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四九讲)  2000/8/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49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迦楼罗王长行,第七句:

【妙严冠髻迦楼罗王,得庄严佛法城解脱门。】

这一句前面介绍过,但是意思还未尽,我们今天接著再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清凉讲「城」,说城有三个意思:一个是「防外敌」,第二是「养人众」,第三是「开门引摄」。前面两个意思介绍过了,末后这一句,「道无不通,则自他引摄」,这就是开门纳众。这个意思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聪明智慧的人都晓得这个道理,世出世间法的兴衰关键在人才,正是佛法常讲的,人能弘法,非法弘人。

今天世界上,大家都晓得,美国是世界第一个强国。他强在哪里?强在开门引摄全世界第一流的人才。我们在美国住过多年,知道美国本身没有人才。在八○年代的时候,我听说日本有一个教育考察团到美国去考察,考察的结果,美国的小学、中学一无可取,美国的大学值得赞叹。小学跟中学远远比不上日本,而大学里面,这是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世界一流。他们需要科技人才,全世界最优秀的科技人才都在美国,在美国读书,在美国学习,学成之后都被美国人留下来,他们给他高的职位,给他高的待遇,所以这些人也乐意为美国服务。所以他本身没有人才不怕,他能用全世界的人才,他成功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新加坡的政府,很多新加坡的同修们给我们说,新加坡是用高薪聘请国外的人才,来发展这个地区,为这个地区服务,此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心量要大,要求得深远的发展,决不能限於自己家里人;自己家里人不行,不如别人,你要拒绝别人、排斥别人,你怎么能够发展?

何况在现代这个时代,逐渐逐渐与《华严》的教学相应,《华严经》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们的思考范围决定要包虚空法界,起心动念都不是为自己。为我们这个小道场,为这个地区,甚至於为这个地球都不够,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没有一位菩萨不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才叫真正的伟大,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佛法里面引摄的是什么人?我们从世尊给我们介绍的极乐世界,就明显的看到了,上善之人;不是上善,佛菩萨不会接引你。虽不接引你,在城外帮助你、培养你,让你契入上善的水平,这就欢迎你进城。这个城是什么?一真法界。在《华严经》里面讲这个城是华藏世界,在净土里面讲这个城是极乐世界,说的名称不一样,实际上是一处,一桩事情。佛在这个经上常常给我们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事实,多是名称不相同;名称尽管不相同,是一桩事情,是一个境界。

清凉在此地注解很简单,「道无不通,则自他引摄」。道是什么?凡夫成佛的一条路,叫做道。这个道具体又是什么?大乘经教里面讲得太多了,菩提心是道。什么叫菩提心?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告诉我们,至诚心是菩提心之体,真诚到极处叫至诚。什么叫真诚?心里头夹杂著丝毫的虚妄就不诚。诸佛如来,《华严经》上看到的法身大士,跟凡夫有什么两样?佛在经上常讲「生佛平等」,生是众生,众生跟诸佛如来平等,没有丝毫差别。众生所以不能成佛,就是错用了心,不是用真诚心,用虚妄的心,我们世法里头讲虚情假意,就这么一点差别。如果我们舍弃虚妄,我们用真诚,不就成佛了吗?生佛实际上就是在一念之间,这个念头转过来,众生就成佛,就超凡入圣;转不过来,六道凡夫。为什么转不过来?对於六道迷得太重,情执太深。迷得太重,不知道六道是虚妄,不晓得这一些现象,不但是六道,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梦幻泡影,不晓得事实真相,这是说迷得太深;情执太重,在这个妄相里面、幻相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不肯放下;这样你才做了六道凡夫,你在六道轮转吃尽了苦头。我们羡慕佛菩萨,佛菩萨是人做的,只要念头转过来,凡夫就成佛。

真诚心里头决定没有虚妄,真诚心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真诚是清净平等的。我开始闻法学佛四十九年,讲经也讲了四十一年,总结佛法的纲要,我节录了二十个字。整个佛法的纲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里面真诚是体,其余四个都是用。佛法以这个为体,儒家教学也以这个为体,儒家讲诚意;用,他讲正心,清净心是正心,平等心是正心,正觉心是正心,慈悲心是正心。儒家作用只讲了一条,我讲四条,大家好懂。什么叫正心?正的标准在哪里?不知道;这样说起来,大家比较容易体会。作用里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清净平等是自受用,正觉慈悲是他受用;他受用,佛在经上讲回向发愿心,正觉慈悲是回向发愿心,利他的;自受用,叫深心。这深心我们也不好懂,我说清净平等大家好懂,清净平等是深心。清净心是丝毫没有染著,万缘放下,我们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这十个字是讲心。

后面十个字是讲行为,我们日常生活怎么过日子?怎么生活?怎样跟一切众生相处?也就是菩提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我们要「看破」、要「放下」。看破是样样明了,是般若智慧;样样明了,通了。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障碍就没有了。有人说看破,看破放不下,还是不通。放下,没有看破,也不通;为什么?放下,没有看破,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有疑惑,所以还是不通。放下是断烦恼,看破是破所知障,看破、放下二障断了。二障断了之后,你的生活就得「自在」。自在在佛法里面名词叫解脱,你就证得解脱。三德秘藏,我们一般人讲证果,证得解脱,得大自在。这个时候,解脱是自受用,是自己的果报,对待别人「随缘」,决定是随缘而不攀缘。末后总归结「念佛」,我们要想快速的成就、圆满的成就,把所有一切功德回向净土,求生西方,亲近弥陀,这就真的圆满,究竟圆满!

佛法就这二十个字,这是我们四十多年来做了一个总结。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这二十个字,你真的明白、真的懂得,真正依教奉行,念念不离,那就恭喜你,你已经转凡成圣。真正肯发心照做的,这个人就是转迷成悟,断恶修善自然在其中。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佛法城「开门引摄」,就是引摄这一种人,引是引导,摄是摄受,这个道畅通无阻了。

《钞》里面有两句话说得好,《钞》也是清凉大师做的,解释《疏》的,唯恐《疏》的意思大家看不明白,再加以注解。注解里面说,「教理行果,皆有防外敌等三」,这三个作用:「防外敌,养人众,开门引摄」。末后他说以理跟行合起来解释,「非理不显行,非行不显理」,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解行相应」。理落实在行为当中,行为完全把自己所证得的理显示出来,性相、事理、因果融合成一片。所以在这部经上,我们也常常说到,任何一法都圆满具足一切法,这是《华严经》显示的理。所谓是一毛端、一微尘,微尘是依报里头最小的,毛端是正报里头最小的,都圆满具足虚空法界一切法,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你要问为什么?所有一切事相都是心性变现的,没有一法不称性。称性就没有大小,性没有大小,性没有远近,性没有来去。性,佛在经上讲「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法法皆然,所以法法平等。

为什么众生跟佛平等?佛那个形相是自性变现的,众生这个形相也是自性变现的,他怎么不平等?相上不一样,性上平等。性既平等,相何以不一样?缘不相同。古人所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都用黄金,好像佛家讲的十法界,我们用同样成色的黄金,同样的重量,造一个佛像、造一个菩萨像、造一个缘觉、造个声闻、造天、造人、造畜生、造饿鬼、造地狱,摆在面前;重量是一样的,成分是一样的,价值相等,完全一样,但是造像不一样。相为什么不一样?缘不相同。所以佛不说因生,说缘生,缘不一样。性完全相同,没有两样。众生的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

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有人供养释迦牟尼佛,供养的一钵饭佛分成一半,把一半去供多宝如来,另一半去喂狗,这显示什么意思?多宝如来跟狗是平等的,对供养佛那个心跟供养狗的心没有两样,也是平等的,显示出这个大道理。从行当中显示出大道理,让我们在一切境界境缘当中,不能生高下心;换句话说,你生分别心就错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心才真正清净平等;有分别,有执著,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不清净、不平等,真诚没有,正觉也没有,慈悲也没有。一个没有了,全都没有;一个有了,全都有。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要把这个大道理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自己得大自在。

至於我们晓得今天众生有很多苦难,苦难怎么来的?造业来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来的。我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我超越了,我看到他们在造业,在受苦、在受难,我发心要帮助他,也得要有缘。我想帮助他,他不接受,让他更因我而生烦恼,那我就错了。所以我要看清楚,他欢喜我帮助他,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他不欢喜帮助,赶紧躲开,这就对了。所以佛法教人随缘而不攀缘,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佛绝不舍弃一个众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什么?这是大慈大悲。慈悲心不能中断,菩提心不可中断,我们帮助人、成就人是慈悲心,我们暂时离开,慈悲心并没有中断,这个道理要懂。虽然离开,还是常常念著众生,还是时常做出形象给众生看,希望他能够觉悟,希望他能够回头,希望他能够接受佛法,这叫做契机契理,这叫做摄受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凡是不好的形象不能做。什么是不好的?让众生迷惑的,让众生造作不善业的,这是不好的。

善恶并没有标准,在佛法里面有示现持戒很精严的,你说他这个是好是不好?你要说好,错了,你说不好也错了,「开口便错,动念皆乖」,没有好不好,看需要不需要,众生需要不需要。众生都不持戒,示现一个小小戒都是很严格的持,是教他回过头来,这就对了。每一个众生持戒都像那个人一样,小小戒都是执著得这个样子,菩萨来就学济公,什么也不搞。为什么?都是教你明理,你死在戒条上,错了。所以哪一个时代,对什么人,用什么方法,不一样的。佛没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示现於人,活的。但是他有一个不变的目的,破执著而已。看你是什么执著,你执著空,佛就讲有,破你空的执著;你执著有,佛就讲空,破你有的执著。佛法没有别的,破执著而已,破你的执著、破你的分别、破你的妄想,你就成佛了,哪有定法可说?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济公活佛那一种形象,让我们就想到,那个时代一般出家人一定相当执著,他用开放的形象,打破你这个执著。济公如果是示现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面,他一定是对於戒律规矩很严格的遵守,因为大家都放荡,都不执著。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是如何教化众生,我们从这儿体会得。

今天普度众生,范围比从前广。从前因为交通不发达,资讯没有发明,一个人一生当中生活的圈子很小,跟外界接触的时间不多,尤其是外国不同的族群那更少接触。现在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整个世界你天天在接触,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突然之间一起接触到,我们怎么应付?这是古人没有遇到的,我们现在人遇到了。这一个突然之间遭遇,必定引起许许多多的冲突,学术界所讲的文化的冲突、信仰的冲突,这个冲突如果不能够化解,会造成灾难。所谓的天灾人祸,从这个地方生起。佛也教导我们。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弘法,他不是在一个国家,印度当时没有统一,许许多多的小王朝,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他都接触,没有听说冲突,我们要想想什么原因?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跟中国文化也没有冲突,能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这又是什么原因?我们有没有去想到?要在这里头去学习。凡是发生冲突的,第一个因素是利害得失,才会有冲突;如果没有利害得失,冲突就不会产生。世尊教学,劝善,教你好,对你一无希求、一无所取,他什么都不要,没有冲突了。换句话说,佛是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接众,所以就没有冲突。儒家一样的,也是讲诚意、正心,这个冲突化解了。两方面都不诚,这当中决定产生误会,决定会生起冲突。诚意待人,你要的,我不要,这个事情就好办。你要的,我也想要,这问题就发生了。世间人要名要利,佛不要名,也不要利;世间人要五欲六尘的享受,佛不需要;世间人有贪瞋痴慢,佛没有贪瞋痴慢;这一接触,水乳交融,丝毫冲突都没有。

我们要学佛,要帮助世间人,化解世间人的误会冲突。误会冲突是果,误会冲突的因是迷惑、是烦恼、是欲望。所以佛菩萨示现,众人所希求的,他全部放下。世间人要求取高官爵位,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王子身分,中国古人所讲的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是大家所希求求不到的,他得到了舍掉,告诉大众这个不可贵。妻子舍掉,富贵舍掉,富裕的生活舍掉,舍到一无所有,去讨饭。世间人最苦的是贫民,他示现跟这些穷人、跟这些苦人,过一样的生活。从最高的,降到最低的,这值得人尊敬。一生干什么事情?教学。

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是什么身分?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不要求报酬,到处教人、到处劝化,让人明白这些大道理。自己做出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显示他所证悟的真理,展现给世人看,什么都不要,结果怎么样?结果他得到的,是世间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跟他相比的。他不在世了,世间人还给他建豪华宫殿供养他的形像,你说这个福报有多大!亿万人天天纪念他,念他的名号,世间什么样的富贵人能跟他相比?没有了。什么都舍掉,得到是圆满的,大圆满。世间人成天所追求的得到的是有限,那有限的得到还无尽的烦恼,这就是没有看破、没有放下。纵然有大福报得到,不能放下贪瞋痴慢,不能放下自私自利,生活得不自在,还是生活在烦恼之中。所以必须要把你所证得的理,落实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使日常生活行为就是表现你所证得的真理,这是释迦牟尼佛做榜样给我们看的。世尊的学生,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人,也是做榜样给我们看。

在家的弟子把这些大道理,落实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工作行业当中,各个做出榜样给社会大众看,这都叫做「开门引摄」。佛并不是叫每一个人都出家,出家是少数人。出家一定要学世尊,做一个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佛法真实受用是在现实的社会,是在各个行业当中,要知道出家也是一个行业,从事於教育这个行业,跟社会的职业没有两样。你对这个有兴趣、喜欢,发心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的行业,做一个好榜样,教化社会上各个行业的群众,帮助社会安定繁荣兴旺,帮助世间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是出家佛弟子的使命,出家佛弟子的天职,就干这个事情。

忘掉自己的天职,违背了使命,这就是作恶。这个恶就做大了,大在哪里?头一桩破坏了佛法教学的形象,这个罪就重了。佛家讲五逆罪,这叫破和合僧。「我没有破坏,我没有两舌、没有挑拨离间,破和合僧」,你的形象把和合僧破坏掉,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想想佛与大菩萨当年在世,他们走到哪一个地方都受到人热烈欢迎,我们走到的地方受人嫌弃、受人讨厌,这就叫破和合僧。为什么他们能受人欢迎,我们会受人嫌弃?我们做得不如法。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十条二十个字紧紧的抓住,我相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众欢迎。坦诚无私,跟大众接触,谁不欢喜你?

因此不能不著重形象,形象是外表,古圣先贤跟我们说,「诚於中而形於外」。内里面不真诚,外面怎么装都会被人揭穿。必须要内真正发起菩提心,你有真心,表现在外面是自然的流露,不是装的;装会被人揭穿,自己也不自在。出自於真诚,丝毫虚伪都没有,我们学佛从这里学起,大乘佛法从发菩提心学起。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去访问善知识、亲近善知识,首先敬礼,礼节做到。在善知识面前头一句话就是报告,「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知道怎样修菩萨道,怎样学菩萨行」,向人请教,头一个说明我已经发心。你不发心,人家不教你。

菩提心就是我们今天总结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真发这个心,我们的智慧有限、能力有限,不要紧,只要你真发心,必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在在处处都会增长你的道心、增长你的道业,为什么?你会学,遇到善人学习他的善法,遇到恶人反省我自己有没有这个恶念恶行?有则改过自新,没有就勉励自己不可以犯这一种过失,都是善知识,你怎么会不成就?接触一切大众教学相长,以能向不能的人学,以多向寡的人学,我们知道很多,他知道没有我多,但是他所知道的我还有不知道的,我要恭恭敬敬向他请教,才能成就自己的学问智慧。这个智慧是佛家讲的后得智,后得智要学,智慧才圆满。

世间人,在佛经里面说,只有聪明,没有智慧。原因在哪里?没有菩提心。诸位要晓得,菩提心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为什么说「般若无知」,根本智无知?根本智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所以称为无知,真智慧。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后得智。后得智是讲用,根本智是讲体,体是无知,作用是无所不知。可是六道凡夫,不但是六道凡夫,权教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佛在经上讲他们没有智慧。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法身、般若他们都没有,都没有证得,只能证得少许的解脱。因为他见思烦恼断了,脱了六道轮回,他解脱是从这上说的;但是他的尘沙烦恼没断、无明烦恼没断,所以真性没有显出来,真性就是菩提心。我们现在这三种烦恼都具足,而且非常严重,这是我们当前大难。这个难怎样度过?完全靠自己。虽然是完全靠自己,不可以少佛法的增上缘。佛法增上缘就是大乘经论,天天要读诵,天天要讨论,每天在薰修我们才有指望。我要没有过去这四十九年的薰修,不行,怎么样也不能契入。天天干,一天都不能放松,这样才能契入。

我劝勉同学们,我这一条路走得很辛苦,走通了。在现代这个社会,你要不真实肯干,这一条路很难走通。决定不能作住持、不能作当家,染上这些事务,你就完了。你不能不分别、不能不执著、不能不操心,你想得清净心,没指望。我们办个培训班,培训班有个班主任,像学校的校长,请别人来做,自己一做就完了。功劳成就双手奉给别人,自己什么都不要,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我们才能契入佛的境界。由此可知,入佛境界我们不是做不到,问题就是肯不肯做。一生遵守住: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我就得清净了。这三条沾上一条就完了,为什么?很容易起贪心。我们要断贪瞋痴,要培养戒定慧。贪瞋痴是戒定慧的反面,你要不离贪瞋痴,哪来的戒定慧?那个戒,形式上的戒,没有用。内心里头的戒才会起作用,才能帮助你得定;清净无染的定,才能帮助你开慧。所以清净平等下面才有正觉,不清净、不平等只有迷惑,哪里会有正觉?由此可知,不是不能为,而是自己不肯为,我们就错在这里。

我也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学,我比你们的长处就在好学,我是个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我是学而知之。我到哪里学习?我在讲台学习。别人怕上讲台,我是想尽方法争取上讲台,从学校念书我就争取上讲台,我跟你们讲我念小学二年级就上讲台讲演。很喜欢上讲台,还想机会来上讲台,学!所以我的概念当中,学东西不是在课堂之下学东西,讲台上学东西。下面坐的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我在讲台上做学习报告。自己没有学成功,不可以舍弃讲台,一舍弃讲台,就完了。所以我感谢韩馆长,真诚由衷的感谢她,她帮助我没有离开讲台。人没有十全十美的,道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首先我们要确定我的目的在哪里。我在李老师那里学了十年,把讲经这一套本事学会了,就要靠讲台来锻炼,她能够在三十年当中帮助我不离开讲台,我这个达到了,其他的我就不闻不问,没有我的事。所以不管做什么,我都点头,都说好,我都非常欢喜、非常开心。我的目的是要讲台天天练习讲经,我这个目的达到了。所以你们同学们要学、要想有成就,要有我这个观念,要有我这个兴趣、这个爱好,我想你们都会成功。

韩馆长往生之后,很难得,李木源居士提供我们这个机会。这一次尤其殊胜,中国国家宗教局批准了我们合办培训班。过去我还常常想到弥陀村,还想到办学校、印经书,如果能办培训班,其他的我统统丢掉,别人去干,我不干这个事情了。一门深入,长期薰修,我就专门搞培训班,其他的事情不闻不问。为什么?要讲世间的好事,第一桩好事:弘法利生。释迦牟尼佛没有办弥陀村,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去印《大藏经》,我们要跟定著释迦牟尼佛,一生专门从事於多元文化社会教学的工作,非常单纯、非常自在,这个真正是开大乘之门,接引广大的众生。

今天我们包括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昨天晚上特丽莎修女正式邀请我,到他们教堂里面去讲《玫瑰经》《玫瑰经》是天主教主修的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分量不多,我答应她。过去我们读《四书》《四书》是儒家东西,我看过蕅益大师《四书》的注解,现在在市面上还可以找得到,蕅益大师的《四书注解》。他老人家讲的《四书》全是佛法,展开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那个「大」怎么解释?跟《大方广佛华严经》一个解释。文字是儒家的《四书》,一个字没有改动,讲解字字句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跟儒家传统的讲解不一样,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天主教请我去讲经,我讲的是什么?《玫瑰经》学习报告。我们佛弟子学习《玫瑰经》的心得报告,提供给他们做参考,给他们做一个比较,看看你读这个经有多少受用,我读这个经有多少受用。

我们也赞美天主,礼敬天主。他们说天主是唯一的真神,是宇宙的创造者,我们接受。他说这个神没有形相,也可以说有形相,在佛法统统讲得通。没有形相,没有形相是法身、自性。虚空法界谁造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能造、能现、能变,宇宙万物一切众生是所造、所现、所变。理上,上帝、神在我们佛法里面称之为心、称之为性,他能现相。神要现个相,你们称他作上帝,我们称他作毗卢遮那如来,我们称他作卢舍那佛,名称不一样。你那边叫上帝,我这边叫毗卢遮那如来,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怎么不能会通?不打架,是一家。因为没有往来不知道这个事情,好像我们这一尊佛在此地教导我们称作佛,在你们那个地方人家称他作上帝,一个人。等於说在这个公司人家称你作董事长,在那个公司人家称你作总经理,董事长跟总经理原来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我们能够融通,世出世间一切法是一不是二。所以从这个地方才建立真正的平等观,平等才有和睦,没有高下。佛大,众生小,这是众生错误的观念,佛跟众生一样大。

神在哪里?无处不在,这是真的。他们讲神的赐予,我们讲佛的加持,一个意思。我们这个身体如果没有法性、没有性,这身体就是死东西;在他们讲,如果身体里头没有神,这身体是死东西。神无处而不在,即使动物、植物、矿物,有没有神在其中?如果没有神在其中,这个物质就不能现前。所以小而微尘,都充满了心性。宗门开悟之后,老师问学生、考学生,你会么?你有没有体会到?在哪里?随便拈一物就是,无处而不在。性在哪里?性在相中,性相不二。这个道理很难懂,祖师大德用比喻来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里?金器太多了,随拈一个就是,一点都不错。并不是指定金砖是金,首饰就不是金,器器皆金。你见性了,性在哪里?虚空法界一切万物没有一个不是自性变的,随拈一物都是。

老师测验学生是不是真的见性,真的见性,平等,他心清净、平等,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真的明心见性。还有少少分别执著在里头,没有见性。我们今天对人对事对物还有一念私心,没有见性;如果真的见性,这个念头不生,永远不生。跟大众相处随缘,随缘这两个字的意思无限的深广。众生叫这个毛巾,我跟你讲这是毛巾,你说黄色的,我也说黄色的,你有分别,我没有分别。如果我自己也认为,这是黄色、这是毛巾,这是凡夫见解。圣人的见解,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入了境界,你入了「佛法城」。你果然还有真的分别执著,你在城外,没有入城。这是「佛法城」里头第三个意思,「庄严佛法城」也在其中。「庄严佛法城」不需要形式,用什么庄严?还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正庄严;落实在事相里头,依旧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到念佛是究竟圆满的庄严。所以学佛,会学的人,抓住纲领。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