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六二讲)  2008/5/6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6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段偈赞分,第三小段西方胜慧菩萨。末后一段偈颂意思未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看清凉大师的《疏钞》。可是还得要把经文念一遍,经文是第六首到第九首: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亦如目有翳。不见净妙色。如是不净心。不见诸佛法。又如明净日。瞽者莫能见。无有智慧心。终不见诸佛。若能除眼翳。舍离於色想。不见於诸法。则得见如来。】

这四首。我们看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有几句说得很好,非常重要,对我们修学很有帮助。《钞》里面讲,「依性起相,相翳於性而相即性」,他下面举个比喻,「如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变,境不异心,心若有性,境宁非有」,我们就先说这一段。相是现象,正是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清凉在此地讲「依性起相」,这个性就是自性,相就是万法。性能现能生,相是所现所生,这句话非常重要,就跟《三字经》上前面一句话的意思一样,「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善在哪里?能生万法就是善。中国人确实喜欢简单,只说了一个字,「人之初,性本善」,说了一个字。惠能大师说了二十个字,二十个字就是那个善的注解,善的演绎。什么叫善?「本自清净」,这是善,从来没有染著过,自性是清净的,「本不生灭」是善,「本自具足」也是善,「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你看这是不是善字的解释?所以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赞叹到了极处,它是真正的究竟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本善!如果你能把这句话参透、想通了,你才知道佛在经上常讲的,「遍法界虚空界是沙门一只眼」,这是中国禅宗所说的,开悟之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如果你肯定了,没有怀疑了,你真正体会得了,这叫做法身。法是万法,不再以为这个身是我,万法是我,你还会有生死吗?没有了。为什么会有生死?不知道万法是自己,只认为这个身体是自己,生死现象这么来的。

实在说一个人身体的细胞,现在科学家已经观察得很清楚,告诉我们,每七年是一个周期,我们身体旧的细胞全都没有了,七年换一次新的,新陈代谢,我们的细胞每天都有死亡,每天都有新生。就好像这个细胞它不知道整体是自己,如果迷失了,认为细胞就是自己,那就错了,细胞生活在身体上的时间不会超过七年,它就新陈代谢。这桩事情要细心你就能观察到,你看我们的头发是不是新陈代谢?尤其是我们出家人,大概一个星期剃一次头,剃头的时候,头发剃掉就好比死亡,可是过两天它又生起来,这是新陈代谢;我们的指甲,大概半个月剪一次,你看剪了它又长出来。细胞也是一样,里面的器官,五脏六腑的器官,还是新陈代谢,整体?整体没有死亡,没有干系。所以诸佛菩萨说证得法身,就是他真正了解整个宇宙是自己,为什么?依性起相,森罗万象都是从性变现起来的。在凡夫,这就是底下这句话,第二句「相翳於性」,我们这个经上讲,好比眼睛有了翳,眼睛有了翳,这个翳是什么?翳是相,为什么相翳於性?你著相不见性。换句话说,你执著所现、所变、所生的,你不知道能现能变能生的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你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这叫迷了。不管你知不知道,知道的是佛菩萨,不知道的是凡夫,事实真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

这个相为什么会有生灭?相怎么来的?弥勒菩萨讲得很清楚,相从念来的,一个念就有一个相。念有生灭,相怎么会没有生灭?而且念起到念灭时间非常短促,短促到我们无法想像。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这一点时间,念就有三百二十兆,「念念成形」,形就是相,就是起相,就是依性起相,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就是见闻觉知。弥勒菩萨讲得真清楚、讲得真明白。这些话我们常常放在心上,常常把它提起来观照,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就自然能放下,自然能不执著。不但不执著,分别也没有,这对我们的利益就太大了,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成无上道,我想一生能做得到。这些道理要是不懂,或者你懂,听到了,你提不起观照,提不起观照就是我们一般讲在功夫上不得力,还是烦恼习气当家作主,那就没有法子,那就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虽然搞六道轮回,祖师这几句话是真理,无论是凡圣,真理永恒不变。所以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我们要常常记住。

佛祖慈悲,怕我们不容易体会,举了一个简单的比喻,「如水成波,波即是水」,这是我们天天看到的自然现象。水是平静的,遇到风它就起波浪,起了波浪,波浪还是水,平静是水,波浪还是水。这个波比喻相,水比喻性,你看性跟相的关系永远离不开。真如本性在哪里?现相就是。所以开悟的人见性,明心见性了,性在哪里?左右逢源,头头是道,道就是自性,随便拈一法,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竖一个大姆指也是,这是现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行家、明白人他点头给你印证,你真的契入境界了。也有没契入境界的,看到祖师,「什么是第一义?」举个指头,也依样画葫芦,也来学习。宗门里面有这个故事,老和尚看他竖一个指头,拿著戒刀把这个指头砍掉,他在这之下豁然大悟,他真的明白了,为什么?他著相。只要你不著相就见性了,真的知道水即是波,波即是水,有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相不碍性,性不碍相,性相一如。

所以他下面讲,「境因心变,境不异心」,境就是心,这个心就是性。为什么这里说心不说性?性里面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心,心性的差别在此地,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叫性,夹杂妄想分别执著叫心。心是阿赖耶,我们也称作妄心,性呢?性是真心,佛法讲心性两个字讲得很深。什么是我心?一切境界是我的心。境界里面最贴近的就是身体,身体是境界,所以它不是我。境既然是心,你就晓得,心能转境。这个转境非常明显,我们平常叫粗心大意,你看你高兴的时候,那面孔多好看,笑咪咪的,你不高兴的时候,那个面孔多难看,这不是马上就转了吗?喜怒哀乐是心,表现在你面孔上的是相,马上就转了。心清净,不但你相清净,你整个身体都清净;心里面喜悦,不但相喜悦,你全身每个毛细孔、每个细胞都喜悦。最健康的身体是什么?喜悦。然后你才晓得,让你生烦恼那是什么?那是魔障,那是来伤害你身体的,让你身心都受到伤害,叫魔障。

所以觉悟的人不会受外面干扰,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能干扰他,他都生欢喜。善缘,欢喜,他来护我的法,他来帮助我提升;逆缘也欢喜,他从反面来帮助我提升,来消我的业障,他不生烦恼,他什么都接受。确实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就是善缘、恶缘,事事是好事就是顺境跟逆境。有人给我们示现做好样子,这个人是谁?《华严经》末后的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说的是什么?说的是一个修行人从早到晚这一天的际遇,从早到晚你接触到的社会大众,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世尊在这个经里面把它归纳为五十三类,五十三类就是社会大众,出家、在家,出家人有六个人,五十三个人,出家只有六个人,在家有四十七个人。这里面有行善的、也有作恶的,那就是有善人、有恶人,没有一个不是善友,善财童子心目当中没有一个不是佛菩萨。所以十大愿王他做到了,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全做到了。这告诉我们,要以这样的心态来修行,转凡成圣不需要到来世,一生就圆满。为什么说修行要三大阿僧只劫,又说无量劫?那是你回不了头来,你不能像善财这样的,纵然听到大乘经教,晓得这些事实真相,但是你做不到,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依旧是轮回心。什么叫轮回心?自私自利是轮回心,名闻利养是轮回心,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是轮回心,你没放下,那你还继续去搞六道轮回,这事情就难了。六道轮回里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遇佛法就更不容易。我们就能明了,在六道轮回里面,真正修行的时间很短暂,不知道修行、去造作恶业的时间很长。

现在这个世间,在历史上来看,过去没有,确实叫乱世,不是个治世,是整个世界,你看灾难多少!对善财童子来说是好境界,他修行不受影响。灾难很多。像我们这个道场,大家真正是发大心,做护国息灾法会,连续做一百个七,一百个七就是七百天。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年历史里没有过,过去没有,不敢讲绝后,空前,冥阳两利。这么长的一个法会,我有理由相信修学证果的人很多。世出世法的修学都讲求贵以专,在一个道场,同修不拘多少,这没有关系,大家见同解、戒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法同修(同修这个法门),这么长的一个时间,他心是定的。依照这个仪规来修学这是持戒、守规矩,一心一意修学这是修定。一百个七我相信肯定有一些人得三昧,这个法会是念佛,得念佛三昧;根性利的,这一百个七当中会有开悟的、会有证果的。如果这一百个七分作十个道场去做也很好,但是得三昧、开悟证果困难了,那就太难,为什么?你心是动的,你心不专。然后你才体会到为什么古人住一个道场十几年,二、三十年不下山,不离开,什么原因?他在这里面求什么?说明白了,不就是求一个清净心吗?清净心就是三昧,他就求这个,清净心是真心。在一个道场、一个环境,容易放下分别执著,放下执著就是阿罗汉,《华严经》上讲的七信位的菩萨;放下分别,大概就到八信、九信的菩萨;如果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他就成佛,超越十法界,初住以上的菩萨。所以你要晓得,这个理就是境因心变、境不异心。「心若有性,境宁非有」。心就是性,境当然也是性。这个心是阿赖耶,能变,不管它怎么变,性不变,相在变,性不变,相随著妄想分别执著在变,性永远不会变。

下面四句说得更好,说得很圆满,「况心与境」,这就是能现跟所现,能现是心、阿赖耶,所现的是阿赖耶的相分,就是森罗万象、宇宙万有,「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岂乖」,乖就是不一样,心境怎么会不一样?我们从经典上面推论到一个事实真相,那就是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里面有灵性,灵性是什么?是见闻觉知,因为弥勒菩萨讲「形皆有识」,识是见闻觉知。我们没有证得,我们听说,听说这个话我们就想到所有一切物质,用现在的话说,整个宇宙是有机体,现在讲有机,也就是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微尘、泥土、泥沙都是活的,它是有机体,它不是无机体,它有心。它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跟我们讲,迷悟不同,也就是它执著。所以人坚固的执著,最坚固的执著他就变成石头。我们人间传说,女孩子思念她的丈夫,丈夫远离家乡,天天爬到山上去望,最后变成石头,叫望夫石,她人变成石头了,坚固执著。这在佛法讲得通,真正给你说明了一切法从心想生。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整个社会负责。我们一个不善的念头,自私自利的念头,贪瞋痴慢的念头,对自己身心有伤害,这是自作自受;对外面环境,大自然环境,有没有影响?有影响,也让整个大自然环境变成不善,你说你要不要负责任。这个实验已经有很多小学生做出来,我看到过这个报告,小学生们听到江本博士用水做实验,他们用馒头,一锅蒸的馒头,他拿三粒摆在三个地方,一个房间摆在三个地方,里面有一颗馒头,天天对它讲「我很喜欢你,我爱你,你很好吃」,赞叹它;另外一颗馒头,天天跟它说「我讨厌你,你不好吃,我不喜欢你」;还有一个,不理它。一个星期之后这个变化明显的显出来,每天对它赞美的那个发酵了,颜色也变了,但是味道很好闻;每天对它不好的,它变黑了,气味很难闻;那个不理它的更糟糕,比那个天天以恶意对待它的还不好,实验产生这么一个结果。於是他们拿香蕉做实验、拿苹果做实验,都产生同样的状况,於是得的总结论,这些植物,这个植物已经采下来,不是在树上,采下来了,树上它有生命,采下来它还有见闻觉知。说明整个宇宙有识,真是形皆有识,弥勒菩萨讲的一点都不错。

你不能说我起心动念没人知道,你这是叫自欺欺人,你起心动念你全身的细胞都知道,你周边环境所有这些物质形相也统统知道。所以中国古人有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又有一句话说,你不能说没有人知道,「我知,你知,天知,地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说天知、地知不是随便说的,真知道。所以不但言语造作对社会有责任,起心动念都已经在造业了。我们念《地藏经》,经里面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你说这个话有没有道理?我们早年初接触佛法不久,看到这经里,总觉得释迦牟尼佛说话有的时候说得太过分一点,深入之后,到现在我们才知道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句句是老实话,没有一字一句说过分的。真的,他所讲的是如语,《金刚经》上说「如语」,真语,不是假的。如语就是什么样子他就说什么样子,不增加一点,也不减少一点,把事实真相全部给我们说出来,这是佛语。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对於诸法实相确实全部都是看错、想错了,於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就会做错、也说错了。

他下面几句意思还是很好,「若以性从相,不妨内外」,这就是从相上讲,相有内外,「若以外境而例於心」,例是做例子,「令有觉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见外道之法」,这是说明外境能不能成佛?树木花草、泥沙瓦砾能不能作佛?不能,为什么?它不能修行,虽然变成了植物、变成了矿物,它的性不失,没有失掉,而修行只有动物,为什么?他具足,前面经上讲的,有具、有不具。具是什么?六根完备,眼耳鼻舌身意,你具足这个就能修行,就能成佛、成菩萨。不具的?不具,我们晓得,植物不具、矿物不具,它就不能,它没有法子转,但是它能跟著修行人转,这就是常讲的「依报随著正报转」,环境是跟人转。我们根据这个说法,就想到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没两样,但是我们在经文上看到释迦牟尼佛对极乐世界的描绘,那个地方的大地,众宝所成,我们这个地球上是泥沙石块,也有众宝,很稀少,就是讲的矿,金银铜铁,这是讲矿,含藏量不多,大部分都是泥沙石头。为什么说一样,而且事实上又不一样?那就是居民的心行不一样,极乐世界是个星球,那个地方的居民人心纯净纯善,所以山河大地也变得很美好,就这么个道理。如果我们世界上地球的居民都像极乐世界一样,人人也是纯净纯善,这个地球上的环境跟极乐世界就没有两样,境随心转。极乐世界的那些居民,如果人人都有自私自利、都有贪瞋痴慢,它就变得跟我们地球没两样,道理在此地。

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是认识清楚了,理论上通达,没有怀疑了,你就晓得,境界是自己心转的。物质的境界是要用我们的善心来转,用我们的清净心来转,我们心清净,外面境界没有一样不清净。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极乐世界那里面花草树木永远不会凋谢,人无量寿,花草树木也无量寿,好花常开不谢,为什么?它称性,它随顺自性,自性不生不灭,自性本自清净,是这么个现象。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无常的?我们这个地方的居民违背了性德,性是清净的,我们现在不清净,性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现在一个念头起,前念灭了后念又生,这是生灭现象,生死现象是从这里来的。这个现相是妄念,这不是真相,这是幻相。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觉悟了,真的觉悟是把这个幻相舍弃了,放下了,幻相存在不存在没有关系,只要你不执著,只要你不分别,只要你六根接触它不起心、不动念,它不碍事,《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为什么会无碍?它不是真的,真的就有妨碍,不是真的没有妨碍。这个道理讲得好,讲得透彻,讲得明了。

所以佛祖在此地教我们,「故须常照,不即不离」。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要常常照,这个照是什么?你六根接触,眼见色叫照,耳听声也叫照,鼻嗅香也叫照,舌尝味也叫照,用这个照字,照里面是你不用分别执著就叫照。如果有分别执著在里面,我眼见色有分别执著,那叫见,耳听音声有分别执著叫闻,舌尝味道有分别执著叫觉,那就变成见闻觉知,就是眼耳鼻舌身识,眼识、耳识,它起作用。没有分别执著,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内外是一个性,真性不二,所以叫照。所以他这里为什么不叫你用见闻觉知,他用常照,不叫常见、常闻,他不用这个字,叫常照?照里头没有分别执著。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成就?提不起观照的功夫,而观照是修行的基础,就从这里开始,那就是学我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你才能见到真相,你才能听到真的音声。这是真难,所以修行人少。

为什么我们常常听说这个人不是真修行,这个人不是真信佛?他还用妄想分别执著,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轮回心,轮回心学佛也是干轮回业。不过佛法是善法,善恶里头他修善业。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一定要知道。修六度,修六度也是轮回业,修布施,布施得福,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为什么会得这些?他有分别执著,变成世间的果报,如果没有分别执著,他修的叫功德。功德,提升灵性的,为什么?它与自性相应。要知道,自性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阿赖耶里头有的,那是妄心,阿赖耶有分别执著。阿赖耶的本体就是妄想,从妄想生末那,末那就是见分,就是执著;从见分生相分,相分就是物质世界;因相分又生起了分别,分别是第六意识。所以修行人常说「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就叫照,禅宗里面叫参,叫参究,不叫研究,为什么?世间人讲研究,研究是用分别执著,也就是用心意识,这是世间法。不用心意识,这叫出世间法,叫观照。观照功夫往上提升,照住,照住就是三昧,得三昧了。得三昧,给诸位说,就超越六道轮回。所以照住起码的功夫就是阿罗汉,照住了,换句话说,三果以前都还是观照的功夫。我们用《华严经》十信菩萨来说,从初信到六信都是观照,观照功夫有浅深不同,到七信位照住了,到十信位照见了,十信心满,照见,一照见就成佛,马上就出十法界,初住菩萨,《华严经》初住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智慧开了。所以照住是得定,照见是开慧,智慧开了,智慧一开十法界就没有了,但是照住的时候,得定的时候,六道没有了。

不放下不行!放下从哪放起?就从日常生活当中,放下执著、放下分别。别人有执著,他的事情,别人有分别,也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人家分别执著对我,我何必分别执著去反应?要用什么方法?不理会,绝不放在心上。回应的方法,合掌「阿弥陀佛」,你的心就专在阿弥陀佛上。这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这句阿弥陀佛带著我们这一生成就无上道。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心是平等的、心是清净的,这个心生智慧,不生烦恼,这个心不造罪业。虽然有造善、造恶,造恶也是造善,为什么?造恶他不是真的在造恶,是用反面的方法帮助别人觉悟,他哪里是真造恶!善财童子参访胜热婆罗门、参访甘露火王,那叫贪瞋痴,他不是造恶,他是用这示现反面教材,让你从这里头去觉悟。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是历练一个修行人,通过这个历练把他的烦恼习气统统断掉;有一部分烦恼习气在顺境里头断,另外一部分烦恼习气要在逆境里头断。大概贪爱从顺境断,瞋恚从逆境断,把你贪瞋痴断掉,你不通过历事炼心,你的修行靠不住。

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特别是跟一切大众往来、交往。如果跟大众交往的时候,这个人很好、很可爱,我们有病了,为什么?爱是烦恼,你生烦恼了;这个人我不喜欢他,我看了就讨厌,你病生了,这个境界现前,你看你的瞋恚起来了、傲慢起来了、嫉妒起来了,有警觉心,我要在这些环境里头把我这些烦恼磨平。不能不接触,要接触,接触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磨掉,这叫修行,不接触不知道。所以前面我讲过,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自己负责任。最明显的,对我自己身心健康负责任。如果随顺性德,你是圆满的健康,这就是佛法里常讲的金刚不坏身,哪个人不是金刚不坏身?个个都是。金刚不坏身,外面没有办法把你毁掉,只有自己,自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把这个身体毁掉,完全听分别执著来支配。分别执著是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受外界影响你就被外界控制了。佛是正法,为什么是正法?佛不控制你,这就叫正法。佛是教给你,你自己控制你自己,这是对的,这是正确的。所以佛不度众生,谁度你?自己度的。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迷时师度」,老师帮助你,「悟时自度」,真正度的时候是你开悟了,迷的时候?迷的时候是我自己糊涂,要靠老师,这个老师是佛、是菩萨。佛菩萨现在不在,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法最重要,所以佛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依法就是依佛,我们展开《华严经》,至少是依了三尊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华严会上毗卢遮那佛、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为什么?《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接引我们回家,那个家是极乐世界,我们随顺《华严经》是随顺这三尊佛陀。三尊佛陀在哪里?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

所以这句重要,「故须常照,不即不离,不一不异,无所惑矣」,你就不迷惑了。你要是失去照,你一定迷惑,迷惑就是愚痴、就是无明,贪瞋慢疑都是从惑生起的,所以它是烦恼的根。什么东西能破它?智慧,智慧就能转迷为悟,转惑成智。不即不离,从哪里看出来?就从相上看到性,性上看到相,性跟相不即不离、不一不异,你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二,异是不同,一是相同。性跟相一不一样?不能说一样,也不能说两样,为什么?相会变,相有生灭,性不生灭,性不变。我们要用这个来常常照,看一切人,一切人性不变,性纯净纯善,相会变,刹那在变,分分秒秒都不一样,相有善有恶,性没有。所以你在相上见性,你见性你就会把这个人看作佛,你会对他生恭敬心;你看他的相,他是凡夫,他在造业,你要从相上见性,从他不好的那一面见到他最好的那一面。阿鼻地狱众生他的性跟释迦、跟弥陀没有两样,是一个性,他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样子?他迷了,迷了才会造业,觉悟了怎么会造业?佛法在世间没有别的,他来干什么?帮助人觉悟、帮助人回归自性。如果还帮助你迷惑、帮助你造业,这不是佛法,这就是邪法。这是我们学佛同学首先要辨别清楚的。

「故云」,才有这么个说法,「则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强说升沉」,有没有内外?没有。佛法永远是不二法门,决定没有对立的,这是自性,这是性德。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我这么多年来就抓到这一点,没有对立,从内心深处把对人的对立放下、对事的对立放下、对一切万物的对立放下,为什么?那个对立是一切烦恼的根。别人跟我对立,我了解,为什么?我在没有对佛法相当深入的时候我跟别人也对立,而是到一定的程度豁然觉悟,错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烦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业障?就从这里起来的。决定不要怪别人,与别人毫不相关,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是你自性变现的,你怎么能怪别人?你要是怪别人,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参与联合国和平会议,帮助大家化解冲突,我就抓住佛经上这一点,化解冲突从自己内心化解对立开始,你才有办法帮助这个世界走向和平,你内心里有对立,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对立一化除,平等性智虽然没有证得,慢慢就接近,这是真平等,真能转境界。

佛经上讲的,我们相信,有理由相信,一切众生人人都是金刚不坏身。我们不要说佛菩萨的境界,就是我们在经典上,佛给我们介绍天人,忉利天以上的,天人没有生病的,没有听说天上有医院,天上有生病的,没听说过。为什么?天人修上品十善,上品十善里面无贪、无瞋、无痴,因为贪瞋痴是所有疾病的病根,病根拔掉了所以他不生病。但是欲界天人,虽然平常不生病,临命终时,就是他的福报完了,临终七天他生病了,这个病没救,七天寿命到了,他身相的相好庄严统统失掉了。天人确实没有衰老的相,但是到临终七天前,他那个七天,一天比一天衰老,那个老化太快了,衰老的相现前、病痛的相现前。所以天人平常都是非常欢喜,很快乐,一遇到这个,他的忧悲苦恼就起来,他就非常痛苦。如果是学佛的,天人学佛的很多,我们知道佛菩萨常常应化在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里没有,在那里面教化众生,也有示现做天王的。所以真正学佛的,他遇到这个现象,他晓得认真努力修行,他的苦难就会减轻,有的时候能化解,化解了他寿命又延长了,他又提升了,品位往上升,你看,从忉利天升到夜摩天,上升了,升到兜率天,又上升了。如果不是学佛,不是真正忏除业障,他往下降,忉利天降级到四王天,四王天降级到人间,其实四王天距离人间当中还有层次,你就往下堕落。往下堕落的多,但是往上超生的也不少。

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是众生的感应,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道理要懂,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心是阿赖耶,性是真心,阿赖耶是妄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不是二,就是迷悟不一样。阿赖耶悟了就是自性,自性迷了就叫阿赖耶,是一不是二。所以诸佛如来是我自性所现的,我们眼前所有一切同参道友也是我自性变现的,你喜欢这个人,是自性变现的,你讨厌那个人,还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所以你应当用平等心对待,你就跟自性相应,你要用差别心来对待,用执著、用分别来对待,你就与自性愈来愈远。那就是夫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在理上讲性是一样的,可是在你习性上会把你跟你的本性拉得距离愈来愈远。最远的就拉到阿鼻地狱,这是最远的。我们今天在人道已经违背了九十度,阿鼻地狱是一百八十度,我们在当中,我们如果好好的学习,会上升,这个度数愈来愈少。这些道理,要不是在佛法里,我们完全不能了解。所以随物,这是讲佛菩萨示现教化众生,他不说随人,他说随物,物范围大,十法界众生全都包括了;如果讲人,十法界只有人道,天道、三途都不包括,所以物范围大,用物包括十法界。十法界众生迷悟不一样,愈往上去悟的成分多,愈往下去迷的成分多。所以强说升沉,强是勉强,觉悟往上提升,迷惑往下堕落,沉是往下堕落。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的升沉是自己负责,与谁都不相干,这个道理要懂。

在六道里,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做错的事情很多。不但你做错,起心动念都是业,何况造作!这个地方,你就要晓得因果不空。得罪了别人、伤害了众生,无论是有意、无意的,要忏除业障,为什么?这要讲到因果的道理了。因果的道理,我们自己细心去体会自然就明白了,我受了别人的欺负有没有怨恨心?有没有报复心?这就明白了。人家对我的侵害,我有怨恨、我有报复,我得罪了别人,人家有没有怨恨?有没有报复?这个事情不就明白了吗?所以古大德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守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守住这个原则就行了。换句话说,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就要怎样对人,我希望别人尊重我,我一定先尊重别人,我希望别人能够关怀我,我要懂得关怀别人,我希望别人都能照顾我,我要照顾别人,我希望别人能够帮助我、成全我,我要成全别人、帮助别人,就这么个道理。我伤害别人,别人就伤害我,我欺骗别人,别人欺骗我,一报还一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这一生得罪的人,过去生生世世做错了事情,我们是从学佛之后才明了,没有学佛之前哪知道这些事情?现在晓得了,不能不修忏悔。普贤十愿里头「忏除业障」,这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忏悔业障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主修的课程,化解冤业。

住在此地的同学有福、有缘,我们的讲堂天天在学习经教,对这些事情,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理明白了,事上就知道怎样去化解。难得的又遇到我们这一百个七的忏悔的法会,三时系念是修忏悔法,忏除业障,冥阳两利。在这个团体里面,认真像善财童子一样历事炼心,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中把它磨掉,也就是说肯放下、真放下。学谦卑,这是第一个,谦卑是礼,儒家讲礼,佛法讲戒律。你看,所有的忏仪,祖师大德编订的时候,第一句「一心顶礼」「一切恭敬」。普贤十愿第一愿「礼敬诸佛」,在中国古礼里面,诸位看《礼记》,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对人、对事、对物要存恭敬心,敬是性德,不敬是烦恼、是习气,我们用真诚、恭敬把性德找回来。敬的反面是傲慢、狂妄自大,那是造业,有这种念头就造业了,何况还表现在思想上,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自己谦卑,尊重别人,许多冤业自然就化解。

《疏》里面,「后偈目有翳者,此喻了因与惑俱故,见不清净,以不净故,不见佛法」。这说得好,这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我们的眼睛有病,这个病是什么?了因,眼本来是明了,照见,但是现在跟惑搅和在一起,这个惑是什么?就是分别执著。举一个例子,六根举一根,其余的五根与这个没有两样,你就应该要举一反三,都知道了。六根统统是了因,但是里面统统有严重的分别执著混在一起,所以我们的见闻觉知不清净。因为不清净,你就见不到佛法,佛法是什么?佛法是诸法实相,你就见不到一切法的真相。下面讲「佛法即是佛性」,你只见相,你见不到性。见到性,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诸法实相你才会见到。见到之后,你的对待当然就不一样,换句话说,你就过佛菩萨的日子。如果你不知道,你过的是六道轮回众生的日子,轮回心造轮回业。知道事实真相,不再干了,轮回心没有了,为什么?觉心,你觉悟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不是造业,你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造的叫净业。净业,十法界里没有这个果报,果报在一真法界,果报在极乐世界,十法界里没有。

下面举《涅盘经》一段经文,告诉我们,「佛性二种」,佛是觉,性是永恒不变,「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这真的需要解释,不解释我们会把它错解了。什么是色?「色者,诸佛菩萨;非色者,一切众生」,这还是不好懂,再看下面,「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这个我们意思就明白了,什么叫色、什么叫非色,绕了这么大的弯。色是佛菩萨的眼见,我们可以说是佛眼所见叫色,见到真正的色;非色叫闻见,是六道凡夫听佛菩萨讲的,你自己没有亲自见到。像我们现在,我们现在就是闻见,知道有这么回事情,确实没有在相上见到性,如果在相上见到性,你至少也是阿罗汉,在《华严经》上讲,你至少也是十信位里面的菩萨,你决定不是凡夫。初信位的菩萨等於小乘须陀洹果,你就知道,绝不堕三恶道,堕三恶道是果,为什么不堕三恶道?他绝对不造三恶道的因,三恶道是什么?贪瞋痴慢,他不干这个,真的是不贪、不瞋、不痴,十善业里的上品十善,他这个因断掉了。虽然阿赖耶里面有旧业,旧业他没有新的业做为缘,果报不会现行,所以他不堕三恶道。到第七信位,超越六道了,他放下的功夫跟阿罗汉、跟辟支佛相等。

所以我们要学佛菩萨,佛眼看万法,万法是色相,看到什么?原来一切法就是佛性,一切法原来就是自性,所以叫眼见,佛眼所见。闻见是我们凡夫,一切众生,六道众生,还包括四圣法界的众生,四圣法界众生也是闻见,为什么?他没成佛。虽然十法界里面最高的一层佛法界,那个佛,天台大师告诉我们,叫相似即佛,他得到佛的气分,不是真佛,所以他还是闻见,他还不是亲见,为什么?无明没断,他是接触到断无明的边缘,功夫再向上提升一点无明就断了。无明是什么?是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就没有了,他就是佛见,他真的见色。见到什么?阿赖耶的相分,这要学唯识你才会懂得。我们现在见不到阿赖耶的相分,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些色相全是假的,绝对没有见到真的,我们永远包在,无明像外壳,无明壳里面,能见到外面的色相,没有见到真相。好比是什么?像我们坐在一辆车里头,我们坐在一辆小轿车里面,车门关起来,我们透过玻璃看外面的境界,没有亲身去接触到,什么时候把外壳丢掉,你就见到外面境界,你亲身见到了。这个外壳就是阿赖耶,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是三重障碍,见不到真性。这是讲从色上见性,就是相上见性。

「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故名众生悉有佛性」。佛性没有内外,虽然没有内外,给你说然非失坏,它并没有失掉,它并没有坏掉,佛性是不生不灭,所以在圣,在佛菩萨,没有说他的佛性比我们多一点、比我们好一点,没有,我们造了罪业的凡夫,将来堕在三途、堕在地狱,我们的佛性跟佛菩萨比,没有减少一分,所以说不失不坏,非失非坏就是不失不坏。所以佛才常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里讲故名众生悉有佛性。既有佛性,他为什么不作佛?这句话的提醒,我们能在这句话一下清醒过来,这一生的成就就有指望了。有佛性,你本来是佛,古人讲的,现在又念佛,哪有不作佛的道理!佛性是因,念佛是缘,有因有缘,后面果报就现前。

在这个地方我们也就完全明白,我们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第一桩大事是什么?给诸位说,不是跟人竞争的,也不是跟人斗气的,那你就完全坏掉,你就不可收拾。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受人赞叹、受人毁谤,那都是果报;人家赞叹我们,大概是过去世我们赞叹他,一报还一报,人家毁谤我们,应该是我过去毁谤他。所以一切都接受,一切都包容,不放在心上,欢欢喜喜,统统报掉了。我们要办我们自己的大事,这个大事就是作佛去,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应化在世间终极的目标,就是希望你赶快成佛,不要再搞六道轮回,也不要再搞十法界,这是假的,那是一场梦,「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你搞这个干什么?这是你真的回头,真的觉悟了,对这个世间没有丝毫留恋。身体还在这个世间,就要像诸佛菩萨一样,帮助一切有缘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帮助这个社会化解灾难,这是慈悲,这个慈悲是性德,是自然流露的。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本性、是性德,我们今天讲的同情心、怜悯心,看到别人受苦,我们会生起同情、怜悯,也会随分随力的去帮助他,这就对了。

在这一段,《钞》里最后有一句话说,「佛菩萨见之了了,如眼见色」,这叫见色,这叫色。「言非色者,以未证如」,你没有证得性相一如,你没有证得,「闻他说故,故云闻见」。清凉大师很慈悲,怕我们看到他的《疏》不理解他的意思,他再说一遍,说得很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