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八八讲)  2005/5/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88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五大段福田甚深,我们看目首菩萨答这一段文:

【时目首菩萨以颂答曰。】

清凉大师在答意里面给我们介绍得很清楚,我们可以把这个《疏》文念一段,「答有数意,一约众生,由器有大小,心有轻重,故得报有差,非如来咎」,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我们也把它念一遍,「二约佛,遍称差别之机,方称平等。即一之多,差不乖等,即多之一,等不碍差,由心平等无私,方能随现多果,终令解脱一味,曾何异哉」。答意文虽然不多,说得很清楚。

在这一大段「福田甚深」,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世间所有的众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谁不求福?福,大要有三大类,一个是财富,物质的受用;第二是聪明智慧,是精神的受用;第三是健康长寿,这是福报的根本,如果没有健康、没有长寿,再大的福报你都不能享。所以这三类把所有一切福报都包括了。

福从哪里来?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一切众生的福报跟诸佛如来丝毫差别都没有。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佛在经上把智慧放在第一,把我们人间讲的福报摆在第三,这说得有道理;世间人头一个追求的福报,把第三摆在第一,颠倒!那个福报是果报,果从哪里来的?从智慧来的。所以清凉在前面第一句话就说「福田是照导引生」,智照导引而生,这话说得好。所以第一个是智慧,无量智慧!第二个是德能,德行、技能;换句话说,德行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能力也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无量无边,我们今天讲多才多艺,多才多艺都没有法子形容。无量的相好,依正庄严像极乐世界、像华藏世界。

佛在经上常常讲这些话,我们听得也耳熟了,可是相不相信?没有人相信。我们今天这三样都缺乏,智慧变成了烦恼,能力变成了造业,福报显示出来是寿命短促,形象不好。文殊菩萨讲的种种差别,好像事实的现象跟如来所说的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文殊菩萨所问的重点就在此地,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我们原来智慧、德能、相好跟诸佛如来是相同的,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个问的意思前面说得很多。

现在看这个答意,答意略说两条,第一个是就众生这边来讲「由器有大小」,这个器是讲根器。佛在经上常说,一切众生的根器有三种,大根器、中根器、小根器。通常我们把器略掉,就讲上中下三根,根就是根器。根器从哪里来的?根器是你迷失自性差别而来的。有人迷得重,有人迷得轻,迷得轻的人就是大根器,迷得重的人就是小根器。每个人迷失自性轻重差别不相同,上中下这是为了说话方便起见,说有三等。这个三是代表无量,无量的等级,各个不相同。

迷失了自性,所以智慧没有了、德能没有了、相好也没有了,把一真法界,原本是一真法界、原本是清净法身都失掉了。失掉,佛法里面用这个名词是让我们警觉,实际上并没有失掉,如果是有时会失掉,这就不是真的。这个真的,佛家定义是永恒不变、永恒不灭,这是真的。自性是真的,自性里头本具的德能当然也是真的。为什么讲迷失?迷失是我们自性现在这里产生障碍。自性德能就像太阳,阳光普照大地,可是今天我们这是阴天,云层很厚把太阳遮住,看不见,是不是太阳没有了?这个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乘飞机飞到云层上面,阳光还是普照。我们的性德就像阳光,现在讲迷失,迷失就是乌云遮盖住。这个乌云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

佛在经典里面也常讲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华严经》上讲是妄想分别执著,佛在大小乘经里面通常讲三种烦恼,一个意思。一个意思,佛说法的时候,说许许多多的名相,这一点初学的人不明了,为什么同一桩事情,佛说这么多名字?这是佛说法的善巧方便,都是帮助我们觉悟的,告诉我们名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是懂得意思,怎么说都可以,不要执著、不要分别,要紧是真正懂得这个意思。所以佛说很多名词,意思就是你不要执著,许多名词里头能会通,能体会到佛说法的真实义。这是说法的善巧,我们现在讲的是教学的技巧,不要执著。

马鸣菩萨教我们听经、学教不执著言说相、不执著名字相、不执著心缘相,你才能够契入;一生起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把佛的意思错解了。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迷得浅的人容易契入,迷得深的人很难契入。读经听讲,有的人听个一遍、两遍他就有悟处,他就明白了;有些人学了多年,甚至於学一辈子都不开悟;甚至於还有一些死在教下,坚固的执著,这就大错特错!坚固执著,经教里所说的这叫所知障,烦恼障之外又有一种障碍,叫所知障,执著你所知道的。所以佛说法确实苦口婆心。

《般若经》上,佛否定一切法,他说他一生没有说过一句法,哪一个人说佛说法,这叫谤佛。明明讲了四十九年,说法四十九年,为什么一句都没说?这就说明所说的都不是法。那真正法在哪里?法在言语之外。言说、名相都不是法,但是这些东西它是一种工具,能引导你悟入正法。你要是在这上稍稍起分别、起执著,你就不能够悟入。这个话不太好懂,我们还从比喻上来说。譬如我们旅行,我们驾著车去旅行,我们要想到上海,你只一上高速公路就有指路牌指著上海。你不觉悟,你以为那个指路牌就是上海,没走多远到了,上海到了,其实距离上海还有几个小时的车程,你把指路牌当作上海。佛讲经说法的言语、名相就像指路牌一样,所以你要放下,你不能执著,你执著这个就错了,要懂这个道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不是这本书!这本书里头哪有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就是!就是为什么跟经上讲的不一样?不是不一样,是我们迷了,把这个境界看扭曲了。那要怎样才能看到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佛说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六根接触的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一般讲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眼前,这眼前就是。这个愈说愈不懂,愈说愈迷惑,这里头有一个事实、有个道理你不明了,什么道理?境随心转。

佛菩萨的心清净,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清净心看山河大地、看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清净。一切众生清净本来佛,山河大地清净,依报庄严,就是极乐世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眼看的,菩萨眼睛看一切众生全是菩萨,我们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相由心生,这个道理我想不难懂。境随心转,这是佛法里头常讲的,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生这个「生」是变的意思,一切法随著你的心想在变化,它不是定法。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文殊菩萨所问的这个不必等目首菩萨来解释,我们就明白了,恍然大悟。这真的是从心想生,真的是随著念头在转变,刹那刹那在转变。

所以根器有大小,大根器的他们的境界跟小根器不一样,对人的看法、对事的看法、对一切万物的看法都不相同,这一点我们能理解,理解得不够透彻。菩萨属於大根器,声闻、缘觉中等根器,这六道众生小根器。六道里头小根器的众生,也是多生多劫在佛法、在圣教里面薰习而成的,不断的在受圣贤教诲的薰习,所以他能够转迷为悟,转恶为善,转凡为圣。小根器可以转变为中根器,中根器可以转为大根器,都不是一定的。所以自己要有愿,佛法讲要发愿,发愿就是我们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有个希望,对现前有坚定的信心,不断的把自己提升,这就对了。

再说「心有轻重」。你修福,前面讲施就是布施,是诸波罗蜜的核心。波罗蜜我们一般翻为「度」,自度、度他。《华严》里面讲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波罗蜜,所以布施是「诸度之前导」。佛常说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一切众生都在修布施,为什么所得的福报不一样?这就是心有轻重。

《了凡四训》里有一个例子,这些例子都不是人编造出来的,都是事实真相。他说有一个贫女到一个寺庙里,见到佛菩萨形像,感动得在那里膜拜、拜佛。身上只有两文钱,这说明很少很少。两文要用我们现在钱来说,像我们现在的币值来讲,大概只是两毛钱,不到一块,两毛钱,你想想看你能买什么东西?现在在香港,两毛钱恐怕买一个面包都买不到。她身上只有这么多钱,恭恭敬敬的拿出来布施供养佛,供佛,心真诚,身上的钱全部都拿出来布施。只知道布施供养,也没有想求福,你看这个心多真。住持老和尚受她的感动,亲自接待她,给她诵经回向祝福,这个女孩子也很欢喜,离开了。

过了若干年之后,她的福报现前,她做了王妃,带了许多金银财宝到这个寺庙里面来供养。这是王妃来到寺庙里修供养,这寺庙是大事,要来好好的接待她。老和尚没出来,她就觉得很奇怪,我在很多年前非常贫穷的时候,只布施两文钱,老和尚亲自接待我,给我诵经回向祝福;今天我带了这么多金银财宝来布施,怎么老和尚不见面?她去找老和尚。她找来了,当然老和尚就见了她,她就问这个事情。他说:从前你舍两文钱,你的心真诚、恭敬,我要不给你诵经回向,我对不起你;今天你是贵人,你带这么多金银财宝来布施,你的心跟从前不一样,你有骄慢心,贡高骄慢,地位高了。所以你今天布施这么多钱,这个福报抵不过从前两文钱。以前两文钱,你的福报是圆满的,你今天布施这么多,你的福报只有一半。我不必出来,我让我的徒弟来接待你,给你祝福,够了。心有轻重。

由此可知,修福不在乎你舍的物多少,不在乎这些。如果在乎这些,那好了,穷人就不能修福了,修福应该是富人的,富人就愈富,穷人就愈穷,哪有这种道里!这老天爷太不公平了。穷人的心谦虚、卑下、诚恳,往往那一点点施舍就能够得大福报,富人虽然舍得多,实在讲,如果我们从比例上来说差很远。你的生活很贫困,一个月只能赚个几十块钱,中国大陆现在还是这样的。很多偏远地区生活很艰难,他要布施个两块、三块;换句话说,一天的生活费、两天的生活费,比例占得很大,占他收入的百分之一,或者是十分之一,这比例就很大!我们再看看,这个世间有许多拥有大财富的人,他的财富有亿万财富,他要是布施一百万、一千万,叫九牛一毛,在他不算什么。所以他舍的一百万不如人家舍一块钱,他舍一千万不如人家舍十块钱,这个道理我想大家不难懂。

我们看看世间这许多大宗教,小的宗教我们不说,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都是这个说法,这是共同的说法,谦卑的人有福。你看释迦牟尼佛,你只要读释迦牟尼佛的传记,释迦牟尼佛对於贫穷的乞丐尊重、敬爱,没有一丝毫轻慢心,这有福。所以这个乞丐他乞讨那一点点食物,甚至於馊了、坏了,那是他维持身命的一点东西。他看到佛,知道自己过去生中没有修福,就把这一点东西供养佛。佛接受,佛欢喜,佛是福田,给他种福,为他祝福,这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一生都过著托钵的生活,我们能想像得到,这些穷苦之人布施这些食物不干不净,佛菩萨、罗汉统统都接受,从来没有拒绝过的,布施的人欢喜。那就看他的善根福德,有些人晚年他就转过来了,有些人这一世转不过来,来世转,业因果报清清楚楚。所以「得报有差」,差别在这个地方。

这个跟前面清凉大师所讲,福田是智慧,智照导引而生的。所以真正种福都是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种福。贫穷下贱,他没有智慧,他怎么样晓得?他只要想到,我这样困苦、这么艰难是我过去生中没做好事,没有修福,今天才落得这个果报,我遇到这个机缘,我要好好的修,这就是智慧。没有智慧,他能想到这些问题吗?智慧在引导。我们看到有很多豪门贵族,他不懂得修福,他修福实在讲太容易了,不知道,只知道享福,不知道修福。你从这里看,你才晓得智慧的重要。这是得报有差。

「非如来咎」。这个「如来」你要记住,这不是讲佛,不是佛的过失。讲佛的过失,这个话就讲不通了,各人修各人得,我没有修怎么能怪别人?这个如来是讲自性。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佛法里面有称佛、有称如来,称佛是从事相上说的,称如来是从自性上说的。这个意思就是说不是我们自己性德的毛病,我们自性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不是这个过失。这是迷了之后才器有大小,心有轻重,觉悟之后就没有了,就没有这个现象。

觉悟的人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完全是性德用事。这个觉悟不是一个小的觉悟,这是大彻大悟,大乘教里面讲的法身菩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样的人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小悟呢?小悟功德也是非常殊胜,阿罗汉小悟,三类的烦恼,执著没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执著,超越六道轮回。你还要有执著,六道出不去,你没办法脱离轮回。阿罗汉执著没有了,他住四圣法界,不在三界之内,也就是六道之内,他超越六道了。他还有分别、还有妄想,没执著,他的障碍就轻了;在四圣法界里面断分别,於一切法分别的心没有了,分别心没有了,平等,一切法都平等了。

器有大小,心有轻重,不是还有分别吗?只是六道众生。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没有执著,虽没有执著,他有妄想。妄想是什么?我们所讲的起心动念。他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会起心动念,但是他没有执著。起心动念是最微细的烦恼,他出不了十法界,所以他必须把分别也放下。起心动念虽然没有断,但是他的定功是愈来愈深,能伏住,能让起心动念不起作用,并没有断,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这才证得一真法界,我们称为法身菩萨,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这个境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心真正得清净平等。文殊菩萨问的是六道凡夫的境界,所以这个不是自性,性德绝对没有变化。性德有变化,它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这是就众生这一方面来说。

下面这一段,「约佛,遍称差别之机」。这是就佛来说,这个地方讲的佛我们要知道,天台大师所讲的「分证即佛」就包括在其中。分证即佛是什么人?《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佛,真佛,不是假佛。为什么?他们用真心,凡夫用妄心,就是你用妄想分别执著,他们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他不用这个,他用真心。真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是这个心。真诚,一丝毫虚伪没有,清净没有染污,平等没有高下,正觉没有迷惑,慈悲没有自私自利,这样的人我们就称他为佛。他也有等级,有程度高下不一样,在大乘教里面,他有四十二个等级,所以他不是最后的究竟圆满佛。

这个地方讲约佛而论,就是这些法身菩萨统统包括在其中。就他们来说,「遍称差别之机」,遍是普遍,机就是众生。众生差别太大,分类来说,就是十法界,这个十法界都是众生。十法界里头有佛,所以我们讲佛一定要很清楚,这里有真佛,讲这个佛也不是假佛,叫什么?相似即佛,实在讲不是真佛,但是跟真佛很接近。你看看真佛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这个佛他还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很贴近。天台大师说这个地位叫相似位,很像佛,但是他的起心动念还没有伏住。定功再深、再进一步,起心动念也伏住了,控制住了,虽然没有断掉,它不起作用,他就超越了,他就变成分证佛。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差别在这个地方。

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佛,没见性。十法界里头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下面有六道:天道、修罗、人道、饿鬼、地狱、畜生,千差万别。遍,遍是普遍,普遍里面就有平等,所以后头讲「遍称差别之机,方称平等」。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有求佛菩萨帮助,有这个愿、有这个心想求佛菩萨,佛菩萨就来应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来应就是遍称差别之机。应的身相不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我们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看到,菩萨以三十二应身,三十二种不同的身分,你喜欢什么身分,他就现什么身分。

我喜欢佛的身分,可是菩萨并没有在我面前现佛的身分,那是什么?我这个喜欢是个妄想,是一个过分的奢求,心不清净,甚至於没有感应。古人讲的话叫「至诚感通」,真诚,诚到极处,感应就现前。诚,什么叫诚?有很多人讲我诚心诚意!其实他根本不懂得诚的定义,诚怎么讲的,他不知道。清朝曾国藩先生对这个「诚」有个解释,解释得很好,跟佛法、跟儒家都通。他在读书笔记里头给诚下了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你还有妄想、还有念头,不诚。

至诚、真诚到极处,心地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时候就能感通,你说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是真心不是妄心。我们能不能做得到?能,时间很短。时间长心就动了,在几秒中当中,往往每个人都能做到;说一分钟,那就靠不住了,你会起妄念,一个妄念没有的时候,诚。你平常有这个愿望,当你在一念不生的时候,境界现前了,你见到佛、见到菩萨;念头才一起来,我见到菩萨,欢喜心起来,没有了,相没有了。这种现象有不少人亲身遇到过。所以妄念起来的时候,这境界就没有了。

可是佛应化在世间有四种身,有四类应化。有应身,应化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像中国有很多祖师大德是古佛再来的,示现也在这个世间投胎,也有福,跟我们一般人差不多,住在这个世间住个几十年教化众生,这叫应身。有化身,化身是突然你遇到了,他也来教你,教完之后他走了。走了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他,你也不知道他的姓名,甚至於你也不晓得他从哪来的,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化身很多。另外还有一种,在你一个机会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等於说附在一个人的身上,帮你解决疑难,讲得头头是道,完全是智慧。这个人平常说不出这些话,给你说完之后,再过几个钟点,你再问他,他也说不知道。这种情形,讲经说法的人感应最多,上台说得头头是道,佛菩萨加持,下台之后佛菩萨走了,你问他讲什么,他自己也不晓得。自己所预备的功课,往往在讲台上一句都用不上,上了讲台滔滔不绝讲几个钟点,不知道智慧从哪里来?都是属於感应。

诸位细细去思惟,你才懂得这个叫平等,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众生程度差别不一样,应该给他说什么法就给他说什么法,绝对让他得利益。程度差的,你讲得太高,他听不懂;程度高的,你说得很浅,他没有必要,这叫契机契理,这叫平等。平等绝对不会是一样的,它有差别。就像你对人一样,你对大学生、对中学生、对小学生、对幼儿园的学生,你所讲的他都懂,他都欢喜,他都能受用,这叫平等。这是真平等,真正统统都照顾到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疏钞》里面的答意,我们接著念下面这段文,「即一之多,差不乖等,即多之一,等不碍差」,我们看这四句。在真实法里面,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没有对立的,这叫入不二法门。佛说这个境界叫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这是我们初学,不但是初学,就是老修也很难理解的,没有对立。我们在十法界里面,无量劫轮回到今天都是生活在对立的世界,譬如有人有我,人我就对立了,有大有小,大小对立了,长短对立了、远近对立了、先后对立了,总没有办法说离开这个相对的空间。

大乘教里诸法实相,真相里头没有对立。这桩事情,现代科学家有新的发现,我听到同学们讲美国太空总署发表最新的科学发现,告诉我,科学家现在发现空间、时间不是真的。他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空间等於零,空间等於零,远近就没有了,没有远近的距离;他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时间不存在,时间也等於零,时间等於零,先后就没有差距,先后就平等了。换句话说,你能看到过去,你也能看到未来,过去未来都在眼前,这是我们很不能理解的。《华严经》上称「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一跟多不二,平等跟差别不二。

在我们现在这个境界里,平等就不是差别,差别就不是平等,一就不是多,多就不是一,它总是对立的,所以相对的世界。真实的世界里面没有相对,没有相对叫入不二法门。什么人能够入不二法门?实在我们前面讲得很多,法身菩萨。所有一切的相对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里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对立就没有了。诸佛菩萨、这些法身菩萨,他们住在不二的境界里头,我们六道凡夫是住在相对的境界里面。我们不了解他们,他们对我们很了解、很透彻,他应化在六道,甚至於应化在九法界。就佛与法身菩萨而说,这四句话就是描写他们的。

「即一之多」,多从哪里来?多是一变的。一是什么?法性。多是什么?法相。一是法身,多是报身,这讲我们凡夫九法界里面报身,业报身。每个人造的业不一样,所以每个人报的身相不相同,业报!不是佛法里面讲的法身、报身、应身,不是说那个。那是说什么?说诸佛与法身菩萨,三身。我们每个众生都有三身,法身,法身是真心本性,这是不生不灭的,纵然堕在阿鼻地狱都有,法身不变。可是我们的清净报身、千百亿应化身没有了,被障碍掉了,不起作用。这一障碍之后,我们就会变成业报身,起心动念是造业。

业有善有恶,善业在三善道受报,恶业在三恶道受报。善恶两面都没有,两面都放下了,果报在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如果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好,你就出离十法界了。出离十法界就是法身菩萨,入诸佛这个行列。这四句所说的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所以什么是一?什么是多?什么是差别?什么是平等?一是平等,多是差别。即一之多,差别不碍平等,差别就是平等。

「即多之一,等不碍差」。多是从事相上说的,事相千差万别,体性是一个,全是法性变现的,所以平等不妨碍差别。平等不妨碍现差别相,差别不妨碍平等,它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证的,这个境界是真的。《般若经》里面所说的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就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因为我们的心有执著、有分别、有妄想,就在面前,见不到,所谓是当面错过。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见到了,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源是什么?源是能现能变,能现能变是真性、是法身。

由此可知,佛跟众生差别就在此地,你要是证得实相,生死没有了,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有没有了。这我们才稍稍能体会到少分,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原来他没有离开一真法界,他在我们这示现。示现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如果起心动念,他就变成凡夫,他就堕落了。种种示现,从来也没有起心,也没有动过念头。不但是说而无说,现而无现,无现而现,讲现身,这个境界没法子想像,所以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事实真相,这四句说明了。

「由心平等无私,方能随现多果」,这是讲诸佛。诸佛在九法界里面现身说法一点障碍都没有,能够同时现无量无边身,随现多果。我们讲神通广大,同时可以现无量无边身。怎样才能做到?由心平等无私,就做到了。现无量无边身,这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能,你有这个能力,本具的。

所以你要是读了这个经典之后,你看《西游记》孙悟空七十二变,那算什么。那种能力太渺小了,只有七十二变。法身菩萨他的神通作用无量无边,没有数字的,佛说这是我们的本能,自性本来具足的。坏就坏在分别执著,所以我们今天修行修什么?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学不执著,这就是真正会用功,学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是绝对做不到。先学,第一步学不执著,果然一切都不执著,你就出离六道了;样样都执著,麻烦,六道出不去。

不执著,我还能办事吗?办事要执著,心里头可不能执著,办事没有妨碍。你看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教化弟子,他也执著、他也分别,分别就是不分别,那是什么?唱戏!你要懂得唱戏,你就晓得这个道理。唱戏,剧本叫你这个时候笑你就笑,叫你这时候哭你就哭,你自己并没有意念我要笑、我要哭,剧本叫你怎么干你就怎么干。所以人生,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演戏,不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不可以执著。要演一场好戏,演给众生看,无论演什么角色,都是帮助众生觉悟,所以菩萨现无量无边身。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懂得怎样放下执著,怎样放下分别。事上可以用妄想、可以用分别、可以用执著办事,心里头要一尘不染。

他这里「由心平等无私」,最重要的那个心要清净、心要平等、心要觉悟、心要真诚。事,事是要随众生的缘。众生执著,我随顺他的执著;众生分别,我随顺他的分别,这样就好接触。我们拿起这个东西,这是什么?众生讲这是纸扇,我们也叫纸扇,也分别。他执著这是个扇子,我们也执著这个扇子,好讲话、好沟通。如果说,你举起来之后,他说扇子,你一句话都不说,这怎么能沟通?怎么能达成教化?所以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这事就没有障碍了。事事无碍,心里头一念不生,绝对不认为这个东西就叫纸扇,叫什么名字都可以,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自己心地清净不染,对外面,对一切众生面面都周到,统统顾及到。所以差别不碍平等,平等不碍差别。

「终令解脱一味」,这是最终的一个目标,终极的目标是要令一切众生帮助他们解脱,帮助他们契入一味,这个教学的目的达到了。为什么说「解脱」?脱什么?脱是脱离,解是解开。妄想分别执著就好比绳索捆绑著你,你要帮助他把它解开。脱什么?脱六道,脱三途、脱六道、脱十法界,脱离!他今天堕在三途,堕在六道,堕落在十法界,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害惨了这一切六道里头苦难众生,他不觉悟,每天还在搞这些。佛菩萨把这些宇宙之间一切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佛菩萨的教诲只能到此地;真正放下还是你自己,你自己听不懂,那你没办法,你迷得太深;听懂,做不到,你业障太重,你要发愤,你要努力。

那我听懂了还放不下,这怎么办?继续再听,你懂得不够透彻,真正透彻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佛法讲修行,修行容易,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个屠刀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立刻放下,你就是本来佛,究竟圆满佛。所以转凡入圣在一念之间,难在哪里?难在你明了太难,所以「知难行易」这句话用在佛法上是非常恰当,知太难,行太容易。你为什么不能行?是因为你无知,你知的不够透彻。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学生真听懂了,一下放下了。你看看一部经还没讲完,有人开悟,有人证果,有人居然成佛了。当然不是每个人,它真有,为什么?「器有大小,心有轻重」,每个人果报不相同。

我们过去学《楞严经》,我早年,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楞严经》《楞严经》才讲到三分之一,阿难开悟了;经还没有讲到一半,摩登伽女证三果,这个太殊胜了。所以行真的不是难事情,知太难!如果知要是那么容易,世尊就不用说法四十九年了,哪要那么辛苦?众生难度,就是迷得太深,坚固的妄想分别执著,怎样讲、怎样劝,他都不肯放下。佛对众生信解行证,只能做到两个字,帮助你生信、帮助你理解,至於行跟证是你的事情,佛是一点都帮不上忙,佛只能帮助你信解,这个道理要懂。迷是你自己迷的,不是佛迷了你,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自己要觉悟,你自己要回头,你自己要放下。佛统统放下了,对你丝毫都帮不上忙,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修行,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个师父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师,领我们进门,修行在自己。经天天要读,读经是什么?跟老师沟通!老师现在不在世,展开经本看看他所说的、他所教的。他老人家讲了四十九年,我们四十九年都学不完。他说的东西太丰富、太多了,这里头有无尽的宝藏,你真正契入,无量的欢喜。我们常讲,这是老师告诉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读经是享受,我们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研究是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不契入,你不能体会,你契入境界,你就体会到,确确实实他在帮助我们。我们只要觉悟,我们把烦恼解除,我们脱离苦海,离苦得乐。所以这个解就是破迷开悟,脱就是离苦得乐,这是佛法教学终极的目标,帮助你契入。

「曾何异哉」,懂得这个,那文殊菩萨代我们所问的,你全都了解、都明白了。这是答的意思,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要看目首菩萨对文殊菩萨的答覆,其实他们一问一答都是在唱双簧、都在表演,目的帮助我们这些愚痴人。我们听他一问一答,听了之后生智慧,了解事实真相。请看目首菩萨第一首偈颂:

【譬如大地一,随种各生芽,於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十颂举十喻,喻上诸义」。菩萨的答覆是用偈颂,跟前面一样十首,十首偈颂。十首偈颂统统是举的比喻,解答前面十个问题,文殊所问的:众生布施果报不同,所谓种种色,色不相同,形状不相同。他问的十句,菩萨用十个比喻来解答,答覆前面每一个问题,所以喻上诸义。这个「上」就是文殊菩萨所问的十个意思。

「初一总喻印成,后九别显所以」。这第一首是我们刚才念的,是总的来说。总的说什么?就是种种不同,众生布施果报种种不同,后面九首偈才说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会不懂?我们先来看第一首,清凉注疏里面说「前中初句」,这个前中就是第一首,第一首第一句,『譬如大地一』。「等是缘等,彼此共许」,缘是相同的,这个等是平等,缘是相同的,这个我们都能肯定,都同意这个说法。你看他用大地、植物来做比喻,大地是一,这一块地,但是这块地里面所生的这些芽、树木、花草不一样,很多很多的种类。

所以这第二句「异乃因异,答别之由」。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不一样。这个第二句『随种各生芽』,种不一样!桃的种在这个地下它就生桃树,花的种在这个地下长它就开花,稻米的种落在这个地下,它就长稻穗,各个不相同。因不相同,缘相同,缘是什么?缘是大地。

我们讲植物的生长,我们在经里头,佛也常常用这个做比喻。种子是因,因要没有缘不能够结果。譬如我们说桃,桃核这是因,我们把桃核放在玻璃杯里面,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桃树,为什么?没有缘。它的缘是什么?它的缘头一个要土壤,要给它种在地里头,土壤的时候,它还要水分,还要肥料,还要阳光,还要空气,还要加上人工,这都是它的缘,缺少一个它都不行,它都长不好。野生的这些树木、水果,有野生的,不是人工培养的,野生的,那就是人工这个缘没有。但是野生的跟由人工培养的,那缘不同。你看人工,现在讲改良品种,使它长得更美,所以佛讲「四缘生法」。缘虽然同,种子不一样,所以「随种各生芽」。芽再长大就长成苗,苗就长成树,树才会开花结果。这是总说,总的答覆为什么会有不同。

第三句「无异思惟,诚如所见」。『於彼无怨亲』。这个大地对於所有的种子决定是平等的,不会说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没有这个道理。可是有些植物长得很好,有些植物没有办法,所以有种子在这里种,它可能不结果,可能不开花,这是什么原因?还是缘不同。譬如寒带的植物,你把它移植到热带这个地方,虽然同样有大地,水土不服,它不能生长;热带的这些植物放在寒带里也不能生长,不是因,缘不同。地没有怨亲,这样子我们就晓得这个缘里头还要包括气候。高山上的这些动、植物跟平地又不一样,生活环境不相同,温差太大。所以都是缘不相同。

用这个比喻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於彼无怨亲」,决定是平等的。众生得益,得到的利益不一样,我们从大的差别里头,你就能看得很清楚。有人听佛讲经,证果了,这是最高的,有人证阿罗汉果、有人证菩萨果位、有人证佛果,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证佛果,分证即佛,这是一等的。二等的,觉悟了,破迷开悟,虽然根性没有上根那么利,也算不错,他知道怎样修行。下根的人没有开悟,连悟都谈不上,但是他相信因果报应,能够做到断恶修善,出不了六道轮回,在这六道里面把自己的业障减轻。

我们今天讲到最低的,在这个世间有求必应、心想事成,改造自己的命运,像《了凡四训》《了凡四训》那个成就在整个佛法里是下等的、下品断恶修善,上等是成佛,中等是开悟。转迷为悟,中等;转凡为圣,上等;转恶为善,下等。如果连这个恶的念头、恶的思想、恶的行为都转不过来,那你在佛法里什么都没得到。不是佛不平等,佛同样在说法,学生里头根性大小不一样,来学习的心态不一样。

那就是印光法师常讲的,这有人问老和尚:有没有方法能教我们很快的契入佛境界?老和尚答覆著:有!什么方法?诚敬。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至诚恭敬,你就能契入。我们讲这上中下这三根,诚敬这里头就有差别,十分诚敬,转凡成圣;八、九分的诚敬,转迷为悟;有个四、五成的诚敬,转恶为善;连转恶为善都做不到,诚敬不够!这是我们,你就看看学佛的这些同修、这些善男信女,我们看他,像初一、十五赶庙会去烧香,在佛菩萨面前磕头祷告,好像很诚敬,其实那个诚敬只有二、三分。好像我们煮东西吃一样的,那个热度不够,煮不熟!道理就跟这个彷佛。诚敬心为什么生不起来?知法太少,你学习的程度不够,要真学要真干!

在这个时代,可以说半个世纪以来,学佛真正有成就的人愈来愈少。现在就是能改造自己命运的都成了凤毛麟角,在古时候改造自己命运断恶修善的太多太多!这就是真正得佛法的利益,学佛真正得利益的人多。现在为什么没有?「器有大小」,小根器,小器业障非常深重,想学好,敌不过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诱惑在佛法讲魔障,敌不过魔障。

心里面有烦恼,贪瞋痴慢,外面有诱惑,不能不造业。自己也知道造业不好,造业可能受果报,可是怎么样?改不掉!有人问我:法师,这怎么办?你想想原因是什么?你无始劫以来受这些烦恼习气的薰习,烦恼习气太重太深了。你学佛,你接受佛法的薰习,佛法薰习时间太短了,敌不过。我们佛经里很多比喻,前面我们都读过,好比这是一块柴火,泡在水里面泡的时间太久湿透了,现在我们拿一根火柴想把它点燃,怎么点也点不燃。一根火柴点不燃,两根,那一包火柴统统烧光了也没把它点燃,湿透了。我们今天就是这根器,那火柴力量太小了。

所以方法有没有?有!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锲而不舍,天天学。怎么个学法?听教。听教不要听得太多,听得太多,你听杂了、听乱了,你的精神意志都不能集中,所以收的效果很少。那要怎么听?听一部经,反覆的去听,真正听懂、真正听明白了,真正能够落实到自己生活上,你再换第二部经。一样一样的学,不可以同时学很多种,同时学很多种收不到效果,为什么?你心是散乱的。同时你只学一种,你心是定的,定能生慧。古人教人、佛菩萨教人都是教你一门。

我们今天看到《大藏经》,这是佛留下来,这么多的教诲,你要知道佛所讲的不是教一切众生的,是教某一个人的。哪一个人来向佛请教,佛观察他的根机给他说法,他得利益,就如同大夫诊断处方一样。这个病人去找大夫,大夫给他诊断、给他处方,专门是对他的。他听话吃了这药方,药到病除,他恢复健康。这个方子别人不能吃,为什么?不对你的症。纵然是同样的病,处方里面下药有轻重不同,这个道理大家好懂,佛说法也是如此。所以现在佛不在了,留下一大堆都是从前的处方,我们现在是乱吃,不但治不好病,会毒死,这是真的。

法不契机,会断了你的法身慧命。我在做学生的时代我就是这样的思惟、这样的想,我们那些同学听到之后不服,哪有这种话,去问老师,老师点点头:他说得没错。法一定要契机。现在就难了,我们现在学什么好?几千部的经典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从哪里下手,这个要懂得,要有人指导!所以老师就是我们的引导人,老师能观察根机,当然比不上佛,但是他总是学得比我们时间久,比我们多,他经验丰富,可以提供我做参考。可是根本的根本,你要记住,佛讲的一个原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要把这个原则抓住,你就晓得从哪里学起。从持戒学起。

持戒的经典里面,第一部要学什么经?所以我们有个指导的原则,指导的原则是「净业三福」,只有四十四个字,不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头一条四句十六个字。我们今天把它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十善业道经》,这两部经专门讲这四句。这你就知道你从哪里学起,要从这里学起。这在整个佛法里头是基础,等於说是幼儿园的课程。我们如果舍弃了,去搞大经大论,你这些基础没有了。大经大论学一辈子,学了一些佛学常识,不得受用。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我教学的经验,我看得很多。所以学习一定要懂得从根本修,这个是根本的根本。

在大乘教里面,讲孝亲尊师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孝亲尊师再能够扩大,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观世音菩萨,平等慈悲;文殊菩萨教我们要理智,不要用感情;普贤菩萨教我们要真干、要实践,才能得到真正受用,大乘教法。你底下没有基础做不到!天天念《地藏经》,有口无心。《地藏经》里面,光目女、婆罗门女那种孝亲的精神,你读了你也很羡慕,你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弟子规、十善业道的基础,这个太重要、太重要了。

所以『佛福田』就像这个比喻一样,决定是平等。佛福田就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要开发我们的性德,那你就一定要懂得用什么方法来开发,要听佛的教诲,一天都不能离开。你离开了,你就被现在社会的染污薰习。所以我们每天读经、念佛、学教,时间愈多愈好,一天都不可以松懈。这个样子你能够学个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转过来了,境界就转过来了。最低限度转恶为善,把你这一生整个命运改过来,像了凡先生一样,甚至於比了凡先生还要殊胜,这是佛法最低的利益你得到了。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