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四八讲)  2001/10/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48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稼神十法第六句:

【妙严环髻主稼神,得普发众生净信华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这一句注得不多,只有八个字,「智敷物信,获果称华」。虽然只有八个字的注解,把这一句的义趣给我们点出来了,非常难得。『妙严环髻』,这是物质、精神两种圆满都在名号上显示出来,说明他生活之美好。他是怎么样修得的?经文在这里告诉我们『普发众生净信华』,这一句话含义很深。「普」这个字在《华严》里头用得非常之多,决定是清净平等心。说清净、平等,真诚、正觉、慈悲当然都包含在其中。发这样心的人在佛法里面就称为大乘菩萨,就称为发大菩提心。

不但自己要发心,如何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皆能发心?我们想一想众生何以不能发心?不要说一般大众,单说学佛的这些众生,我们今天讲我们佛门同修,在家出家四众人数是不少,有几个人真正发了心?真的是所谓凤毛麟角。不但菩提心发不出来,真正是此地所讲的「净信」,实在说如果我们对佛法生起净信,距离发大菩提心就近了,非常非常的贴近。我们现在学佛到底是什么样子?恐怕就是往昔李炳南老居士所说的「不信」。这个话是早年我出家受戒,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之后两年才受戒。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已经讲了两年,教了两年,受戒之后到台中去看老师。我在门口看见他了,他在堂屋里。这一看见,他就指著我:「你要信佛!」大声的说了好几声:「你要信佛!」我也愣住了。在一般人听到,这话讲得奇怪,不信佛为什么要出家?不信佛为什么要去受戒?不信佛为什么天天去研究经教,还要去讲经教学?不是觉得奇怪吗?

老师叫我坐下来,细说根由,我这才真正明白了。他老人家讲的信的标准,那个信就是此地讲的「净信」。我们虽然信,不净。怎么不净?就是有掺杂、有染污,严重的夹杂、污染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迷信。所以四众同修当中迷信的占多数,正信的是少数。正信还不是净信,跟净信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正信是什么?我学佛确实有经教理论做依据,可以说我不是一般的迷信。可是这些理论你是不是透彻的明白?没有。在什么状况之下?似懂非懂。你说不懂,我懂得不少;你说真懂,实在不懂。为什么?没有做到。十善里面不杀生,我懂不懂?不能说不懂;说真话,不能说你真懂。你是懂,但是你不是真懂。为什么?真懂一定做到。为什么一定做到?有大利益。

世出世法、古今中外,哪一个人不追求利益?真正能做到不杀生,这一部经前面给我们讲的利益就说得很多。你决定获得健康、长寿;精神、体力就像我们前面所读到的「色力勇健」,这是不杀生的果报,你肯定得到。心里头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意念,就是你自己的冤家对头,无故毁谤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陷害你的人,你对他都没有丝毫敌意,没有丝毫伤害他的念头,这是不杀生这一条戒你做到了。你真正做到,你得到殊胜的果报,这叫「净信」。李老师给我讲的标准是净信,我这才恍然明白了。老师告诉我,许许多多出家人到老到死都不信。这个不信就是都没有做到。不要说别的,五戒十善没做到,还会说妄语,还会欺骗人,有意无意之间还有两舌、绮语。由此可知,净信,净信是真信,不容易!

清凉注解「智敷物信」,这个「智」是真实智慧。「物」范围广,他不说「人」。要是说人,十法界里头只有人法界,其他九法界不包括在其中;要是说物,十法界全包括了。真实智慧对待十法界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生起净信。首先我修这个法门,十法界众生对我生起了净信,我是佛弟子,我是个学佛的人,换句话说,他必定对於佛法生起净信。后面这个「华」,华是果报。随顺佛陀教诲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得到殊胜的果报,我们展现给十法界众生看。这个果呈现给他们看,他们明白了,他们就真信,真信之后一定发心学习。为什么?十法界里面包括佛法界,这个佛法界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大乘经教里面讲,称他们作「外凡」、凡夫。凡夫分内外,「内凡」是什么?内凡是六道,六道是内凡,四圣法界是外凡。六道外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都称为外凡,还是凡夫,他们都要学佛了。到什么时候才是转凡成圣?出了十法界,证入一真法界,这是凡圣的分界线。十法界里面是凡,一真法界是圣。这个时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果德现前,就是此地讲的华,清凉讲「获果称华」。果是什么?这个果太美、太好了,我们世间人讲的真善美慧,一真法界的果报那真正是当得起「至真、至善、至美、至慧」

这个意思诸位同修有没有能够体会得清楚?你要是真的明白了,然后才知道原来自行就是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无论是从自己这一边出发,或者是从众生那一边发心都是一样,成就是相等的。理如是,事亦复如是。可是佛很慈悲,佛讲得清楚、讲得透彻,六道凡夫根性不一样,也就是业障有厚薄不相同,那要发心,如何才能够得其方便?诸佛如来在大乘经教里面跟我们讲得太多了,让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我执,《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我见」,从这里下手。可是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

佛菩萨教给我们一个下手的方便,这个方便太可贵了,要我们把心量拓开,起心动念想众生,不要想自己。那个真正善根深厚的人、烦恼薄的人他听了佛的教诲,他真的随顺,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真的听话,起心动念想什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佛在经上常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不起心动念则已,一起心动念这是他的境界。常常这样想,不知不觉把自私自利、我相、我见,不要断,自自然然淡薄。假以时日,他的功夫不间断,这个东西没有了,我相没有了、我见没有了,真的跟《金刚经》上条件相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即使没有证得分证位,相似位肯定得到。相似位在哪里?在四圣法界,超越三界六道了。这真是大乘不思议的方便解脱,关键就在我们能不能真正体会这个意思,肯不肯认真努力真干。契入这个境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哪里还有什么家亲眷属?真诚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了,平等心现前了,正觉慈悲现前了,对待自己家亲眷属跟对待十法界一切众生完全平等,大慈大悲,没有偏爱,没有偏执。

世间人学佛何以不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就是偏爱陋执放不下,这个东西害死了他,我们自己要有警觉。往昔无量劫中生生世世学佛不能成就,今天我们明白了,被什么所害?就是为偏见、偏爱、偏执,被这个害了。这一生当中要想出头、要想证果、要想契入佛菩萨的境界,过佛菩萨的生活,一定要放下,万缘放下,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契入佛境界,一生成就。这是从前李老常讲的「当生成就」的佛法。能肯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当生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法,因为你要是真正把我执破掉,念佛往生决定在实报庄严土,不会在方便有余土。何以见得?方便有余土是破见思烦恼,没有发大菩提心,就是他的心量绝对不是起心动念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境界,这个是生方便土。如果起心动念都是以法界众生为境界,只要破我执、我见,往生都是生实报庄严土。诸位同学,这个事情我们能做得到,这个事情不是求人。世间法最难的是求人难,这个事情是求自己,只要自己肯,我们这一生就圆满成就,为什么不干?我干,我得到;你干,你也得到;他干,他也得到;什么人干,什么人就圆满成就,成就净信,成就真信。再看第七位:

【润泽净华主稼神,得大慈愍济诸众生,令增长福德海解脱门。】

菩萨的德号『润泽净华』,这个意思紧接著前面「妙严环髻」菩萨而来,他的法门是帮助一切众生生起净信,「净信华」。这一位菩萨的德号「润泽净华」,你的净信生起来,「润泽」是要帮助净信增长,永不衰退,这就是六度法门里面所讲的勇猛精进。「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善根,凡夫有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六道里头所有一切善法从这个根生的;出世法里面,诸佛菩萨的善根是精进。「润泽」表精进,落实在哪里?『大慈愍济诸众生』,就是大慈大悲救济众生。这个话里面的深义、密义、广义,你能体会得到吗?难!体会不到。为什么体会不到?是因为你没有发心。你真正发心,你自自然然就能体会到。

慈悲,用现在人讲的话,爱心、爱念、爱行。现在世间人讲爱,佛为什么不讲爱要讲慈悲?慈悲跟爱在形象上无二无别,不同在哪里?不同在用心不一样,慈悲用的是真心,爱用的是妄心。所以这个爱它常常有变化,今天看你顺眼就爱你;明天看你不顺眼就不爱你,靠不住的。慈悲是真的,是永恒的、是不退的,即使众生叛逆,造作无量无边的伤害,佛菩萨对他的爱心永恒不变,决没有毫分的减少,这叫慈悲。真心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但六道众生没有真心,用的是识心,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用的心还是妄心,不过他们有相当的觉悟,他们是正觉,妄心用得很纯正,换句话说,接近真心的作用,这难能可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真心显露,从此以后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法身菩萨不用妄心,所以叫分证即佛,称之为正等正觉,「等」是等於诸佛如来,这个时候的慈悲叫大慈大悲。

由此可知,四圣法界里面可以称得上慈悲,虽然用的是识心,但是他接近真心。要记住,六凡不行。我们学佛没有别的,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就在这些地方提升。在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对人、对事、对物,换句话说,提升我们的爱心。凡夫的爱心,佛家也有方便说,讲慈悲,四种慈悲,最下面的叫「爱缘慈悲」,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爱心。爱缘慈悲,我爱他,我对他就慈悲;我不爱他,我对他就没有慈悲;这个意思就是一般人讲的我看他顺眼、我喜欢他,我就爱他;我看不顺眼、不喜欢的,我不爱他,就这么回事情,所以是「虚情假意」。我们要看得出事实真相,别人对我们好、爱护我们,我们不要当真,知道什么?假的,过几天他会变卦。这个人恨我们、讨厌我们,也不要在意,也是假的,过两天他对我又很好,凡夫!凡夫就像两三岁小孩一样,你怎么能跟他当真?他变化没有一定的,他自己做不了主。什么人跟我们说话才能相信?阿罗汉以上。为什么?他得正觉了,我们可以相信,虽然他还是用妄心,他那个妄心没有变化,接近真的。阿罗汉、辟支佛我们得罪他,他也不会恨我们。我们到有苦难的时候求他,他一样还伸手帮助你,好人!他不记恨。我们必须从凡夫把自己提升到这个境界。

我们接触周边的人物,有些是有恶意对我的、敌意对我的,想想我是用什么心对他?是不是用平等的爱心来对他?听说他有困难,我们是不是主动的去慰问、去帮助?不念他恶!总是念念当中想著他的好处,不要想他的过失,这叫修行,这叫做功夫得力,我们自己的心多么善良、多么清净!这正是《十善业道经》里头教导我们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我也套了这一句,「不容毫分不净夹杂」,我们的心要纯净纯善,向这个地方去走,向纯净纯善提升,那我们这个路子就对了,这是真正的菩提道,这是真正的菩萨道、成佛之道。千万不要错了,「他对我不好,我对他好干什么?」那你错了,那叫做自甘堕落。还有这种念头在,你修行想证果,佛就讲需要多久?无量劫。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这个,这真正修大慈悲心。

「济诸众生」,救济一切诸众生,一切诸众生里头特别是恶意对我的众生,不善的心、不善的行为对我的众生,我们慈悲心有没有?慈悲心真不真?慈悲心纯不纯?就在这个地方勘验,这叫真用功、真功夫。不仅是要发这个心,菩萨在此地还特别指示我们一个方向、一个原则,『令增长福德海』。他对我是敌意,我帮助他增长福德、增长无量无边的深广福德,那个「海」就是比喻,这才显示出我们的心量,才显示出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真诚。这个需要学习的,在生活当中学习,在工作当中学习,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学习。学习就是修行,学著做菩萨,学著过菩萨的生活。学菩萨的存心,学菩萨的行为,不求增长自己福德,要求增长别人的福德,这就对了。

清凉大师注解讲「慈眼视物,故福聚无量」,这两句话说得好。我们要用大慈愍的眼看一切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要用大慈悲的眼去看,你的福报就大了。你以慈眼看众生,众生也以慈眼报答你,什么样的冤亲债主都化解了,什么样的敌对到这个地方都融化掉了。我在讲席里常常劝导同学们,真诚清净心不受毒害,不会接受毒害;大慈悲心能够化解毒害,把毒害给融化、化解了。我们今天讲解毒,解毒最妙的方法是什么?大慈大悲。所有一切的冤毒都解除了,自己的心清净平等,不受毒害,自己不受。大慈悲心化解外面的毒害,所以「福聚无量」。清凉底下一句说:「慈则恬和怡悦」,这是说大慈悲的人他的表现,他表现的样子是什么?就像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慈氏菩萨,满面笑容,无论对什么人一团和气,所以他的福报大。第八句:

【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广开示一切行法解脱门。】

清凉注得好,我们一定要知道学习,「以行成佛,故始成即宣」「始成」,始是开始,就是开始成就。菩萨的德号『成就妙香』,「成就妙香」的时候就要弘法度生,不能等待。什么是「妙香」?在佛法里面,妙香就是的指戒定真香。我们学戒成就了,学定成就了,就要发心帮助别人。我们学戒成就,戒德庄严!我们在前面讲到,我们不要说多,持十善五戒,我们持不杀生成就了,从心地里面把伤害众生这个意念都不生、都灭掉了。《十善业道经》里面给我们讲的果报讲得很详细,「不杀得长寿,身体常康强」,健康强壮就是我们前面念的「色力勇健」,你的果报就得到,得到了立刻就要教别人。人家看到你健康长寿、身体强壮都很羡慕,他羡慕你,你就教他,绝不吝法。要教他,我身体好是怎么样修来的。不要等「我将来一切佛法都通达,我再来弘法利生」,那就错了。我学一个法门,我就教一个法门;我会一句佛法,我就传一句佛法,这样才能够积功累德,不能等待。

成就戒的意思不难懂,成就定的意思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什么叫定?一般人听到成就定,一定会想到参禅打坐,「这一入定,能够一个星期不出定、一个月不出定,这个定功不错了」,你会想到这些。这是不是禅定?是的,不是禅定的全体,是禅定里面的一分。为什么说它是一分?首先你要懂得「禅定」这两个字的意思。名词术语的真正意思你都不懂,你怎么会了解?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解释禅定的意义,他老人家说得好,「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这两句话讲得很清楚、很简单、很明白。盘腿打坐是其中的一种。六祖大师这个解释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根据《金刚经》上所说的。《金刚经》上,话不是这么说,意思相同。《金刚经》上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是世尊教须菩提的,教须菩提教化众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世尊说了这两句话。

「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六祖虽然说得白一些,现在人还是听不懂。六祖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唐朝,唐朝人听得懂,我们现在人听不懂,现在要用现在的白话来说。这两句话的意思,第一句话讲禅,禅是什么意思?用现在人讲法: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就叫禅。我们到外面去走一趟,外面这个社会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我们眼见到了,不被这些色相诱惑,这叫做禅;耳听到许许多多音声,不被音声诱惑,这叫禅;鼻嗅香,现在许许多多香水、香料你不被它诱惑。就是说,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我眼看不看?看,耳听不听?听,我也嗅、也尝,绝对不起心动念,决定不起贪瞋痴慢,决定不起爱恶的念头,这叫禅定。外不接受诱惑,内里面确实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要了解禅定真正的意义,然后才晓得「成就妙香」

主稼神长行第八句:

【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广开示一切行法解脱门。】

这一句的意思没有说尽,我们还得加以补充。『妙香』是指戒定,我们在香赞里面常常念的戒定真香。特别是禅定,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要产生误会。前面跟诸位说过,我们能够六根对外面六种境界不被诱惑,不被他动摇,这叫禅。面对境界的时候自己心地清净,确确实实不起心动念,不起好恶之心,不起分别执著,这就是定。因此佛法的修学,「定」是枢纽,禅定是修学的中心,决不只是禅宗才修禅定,其他宗派不修禅定?不修禅定就不是佛法,修禅定的统统叫佛法。佛法里叫三学,戒定慧三学。大家都知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持戒是修定的手段。为什么一开端教你修十善,教你持五戒?再进一步的时候,这是菩萨戒、三聚净戒,你统统都要受持?是帮助你得定的。你要不持戒,你决定不能得定,所以持戒是得定的前方便。不得定,你就决定不开智慧。所以智慧不是说我经读得很多,教理研究得很深入,不是!不是这回事情。如果一味在经教里面求解,去研究讨论,给诸位说,你所得的叫世智辩聪,不是智慧。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就是禅定。这个道理、事相,总要清楚、总要明白,然后我们才明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全修禅定。

盘腿面壁是修禅定,参话头是修禅定,观心是修禅定。修禅定有种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净土宗执持名号也是修禅定。执持名号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一心不乱。一心就是禅定,不乱就是智慧,没有离开戒定慧,离开戒定慧就不是佛法。世尊在《大集经》里面说,「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要说念佛不是修禅,那叫外行,念佛是修无上深妙禅。释迦牟尼佛这个话讲的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世间人不知道,迷在只有盘腿面壁,认为那是禅定,其他法门他不知道。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的什么?都是修禅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鬻香长者,他禅定怎么修法?那妙极了!他的禅定是天天逛市场,哪里热闹他到哪里去闲逛,於是我们才明了他是真的在修禅定。他在逛市场就是六根接触外面种种不同境界,在这里修什么?修不被外境所转;也就是说,不被外境诱惑,不被外境影响。外面境界不管是怎么样子,里面的心、清净心毫无动摇,他真的在修禅定。

所以会修的,今天讲的你看电视是修禅定,为什么?很清楚,电视的画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会修禅定的,电视里面笑你就跟他笑,电视里面哭你就跟他哭,你完全被境界所转,你是凡夫。真正修禅定的人晓得那是假的,那不是真实的,所以他笑也好,他哭也好,我知道他在演戏,我们的心面对著他如如不动。看电视学不著相、学不动心,怎么不是禅定!唱歌也可以修禅定,跳舞也可以修禅定,乃至於我们前面讲的穿衣吃饭,哪一样不是修禅定?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修甚深禅定活活泼泼,真正入佛的境界。

入佛境界之后,跟凡夫在一起有没有分别执著?六祖惠能大师曾经问永嘉,永嘉禅师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六祖问他:「你还有分别吗?」这是讲你跟一般凡夫在一起,你还有分别吗?永嘉大师回答得好:「分别亦非意。」六祖给他印证、肯定他:「汝如是,我亦如是。」这是真正定中的境界,定中起用。我可以随顺众生的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自己心里头确实没有分别、确实没有执著,永远保持著「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大乘经里头才常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那个定是活的,你笑他可以跟你笑,你哭他也可以跟你哭,他跟你和光同尘,外表完全一致,里面不一样。里面你动的是感情,他用的是智慧、他用定慧,活的不是死的,这叫「成就妙香」,这是一个意思。

说得更深更广,这个妙香是「五分法身香」,五分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我就只说到此地就行,不必再细说,因为你懂得戒定,后头意思就都能够体会得到。这一句最重要的是你得到一点,你就赶快『广开示一切行法』,「行法」是什么?修行的方法。我得到这个修行方法,我就赶快给别人详细介绍我所得的方法。我从这个修行方法上得到的功德利益,得到多少就要给人说多少,还要给人表演多少,开示,那个示是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佛法真正得到一点,我们就落实一点;得到少,落实得少;得到多,落实得多。学了统统得落实,落实就是示,就是展示给别人看。决定不吝法,决定得的是真实功德利益。所以才有成就,马上就要帮助别人。

「为人演说」,实在讲,佛这一句话说得太多了,每部经上我们都看到好多,「读诵、受持、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样子给别人看;说是详详细细为别人说明。如果等待哪一天我真有成就了再出来弘法,那永远没有这个机会。你到哪一天才能成就?说老实话,你也不可能成就。真正的成就是在自行化他当中才有成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要示现给别人看,做一个好样子,自己得利益。我常常讲给别人听,自己不知不觉就辩才无碍。为什么我们得不到辩才?我们不常说。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自在?不常表演。常常演说,你就得自在、你就得辩才。欢喜说、热心说、永远无有疲厌的说,这样才能成就。第九句:

【见者爱乐主稼神,得能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懈怠忧恼等诸恶普清净解脱门。】

我们读到菩萨学习的这个法门,自自然然生起了无限的向往,恨不得我立刻也能得到,真难得!从德号里面,我们喜不喜欢?『见者爱乐』,凡是见到你的人都喜欢你、都爱你,这个人缘太好了,在佛法里面讲法缘无比的殊胜,你怎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爱戴?我们得细细看看他修行的方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讲,看看他学习的科目。他『能令法界一切众生』,这里头最重要的字眼就是「法界」。我们在一切处所得不到一切广大群众的爱戴,心量太小,不能跟法界一切众生融成一片,关键在这个地方。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把自己的心行跟法界一切众生打成一片,你自自然然就像诸佛如来一样,诸佛如来无论到哪个地方,没有人不欢迎,没有人不爱戴。诸佛菩萨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非常欢喜,也非常尊敬,自自然然爱戴的心行油然而生。为什么?他心我心起了共鸣的作用、起了感应的作用。

现在我们起心动念是为自己,自私自利,所以跟众生起不了感应道交的作用。那起什么作用?起对立的作用。你的自私自利妨害了我的自私自利,我跟你对立了;我的自私自利妨碍你的自私自利,你跟我对立了。与法界一切众生彼此互相对立了。不但跟众生对立,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我们自自然然形成了障碍。什么障碍?不接受。佛菩萨慈悲没有障碍,障碍在我们自己这一边,叫业障。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佛菩萨慈悲、智慧、神通道力想加持我们加不上。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抗拒了,加不上!不是佛菩萨不慈悲,我们自己本身有过失。佛菩萨没有分别,我们有分别;佛菩萨心平等,我心不平等;佛菩萨一片真诚,我们是一片虚伪。麻烦出在这里,不能不知道,所以这一句里头关键的字眼,法界。什么时候我们真正像诸佛菩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上与诸佛如来感应,下与一切众生共鸣,你自然得到「见者爱乐」

所以在这一大科里面,佛家的术语叫科,这一科,现在讲在这一个单元里面,是讲布施,是讲供养,是讲为一切众生服务,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的项目是什么?『舍离懈怠忧恼等诸恶』,换句话说,断一切恶;『普清净』,是修一切善。诸位想想,这经文意思是不是这个?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这个供养布施法界一切众生。你们想想,哪一个人不喜欢善人?哪一个人不喜欢亲近善人?就这么个道理。断恶从哪个地方断起?佛在此地没有教我们从十恶断起,教我们从「懈怠」断起,这是教菩萨。菩萨唯一的善根是精进,所以这是教菩萨。

为什么你的恶断不了?你懈怠。我们就拿初学来说,不要讲菩萨。佛教给我们十善业,我们十善业不能修,我们的十恶业断不了,什么原因?懈怠。你想对不对?你这个课程没有认真努力学,你还是在懈怠。「懈」是懒散,「怠是」怠惰,所以你学不好。你也知道孝养父母是善的、是好的,你做不到;你也知道尊敬师长是好事、是善行,你也做不到。你的病根在哪里?懈怠,这个经上说的懈怠。我平常劝导同修们,我没有用这两个字,我用的是:不好学,大家听得就更容易懂。

凡是成功的人,成功的第一个因素是好学,真正好学的人没有不成就的。不好学就是懈怠的人,他不会成就。所以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要检点:「我有没有这个病?」肯定是有,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如果你自己没有,你早就成佛、成菩萨,最低限度你也证得圆教初住法身菩萨。你还在十法界,你还在六道,那说句真话,肯定有!只是「懈怠」程度上有差别。你必须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病自己不知道,你就不会起求医的念头,这个病一天一天恶化,最后就没救了。佛家讲觉悟、讲开悟,开悟、觉悟最低的程度,最初的方便,就是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有十恶的毛病。学佛之后知道自己有悭贪的毛病,佛教我们布施,用布施来度悭贪;知道自己有恶业的毛病,持戒度恶业;知道自己有瞋恚的毛病,忍辱度瞋恚;知道自己有懈怠的毛病,精进度懈怠;知道自己心地散乱,禅定度散乱;知道自己愚痴,般若度愚痴。佛教我们这六度法门,菩萨行门里头的基本法,为什么我们一条都做不到?我们不知道自己有这六个毛病,所以虽然修,修的没有效果。

有许多人欢喜布施,到处做功德,他的悭贪有没有度掉?没有。悭贪的心、悭贪的行依旧是有,这就是没有觉悟。如果真正觉悟,他修布施供养的目的在哪里?是要断自己的悭贪烦恼。什么时候悭贪的念头没有了,布施度就圆满。它是对治这个毛病,这个毛病没有就圆满了。持戒是度恶业的,到哪一天自己已经做到纯善纯净,一个恶念都没有,持戒波罗蜜圆满了。圆满是这样的境界,是这个意思。我还有一分懈怠,精进波罗蜜不圆满。佛经上讲的确实是透彻,确实是讲得圆满,可惜我们平常读诵、听讲,粗心大意,归根结柢还是懈怠、不好学,所以佛法里头字字句句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一分都没有得到。我们在学佛,诸佛菩萨看到摇头叹息,天地鬼神看到在那边讥笑、笑话你,「你学的是什么佛?」我们知道吗?我跟诸位说的都是事实,决不是妄语。

我们要断恶,从哪里断起?菩萨在此地教得好,从懒惰、懈怠断起。清凉大师在这里注解也注解得好,「懈於修习,忧恼是生」「忧恼」就是代表无量无边的烦恼,你的忧虑、你的烦恼生起。生起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你学习懈怠,你不好学,你不认真的学习,所以你会有忧虑,你会有烦恼。反过来,「勤策诸根,众恶清净」,这是清凉在这一句里头给我们注解。「勤」是好学,「策」是策励自己。策励诸根,众恶就清净了。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还加上意根。

眼根,在色相里面修行。怎么个修法?合自己意思的这些色相,不起贪恋。我们一般凡夫看到称心如意的色相就起了贪爱、留恋,舍不得离开,这是错误的,这是生死根本,一定要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喜欢的、讨厌的,我们接触到会厌恶、讨厌它,这个错了,这也是六道生死的根。你起心动念了,妄想分别执著全起来了,这造成了六道轮回,所以这个时候你要觉悟,不起怨恨。在顺逆境界里面、善恶缘之中永远保持著清净平等,这叫精进,要这样修行才行。耳根对於声尘,喜欢听的,停在那里多听几句,多听一点,你错了;不好听的噪音,赶快离开,你也错了。为什么?你被外头境界所转。凡是被外境所转,你是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到什么时候好听的也好,不好听的也好,都能如如不动,不受它干扰,你成功了。鼻对於香,对香臭;舌对於味,你每天吃饭尝到味道,你要有高度的警觉。这个味道很适合自己意思,多吃一点,不适合自己就不吃、拒绝,你被境界转,你的舌根被外头境界转,这叫生死根。什么时候我吃东西不被五味所转,我就超越六道轮回了。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是菩萨学处,我们懂得吗?《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六根能转六尘境界,就跟如来一样。如来包括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如来,真佛不是假佛。如果被外面境界所转,自己心里要晓得,我是六道凡夫,我不能出离六道,不具足出离六道的条件,总而言之,不好学,佛苦口婆心教导你,不听,不能接受,不能依教奉行。一定要到依教奉行,才是佛的真实弟子,真的学生;不能依教奉行,假的学生,所谓是欺骗老师,欺骗自己,阳奉阴违。在老师面前表现得好像尊师重道,离开老师之后,换了一副嘴脸,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鬼神都瞧不起,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要问,「假的要不要教?经还要不要讲?」要讲。这是慈悲,布施慈悲、供养慈悲,希望给你讲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生生世世给你讲,总有一天你回头。佛菩萨度众生不是一世,佛菩萨的恩德没有能够相比,父母恩不能比,父母恩是一世,佛菩萨恩是生生世世。我们堕地狱、堕饿鬼,佛菩萨也跟到地狱、跟到饿鬼,「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然后我们才明了,佛菩萨对得起我们,我们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佛菩萨,还要责怪佛菩萨,我们造的业重了。善知识对得起我们,我们对不起善知识。「上报四重恩」,谈何容易!怎样才能报老师的恩?报善知识的恩?报佛恩?依教奉行,舍离懈怠,真报恩!还要懈怠懒散,这一生没救了,这是真的。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常常警策自己务必要断恶,务必要修善,务必要永离懈怠,务必要真精进,我们才对得起「见者爱乐主稼神」。第十句:

【离垢光明主稼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善根随应说法,令众会欢喜满足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里说得好,「随根为说,遂求故喜」。这一位菩萨为我们显示的,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应机说法」,什么样的根机对他说什么样的法门,契机契理,听经的人、学法的人他才得受用。他得受用,自然『欢喜满足』,满他的愿。菩萨德号『离垢光明』,如果不入这个境界,随机说法你就做不到。这一句经文所说的就是《楞严经》里面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说的话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法身菩萨的境界。

「离垢」「垢」是代表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断了,「光明」是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了,这才有能力应机说法。我们对於佛菩萨教化众生那种智慧德能、善巧方便,现在的话讲高度的艺术,我们非常羡慕,也想自己哪一天也会。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这种智慧、大能是从「离垢光明」生的,正是前面一位见者爱乐菩萨教导我们的方法,「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要把恶的根断掉,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把根断掉,自性般若光明就现前,自性本具的德相现前,德能相好,所以一切众生见到生欢喜心。你才能观察一切众生善根,他是什么样的善根,你给他说什么佛法,上根说上法,下根说下法。

这个地方我再要提醒同学们,对上、中、下三根讲经,经是一部,一样的,一个字都没有差错,对上根有上根的讲法,对中根有中根的讲法,对下根有下根的讲法,不一样。经文是一样,讲法不一样。为什么?这里头有浅说有深说,浅深不一样;有广说有略说,广略不一样,经没有换成两样。我们看看自古以来《金刚经》的注解最多,五百多家的注解,每一个注解都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就不能传下来了;换句话说,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百多种讲法。为什么会这么讲?众生善根不一样,这是举一个例子让你了解。众生的根性无量无边,然后你才晓得一部经有无量无边的讲法。一部经如是,一段经文也如是,一句经文也如是,活的不是死的,哪有定法可说?佛没有定法可说。今天我们展开经卷,经也没有定法可讲。它有一个不变的原理、原则,令一切众生得欢喜利益,这个原则永远不变。无论是中根下根,中根得中等的利益,下根得下等的利益,上根得上等的利益,这叫应机说法。我们同学当中有发心学经教的、发心学讲经的,这个不能不知道。这里边还有很多意思,等我们到底下偈颂里面再跟诸位补充。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