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八讲)  200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8

诸位同修,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异名菩萨偈颂第七首:

【法王诸力皆清净,智慧如空无有边,悉为开示无遗隐,普使众生同悟入。】

『法王』就是称诸佛如来,『诸力』就是通常讲佛果地上有十种特殊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二乘、菩萨都没有的。『皆清净』是圆满的意思,还显示出德能是完全称性的,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性清净,所以自性的德用当然清净,说明这个能力不是修得的。这些话,在大经里头佛常常讲,常讲加深我们的印象。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诸力」就是说的德能,圆满的相好,都是自性本具的,而且都是清净平等的,不是修来的。六道凡夫以及九法界里面的众生,九法界包括菩萨、声闻、缘觉,这些人所显的智慧、德能、相好,说实在话是修得的。

由此可知,诸佛如来乃至於法身菩萨,到六道里面来示现作佛,像经上常讲,到人间来示现成佛,要特别去修一百劫,一百劫的时间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话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不能说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为什么?所有一切相好,自性里头圆满具足,佛还要修吗?於是我们就知道,佛在那里苦修,是修给我们凡夫看的。我们凡夫的相好,这就是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确实是福相,福相你要不修福,这个相怎么会现前?佛劝导众生,做出这个样子来,换句话说,他还是在表演,他在唱戏,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看了之后,你要想得这个福相,要修什么样的业因,做什么样的好事,你才会得这个福相。都是为众生,为众生做出好样子,这个心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但是,这些相好并不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谁?大梵天王。在六道里面,大梵天王确实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相跟他一样,但是佛的相清净。在清净上,他就比不上佛,智慧比不上佛。一个是修德,一个是性德变现出来的,怎么会一样?我们要学佛,还是要从修德下手,用修德来显性德。但是在修行当中,一定要懂得清净,就是不被染污。哪些东西是染污?你一定要清楚,五欲六尘、七情五欲,情欲染污很严重,我们在这些境界里面,决定要有智慧能够辨别。如佛所说,可以受用,不可以贪著。换句话说:什么叫不染著?我们在一切享受受用里面,不起贪瞋痴慢,就清净了。贪瞋痴慢每一个字,它的境界都无量无边,粗显的我们能够觉察得到,微细的我们自己都没有能力觉察;但是不要紧,随著自己修学功夫境界的提升,逐渐逐渐能够观察到微细的烦恼,极其微细的叫无明烦恼。我们从哪里下手?从放下分别执著下手,能放下一分,恢复一分清净;放下两分,就恢复两分清净。

『智慧如空无有边』,「如空无有边」是比喻,比喻诸佛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现前,圆满智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真智,自性本具。我们今天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如同失掉没有两样,它不起作用了。所以现在我们不能舍修德,要认真努力修行,修正我们所有错误的行为。修正我们思想见解错误行为,目的就是修智慧;修正身口错误的行为,是修福德,这都得要搞清楚,要同时并重,福慧双修,这个果报才殊胜。福德、智慧都是要贡献给一切众生的,而不是自己享受的。佛法修学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此地。自古至今,多少修行人在菩提道上淘汰掉了,甚至於堕落了,什么原因?实在说,就是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讲的「夹杂不善」。这一句话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不容毫分不善不净夹杂。我们今天初学人,我们的目标订在哪里?心要纯净,身语要纯善。我们要把目标订在这里,修行功夫焉能不得力?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被淘汰,堕落了,都是夹杂不善。

不善的根源,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害得失,用这个做标准,就错了!这是什么标准?这是六道轮回的标准,这是三恶道的标准。用这个做标准来修行,不能成功。怎么修,修得再好,都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所谓「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你享福,享福没有办法离开烦恼。我们中国人讲享福的人,都说某人「福气」很大,这些名词术语里面都含藏著有很大的智慧;福,你的福大,你的气也大,这个「福气」福不纯。佛家讲福德,世俗人讲福气,不相同!有福报,享受福报能不著相,那是德;能舍己为人,是大德。如果没有德,著相,又不能舍己为人,那就是福气。福享尽了,气就够受了!

这些事情只要我们稍稍留意,在我们自身这周边,仔细看看都能看出来。今天地位高的,几个人生活快乐?今天发大财的,又有几个人得清净安乐?你仔细一观察,不就晓得了吗?世间人讲那个福气,没错!不要以为地位很高,财富很多,他就很快乐了?他过得并不幸福、并不快乐,天天在受气,所以反而不如一个贫而乐的人。如果这个贫而乐的人,又有缘分能够闻到道,那他真乐!这个道理不难懂,细心去体会是体会得到的。所以你看诸佛菩萨,世间就是连儒家的贤人君子,都知道自己有福要给大家去享,与大众共同来享,这个乐大,这大乐!尤其像中国人很重视年节这些庆贺,逢年过节有大喜庆之日都知道与亲友共享。他没有能把这个扩大。如果能把这个扩大,与这个地方上贫穷孤苦的人共享,这个乐就更大,更有意义。

去年农历年,我在澳洲布里斯本净宗学会过年,我提倡,净宗学会他们去做,邀请当地低收入的居民。不错,过农历年的时候,当地人来了一百多人,我们自己的同修差不多也将近有一百人,好像那个会大概有三百多人参加,这个年过得很快乐。还有许多小朋友来表演助兴,道场附近有个土著的学校,他们的校长、老师带著学生都来了,大家欢欢喜喜,真的是同乐会。在这里面,不分宗教、不分国籍、不分族群,所有一切喜庆能够这样做,确实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促进这些不同族群、不同宗教在一起常常互相交流,化解许许多多的误会。这个同乐会无拘无束,可以自由在一起聊天。要多做,要常常做。所以我鼓励这些净宗学会,要带头做,希望将来每一个宗教逢到他们的喜庆节日,都能够这样做,这个大社会是一家人!

在这里面,『悉为开示无遗隐』,当然有讲话、有致词,祝福!这里面,「开示」就是祝福、祈祷,共同的勉励。族群、宗教的这些人士们,还有政府官员,我们都邀请他来参加,大家上去讲几句话,勉励我们,祝福我们。『普使众生同悟入』,接引初机,我们希望他悟入什么?觉悟到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我们都是地球上的居民,现在有人说是地球变成了村庄,地球村,我们都是地球村的居民,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希望他悟入这个道理、这一个事实真相。广结善缘,我们带头做,慢慢他们逐渐会认识佛教。现在不但外面人不认识佛教,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的历史,现在有几个中国人能认识佛教?外国人不认识佛教,我们决定不见怪,我们自己真的是有幸,把佛教是什么搞清楚搞明白了。现在要教导他们,为这些人开示,希望他们悟入。先把佛教是什么搞清楚、搞明白,自自然然他就想来学;他来学,那我们就正式开班,我们认真把佛陀的教义详详细细讲解给他们听。我们自己要做出好的榜样给他们看,跟这个社会融成一体。

佛法是开明的、是开放的,佛法没有一丝毫隐私的,这样心才清净。有一丝毫隐私,你心里头就有污染,那就不清净,对自己的伤害很大。你心地不清净,自性般若智慧不能现前,德能不能现前,相好也被障碍。大公无私,表里一如。真有功夫的人,不要说别的,真正有气功的人,高段的,看你这个人身体是透明的,为什么?没有污染。染污是什么?烦恼染污,爱欲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你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所以身体跟心是透明的。我们得在这里下功夫,处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回归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与一切众生同乐,与九法界众生同乐,这才能落实。第八首:

【如佛往昔所修治,乃至成於一切智,今放光明遍法界,於中显现悉明了。】

这跟前面长行也相应,『如佛往昔』,这是说佛在初学的时候,跟我们这个身分是一样,他现在修行功德圆满,成佛了,我们现在是才起步。第二句是讲功德圆满了,『乃至成於一切智』,从初发心到成无上正等正觉,佛示现这个样子,教导我们学习。具体的样子,就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往下逐渐逐渐我们要进入状况,现在这里还都是赞颂。我们要认真的去学,从哪里下手?一定要知道;修治些什么?一定要清楚、要明白。修是修正,治是对治,有病要对症下药,这叫治。佛在初学的时候,跟我们没有两样,烦恼习气深重,他怎样修正过来的?他是如何对治的?提供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看了、我们听了,要取法他的这个方式,做为我们自己修行的参考,我们应当依教奉行。

修行的开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说得好,一开头阿难尊者就问这问题,佛给他解答。第一个条件「从明师受戒」,这一句话要用现在的话讲,你真正想学,实在说不论是佛法或者是世间法,你要跟一个好老师。「明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好老师。这个明,不是名气很高、名气很大,现在人讲知名度;知名度高,未必有实学,所以佛说的明师,这个明是光明的明。由此可知,这个老师有智慧、有德行,我们跟一个老师要以这个为标准,老师要有道德、有学问。我们要细心观察,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处事待人接物,看清楚了,没有错误,确实是个好老师,为大众所赞叹、所尊敬的,我们要听他的教诲。「从明师受戒」,不是给你授五戒、授菩萨戒,不是这个,这个受戒是你要跟他学习,听他的教诲,是这个意思。要接受老师的教诫,依教奉行,总得从这里入门。

但是学生有人有成就,有人没有成就,我们希望能做一个成就的学生,那要具备事师之道,也就是说做学生良好的态度。这些事情,古时候的环境比现在好,古时候在家里头,父母教你,从小教;你一出生下来,你的父母天天就在影响你,时时刻刻都在教你,耳濡目染,自自然然就养成很好的基础,懂得怎样与人相处,懂得做学生的道理。到上学的时候,六、七岁上学了,老师是最好的榜样,私塾里头的老师真的是给学生做模范。他教导学生的,他自己统统要做到,学生服他,学生听他的。老师的话,甚至於比父母的话还有效力,所以在古代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这个人是这样教成功的,缘殊胜!

现在缘没有了,所以非常非常困难,我们到中年以上才闻到佛法,这补习教育,不是从小学的。补习教育虽然不是根本的教育,好处也很多。善根深厚的人,往往在中年接受这个补习教育,他也能成就,为什么?他能够回头,能够对治自己的毛病。学了以后,确实气质改变了,跟没有学佛之前真的不一样了,自己得利益,肯定他影响他家庭、他周边的一些人。特别是恶习气很重的人、毛病很多的人,学佛一、二年变了,这个人功德就很大,大在哪里?因为他这个形象被他所熟悉的人肯定,「学佛是不错,佛法是好,改变一个人,恶人改变成善人,坏人改变成好人。」一般人不管他有意无意,他对佛法产生好印象。这是给大众种了善根,种了佛的种子,这就是弘法利生。

弘法利生不要用口讲,你这个形象受人家赞叹,那就是弘法利生。所以自利就是利他,自行确实就是化他,大乘教里头讲得没错,自他是一体。所以天天想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己不能把佛陀教诲完全落实到生活当中,你那个愿是空的,你这个愿永远都不能兑现。所以古人常讲「以行践愿」,用实际的行为来实现你的弘愿。身教重於言教,要接引众生没有别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首先是身教,让人家看到你真的变了,他才发起仰慕的心。善根深厚的,他就想学;善根薄弱的人,如果遭遇一些挫折,那些挫折、那些逆境恶缘,往往促成他学佛的因缘。这些事情自古至今很多,我们佛法里面称为「逆增上缘」,懂得怎么样修治自己的烦恼习气、不好的习惯。

「乃至成於一切智」「一切智」是如来的究竟果地。这两句连起来,我们的修行要精进,不能退转,要有长远心,有恒心、有毅力。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没有毛病,这是自己最大的毛病!连等觉菩萨都不敢说自己没有毛病,为什么?如果说自己没有毛病,那你就成佛了。清凉大师说得好:「没有过失,唯佛一人」,只有如来一个人。世间圣人,中国人所赞叹的尧舜禹汤,特别是尧舜,不敢说自己没有毛病。地上菩萨、等觉菩萨,我们在经典上看看,他们修的是什么?科目依旧是三学六度,在《华严经》上讲十度、十波罗蜜,还是修这个科目。由此可知,这个科目还是没有搞干净。布施,我们常讲布施度悭贪,见思烦恼里头的悭贪断掉了,他证阿罗汉果。我们要再问,尘沙烦恼里的悭贪,他有没有断?尘沙烦恼里面,贪瞋痴慢都断了,无明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恶见,他断了没有?佛家讲「八万四千尘劳」,头数繁多,无明里面这些烦恼头数统统断尽了,才证到究竟的佛果。由此可知,极其微细生相无明里面,贪瞋痴慢、疑、恶见,等觉菩萨还在那里天天断,还在那里修,还在那里对治,我们怎么可以说自己没过失了?那不是大笑话吗?

所以自己认为自己没过失,他就永远停止在这个境界里头。说老实话,停得住停不住呢?停不住,必定往下堕落,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出世间修行最可贵的,知道自己有过失,所以我们一看,佛经里面所讲的,自己对自己肯定了。根本烦恼,其他的不谈了,就谈根本烦恼这六条:贪、瞋、痴、慢、疑、恶见,有属於见思的,有属於尘沙的,有属於无明的;或者我们从另一方面说,有属於人道的,人道的我们断掉了;有属於欲界天的,有属於色界天的,你断了没有?三界之内的!三界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这些事情只有佛法说得那么详细、那么透彻。经典不读,含糊笼统,以为自己没有过失了,大病!

『今放光明遍法界,於中显现悉明了』,佛放光「遍法界」,遍一切时、遍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为一切众生来示现的。我们是初学,佛菩萨给我们示现初学;我们是老修行,佛菩萨给我们示现老修;如果我们证到阿罗汉,佛菩萨就示现阿罗汉;我们证到菩萨,佛菩萨就示现菩萨,时时刻刻在帮助我们,永远没有舍弃我们。清凉大师说「为物永存」,这也是经论里面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的恩德无量无边。

第九首:

【佛以本愿现神通,一切十方无不照,如佛往昔修治行,光明网中皆演说。】

清凉大师在前面告诉我们,这一段是讲「同佛往修」。前面一首是显示学佛的始终,初学一直到成就;这一首偈是勉励我们、教导我们要向佛学习,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模范,这个意思很重要。一个好的老师教学生,一定会教学生取法一个榜样,他的修学一定能够更踏实、更顺利。我在早年的时候,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他告诉我,「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我们晓得,苏东坡跟梁启超都是佛教里面的大居士,我们提起来都非常仰慕,他们的道德文章是我们年轻人的表率,提起这两个人,对他们那个恭敬心真是油然而生!老师为什么提出这个警告?我们不能不向老师请教。

老师为我们说明,这两个人学佛,实际上这两个人都是在搞佛学,现在人所讲的佛学家,他们是佛学家。为什么不能学?因为他们没有学佛,换句话说,他们有信有解,没有行证。老师这样一提示,我们这就明白了。所以我们要选择的榜样必须具足信解行证,不但他行,他要能证果,那这个样子太好了。这真正值得我们模仿,等於我们找一个模子,希望我们学得很像他。所以李老师为我选择,教我学什么人?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他教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早已经往生了,怎么学法?印祖的《文钞》在。尤其现在最近这几年,全集出来了,精装七册,印刷也都相当精美,有些地方印的字都很大,非常醒目。我们每天读诵,记住他老人家的教训,依教奉行;看到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他的修行、他的处事待人接物,这样的风范,我们不仅说仰慕,要认真学。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才是印祖的好学生、印祖的真弟子。

人虽然不在世了,这就是古人讲的,我们做他的私淑弟子。中国私淑古人,开始是孟子。孟子学孔子,孔子那个时候已经过世了,孔子的著作在。孟子专门学孔子,以孔子做榜样,读孔子的著作。有不明了的地方,向孔老夫子的学生请教,他学成功了,他学得很像!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大众尊崇孔老夫子为至圣先师,尊孟夫子为亚圣,亚圣是比大圣次一等。儒家提起来「孔孟学说」,提到孔子,一定会联想到孟子,他是私淑前人学成功的。这个例子一开,在中国历代都有不少有大成就的人以古人为老师,这个好!现前找不到真正好老师,找古人!

李老师是劝我学印光法师,我劝许许多多同修,学无量寿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就是无量寿佛,依教奉行是阿弥陀佛的真弟子、好学生,这还能错得了吗?怎么学法?先要把经典读熟,每天读诵,尤其中年以上的同学们,不必去强记。年轻人可以,二十岁之前可以强记;二十岁之后,不必了!每天读诵,读久了,自然就会背了。往年我在美国,休士顿有一个同修开餐馆,他每天念《无量寿经》,念了半年,他就能背。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没有刻意想背诵,居然背得一个字不漏。然后统计一下,这半年当中他念了多少遍?大概五百遍。每天工作那么忙碌,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经,半年,不到两百天,大概每天要念三遍,半年就能背诵,这是根比较利的。还有一位同修根性比较笨的,钝根,他告诉我,他念了好几年,念了六千多遍,能背了。所以不重视刻意去背诵经典,天天要念,一天至少要念两遍,把这部经当作早晚课来做。早晨从头到尾念一遍,晚上念一遍,不能中断!

一面去读诵,一面听讲,听讲是求解。这个经黄念祖老居士讲过一遍,保留著有录音带。他还为这部经写了一本《注解》,是对我们求解很好的参考资料。这部经我讲过十遍,去年在新加坡讲第十一遍,这第十一遍没有讲完,讲得很详细。虽没有讲完,也值得诸位同学做参考。我把它停下来了,把时间专讲《华严》,我希望《华严经》讲圆满,再讲一部《法华》,讲一部《楞严》,然后我会再把《无量寿经》详细讲一遍。现在我们讲经都在摄影棚,录像的效果比往年跟大众在一起讲演这个录像效果,要好得太多!所以现在跟大众在一起讲经我停止了,培训班上课我也停止了,我让学生去现场讲经,学生来教学,把他们带起来。

第五届我做了试验,成绩很好,现在第六届的教学确实上轨道了。任何一个行业,我们要看成绩,考核成绩,最重要的是后继有人。如果自己做得再好,后继无人,你死了,一切都完了,你的成绩等於零。对不起佛法,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对不起历代传法的这些祖师大德们,要后继有人。所以我们今天是全心全力培养底下一代弘护人才,今天我做这个工作。自己还有这一点体力,这个时间也不能浪费,所以每天用四个小时在摄影棚里面来录像。录的这些,将来都可以提供给培训班同学们做参考,帮助你们提升境界,希望大家认真修福修慧,把弘护的工作做好。我们看这一首偈,要向佛学习。

『佛以本愿现神通,一切十方无不照』,「一切十方」,是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的十方世界。一尊佛的本愿如是,一切诸佛的本愿亦如是,没有例外的。我们发大弘誓愿,要以佛做榜样。发愿之后,一定要以行填愿,要不然这个愿不是空的吗?所以要『如佛往昔修治行』,这个行念去声,做动词,念行是名词,念行是动词,就是他实际上的行为。行为无量无边,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还在修,天天还在修正,到真正圆满了,一丝毫不善的行为都没有了,这成佛了。毫分都不夹杂,成佛了,佛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你就晓得这个不善的行为有多少!真正发心修行,都要修无量劫,才能把这些毛病一样一样把它治好、把它改正过来。

行为再多,佛是用归纳的方法,把它归成三大类。起心动念、思想见解,意业的行为,我们现在讲心理的行为;言语,口业的行为;造作,身业的行为,无量无边的行为,总不出这三大类,所以用身语意全都包括。我们初学从哪里学起?说到这个地方,就想起功过格。功过格是个很笨拙的方法,但是给诸位说,是很有效的方法。我们虽然没有用功过格,也有类似的。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依据经典,把经典里头最重要的教诲抄录下来,编成一个小册子「净宗同学修行守则」,等於功过格,也印得不少。哪个同学真正照这个去做,他是真修行。经要读诵,行依照这些纲领就行,初步!务必要做到、要落实。

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个好记,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希望不要违背这个纲领,要时时刻刻警觉到。三福我说过了,如果你要想真正理解,深入义趣,第一福你就要去研究《十善业道经》,第二福你要好好去学《沙弥律仪增注》,第三福你要认真去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把这个根基打下去;然后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就容易了。不必找一些专门的经论,专门经论是很多,就在这部《无量寿经》里面求解就够了。所以我们修净土,以《无量寿经》为主修、主课,以《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增注》《地藏菩萨本愿经》为助修,正助双修。把修行守则里面节录的经典的教诲完全落实,这就是真修行人,修行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

『光明网中皆演说』,「网」是比喻,比喻佛的愿海遍虚空法界。如果你要问,哪一部经典说这个?就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古德讲,这个经有十种本子;我们平常讲,那是龙树菩萨所讲的三种本子,大本、中本、下本,我们现在读的这一个是略本。大本经,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岂不是「光明网中皆演说」?所以这一句就是指的这部经。大本经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中本也没有,那我们引申的意思来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就是「光明网中」,实在是这样的,世尊时时刻刻为我们说。诸佛菩萨真的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怎样修行的?现在你细细看,就在《大藏经》里头。最后一首:

【十方境界无有尽,无等无边各差别,佛无碍力发大光,一切国土皆明显。】

这是显示如来不可思议的境界。第一句说『十方境界无有尽』,下面这一句是接著讲的,『无等无边各差别』,这是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统统包括尽了,一个都不漏。众生无量无边,尤其是十法界里面众生,可以说各个境界都不相同,所以「无等无边各差别」。这一句为我们显示出教化众生决不是容易事情。诸佛说法,世尊常讲契机契理,契理这个话我们好懂,契机难了!我们对於契机这两个字所了解的有限,为什么?听到这个话,我们想到契机,大概就是想到我们这个世间众生、这个地球上的众生,不可能想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稍微聪明、心细一点的人,会想到六道众生,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很少。这个经文里面告诉我们,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佛说到了;我们学佛一定要记住,为什么?我们将来接引的对象要跟佛一样。

所以我劝同学,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积点点滴滴的功德都要回向法界众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拓开自己的心量,恢复自己的本性。我念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念的,不是为我自己。我今天持戒、布施、供养、忍辱、精进,没有一样不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修的;乃至於我们喝一口水、吃一碗饭,也都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为什么?滋养我这个身体,滋养这个身体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什么关系?有关系!这个身体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的,是为一切众生修行的,必须把这个工具照顾好,这个工具为一切众生服务。哪一样不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对上面来讲,供养诸佛如来;对下面来讲,供养一切众生,广修供养!普贤十愿里面讲的「广修供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广泛的服务。服务里面的项目无量无边,不限於某一个项目。诚心诚意尽心尽力,为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服务。怎么服务法?依教修行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的形象。在各个不同差别的境界里面,示现一个最好的榜样,一切众生都得利益。

『佛无碍力发大光,一切国土皆明显』,我们依教奉行,自自然然得佛力加持;佛的智慧、神通、威德,这是第三句。不要以为我们今天在此地做,做得好也没人知道,做得不好也没有人知道,错了!「一切国土皆明显」,诸佛如来看见了,法身大士看见了,九法界里面的神圣、在娑婆世界里面的,也都看见了;娑婆世界之外的他方诸佛国土,法身菩萨看见,华藏菩萨看见,极乐世界的菩萨看见。我们行善,他看见;我们造恶,他也看见。修行应当断恶修善,应当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偈颂我们就讲到此地。

后面还有一点时间,因为「同生众」到这个地方讲圆满了,这是本经这一品里头第七个大段「称扬赞德」,这一分讲圆满了。李长者在《合论》里头有一段话,做为这一段的总结:「普贤菩萨一人独入十法。」我们在同生众里面就有三大段,第一大段普贤菩萨,第二大段十普菩萨,第三大段异名菩萨。「普贤众,一位普周众行」,菩萨行无量无边,普贤都周遍了。一切菩萨行,一行普贤菩萨都不缺。普贤行归纳成十大纲领教导我们,这十个纲领跟一般大乘菩萨法有什么两样?你要晓得,境界不一样,心量不相同。普贤菩萨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包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里头,不但包括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因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普贤境界。

我们要知道,净宗法门就是普贤法门,你们看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第二品,还是序品,还没有入正宗,头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就明白了。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所以在《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有道理!魏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里头最后这一卷,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正确!我们看到他这个作法,肯定!欢喜赞叹,他做得太对了,做得太好了!长者接著说,「海月光众,但叹佛德」「与自所入之法相似」,虽然自己有所入之法,各人都有所入之法,所入都相似,所以只叹佛德,不再叹自德。跟我们前面所看到的不一样,同生众跟异生众不一样。

普贤众里面,同生众十普菩萨第一位,名号上并没有普,「净德妙光菩萨」。李长者给我们讲,这位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别号」,十普是以他做班首,经典里面常讲的上首,文殊师利菩萨做上首。文殊师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妙德」,所以净德妙光就是妙德的意思。长者又举《法华经》里面,说文殊菩萨「往昔号妙光」,妙德跟妙光意思非常相似,「以德为光,以能破暗发明故」。现在在普贤众中表法,表的是「明因果理智万行圆融」,所以「普贤独获十种益者」,说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自在」,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末后长者讲,「延促自由」,延促是从时间上说的,一刹那可以化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把它缩短为一刹那,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你要问,成佛究竟要多长的时间?这个话不能问别人,要问你自己。你自己果然如理如法的修行,时间就缩短。凡夫跟如来实在讲就是一念之差,一念觉悟,凡夫就成佛了;一念迷惑,念念迷惑,那你就是搞六道轮回。在一真法界里头,如来境界里头,为什么用「不思议」,我们能体会到吗?不思议这个名词,含义很深很深。我们凡夫实在讲,对於这句话体会不到,只能够体会它的粗枝大叶,这是事实。但是这里头的精义、精华,我们不能不知道,那就是不可以思,为什么?你能够思想的都是妄念、都是妄想;不可以议。一真法界里头,哪有议论?哪有思惟?由此可知,如果我们把议论的念头、思惟的念头断掉,心性的那个境界就会现前,这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什么条件?不可思议!

《六祖坛经》里头有,惠明为了要把衣钵抢回,追六祖;追到的时候,六祖也没有法子,把衣钵放在一个石头上,自己躲藏起来。惠明没有出家之前是将军,看到衣钵在石头上,人没有了,好!衣钵拿来了,结果拿的时候拿不动,他这才知道,立刻他就回头,他觉悟了。就跟惠能大师说,「我是为求法来的,不是为衣钵来的」,衣钵拿不动。六祖一句话把他点醒了。既然求法来的,好,我传你法,教他:「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一句话,他觉悟了。这句话就是不可思议,你只要思想、议论这个念头放下,当下就是!这句话意思很深、很有味道。我们还落在思、还落在议,永远不能见性,永远不晓得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这一个单元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