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十七讲)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27

请掀开经本第十四面,从第三行看起:

【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因为时间的关系,这里面还有一些意思没有能说出来,今天我们接著把它补出来。清凉大师在第三句引用《大乘同性经》里面讲佛有十地,这十地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从第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一直到第八最胜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给诸位介绍过了。清凉在《疏钞》里面说得很详细,道霈禅师《纂要》也都引用。第九「无边亿庄严回向照明地」。这一句里面,第一个是庄严,庄严是无量无边,说之不尽。佛经里面所说的庄严,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美好,美好到极处,一丝毫的缺点都找不到,一丝毫的过失都没有。这种庄严无论是在正报或是在依报,正报是指我们的身体容貌端庄、体质丰满,没有缺陷;依报是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乃至於休闲游乐的环境,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找不到缺点。也许有人听到这个说法会怀疑,这可能吗?因为在我们常识里,不但我们一生见闻觉知的范围之中,乃至我们从古代历史里面所记载,也没有听说有这么圆满的庄严境界。就以释迦牟尼佛来说,这是已经成佛,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看到,他老人家还有托不到钵的时候,还有三月马麦之报;僧团里面还有六群比丘,也就是佛的学生当中还有不听话的、还有调皮捣蛋的,佛也管不了。类似这些事情都有缺陷,都没有圆满,怎么能够说是无边亿庄严?亿是亿万。

这桩事情,必须我们细心去深入经藏,细心去体会佛菩萨的圣教,如果我们对於理论能够肯定,事相当然就不会怀疑。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诸位特别要记住这个唯识所变,唯识所变就不能达到究竟的圆满;换句话说,总有一些缺陷,这是说十法界。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如来示现在世间、示现在十法界里面,必定也有缺陷,但是这个缺陷,诸位要记住,是示现的,不是真的。我们凡夫看来好像是真的,实际上不是真的,他是舞台的表演。所以示现逆行,依旧是诸佛如来,依旧是行圆满庄严的菩萨道,我们凡夫不知道。大圆满必须从正反两面、顺逆两面、邪正两面、善恶两面,你才能圆满的体会得到。所以六群比丘不是凡人,也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他们要不示现这些违逆的恶境,就不能够给佛做为制订戒律的因缘,他们这样做,佛才依这个因缘制订戒律。如果没有这群人来示现,三藏就变成二藏,有经有论,律就没有了。

我们这样去观察,就明了佛菩萨无尽的慈悲,虽在六道、在十法界里面还是大圆满,就是连提婆达多的示现也不例外。提婆达多也是大权菩萨示现,不是真的,他所示现造五逆罪,生身堕阿鼻地狱。佛在《提婆达多经》上说,提婆达多确实堕地狱,在地狱的生活状况如何?释迦牟尼佛说:他在地狱的快乐相当於忉利天。的确是地狱,但是他不受苦,他在那里很快乐。这是什么道理?这种逆行显示出如来的正法,没有逆行怎么衬托出来正法?所以他也建立无量功德,帮助佛教化众生。好像在舞台上,他表演一个恶人,表演一个这样的角色,依照剧本来唱戏,他唱得很像,演得很逼真,都是演给我们看,都是令我们觉悟的,告诉我们造作恶业必定堕地狱。他因为是示现、是表演的,所以堕地狱也很快乐。如果我们要干,我们不是表演,我们形式跟用心它相应,他那个表演形式是装得很像,里面心地还是清净平等觉。所以在形式上他堕地狱,地狱里感受如忉利天,道理就在此地。他是来帮助佛教化众生,他的示现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所以还是无边亿庄严,无量无边庄严,没有欠缺,这样看才能够体会到大圆满。这是这一句里头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是回向、照明,两个意思统统概括在其中。回向,可见得这个法门对我们修学非常重要,普贤菩萨行门的总纲领,最后一条「普皆回向」。我们要懂得回向的意义何在?回是回归,向是趣向。我们所积的一切功德,希求的是什么?这一点要很清楚。世间人学佛行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的目的是求自己一生的福报,求智慧、求福报,求一家人幸福平安,他就这么大的一个愿望,所以他得到的也就是这些。不知道同样的功德、同样的善行,随著你的心量大小,你获得的利益不一样。明白的人、觉悟的人,一文钱的功德(说一文现在人不懂,一文是很少,在古时候一分钱是十文,就是十分之一,十文钱才是一分),这是讲很少很少的钱,你去修布施,如果你的心量大,你所得的福可以遍虚空法界。为什么?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心量。你今天布施一百万、布施一千万,只求自己这一生的幸福,求一生的平安,你这心量很小,你得的福就小,你得的少。由此可知,我们举这一个例子,布施不在钱财的多少,得福是在你心量的大小。我们凡夫无论怎么修法,修不过菩萨,道理就在此地。菩萨的心量大,念念都为众生,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佛教我们回向,要回向三门。第一回向众生,我们这一生当中,断一切恶,断恶是功德,修一切善,修善也是功德,这个功德给谁?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换句话说,我断恶是为一切众生断恶,我修善也是为一切众生我才修善,希望断恶修善这些功德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受,这个心量就是佛心,就是菩萨心。念念是这个心,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心。第二教我们回向菩提,我们自己所求的,回向众生这是利他,对自己只求菩提,菩提是什么?觉悟。我们自己不求别的,只求觉,求究竟圆满的大觉,觉悟到圆满那就成佛。第三教我们回向实际,实际是什么?实际是本体、是自性,《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个真实,第一个「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这个,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也是《华严经》经题上讲的「大方广」,这三个字就是实际。大是实际之体,是性体;方是实际的相状;广是实际的作用。众生跟菩提都不离实际,这种回向功德是无量无边。

末后这一句,「第十名毗卢遮那藏海智地」。毗卢遮那是法身如来的德号,这句是梵文,意思是「遍一切处」,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这是说自性的藏海,藏海是比喻,藏是含藏,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从自性而生,还回归自性,海是比喻。这十句都是佛地,十句可以说都是如来智地。为什么说十种?实际上十依旧是归纳,如果是展开来,无量无边的佛地,这是从德用上来说。如果从体性上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从体上讲,多是从相跟作用上说。《华严》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在相用上都给我们说十,说十句,十代表圆满,数字上代表圆满。

这句经文说「已践如来普光明地」,我们要留意这是如来的普光明地,不是菩萨。践是践履,达到了,你已经踏进这个地,踏进这个地就是成佛,你跟如来同一个地。在《大乘同性经》里面说十地,佛的十地,普光明地相当於第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普就是广的意思,普是普遍,光明就是明的意思,甚深难知,都在普光明之中,他的普不可思议,他的光明也不可思议。刚才说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说一地就具足一切地,这十地都圆满。同时普光明也可以说是十地之总,因为每一地都没有离开普法智光的意思。第三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一句:

【入於无量三昧海门。】

注意那个入,「入」是契入,前面一句是「践」,都是证得的意思,都是入了这个法门。这是证佛三昧。『无量三昧海门』,三昧是梵语,翻成华文的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由此可知,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正常,六道里面没有正受。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六道里面的众生,他们的受可以分为五大类,五种受。我们的感受也是很多,说之不尽,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五大类,身有两类:苦、乐,身有的时候感觉到苦,有的时候感觉到乐,身有苦乐两种;心里面有忧、喜两种;还有一种状况之下,身也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个很好,叫舍受。身舍苦乐,心舍忧喜,这个境界叫舍受。为什么说它舍?它保持不久,它不能保持久。如果这个舍受能够永远保持下去,那就叫三昧;由此可知,三昧实在讲就是舍受的永恒保持。世间有禅定,佛常讲四禅八定,四禅八定都是属於舍受,它不是永久的,都是暂时的。纵然入第八定的境界,这个定很深,这个定的时间很长。经上讲非想非非想天人,这是得第八定,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时间相当长,八万大劫过了之后,他这个定会失掉,所以还是属於舍受,不能叫它做三昧,它还是舍受。

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称为三昧?到第九定,像《楞严经》上佛所说,声闻、缘觉他们所证九次第定;第九定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这才能称为三昧,算是正受。所以阿罗汉的智慧,称他作正觉,他的享受也能称为正受。正受功夫浅的,不能叫做无量三昧,不能称为海印三昧,那不能称。从九次第定往上,等级繁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就是一真法界里面也有四十一个等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入的三昧就不相同,有浅深的差别,智慧德能有大小不相同。何况声闻要到初住菩萨,这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他修学的,所以三昧的差别、等级就繁多,而三昧里面的内容就更复杂,所以才叫无量三昧。怎么会有这么复杂?因为世间的事物太繁杂,森罗万象,千变万化,而一个人在这个复杂环境里面,他的感受也非常复杂。

佛在经里面举例说明,让我们从这些例子里面去细心体会,他的总原则、总纲领,实在就是《金刚经》上所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正受;「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禅定。六祖能大师所说禅定的定义,都是根据《金刚经》所说,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可是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有人不贪财,再多的财物摆在面前不动心,他不执著,佛说这个人眼根在财里面得三昧。可是他虽然不贪财,他好色,这个色一接触,他三昧就没有了;财里头有三昧,色里头没有三昧。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我们眼看外面色相太多太多,你在几个色相里头得三昧,几个色相里头不得三昧?眼根里的境界无量无边,耳根对於音声的境界也是无量无边,乃至於意根对法尘还是无量无边。六根对六境无量无边境界统统都不著相、不动心,这就叫无量三昧。所以究竟圆满的无量三昧,只有如来在果地上他才证得。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还不行,他证无量三昧里面还有没有证到的。海是比喻,门是门径,他所入的定功深广像大海一样。无论哪一个三昧都能帮助你明心见性,所以称为门,门就是明心见性的门径道路。再看底下这句经文:

【於一切处皆随现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辩才善巧转不退轮。】

前面四句所说都是讲果法,与会的这些菩萨们,这是介绍他们的大智、大德、大能,他们所证得的。下面这一段是讲他从果上所起的作用,作用里面,这一段也可以分作三个小段来说。第一个是现佛的身、现佛的事业,於一切处皆随现身。佛有没有身?佛没有身,这一点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没有身,佛能现一切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现什么身。佛在一真法界现的是报身,佛为什么要现报身?为度地上菩萨,那就要现报身。何以故?地上菩萨证得报身,佛也要现同类的身才能度他。佛在六道人道里面,要度这些人、这些众生,一定要现人身。佛要度天人一定要现天身,佛要度畜生一定要现畜生身。畜生很多,佛要度那些猪,佛一定要变个猪身;佛要度狗,一定要变个狗身。你跟他同类,同一个身相,才能跟他讲经说法去度他,不同类的身不行。

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一切众生都执著这个身相是我,这个错了。如果执著成佛,佛还有个身相,佛是什么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试问你能不能成佛?你成不了佛,为什么?执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凡夫,不是天人,人道。纵然你修学得不错,将来修成佛道,你也不过是藏教佛而已。藏教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藏教佛在十法界里面,没有超越十法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把身相破掉了。我有没有身相?没有身相,正因为没有身相,才能随类化身。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随类化身?执著这个身相就是我,跟这个样子不一样就不承认这是我,所以没有法子随类化身。《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说三十二应,三十二应是把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把感应分成三十二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譬如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佛身很多,佛的形相也不一样,天台大师所讲六即佛,那就分六大类,《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是四十一类,四十一种不同的佛。所以佛身也不一样,佛有劣应身、佛有胜应身,这是大的区别,小的区别说不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他有能力随类化身,如如来果地上一样。

『世法所行悉同其事』。佛用什么方式来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用同事摄,「四摄法」里面讲到究竟圆满,同事。我们今天是初学佛,诸位一定要晓得,烦恼习气没断,布施我们可以学。佛用「布施」,用现在话说是结缘。你要想行菩萨道,你念念都有结缘的心,时时刻刻有结缘的事,你要真去做。身上常常装一点小的财物,遇到有缘的人送他,结缘;没有,没有就合掌欢喜,对他谦虚恭敬,这也是结缘,欢喜缘。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让他听进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都是结法缘。现在你们在家里常常打电话,一拿起电话「阿弥陀佛」,跟人结缘。我看现在许许多多同修穿的T恤上面印阿弥陀佛,印知恩报恩,都是跟人结缘。常常要有结缘的心、有结缘的行,这个是布施。

第二个是「爱语」。爱语要明了,不是甜言蜜语,不是说些好听的话,那你就全把意思搞错了。爱语是真正爱护他,这种语就是爱语。他做错事情责备他,劝他改过自新,虽然说的话不好听,爱护他也是爱语。所以爱语两个字要搞清楚,不是花言巧语、不是甜言蜜语,那是口业里头绮语,不可以把绮语当作爱语,一定要辨别清楚。这个我们可以做的,我们可以学习。第三个「利行」,这是我们也应该学习。利是有利益的事情,对他有利益,不是对我有利益。凡是对於一切众生有现前利益,这是一切众生最欢喜的,现前的利益。将来的利益,那是有聪明智慧的人他懂得、他欢喜,因为眼前他看不到。所以一切众生利益的事情我们要做,要认真努力去做。诸佛菩萨给我们所示现,佛菩萨不但有高度的智慧,都有大福报,可是他们的福报没有自己去享受。我们细心去观察,他们的生活都非常节俭,一点都不肯浪费,生活非常简单,没有求享受。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观察他十年,十年不算短的时间,要说装样子没办法装十年,装十年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老人家的生活日中一食,他一天吃一餐。如果你要说他的工作量,他的工作量是普通人很多倍,他不是没事情干,不是说每天在盘腿面壁打坐,一天吃一餐可以。你还有许许多多事情要做,那你这一餐怎么可以?你的营养不够。我们跟他相处,他很早就起来做早课,中午休息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小时,不多。他是两个大学里面的教授,他去上课;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他上班,每天要去签到上班,他很负责任。他创办台中佛教莲社、慈光图书馆、菩提医院,还有一个老人院,有两个幼稚园,他是董事长,常常也得去看看,还要去参加很多会议。每天,有的时候二、三个会议,至少有一个会议是念佛班。台中莲社莲友很多,将来我们也模仿。莲友多了就分班,他分四十八个念佛班,每一班有班长、有副班长,每一班一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就是请老师讲开示。一个班一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四十八个班,他天天要跟大家见面,不同的班。班的人数少,二、三个班合起来;班的人数多,一个班。天天要跟念佛班开会,要答覆念佛同修这些疑难杂症,他提问题,老师解答,你就晓得他的工作量,还要讲经,还要教书。所以你要跟他见面,一定是一个星期之前跟他预约时间,临时是决定找不到他,他没有时间接见你。

这样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李炳南老居士一天吃一餐,他吃多少?是不是把三餐当作一餐吃?我曾经见过发心持午的人,他们持午不正常,把三餐当作一餐吃,所以吃得没多久一身都是病痛,得肠胃病,饮食不正常。李老居士的一餐很正常,比我们都吃得少。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一餐面条就一小碗,我们现在普通吃饭的饭碗小碗,一小碗。如果吃馒头,很小的馒头两个。菜非常简单。他的一天生活费用,在那个时候台湾的钱两块钱,一天生活费用。我看到他,很受感动。我在学佛的时候,我二十六岁学佛,学佛大概半年,我晚上这一餐就断掉,就是一般人讲持午。我只吃早餐、中午,晚上不吃,这是很正常。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我晚上这一餐断掉已经相当长的时间。看到李老师这个样子很不错,我把早餐也断掉,学他。我没告诉他,我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他,我说∶老师,我也吃一餐。多久了?八个月。身体感觉得怎样?很好、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远下去,不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自己的生活简单,不求人,生活很容易维持。可是我的一餐比他吃得多,这个没有办法,没法子比得上他,他一餐两块钱,我一餐三块钱,没有办法少,两块钱我做不到,这就是说明他的心比我清净。

所以我在那个时候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讲给他老人家听,他点头肯定,给我做证明。我发现一个什么道理?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也是体力的补充,好像燃料一样,添燃料。这个身体每个人消耗量不一样,有人消耗能量很多,他必须大量补充;有一些消耗能量很少,他补充就很少。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体质,你才能做。能量消耗,消耗到什么地方去?妄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耗在妄想上,真正维持体力,你的工作它所消耗,确实只有百分之五、六而已,不到百分之十。所以心地愈清净,他消耗能量愈少。於是我们在经典里面恍然大悟,阿罗汉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半个月吃一餐。为什么?他消耗量少,所以半个月一餐他足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心地愈清净消耗量愈少,妄念愈多消耗量就愈多。如果你的妄想很多、杂念很多,你要学一天吃一餐,保险三天你就躺到床上起不来。为什么?你是个耗油的,像汽车一样,耗油的车,你给它油量不够,它走一点点距离,它就不能动,这是事实。所以心地愈清净,妄念愈少,你的消耗量就愈少。我吃饭,吃馒头,李老师吃两个,我要吃三个;他一小碗就吃饱,我要吃一大碗才行。这说明他这个功夫我还达不到。

李老师的收入很可观,他兼差很多,收入很可观。在当时,他一个月大概有将近四、五百元的收入,他的生活费用一个月只六十块,其余这些钱统统布施,他没有享受。学生多,有钱的学生也不少,看到老师生活这么清苦,有的时候送一点东西给他吃。送去之后,他吃一点,吃不完,有人在那个地方,大家分而食之。有些人送衣服给他,他收了;那个人走了之后,那衣服马上拿出来送别人。自己还是穿旧衣服,旧到什么程度?我们只知道他那一件中山装穿了几十年。破了?破了补。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后,我们才看到他的真面目。他的内衣、袜子都补过很多次,在现在这样社会还穿补衣服的人,我们听都没听说过。诸位要是到台中,看看李老师的纪念馆,他这些衣物陈列在那个地方,你看看很受感动,节省到这种程度。他怎么会没有福报?他的福报是让大家去享,自己没享。在这个末法时期,实在说出家人当中我们都很少看到,这是在家居士,我们怎么能不佩服?

利行,利益一切众生之行,我们要认真努力做;不要做利益自己之行,这个要记住。众生修行,你的烦恼断不掉,你的习气改不了,你不能证果、不能够开悟,什么原因?念念还顾自己,还是利益自己。虽然想利益大众,我有一半利益大众,得一半要照顾自己。如果心再发得大一点,好,我三分之二照顾大众,还三分之一照顾自己,不行。只要你有照顾自己的意念,就是最大的障碍,你不能开悟,你不能契入境界。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看看佛菩萨示现那个形相完全为众生,没有丝毫为自己,所以他成佛,他能够明心见性,道理就在此地。百分之九十九为众生,还有百分之一为自己,都不行,都是障碍。真正要如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大公无私,真正明了众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照顾一切众生是真正照顾自己,为什么?自己明心见性,自己入佛境界,这不是照顾自己吗?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福德,作佛二足尊。我们这才真的明白过来,原来照顾众生才是真正照顾自己;有一念私心,害了自己,那不是照顾自己,是害自己。

四摄法里头,利行我们要学,同事太难。这个地方讲同事,「现佛身业,遍世同事」,这个难,这个没有真正的定功、没有真实的智慧,不可以。所以四摄法,我们凡夫学前面三种,这个不可以。菩萨行!他有智慧、他有神通、他有定力,可以与众生同事。同什么事?众生喜欢跳舞,他天天陪他跳舞;众生喜欢打麻将,他天天陪他打麻将,这叫同事。而且菩萨干这些事情高明,打麻将常常都赢钱,赢得你很服气,然后你就向他请教:你这一手太高明,从哪里学来的?他说∶我从大乘经里学来的。把他统统拉过来了。所以他们那个同事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样来的。跳舞也跳得好,喜欢跳舞的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精神饱满,跳三天三夜不累,所以那些人就向他请教,「我从佛法禅定当中得来」。同事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入这个境界;我们没有定功、没有智慧,在这种场所一同事马上就被他度掉,就堕落了。所以这是高竿的,不是我们现前定慧能够达得到的。我们晓得,像五十三参里面,逆行的那都是非常明显用同事的方法来度众生,悉同其事。世法所行悉同其事,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

底下,『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这是「同佛意业,总持大法」「广大」是指大乘佛法。佛法跟世法,诸位要晓得,没有界限,差别在哪里?佛是觉的意思,一切法你觉悟都叫做佛法;如果不觉,《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世法。所以世法跟佛法的界限在哪里?觉、迷。觉了之后,所谓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你不觉的时候,再问你一句:哪一法是佛法?没有一法是佛法,佛法是觉法。所以世法跟佛法没有界限,所以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限的广大,他在这个无限广大诸法当中抓到一个总纲领,总持。总纲领是什么?在我们这个经上,就是「佛华严」「大方广」是从体上说,是体相用,「佛华严」是行。如果用《无量寿经》经题上来说,诸位意思就能更清楚,《无量寿经》上所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就相当於本经「大方广」,经题里面所讲「清净平等觉」,相当於本经讲的「佛华严」。所以「无量寿庄严」是性德,「清净平等觉」是修德。「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是修德里面的总持,这五个字展开就是世出世间无尽广大法门,我们要能抓得住纲领。这个纲领如果再简单、再浓缩,给诸位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们想想,名号与清净平等觉相不相应?完全相应,圆满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心,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平等心,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尽的正觉。

大家在此地念佛,念得这么欢喜,我看得出来,法喜充满。为什么你们在别的地方念没有这么欢喜,跑到此地来念生欢喜心?要是用外国人的话说,磁场不一样,这个地方的磁场殊胜;练气功的人说,气不一样,这里的气很旺;在佛法里面讲,光明不一样,这个地方是佛光注照之处。佛光是遍照,并没有偏心,这个地方人愿意接受佛光。佛光虽然遍照,许许多多地方人不愿意接受,用种种障碍把它障住,那就没法子。这个地方没有障碍,接受佛的光明,所以在这个地方念佛,跟别的地方念佛不一样。你不相信,你回家去念,你看看一样不一样。我们从台湾来的同修,你们在台湾也有道场,不相信回去之后,到那些道场去念念,细细比较一下,跟在此地念一样不一样,你就明白。所以希望同修们有时间,尽量到这个地方来念佛。这个念佛道场,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有佛在此地念佛,有菩萨在此地念佛,所以不一样。护法善神在此地念佛更多,现在人讲有无形的,我们肉眼看到这几个人这是有形的,有无形的,比有形的数量多很多倍。

下面这一句,『辩才善巧转不退轮』,这是「得佛语业」。佛有四无碍辩才,四无碍辩才是从哪里生的?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我们每个人自性里面本来具足,自性里头般若智慧。我们的智慧不能现前,我们的辩才失掉,都是因为你有烦恼障、你有所知障,这两种东西把你障碍住。所以舍掉这两种障碍,你的智慧、辩才就现前,你就能转法轮。怎么舍法?舍就是放下,真正放下。可是有很多同修来告诉我:我很想舍、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放下?实在说,古德教导我们,有一个最好的方法,也是最笨拙的方法,消业障。哪个方法最笨拙?拜佛。拜佛的时候,一心称念,一心顶礼。拜佛的时候,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连佛都不想,确实没有一个妄念,规规矩矩按照这个动作去礼拜。每个动作你都做得很正确,这是恭敬;你一个动作做得不正确,这是不恭敬。所以这叫威仪。按照这个规矩去拜,一天拜三千拜,拜上三年你的业障就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拜掉。如果你拜佛,还要想佛,还要想什么,打妄想,那就没有用处,你的功夫破掉了。所以拜佛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不是记载一个晒蜡烛的法师吗?那个法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很老实。夏天,热天,人家给他开玩笑,他当香灯师,「香灯师,蜡烛长霉了,拿出去晒一晒,大家都晒衣服」,他就很听话,就真的把蜡烛都搬出去晒。老实人!老实人了不起。做了这么一桩错事情,别人不原谅他。老和尚了不起,方丈和尚了不起,方丈和尚知道这个人老实,老实人有成就。不叫他做香灯,叫他去育王寺拜佛,拜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拜上三年,开悟了。不认识字,他能够作诗,能够作偈,又会讲经,以后变讲经的法师。为什么?智慧开了。怎么开的?业障消掉。怎么消掉?拜佛消掉的。他拜,我们相信他也很老实,老和尚叫他拜,他就乖乖的拜,就这样就行。跟谛闲法师锅漏匠的徒弟一样,都是老实,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你老实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念个三、四年,站著往生,预知时至,他不生病。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希有。哪有死人站三天?他站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你看看多了不起。他们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不能做到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把它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掉,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们做不到就是有业障,他们做得到是业障消除。所以诸位要晓得,拜佛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当然佛在经上讲,所有修行方法,方法无量无边,「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要会用心,你不会用心的话,那就很难。会用心是用清净心、用无分别心,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就很容易。譬如读经,读经也是个好方法,要怎么读?无分别心、清净心去读经。诸位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他读《法华经》《法华经》的分量相当长,读的时候要恭恭敬敬读,不可以像开快车一样。经念得很熟了,我听说读《无量寿经》,背得很熟的人念一遍半个小时。《无量寿经》半个小时,很好,跟我讲,我也点头,一天念个十部、八部,不错,很好。他有没有受用?没有受用。为什么没有受用?赶,他心是急躁的,赶紧把它念完;开快车,容易出事情,不老实。正常的速度,你必须念得字字清楚、了了分明,这才是恭敬心。

半个小时念《无量寿经》,我让他念给我听,我一个字都听不出来,他把好几个字搞成一个声音;念是念得很快,没错,恭敬心没有了。念经实在讲,念经也能度众生,念得叫别人在旁边听,听懂了,他开悟,那就度了他。如果当年惠能大师卖柴的时候,听那个人念《金刚经》,一部《金刚经》几分钟就念完,惠能大师保险不会开悟,保险没有听出来。一定是他念得很慢,念得字字清楚,他在旁边一听,觉悟了。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念得要叫别人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是标准,念经怎么个念法。念的时候,不起一个妄念,不分别经里头什么意思,为什么?念经是修行。修什么?修戒定慧,你这才相应。怎么叫修戒?你在念经的时候,你心里不会去想坏事,你身端端正正的,威仪具足,身语意都不犯戒,戒行具足。读经,经是诸佛如来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比这个更善,所以你读经,岂不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的戒律具足,这是修戒。读经的时候专心,刚才讲清净心读、无分别心读,这是修定。念得字字分明、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没有念颠倒,这是慧,这个慧是根本智。所以读经是修行,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经读得慢没有关系,你两个小时读完,你修两个小时,你在那里修行,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是真用功,真实功德。图念得快,一天念的遍数多,不但你没有功夫,你还生烦恼。生什么烦恼?贡高我慢。你看,我一天念十遍,你们一天一遍都念不了,我比你高;贡高我慢,自尊自大,瞧不起别人,所以对於一切众生很难生起恭敬心,总有傲慢的习气在。读经是修行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不善读,那就变成世俗读书,这里面功德就没有。如果是用修戒定慧这个方法来读经,也能开悟。《坛经》里面讲,法达禅师读《法华经》,他念过三千遍,《法华经》长,一天念一遍,三千日。三千是说个整数,在我们想像大概是十年。十年的时间读《法华经》,遇到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给他一讲解,他就开悟。他要没有十年功夫,怎么讲也开不了悟。读经也是一个方法,法门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帮助你明心见性,都能帮助你成无上道,都能帮助你得无碍辩才。只要你用功得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你才能够说法善巧。

「善巧」两个字的意思要懂,巧是巧妙,随心所欲,巧妙;善是什么?不失规矩。随心所欲还合乎规矩,这叫善巧。如果说是巧,说得很巧,不善,不合法度,那是巧而不善。另外一种,善而不巧,在讲台上讲经说法很守规矩,你细细去听确实他没有毛病,但是说得不好、不精采;确实他没有毛病,但是讲东西不精采,不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这是不巧。可是初学佛法的人一定要记住,宁愿善而不巧,不可以巧而不善,巧而不善毛病可大了。所以达到善巧,那是纯熟了,这里面一定要契入境界。我们一般讲有行有证,你善巧两个字一定做到。纵然没有证,也有真正修行的功夫,才能够做到善巧。没有真正修行功夫,如果是巧,一定就不善,所以不如善而不巧,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

「转不退轮」,轮是比喻,法轮常转,这个意思诸位懂得,在此地就不多说。「不退」这两个字重要,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四种不退。第一个是「称理不退」,就是说与教理相应,决定不违背教理,这一点很重要。佛说法契机契理;如果背理而说,纵然契机而不契理,这个错了。契机不契理,佛说那是魔说,不是佛说。如果我们用辩才善巧两个字来讲,契理就是善,契机就是巧,理机双契这是善巧。第二个是「应机不退」,第二个意思,不退就是契机。说法的人善於观机,所说之法正是听众他们迫切需要,他听了之后当然生欢喜心,听了之后就得受用,能帮助他解决问题。所以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既然佛都无有定法可说,佛的弟子、菩萨、祖师大德,我们学讲经的这些人,还有什么法可说。佛虽然无有法可说,可是佛确确实实说法四十九年,佛在《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诸佛如来尘说刹说、恒无间说,永远没有中断过。我们读《华严》,仔细去观察思惟,佛讲的话一点都没错,於是我们在说法里面,体会到一个原则,原则就是应机而说。然后我们观察,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现前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佛在经上常常把佛比作大医王,好比是医生。医生干什么?医生是给众生治病,治病一定是应病与药,药到病除。你要知道众生害的是什么病,然后你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不知道众生害的是什么病,你就给他说法,那就是等於医生不晓得害什么病就处方给他,就给药给他吃。如果他运气好,恰好碰上,病就好了;运气不好,一吃就呜呼哀哉。

诸位要晓得,吃药要是不对症,害死人,药不能随便吃。法比药还重要,法要不对机,断人法身慧命,这个罪更重。药吃错,吃死了,佛经上讲过四十九天又投胎又来了,所受的伤害不大。如果知见错误、方向错误,这个受害就太大,会堕落好多世,你迷在里头不知道回头。所以断人法身慧命,比害人身命这个罪过,不知道要重多少。可是世间人把害人身命看得很重,把误导众生断人法身慧命看得很轻,颠倒错乱。所以说法要观机。

现在社会众生的机宜如何?现在众生不相信因果,不明是非,不辨邪正,这还得了吗?所以恶业增长。确确实实我们仔细观察,心存的是恶念,意是邪思,三业所造是十恶业。我们遇到这些众生,你要说什么样的法去度他?你所说一定是针对他的病痛,无论讲什么经典,经典没有一定的讲法。我们今天展开《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讲?对治现前众生病毒来讲,这《华严经》讲的他才有受用,他才能真正去反省、去体会。果然清醒过来、觉悟过来,他就得利益。所以今天在这个世间,不宜谈玄说妙,谈玄说妙他不懂,他也不想听。今天是无可奈何我们一定要讲粗语,这是地藏菩萨在《本愿经》里所说,粗语就是讲这些病痛,讲不善的业因、不善的果报,让他觉悟。所以诸位将来要是学讲经说法,担负起如来家业,弘法利生,到一个地区先要打听,先要了解这个地区一切众生的根机。你们学过《内典讲座之研究》,三番观机:人的根机、处的根机、时节因缘之机,你才能够契机说法。这是应机不退。

第三是「利益不退」,决定利益众生,决定叫他来听五分钟一定是五分钟得利益,他听十分钟一定是十分钟得利益,他听两个小时一定是两个小时得利益,不能让他空过。第四个是「制伏不退」,这是对魔王外道,一定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使这些魔王外道在你这个道场,也规规矩矩的听经闻法,不敢妄动。清凉讲这四不退。四不退它的基础、它的原则,都是奠定在真实的修持上,也就是真实定慧的基础上,你才能做到这四种不退。这四种不退,完全是应机而说。

另外我们在净土经典里面,常常听到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也是讲修行的阶段,从断烦恼上来说。见思烦恼,三界九地品位不同。如果你真的能够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证小乘须陀洹果,「位不退」。位不退是绝不退到三恶道,没有离开六道,六道里人天两道受生修行,决定不会堕三恶道。这是位不退。第二「行不退」,行不退是讲菩萨,大乘菩萨决定不会退到小乘果位,不会去作小乘人。这是行不退。「念不退」,念念趣向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意思是一切种智;这是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所证得。证得念不退,当然前面两种不退一定具足;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后面可以包括前面。

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明了,就是念阿弥陀佛的人得佛力加持,他这个不退是圆证三不退,这个不可思议。如果通常讲证三不退,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但是不圆满。圆证三不退,要到什么地步?八地以上,八地接近圆满,等觉才是真正圆满。通常不说等觉,说十地,法云地的菩萨圆满,圆证三不退。所以念佛这个法门不可思议,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佛圆证三不退,当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证得了。可是现前你如果有坚定的决心,丝毫不动摇,一心一意只求西方净土,一心一意只想亲近阿弥陀如来,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你现在就是圆证三不退,不必要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大乘法门里面,其他法门里头没有的。所以肯定「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业障习气烦恼再重也不在乎,我也不理会,也不想断烦恼、也不想证菩提,只有一个念头「见阿弥陀佛」。这个了不起!这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讲发大菩提心,一心专求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愿是无上菩提心。他说得很有道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