一起来修,都是叫做菩萨方便行,这是善巧方便。

你肯修,你肯定得利益,利益大小不一样,完全看你的因心(你因地的心),跟你的行为,心善,行善,一切利益众生,一切帮助苦难,你的果报就很殊胜。殊胜的果报现前,不能有贪心,不可以自己享用,自己可以改善一点,不能够过分。过分,你又在哪里累积罪业了。应当怎么样?最好是保持自己清苦的生活。所有一切福报,都给一切众生共享,这个人是菩萨。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都保持日中一食,每天出门去托钵,保持这个生活方式,除了人家供养房舍之外,他自己肯定是树下一宿,一生不改变。在中国祖师大德当中,到晚年德行成就,信徒很多、供养很多,他老人家的生活也是永远保持不变。我们要记在心里。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三首:

【若有菩萨能坚固。修诸胜行无厌怠。最胜最上无碍解。如是妙智彼当得。】

这一首偈,是佛不但是为大威光,为所有一切的学人,普遍的在授记。希望我们读了也能够直下承当。学经教的同学们,都希望自己赶快开智慧,我们也很清楚,唯有真实智慧,能解决世出世间一切疑难杂症。不但利益自己,确实能够利益一切苦难众生。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学习经教,展开课本,我们理解很有限。听说经本字字句句都含有无量义,这我们只听说,但是我们自己展开经卷,能看得出的义趣是非常非常有限,甚至於完全看不懂。原因在哪里?

佛在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了,就是前面这两句,『若有菩萨能坚固』,这个接著下面这一句,用坚固的信心,坚固的愿心,坚固的落实,净土宗讲的信愿行三个原则,在净宗讲,这往生的三资粮,三个重要条件。实在讲,世出世间一切法,要想得到圆满的成就,还是这三个条件。你要能够有这坚固的三个条件,问题就解决了。『修诸胜行』。『无厌怠』就是精进的意思,不疲不厌,怠就是疲倦的意思,「无厌怠」就是不疲不厌。哪一种行是最殊胜的?《金刚经》上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由此可知,所谓「殊胜行」,只要你能用坚固的信愿行,你去修,那一个行门就是最殊胜的行门,并不专指哪一门。专指哪一门那就不平等了,怎么可以说法门平等?这个道理要懂得。

我们今天在许多法门里面选择的是净土法门,依照经教的教诲来学习,经教里面教我们要做的,一定要做到,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违犯,这就叫修行。修行是以经教为标准,不是以我们自己成见、想像、烦恼、习气,这个不能做标准。要以这些做标准,你所造的是三途恶业;恶行,那不是胜行,胜行一定是以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标准。

修净业的,你要知道从哪里修起?净宗法门里面世尊跟我们讲得很好,从净业三福学起。许许多多修净宗念佛人到最后不能往生,他怪佛菩萨所说的不灵,殊不知他自己错了。他自己听经太少,知道的事情不多,把修行的基础给疏忽了。这个净业三福三条,不仅是净宗法门,所有一切大小乘的法门统统在里头,所谓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人天福报,你要想得人天福报,基础在第一条,你有这个根基,你确实得人天福报。第二条二乘福报,第三条大乘菩萨福报。这怎么能疏忽?最低限度要把第一条做到,这个是标准。我对父母的孝养疏忽了,赶紧回头;我对於老师奉事疏忽了,从今天起改过自新。

对老师的奉事,最重要的依教奉行。我们的老师是谁?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你看我们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阿弥陀佛的教诲,都在《无量寿经》中。我们每天读诵《无量寿经》,就是在接受这两尊佛陀的教诲,要把它记住,要把它落实。我们有没有去做?如果没有去做,那你是违反了奉事师长。历代祖师大德的注解,那是帮助我们信解,等於学校里面老师一样,这是助教,我们要依靠他。对於这个经典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要靠这些助教,佛经里面称为善友、善知识,称为和尚,称为阿闍梨,不能离开他们。他们帮助我们坚固信解,坚固行愿,都是属於奉事师长这一条里面。

另外,佛教给我们要培养慈悲心,决定不能杀生,决定不能够做伤害一切众生的事情。这些统统落实在十善业道,修十善业。用十善业来修正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标准。起心动念决定不能有贪瞋痴,一定是无贪、无瞋、无痴;言语决定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身体一切的造作,决定是不杀、不盗、不淫。这叫「修诸胜行」。然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殊胜行。

不能懈怠,不可以懒惰,永远不疲不厌,那普贤菩萨。他为什么不疲不厌?他在这个里面得到法味了,这个法味无比殊胜。我们今天为什么会厌倦?我们学习里头,没有得到法味。这个没有得法味跟得法味,我们也有个比喻,得法味的人,好比吃了这个东西,他消化了,营养完全吸收了,身体强壮,容光焕发;没有得到法味,这个东西他虽然吃了,没有消化,养分完全没有吸收,他就排泄掉了。就好比病人,他的肠胃没有能力吸收养分,这个人病,病得很严重,食而无味。

你看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怎么会疲厌?他把他所学的统统落实在生活上。「时习之」就是时时刻刻落实在生活上,快乐!学了马上就管用,就用上了,身心喜悦,所以他不会疲倦,他不会讨厌,愈学愈欢喜,乐此不疲,真快乐,法味尝到了。佛法里面深一层的入三昧了,我们念佛人,他得念佛三昧了。学《无量寿经》得无量寿三昧了,那就不一样了。

你要怎么样才能得三昧?记住,坚固的信愿行。你的法味是什么?最胜,最殊胜、最上的无碍解,你学《无量寿经》,你对《无量寿经》里面的真实义体会到了。我常常说,这古人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无量寿》的义趣要是得到了,《华严经》就通了,这三藏十二部经典你全都通了,你没有一样不通。那就是『最胜最上无碍解』。这个解一定要有行,没有行你那个解不踏实,你的解没有通过实验。现在的科学家讲的一切都有实证,实验来证明,你没有通过实验;换句话说,你那个解,上面还打问号在里头。实验是什么?在生活上,你把你所学的统统用在生活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你的解通过实验证实,这是正解,没错误。

我在讲《无量寿经》跟大家报告过,如果你真的能够把《无量寿经》上的教诲,百分之百的都能做到,你能够百分之百的理解,百分之百的落实,你念佛只要一念就行。真的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临终一声佛号,你上上品往生。如果你能做到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还做不到,上品中生。这个九品你逐渐逐渐往下降,下下品往生,你也要做到两成。《无量寿经》的教训,你至少要做到两成,你才能下下品往生;做到三成,下品中生;做到四成,下品上生;能做到一半,中品下生。我用这个角度来看九品往生的因行。

所以末后这一句佛陀给我们授记,『如是妙智彼当得』。这个「彼」就是你能有坚固的信愿行来学习,你一定成就。这个「妙智」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会现前。再看第四首,这第一段的最后一首:

【福德光者福幢者。福德处者福海者。普贤菩萨所有愿。是汝大光能趣入。】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这个第四首有智光,就是末后这一句『是汝大光能趣入』。趣入哪里?趣入福德、福幢、福海。福跟智离不开的,我们中国谚语里头有所谓的「福至心灵」。说这个人福报现前了,他忽然聪明了,从前看他傻头傻脑的,福报一来这个人聪明,福至心灵。那个聪明是智慧,所以福当中有慧,慧当中有福。但是福要有德,他才有智慧,福要没有德,就没有智慧。没有德的福我们中国人通常讲福气,某人福气很好,福气它不是福德,所以他没有智慧;福德里面那一定有智慧。

他这个前面两句讲四桩事情,『福德光者』,真实智慧,才能够修殊胜的福德。由此可知,人不学怎么行?不亲近善知识怎么行?我跟同学们说过,我是一个最没有福报的人,我的物质生活,四十岁以后才好转了一些。四十岁以前,从前一些法师朋友知道,因为他们看到,都以怜悯心来看我,很可怜,是真的。但是我自己并不觉得,年轻还有体力,再苦能忍受得过。同时跟著老师学教,精神生活很丰富,物质生活非常贫苦。

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那个时候承蒙甘老太太,甘贵穗的母亲,她照顾我。我跟她认识是在埔里茅蓬,她皈依忏云法师,到埔里来看忏云法师,我们这样认识的。她照顾我十年,她的照顾方法,她是找十五个朋友,十五个人当中有她自己一个,每一个人一个月拿十块钱,由她来收集,每一个月帮助我一百五十块钱的生活费用,我就靠这个度过十年。这个数目也是李老师规定的,所以这个我们过得很心安,这些护法一点困难都没有,没有加重她的压力,一个月十块钱,这个是轻而易举的。

李老师告诉我,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出家了,再回到台中,李老师说:你一个月要超过一百五十块钱,你就不是出家人了。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吃饭,生活费用,我在那时候吃一餐,这一餐要三块钱;换句话说,吃饭一个月就要花九十块钱,另外六十块钱这是零用。我比不上李老师,李老师一个月吃饭,他也吃一餐,他一餐两块钱,一个月六十块钱,我怎么样没办法跟他比,他吃得少,我比他吃得多。所以很多人讲:法师,你在修苦行,一天吃一餐。我说我哪里是修苦行,我是被逼的,没有办法,我吃不起两顿。如果我要有钱,我一天可以吃五顿,没有这个福报,这个自己要晓得。但是一餐吃得很舒服,真的省事,这是跟李老师学的。李老师一生日中一食,而且吃得那么简单,吃得那么少,这是心地清净,我比不上他。

我从生活上真正体会到,人这个体能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真正说是工作,无论你是劳心还是劳力,消耗能量都不多。这是我们在台中亲眼看到李老师,李老师这个劳心、劳力工作量,至少是一般人的五倍。他每天那么多事情,那么忙碌,可是一点点的饮食补充,他就足够了。我这个体验曾经向老师报告过,老师点头:对的,没错。

所以世尊当年在世日中一食,他的工作量也很大,每一天跟大家讲经说法八个小时,还要应付一些信徒,接待信徒。信徒来的时候都要请教,不可以不接待,佛非常慈悲。所以,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阿罗汉一个星期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托钵一次就是吃一餐。为什么?心地更清净。就好像真正省油的车一样,它一个星期加一次油够了,半个月加一次油够了。那个凡夫很麻烦,真的是耗油的车,一天要加三次,不加三次他就不能动了。这是我在台中那么多年,体会到的这么一个事实真相。所以著重在修清净心,清净心工作没有妨碍,甚至於应酬也没妨碍,只要在一切人事物里面不染著。《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行了。这个就是积功累德,就是在修福德,这福德里头有智慧。

『福幢』,幢是高显,你的福德很大很高,产生影响的效果了,不要宣传,人家自然看见。世间贤人君子,对於自己表彰自己,都感觉得这很可耻的一桩事情,人怎么可以这样做?别人为你宣扬,你也要看看,他所宣扬的有没有过分?有过分的要阻止,要劝告他,不可以。宁可以少一点,不能过分。我们只有三分德行,人家给我们宣扬,最好是宣扬一分、两分,不能超过!要宣扬你五分、六分太过分了。过分就变成虚伪,那有过失。如果这个里面带著还有欺骗众生的,那这里头就有罪业了,那就称不上「福幢」。这是有德、有慧,福幢高显。这个福幢就是自己的形象。福慧都是修成的,天天要修,天天要干。从哪里?前面那首偈子里,「修胜行无厌怠」

『福德处者福德海』,这是说你的福德有成就了,就像大威光菩萨。菩萨所在之处,这是「福德处」,中国看风水的先生常说「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这个人有福德,他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有福德。大福德之人,曾经有人告诉我,心行不善的人,见到大福德的人,他那个不善的心行,暂时他就伏住了,他不会以不善的心行来对这个福德的人,有这么大的力量。这个话我们可以相信。那是什么道理?你的善心善行,足以能够降伏对方这个恶念恶行,你超过他,把他盖住了,所以他虽有,他见到你,在你面前不会起恶念,不会有恶的行为。外国人讲磁场,你的磁场殊胜超过他,自自然然降伏他。这种恶人,如果常常跟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他的恶慢慢就衰退了,他的善就逐渐逐渐增长了,转恶为善,所以亲近善知识重要。

我在年轻的时候虽然没有福报,但是我有一个长处,喜欢亲近善知识。我年轻的时候,因为自己太苦了,一个人在外面流浪,没有依靠,没有人照顾,前途不堪设想,一定要靠自己努力。娱乐的场所里面找不到我,为什么?我没有能力到那些场所去,我也没有时间,我的时间去拜访善知识。那个时候(不是佛家的术语),就是要亲近好老师,希望多学一点,因为自己失学很痛苦,只有利用星期假日,去访问那些名教授。

因为我好学,这些教授都很喜欢我,不但他们教我,他们认识的一些好教授,他都写信给我介绍。所以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是二十二岁到台湾的,那几年当中,我二十六岁学佛,我认识大概有十七、八个名教授。我跟他们认识都是写信,慕名,然后他来接见,就这么就认识了。只要是星期假日有时间,我就先用电话联络拜访他们,这是我常去的地方。另外常去的,图书馆、书店,这我常去的地方,其他地方都不去。

虽然是失学,工作了,我的学习没有中断,所以我的同事,我的长官,常常笑我书呆子。你看放假的时候,人家都去玩去了,他不去玩。我跟他说:我不是不喜欢玩,玩不起,没有本钱。我的环境跟大家不一样,如果今天我要不拼命努力学习,我将来怎么办?这是逼迫我不能不学。我跟他们讲,等我学成了之后,我也会玩。这话也兑现了,以后真的我差不多是将近五十岁到国外去弘法,到处去游玩了,这是他们都亲眼看见的。到那个时候,逐渐像现在大家都退休了,跟我相比差得就太远了。那个时候我跟他们比,我比他们不如,差很远。现在倒过来的时候,他比我,他差很远。都是这一生认真努力学出来的。

很幸运的就是遇到一些好老师。好老师要你真正发心肯学,尊重老师,对老师不能怀疑,老老实实的依教奉行。我有疑难,我找谁来解决?请教老师。我那么多年,诸位知道,我对老师没有一分钱的供养,没有钱,只是尊敬。老师知道,教我这个学生义务的。到我有了能力之后,我对老师有报答,我不忘老师的恩德。老师的儿女,我都看作亲兄弟一样,他有困难,我有义务照顾,人不可以忘恩负义。中国人常讲,人与人之间要有恩、有德、有情、有义,这是做人基本的态度,基本的一个德行。

所以这个「福德处」意思就很广,「福德海」更广。「福德海」只有法身菩萨才能称,就是他的智慧福德影响太大了。我们今天这个修养道德,说老实话,你能够影响你居住这一个地区,这一个乡镇就不错了,能影响一个城市,这大德!更大的能影响这一个地区,影响这一个国家。在今天影响一个世界,勉强可以称福海,这个世界是小海。大威光菩萨他的「福海」是遍法界虚空界,他的「福德处」也是遍法界虚空界。

后面这两句『普贤菩萨所有愿,是汝大光能趣入』。普贤菩萨的愿是究竟圆满的大愿。你看礼敬,礼敬诸佛,诸佛,所指的十方三世,这个三世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华严经》上所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在哪里?无有一法不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我们在大经里面读到的「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一段经文就能够解释《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说佛,那就是讲的心,这个心是灵明觉知,虚空法界是心变现的,唯心所现。那哪个不是佛?所以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普贤的「礼敬」,圆满周遍,没有一个众生他不敬,没有一法他不敬,乃至微尘毛端,他的敬意决定没有两样。所以他那个诚敬遍虚空法界。他的称赞,他的供养,乃至於回向,所有的愿,那个所有愿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全经所说的,无一不周遍虚空法界。谁能入?

「是汝大光能趣入」,这个汝是大威光菩萨。佛陀在这里称赞,只有你大威光,你的大智就是圆满的大智,文殊普贤的智慧,你能入。能入普贤的境界,他就是普贤菩萨。这个普贤菩萨是当位的普贤菩萨,不是位前。当位是等觉,十地以前叫位前。我们今天也学普贤行愿,我们也算是普贤菩萨,我们是幼稚园的普贤菩萨。他这个普贤菩萨是博士班的普贤菩萨,马上要毕业了。所以这个菩萨的福称海,「福海」,这个福海是无量无边。这意思就是说他的智慧福德的影响,他的影响面是遍法界虚空界;他的影响的时间是过去、现在、未来,无不周遍。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末后两句话说,「菩提心圆,当成妙智」。这两句话把这个佛对威光赞叹义趣统统说出来了。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