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七讲)  2004/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7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偈颂第四首看起:

【或见绀青目。观察於十方。有时现戏笑。为顺众生欲。】

这一首偈观方现笑,清凉大师要我们参考「离世间品」最后的一卷,在现在《疏钞》里面是六十九卷第十一页。这是行七步时现微笑,十句我们讲到第三句,我们现在把第三句的文念一遍,「又念言,我今因此假名身故,当得如来充满三世无上法身,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一段前面已经说了不少,但是意思没有说完,就是这段文没有说完。这一段重要的句子就是「当得如来充满三世无上法身」,就在这一句,菩萨示现成佛,做出样子给人看。由此可知,真正觉悟的人不再执著这个身是自己,这是第一个最根本的一个虚妄执著放下了,不再执著能分别执著这个东西是自己的心。能分别执著、能起心动念的这不是心,这是识,佛法里叫识,也叫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真心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过,所以离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真心就现前。

真心,大乘经上常说「常住真心」,真心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时一切处,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不在,确实他是如如不动。起心动念就是波动,现在讲波动。现在科学里讲真空,真空里头什么都没有,哪来的波动?所以波是虚妄的,真空里头没有。《坛经》里面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是真心、是法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这个心性遍法界虚空界,上自诸佛如来,下至阿鼻地狱,所有一切众生共同一个法性。法性就跟真空一样,统统是从真空里面起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华严》所讲的唯心所现;十法界里面的依正庄严这个现象,唯识所变。唯识是虚妄的,但是你要知道妄绝对不能离真,离开真哪来的妄?只是把真扭曲了。就像世尊在经典上给我们讲比喻,譬如我们这个人是真的,这真人,在阳光之下我们行走地上有个影子,有自己的影子,那个影子就是妄心,影子还是依身才有影,没有这个身哪来的影。

所以真心不动。依不动起了波动,这个波微微一动,这就是无明,这就是把不动变成动,不动是真的,不动是永恒的,动是虚妄的。这个意思确实很难懂,这是不思议境界。佛在经上常常用水做比喻,水在宁静的时候就好比是真心,起波浪的时候就好比是识,没有起波浪的时候不动。波浪依什么起?波浪还是依水平起来的,没有离开水平。波浪要一息,马上就恢复到平静,佛这个比喻我们容易体会。因此,佛弟子供佛最重要供一杯水,什么供养具没有,都没关系,没有香、没有灯都没关系,一定供一杯水。水表什么?水表心。确确实实它代表的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杯水决定是平静的,代表真心。如果我们把杯子稍微移动一下,它里头就起波浪,这个波浪很小,但是我们能够觉察出来。它这一动,这一动就是识,心现里面有识变,那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情形我们可以在水边观看,河边也好、湖边也好,你看风平浪静的时候没有波浪,岸边一切景物倒影在水面里头。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倒影得清清楚楚。

往年我在马来西亚,丹斯里李金友居士,他那个旅店有个湖,这个湖是人工湖,面积也不小,听说早年那里是锡矿,锡已经挖完了,这坑以后填上水就变成湖了,有相当的深度。这个岸边有岩石、有树木,他照了一张照片,在水平很静的时候,倒影下去之后,这个景非常非常之美。有一天他偶然把这一张照片竖起来看,竖起来一看,看到里面好多佛菩萨。他这张照片我看到之后,我就让他翻印,我给他题了四个字「华严胜境」。你看全是菩萨,全是佛菩萨。如果你要是把它再倒过来,把它颠倒过来看,全是妖魔鬼怪。他这个照片现在印的很多,流通的很广,诸位不妨细细看看。

那就是不动的时候是唯心所现,一真法界,一动的时候就变成十法界了,十法界没有离开一真法界,就像水不离波,波不离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所以佛才讲真妄不二。有没有真妄?是有真妄,你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妄也是真。所以最重要的,识是从什么地方变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只要一放下,你真心现前,自性现前。真心所现的是法身,所以菩萨出世,出现在世间是示现,做给别人看的,你只要照菩萨这个行谊去学习,你也能够得如来充满三世无上法身。充满三世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超越时空,无上法身现前了。菩萨知道,他做这个示现,肯定有人见到之后心里面有所感悟,能够证得。纵然不能证得究竟地,肯定能够证得分证菩萨位。所以他笑了,微笑自誓。

第四句「菩萨尔时,以无障碍眼,遍观十方所有梵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作是念言,此等众生,皆自谓为有大智力,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个微笑的时候,已就是他来的时候有能力、有智慧、有方法帮助他,把他们错误的知见、错误的行为扭转回来。菩萨要不示现,这个事情没有人能做,没有人能帮助。这一句里面讲,这是用佛眼,无障碍眼,《般若经》上讲的五眼圆明,这就没有障碍了。遍观十方,这不是一个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在前面读过,几乎多数的刹土都有十法界、有六道,只有少数是真正的净土;像西方极乐世界、像华藏世界这样。这里头没有十法界、没有六道,纯一法身菩萨居住修行养道的处所,我们称它作净土。十方世界,很多世界跟我们这里差不多的,所以它有六道,有六道当然它也有梵天、有欲界天,梵天是色界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大自在是梵天的天顶,大自在天王,摩醯首罗天王。

凡夫总有骄慢这种心态,天上如是,人间尤胜,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不要说你做到国王、帝王,现在民主时代的总统、元首、国家领导人稍稍有一点点的长处,自己感觉得值得骄傲,这一骄傲就坏了。这一段里面你看看,「此等众生,皆自谓为有大智力」,这就是傲慢。自己觉得自己智慧过人,神通道力超人一等,起这个念头,有一点点长处瞧不起别人,这是大病。这个病六道众生都有,普遍!儒家教人「傲不可长」,它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所以就劝导你,知道每一个人都有骄傲,希望你这个骄傲不要再增长就好了。佛是教人要出离三界,要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有骄傲的态度没有法子,你出不去。不但你有骄傲的念头这种行为,有念头都不行。

梵天、自在天王,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他们修定,四禅八定,四无量心,有没有骄傲?骄傲的行为没有了。欲界天有,欲界天最高的是魔天,魔从欲界来算,它第七层,它上去就是色界天了。色界天人没有骄傲,就是他没有慢,傲慢没有了,真正是一团和气。我们世间人常讲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在色界天才真正看到。傲慢虽然没有了,傲慢的习气有,这个经上讲的是傲慢习气,微细的念头没断,这个念头是若有若无,说老实话,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自己要知道他一定会把它断掉,自己不知道!这种情形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世间亦复如是。不要说别人,自己,自己有很多习气自己根本就不晓得。别人要是给我们提出来,还不相信,还要跟他反驳。真正修行有相当警觉性的人,有相当智慧的人,你给他提起来,他仔细想想:对,我是有。他承认,那是有功夫的人;没有功夫的人,他不会承认的。你遇到菩萨,菩萨给你讲不讲?不一定,看什么缘分。有时候你不能接受,菩萨也说一下,轻描淡写的提一提,提醒你。但是知道你不会觉悟,你不会回头,可是提醒有好处,多几次提醒,你就会认真的反省。

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我对於经教非常羡慕,对於戒律不能接受。怎么不能接受?我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而且自己以为这个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合乎逻辑!佛所讲的一些理论道理真的是好,超越空间时间。但是制定的这些戒律,戒律是生活规范,生活规范这桩事情,肯定是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印度人的生活习惯跟中国人不一样,文化不相同,环境不一样,气候也不一样,印度人三衣一钵就够了,但是在中国人决定不可能,中国这个地方比印度冷多了,印度是热带。中国,你在中原地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你三件衣服怎么够?这不可能的。饮食习惯统统都不相同。就在中国,三代之礼都不一样,三代是讲的夏商周。我们再看看近代,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跟五十年前不一样,跟一百年前更不一样,怎么能够教我们现代人去过三千年前佛陀时代那种生活规范,去学那个东西。我们是中国人还去学印度人,这怎么讲也讲不通,我实在是想不通。

但是那个时候自己年纪很轻,对老师确实非常尊重,心里面这个疑团总是解不开,也不好意思问。可是章嘉大师有智慧,他看出来了,看出来怎么样?偶尔提一句,「学佛戒律很重要」,提一句。我笑笑点点头。我跟他三年,这一句话至少提过十几次,换句话说,两、三个月当中一定会提到一次。所以他老人家圆寂之后,在北投火化,专门给他做了一个火化炉,我在火化炉旁边搭了个帐篷,在他那里守了三天三夜。我在那里想,我跟他三年,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东西?这一回忆,这一句话最清楚,就是戒律很重要,他讲的遍数太多了。所以一回忆,第一个念头就想到他这一句话,就觉得这一定有用的。本来对戒律毫无兴趣的,现在老师走了,这个话提了这么多,那这不是一个普通话。所以这才对戒律比较上重视了。

看看在家的戒律、菩萨戒律。出家戒律,我们知道不是出家人不能看,阅藏是例外的。如果你要阅藏,那个戒律你可以全部都看,如果不是阅藏,出家人的戒律不能看。以后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怕你看了之后批评出家人,批评人有罪过。他是他的事情,他持不持戒、犯不犯戒与我们不相干,我们尊敬他有福,我们批评他有过失。所以戒律里头并没有秘密,是为了这桩事情。为什么阅藏可以看?阅藏你有智慧,你通达明了,那是另当别论。你不是阅藏,怕你断章取义,甚至於怕你冤枉好人。菩萨大人作略,在这个世间演戏,为人演说,有时候演正面,有时候演反面,都是利益众生,但是你不知道。你是执著在戒条上,拿这个尺码子去量人,不知道东西是活的,戒律也是活的,表演更是活活泼泼。所以戒律你懂不懂开遮持犯,你要不懂这个道理、这个意义,你自己都没有办法持戒,你还能谈别人吗?

戒律是佛的行谊,是善巧方便,是文殊菩萨的妙慧,你怎么会懂得?是不动智佛的妙用。所以我们凡夫要老老实实,要有恭敬心,真诚恭敬听佛的话。从哪里学?十善业。你能把五戒十善做到了,念佛求生净土,你就能往生,这不是假的。轻易批评人,你犯的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尤其是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确确实实龙蛇混杂,蛇是凡夫,龙是圣人,许多圣人出现在这世间,现的相凡夫相,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头都有。他的行谊有善有恶,不一定,谁认识?觉悟的人认识,佛菩萨认识。凡夫哪里会认识?但是要是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他有一个总的不变的原则,那是什么?教化众生。无论你看他做些正面的也好,负面的也好,都是帮助人觉悟。正面帮助这一部分人觉悟,负面帮助那一部分人觉悟,应以什么方法帮助他就用什么方法,活活泼泼。他自己不著相,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是再来人,这不是凡人。

从他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就看他,他自己清凉自在。我们一般讲这人放得下,这人看得开而量大。肯帮助人,善人他帮助,恶人也帮助,冤家对头他还是帮助。你从这些地方观察,你就晓得这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也就是凡人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你细心观察他,他没有贪瞋痴慢,他没有自私自利,有时候看他也要名闻利养,那都是善巧方便,那都在演戏;这个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那是演戏。你在里头仔细观察他,他有没有贪瞋痴?他有没有自私自利?如果发现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贪瞋痴,这是个觉悟的人,这不是迷惑颠倒的人。所以世间真正的凡夫,他有自私自利,他有贪瞋痴慢,这个地方「自谓有大智力」,就是慢。菩萨看到笑笑,菩萨来度他,佛度有缘人,看到有缘人总是会笑。

笑就是有缘。所以你要接引众生、帮助众生,怎么样跟人家广结法缘?见了面欢欢喜喜笑笑,这就结缘。为什么?你跟他有欢喜心,他会接受,会听你的话。你看到这个人讨厌,他看你也讨厌,没缘,你再有智慧,再有神通道力也无可奈何,他不接受。所以诸位都晓得,佛经上常常讲的法缘殊胜。十方三世佛,法缘第一殊胜是阿弥陀佛,菩萨当中,法缘第一殊胜观世音菩萨。什么原因?对人真诚、亲切、欢喜,就是结法缘。你希不希望将来你成菩萨、你作佛能够广度众生?要是想广度众生,现在就要结法缘。现在要不结法缘,你成了菩萨、成了佛,度众生有限,没人听你的。这些话这些道理,当年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的时候,老师常常说。我跟李老师十年,这个话听了几十遍都不止,常讲。所以我们也就学会了广结法缘,懂得怎样结法缘。

学佛一定要刻薄自己(都是做样子给人看),要厚道待人。待自己厚,待别人薄,这是凡夫,而且是没有福的凡夫,没福报。他现在体力还很强壮,他不觉得,总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可是他有没有想到他会老、他会病?一旦你老了,你有病了,没人照顾,这个时候真可怜。聪明人对这桩事情他看得清楚,那他就要预防。他老了,你看很可怜没人照顾,将来我也跟他一样,怎么办?你得想到因果,我现在要修因,我要照顾老人、病苦的人。到将来自己老了、生病了,有人照顾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你能够接待别人,特别是道场,来自四方参学的同学们,你能够接待他,能够爱护他,能够照顾他,使他感到宾至如归,就真的好像回到自己家里来一样,那么样亲切,你将来到别的地方,人家一样这样对待你。你要不懂得,自己觉得很骄慢、很高贵,没有把别人看在眼里,对人很刻薄,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不受人欢迎,这个道理不难懂。这些事实,你只要细心观察,你就能看到。

所以对人好是真正对自己好,刻薄别人到最后是真正刻薄了自己,什么样的因决定得什么样的果报。《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好,你没有能够转过来,业障习气没有能转过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现在纵然是出家,真正转过来的不多,受命运支配的,受业力主宰的,还是占大多数。我们自己要常常想想自己,在现前是业力支配的多,还是智慧愿力支配的多?五十、六十就应当有这个反省,你学佛的功夫得不得力,这个时候有非常明显的感触到,七十以上那就太明显了。我现在是业力支配的,还是智慧愿力支配的?业力支配的苦,不自在,烦恼重重,肯定进入老病的境界。如果是智慧愿力,那就不一样,为什么?你烦恼轻智慧长,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谚语所谓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的精神体力没有觉得衰退多少。当然比年轻的时候肯定是衰退,衰退的幅度不大,还能自己照顾自己。

往年我们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到九十岁都还不需要人照顾,他还是自己照顾自己。李老师给我讲,他的寿命没那么长。他没有告诉我,当然我相信他年轻也有人给他看过相算过命。他给我讲他命运没有这么长,活到九十多岁,那是这一生修来的,这个我相信。他的照片我们这地方很多,大家都看到了,他不是一个长寿的相,他下巴地阁不长,地阁长是长寿,他这个地方不长,他人中长,他这底下短。寿命是修的。

一般修行人绝对没有说是求福求寿,真正修行人不求这个。我这一生从来没有求过福,从来没有求过寿命;我求智慧,我求往生,我求有缘帮助众生。这佛家术语说有缘度众生,除这个之外,我没有任何希求。今天诸位看到这一点果报,这个果报全是这一生修的,而且不是求的,自自然然来的。所以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再跟诸位说没有得失。这一点,许多同学跟我时间久一点的人能看到,我是一个完全没有福报的人,你们看看我出家那时候的照片,那哪有福报?佛门里面跟我同辈的这些法师、居士们都知道,知道我有一点聪明智慧,没有福报又短命。福报是二十六岁以后学佛修得的,不是过去生中的,这一生修的,现在得受用。

我能舍,早年在美国也建了个小道场,能舍,毫不留恋;在台北也不容易建立一个华藏图书馆,离开没有丝毫留恋;简丰文居士供养一个道场,我把它做佛陀教育基金会,一点欢喜心都没有。人家说「这是无条件送一个道场来」,没有一点欢喜,放下若无其事。在新加坡亦复如是,在此地也没有两样。为什么?大乘经念多了,「我」尚且没有,哪来的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我都没有,哪还有我所有的?没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哪有留恋?活一天,记住「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干一天,在哪里干都好,在什么时候干都好,没有一样不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把烦恼习气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淘汰的干干净净,这叫学佛,这受用!所以学佛确实快乐无比,我们常讲的喜乐无比。好,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再接著看现微笑,「离世间品」里面讲的第五句「菩萨尔时,观诸众生,久种善根,今皆退没,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一句话的大义,是「菩萨尔时」,这就是行七步的时候观察众生,许许多多众生多生多劫久种善根,但是现在统统都退失了。所以一投胎一转世隔阴之迷,过去生中修习都忘掉了,菩萨看到之后笑笑。自誓是什么意思?菩萨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这个誓愿要兑现,要为众生接续前世的善根。

所以学佛的同学们要知道,大家在一起根性不齐,有根利的、有根钝的。何以他利根?宿世修学的时间长,阿赖耶识里头佛法的种子多,这一生当中遇到缘,他很容易就生起。这个根钝的,过去生中修行的时间少,修行的功夫又不得力,所以这一生虽然有缘遇到了,实在因为宿世善根不厚,所以显示出暗钝。这才是真正的理由,我们不可不知。如果是根性利的,在这一生当中要发愿,一定要成就;根性钝的人一定要惭愧,努力消除业障。

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解行相应,依教奉行,解在先,行在后。所以世尊当年在世的示现,为大家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四十九年,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在《华严经》里面,你看《八十华严》前面五十九卷,讲修行只有五卷,「离世间品」这一品经讲修行;讲信解,我们不能不知道讲解四十一卷,讲信十一卷。前面十一卷经讲信,「举果劝乐生信分」,这一分里面一共有六品经十一卷。第二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我们简单讲是信解行证,解分里头总共有四十一卷。讲到修行,清凉大师这一分的科题叫「托法进修成行分」,这一分就是「离世间」一品经一共七卷,五十三卷到五十九卷。末后「依人证入成德分」,就是「入法界品」,现在我们取的是《四十华严》四十卷。还是解分占得多,你不解怎么能修行?

在禅宗、在净宗,确实自古以来有很多不解的人、不识字的人,没有听过经的人,老实念佛能成功。他为什么能成功?你要把我的话听清楚,老实。他能成功的道理就是「老实」两个字,他是老实人。我们一般人学,能不能学得到?学不到!老实可不好学。

晒蜡烛,你们晓得这是倓虚老法师《影尘回忆录》里面记载的,这真事不是假事。民国初年,这个出家人老实厚道,一丝毫虚情假意都没有,对待一切人诚恳恭敬,自己真的是谦虚卑下。他自己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出家在道场里面管香灯。人家跟他开玩笑,戏弄他,看他太老实了。夏天大家都晒衣服,这习俗。人家跟他开玩笑:香灯师,你那些蜡烛放的都上霉了,人家都晒衣服,蜡烛搬出来晒晒。你看他真老实,真的把蜡烛搬出来晒,这一晒全融化了。晚上做晚课的时候没蜡烛点了,他把那个蜡烛心晒好的拿出来点,人家看了都笑,没有一个不笑话。维那师当然很不高兴,把这个事情报告方丈老和尚。老和尚出来一看也笑笑,告诉他:你不要当香灯了。他自己不知道,真老实,真听话。你明天起到育王寺去拜舍利,去拜佛去。那个地方有供养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拜了三年开悟了。你看不认识字,开悟之后,他能做诗、能做偈子,会讲经。一般人你去拜拜看,你看你拜三年,看看行不行?别说三年,拜三十年也不行。什么原因?不老实,人家条件就在此地。这就是善根深厚!为什么变成这样子?他无明重。他不是烦恼重,他是无明重。烦恼重是贪瞋痴慢这个习气重,他没有这个习气,他就是愚痴,愚痴属於无明。一心拜佛,他真的拜出感应出来。

由此可知,早年李老师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至诚是什么意思?真诚到极处,没有一丝毫虚伪,这才有感应。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只要抓到这个原则,没有不成就的。跟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面讲的是一个道理,善导大师讲: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如果不是真实心都不能成功,怎么样苦修到最后都走了样,不是那么回事情,这是我们要懂得的。所以教是基础,没有教的基础,这个人老实,忠厚老成,行;不是忠厚老成的人,学不到。像我们这一般根性,既不是上根利智,又不是下愚,这都是中等根性,这上不上、下不下这种人是最难度的。这种人根要扎在哪里?根要扎在教理上。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为这种根性的,他不是为上根利智,也不是为下愚,上根跟下愚很好度。上根的人他一听就懂,依教奉行,决定成就。下根的人老实、忠厚、听话,教他怎么做,他真的不折不扣依教奉行,所以他能成就。当中这一部分难,为什么?妄想、杂念、习气、分别、执著,不知道有多少!这个不要问别人,自己清楚。问别人,别人未必知道,自己比什么都清楚。

你自己还有没有妄念?自己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是不是还被外头境界影响?还被外面境界转?顺自己意思的起贪念,不顺自己意思的起瞋恚,这就是你心随境转,你自己做不了主。你用功,无论用什么功夫,杂念多,没有真正放下自私自利,没有真正利益别人的念头。对人没有那一分热忱,没有真正的关心照顾,一切表面上敷衍敷衍而已,这就是虚伪。虚伪的心怎么会能成就?虚伪的心,不要说是在道业上不能成就,道业是真实,这是大乘经上讲的「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无论你怎么样用功修行,修到最后怎么样?修到最后都落在妖魔鬼怪。你仔细去读一读《楞严经》的清净明诲章,你就明白了。这段经文我们曾经详细讲过,留的有好像是录音带还是录影带,留的有。大家要仔细去研究,对照自己的功行,我将来的结果是落在哪一道?是妖还是魔、还是鬼、还是怪?他的结局,他不是佛道,什么原因?错用了心,不能不知道。同学们跟我这么多年,别的能力没有,至少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善恶,至少你要有这个能力。这种能力要没有了,那就很悲哀了。

菩萨此地看到善根中断的人,他来教他,使他的善根继续。我们过去生中都是修积善根,这一次到人间来中断了。我以我来说,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中断了二十六年,二十六岁才遇到佛法,跟前世的善根接上轨了。前面这个二十六年刚强难化,自以为是,不是遇到真正有缘的真善知识,我们心里不服;换句话说,对这个人心里没有尊敬心,不佩服。所以他教导我,我不能接受。遇到真正善知识,是你自己从内心里面佩服他,服他,别人跟他说一样的话,我听他的,我不听那个人的,缘不同!

我遇到方东美先生,服了。当时我在台北,我接触的这些名教授有十几位,大概有十六、七位,我都去拜访过,对方先生服了。方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佛教不迷信,原来佛教是大学问。过去一直认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它是低级的宗教,多神教,泛神教,从前是这个观念。方老师告诉我,佛教经典里头有世间最高深的哲学。我跟他学哲学时间虽然不长,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竟然是「佛经哲学」,让我大开眼界。知道这个东西这么好,真是希有难逢。

我的缘也算不错,真正方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好像一个月的样子,就一个多月,我的邻居敏孟经先生,他是满清时代的亲王,跟我住隔壁,我们常常见面。他知道我在看佛经,非常热心的来看我,问我要不要一个人指导,我说那太好了,这里头确实初接触很多地方不懂,能有个人指导求之不得。他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这一见就有缘,而且缘非常深。我二十六岁,章嘉大师那个时候大概是六十一、二岁的样子。我有一个老师指导我,这是专门学佛的,是佛学专家。所以跟宿世的缘就接上了。慢慢就观念思想转过来,行为转过来了,知道因果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部《了凡四训》,我跟同学们说过,我拿到这个书之后,这书分量不多,我看书的速度也很快,好像我在一个多月当中,把这书从头到尾看了三十遍,愈想愈有道理。《了凡四训》这一部书是我一面最好的镜子,我看了想想自己,自己那种贡高我慢、自负,那些习气毛病跟了凡先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凡先生能回头,能改过自新,我也从那个时候天天反省检点,知道回头是岸,知道自己错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下半年,我记得学佛六个月,接触佛教六个月,我就发心吃长素,荤腥断掉了,这没有出家之前,还在工作。好像是工作最后的那一年,我把晚餐也断掉了,这一般人讲的是持午。那时候皈依,受了三皈之后,受了三皈五戒我就持午,晚上这餐断了。人虽然看样子很瘦,但是精神体力一点都没有影响,所以很多朋友长官同事都说:你是不是有病?你要检查检查身体。是的,我是去检查,我每三个月去检查,检查很正常,我就很放心。因为我知道身体瘦下来会有点改变,这什么原因?这应当是饮食习惯改了。你看以前什么都吃,现在素食,素食又更进一步晚上这一餐断了,这就是生活习惯改变,生理一定要有相当时间适应调整。所以我也很重视,只要检查没有毛病,我就很放心。所以在那个阶段当中,我每年至少会检查两次身体,一点毛病都没有。再看第六句。

第六句是能为众生做福田。「菩萨观见世间种子,所种虽少,获果甚多,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是真的,特别是在佛门,佛门种的这个种子,善福的种子,种的虽然少,果报不可思议。这个道理一般人听说的多,真正了解的不多,为什么?真了解,你一定肯干。世间人求福报,当然更不必说了。真正学佛的人需不需要福报?要。为什么?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没有福报,在这个时代不能跟众生结缘,显著的,欢喜缘不容易结。

所以世尊教导菩萨如何接引众生,四摄法。四摄法头一个,布施。你没有福报拿什么布施?布施头一个少不了财富,财富是福报。真的没有财富,过去生中没修财布施,这一生当中哪来的财富?我这个命就是这样的,章嘉大师教导我之后,教我学布施修福,我明白了。在那样艰苦生活里面,学节俭,能够节省一块钱、节省两块钱,我就拿去布施。在那时布施,我布施有三桩事,这是做了不少年。一个是印经,因为那个时候开始知道佛法好,就会逛寺庙,逛寺庙里头,寺庙里面常常有人发起印经,大家都出一点钱印一部书,钱多少不拘,一块、两块都可以,我们就随喜。第二种放生,这寺庙里常常有法会举行放生,我们也捐个一块、两块。再就是在医院里面捐医药费,一年总会有一、两次,存个十块、二十块钱,那个时候的钱还很值钱,用来布施做医药费。我学布施是这三桩事情,其他的我没有能力,这个常常有这种缘。这没有想到,以后真的是愈施愈多,有就布施,於是这法缘就愈结愈广。

从民国六十年,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图书馆,我记得台北有个曹居士,曹永德居士,把他家里面的四楼做一个道场,道源老和尚给它起个名字叫志莲精舍,他请我讲《华严经》,我们《华严经》第一次开讲就是在他志莲精舍讲的。第一部印的书结缘,那是我们自己主动发起来印的,《安士全书》。我还记得那时候一本精装一册二十块钱,这书印出来之后没有人不欢喜。封面的四个字,我是请周邦道老居士题的,周老师那个时候也常常听我讲经。第二部就是印《华严经》,因为讲《华严经》,我们印袖珍本,小册子平装一本两块钱,所以《华严经》一套十二本,二十四块钱。绿色的本子,封面是台中李老师题的字。

从此以后,我们自己发起印经,而不是别人发起我们助印一点,主动来做了,一直做到今天没有中断。这些年来我们印《大藏经》,布施《大藏经》,这布施《大藏经》有买的、有自己印的,自己印的有两千多套,也买了不少,至少买了的有几十套,这到处结缘,所以法缘才会这么殊胜。这些年来我们接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他们有许多附带的慈善社会福利事业,我们都参与、都随喜,广结善缘。所以种的因虽然小,果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获果甚多。菩萨出世,看到世间人种善因,他看到欢喜笑笑,为什么?菩萨出世之后,那是众生最殊胜的福田。你修小的供养得大福报,你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有一个贫穷的女孩子在佛门里面布施供养两文钱,很少,后来她做了王妃得大福报。所以佛菩萨示现给大家做福田。下面第七句。

「菩萨观见一切众生,蒙佛所教,必得利益,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是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实在讲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他们是当机者,是来教化众生这主要的对象,他有善根有福德有缘分。这个缘分是感,感得菩萨来应,现身说法。他有善根,善根是能信能解,他有福德,福德是能行能证,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他真干,要不是真干,他不行。

我们今天与佛有缘,缘不深,怎么说不深?我们在佛门里面修学,不能说不信也不能说真信,实实在在讲半信半疑;天天在听经读经,一知半解,不透彻,日常生活行持还是烦恼习气当家做主,听闻的佛法不起作用。这就很明显的自己反省知道,也想改,改不过来,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了。古人所谓的「看得破,忍不过」,还是随波逐流,还是回不了头来。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处在这个地步?如何改进?没有别的,多读多听。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不透彻,你不知道人与人什么关系,人与大自然环境是什么关系,人与天地鬼神是什么关系,你统统搞不清楚,每天依旧是迷惑颠倒,难在这里。

我需要知道我们是中根的人,中根的人要想成就,不能离开经教。我自己的心得,走过这条路,天天在经教里头,一直到现在每天还是读经的时间多,五十三年了。读经有法喜、有进步,对於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真相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从前放下很难,真的要忍,现在放下很自然、很轻松、很愉快,一点都不觉得困难。自自然然不执著不分别了,不起心不动念还做不到。不分别不执著是大有进步,所以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

我常常讲我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对立化解了。靠什么力量化解?读经讲经。讲经天天劝自己,不是劝别人,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学讲经的同学格外要知道。经是讲给自己听的,自己是主要的听众、主要的对象,别人是旁听的。到什么时候讲经才是为别人听的?至少是法身菩萨。像这个地方讲的,这是法身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那可以说这讲经是利益众生的。实际上讲,给你讲老实话,讲真话,还是为自己。真正讲经为众生,是证得究竟佛果之后,等觉菩萨都不行,他还有一品无明没有断,还是要度自己。所以真正讲经是为众生不为自己,那是如来应化,不是法身菩萨。这个道理你要是不知道,你天天讲经,天天学教,很不容易得力;如果知道一切为自己,容易得力。认真的要随文入观,李老师以前常讲,改变思想、改变观念、改变行为,我们真得受用。菩萨应化来做助缘,所以说必得利益。我们再看第八句。

「菩萨观见过去世中,同行菩萨,染著余事,不得佛法广大功德,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是看到什么?看到过去生中的同参道友他们堕落了,菩萨怜悯悲伤。他为什么堕落?这经上写得很清楚「染著余事」,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今天有没有这个过失?有没有染著?於世法、於佛法生起分别执著就染著了。我常常讲这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要是放不下就是染著。要知道这个东西就是麻烦,你就会堕落了,你的结果就偏差了,像四种清净明诲章里所说的,你修到魔道去了。《楞严经》佛给我们讲五十种阴魔,统统是学佛学偏了,走到那里去了,把魔境当作佛境,菩萨在此地悲伤是伤这个事情。「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佛菩萨看在眼里无限的悲伤,出世来帮助他,引导他回头是岸。总得有缘,没有缘那就不行,缘很重要。好,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