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0九讲)  2003/4/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09

诸位同学,请看十方云集,清凉大师《疏钞》第四段,北方宝首菩萨,我们还是从这段念起。

「宝首者,真俗无违,可珍贵故,善知业果,不犯威仪,性相无违,唯一乘旨,是为唯嗅薝卜华矣」。这一段先介绍上首菩萨,宝首。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真俗无违,这才是可珍可贵,才是真正的宝。在前一节也跟诸位同学说明过,觉悟的人对於世间所谓七宝并不重视,重视的是性德之宝,性德起用就是真俗无违。真是随顺性德,俗是违背性德,就性德而说,哪来的顺违?顺违都是情执。所以要真正能够做到世出世间一切法圆融自在,唯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真俗没有了,违顺也没有了。这个境界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法身菩萨摩诃萨的境界,这是可珍可贵。

佛号威仪智佛,善知业果,不犯威仪,著重在善,善知,对於业果的性相作用彻底明了。不犯威仪是大慈大悲教化众生,心行与性德圆满相应,那是自然的威仪。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所示现的,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威仪。而在世尊本人,那完全是自然的,念头都没有生一个,没有起心动念过,真正是「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威仪智佛。

下面是讲世界,这个世界是薝卜华色。佛经里头常常看到「薝卜华」,古大德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古印度的薝卜花跟中国所说的栀子花很接近。是不是就是中国的栀子花,没有人去做考证。栀子花在中国可以入药,中药里头有,这个花也是为大家所喜爱的。它在此地表什么?表性相无违,表一乘宗旨。唯嗅薝卜华,是不是只有薝卜华表一乘?佛讲经说法,往往是就近随拈一法来做比喻,性相无违,理事不二,这就是一乘宗旨。相从哪里来的?心性所现的,心性所变的。性不离相,相不离性,佛用花来做比喻,把花看作相,把香气比作性。由此可知,唯嗅,你嗅一种花,就与这个比喻相应;同时有两、三种花,这个性相无违、一乘宗旨就比较难体会。这里面实际上是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它里头含这个意思在。我们用梅花可不可以?当然可以。用兰花可不可以?这都很香,这种香气都是令人喜欢;梅花的香气,兰花的香气。但是一种花容易体会到性相不二,理事一如。你明白这个道理,哪一法不是这样的,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所以从一门悟入,门门都通达明了。所以世界是薝卜华色。

第五段是东北方,上首菩萨是「功德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了达如来应现说法之功德故,即是明於法相」,这是功德首。他明了,他通达,如来随顺众生之感,他就应现。现是现身,现什么样的身,看众生什么样的感。众生之感,有时候是有心的,有时候是无心的;有心,显感,无心的,冥感,佛都有应,感应非常微妙。学佛的四众同修,大概遇到有希求、遇到有困难,都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祈祷,祈祷是显感。还有一种,自己根性成熟了,自己并不知道,佛知道。所以,虽然你没有求,没有这个意念求佛,你的善根成熟,佛也来应。应是显应,是冥应,我们不知道,佛知道。

所以佛经里面常讲,十二分教,其中有一分叫无问自说,《阿弥陀经》就是属於这一类的。没有人启请,没有人问,佛主动叫著舍利弗跟他说,像这一类就是冥感显应,佛来跟他说法是显应。冥感冥应,这个应不明显,我们自己也没办法知道,多!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心的波动就是感,佛就有应。众生的心是动的,佛的心是静的,静能应动,这个道理与事相菩萨明了、菩萨通达,知道佛现身应现。像《普门品》里面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那是三十二大类,每一类里面不知道有多少!佛能应众生之感,菩萨亦能,缘觉声闻亦复如是。

这个地方是说菩萨,功德首菩萨,法身菩萨,不是普通菩萨。但是在此地示现的,他是信位的菩萨,他代表信位菩萨,这一点我们要知道。这不是很明显的跟我们说明吗?「信为道元功德母」,他表这个。应现说法之功德,这个功德不是仅说说法的功德,应现的功德都在里头,它是贯上面两句。诸佛应现的功德,诸佛说法的功德,他都明了、都通达了,所以他信。我们一般信心很不容易生起,有许多同学来问我:信心怎样生起?这个问题问得好,很想生信心,信心生不起来,这是事实真相,我们自己都经历过。想想我们自己的信心是怎么生起来的?看看经里面佛菩萨是怎么教我们的?佛在这个经上说,闻法、说法,你的信心自然能生起来。你今天来问要怎样生起信心,这一问很难得,难得在哪里?你想有信心!只要有这个念头,你就开始觉悟了,这很可贵。过去从来没有这个念头,现在豁然生起一个,「我对佛法怎么样才能够信,真正相信」,这念头不简单。当然绝大多数的人,是从听经、读经起这个念头。

真正信心怎么样生起来?经上给我们讲,说法!这个说法,就是一般大乘经上所说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人演说里头,中国古德所谓教学相长,老师教学生,学生资助老师,彼此双方面都不断向上提高境界,他的信心生起来了;信心坚定、坚固了,信心清净。《般若经》上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那你的信心是真的不是假的了。为什么?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的,《华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的信心是依根本智生起的,根本智就是实相。所以我们明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这个信心才是一乘法里面的信心。这个信心一直贯到如来地,不是局限在十信。十住是这个信心,十行也是这个信心,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不离信心。这个信心是清净信心,生实相的信心。

所以说,「即是明於法相」「又了佛德,心明白也,若有此智」,这把佛的德号说出来了。东北方这一尊佛号是明相智佛,你看看明於法相,明相,又了佛德,心明白也,若有此智。这个地方有明、有相、有智,但是它没有连在一起,在这一个句子里面,我们读到了。明相智佛。

下面这一句是讲刹土,青莲华色。「如青莲华,最为第一」,大乘经上常常讲四色莲花,四色莲花,青莲花为第一。实实在在讲,这里头是表法的义趣。有人喜欢红莲花,有人喜欢白莲花,有人喜欢黄色莲花,莲花的颜色非常之多,《弥陀经》上只举四种颜色。世尊在楞严会上,问这些声闻菩萨们:你们怎么得道?每个人都说他的法门第一,没有第二的。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所以读经不能有分别执著。这些人喜欢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第一,那些人喜欢那个法门,那个法门第一,佛法之殊胜无比,真的就在此地。

《华严》里面讲的,主伴圆融,主就是第一,伴是陪伴他的人。这个第一不是只有他是第一,人人可以做主,人人也都可以做伴,这平等法。譬如在这一会,毗卢遮那佛为主,其余一切诸佛是为伴;如果在另外一会,释迦牟尼佛为主,毗卢遮那佛也为伴,这才平等。什么时候为主,什么时候为伴,总在因缘不同,没有固定的,我们修学法门亦复如是。佛讲八万四千法门,一个法门是主,其他一切法门都是伴;主是我们主修的,伴是选修的、助修的。我们以《华严》为主,这是主修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的一切经,都是我们的参考资料,都是伴。我们修净土,以《阿弥陀经》为主,《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伴,也是属於我们修学的参考资料,真平等!

这个主,佛法里头讲的,特别是密宗里面讲的本尊,本尊第一大没错,你要不把他摆在第一,你怎么能成功?但是你不要执著,我的本尊第一大,其他一切都不如,那你完全错了,平等平等。你修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本尊、是主,一切诸佛如来、一切菩萨都是伴。但是你要晓得它是平等法,所以本尊,任何一尊佛菩萨都可以称为本尊,它是平等的。我们学要跟一个人学,初学,你总跟一个老师,你跟两个老师,麻烦就来了。两个老师意见不一样,想法看法不一样,你到底依哪一个?你要是都依,就乱了,只能依一个。依一个,你才能得定,你才能开慧,慧开了以后,就全部通达了,平等就现前了。

在我们这一大单元里面,讲的两重因果,前面讲差别因果,后面讲平等因果,这里头其味无穷。差别因果从事上讲的,平等因果从理上讲的。大家千万不能够误会,这个经上只有「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是平等因果,其他从「如来名号品」「随好光明品」,这二十九品是差别因果。你要晓得平等是差别当中的平等,差别是平等当中的差别,平等、差别不二,要懂这个意思。每一个位次里头都有差别,都有平等,每一个法门里头都有差别,都有平等。相有差别,理是平等的。

经论上常讲性相、理事,在因果里头讲,有的时候因平等,果差别,有的时候果平等,因差别,你要面面都看到。性相、理事、因果面面都看到,你的智慧真开了,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染净两边都离开了。差别跟平等是两边,《般若经》上讲到最高的境界,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真的通达,真的明了了,所有一切现相、言说都是方便法。这方便法的作用、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帮助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他觉悟的。这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法门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随便说的,是事实。归纳为八万四千都是确有其事,不是随便说的,所以才讲入道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华严》里头常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什么时候你能够入不二法门,就明心见性了,问题就解决了。大乘佛法最忌讳的是分别执著,记住,《金刚经》上常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佛所示现的一切相,不能执著。诸佛如来、菩萨示相不能执著,说法也不能执著。最贵的,你要体会他的真实义,现相的真实义,说法的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点才叫真正可贵,这才是真正第一。

看第六段,东南方,第五段是东北方,第六是东南方。「目首,福田照导,如目将身」,这要智慧。人,世间人都想修福,福怎么修?没有智慧的人修不到福,为什么?他不认识什么是福田。这个福田是比喻能生福德,他不认识。佛在一切经教里头给我们说(常常讲的)三种福田:第一种父母,孝养父母,父母是福田,孝养父母是福田,恩田;第二尊敬师长,这里面包括三宝,布施供养三宝,这是敬田;第三种是救济一切穷苦,悲田。这三种是福田,你要修福,你要懂得在这三大类里面,你才真正种了福。但是这个事情要是没有人教,谁懂得?现在的年轻人自己学业完成,长大可以独立了,娶妻生子,父母就忘掉了。兄弟姊妹就跟陌生人一样,起心动念完全在利上,道义没有,只有利害;有利,彼此互相有利用,还是兄弟,彼此没有利用价值就不往来了。不但跟兄弟姊妹不往来,跟父母亦复如是。父母还有利用价值,还值得往来,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忘得干干净净。现在是这么一个社会。

早年我在美国,韩馆长常常跟我讲:你看看,小孩娶妻生子了,把母亲接到外国跟他们一起来共住,他为什么没有想到父亲?母亲是最靠得住的佣人。给他管家、烧饭、带小孩,义务的,不要花钱,要不然他花钱请工人,工人未必可靠。完全是利用,哪有什么孝心!韩馆长很有智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反正彼此利用,老太太也藉机会到外国去玩玩,现代社会!所以人活得很辛苦,没有福报。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敬三宝,对於贫穷没有慈悲心,只知道自己的利益,这是现代社会!所以种福田,没有智慧你不认识福田,你到哪里去种?你的福报从哪里来?

目首,清凉这里讲得好,「如目将身」,将是带领。眼睛是表智慧,它看得很清楚,它来领导这个身,身可以到达。你有智慧的眼,你能看清哪个地方是福田,你的身才能到达福田那个地方去种福田,取这么一个比喻。佛教导我们修学,这个教诲跟中国古圣先贤的理念完全相同,所以佛教传到中国,受到中国朝野的欢迎,有道理。中国这个社会,佛教没有传来,中国古圣先贤们就教人要孝顺父母,要尊敬师长,要悲悯鳏寡孤独,跟佛的教法完全相同。

佛教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这是什么原因?我们知道佛教的传播,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就已经向四方传播,为什么只有在中国有这么大的成就?这就好像植物移植一样,中国的水土非常适合这个植物的生长。中国古圣先贤在这里已经教了孝亲尊师,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中国古时候的教育最重视孝亲尊师,所以它到这个环境来,是非常理想,它有不可思议的成就。其他地方没有这个环境,逐渐逐渐枯萎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接著请看第六段。

「目首,福田照导,如目将身」,接著看下面,「平等福田,为究竟智,是最可重,故云金色」。金色世界,我们在这里看到两次,第一次是东方,东方是金色世界,这个地方意思跟东方相同,用金色世界。平等福田是究竟智,这桩事情使我们想起世尊在《四十二章经》里面,曾经举例说布施供养福,布施。布施恶人不如布施善人,布施善人不如布施阿罗汉,布施阿罗汉不如布施菩萨,布施菩萨不如布施佛陀。最后讲的什么?如果用平等心来布施,这真正是最为第一。我们一般人都有个分别心,没有平等心。平等心最可贵,平等心是佛心。

在大乘经里头,世尊常常跟我们讲十法界的业因。为什么会有十法界?现在我们知道了,十法界是唯识所现的,也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从心想生。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从哪里来?心想生。心要是不想,不想是一真法界,所以无思无想无念可贵。但是这些话又怕大家听了产生误会,这是佛法的难处!你误会什么?好,我从今天起什么都不想了,一切念头统统放下,变成什么?变成无想定,无想定将来果报在无想天,外道天,又错了。到底怎样才对?大乘法里教给我们,想跟无想是平等的,念跟无念是平等的,说跟无说是平等的。所以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一真法界里面没有对立。

有无是对立,《坛经》上六祖能大师说得好,那个意思很深。印宗法师是个讲经的法师,知道惠能大师是从黄梅得法的弟子,五祖把法传给他,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他向他提出一个问题,问他:禅定解脱(这佛门常常说的),五祖怎么讲法?惠能大师的答覆简单明了: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印宗法师听了开悟了。我们今天难在哪里?难在妄想分别执著打不掉,斤斤计较这些言说名相。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告诉我们,教我们怎样听经,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听经,用什么样态度来学佛。他说了三条:第一个离言说相,你听经不要执著言说,你要把言说里头的意思听懂,言说是表达意思的,意思重要,言说不重要;言说记录下来,文字是言语的符号,用符号把这个言语记录下来,这就变成文字,变成经典。言语不能执著,文字也不能执著,文字是言语符号,离文字相。要不要言语?要。要不要文字?要。要,不能著相。第一条,你要懂得。

第二条离名字相。佛跟我们讲经说法,立了很多很多的术语,这个术语是为了表达传递真实智慧的一种方便,也不能执著。方老师以前告诉我,他所看到的,他在佛法里下了不少工夫,读了不少经论,各宗各派的典籍他都涉及。他老人家说,所有佛教各个宗派,唯独《华严》是开放的,用现在的话来讲,真正是民主自由开放,这里面有真东西。其他宗派都是过於保守,传到中国来,中国人继承之后,依旧守住古印度祖师大德的思想,不像《华严》。他讲,墨守成规,使它没有办法发扬光大。这是方先生对於一些佛教宗派的批判。这是他的看法,我们想想不无道理。所以马鸣菩萨教我们离名字相。

第三个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我怎么想法,我怎么看法,是自己用攀缘心去读,这个错了。你用这种心,这种心态,你所悟到的是你自己的,不是佛的;是你自己的知见,不是佛知佛见。佛知佛见应该怎样?应该要放下攀缘心,我们常讲随缘而不攀缘。怎么随缘?我读,一遍一遍的读,我懂多少就懂多少,不懂的不要去研究。为什么?一要研究的话,变成我自己的思想见解,不是佛的真实义。佛的真实义是什么?是自性自然的流露。我加一点意思在里面,它就变成识,就不是智慧了。这是大乘佛法最不容易的地方。

我们真的自无量劫以来到今天,从来没有放下过自己的意思,总是把自己意思摆在第一。这样入如来境界,就是入自性的境界,难,太难太难了!违背了性德。所以经典展开,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孔老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能想,一想就错了,愈想愈讹。到什么时候你就明了?古人说得很有趣味,说得很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明白了。千遍读下来,你们想想看,心定了!用读书这个方法来修定,妄想分别执著一起放下。

用读经的方法来放下,这是我过去讲过很多次。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可是你不能用一点意思在里头,用一点意思在里面,戒定慧三学全部都破坏了。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读诵是戒学;一心一意,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修定;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字,没有念漏行,那是修慧。什么慧?根本智。所以你长年这样子读下去,一定会有一天豁然大悟,意思你都明白了。为什么?你障碍没有了。佛经里面的意思是自性里头法尔具足的,不能求,求就糟糕了。

我早年教初学的同学们,我曾经说过,一切经典没有意思,你要知道没有意思,你就不求解了。没有意思是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时候,无量义。真的,我自己学习,这个经一点意思都没有,我在这里头修根本智,般若无知。我跟别人讲,完全能够随顺众生根性,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华严经》照我们今天这个进度,我估计我们长讲至少要一万个小时;短讲,短讲一个小时也能讲完。可深可浅,可长可短,无量义。对什么样对象,有什么样的讲法,哪有一定!要有一定,这个法是死法,它不是活的。佛法字字句句都是活的,你怎么能说它有意思。

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实义在《华严经》上叫不可思议,如来的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清凉就是这样写法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凡夫,解脱是自由自在,我们凡夫苦恼无边。苦恼从哪里来的?你有思有议,自己找的。要知道真心、法性本来没有思也没有议,那就是它的真实义,从法性里面流出来的现相。

前面我们读过「现相品」示相答,这个地方这一段,我们在前面看到世尊示现神通,神通也是现相答,这个文都是现相答前面十句问。清凉大师怕我们看不懂,在这个现相里头每一方,经文里头有八个小段,每一段都有表法的意思。因为跟初会「现相品」里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只提出上首菩萨、佛的名号跟世界的名号,只讲这三个表法意思,其他的省略掉了。怎么能执著?清凉给我们讲的,我们取它做参考,然后你再看看李长者讲的,跟清凉有相同有不相同,这不就是无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讲的都没错。我们要多听,要多读,多听多读没有意见、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才真正通达。你用清净心、用平等觉对待一切法,一切法总是《大方广佛华严》

诸法里头最殊胜的、最难得的,平等。福田也不例外,平等福田为究竟智,诸法平等是究竟智,究竟智佛。十法界的业因,十法界是果报,什么原因造成的?当然有因,因很多、很复杂,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佛给我们说出,佛法界是平等心,菩萨法界是六度心。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平等,佛法界就现前。只要你做到平等,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平等,平等就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怎么会平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平等了;平等就不在十法界里头,十法界里头不平等。

平等心现前到哪里去?一真法界。所以华严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入平等法界。他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这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但是无明没有断尽,在一真法界里头就是断无明,四十一个阶位,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就是究竟智佛;他还没有断尽,没有断尽是智佛不能加究竟。像前面明相智佛,威仪智佛,他的德号里头可以用一个智,加上究竟那一定是极果之位,在等觉之上。但是在此地,我们要晓得,这个佛是代表十信位,第六是代表六信位。我们晓得,这尊佛与究竟圆满的佛果修行的方法相应,在此地的解释,因为他是十信位的菩萨,真实的信心,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往后到经文里面我们还会读到。

这个第六信,十信位修的十种心,这一位是修不退心,究竟不退。如果我们就《疏钞》里头,善导大师所讲的这个意思,初信位的菩萨修信心,二信位的菩萨修念心,初信是东方所表的,二信是南方所表的,三信是西方所表的修精进心,第四是北方是慧心,南方是念心。东方是信心,南方是念心,西方是精进心,北方是慧心,东北方是定心,东南方就是我们念的这个不退心,不退是究竟位,这个信心不断不断的向上提升。「是最可重,故云金色」,他这个世界也是金色世界,跟东方表根本智一样,金色世界。清凉大师底下还说到「佛为福田,以佛为境故」,所以「同上文殊依金色界」。不退心。佛是福田,佛是什么?佛是平等,平等就是佛,我们要多想想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在此地参与多元文化的工作,目标是希求消除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我参与的时候提出两句话,「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是果报,是我们所希求的。全世界的人类,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我们大家能够和睦相处,这是我们所希求的。但是为什么达不到这个目的?就是因为没有平等对待。种族的歧视,宗教的歧视,强弱的歧视,贫富的歧视,你不平,和睦就达不到。

我们中国人讲和平,和是果,平是因,没有因哪来的果。佛给我们讲经说法,都是先说果,然后再说因,众生重视果,他不重视因,所以先讲果。果跟他说明,他欢喜,这个果是什么因得来的,再说因,他就觉悟了,原来是这么回事。你先说因,因还没有看到果,他很难接受。这是佛对这个地区众生应他们的机,善巧方便说法。这个话传到日本,日本的文化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人不叫和平,叫平和。你们看,日本人叫平和,平和就是什么?平是因,因在前面,果在后面,他也有他的道理,也没有错。在印度、在中国,我们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后面,和平。

你要想和睦相处,你一定要懂得平等对待。二次大战之前,日本人没有能统治中国,什么原因?为什么元朝蒙古人能统治中国,满清人能统治中国,都是少数统治多数,日本人为什么不能统治?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对待中国人不平等,歧视。所以中国人不服,中国人跟他不合作,最后他就失败了。你看看满清人入主中国,尊重中国人,尊重中国的文化。他们从帝王、王子、大臣统统学习中国文,统统学习中国文化,非常认真的学习,中国人看到欢喜,你学我们的东西。你从这一方面细细观察,你就知道日本人失败在哪里。征服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完全靠武力,靠武力没有用处。秦始皇就是个例子,完全靠武力,征服了当时的六国,统一了中国。但是不到二十年就亡国了,什么原因?只有力没有德。要靠德行,德行简单的说,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没有不成功的。所以平等福田比什么都重要,他所感得的这个世界是金色世界。以佛为福田就是以平等,以佛为境界,这个意思很深。

再看第七西南方,精进首菩萨,「精进首,正教甚深,必在精进,能策万行,为最胜智」。第七修回向心,菩萨德号是精进首,他在此地表教化。正教甚深,正教就是指大乘佛法,广义的来说,这是心性自然流露出来的正法。菩萨唯一善根就是精进,这是佛在一般经上常说的,世间法的善根有三,叫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叫三善根,反过来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换句话说,世间所有一切不善法是从贪瞋痴生的,所有一切善法是从不贪、不瞋、不痴这三善根生的。出世间大法的善根只有一条精进,精进是菩萨唯一的善根。精进能入甚深的正教,诸佛如来的教诲,进是进而不退,精是纯而不杂。

我们世间有不少学习佛法的同学,不能说他不努力,他也很发愤、也很努力,学的东西很多很杂。所以他那个进,我常讲的,他叫杂进,叫乱进,他不是精进。精进怎么样?精进是一门,这个东西跟打仗一样,如果你把你的兵力集中攻一点,容易攻破。你的目标太多,你的兵力统统分散了,力量就薄弱,就很难取胜。为什么他要学得那么多?他不了解事实真相,觉得每一个法门都好,每一个法门都想学,这个观念错了。一切法门都通达,这是正确的,这个想法没错,但是你学习的方法错了。佛门古大德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你不是要通一切法门吗?要通世出世间法吗?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精进就做到。

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不是我说的,我说不出这个话。有很多人认为是我说的,这是对我的恭维,我不敢当,古大德说的。我是老师教导我的,我们当时一批年轻人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李老师教导我们是一门深入,同时你想学两部经,他不教你,不收你这个学生。你想拜他做老师,跟他学习,完全听他的。学什么经典,他很开明,他不武断,你自己去选择。但是有范围,范围一定在《大藏经》,你在《大藏经》里面去选一部。为什么定这个标准?老师告诉我们,凡是收录在《大藏经》里面的经典,大概都没有问题。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都肯定,这个经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人伪造的。

《大藏经》没有收录的就靠不住了,是不是别人编的,伪造的,就很难讲。所以以《大藏经》为标准,让我们在这里面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程度的。他让你选三次,你选择给他看,他看看你的程度,看看你的根机,你有没有能力学这个。如果觉得你没有能力,这个太难了,你不容易学,你再去选一部。三次都选不中,老师都不同意,老师再给你选一种。总是让你先选,老师尊重学生,同时在这里也有测验学生,有这两重意思在,看看你自己有没有智慧,会不会选择。

选择的这个法门,第一个契合自己的程度,对治现前的烦恼习气,我学了得受用,这是选择的标准。同时又要想到现在社会风气,我学这个经,将来讲这个经,对当前社会大众契不契机?当前社会大众需不需要?不是随便选择的,我想学什么,这个不可以。契自己的机,契现前一般众生的机,这是我们选经的条件。而且是初学,初学不能选太长,不能选大经,为什么?大经讲的时间长,你讲得好,没有问题。要讲得不怎么好,到后头没有听众了,你怎么办?你想到这个问题。

所以李老师跟我们讲经,限制最长不能超过十次,最短不能少过三次,这里头折中的最好五次,一个星期讲一次,一个月讲圆满。大概我们同学当中,十分之六、七都是五次,七次的有几个,十次的只有一个。好像那是朱裴居士,他年岁也比我们大,学历也比我们高,他选择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大概是十次。因为你次数少,听众勉强来捧场还可以,时间太长,捧场就没有了,那要靠你的实力。老师教导我们真的是面面都顾到了。正教甚深,必在精进能策万行,这也是为最胜智,最殊胜的智慧。

下面「圆明可贵,故复云宝」。宝色,这世界是宝色。这一段意犹未尽,我们下一堂还从这一段讲起。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