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二0讲)  2001/6/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20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方神长行,第九句:

【普观世业主方神,得观察一切趣生中种种业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疏里头告诉我们,他说前面就是第八尊「髻目无乱主方神」,他是就业的性相来说的,目的是教我们「忘我」,不仅是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要在根本上做功夫。这位主方神教导我们的,是让我们知道业报差别,然后才能够随机教化一切众生。这两位主方神所学所教的,关系非常密切,也就是说,髻目无乱主方神著重在自利、自度,自度而后才能够度他,如果自己不能得度而能度他,这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自度一定要达到最高的目标,毕竟空寂,这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寂灭忍,知道所有的业性不可得,相虽然有,性不可得。

相既然有,报就决定有,可是真正契入境界的人有没有果报?那就像百丈禅师遇到老狐狸问的话一样:「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真正悟入佛境界的人,我们要问他还受不受业报?答案是他还是要受,虽受他没有苦,百丈禅师讲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没有因果,对於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释迦牟尼佛受三个月马麦之报,他清楚;释迦这一族被琉璃王消灭了,他也清楚,前因后果、点点滴滴都明了,都不迷惑,知道「业因果报,法尔如是」。佛能不能救他这一族人?不能救,业报!谁能救?释迦族的人个个回头就能救,回头是岸。释迦佛他回头了,所以他不受他的难,释迦族跟佛出家的这些人,像阿难尊者这些人他不受,为什么?回头了,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我们一般讲逃过一劫。虽不受这个大难,可是小难还是有,小难是什么?释迦族被灭,释迦牟尼佛头痛三天,这是经上有记载的。在我们想像当中,像阿难尊者就一定这几天也有一点不舒服,这就是我们常讲的重罪轻报。於是我们才晓得,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是事实真相。

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名号里头『普观世业』,「普」是普遍,没有界限,超越时空;「观」是观察;「世」是世间,世间众生的业报,他从这个地方修行证果的。他得的是『观察一切趣』,这个「趣」就是讲的六趣、五趣,我们一般也叫六道,也叫五道。「一切趣」,这个意思如果用一般的术语来说,就是十法界,一切趣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众生的种种业。为什么说十法界的众生都造业?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尽,焉能不造业?不造业的只有一个人,圆教的佛果。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那就是业,这是圆教。我们讲一真法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造的业非常轻,因为他们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但是妄想有,妄想没断,所以这是造业非常非常的轻。他们用真心,这真心不圆满,就是他还有妄想,这个妄想一般经里头称为无明烦恼,那个妄想在一真法界分分破,我们《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为什么会有四十一个阶级?就是妄想、无明这里头差别不同,这佛在经上常讲,把无明,也就是把妄想分作四十一等,四十一个阶级,你破一品无明,像念书一样你就升了一级,四十一品无明破尽,这才真正成佛,究竟圆满佛,他不造业了。

我们这样就明白了,业从哪里来?业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也就是一般经论上佛讲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只要有这三样东西,哪有不造业的道理?此地这个「一切趣生中」,如果我们从广义上来说,把一真法界里法身菩萨都包括了;要用狭义说,这「一切趣」就是指十法界。「趣生中」,这不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上面还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头虽然不说轮回,它有进退,进进退退,但是它有个底限,这个底限是绝对不会退到六道,这叫「位不退」「行不退」;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念不退」。法身菩萨也是进进退退,但是绝对不会退堕到十法界;阿罗汉、辟支佛,绝对不会退到六道轮回。这里头的业因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不能够观察,怎么能够做到随机说法?

由此可知,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就是怎样去观机。观察世间众生的根机,应该说什么法,我们就跟他说什么法,对於众生才有利益。如果是上根,你跟他说下法,他觉得是多余的,他不会满意;下根,跟他说上法,他不懂,他不得利益。所以法一定要契机,如果说是契理不契机,佛经上讲的,叫「闲言语」,闲言语,用现在不好听的话来说,就是废话,白说了;理上虽然不错,不契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他现前不得受用,这不叫白说吗?契机不契理,那是魔说,虽然契机,但是不契理。

诸位同修你能体会到什么叫魔说吗?魔的范围太大太大了,我们冷静观察现在社会上,电视大家都喜欢看,为什么喜欢看?契机!网路,多少年轻人迷恋在里面,为什么?契机!报章杂志,我们现在走到那些书店,看到书架上琳琅满目,书店里面翻书的人络绎不绝,为什么?契机!但是它不契理,所以人虽然欢喜看、欢喜听、欢喜接触,身心不安,天天烦恼增长,智慧埋没了,这就是佛经里头所说的魔说。魔在哪里?魔在我们的周边,我们六根接触的全是魔境界。魔的作用是勾引我们的烦恼,把我们的贪瞋痴慢勾引起来,把我们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嫉妒、障碍、斗争,把这些念头勾引起来,造种种恶业,这都是魔。在过去古代,魔境相当不容易发现,现在魔境太明显、太普遍、太多了。现代的人不落在魔道,几乎就是说不可能。我们如果不学佛,也必堕魔道;虽然是学佛了,如果不能够深入经藏,对於佛陀的教诲如果不能够深信不疑,我们依旧脱离不了魔掌。我们的生活,起心动念,你想想你能够离得开烦恼吗?离不开烦恼你就在魔掌之中,离开烦恼你才有本事不受魔的操纵。

在这个地方又必须要认识,那就是前面一尊主方神教导我们的,真正的魔跟佛不在外境,在乎我们自己一念觉迷;一念觉,魔都成佛了,一念迷,佛都变成魔;这叫内学,这叫佛法,这叫「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叫「一切法从心想生」,佛这个说法才说得透彻、说得彻底。所以契入境界之后,魔也很可爱,为什么?觉悟之后,魔就是佛。为什么?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无量寿经》上有一句很有名的句子:「一切皆成佛」,了不起!《华严》《圆觉》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眼所见的,这不是境随心转吗?这不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吗?由此可知,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也好、恶缘也好,决定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保持自己的平等心,在境界里面练功夫,这是修行,修就是修这个。

极不平里面,我们要把平等心修炼出来;极不清净的境界里面,我们要把自己的清净心修炼出来,这叫功夫,决定不能够随波逐流。它不清净,我们被不清净污染了,它不平等,我们被不平等障碍了,这个错了。会修行的人,魔都是佛菩萨,为什么?成就我的清净心,成就我的平等心,成就我的智慧,成就我的功德,端在你会不会。所以从前禅宗大德勘验学人,喝斥「你会么?」这句话意味深长。会,你就成佛,什么事都没有了;不会,你还是业障凡夫。什么是「会」,什么是「不会」?必须清楚,必须要明白。

「知业差别」是慧,丝毫不染著是定,从定中生的慧这叫真智慧。世间人有些也能知道这众生业的差别,但是他没有定,他没有定、没有戒,那不叫做慧,那叫什么?世智辩聪。如果这个知见跟定、戒融合成一体,那它就叫慧;这里面跟戒、跟定分了家,它就叫世智辩聪,我们不能不辨别清楚。

再看底下第十句:

【周遍游览主方神,得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众生欢喜解脱门。】

这一行是主方神的圆满,主方神,第一位是「遍住一切主方神」,到圆满是『周遍游览主方神』,我们细细想想表法的味道,意味深长。第一位他所得的法门是「普救护力」,末后『得所作事皆究竟(究竟就是圆满),生一切众生欢喜』。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的开示,「世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特别是在现前的社会,我们读了感慨万千。世间人做事,初是开始,终是圆满,他有好的开始,但是很少有好的结果,就是很少圆满。这是什么道理?一般世间人,只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只顾一生,没有想到后世,所以他的事业,一生做得再辉煌,后面没有继承人;换句话说,他的事业等於零。这也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面没有继起的人,这是大不孝。前一代的人创业,后一代不能够代代守成,这就大不孝。在古时候,我们看这些帝王创业,代代承传,这个时候是建功立业,儿孙把这个国家搞亡了,那叫大不孝,那叫「无后」。这个「无后」诸位也要记住,不是没有子孙、没有后代,后代子孙不能够光大前人的事业就叫「无后」「无后」是这个意思;儿孙再多,不能继承先人的事业,这叫不孝。

我们现在看到有许多人,在这个社会上,确实创建了很好的事业,儿女不愿意继承,不愿意做他父亲这个事业,这在古时候讲这就是不孝。但是现在这个民主开放的社会,儿女不能继承,有些志同道合的人继承一样,他的事业是依旧不衰,这是孝道。自己做得再好,后继无人,这是他一生的败笔,终身的遗憾。古代帝王,不但是有大福报,他有大智慧;单有福没有慧,不能成为一个君王,一个君王决定是福慧具足。他一登基,第一桩大事情是什么?立太子。立太子的用意是什么?培养继承人,这是大孝,全心全力培养他的继承人,希望他的继承人做得比他还好。做帝王的如此,在从前治家也如此,父亲、祖父非常关切儿孙的教育,希望他们将来长大能够光大门楣,荣宗耀祖,不仅是要继承祖宗的事业,而且要光大祖宗的事业。我们最近有不少同修生病,到中国去看病,都在「同仁堂」拿药,同仁堂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的后代还能够维系祖宗的事业;不但能维系,确确实实他们现在是光大祖宗的事业,因为我晓得他们已经做到跨国的连锁店,在美国洛杉矶他们有分店。这是神圣的事业,仁慈的事业,真正是救度苦难众生的事业,我们不能不赞叹,不能不感激他造福社会、造福人群。

由此可知,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后继无人,他的事业做得再好,最后等於零。我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有同修来问我,为什么我在这样的年龄,还要辛辛苦苦在澳洲去建一个道场,为什么?我很坦白的告诉大家,往年在图书馆出家的,追随韩馆长的有四十多个人,馆长往生之后,这些人都离开图书馆。还算不错,大概三分之二,他们自己都能够独立,都有了一个可靠依止的道场。但是还有将近二十个人无家可归,虽然有李木源居士发大慈悲心,让这些人在居士林安单,但是他们心理上始终有个阴影,那就是李居士在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安安稳稳在这里修行养道,哪一天李居士不做会长了,不做林长了,再换一个人了,他们又用什么态度来对我们,没有一个人敢说。因为韩馆长往生,当面交代她的儿子要继续护法、护持,她儿子没有这么做,母子都不可靠,那李居士下面的继承人怎么能叫人放心?所以居住在这里三年身心不安,我清楚,我也很难过。

去年年底因缘成熟,我替他们建立一个道场,不是我的,我不需要道场,把他们这些人安顿在这个地方。实实在在也是馆长常常在加持、在保佑,这个道场的成立非常顺利,现在在澳洲注册为「净宗学院」,这是我们多少年梦寐希求的,没有想到它能实现。我们有这么一个妄想,但是自己没有信心,总认为这是个妄想,不可能实现的,没有想到澳洲政府居然批准我们建立净宗学院。文件批下来了,我就告诉大众,既然是学院,那将来一定要办学,要办学那你们都要做老师。所以这二十几个人当中,我就告诉他,你们现在要认真努力做充分的准备,能讲经的发心教学,不能讲经的发心护持,做学校行政工作。一所学校就是两种人,一个教员,一个职员,自己想想适合做哪一种职务,你就专心学习,弘护一体,希望把这个学院办成功。这个学院纯粹是佛教的学校,它不是教世间一般的不同科目,不是的,里面的课程全部是佛教的经论,名副其实的佛教学院,这是上天给我们的,这是佛菩萨给我们的。上天赐与的、佛菩萨给予的,我们要不认真努力、好好的修学,我们就对不起上天、对不起佛菩萨,所以务必要做到专信不犯、精进不懈、自行化他。

学院初步的构想,因为这个学院在澳洲,澳洲还是英语的社会,所以我们在言语上分为三种,学校有英语、有华语、有越南语,现在学校是三种语言的教学,三种语言都要学习。课程,大小乘经论都有,我们虽然是净宗学院,当然是以净土宗五经一论为主,但是我们要兼顾到现在佛教的各个宗派都缺乏师资、缺乏弘法人员,我们能力能兼顾的,我们要兼顾,任何宗派里面的人才,我们一律平等的培养。如果我们自己这边没有师资,我们可以在全世界去聘请,禅宗的老师、天台宗的老师、法相宗的老师、戒律宗的老师,我们会聘请。希望这个佛学院是一个纯粹佛教多元文化的教学机构,我们这里面没有佛事,没有法会,纯粹属於教学,我们把佛教恢复到佛陀教育,定位在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意义重大。

这有个好的开始了,我们希望有好的圆满,那就是培养继起的人才。我要不要做这个院长?我不要做,我选拔年轻的出家人,请他们来担任这个学院的院长、副院长,各个单位的纲领执事,我请他们做,我在旁边辅导,我在旁边协助。你们遇到困难,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帮助你,这是初创,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我们的教学采取小班制,一班学生不超过五个人,我们建校准备招二十班,二十班就是一百个学生,每一个班我们有一个老师,有一个助教,加上我们里面工作的人员,我想我们这个学校,将来在这里面活动的大概是两百多人,这样的一个团体。为什么要开小班制?我们在新加坡这些年,培训班的成就,我们教学的特色就在此地。这不是我们首创的,是古圣先贤所遗留的老办法,我们一生没有创意、没有创造、没有发明,我们只是老老实实走著古人的足迹,走著古圣先贤的道路,我们采取私塾个别教导,采取这个方法。学生每一个星期至少要上讲台讲一个小时,要写一万字的讲稿,所以在我想像当中,他们学习的压力相当沉重,为什么?在语文方面,他要学三种语文,这是必修科。经论里面他可以专选一门,一门深入;一门学成之后,他可以再选一门。修学的期间我们定为普通班两年,正科班三年,研究班四年,可以拿到澳洲的学生签证。学生的来源我们也想到,我们不招生,采取推荐的方法,由世界各个佛教团体来推荐保送,希望用这个方法,我们能够得到品德、修养、学术都能有一定水平的,能够有这样好的学生;特别著重在德行的修养,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能够做到舍己为人。我们从这里培训,也从这里选拔下一届的学院的领导人,院长、副院长、教职员,这样我们这个学院才能办得长久。不能像一般人所说的,清凉大师所讲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要学圣人。

他底下说,「今圣人有志有能,故所作究竟」,我们要学圣人,有志有能。志在利益一切众生,志求正法久住世间;「有能」是指什么?能放弃自私自利,能放弃名闻利养,我们才能够把后人提拔上来。如果自己占住这个位子,死都不肯让人,死了之后后继无人,你的事业等於零,这个错了。我们有能力让贤,见到智慧德能比我强的,我立刻就欢欢喜喜让位。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印宗法师遇到惠能大师,这是在广州,就是现在的光孝寺,印宗法师讲经,那个时候惠能大师还是居士,还没有剃头,也到这个寺庙里听经,听印宗法师讲经。坐在后面有几个听众不老实,在打妄想,看到风吹著幡动,有人讲幡动,有个人驳斥他说不是的,是风动,他们两个人争论起来,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听经不老实。惠能大师看到他们两个在争执,就替他们解围,跟他讲「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听了服了。

惠能大师很会讲话,要是我讲我就不是这么讲了,我怎么说?我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你们听经不老实,何必去管风动幡动,老老实实听经重要,自己不老实,也扰乱大众秩序。能大师毕竟比我高明,这句话惊动了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下座之后,对於惠能就特别礼遇,向他请教:你的见解、你的说法决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这一谈之后,他原来就是从黄梅得法的五祖传人,隐居了十几年,这个时候才发现。印宗法师非常欢喜,向他讨教,然后惠能大师在那边剃头出家了,印宗法师是他的剃度和尚。可是印宗法师了不起,把他剃了头之后,回过头来再拜他为师父,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把这个位子让给惠能大师,这是什么样的胸襟?什么样的心量?所以能大师的成就,就是印宗法师的成就。印宗退下来之后当护法,把弘法的使命交给惠能大师,弘护密切合作,中国的禅宗於是发扬光大,在佛教里面影响了一千多年,到近代才衰落。这就是圣人「有志有能」,所以他做的事情是究竟圆满,我们在这里要学习。

大师在这里说得好:「世人以人随欲,不能兼亡」,一句话把我们世间人毛病全都说穿了。世间人为什么不能?为什么有开始没有圆满?是世间人随顺自己的欲望,随顺自己名闻利养的欲望,这就难了。不能够尊贤,不能够让贤,自己永远抓得紧紧的,所以到他死了,也就一切都完了,没有继承人,完了。家,家亡了,事业,事业也完了,这是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了,只有一代没有两代,清凉大师在这里一语道破。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冷静细心多想想,圣贤的事业,在一个家庭,他这个家庭世世代代传下去,孔老夫子孔家传了七十多代,代代都有贤人,我们如果随俗说,代代都有好人。再看看我们佛门,佛教在中国,大小乘总共十个宗派,各个宗派有没有传人?传人是有,我们常看传法,哪个出家人是哪个宗派里头多少代的,都有一个法眷,传法。我还听人家说现在传法它不是法,这个传法是可以买的,譬如我是第二十代,底下二十一代我可以传给你,但是需要多少钱,你拿多少钱来我写个法眷传给你,这个罪过我就不晓得怎么算法了。

古人传法确实是有修有证,传法是给你做证明的,证明你确实开悟了,你是底下一代祖。达摩到中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传给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惠能,这五代都是单传。到惠能大师不传信物,衣钵不传了,传法,惠能大师传法四十多个人,这四十多个人都是禅宗的第七代。过去的承传必须得祖师印证,确实是开悟了。现在传的这个法眷,我就不知道凭什么,如果果然是像一般人传说的,是凭金钱,那就不得了,这是真正佛在经典上说的「裨贩如来」,果报在阿鼻地狱,这是把整个佛法毁灭掉。古人这个承传实在讲就是师承,我的法跟哪个老师学的,哪个老师给我印证,我就是他的法子,必须要得到印证才行,没有经过印证还不算。

我们今天这个第五届的同学,这个月底举行毕业典礼,会长昨天晚上回来了,今天晚上约我见面,我们要谈的是什么?印证,给我们第五届同学做印证。印证的工作怎么作法?播放同学们讲经的录像带,老师、同学们、信徒们,我们都欢迎他来看,我们大家看,看到我们满意不满意?如果我们都觉得满意,这就是给他印证,他可以毕业了。我们今天的传法就是发培训班的毕业证书,我们认为你的修学达不到这个水平,我们毕业证书不发给你,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大家的意思,现在讲民主。从前要一个老师认定那就可以了,现在我不这样作法,我是让所有的老师、同学统统参加,我们来看,每天我们选一段时间,我跟会长两个商量,我希望他也来参加,这样才公平。

我们读这一节经文,读清凉大师的开示,我们感触太深了,我们要怎样学习?末后这一句说,「今有慈有愍,故令物喜。谓十波罗蜜,无不究竟。四无量心,令物欢喜。」我们有没有慈悲?有没有怜悯?慈悲怜悯一切苦难众生,慈悲怜悯挽救正法,确确实实能够舍己为人,见贤能让。如果自己有智慧、有能力、有担当,当然是当仁不让。如果这个「仁」字变成「欲」,我自己的欲望,为了我的欲望我不让,那这个欲跟仁怎么分别?如果是「当欲」他就没有利人的心,也不会培养接班人,也不会尊重贤德之人;那个当仁不让的人,他知道现在这个事情非我做不可,没有人能够代替,他在这个位置上他决定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来做他的接班人,这个人是真正当仁不让。用心不相同,行事有差别,我们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志士仁人必定得诸佛护念,决定得天龙善神拥护。志士仁人所作所为,绝不居功,事业怎么成就的?众志成城,大家的智慧、大家的力量做的,决不是我一个人做的,这是仁人。要是从欲望来的,那他这个功是自己居的,我的功劳,我做的,「他们有什么能力?」那个心态完全不相同。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是不是真正有慈悯心,还是具足强烈的欲望,强烈的贪瞋痴慢,一眼就看穿了。

《华严》用十表法,所以讲「十波罗蜜」。通常大乘经里面都是讲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跟十波罗蜜只是在条目上有差异,内容上没有两样,这个要懂得。十波罗蜜从哪儿来的?是把六波罗蜜里面「般若波罗蜜」再细说,把这一条再分开,分成「方便」「愿」「力」「智」,在六波罗蜜里统统把它合成一个,都在「般若波罗蜜」里,所以只有开合不同而已。总而言之,般若智慧有权有实。实是根本智,般若波罗蜜是根本智;方便、愿、力、智,都属於后得智,也叫权智,我们一般讲善巧方便,你对人对事对物,你所用的方法全是出於智慧。《般若经》上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般若波罗蜜,是实智,真实智慧;「无所不知」是应用,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是无知。无知是本,无所不知是末;无知是实,无所不知是权;无知是体,无所不知是用;无知是理,无所不知是事。因此这样的人做事情才有始有终,才能做到究竟圆满,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他才真正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果没有慈悲喜舍,怎么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菩萨的德号意味深长,「周遍游览」,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周遍游览?没错,释迦牟尼佛没有在一个地方说法,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去了。一部《华严经》七处九会,《华严经》讲经的场所七个地方,不是在一个地方,举行了九次法会。方山李长者他有《华严经》的注解叫《合论》,他的说法跟清凉大师不一样,贤首、清凉都是主张七处九会,方山李长者他说的是十会十处,说得也有道理,十代表圆满。释迦牟尼佛讲《华严》开了十次会,在十个处所,周遍游览。因为这是究竟圆满的大法,说在哪一处讲,这是不合理的。究竟圆满大法在哪里说?尽虚空、遍法界,哪里有缘在哪里讲。佛法是因缘生,讲的时间长短,都看缘分,并无定法,「所作事皆究竟」《华严经》上,会会都圆满,每一会里面实在讲又有许多小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主方神,这是一会,大会里头有小会,没有一会不是圆满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将主方神长行介绍完了,下面是偈颂,我们同样用这个方式把这一章讲完。到下一章,底下一章是主空神,我们讲解的方式要改变,速度要加快,希望我们在三年,用三千六百个小时能把这部《华严经》讲圆满。主方神以前我们是细讲,主空神以下我们虽然不能像前面这样细讲,也一定把它的精义充分来发挥,希望我们学习的人都能够把这些道理、教诲落实在我们生活上,我们得到真实受用。好,谢谢大家。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