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四五讲)  2004/11/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45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九首,我们先把经文念一念: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

清凉大师在《疏》里面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解释,第一段前面我们学过,现在我们从第二段看起,看清凉大师的疏文。「二者,上二句(就是这首偈的前面两句),因缘所生法也」,『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是因缘所生法。第三句,『一切空无性』,就是「我说即是空」。末后一句,『妄心分别有』,就是「亦谓是假名。此二不二,是中道义。」这一段是清凉大师引用《中观论》的偈子来跟经配合,意思很明显。《中观论》的偈子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谓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首偈子具足三观,空、假、中。天台家修行的宗旨就是三观,三观是什么意思?於一切法,你从这三个方面去观察,你才能看到真相,你才不被幻法所迷。

前面两句,因缘所生法。前面一段,清凉大师依法相唯识给我们说明,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没有自体,所以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正是《中观论》上所讲的「我说即是空」。这个空不当作无讲,这个空里面它会现相,虽现相,相不可得,这个要懂,这个意思就深了。末后这一句,「妄心分别有」,这个现象,妙有,真空;相有,体空(性空);事有,理空,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叫中观,中道义,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所以,一切诸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也不可以说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叫四句,「离四句绝百非」,你才真正明了事实真相。

这个事实真相,包括自己的身体,所以他用八识来讲,他不说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他不用这个;不讲六尘,讲六根,讲六识,让你在这个地方体会到自己的身体。更深一层去观察,自己的念头,起心动念,这不是物质,八识不是物质,心心所不是物质;色才是物质,色法,色声香味触法,这是物质。用现在的名词术语来说,就是物质跟精神,或者讲物质跟能量。八识五十一心所可以说是能量、是精神,都是依他起,都没有自体,所以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要认识清楚。你看看,自己身心都不可得。

禅宗二祖慧可在达摩祖师会下,「觅心了不可得」,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能量,了不可得。为什么了不可得?没有自性,缘生无性。你说能量跟物质有没有?不能说它没有,它从哪里来的?这个要晓得,妄心分别有,这是遍计所执。所以,大乘教里头佛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道理跟事实不能不知道。你真正通达明了,你能转境界;你不知道事实真相,那你肯定被境界转,所以通达明了能转境界。转境界从哪里转?妄心分别有;起心动念你要记住,妄心分别有。你起的念头不善,变出来的境界就是三途六道;你起的念头善,变出来的境界就是天堂、就是四圣、就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纯净纯善,不是上帝造的,不是佛菩萨造的,从哪里来的?妄心分别有;善心、恶心都是妄心,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没有了,那就是永嘉大师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就没有了,那才叫究竟涅盘。那我们要问,诸佛如来达到这个境界,他入不入究竟涅盘?如果是内行的人说,我们问这个问题就错了,错在哪里?你起心动念了,你分别执著了。正式的答案是什么?正式答案是一句话都没有,真的答覆你了。这个答案要对你说破,说破是可以说破,说破把你的悟门堵塞,你不能悟入。

所以宗门教学,在这个时候默然,回答你,回答你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没有表情,没有言说,这就答覆你了。你在这个地方要领悟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天下本无事;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庸人自扰之,妄心分别有。真心没有分别,真心没有现相,相从哪里来的?不是别人来的,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自己变现,自己受用。我们跟许许多多的人在一起,这里头就有共业、有别业,别业纯是各人的感受,与他人不相干的。共业怎么样?共业是跟大家一起受用,虽一起受用,还是各各不相知。我跟其他的众生有类似的这种分别,有类似的这种执著,现出的相分就好像是共同在一起的;实际上,各人现各人的,还是彼此不相干。这个意思很深很深,很不好懂,但是是事实真相。

所以,离妄想分别执著,真相大白,这个真相叫中道义。你要是真的明白,对於佛所说的决定没有疑惑,这是非常重要。大乘教里面佛常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列在根本烦恼里头。你看根本烦恼六个,贪、瞋、痴、慢,第五个就是疑,这个疑是对圣人疑惑,对圣教疑惑,这就造成障碍。不疑,没有障碍,百分之百的接纳,接纳之后依教修行,我们今天讲是什么?落实!你要把你所知道的要落实,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应作如是观!这样的看法就是诸佛如来的看法,我们用凡夫的话来说,随俗谛说,你的思想、见解、想法、看法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叫做入佛知见,这个叫解悟。你有没有得受用?那就要看你是不是依教修行,依教修行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知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谓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用上了。

这个三观,空、假、中三观,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在一切法里头,世法如是,佛法也如是,没有例外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佛法也是因缘所生。真如自性里头哪来的佛法?一个妄念都没有,你说个佛法,佛法是妄念,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是因缘生。世尊在《金刚经》上才给我们说了个真话,「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所说的一切法,你要能舍,不可以执著,不可以分别,不可以起心动念,你就真正得到佛法。佛菩萨讲的这些经教,你要是分别它、执著它,它就变成善法。你依教奉行,你不晓得事实真相,不知道事事物物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并皆速灭,了不可得。你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这种修学就变成善法,果报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轮回,你在梦中醒不过来。所以真的了解,观照功夫一定提起来。

观照有没有用妄心分别有?还是用,所以叫观照,观照还是用的妄心分别。分别事事物物是空、是假,相是假,性是空,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还是用妄想分别,初步。一切凡夫都从这个地方起点,功夫要进,要有进步。进步什么?把这个观照养成一种习惯。然后对观照也不执著,照而无照,无照而照,在这个里面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了,这得大受用。果然执著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分别没有了,十法界就没有了;起心动念没有了,四十一品无明没有了,如来究竟果地。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为什么难?妄心分别有这个习气是太重太重!也就是说你见色闻声不可能不起心、不动念,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染上的习气,今天叫它一下要断掉,谈何容易!我们在前面学习的时候,我曾经举了个例子,好像一根很大的木头,树木,泡在水里面已经泡了几千年,泡了几万年。现在把它从水里面捞出来,湿透了!你划一支火柴,你想把它点燃,能行吗?诸位想想这个比喻,那个木头就是我们自己,浸在水里面千年万年,那是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著的习气,太深太深了。佛今天教我们要把这个放下,道理我们明白,试试看。所以,断烦恼可不是容易事情。净宗法门可以不要断烦恼,只要把烦恼伏住就行,这就方便太多了。所以这个法门叫带业往生,八万四千法门都没有带业的,所以净宗法门叫难信之法。

不研究经教反而还容易相信,经教愈研究得多疑问就愈严重,为什么?所有经教里头都没有带业的,你念佛怎么能成就!所以,这个法门叫不思议法门。世尊讲得好,「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换句话说,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对於净土伏烦恼往生极乐世界,都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情?难信不是说我们难信,这些诸大菩萨他们难信。殊不知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菩萨不知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还是要断掉,你才能成就。所以烦恼习气没有断,生凡圣同居土,到那个地方断也是慢慢断。我们伏住才能往生,这点要明了,伏不住不能往生。

伏住怎么样?伏住你就要真放下;伏不住,就是放不下。我常常讲,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我讲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我们真正放下了,伏烦恼,没断,这点要知道。要是断了,确确实实有人产生误会,他是在伏的这个境界,有一点小功夫,烦恼轻了。他自己很高兴,遇到人讲:我的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断了怎么样?证阿罗汉果,我证了阿罗汉。经教学得太少了,把伏烦恼粗浅的境界误以为他烦恼断了。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遇到过,一位老居士(这在佛法里面叫增上慢,是一种误会,他不是有意的,他误会,误以为他证得阿罗汉果),告诉我他贪瞋痴慢没有了,见思烦恼断了。

我到最后只好从经教里头讲,见思烦恼如果断了的话,六种神通就恢复,你六根的能力就恢复了。实在讲,能力是你烦恼断一品,你能力就恢复一品;断两品就恢复两品。譬如佛在小乘经里头常常给我们说的,见思烦恼里头,见惑。见惑,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错误的见解,你对许许多多的事理看错了,这叫见烦恼。三界八十八品,学佛同学你们都熟悉,见惑八十八品断尽,证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现在觉首菩萨就是代表初信位的菩萨,果然你把见惑断尽,你说你今天证得初信位的菩萨,觉首菩萨讲的这些经你完全通达明了,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为什么?是你的境界。这个时候能力渐渐恢复了,首先天眼、天耳,六通里头这两个通了。

然后再往上去,就是思惑,思惑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思想,贪瞋痴慢疑,错误的思想,三界有八十一品。欲界最粗的六品你断掉了,证二果,二果有他心通、有宿命通。他心通是什么?别人心里想什么你知道;宿命通是知道自己过去世,生生世世。证三果,三果就有神足通,神足通是飞行变化,你就可以分身。从此地到美国,用不著交通工具,你起个念头想到哪里,人就到那个地方,你就有这个能力。能变化,像《西游记》里面孙悟空七十二变,孙悟空能力很小,只有七十二变,如果你要得神足通,那可不止七十二变,这能力恢复了。阿罗汉证漏尽通,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尽,断尽之后,永远不会再起来。

所以我就问他,我说阿罗汉是六通都有,现在我们坐在房间里面,在讲话、在讨论,墙外面有车,有人走路,你能不能看见?他看看,不行,看不见。我说这样就说明,你连初果都没有证到。这他才相信。这是一种误会,是你修行有功夫,得轻安,身心感到很舒服,清凉自在,你的神通没现前;如果证果的话,神通一定现前。

佛给我们讲,这个神通是我们的本能,一点都不希奇,各个人都有。为什么现在失掉?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把它障碍住,说老实话,并没有失掉,失掉它就不是真的,性德!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造成障碍,所以叫障,烦恼障、所知障,两大类的障碍。这六种神通都是烦恼障障的,所知障障智慧,你看看世尊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知障障智慧,烦恼障障德相。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尽,烦恼障断了,所知障没断,所以阿罗汉有六种神通,智慧没有开。阿罗汉所证得的,大乘教里面讲只证得解脱,解脱还不是究竟圆满。自性里面的三德,般若、法身、解脱,他的般若智慧没有现前,他没有证得法身,所以只说他证得半个解脱。这是阿罗汉跟辟支佛,我们不能不知道,决定不能够误会。

我们要想断烦恼,要想真正证得佛菩萨的境界,确实是真难。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告诉我,我的同参道友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在这个时代,再往后去,世尊法运末法九千年当中,除了念佛往生净土之外,其他任何法门都不能成就,这话是真话。其他法门在过去有人修行能成就,从今之后不可能。我们要问为什么?现在的障缘比过去不知道要加重多少倍!内有烦恼、有习气,外面有恶缘在那个地方引诱你,所以你修其他的法门不可能成就,只有靠念佛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的条件,你确实能把你的烦恼习气伏住,念佛的功夫深,念头才起,阿弥陀佛!无论是善念也好,恶念也好,第一个念头起,第二个念头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养成这种习惯,你就能往生了,生凡圣同居土。

所以我跟同学们说,我们今天走的这个路子,确确实实要学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许多人都相信是释迦牟尼佛到中国来应化的。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世尊无尽的慈悲,给末法众生示现一个最好修学的榜样。智者是中国天台祖师,天台宗真正建立是在他手上,就像华严宗。华严宗真正成为一个宗派的建立,是在贤首国师的手上,华严也称为贤首宗,不称云华,不称杜顺。云华是他的师父,杜顺是他的祖师,我们中国人叫师祖,杜顺是第一代,云华第二代,贤首第三代,第三代才真正形成宗派;天台亦复如此,智者才形成宗派。

他的见解,佛知佛见,你看看一生讲《法华经》《法华经》是一乘了义的大经。中国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承认大乘教里面一乘大经只有三部,它在大乘之上。一乘是什么?直截讲成佛的理论与方法,再加上境界,总不外乎这三桩事情,理论、方法、境界。古大德承认的三部经,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法华》,第三部是《梵网》。但是,《梵网》没有完全翻译成中文,《梵网经》流到中国只有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只有这一品经。其他的则称为大乘,这三部称为一乘。

所以,智者是佛知佛见,知见同佛。我们今天学《华严》也入这个境界,知见同佛,但是怎么样?烦恼习气断不了。我们看到经上讲的,不错,《中观》上这四句话。我们不能落实!我们见色闻声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是会有分别、执著。只是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是决定断不掉,那是无明,分别、执著我们要认真努力要放下。放下必须是一年比一年轻,境界就往上提升了。你放下一分,智慧就长一分;放下两分,智慧就长两分。修行没有别的,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看破、放下而已。看破是智慧,放下一分你就多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又可以多帮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相辅相成,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是章嘉大师教我的。你要不放下,你看破就是你的智慧不会增长,智慧不增长,你就没有办法再放下,必定是相辅相成。

所以学到的东西,一定要落实,落实是真正放下,不落实不行,这里跟我们讲的空假中三观,我们要能落实。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知道一切法空、假、中,就放下了,你不执著了。所以我常常讲,放下控制,放下占有;你还想控制,还想占有,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念佛也不能往生。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学著,就是放弃占有、放弃控制,这念头不能有。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下面一段《疏钞》的文。「又妄心分别有者,情计谓有,然有即不有,故云一切空无性,常有常空,是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这段就是教导我们落实三观,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常有常空。万物自虚,虚是虚假,一切万物都是虚假的,真的是《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这才是事实真相,所谓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般若经》上虽然说得很详细、很明白,读的人多,几个人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像世尊苦口婆心劝导我们的,「应作如是观」,果然你能作如是观,你就是菩萨,你就觉悟,你就不迷了。

读的时候似乎是尝到浓厚的法味,经本阖起来,依然如故,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丝毫改变都没有。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所以,学是一桩事情,做又是一桩事情,如何学了就能做到?这种功夫古人胜过今人,所以古人成就多,今人成就少。古人为什么能胜过今人?我们在讲席里面也讲过多次,我不承认今人的智慧能力比古人差,我不承认这个说法。那为什么古人能胜过今人?没有别的,古人从小学守规矩,要是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古人是从儿童时候就学持戒,诸位要晓得,持戒就是守规矩。

你看从小,中国的小学,从儿童会说话、会走路的那一天,父母尊长就教他。教他守规矩,教他孝顺父母,教他尊重长辈,从小养成习惯。我们看到在中国许多地区、家族,对於儿童教学有经验的、有成效的这些文字记录。前清干隆年间,两广总督陈弘谋先生,公余的时候也用了不少心,把古往今来对於儿童教学这些资料尽量搜集。搜集来之后,在这里面挑选,把最好的,无论是在理论、方法、效果上都有显著成就的,汇集成一本书《童蒙养正》,这里头有十几篇。要说在经典里面,有,像《礼记》里面的「曲礼」「内则」「少仪」,都是专讲童蒙养正的。所以,中国对儿童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从小教儿童守规矩,修戒、修定、修慧。那个慧是什么?慧是根本智,《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那个无知是根本智;到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实在讲,根本智就是诚敬,我们菩提心里面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根本智;正觉、慈悲是后得智。前面这个三条是无知,般若无知,后面这两条是无所不知,从小培养,所以古人能胜於今人。

今人什么?今人从小没有人教,现在社会一般大众疏忽传统教学,甚至於误会传统教学是封建时代的思想,不适合於现代,这个错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文化,是真理!超时间,超空间。超空间就是超地区,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族群,统统适用;超时间,古时候适用现在还适用,将来千万年之后还适用。为什么?真理永恒不变。你要认为那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为封建服务的,你这个想法、看法就偏差了。所以现在西方教育,在近代看出危机了,社会问题愈来愈严重,找不到方法来挽救。西方人也有聪明人,到东方来寻找,到中国、到印度,古老的文化发源地,到这边去找。

所以,我们要肯定中国传统文化是真理,没有时空限制,也没有专制、民主的限制,没有。无论在什么制度之下,在什么条件之下,统统行得通,这才是宝!佛家讲,佛所说的这些理论、方法、境界叫法宝,中国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典籍也是法宝。有了这个法宝我们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化解现在许许多多的对立、矛盾、冲突,带给社会安定和平,带给一切众生幸福、美满,那叫做宝。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学以致用。

妄心分别有者,情计谓有,实在没有,情,虚情假意,没有真的;真的,在佛法叫慈悲。为什么?它里头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这是真的。情里头没有,情里面只有分别、执著,这叫情计。而事实上呢?事实上,有即不有,故云一切空无性,一定要知道,一定要常作如是观,放不下的自然也放下了。放不下,情计!不是事实。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人就叫佛,就叫菩萨;不了解叫凡夫,明白了放不下,还是凡夫。万物,万事万物总要记住,相有性无,没有体性;事有理无,一定要晓得,当体即空。《般若经》上总结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诸位常常念的《心经》,最后总结,「无智亦无得」,要常常记住你才会彻底放下。我们烦恼习气重,彻底没有法子放下,能放下多少你就放下多少;放下总比放不下好,这是肯定的,你放下的愈多愈好。

修行没有别的,就是天天在练习放下,我今天比昨天又多放下一点,你的功夫进步了。可是初学的人一定要知道,功夫总是进进退退。今天这个经听得不错,是要放下,放下了;明天又忘掉了,控制、占有的念头又起来,总是在拉锯战。行,这就叫做修行,理智跟烦恼在斗争。现在这个斗争,烦恼常常占上风,理智常常吃亏。可是你要有信心,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你要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总有一天我们能够战胜烦恼,克服习气,你要有这个信心,它不是真的,真的那断不了,不是真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被烦恼降伏住?是因为我们智慧不足,我们对於万法的实相(就是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这个我们要相信。我们大乘经读得不少,常常有警觉心起来;没有闻大乘教的,他是决定不会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会自觉,从这个地方就看出来。我为什么能够有这个觉悟的念头?经读得多。为什么这个境界若有若无?有时候提起来,有时候又迷。是我们对於万物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就这么个道理。那经就是要天天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古人讲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要想想,我有没有读够千遍?没有!那就难怪,难怪你在菩提道上进进退退,大多数的人进得少,退得多。

这几年,同学们都常常听到儿童扎根教育,想到儿童,有没有想到自己?在家居士结婚生子,你现在有了小孩,你要帮助小孩做扎根教育,你有没有想到你自己的根有没有?扎根教育讲得很多,实际上效果不彰。是不是真的把儿女的根扎住?难!太难了。什么原因?自己的根没扎好,正是佛教里面所说的一句话,「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你自己没度,你想度别人;我自己没有度,我想度儿女,最后失败的多,成功的是凤毛麟角。要怎样把自己的儿女教好?方法不是没有,有,跟著儿女一起学习。认真努力,带著儿女一起学,行,自己做榜样给儿女看。这也是诸佛菩萨、古大德教导我们,身教重於言教,使小孩在很幼小的时候,他就落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他一生当中不会磨灭,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能够提得起观照功夫,这就是古今求学修道成就秘诀之所在。

佛法的根在戒律,儒家的根在礼,过去古大德讲得很多,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我们冷静思惟想想这两句话,没错。说这个话的人不是现在人,是明清时代的人,那个时候佛法的戒、儒家的礼已经在衰退,古人感叹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孔子生在那个时代,对於社会的风尚,我们在文字里面看到记载,非常感叹,不如尧舜禹汤,所以孔子对於尧舜禹汤这些大圣大贤,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们今天去孔子有二千五百年,孔子当时在世,去尧舜二千年,我们今天想想二千五百年前孔子那个时代,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跟他一相比,伦理道德已经没有了。甚至於我们在社会上,很少人在谈话当中提到伦理道德,没人说了。你在日常资讯里面也看不到,报纸里头没有,媒体、传播里头也没有,没人说了,道断绝了。断绝这个时候还有少数人觉悟,还真能依教奉行,给大众做个样子,这个人不是普通人,这个人是真的觉悟的人,这个人是佛菩萨再来示现的,哪里是普通人!纵然示现的人很少,不多,确实有不少人被他唤醒,从这个地方证明人性本善,人有良知,有良心。人有佛性,佛家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人一唤,醒了。如果这个效应能扩大,从几个人能够变成几十个人;从几十个人能够变成几百个人,这社会有救。末法时期那一线光明现出来了,这个光明会愈来愈大,光照大地,圣贤之道会再兴旺起来。

这个话,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我向章嘉大师请教,那个时候深深感触到,佛法衰微到极处!我们初学有这个忧虑,请教大师,佛法将来会不会有兴旺的一天?他非常肯定的告诉我,有!末法时期,他说佛法有兴有衰,像水里头的波浪一样,有起来,有落下去,现在我们正是往下落的时候,落到底谷又会起来。他老人家很会用比喻,我想想有道理。我们在海边看到许多在海里面游玩的人,随著浪花,一个浪冲起来,把他冲得很高,浪落下来之后,我们就看不见了,不晓得他跑哪里去,第二个波浪又把他冲出来了。确实,圣教亦复如是,我们要有信心。

我们要与志同道合的这些道友们、同修们认真努力,学是天天讲,对於经典要天天讲,要天天听,天天依教修行。不但救自己,而且救了佛教,救度一切众生,自行化他。从哪里做起?要想到戒是根本,要从这儿做起。我们今天佛门,无论在家、出家,持戒为什么做不到?我也常常跟同学们说,以佛法而论,菩萨戒建立在比丘戒的基础上,没有比丘戒哪来的菩萨?比丘戒建立在沙弥戒的基础上,没有沙弥哪来的比丘?沙弥戒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净业三福就很明显给我们摆出来了。

我们净宗学院在此地成立,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条。我们今天十善也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孝亲尊师没有,那是根本。孝亲尊师要怎么做?这些年,我们提倡的《弟子规》《弟子规》就是孝亲尊师,所以它是戒律根之根。学从哪里学起?当然就这个顺序你就知道了,先学《弟子规》;有了《弟子规》,再学《十善业道》;有了《十善业道》,再学《沙弥律仪》,循序渐进,你才根深蒂固。

有人学了,学了之后还是做不到,什么原因?是学了,你也会背,你也会讲,没有做到,你还是没有根。等於说什么?树苗你拿到了,你没有栽下去,所以这棵树苗没几天就枯死,这个难,难在这里。为什么会变成这么难?薰习不够。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放下,你没有看破,没看破是什么?你读诵不够,看破是解门,放下是行门。你懂一句你就认真做一句,才有效果,你才叫真干;懂两句我一定做到两句,要这么干法,天天要读。你要是真干的话,每天至少读两遍,它文并不多,可以放在我们课诵里头去做,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早晨提醒自己,晚上好好的反省我做到了没。一天两遍,要念到一千遍得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年半的时间没有白过,根扎下去了。有这个根,学《十善业道》,我相信,半年,《十善业道》根也扎下去。从《十善业道》再学《沙弥律仪》,我相信三个月。为什么?愈上去愈容易,你根坚固,不难。

这个教育是德行的教育,孔老夫子教学,四科里头第一科,佛菩萨教学也是把这个放在第一个项目。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佛门里面教学的次第,你一入佛门,五年学戒,这个头五年是扎根的教育。现在佛法修学疏忽了这个,所以成就就没有了,从前重视!现在人学教,羡慕佛教的理论,帮助自己言谈,帮助自己写文章,至於真正去做就感到为难,所以喜欢经教的人多,喜欢戒律的人少。你看我们在各地方,讲经的法师有,讲戒律的没有,不但讲戒律的没有,讲《禅林宝训》的都没有。

我过去曾经讲过《禅林宝训》,诸位要晓得,《禅林宝训》一共大概有三百多条,我只讲了十分之一,讲了三十几条。后来怎么样?没人听了,於是我自己想想也不敢讲了。讲的时候有人提出警告,来告诉我,净空法师,你讲经就讲经,你何必去骂人?原来讲《禅林宝训》是骂人的,不敢讲了;那么讲戒律就更是骂人的。现在人要听好听的,听奉承,不听劝告,不能接受劝告,所以只有在经教里头有时候读到这些经文,有所感触,稍微提起。

真正发心修行的人,无论在家出家、男女老少,真正想成就,真正想在这一生出离六道轮回,你不从根本修不行!念佛往生也要从根本修,我对同学们要求真的是不高,只要求到《沙弥律仪》,这是祖师给我们做了典型,做了模范。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人,受了比丘戒之后,比丘戒退了,一生受持沙弥戒,他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做到了。所以我们看到著作里,有时候他老人家提的款是「菩萨戒沙弥」。他的学生(他的徒弟)成时也是了不起,《蕅益大师全集》是成时替他整理出版的。你看成时不敢称沙弥,自称「出家优婆塞」;换句话说,他觉得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他还是做不到,他真正做到了五戒十善,出家优婆塞。近代,弘一大师他老人家也是称出家优婆塞,这都是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典型,名实相副,不敢躐等,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往生。

末后,最后这一段,「又前偈,从本起末,末不异本,此偈,摄末归本,本不碍末,岂相乖耶」。前偈是第八首,第八首从本起末,法性是本,示现是末。第九首,「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这是末;「一切空无性」,这是本。我们要懂得,本末是一不是二,所以「末不异本,本不碍末」。清凉大师在《钞》里头,最后一句话说得很好,「从本起末,即不动真际建立诸法(真际是法性),摄末归本,即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义理无妨」,没有妨害。这两首偈教导我们怎样观察宇宙的万相,不为这些性相所迷。

所以佛法,我常常讲,千经万论只说六个字,性、相、理、事、因、果,千经万论就说这六个字。性是体,用现在哲学的名词来讲,相当於本体,相是现象,本体跟现象的关系。其次在森罗万象当中,无量无边的事,事一定有理,理是事的依据,事是理的作用。你只要通达性相、理事、因果,合起来就是大乘教里头讲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这六个字,通达明了了,就称为佛菩萨,就是觉悟的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