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七五讲)  2007/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7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经本「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清凉大师注疏里面给我们讲的,「将释此品,四门分别,初来意」,这是四门里头的第一门。为什么佛在十信圆满的时候,在讲十住菩萨之前,要讲升须弥山顶品?先把来意交代清楚。「来意者,先辨会来」,这是第三会。前面第二会是讲十信位的菩萨,讲信,「前信」,从此以下,这是讲「解」。清凉大师把《华严经》分作四大段,就是信解行证,解这一段经文很长,内容非常的丰富,所以前面讲信,从这以下讲解,「义次第故」「又答十住问,总有二段」。前面一段,「信是住之方便,此明正位,故次来也」,接著一定要说升须弥山顶品。这里头有句话很重要,信是住之方便,这个住是十住菩萨。我们知道,十住菩萨,讲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是真的成佛,不是假的。贤首菩萨,这是十信位里面的佛,也就是说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判教,说这个位次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也就是说他很像佛,无论从哪方面去观察很像佛,智慧、神通、道力、弘愿、利生真的很像佛。为什么不是真佛?无明没断,也就是说他还有起心动念,《华严经》上说妄想没断,所以他是相似即佛。相似是必经之路,哪个人修行都要从名字、观行、相似,然后才到分证。分证是真的,但不是圆满,为什么不是圆满?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断干净。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那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理跟事,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我们要想证果,要特别重视十信的学习。我们今天这个信到底有几分?这个事情不必问人,要问自己。信心到底有几分,从哪个地方去看?从放下,你把执著放下多少,分别放下多少。贤首菩萨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不但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的习气都没有,所以那是入住之方便。到那个境界,再向上提升一步,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会有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十法界达到最高峰,往上去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说在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边境上,向前再迈一步就脱离十法界,就入初住。我们要认真的修行,认真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放下。可是放下还有方便,就像楞严会上世尊所讲的最初方便,最初方便就是我们现前真正想用功下手之处。我们从哪里下手,这不能不知道。为什么放不下?对於事实真相了解的不够。譬如我们凡夫跟圣人不能比,四圣法界叫外凡,六道之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外凡,真正的圣人是在一真法界,所以十法界里面的四圣,那是相似的圣人,叫相似即佛。迷了之后,迷失自性就是你起心动念了,一起心动念,十法界依正庄严就现前,叫一时顿现。这里面立刻就有染净两分,六道是染污,四圣是清净,染净就出来,就对立了。染里面又出善恶两分,染是六道,六道诸位都知道有三善道、有三恶道,三善道是善,三恶道是恶,你看善恶对立了。我们必须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这叫最初方便。

怎样才能搞清楚、搞明白?只有一个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一门是佛门,不是说其他的,佛门。佛门里面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们也不能说那么多,说那么多自己就迷惑了,我们只讲现前在这个世间最流行的,现在大概只剩三门,这三门就是禅、密、净土。你看现在学佛,不是参禅就是念佛,不是念佛就是学密,现在只剩三门。三门当中你要选择一门,一门深入。我们今天选择了净土,这个选择是有智慧的、是有依据的,依据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里面给后世弟子做了选择。他老人家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现在是生在佛灭后二千五百五十一年,这是世界上公认的。在我们中国史书上记载的比这个长,老一代的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都用中国历史所记载的,今年是佛灭度三千零三十多年,跟世界承认的大概相差五、六百年。这个事情不要紧,没关系,无论是中国记载的,或者是外国人所说的,统是末法时期,那这就没错,末法时期选择净土,这是最正确的选择。

修净土成功的人不少,修不成功的人更多,几乎不成比例,这个原因在哪里?我们找净宗最初方便,最初方便还是要找佛陀,佛怎么指示我们的,怎么样教我们的,我们不能不知道。佛陀教导我们,净土经典里面所说的净业三福,这是我们修净宗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从哪里下手?「孝养父母」,你要从这里下手,「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什么?这叫最初方便。这不是佛法,这是世间法,这一条四句你做到了,佛说你是世间的善人,善恶就清楚的辨别,你是世间善人;换句话说,你不会堕三恶道。

可是佛说这四句就像四本书一样,那是题目。孝养父母要怎么做?在中国有《孝经》,古圣先贤教孝的教诲很多,都在四书五经、十三经里面。古大德为了教童蒙方便起见,把经论里面关於教孝的东西都把它抄录下来,编成一本小册子,叫《童蒙须知》,流传很久。到清代又有人把《童蒙须知》再修订重新编辑,写成更简单、更容易记诵的教科书,这就是《弟子规》。所以你要晓得《弟子规》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标准,标准的课本。这部东西你要是学不到,你要没有学好,在佛菩萨心目当中你不是善男子、不是善女人。这不是佛对你的责备,对你的批评,不是的。你要是说佛对我的责备、对我的批评,那你错了,那你就冤枉佛菩萨,这个罪很重。

佛菩萨好心,时时刻刻提醒你,你要不认真学习;换句话说,人生确实很苦短,数十年寒暑一瞬之间,你将来到哪里去?善男子、善女人,他生三善道,出不了轮回;如果不善,那三途有分。所以善恶要问自己,不要去问别人。我的心善不善?我的言语善不善?我的行为善不善?要常常自己检点,拿什么做标准?《弟子规》是标准,这真正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再学下面一句,慈心不杀。那我把这句定在《太上感应篇》,道家的基础。你必须要了解事实,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决定没有杀害众生的念头,蚊虫蚂蚁那也是一条命,它也有灵性,它也是人堕落变成这种畜生,它的神识跟我们没有两样,这一定要知道。你杀它、吃它,要不要偿还?因果典籍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一生吃它半斤,来生要还它八两,八两就是半斤,所谓杀生那是欠命,欠债的要还钱。因果通三世,知道因果不敢做坏事。有《弟子规》的基础、有《感应篇》的基础,你才能进一步修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佛法的基础,有这个基础你才有条件去学佛,就是受持三皈五戒;没有前面基础,你受三皈五戒是假的,天台大师讲名字位中人,不是真的,有名无实。你是在家佛弟子,就是名字在家佛弟子,不是实质的。你做真正在家的佛弟子,那一定是你具足《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统统做到,然后受持三皈,它会起作用,受持五戒,那真是有功德。这都是我们要很冷静自己思惟,要真干!

你要不真干,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很多,真正有成就的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真干,都不是假的。一种是按部就班学出来的,明了,真的是一门深入,他明白了,真干;另外一种是灾难现前,虽然不明了,他过去生中善根深厚,我们现在讲底蕴很深,不是这一生修的,前生修的,所以他有真诚的信心。像我们最近遇到一个同修,也是得了末期的肺癌,医生宣布他的寿命顶多只有一个月。他宿世有善根,所以他也不找医生,也不吃药,念佛求往生。他每天拜佛,每天拜一千八百拜。前两天拜得很痛苦,他告诉我,第一天只拜了一百多拜,忍痛也要拜,拜到四、五天才正常,能够一天拜到一千八百拜。拜到一个星期之后,别人知道,他自己不知道,他身上的汗流出来是黑色的,而且很臭,他自己闻不到,别人闻到,那都是他的病毒排出来了。拜到两个星期十五天,他感觉到很轻松,身上衣服换下来很脏,里面的病毒全排出来了,人好了,现在很正常。遇到我的时候,胡居士说「你是再来人」,那是真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过去生中的善根,他有坚定的信心,他并没有求病好,他只求往生,没想到他的病毒全部排出来。这是最初方便。

我们学佛真的是不容易放下,有人在人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可是背后他就不行,他就受不了,偷偷的,还是有贪瞋痴慢,放不下,吃长素不是吃给别人看的,他吃给别人看的,人家没有看到的时候他又去吃肉、又去杀生去了。这个罪很重,这是假学佛,不是真学佛。在人面前很恭敬,言行都很善,但是心地不善,对佛法怀疑,对善人、善行怀疑,这是什么?这是宿世的恶业习气。怎么办?听经、读经,长时薰修,要认真忏悔,克服自己不善的习气,改过自新,这个人才有救,否则的话不行。可是人的习气也是各人不相同,甲用这个方法有效,乙未必有效。我自己本人就是个例子,懈怠、懒散,习气很重。用什么方法对治有效?我尝试过之后,讲经。讲经你要准备,我跟诸位说过,我最初出来讲经,在讲台上讲一个小时,我要准备四十个小时,你没有充分准备,上台那就很难看。用这个方法来对付自己,克服自己懈怠懒散的毛病。这个方法用了一年就有效,可是一年之后,我讲经准备的时间就缩短,讲一个小时,原先要四十个小时去准备,现在大概十几个小时就够了。三年之后,我预备一天八个小时,读一天的书可以讲二、三天。但是能不能懈怠?不能懈怠,养成一个读经的习惯,所以一直到现在,我每天大概都能保持四个小时读经。

读经是亲近佛菩萨,听佛菩萨教诲。真的,经卷展开,古人讲的「开卷有益」,他有悟处,体会到法味,法喜充满。真正明白古人所说的「世味哪有法味浓」,在佛法修学上其乐无穷,常生欢喜心,没有比这个更快乐。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得到了。但是这种得到,到这个境界,我常常讲我是中下根性,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法喜,生喜悦心?二十年锲而不舍你才能得到。境界年年向上提升,怎么会不欢喜!烦恼年年轻,智慧年年增长。所以最初方便,在现在我劝大家听经,读经读诵要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因为你要想十年、二十年才能得到法喜、得到不亦悦乎,这么长的时间你能熬得过去吗?这是个问题。但是听经就不一样,文殊菩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听比看方便。现在有讲经的光碟,科技发达,使下下根人都得到方便,这种科技我们要会用,我们不能放弃,多听。听要专听,听一部,不要听多,听多怎么?杂乱了,就不是一门深入,听一部,是你主修的科目。修净土的同学多半是听《无量寿经》或者是《阿弥陀经》,很好,为什么学得还是那么困难?那你就要想到,你最初方便疏忽了。最初方便是什么?培养自己的善心、善行,身口意三善,你就会得法喜,你就会得佛力加持,三宝加持你,所以最初方便太重要!

现在讲到十住,第三会是十住菩萨会,这是分证即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过详细的报告,初住菩萨他所得的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圆满佛果没有差别,究竟果佛在十方无量无边世界里面,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初住菩萨亦如是,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就是究竟佛果无始无明习气完全断了,他无始无明习气在,但是那不碍事。所以这必须要知道,这真正得大自在。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他统统具足。

我们要想在一生当中成就,我们的成就是往生净土,生到净土,即使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圆满成就。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神通、道力不亚於初住菩萨,这个很特别,为什么?你的烦恼习气并没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力?那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特别加持,搭上阿弥陀佛的便车,你得自在,你也有能力应化在十方世界,可是你要晓得,不是自己的道行,完全是佛力加持。自己一面修一面往上提升,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教学相长,慢慢提升。果然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到什么时候真的是自己能力,不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观经》讲十二劫,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威神加持到十二劫之后你自己成就,这成就是什么?你自己真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你自己真正证得,这是西方弥陀净土无比殊胜之处。我们除这个方法之外,那就要真修,《华严经》上真修,这很难,这太不容易。

所以取净土基本的条件,你要记住,净业三福。特别要记住,孝亲尊师在《弟子规》,慈心不杀就是因果在《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佛经里面的基础,这是真正最初方便,你要从这里认真下手。基础奠定了,你才一门深入,那就一帆风顺,没有障碍。现在我们学佛障碍重重,都是基础没打好。所以我们的信心,祖师大德们常常批评说露水道心,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有的时间很短,断掉的时间很长,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这是说信是住的方便,第二是讲会,先讲第二会。第二讲「品来」,讲这一品,「前品说信究竟,此品趣后说住,故次来也」。前品是贤首品,我们刚刚学完的贤首品,贤首品那个信讲到究竟圆满。所以古大德也有这么一说,信满成佛,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信圆满了,信圆满就是初住菩萨,他怎么不成佛?所以说信究竟。这一品呢?这一品是趣后说住。住有学位了,像现在读书,你拿到学位了,前面信位没拿到学位,现在拿到学位。

下面第二段「释名」,这是四门里面的第二门,前面是来意,第一个是来意,第二个是释名,解释品名、会名。清凉大师说「释名者,亦先辨会名」,先说,这是第三会。第三会「约处」,就处所来讲「名忉利天会」,佛在忉利天讲的。在处所上来说,就是地点,这会在哪里开的?在忉利天宫开的,叫忉利天会。就人来说,人就是这一会的主席,这一会的主席是谁?法慧菩萨,所以我们也可以称「法慧菩萨会」。这个会的内容是什么?这次大会的主题讨论些什么?「约法,名十住会」,这都是「依主释」。我们这样一讲,诸位就很清楚,会在哪里开,什么人做主席,讨论些什么,这你就很清楚,这是第三会。

第二是「品名」,品名就是升须弥山顶,品名。「须弥,正云苏迷卢」,这是梵文音译的,这是什么意思?「此云妙高」,这是一个高山,加上一个妙,妙里面所含的意思就太深太广了。「如来以自在力,不起觉树,应机现彼,故云升也」。这句里面确实有最高的哲学、有最高的科学,这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这叫自在力。自在力得大自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你学不到,也不需要学的。怎样才能得到?佛说了,这在后面「出现品」里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自在力是德,得大自在,自性里本来具足。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讲五句话,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跟《华严经》上讲的一样,佛法是平等法,一切众生统统都有,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现在搞成这个样子,搞得这么可怜、这么凄惨,什么原因?因为你有了妄想分别执著,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是佛。《大方广佛华严经》上字字句句都是说的你自己,不是别人,与别人无关,全说自己,所以你看到毗卢遮那佛,那就是自己。

不起觉树,觉树是菩提树,也就是说十信是佛在菩提树下说的,没离开。天宫,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你说这是不是哲学?是不是科学?我们人间看到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大众在讲经说法,天人有感,佛在那边应。佛在那边应,这边没离开那边就应了,我们讲分身、化身。我们凡夫一定都是这么说法,化身、分身。实在讲,在四圣位置里面是可以说分身、化身,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但是在一真法界里头,分身、化身讲不通。就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境界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现身,感应道交。感应的快速,佛在经上把它比喻为海潮,海的潮水是很有信用,什么时候涨潮,到那个时间它一定就涨,什么时候退潮,一定的时候它就退。佛用涨潮、退潮来比喻应机,就是说众生感的时候,佛就应的那个时候,决定是相等的,没有丝毫差误。

我们今天求佛,好像佛菩萨都没有感应。其实有,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你烦恼太重,你妄念太多,不是没有感应。如果你能够把妄想、杂念放下一些,让你的心清净,那你就很明显的感到。由此可知,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修真诚心。法身菩萨,这里讲到入住,入住就是发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打的是满分,圆满了,叫发菩提心。这个心一发,就是初住菩萨。由此可知,十信位的菩萨有没有发菩提心?有,他只能打九十九分,还差一分。贤首菩萨九十九分,法慧菩萨一百分,往上都是一百分,都是圆满的。我们今天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几分?有个一分、二分就不错了。要不断的向上提升,年年向上提升,月月向上提升,你行佛道,你行菩萨道。

千万记住,贪瞋痴慢不能增长。为什么?贪瞋痴慢是三恶道的心;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傲慢是罗刹、修罗。你自己多反省就觉察到,我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贪的念头多,还是痴的念头多,还是瞋的念头多,还是慢的念头多,这要反省。如果有,要改,痛改前非;否则的话,人命无常,佛经上讲的「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有没有想到一口气不来我到哪里去?这是大问题,其他的都是微不足道,都是小事,这才是大事。你这一口气不来,你到哪里?西方极乐是你向往之处,你未必能去得了,什么原因?业障太重。我这么多年来常常勉励同学,你要想入佛门,我教人放下十六个字,这讲了多少年,几十年,放下自私自利,这是大障碍,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只要有一个,你就入不了佛门。换句话说,这十六个字都有的话,只要有一个,极乐世界你去不了。所以自己想想,有没有资格到极乐世界,不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吗?经听多了,真听进去了,你自然就觉悟,就晓得怎么修法,不再迷惑颠倒,不再自己欺骗自己。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别人欺骗我们无所谓,没有关系,自己欺骗自己这个麻烦可就大!别人欺骗我们,我们欢喜接受,消业障;自己欺骗自己,那是造罪业,那不是消业障;还欺骗别人,那业障更重,叫自欺欺人,业障更重。

尤其中年以上,中年在中国标准的说法是四十岁,中年,中国人看人是看到八十岁。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二十岁是人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人生的冬天,用春夏秋冬来说。所以中年是四十,四十以上要常常替自己来生著想。四十之前想现前的多,来生少,四十之后要想来生多,现前可以过得去就算了,这才叫有智慧的人,这才叫真正聪明人。所以我们看佛陀,在经上看到佛陀,你看哪个地方有感,他那里就有应。天上有感,天在我们上面,所以说往上升。

下面说「表位渐增」,地位渐渐往上涨,「不处人间」,升到天上了。「显位清净」,天清净,你的心地清净就跟天相应,而不是说我信了天神,将来我就会生天,不是的。天是清净的,你的心达到一定清净的水平,自然就生天,你具备了它的条件。这也是孔子在《易经.系辞》里所说的,他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的,譬如森林,你到野外看原始森林,一片森林,只有一种树木,它不杂,这是类聚。人以群分,一个团体一个团体,喜欢学佛的,就是佛教团体,大家都到这里来;喜欢跳舞的,他一定在跳舞厅,他不会到佛堂来,人以群分。欢喜清净的,天上,他自然就去了,我们世间人讲俱乐部,他自然就入了那个俱乐部。

下面提了个问题,「若天表净,何独妙高」,为什么说妙高?下面就讲「妙」字的意思。「妙有十义,如於法故」。妙里头有清净,这里头给我们说了十个意思。第一个是「体妙」,这是讲须弥山,须弥山的体妙,「谓四宝所成」,这个四宝是金、银、翡翠、水晶。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大家好懂,那就是说这座须弥山,这是很大的一座山,它是众宝所成,说四宝,这四样东西最多,不是说除这个四宝之外就没有其他的,这四样东西最多。像地球上这些高山一样,这里有很多矿,我们讲矿产,须弥山也是如此,这四种矿物非常丰富,其他的是杂宝庄严,它不是泥沙。那我们要问为什么?你就想到是果报,果必有因。住在须弥山的都是天人,须弥山半当中是四王天,须弥山的天顶上是忉利天,我们讲清净心,一层比一层殊胜。四王天人的心比我们世间清净,虽然他也是欲界,他比我们高,比我们清净,忉利天就更清净。由此可知,环境真的也是从人心所感应的,真是七宝具足,无量之宝没有一样不具足,这是体妙。

「二者相妙,谓八方四级」。八方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方,四级是四个阶级,一层比一层高,这里面诸天很多,天人很多,总的来说都是归忉利天主管辖,忉利天主下面这一级像四方诸侯一样。像中国中央政府是忉利天,省的这些领导那就是四王天,那是属於诸侯。这里面天王很多,天王有大有小,四天王这是大的,小天王还很多。「三者色妙」,色与四宝相应,「谓四正色」,北方金色的,东方银色的,南方琉璃(琉璃就是翡翠),西方一般讲水晶。这是清凉大师《疏》里,跟李长者《合论》里面讲法有点不同,下面我们会看到。《合论》里面讲,东方是金色,西方是银色,南方是琉璃(就是翡翠),北方是玛瑙,说法不一样。我们也不必去计较这些,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而且我们要著重它的表法,自己才真正学到东西,不必执著这些名字相。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就教给我们,听经学教要记住三个原则,第一个「离言说相」,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不要执著言说,也就是不要执著文字,这是正确的,不要在这里面起分别执著;不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像此地讲的四宝都是名词术语,懂得它的意思就好;第三个要不执著「心缘相」,就是你怎么样去想,不可以去想它,一想就落在意识里去,智慧不开。所以听,听懂就懂,听不懂不想它,为什么?还会听到第二遍,还会听到第三遍,这是佛说法的慈悲。这跟我们中国教学有点不一样,中国教学老师不愿意讲第二遍,你听不懂不再给你说。佛很慈悲,一遍听不懂,两遍,两遍听不懂,三遍,十遍听不懂,二十遍。佛是很有耐心,不厌其烦的来教你,慈悲到极处,只要你肯学。佛这个说法也都是教导我们,我们要学佛的慈悲心、要学佛陀的耐心。

下面讲「一切草木鸟兽等物,随所至处则同其色,自常不变」。这是给我们讲天上那些物质环境跟我们人间不同,人间这些东西有,但是它的颜色常常变,尤其现在变化更大。什么原因?境随心转,现在的众生心浮气躁,妄念、妄想太多,所以外面境界都是不定的,都产生变化。为什么天人他变化少?他心比我们定,他妄念比我们少。实在说这些事情我们能体会,不难懂,我们如果细心观察历史,中国人常讲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年前的人,就以香港来说,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香港人很可爱,还挺厚道的,这三十年起了很大的变化,不一样了。可是六十年之前的人更纯更厚。这是讲香港这个地区,那时候是英国人统治的。到中国内陆,愈是偏僻,人愈纯厚、愈老实,妄念少,他每天生活的圈子就是他那个小范围。农村里面的人甚至一生没有进过城市,到城市里面去,这开世面,开了眼界;确实像古人所说的老死不相往来,你就晓得他的生活多么简单。妄想少,所以他居住的环境变化不大。现在变化大,连香港这个地方,两年没有来,再看的时候,很多变得就不一样,甚至於年年不相同。从前人常讲,古人常讲,河山依旧,可是人事全非。但是现在河山不依旧,河山跟人事一样的变化。只有找到很偏僻的地方,还是过原始生活,跟外界不相往来,那个地方还是依旧。我们如何在这个众生妄念纷飞中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如如不动,这叫功夫,这是修行。

你看现在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他把目标、方向失掉了。人到世间来为什么?中国古人懂,现在我们看到美国魏斯医生的几本书,他那个报告都说得很好,你来到这个世间是提升你自己,你这一生有很多功课要做,做到功课及格你就上升。就好像在学校念书,你上学校来干什么?是要把你这学期的功课做好,下学期升级。到人间来,人的功课是什么?是伦理、道德、因果;在佛法里面,十善业道、三皈五戒,你统统能够修好,来生生天。不断向上提升,这就对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方向目标,你染上不善的习气,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起心动念损人利己,那你就下降,你很可惜,不但不能提升,你自己在人道都保不住,来生再到人道是留级,你堕落你到三途去了。这个事情很可怕,总要晓得。人跟畜生为什么不一样?人懂得伦理、道德、因果,畜生不懂,愚痴。人要不懂,那跟畜生有什么两样,造的业比畜生还重。换句话说,那真是佛门古大德所说的,来生想做畜生都没有分,到哪里去?地狱、饿鬼,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四者德妙」,德是道德,「谓八方猛风不能令动」,四面八方的风,须弥山能禁得起考验,不会被风吹坏。这也就是说明我们信心清净,不会被外面环境诱惑。外面环境是境风,你能不能禁得起诱惑?自己一定要做得了主宰,你才会有成就。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在定力,定力是德行。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外不受外面境界影响,内不会起心动念,内如何能不生烦恼,外面不受诱惑,这是真功夫。顺境不贪,逆境不怨恨,所以顺逆境界都是我们学习的增上缘。不能说这个好,那个不好,那你完全错了,你不会修行。真正会修的,古来祖师大德测验学生常说,「你会么」?会的人,无论什么境界,如如不动,统统成就自己;不会的,那就是在境界里面有选择,他会分别执著,特别在佛法里头,要懂这个道理。

「五眷属妙」,眷属是说它的四周,「谓七金山,七重围绕,及七香海,海印旋流」,这是它外面的环境。七,诸位要晓得不是数目字,你要把它看成数目字那就错了,七代表圆满。为什么说七?它是讲四方、上下,这是六,还有当中,七是这个意思,从空间上来说的。《华严》常常用十来代表圆满,十是从数字来讲的,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所以它不是讲数目字,它是代表圆满。大山旁边有小山,有很多小山围绕著它,有山必有水,所以它有海水。这在我们的地球上,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就很清楚,陆地,如果把海水统统抽干了,你就晓得我们都在高山上住。海还很深,往下面看,我们都在当中,或者在山顶,确实是这个样子。所以有山有水围绕著它,这个山才不至於是孤立的一个山,它有很多围绕著,它有依靠,这是眷属妙。

「六依持妙,唯天依住,得通者居」,只有天人才住在那个地方。天人有神通,有五通,如果没有五通的人,这个地方他住不住,住在这个地方要有神通。这里头又讲到科学,我们现在没神通,从香港到美国去,我们坐飞机过去,这是工具,要靠人工制造,天人不需要,天人有神足通。我们看到古人笔记小说里面,看到有修行人得神通,他要远游,他化一道光就走了,你说那个速度多快。我们知道光速一秒钟三十万公里,绕地球很多圈,他化一道光,光落下来之后,他看到是个人身。要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要有神足通才行,没有神足通他达不到上面去。神通,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有修得、有报得。天人的神通、鬼道的神通都是报得,你生到那一道,他自然就有,人道要靠修行。我们在《阅微草堂笔记》里面看到有这个记载,有人看到一道光从空中下来,落到地上,走到那地方去一看,看到一只小兔子,或者看到一只小动物。它是不是兔子那就不知道,变化的。天人、天神,这里面也有善恶,像修罗、罗刹都有这个能力,他变一个小动物。像《西游记》里面写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孙悟空也有这个能力。不但有能力变动物,他还有能力变树木花草,这是属於修得。我们这个世间,人有修得的,畜生里也有修得的。畜生里修得的,最普遍的,一般都是说大仙,北方人叫「大仙」,狐狸、黄鼠狼,修成的。我们一般听说狐狸要修能够变成人身要五百年。所以它们对於人很羡慕,人是报得的,你一来就得人身,它们从畜生身修到变成人身要花五百年的时间,得人身之后才能修道,才能学佛。所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常说,而我们人听了当耳边风,没在意。畜生道里修行对这个话很敏感,它们听到之后的确是感触很深,确实时时刻刻提醒它们要认真努力的学习。在从前,像这些高山,妙高山,没有飞机,没有直升机,没有电梯,你没有神通上不去。

「七作业妙,不离本处而镇四洲,映蔽日月而成昼夜」。不离本处而镇四洲,须弥山在当中,这个四洲就是四大部洲。在过去我们都把它看作是在地球上,须弥山在哪里?大概就是喜马拉雅山,这是地球上最高的一座山,雪山。喜马拉雅山的四面是不是四洲?我们是在东面,东胜身洲;北面,喜马拉雅山的北面是西藏,那西藏是不是北俱卢洲?而佛在经上说,北俱卢洲人的寿命一千岁,福报最大,衣食、一切用具都是自然的,很少短命的。那我们看看北面西藏这些人,没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晓得佛在经上讲的不是我们的空间。这个说法几千年了,实在说还不止几千年,因为讲六道轮回、讲宇宙之间一些状况,婆罗门教讲得最早。婆罗门教的后身就是现在的印度教,我跟他们接触,他们告诉我,他们的教至少有一万多年。可是印度人不重视历史,现在世界上承认他们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五千年。为什么这种说法没有人质疑?而是古时候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学派都修禅定,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他们都有这个能力,都有这个功夫。换句话说,禅定当中所看到的,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突破了,他所看到的世界,跟我们这个世间不一样。所以佛法里有一句话说得最好,「唯证方知」,要怎样证得?要修定。《华严》讲得最究竟、最圆满,它不跟你讲次第,它讲顿超、顿悟,教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如来的境界,那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一丝毫错误都没有。阿罗汉只放下执著,菩萨放下分别执著,不是究竟圆满,但是正知正见。这三样东西放不下,你就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在六道轮回里面摸索;换句话说,你看错了,你想错了,你说错了,你做错了,所以才有善恶果报。

至於映蔽日月而成昼夜这句话,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间的昼夜不是什么映蔽,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佛在当时为什么不说出来?这是我们一个质疑的地方。我们可以能想像得到佛为什么不说,这不是学佛人所求的,学佛人所求的是要超越六道,不但超越六道,要超越十法界,这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不足以为道。而且昼夜有没有映蔽?没有,如果你在禅定当中,在定中的境界,日月常明,没有黑暗。这个事情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就看到,有一段记载老和尚走路也在定中,他没有分别执著。譬如说,他五点钟黄昏的时候,从寺庙回到他的小茅蓬,那段路也很长,天黑得也很早,离开时候回去是黄昏,虽然太阳下山,但是空中很明亮,就回去。走到半路上,碰到两个出家人手上拿著灯笼,老和尚没起心动念,结果他们两个就问起来:老和尚,天这么黑了,你怎么灯都没有一个?他一听天黑了,天马上黑下来。这是什么?天黑是什么原因?你分别执著,你没有分别执著,天是明亮的。我们读这段文字,相信老和尚不是妄语,不是欺骗我们,是真的事实。这是说昼夜不是真的,是假的。

第八「生果妙,谓波利质多,能益天众」。波利是周遍的意思,质多是讲无量珍宝交错的庄严,用我们的话来说,它的矿产非常丰富。天人需不需要开这些矿产?不需要,他们一切用的东西真是心想事成,天衣无缝。我们生活很累赘,四季衣裳一大堆,天人不需要,就在身上穿,他要想换一件,念头一动,马上就换,他变化所作,他要这个干什么。所以能益天众,天人的享受,益是利益,用现在话说,他有享受,天上人的享受是自然的,是随心所应,有这种意思。不像人间,生活起居、饮食起居都要自己去经营,要操作,天人不需要,就是心想事成,这属於科技、科学。现在科学家懂得,确实物质跟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变。如果你有能力把能量转变成物质,那就跟天人一样,所以我们从这里讲,他的科学技术比我们高明。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转变,他有办法转变,能把能量转变成物质,不需要这个物质的时候,又把它恢复成能量,就没有了,所以他们居住的环境干净,一尘不染。饮食起居都是自然的,需要的时候它就来了,不需要的时候就没有。这是我们科学家梦寐所希求的,还没有办法做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