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十八讲)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48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六面第五行:

【复有无量主海神。】

经文里面告诉我们这一类的神众,人数也是无量无边。像这些词句我们都要细心去体会,它超越了所有的界限,显示出一真法界,都在『无量』两个字当中。主海神,要用我们现代行业来说,就是航运家,我们从前讲航海家,做航运工作的。过去只有航海,现在还有航空,看看到后面我们有没有看到类似的。海,它很深很广,所以用它来代表我们的性德,本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一一都是深广无际。这个意思在这部经里面有很清楚的显示,所以它是比喻法性大海。接著我们看上首的德号,一共有十位,每一位里面都是说性德。

【所谓出现宝光主海神。】

唯有自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是宝。世间人往往将希有之物看作珍宝,贵重的金属、贵重的宝石人人都愿意收藏,都希望拥有,这是代表财富,也代表在社会上尊贵的地位。实在说,这些宝物它的用途依旧是非常有限,充其量你一生得其受用,来世之后就不见得能得到,所以世间有形的这些宝物决定带不走的。佛给我们讲自性里面有三宝,佛教给我们皈依三宝,三宝诸位一定要清楚是指自性三宝,不是自性之外的。自性三宝,世尊给我们说,第一个是自性觉,自性本来就觉悟。不觉是错误的,你迷了。自性本觉,这就称之为佛宝。「佛」这个意思,这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觉,觉就不迷,觉而不迷,这个是宝。第二,自性本来具足正知正见,对於宇宙之间,在佛法里面讲虚空法界,一切万法,一一法中,无论是大是小,大是经上讲的世界,小是经上讲的微尘,一一法你都彻底明了,这叫正知正见,正知见本有的,这是宝。第三种是自性清净,真如本性从来没有染著,净而不染。所以,自性里面的觉正净是本来具足的。现在我们要问,我们是不是不觉?是不是不正?是不是染污?给诸位说,没有,决定没有。

我们现在,佛在经上也常讲,我们迷惑颠倒、邪知邪见,不但污染,而且还变成五浊恶世,染污到了极处。诸位必须要知道,迷邪染是意地上面的,不是本性,性上面决定没有迷邪染,称之为三宝。迷邪染是意地里面的,我们讲意识、意根,这个是迷邪染。自性怎么会有迷邪染?自性要是有迷邪染,事情可麻烦了,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明心见性!自性里头没有,只有觉正净,没有迷邪染;可是意里面就有,意里面有迷邪染,也有觉正净,这要知道。觉悟之后,意就是觉正净,迷惑的时候意就是迷邪染。永嘉大师说「分别亦非意」,我们细细玩味他这句话。这称之为三宝。从这个三宝『出现宝光』,这个宝光是什么?如果我们具体来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是出现宝光。大方广佛华严是什么?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们讲尽虚空遍法界的依正庄严,这是从自性三宝里面变现出来的。佛在这个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心性,自性能现,自性是觉正净;识是能变,心性是能现,识是能变,把一真法界又变成了十法界。一真法界为什么会变成十法界?识变的,识就是意,意变的。因为意有迷邪染,迷邪染的程度不相同,变出来的境界就不一样,要细说说不尽,无量无边。境界都是众生妄想分别执著变化出来的,觉悟之后,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体会得到,如果你要是用心,法界是一真,心是真心;如果你要用的是意,那就是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无量无边法界。十法界、百法界,都是从纲领上讲;细分,法界无量无边。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法界,你的法界跟我的法界不相同,我的法界跟他的法界又不相同。楞严会上佛说得很清楚,「同分妄见,别业妄见」,一般大乘法里面讲的共业、别业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在这个讲堂,张开眼睛我们看讲堂现前的状况,每个人都看得很清楚,我所看的决定不是你所看的,你所看的决定不是他所看的,各人是各人的法界。每个人看都差不多,说出来都一样,那叫同分妄见,我们叫共业。共业就是我这个业跟你那个业是相似,还是各人各人的;共,并不是完全相同,不是的,只可以说相似而已。譬如这个讲堂有几十盏灯,每盏灯放的光,光与光融会起来很明亮,光光交互这就好比是共业。而实际上每一支灯光跟其他的灯光混不混杂?不混杂。你熄一盏,它灯就没有了,这一盏就没有了,你这一盏灯熄掉没有干涉别的灯,你这一盏灯开亮也没有干涉别的灯,各个不同。然后才知道法界无量无边,迷的时候有,觉的时候就没有,觉的时候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那是真正觉了。

所以用心,心是一心,一心就能够破一切的障碍;二心,障碍就生起来,一生一切生,无量无边的障碍统统都生。这个道理很深,世间人想不透。实在想不透,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人从哪里来的?第一个人又是谁?这都叫胡思乱想。能不能把事实真相想出来?决定不能。为什么不能?这个复杂的现象就是从妄想生的,妄想怎么能够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佛告诉我们,什么都不想,真相大白,你就统统明了。什么都不想,你用的是真心,真心是本有的,真心是不生不灭,妄心是有生有灭,真心是不生不灭,我们要明了这个道理。所以佛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教我们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是清净心,真心是一念不生。可是我们凡夫习惯了用妄心,一切时、一切处都有自己主观的观念,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看法,这个麻烦就来了。这也是我们学佛不能开悟的第一个因素,那就是没有办法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在生活当中、在修学当中,统统还用妄想分别执著,宝就没有了,光也没有了。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真心现前,你心性里面的德能现前、智慧现前,这就是放光。所以「出现宝光」这四个字里面含的意思无量无边,都在一个真实,唯有真实才能够大放光明,遍照法界,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佛说得一点都不错,我们要细心体会,要认真努力去学习。第二尊:

【成金刚幢主海神。】

『成』是成就,『金刚』是般若智慧,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幢』是表高显的意思。从这个德号里面我们就体会到,这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两种智:根本智与后得智,成就两种圆满的智慧。金刚是根本智,幢是后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实智,真实的智慧,后得智也叫做权智,我们常常说权巧方便,或者说善巧方便,都是属於权智。显示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显示在教化一切众生之中,你没有权智不能够度众生,没有权智自己的生活得不到幸福。可是权智从哪里来的?权智从实智里头来的,实智叫根本智。实智是什么?《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是真正的智慧,真智;无知起作用无所不知。「无」很有意思,给诸位说,无很难懂,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叫无,谁不懂?三岁小孩他也懂。佛法里面讲无、讲空,意思很深。我们在这经上读到,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无相,无相能现一切相,无知他能无所不知,他都在「无」上。我们今天的麻烦在哪里?我们样样想有,我们从来不懂得无的作用这么大,以为无了,什么作用都没有了,我们把无的意思错解。无知能无所不知,无相能现一切相。

名号里面权实二智,因为海是表性德,性德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大乘经上讲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这三样是以般若为枢纽,般若智慧现前,法身才能证得,解脱也能证得;法身无相,解脱能现一切相。这个名号里面关键在「成」字,成就,显示这些神众圆满成就二智,出现宝光。从这里看,他哪里是普通的水神?主海神、主水神、前面主河神,在我们中国统称为龙王,海龙王,江有龙王,湖有龙王,甚至於说井都有龙王,龙王大小不一样,水神的通称。从这个名号来看,他们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的身相,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主海神得度,他就现主海神而为说法。第三尊:

【远离尘垢主海神。】

『尘』、『垢』都是烦恼的代名词,『远离』就是我们常讲断烦恼。这些名词术语当中,我们要用智慧去观察。烦恼能不能断?烦恼不能断,不能断而说断,这个断不是一刀两断的断,不是断绝那个断,你那个看法就完全错掉。烦恼断掉了,自性也断了,哪有这个话?这个断是转换,大经里有说,「转烦恼成菩提」,烦恼有没有?烦恼没有了,烦恼变成菩提。所以烦恼没有就说烦恼断了,菩提现前就说菩提生了。菩提是印度话,照中国的意思就是觉悟,菩提是觉。由此可知,菩提跟烦恼是一桩事情,烦恼断掉了,菩提也就没有了,这我们要懂得。

把烦恼转变成菩提,这叫远离尘垢。尘是从境界上说的,尘境;垢就是烦恼。怎么转变法?怎么断法?这要智慧。戒定慧三学,功夫浅深不相同。断烦恼是修行人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从哪里下手?从持戒下手。持戒很勉强,佛教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一定要遵守,不可以违犯。初学人是用一种石头压草的方法控制住,天天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对佛菩萨生起恭敬心,愿意接受佛菩萨的教导,我们这样去做。做久了就得定,不做也不犯,也不会毁犯,就渐渐得定。定可以把烦恼完全控制住,那就容易,这在佛法里面叫做定共戒。这就说明定里面有戒,得定的人决定不会破戒,不会犯戒。持戒的人不一定有定功,有定的人决定不会破戒。

但是烦恼没有转,没转成菩提,佛法里面有个比喻,这是除草没有断根,定要失掉了,烦恼又起现行。六道里面凡夫的定功是四禅八定,初禅以上那个人决定不会有恶念,不会有恶的行为。得到禅定,他们所表现的决定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现前,绝不会有一个恶念,叫定共戒。可是纵然他能够达到非想非非想天,第八定,这最高了,寿命八万大劫。这个寿命是说什么?他的定功,他有这么深的定,能够支持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之后,他定功会失掉,失掉之后烦恼又起现行,所以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非非想天人还堕阿鼻地狱,世俗里常讲「爬得高,摔得重」。诸位如果要想明白这些事实真相,你去读《楞严经》,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很清楚,什么原因他会堕落阿鼻地狱。

到什么时候烦恼才不会起现行?智慧开了,烦恼就转变。转烦恼成菩提,把烦恼统统转变成智慧,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烦恼一变成为无量的智慧,就是从定里面开悟,禅家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那就是远离尘垢,大彻大悟了。在教下讲叫大开圆解,我们净土宗里面叫理一心不乱,名词不相同,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达到转烦恼成菩提的境界,都达到这个境界。这个时候知道不但外面境界是不可得,《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外面境界是梦幻泡影;我们能够觉察外面境界的六根,六根也不是真的。《金刚经》上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能得的不可得,能得这个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物都是因缘所生,缘起性空,了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我们要问,谁知道不可得?般若智慧照见。般若智慧在哪里?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是真的,依六根所起的六识是虚妄的,那个不是真的。六根的根性是真的,楞严会上世尊就是为我们发明这个事实真相。

所以佛教菩萨,用见性见一切色。我们今天用的是什么?用眼识,你所见到外面的境界相叫色尘,眼识只能见到色尘,眼识是假的,色尘也是虚妄的。佛教菩萨用见性见,见的外面是什么?见外面是色性,这就叫明心见性。明心是说你用的是见性,你所见的是色性,那叫见性,明心见性是这个意思。我们闻声,我们用闻性闻声性,凡夫是用耳识闻声尘,六识对六尘。你晓得这个事实真相,远离尘垢的意思你就明白了。要怎样远离?真的像交光大师所说的「舍识用根」,这不容易。《楞严经》上所说的,观音菩萨会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用耳根,他用耳根的根性闻声性,这叫做反闻闻自性,观音菩萨用这个法门修成无上道,修成正果,这在楞严会上称之为「耳根圆通章」。也有不少同学读了《楞严经》很想学这一招,我遇到不少人来问我,问我怎样用见性见色性,用闻性闻声性。我老老实实告诉他,我会讲这个经,我不会用这个方法;这个道理方法我都懂,我不会用。不会用怎么办?我们还是找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那个法子好学,「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法子我们有办法下手。观音菩萨那个调太高,好是很好,我们没法子下手。怎么没法子下手?你来问我从哪里下手,你已经落在意识里面去。我给你讲,讲得再清楚、再明白,你听进去依旧落在意识里,不管用。

还是念佛这个方法好,念佛这个方法也是特别法门,千万不要看轻了。许多人读《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只知道观世音菩萨这个法门特别,不晓得大势至这个法门特别,这是粗心大意;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特别法门不按顺序排列,这是特别法门。《楞严经》上这二十五位菩萨,如果按顺序排列,他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按照这个排列的。观世音菩萨要是按这个顺序排列,应该排第二位,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第一个是眼根,第二个应该就是观音菩萨的耳根。他没有按顺序排列,他摆在最后,排在最后去,这叫特别法门。这个排到最后太明显了,从第二位把他放到第二十五位去,太明显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七大里面是根大,照七大的顺序排列:地、水、火、风、空、见、识,根大就是见,按照顺序排列他应该排在第二十三,最后一位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识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他在弥勒菩萨的前面,按照顺序排。但是楞严会上弥勒菩萨摆在前面,他摆在弥勒的后面。两个特别法门,我们要留意到,不是一个特别法门,两个特别法门。

也许有同修要问,为什么不把大势至菩萨摆在最后?摆在观世音菩萨后面不是更好吗?我们看起来不是更清楚、更明白吗?不行,不可以这个排法。观音菩萨排到最后是契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前根机。观音菩萨在他方世界也许就排在第二位,就不会排在最后了。文殊菩萨拣选圆通说得很清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他排在最后,道理在此地。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遍契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他不是契一个世界,所有一切诸佛世界他统统适合,所以他排在第二十四。我们要是把这个意思看出来之后,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不可思议,念佛法门比耳根圆通还要殊胜。

这是说到远离尘垢的方法,真正了解不可得,真正明白一切法无所有,你在一切活动之中自然就不会著相,不著就是远离。远离不是躲避,躲避他远远的,不是这个意思;心里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还要加一个没有妄想。为什么?因为这个经所讲的全是法身大士。在我们凡夫,我们能够不执著就远离了,再能够不分别就更了不起。你要是不离一切法当中不执著,给诸位说,你就离开六道轮回;你要是再一切都不分别,你离开十法界;再妄想统统都离开,都没有了,你就证得如来圆满的果位,所以这个远离意思就很深。此地诸佛如来示现的,他那个远离是连四十一品无明都断尽了。

我们把这个意思总结起来说,心跟境界是不能够离开的,为什么?心能现,境界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它怎么能离得开?远离尘垢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你要把原因找出来。真正不得力的原因,我们读经闻法明白一点,明白怎么样?不肯去做。也就是说听经闻法看破一点,看破一点不肯放下,你的功夫就止於这个地方,不能再向上提升,原因在此地。你懂得一点,你立刻就做到,你就放下,这个放下又会帮助你更深入一层的去体悟。所以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不可以执著在一边,执著在一边就坏了。看破多少就放下多少,放下多少一定帮助你更深一层的看破,这样辗转相辅,一直到如来究竟果位。你要说菩萨用什么方法修行,就是用这个方法,这是从总的原理原则上来说。放下由於看破,看破由於放下。第四尊:

【普水宫殿主海神。】

这尊菩萨德号里面,『水』是润泽的意思,『宫殿』是慈悲加持的意思。这部经上前面宫殿说得很多,宫殿的意思是慈悲覆育。覆是什么?盖覆。我们住在宫殿里面可以遮蔽风雨,这是覆盖,保护我们身心的安稳;育是养育,宫殿有覆育的意思。「水」当然是法水,法水滋润。『普』是清净平等。这一尊主海神以清净平等心广施法水,覆育众生,取这个意思。名号里面完全是度化众生的意思,这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自他不二,所以度化众生就是真正度自己。如果没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自己是决定不能得度的。原因在哪里?我执破不了。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我的利益摆在第一,总想著自己,你就想这个我执是多么的坚固,我执不破决定不能够出离轮回。纵然你一生断恶修善,你所感得的果报也不过是三善道而已,不能超越六道。你要是造恶业,决定堕三恶道。所以佛菩萨教我们念念想一切众生,不要想自己,起心动念都是利益广大众生。这个名号就是这个意思。第五尊:

【吉祥宝月主海神。】

『吉祥』前面曾经多次读到这个名号,也许同修当中有新来的,前面没有听过。吉祥这两个字中国人常常挂在口边,吉祥这两个字怎么讲法一定要清楚。简单的说,你应该得到的福你得到了,这是吉祥;不应该得到的你要是得到的话,就不吉祥,就不是吉祥。换句话说,我们在一生当中所获得的、所享受的,都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这叫吉祥。凡是非分,你想获得,必定有灾祸在后。古时候人见面的时候,恭维的话都是吉祥。从佛法里面来说,与因果相应的这就吉祥,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要得善果就不吉祥;善因一定得善果。

『宝月』都是性德的比喻。「月」,光明,光是清凉的,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吉祥宝月,这个意思就深,意思就广。我们自己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教化别人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这句话里面简简单单的说,就是善因一定得善果,反过来恶因一定有恶报。善因善果,这是吉祥宝月。所以德号里面是劝勉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所享受到的果报就像清凉宝月一样。第六尊:

【妙华龙髻主海神。】

这个名号我们一看就明了,菩萨以无碍的辩才应机说法,能度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妙华』就是妙法,唯有佛法才称妙。『龙』是表变化,这个变化在菩萨身分里面来说,随类现身是变化,随机说法是变化,都是龙表这个意思。『髻』比喻高显的意思。古时候女子梳头发都梳得高高的,称为髻;在一个人的身分上,这是最高的地方。用这个字来比喻、来形容菩萨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我们今天讲高明极了,就是这个意思,非常高明。第七尊:

【普持光味主海神。】

『持』是保持,永远不会失去;『光』在此地是智慧,『味』是法味,『普』是平等。在四弘誓愿里面,第三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普持,得无量法门。现在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总是提倡一门深入。一门深入跟广学多闻这里面有没有矛盾?特别是对於初学的同修,尤其是初学的知识分子,今天听到我们讲一门深入,他摇头。一部经怎么能成就?一句名号怎么能成功?他怀疑,他不相信,他想到佛法也应该同世法一样要广学多闻。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佛说得那么多,我们当然要多学。这话说得没错,是应当要广学多闻,现在为什么不准你广学多闻,叫你一门深入?这个道理你懂吗?广学多闻的条件是智慧开了才行。你智慧有没有开?你没有开智慧。没有开智慧怎么办?断烦恼。四弘誓愿顺序不是这样吗?先叫你发心,要你发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这个心。为什么要发这个心?这个心是菩提道上勇猛精进的动力。你没有这个心,你修行会懈怠懒散,不能成就,所以那是个动力。世间人的劳动,推动他的是名利。佛法里面,名闻利养统统舍弃,什么力量推动他?愿力。什么愿力?普度一切众生的愿力。所以这个一定要先发,不发这个心决定不会有成就。

我们这个道场,居士林跟净宗学会这些领导人都是虔诚的佛弟子,他们不要名闻利养。为什么一天到晚全心全力在这里推动佛法?就是愿力。所以愿力推动你,头一个要断烦恼。为什么?有烦恼就没有智慧。烦恼断掉,智慧就现前,你才能学法门。所以现在教你一门深入,用意在哪里?断烦恼,没有别的。你现在要广学多闻,只会增长烦恼、增长邪见,永远不会开悟。教你一门深入是什么?定心,收心,你不会胡思乱想,起心动念在一门上容易得定,所以一门深入是断烦恼。烦恼断了,智慧现前,才能够学法门。学法门,给诸位说,是长智慧,不是长佛学。如果你烦恼不断,你广学多闻,你天天增长是什么?佛学,佛学懂得很多。说佛学是恭维你,好听;清凉大师就一点都不客气了,清凉大师说什么?增长邪见;他不是讲长佛学,长邪见。

所以四弘誓愿,佛已经把修学的顺序、阶段告诉我们。我们从哪里下手?怎么学法?我们修净土的人,在这一生当中,四弘誓愿只要修前面两条,后面两条「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到极乐世界再办。你看看多省事,四弘誓愿现在完成一半,到西方极乐世界完成后一半,我们修净宗是这个做法。愈是专精愈容易成就,我们才真正能够得一心不乱,这个功夫成片,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在此地多说。第一个好处是无量寿,广学多闻有的是时间,时间长得很。有的是修学的好环境,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古大德注解《无量寿经》、注解《阿弥陀经》,上善是指什么人?等觉菩萨,这是上善。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等觉菩萨无量无边,跟这些人天天在一起,哪有不长进的道理?所以成就快速。你要问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会退转?天天跟等觉菩萨在一起,想退也退不下来,他们提携你,他们帮助你。又何况每天去供养十方诸佛,你说这个福报多大。我们供养一尊佛都供养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天去供养十方佛,一尊佛都不漏。既供佛,当然听佛说法,每天接受十方佛的教诲,所以那个地方成佛快,一生就成就,这是他方世界所不能够相比的。「普持光味」,智慧法味。第八尊:

【宝焰华光主海神。】

『宝』是指性德,性体、性德、性用这都是宝。『焰』在此地也表智慧。佛经里面,金刚表智慧,光明表智慧,火焰也表智慧。「宝焰」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这个智慧是实智。『华光』是权智,「华」表因行。通常在大乘法里面,花表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前面五条都是事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讲事相;末后一条这是般若,是智慧。般若是理,它不是事,理事要圆融才称波罗蜜,理跟事分开就不叫波罗蜜。所以我们现前许多人所修的六度,实在讲是六种福,不能称为度。怎么不能称度?布施度悭贪。我们还有没有贪心?还有没有悭吝的念头?如果还有悭吝的念头,还有贪心,天天修布施,没用,没度你,你没得度。没有度,布施变成什么?变成福报,三界有漏的福报。为什么没能度得了?布施里面没有智慧、没有般若。布施里头要有般若智慧,那就得度。把你的悭贪布施掉,这才叫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最适当的说法,翻作圆满、究竟圆满,你的布施做到究竟圆满了。照梵文字面上的意思翻,古人把它翻作到彼岸,也好。到彼岸就是我们一般讲到家,功夫到家,所以到家也是圆满的意思。持戒是修行的方法,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在断恶业。不但身口不造恶,念头,恶念都没有了。以什么为标准?十善为标准。十善是身口意,十恶完全转成十善。谁能做到究竟圆满?如来果地上圆满。所以我们常常看佛像,一般是画的佛像,画的佛像佛光是圆光,通常圆光顶上写了三个字,这三个字多半是梵文写的,也有华文的。这三个字念「唵阿吽」,什么意思?三业清净,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身口意三业清净,十善做到圆满。十善是初发心的人学的,到如来果地上才究竟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的三业不圆满。在《华严经》上,等觉菩萨没有离开初信菩萨的行门,初信菩萨修五戒十善,等觉菩萨还是修五戒十善。《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位都圆满含摄一切位,显示出「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次第跟无次第是融通的,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在此地「华」就代表菩萨无量的法门。一一法只要与宝焰相应,宝焰是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相应,那行行都放光明。「光」,就是任何一个行法你都做得非常圆满,值得大家赞叹,值得大家向你学习,行行放光。诸位一定要记住,菩萨行包括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包括我们一生所有的活动。第九尊:

【金刚妙髻主海神。】

『金刚』在此地是指智慧,跟前面「成金刚幢主海神」名号的意思相同。跟前面一尊「宝焰华光主海神」的名号义趣大同小异,「金刚」就是「宝焰」「妙髻」就是「华光」。差别,当然名号上不一样,一定有差别。这个地方差别就在「妙」。什么叫妙?不著相就妙,著相就不妙。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无一不是菩萨行,过去我们讲得很多。任何一桩事情都与菩萨六波罗蜜相应,这就是菩萨行。我们要问,我们喝茶、吃饭相不相应?相应。不但喝茶、吃饭相应,你喝茶每一口茶都是六波罗蜜,你吃饭每一粒米饭也具足六波罗蜜。然后才知道,确实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哪一个行不是菩萨行?哪一法不是菩萨法?妙!妙在能所俱不可得,妙在这个地方。你吃饭的时候,能吃所吃都不可得,虽不可得还照样吃,不是不吃,到时候就吃,这里面统统都显示空有二边不住,这才叫妙。「髻」就是高明,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妙髻」之意。所以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要用智慧去观察,然后我们才会得到真实的受用,也就是知道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工作,过佛菩萨的生活,做佛菩萨的工作。佛菩萨做些什么工作?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一丝毫没有改变,那才叫妙。为什么以前就不妙?以前你不明白、不觉,以前你的生活、工作里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就不妙,那叫凡夫的生活。现在你的生活工作里面,已经远离妄想分别执著,就妙了。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这一念之间,这一念转过来就超凡入圣,转不过来是生死凡夫,顶多在佛门里面修一点福而已。所以从前李炳老常常劝人,学佛是改心,实在改心就是改变你心里面的想法看法,你要改变。我们想法看法错了,依照佛在经典上所说的,那是正确的,我们来做一个转变,这是真正的学佛。这是「金刚妙髻」含的意思。末后一尊:

【海潮雷音主海神。】

这个名号是形容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不失时机,应该在什么时候示现,所谓时节因缘,时节因缘到了,自然就示现;时节因缘不成熟,不会示现。『海潮』比喻是有一定的时候,到涨潮的时候一定涨潮,它不会错误的;不该涨潮的时候,决定不会涨潮。所以经论里常常用海潮音来比喻佛菩萨说法,说海潮音就是说法不失时机,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法,一定就跟你讲,时节因缘不成熟决定不说,海潮含这个意思,这里面也包括现身。『雷音』这个意思也很多,前面也曾经介绍过。主要的,雷音能够震动人心,能够惊觉世人,比喻如来说法能够震动我们无始劫来的迷惑,取这个意思。第二个意思,雷的声音远闻,比喻如来说法音声遍虚空法界,机缘成熟都能够听闻。每个人机缘都不相同,所以诸佛如来讲经说法,不但在理上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事上亦复如是。过去智者大师讲《法华经》,他老人家入定了,在定中亲自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听了一座。出定之后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法会还没散。这是一桩什么事情?现在科学家讲时光倒流。科学家懂得,他们肯定时间是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这是科学家发现的,但是不知道怎么样回到过去,不晓得怎样走入未来,现在没办法。我们佛家用禅定的方法,禅定里面没有界限,时空打破了,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走入未来。智者大师就是回到过去,智者大师那个时代去释迦牟尼佛一千多年,他回到过去。如果观察到未来,就是现在所讲的预言。确实能够看到几千年以后的事情,也能看到几千年以前的事情,可以参与。所以佛法里面讲的这个确实很有道理。

「海潮雷音」,说明现身说法,不失机宜。如果诸位真正发心一心向道,那就是章嘉大师讲的话,我们一生都受佛菩萨照顾,自己不要操一点心,顺境、逆境都是佛菩萨妥善安排。我们会在生活里面,会在境缘当中常生欢喜心,常生感恩戴德之心,蒙诸佛菩萨照顾。时节因缘成熟,我们的心愿就能够现前,「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求不是为自己,为自己未必有感应。为众生、为佛法常住世间,诸佛菩萨怎么会不加持你?怎么会不满你的愿?你没有得加持,愿望不能兑现,这是时节因缘没成熟,我们自己应该认真努力修学,努力修学是消除业障。有愿而不能够满愿是因为自己有业障,我们求不得,求不得是有业障,业障消除了,有求必应。怎么消业障?改过自新。我们的过失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过失。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最严重的,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个最严重。知道这些过失,彻底把它改过来,我们业障就消除,然后有求必应。这都是「海潮雷音」里面所含的意思,含义实在是无量无边,说之不尽。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一句是这一段里面的总结,参加华严海会,主海神无量无边。

【悉以如来功德大海充满其身。】

这是叹德,我们应当要学的。他们每一位都以如来功德大海充满其身,如来功德大海就是法性大海,智慧德相广大无尽。智慧在这里面讲得很多。德相,德是德能,我们今天讲能力,万德万能;相是色相。能现种种相。能演种种法、能说种种法那是德,能现种种相这是相。智慧德相深广无尽,充满其身。我们这个身也能得到,问题我们会不会学。怎么学法?依照这十位上首名号功德就行了。我们读了、听了要把它做到,变成自己的智慧德能,这就是充满我们的色身。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