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四讲)  2006/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后三偈开章,我们从这个地方念起:

【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何况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十方一切诸如来。悉共称扬不能尽。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於中说少分。譬如鸟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尘。】

这个三首是贤首菩萨提出他修学的报告,也就是报告菩萨依「净行品」修行,所获得的无量功德。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这段说得非常详细,我们也应该认真的来学习。我们把《疏》前面这段念一念,接著今天我们要讲的。「以发心之德,况出修行,巧显深广」,这句是总说。「於中初偈」,初偈就是第二首偈,「若有菩萨初发心」这首偈,「举发心章」,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个发心是初信位的菩萨,初发心。初发心的功德,古德常讲,成佛有余!你就知道那功德多大,十方诸佛都赞叹不尽。问题在什么地方?心是发了,不能够持久,也就是讲退心了。发心的人很多,退心的人也很多,真正到不退转的没有几个。

这种现象我想每个同学都有经验,我们看看周边发心的这些同学,再想想自己,就明白了。古人有个比喻,说发心就像鱼子一样,你看鱼子生下来的时候有多少。可是鱼子能够长成大鱼,太少了,就是说它的死亡率太高了。比喻发心到修行证果,不是个容易事情;可是如果不发心,你永远不能成就。发心最难能可贵的,是如何保持永不退转,就像前面李长者给我们的开示。尤其是在现前的社会,学佛是真难!内有烦恼习气,外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诱惑的力量空前的巨大。在过去,没有这么多的诱惑,现在的诱惑力量太大了,几个人能够在这种巨大诱惑里面不动心?可以说一万人里面找不到一个,这是说实话。

怎样能保持著不退心?只有一个办法能保持,这个办法是念念不离圣教,除这个办法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圣教是经典,每天不离开,每天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因为这样做法,你才能够远离外面的诱惑。要接受外面的诱惑,你的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决定不能成就,因为读诵很勉强。为人演说,演是要表演,要做给人看;说是要为人解说明白。那你得要有充分的准备,像讲经、讲演,事先都要做充分的准备,如果不离开这些诱惑,这个准备工作你做不到。

今天诱惑最大的,排名第一的是什么?电视。你能够不看电视吗?你能够不听广播吗?能够不看报纸杂志吗?全是诱惑!如果每天在这上接触的时间,超过我们读诵受持的时间,那你当然会退!你怎么能不退转?又何况现在的都市,都市的染污是最严重的。你到路上去走走,你看到处所贴的广告,广告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暴力、色情、杀盗淫妄。这个接触到了,能不动心吗?你能够保住清净平等觉吗?难,难在此地。现在不但都市,农村也受到染污了,这一类的广告,我们开车走过这些农村也都看到,一年比一年成长,多起来了。这决不是个好事情,这种严重的染污,它的结果是非常可能让整个人类,地球上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灭绝,这就叫世界末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社会现象是末日现象,末日的徵兆,不能不提高警觉,先救自己,救自己最稳当的办法是念佛。

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的,建念佛堂,念佛堂里面大众在一块共修的,人数最好不超过二十人,小念佛堂。如果我们有一百多人,我们可以建五、六个念佛堂,认真努力的修行!有同修来告诉我,我们这个地方有些人想念佛,请不到法师来领众,我们不懂得念佛的规矩。这是小事,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国内北方长春的百国兴隆寺,常慧法师的念佛堂,可以去参学,到里面去住一个星期、住半个月,你就学会了。南方杭州临安东天目山,齐素萍居士的念佛堂,东天目山昭明寺。她那边有三个念佛堂,每天在山上念佛的人有三、四百人,可以去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到山上去住个半个月,住个一个月,你就学会了。学会之后,你回去就能够领众,回去就能办你们地方上的小念佛堂。念佛堂小,容易照顾,二十个人是非常理想的人数,又容易维持,开销少。要想成就,成就的秘诀就是止语。黄忠昌居士有一篇止语的心得报告,我们道场有,诸位可以向柜台上拿一份,回去仔细看看。

世出世法真正成就是在真诚恳切,这是秘诀!佛法里面,你看许多仪规第一句,「一心称念,一心顶礼」《弥陀经》上跟我们讲的,念佛要求的标准是「一心不乱」。起心动念就二心、三心了,就不是一心,一心有感应,二心、三心,感应就破坏了。止语容易得一心,为什么?我不跟别人讲话,别人也不肯跟我讲话,我心里面一天到晚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杂念。这个发心功德就不可思议,这是净土宗的发心。

真正能做到对念佛往生这桩事情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一个不成就!可是这个里头最重要的是不怀疑。如何才能做到不怀疑?那你要相信释迦牟尼佛,要相信阿弥陀佛,他们决定不会骗人。他们讲的话,句句话一定是真实的,我要百分之百的接受,接受之后要真干。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当然要把这个世界放下,这个世界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我想放下,我还有些家亲眷属,还有些要好的朋友,难分难舍;尤其是母子的亲情,夫妇的爱情,最难放下的。这个东西常常在你念佛的时候,起心动念,夹杂在佛号当中,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坏了。你要想成就,这些夹杂要放下,不能有夹杂,你才能得一心。否则的话,虽是念佛,不是一心称念,是杂心称念。杂心称念当然也有好处,功夫不纯,这一生往生靠不住;一心称念,这一生往生是决定可靠。

所以只要能够遵守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样都摄六根,我在此地告诉大家,止语就是都摄六根最好的办法。不说话,没有妄念,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样念,在一般状况之下,三年到五年决定成就。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没有比这个方法更简单的,没有比这个方法更稳当的,没有比这个方法更可靠的。为什么不干?真正下决心,希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人的发心十方诸佛赞叹,那就真的是「誓求当证佛菩提」,肯定成就。

第二首偈,就是第三「何况无量无边劫」这首偈,「况出修行章」,出就是说出,说出修行章。「初心期於当证」,这是讲前面一首偈,初发心的时候,「期」就是我们净宗法门里面常讲的克期求证。我们期望用多少时间,我们可以能够证得,得就是功德,功德已经无量无边,「况长时入位遍修」。偈颂里面讲『何况无量无边劫』,这是长时间的,「具修」,具是具足,『具修地度诸功德』,「地」是地位,十信十个位次,十住十个位次,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次位,再上面等觉,五十一个次位,这里用一个「地」来代表,「度」,菩萨修行的总纲领,一般大乘经上讲六度,六条,在《华严经》里面用十代表圆满,所以《华严经》跟我们讲十度。就是要具足,具足就是圆满的落实,落实十地,十地展开就是五十一个位次,每个位次都是修十波罗蜜,诸多功德。

「故多佛不能尽说」,多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个功德说不尽,为什么说不尽?称性,自性功德深广无际。菩萨所修的功德与自性相应,所以虽然修的是小小行,功德可不可思议,称性道理在此地。这个道理,往后经文很长,要细说,而且是多遍的细说。这是佛法跟我们中国教学义趣不相同的地方,佛教化众生不怕麻烦,不像中国古人教人要求的是「简要详明」,佛很慈悲。

末后一首偈许说,前半法说,『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於中说少分』,这是法说。「如是者,双指发心修行」,发心功德不可思议,修行功德也不可思议。「下文具显故,前文双问故」,文殊菩萨问的是这两个问题,下面答覆也是这两个问题。后半最后两句是比喻,比喻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显喻少分」,明显的说明比喻这少分,「谓发心行德,如太空大地」,说不尽!但是能说得出的非常狭窄,很有限的,「如足履一尘」,我们在大地上行走,大地广大无边,我们行走的脚印就是一尘,非常的有限,是说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就比较深了,「密喻不异」,这第二个意思。「谓鸟足之空,不异太空」,鸟在空中飞行有没有痕迹?没有!我们今天讲轨迹,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它飞行的时候一定有个轨迹,但这轨迹并不存在。现在用什么方式把它的轨迹能记录下来?用录相机可以,你用录相机把它录相,然后放映出来,可以把它的轨迹画出来。虽然画出来,也是个抽象概念,事实里面找不到,这是密喻。鸟在空中飞行的轨迹像一条线一样,这条线的虚空不异太空,跟太空没有两样。「微细之尘,不殊大地」,这是比喻我们走路,我们脚踏在地下,踏在地下这块面积很小!这块很小的面积跟整个的大地没有两样,就像鸟飞的轨迹跟空中的事相相彷佛。

「故此略说,义无不周」,贤首菩萨在此地虽然讲了三百五十九颂半,差两句就是三百六十首。他所说的就像鸟迹,就像我们脚踏在地上这个很小的面积一样,不异大地,不异太空。他所说的三百五十九首半的偈颂,不异自性圆满功德,显示这个意思。故此略说,义无不周,言词是简略,意思是圆满的。「若广若略,皆无边故」,菩萨在此地略说,诸佛如来在虚空法界广说,广说也好,略说也好,都没有边际,所以说深广无尽。这个道理我们要能够体会,事实真相要能够观察,这个样子我们才能够领悟,才能够契入,入《华严》境界。

下面举「出现品」,这也是本经,「出现品」还在后面,我们还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讲到。「出现品」里头有这个比喻,「如鸟飞虚空,经於百年,已经过处,未经过处,皆不可量」。这是比喻鸟在空中飞,飞多久?一百年。你就晓得这是比喻,鸟的寿命没这么长,哪里能够飞到一百年,所以很明显的是比喻。已经过处,在空中轨迹,它已经飞过的,还有没有飞过的地方,已经飞过、未经飞过都无法测量,皆不可量。为什么?虚空不可量故!下面解释,「何以故」,为什么?「虚空无边际故」,你怎么样去测量?怎么样去测度?「彼就果行,此就因德」,这里面明显给我们看出因与果。彼就果行,彼是指前面一品「净行品」「净行品」里的行是果行。果是什么意思?果是佛,菩萨是因,「净行品」就是诸佛如来之所行。我们如果学会了,虽然不是佛,可是你行的是佛所行,功德不可思议。

此就因德,贤首菩萨的报告是要讲什么?讲果行里面的因德;不说果德,说因德,意思好!意思是什么?效法菩萨行,他有些什么功德,这个意思好。如果说是果行、果德,那我们只有叹息,那是佛所行的,我们做不到,我们没分;讲果行、因德的话,我们人人有分。我在此地再给你补充一点,我们中国五千年来古圣先贤的教诲,圣贤教什么?无非是教我们伦理道德、五伦十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道。随顺道,这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是德,中国古圣先贤五千年的教诲不离这个总纲。落实在行的方面就是《弟子规》,在大圣大贤,弟子规是果行。

我们凡夫依照这个纲领来修行,把圣人的教诲也变成我自己日常生活行为,变成我们工作、处世待人的原则,遵守不违背。我们不是圣人,但是在日常生活所思所行跟圣人没有两样。圣人的德行就像太空,就像大地;我们今天模仿学习,我们的功德就像此地比喻里面所说的鸟迹、履尘。履是鞋子,穿的鞋子踏在地上这一点尘土。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你就明白了。真正懂得、明白了,凡夫作佛难不难?不难。凡夫能不能作佛?能不能作菩萨?能不能作罗汉?能!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

我前几天画了个图表,好像他们也贴在这边。我是画了个圆圈,圆圈里面什么都没有,空白的一片,这是自性,这个时候就叫做佛。这个圆圈里面加上个黄色,黄色代表妄想,就是你的真心、自性起了妄想,还好还没有分别,还没有执著,只有妄想,这个时候你叫做菩萨。下面一个,在黄色里面又加上一道绿色,绿色代表分别。但是你没有执著,虽有分别,没执著,这叫阿罗汉。黄色叫菩萨,这个叫阿罗汉,没执著。末后一个图,再加上蓝色的,蓝色代表执著,那就叫凡夫,六道凡夫。所以六道凡夫,你看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你去掉执著你就是阿罗汉,再去掉分别你就是菩萨,最后把妄想也断掉你就成佛了。这个图很简单,一看就明白了。

你要问什么是佛?佛在哪里?菩萨在哪里?阿罗汉在哪里?就是你自己。你自己有佛性,那就是佛。佛性上现在染著了妄想,带著妄想,你就是菩萨;又带上了分别,你就是罗汉;如果再带上执著,你就是凡夫。由此可知,佛、菩萨、罗汉不是别人,是自己!正如同我们上学念书,譬如念大学,大学毕业了,你拿到一个学位,叫学士,学士好比是阿罗汉;再念研究所拿到个硕士,好比是菩萨;再升一级你拿到博士,好比是佛。所以,佛是博士,菩萨是硕士,阿罗汉是学士,你就晓得这三个名词是佛教育学位的名称,人人都可以拿得到!但是现在每个人这三种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是烦恼,三大类的烦恼你统统具足,所以现在变成凡夫了。

凡夫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善有不善,善心、善行生三善道,不善的心行堕三恶道,六道是从这么来的。六道的下三道,佛讲得很清楚,后面还有很详细的讲解,经文上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道总的来说都是属於贪瞋痴慢疑,后面还有恶见,六种根本烦恼而堕落。六种里面哪一种偏重,譬如六种烦恼统统有,瞋恚心很重,这堕地狱;贪婪的心非常严重,堕饿鬼;愚痴很重,堕畜生。是这么回事情,这六道里面的因行。

统统搞清楚,统统搞明白了,佛在哪里?地狱在哪里?饿鬼在哪里?你全都明白了。没有离开自己!现在连外国人也证明了,用科学的方法证明,证明什么?人没有死亡。确实肯定了,身有生灭,他们现在讲,灵魂没有生灭;身有痛苦,灵魂没有痛苦。他们的说法只是沾到佛法一点边缘,还没有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怎么样?在灵魂,灵魂还是有色身,他的色身跟我们的色身不一样。我们的色身是物质,他的色身不是物质,是形象,在佛法里面叫无表色,表是表示。我们现在就讲物质,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可以能够接触,就有表色。无表色是什么?眼看不见,耳听不到,鼻也嗅不到,身体也接触不到,他确实有身,他有色身。所以地狱有色身,饿鬼有色身。天人有色身,欲界天人有色身,色界天人也有色身,有色身就有苦,不过他的苦跟我们来比淡多了,我们的苦很严重,他们的苦很淡薄,没有我们这么严重。

所以,灵魂不死,灵魂要改造、要提升,提升到灵性,问题真的就解决了。回归到灵性!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才圆满,因圆果满。学佛总不管是哪个宗派、哪个法门,无不是以此为目标,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於生死就不在乎了,知道没有死,换个境界继续学习,继续修行。这个话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下一节课接著讲。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来看果行、因德。果是讲如来究竟佛果,证到究竟圆满那就是自性的自然流露,佛法里名词称作法尔如是。那我们要问,在那个境界里面有没有果行、因德?诸位同学你自己去想想有没有?中国《老子》一开端就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在前面报告的次数太多了,明心见性的时候,妄想没有了,断掉了。妄想是什么?是起心动念。诸位想想,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之触,意之知,这是六根接触六尘。到不起心、不动念了,还有因、还有果吗?还有行、还有德吗?统统没有了。如果还有果行、因德,他就退下来了,退到什么位次?退到阿罗汉。为什么?阿罗汉还有分别,所以他有果行、果德、因行、因德,他还有;菩萨没有,不分别了,只是他还有起心动念。

你就知道,这些话是佛给凡夫说的,佛在讲这个经的时候,里面有凡夫众,就是大心凡夫。发了菩提心,修菩萨行,执著没有完全放下,确实是在放下,没有彻底放下!执著是什么?讲得清楚一点、明白一点,叫轮回心,轮回心是执著。四圣法界的心是分别。所以不执著,六道就没有了,超越轮回;不分别,十法界没有了,你就到一真法界,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然后我们学经教,就跟马鸣菩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相应。听经、学教,离言说相,不执著言说,不分别言说,离言说相。有没有言说?有。我们在上课,听佛说法,会听的人意思都明白了,不著相。不著什么相?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说相,不著心缘相。

心缘相比较难懂,也比较深,心缘相是什么?我们听了之后都有见解。我们今天要求学生听课之后,要提出心得报告,提出你学习的感想,这都属於心缘相。这些长聪明,不生智慧,长聪明。现在学校教的都是这个,随著年龄愈来愈聪明,学得愈来愈多的,愈来愈没有智慧。智慧跟聪明不一样,两桩事情,离相就是智慧,著相就叫做聪明。圣教跟六道凡夫里面的教诲,不相同之处就在此地。所以我们听了,恭恭敬敬的听,细心、认真的听,听懂就懂,不懂不研究,也不要去问。为什么?你问了,人家给你讲,你还是不懂。这什么原因?你的妄想执著没放下;妄想执著只要放下,你自然就懂了,你能懂几成,那就是你放下了几成。放下一成,你这一听就懂一成;放下两成,你这一听就懂两成。就这么回事情!

为什么?你要知道佛说法,佛有没有说?佛没有说。我们常讲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可是佛在大经里面常讲,他没说法;甚至说如果谁要是讲佛说法,叫谤佛。这话说得严重!他不是有意谤佛,他完全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世尊天天在说法。所以大乘教里头常讲,诸佛菩萨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你在事相上看,他有说;你在体性上看,他没有。《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谁说?谁听?说者、听者皆是虚妄,梦幻泡影!《大般若经》上讲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那才是诸法实相,那才叫做明心见性,那才叫一切通达明了。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全都通达明了,谁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什么是菩萨境界?没有分别执著的见解。

法相宗常讲,没有分别执著就是转识成智。你看看八识里头,末那识执著,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执著没有了,平等性智现前。平等性智是什么?是禅定,是自性本定。你的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执著,所以执著是错误的,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不分别了,妙观察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你只要不分别,自性智慧现前,这不是学来的,学来的是聪明,不是学来的。也就是大乘教里面常常讲的佛性,佛性就是妙观察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迷了佛性就变成第六意识。只要这两个转过来,阿赖耶自然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也自然转成成所作智,转八识成四智。第六、第七这两个是因上转,前五识跟第八识是果上转,因一转,果上就连带一起都转。转八识成四智,诸位要晓得,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叫一真法界!那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末后一段「入法界」就有详细的说明,真的入法界。法界在哪里?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没离开!念头一转,不一样了。所以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讲,他讲的是真话,自心(我们自己的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自心;此方就是净土,净土就是此方。这是什么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三种烦恼断掉的时候,这境界现前,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全没有了。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要知道。

更应该要知道的,我们现在是在迷位,没觉悟!也就是说这三种烦恼习气统统具足。现在我们懂得了,我们用佛的果行做为我们自己的因行,这个太殊胜了!诸佛的果行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就是十善业;从这里扎根,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根本行。你看这个东西重要不重要?这个要是疏忽了,你这一生只可以说跟佛法结了个好缘,能不能得到佛法受用?得不到。因为你在这个世间,你还在造作,在造业!这个业决定是染业,不是净业。为什么?因为你妄想分别执著没断,这三样东西染污了自性,所以你所造的一切业是染业。染业里面有善、有恶,善业生三善道,恶业生三恶道,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

除非你真的相信净土,真信切愿,身心世界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不但脱离六道,而且脱离十法界,这个因行与佛的果行完全相应。念佛是佛的果行,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从《弥陀经》上知道的。《弥陀经》最后,释迦牟尼佛自己说出来,他老人家也是修这个法门成佛的。念佛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众生说这个难信之法。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点破了,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果行、因德就介绍到此地,再看下面的文。

「然普贤行德,似同佛果,是故皆以虚空为量,上下文中,皆同此说」,我们就念到此地,这是一段。普贤行德,似同佛果,普贤是菩萨。什么叫普贤?直接向佛学的这个人就叫普贤。向菩萨学习,向阿罗汉学习,我们拜一个师父,向师父学习都不行。为什么?不同佛果;只有向佛学习,就似同佛果。所以普贤菩萨,你要知道,谁是普贤菩萨?一听到这个名号,马上就想到峨嵋山,骑著六牙白象的这是普贤菩萨。那个普贤菩萨是代表,那是等觉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个普通的名号,你要知道。他代表一个行门,就是修行的法门。什么行门?就用如来的果行,我们从这里下手,从这里学习。

我们在因地,我们开始学就学佛,佛怎么样对父母,佛怎么样对兄弟,佛怎么样对朋友,佛怎么样对众生,我直接向他学习,这叫学佛。所以虽然不是佛,同佛,似是相似,有点像。总的来说,我们用一句话来说,佛的行德是什么?用一句话,「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如来的行德,诸佛的果行,无条件的慈悲,平等爱护一切众生。众生里头包括植物,包括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佛是平等的慈悲对待。方便为门,就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叫方便。再看你的根性,看你的程度,看你现前的生活环境,给你说法,叫应机说法。佛没有一定的法说,也没有一定的身相,千变万化,这叫方便为门。方是方式、方法,便是便宜。什么叫便宜?就是此时此刻最恰当的、最合适的,为你显示出来,让你眼见耳闻,接触到了你会开悟,这就叫佛法。

佛法就是帮助人破迷开悟的,悟有大悟、有小悟,不管是再小的小小觉悟,也叫佛法,佛法就是帮助你觉悟的。有人根性利的、烦恼轻的,接触之后大悟;有人烦恼习气重的,业障很深的,接触到佛法,小悟,不一样!佛在方便门里面,方便门里都有最初方便,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我们学佛学了很久,再细心想想没得到什么,只是学了一些皮毛常识,在实际上、受用上没得到。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老毛病,还是习气烦恼,没能改变。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没有从最初方便下手,所以没法子契入。最初方便是什么?佛讲得很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佛说的。

我初学佛的时候,我的老师费了三年的时间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这句话三年当中讲了几十遍。我跟他老人家见面是每个星期一次,换句话说,一年有五十次,三年一百五十次,这个话他说了几十遍,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他的善巧方便,因为我们那时候对戒律不能接受,排斥;羡慕佛法的理论,道理讲得太好,所以修行的行门疏忽了,认为我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不持戒就是不修行,就是不接受它的行门。他老人家就这么一句话轻描淡写,说了几十次。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后,我们才豁然想通,说这么多次一定用意很深。想想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想通之后,这才晓得,这叫最初方便;如果不从这个地方下手,就不得其门而入。从这么个思路,我们才真正明白了圣贤之道,才真正明白了中国五千年前的老祖宗,教导后世的子孙用的是什么?最初方便,就是戒律!

戒律从哪里开始?从孝亲尊师开始,伦理教学里面「父子有亲」,我学了佛之后才懂得,没有学佛之前,念这个虽然念得很熟,不懂意思。只晓得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亲情,这个亲情是自然的,知道就到此为止。而不知道这个亲情是性德的核心,学佛之后才明白!整个圣贤教育,也可以说十方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他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这个。但是佛教里头不叫亲爱,佛教里叫慈悲,所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门就是方法、门径,要用方便;根本的理念,教育的理念是慈悲。慈悲用现在一般人讲的话,爱的教育,佛法是爱的教育,爱人就不会害人。所以它的德是和平的,和平的教育,和睦的教育,跟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最初方便完全吻合。

我们学净土,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你不能不认真修学。因为净宗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里面,第一句是「孝养父母」,如果你对父母不孝,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看这个人不孝,那怎么能接受他?再看这个人对老师不尊重,只要这两个条件不符合,你就去不了极乐世界。诸位要知道,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你要具足这四个条件,你念佛才能往生;不具备这四个条件,念佛不能往生,你不能不知道。

三福里面第一条是最初方便,没入门,没有入佛门。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知道,就用这个基础来教化后代。所以中国五千年来,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民族,都能够和睦相处,都能够过安定和平的生活,靠这个教育。这个教育是什么?就是我们在此地念的普贤行德。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似同佛果!不能不重视。我们学《华严》从哪里入门?就从这里。如果不在这上认真努力,就是遇到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给你讲《华严经》,你也不得其门而入,你进不去!什么原因?你有业障,业障障碍住你;心里想去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你不具足条件。譬如我想考大学,你要参加考试,你要考试及格才行,那是你具备的条件。想考大学,中学没念过,考试得个零分,你那个愿望落空,不能实现。这不能不知道。

普贤菩萨这样我们就晓得了,普贤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有多少个等级?五十一个。五十一个菩萨都是修的普贤行,都叫普贤菩萨。我们《华严》上讲十信位,初信位普贤菩萨、二信位的普贤菩萨、三信位的普贤菩萨,到十信位的、十住位的、十行位的、十回向位的、十地位的、等觉位的,他统统都叫做普贤菩萨。这些人这一系列的全都修普贤行,就是说他修行的纲领决定离不开十大愿王。他修什么?修礼敬、修称赞、修供养、修忏悔,这是十愿前面的四愿,前面四愿是根本,是最初方便。我们想想,我们对父母、对尊长有没有恭敬心?有没有礼貌?这两个字没有,不是修的普贤行!我很少看见。

我接触的人很多,表面上看到有礼貌,拿点东西,写几个字来问我,一看没有礼貌,为什么?字迹潦草。跟我们不一样!我这一代以前亲近老师,有问题写出来向老师请教,我们的字都是恭恭敬敬用毛笔写的。老师一看,写得这么规矩,这么恭敬,老师就发心教你;如果字迹很潦草的话,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老师教不教你?不教你。为什么?教你你接受不了。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一点诚敬心都没有,老师教你叫白教了,怎么可能?所以,现在看人写字是一片潦草,就看到他心浮气躁,他不是法器,没有恭敬心。再观察他,带著傲慢的习气,不知道谦虚,你细心看他言谈举止就知道了。他能接受多少?不能接受,那就是大众听经就可以了,种善根。真正要想学,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是例外,从恭敬中学。你对你父母不孝,你对你的师长不敬,不能教,教了是白教,没用处。

一个人在一生,很少一个人一生只听一个老师的,很少!启蒙是听一个老师,在一个老师会下成就根本智,这古人的标准,现在我们不谈,标准降下来了。我的老师对我,标准就是大幅度的下降,降到什么?你有能力能够辨别真妄,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有能力辨别。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善恶,可以了,行了,就是说你可以毕业了。毕业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可以听别人讲的,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可以接触众多的修行大德,不同宗派,甚至於今天讲不同的宗教的学者专家,都可以接触。

你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你接触的时候只会得利益,不会受害,老师放心!你可以出去参学了。没有这个能力之前,老师决定不许可,为什么?你没有能力辨别。怕听到邪说误以为真,你走入歧途,老师对学生看得很牢。我年轻的时候就是被老师管教得很严,这个对我们以后好处太多了。如果你要觉得老师管得太严,你心里不服,没有获得这种能力,这是基本的智慧,还没有开,没有这个能力,你就离开老师,那非常危险。往往一个人这一念错了,就一生都错了。所以我跟老师学了十年,这个十年培养这一点功夫。以后离开老师,我接触的面到全世界,各个不同行业,不同的专家学者,各个不同的宗教,我普遍接触。

这个最低的标准,不能再降低,再降低不能成就,所以李老师给我设限的是最低的。他老人家很慈悲,给我设限的时间五年,五年之后我真正得到利益,我向老师请求我再做五年,他笑笑,这十年把这个基础加深。以后出外面参学,自己才真的有这个能力,如如不动。对人懂得谦虚有礼,礼敬、赞叹、供养做到了。对不同的行业,尤其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修行人,我都是一律恭敬、赞叹、供养,决定没有毁谤。为什么?我明白各个不同的宗教,都是诸佛、法身菩萨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化现的!你看《普门品》里头不是告诉我们吗?「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我们把它换个名词,应以基督身得度者,佛要不要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应以阿訇身得度者,要不要现阿訇身而为说法?通了!才知道,我这才明白,全世界所有宗教是一家人,都是佛菩萨的化身。

在以前我也没有听到别人有这种说法,我提出来,心里想一定还要遭到很多次的辩论。没想到这么多年来走遍全世界,我把我的观点向大家报告,大家居然都赞成,没有反对的,没有辩论的。在日本遇到一个中村康隆老和尚,他今年大概是一百零一岁了。他见到我很欢喜,告诉我「全世界宗教的创办人,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老人家给我做印证,我听了非常欢喜!出来之后他的徒弟告诉我,他说净空法师,我们老和尚一生没讲过这个话。讲话也是看人讲的!

所以这就晓得,普贤行德,遍法界遍虚空界无所不包,只要与性德相应的就是普贤行德,就是似同佛果。所以底下讲,「是故皆以虚空为量」,就是你初学佛的亦如此,老修行的也如此。佛法里面的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我们详细讲过,诸位听了之后就明白了,确实皆以虚空为量。本经上下经文皆同此说,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