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八讲)  2002/3/9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38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精进力菩萨偈第九首:

【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这还是赞叹佛神变自在的德能,前面第八首讲的是「毛孔广容」,这一首讲的是「愿能普遍」。毗卢遮那是法身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理体,像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一般世人对於宇宙的观察,我们常常讲宇宙观跟人生观,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把人生跟宇宙分开了,所以实际的这个真相很不容易明了。人生的问题、宇宙的问题,人生跟宇宙的问题,千万年来总是得不到一个妥善的解决,这个解决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和平与冲突。《华严》确实是高明,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宇宙跟人生是一不是二。《华严》讲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法界。讲三世间:器世间,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的世间,有情世间讲生命的世间,智正觉世间就是生命世间跟器世间的调和,融成一体,它是不能够分隔的。生命的世间离不开器世间,器是物质,我们这个肉身就是物质,物质里面它有精神,如果精神离开这个物质,这个物质是死的,这个物质就没有生命了。

这个现相我们知道,精神在佛法里面讲的是法性,法性在万法里面,所以万法都是有生命的。有情众生有生命,无情众生也有生命,花草树木有生命。不但花草树木有生命,微尘有生命,能现十方刹土,能现无量诸佛。微尘有生命,我们就晓得山河大地、泥土沙石统统都有生命,这话是真的。在中国过去典故里面,大家所熟悉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石头它有灵性。我们在前面读到的「杂神类」说了二十九类,里面有山神、有水神、有地神;树神、草木之神那就不必说了,大家知道这个东西是生物。我们总以为石头哪里是生物?土地哪里是生物?水哪里是生物?水有水神,有河神、有江神、有海神。由此可知,整个宇宙是活生生的,活活泼泼的,不是死的。我们学《华严》的人懂得,它为什么会有生命?它有法性。佛说了,有情众生说它作佛性,无情的众生说它作法性,就是单纯物质这一边的说它作法性。我们现在区分,科学里的分类为动物、植物、矿物,在动物称为佛性,在植物跟矿物都称为法性。

但是佛里面讲的包括的范围,比现在科学家分类的还要广,因为佛的器世间把虚空、把所有一切的现象都包括在其中,云、雾、闪电、云层这些现象全都包括在其中,空有主空神;这些科学家讲动物、植物、矿物,还没有把虚空包括进去,还没有把虚空里面所有一切自然现象包括进去。《华严经》上有,《华严》的宇宙观充满了真善美慧,这个事情是真的吗?我们要相信如来的智慧,佛教导我们不妄语,《金刚经》上说的:「如来是实语者,真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对他要有信心,不能有疑惑。

有一位同学送我一部书,台湾翻译出版的《旷野的声音》,里面写的是澳洲的土著,他们许多概念、行为跟《华严经》讲的很类似。在他们心目当中,花草树木这些大地都有灵性,这个灵性就是我们讲的佛性跟法性。佛在经上讲,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法性的总代名词就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不是一个人,毗卢遮那是梵语,佛也是梵语,毗卢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处。诸位要晓得,遍一切处也就遍一切时,用现在的话来说,毗卢遮那这个名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间与空间,时空里面所有一切都包括在其中。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时空以及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有觉性,佛是觉性。所以,毗卢遮那佛是宇宙、众生、万物的本体。宇宙、众生、万物从哪里来的?毗卢遮那所现。这一句的意思你要是不懂,下面你就没有法子理解。

『愿力周法界』,「周」者周遍,正报小的是毛孔,依报小的是微尘,小到微尘,大到虚空法界。这个愿力是不是我们今天讲我们要发个愿?不是的!这个愿力从哪里来的?法尔如是,自性本具。你听的时候,「这个我听不懂」,或者「这个我不相信」,那我们举个例子来说。现在我们面孔这个地方有点痒痒的,这个手马上给它搔一搔,这手为什么要去给它搔痒?手有没有这个愿力?它没有这个愿力,它怎么去帮它去搔这个痒?它什么时候发的愿?整个身是一体的,从毗卢遮那看,整个宇宙是一体的,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体!这一桩事在佛法里面唯独《华严》讲得究竟圆满,一般大乘经都没有讲得这么详细。所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与我是一体;既然是一体,众生有苦难需要帮助的时候,还得要人说吗?就像刚才的比喻,脸上有点痒,手去帮它搔痒,还要要求?还要去说?哪有这种道理!这个愿力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因地上初发心修行,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到了成佛的时候要以行来践愿,这对凡夫讲的,对初学讲的,这是不了义,这是方便说。为什么?这个说法初学的人懂,毗卢遮那佛这个愿力,初学的人不懂。所以入华严境界之后,果然入华严世界,就是入毗卢遮那的境界。人观念不一样了,他看到宇宙一切众生是自己。说是自己,显示不出你的性德;性德是什么?性德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全体,如果从纲领上来讲就是圆满的戒定慧三学。诸位要记住,我讲的是圆满的戒定慧三学、究竟的戒定慧三学。世间人讲气质变了,不一样,他对於宇宙万物点点滴滴有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具足圆满智慧的爱心,肯定是这个样子。如果不是这个样子,没有入境界。入境界必定是这个样子,没有条件,没有理由,真的就是一体!花跟我一体,树跟我是一体,山河大地跟我是一体,云雾跟我是一体,日月星辰跟我是一体,确实是这个样子。你们想想看,哪里有什么冲突?人与人怎么会冲突?不可能!

冲突是什么?我这一体里头这一部分生病,这一部分麻木不仁了。麻木不仁你虽然照顾他,他没有知觉,这是比喻知觉转变成烦恼了。迷失了自性就是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他不知道,所以他才产生冲突。所以冲突的根是什么?迷悟的冲突,这才是冲突的根本。觉与不觉的冲突,本性跟习性的冲突。本性是觉,习性不觉;本性是善,习性不善,那个根本在这里。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哪是根本?我们逐渐逐渐明白,逐渐逐渐我们的境界好了。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就教我、勉励我努力潜修,渐入佳境。他老人家教导我的,我是渐渐的证明了,我对老师感恩。我能够证明他老人家的教导,那个方法是依教奉行。我跟老师,我知道老师爱护我,老师即使是喝斥我、责备我,都是爱护我;他要是不爱护的话,不管你的闲事。尤其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绝对不会得罪人,我在章嘉大师、在李老师那里看到的,看得很清楚。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跟李老师十年,那是讲在学。学成之后,在各个地方弘法,念念不忘老师。每一次回到台湾,第一个就要到台中去看老师,向老师回报在海外弘法的状况,顺便向老师请教,尽做弟子之道。

所以,这个地方的愿力是自然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要发愿?那个自然的愿力忘得干干净净,迷了!迷失了自性,现在要发,发的时候把自性里头那个本愿引发出来。阿弥陀佛教我们发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发四弘誓愿,普贤菩萨教我们发十大愿,实在讲佛菩萨教我们发愿的头数有广略不同,内容确实没有两样。四十八愿是四弘誓愿的展开、细说,四弘誓愿是四十八愿的归纳、略说;从数目上看,四弘誓愿这四条,四十八愿比它多出四十四条,实质上内容无二无别。佛教初学,初学总是希望愈简单、愈方便,说四弘誓愿简单,容易记,时时刻刻便於提醒。四弘誓愿实际上就是一愿,有一个主愿,哪一个是主?「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此地讲的『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这一愿是主。用现代的话来说,为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全心全力的服务。

释迦牟尼佛教我们,要为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服务,这就是毗卢遮那佛的「愿力周法界」,这样的发愿是自性里面的本愿。我们要发,才能把自性的本愿、自性的德行引发出来,恢复过来。这个大愿是自性本具的,真的是《楞严经》上的话,「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所得的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无量的智慧,我们常讲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现在还要加一条:无量的愿力,本有的德能。所以一切觉悟的人,「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只要是真正觉悟的人,哪有不教化众生的道理?如果不肯教化众生,又与他的性德、自性的本愿相违背,相违背是不觉。这一首偈意思深,很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不是九法界众生的境界。

所以觉悟的人,这个觉悟的人是指圆教初住以上,我们称他作觉悟,在佛法里面称为正等正觉。还不是正觉位,正觉位是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依靠的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确实是依靠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没有跟自性里面的本愿合而为一。如果是发的四弘誓愿跟自性本具的这个愿力合成一个,他就是初住菩萨,他就是法身大士,他就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毗卢遮那佛,身土不二,这是我们没有法子理解的。「一切国土中」,这个范围大了,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今天晓得,在《华严经》上读到了,世界是重叠的,用现在的话,世界是多元的。每一粒微尘、每一个毛孔都能现一切佛国土,都能现十方所有佛,这个境界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讲的多维次的空间。近代科学、哲学里面才讲多维次空间,释迦牟尼佛至少是二千五百年前,他就说得这么详细、说得这么清楚、说得这么明白。

他怎么能说得出来?佛说了,他是如语者。所谓如语者就是跟事实真相完全相应,我看到什么,我给你说什么,我也不多说一点,我也不少说一点,最忠实的报导,叫如语者。这个境界是世尊亲证的境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的,哪里是假的?凡人心目之中不可思议,所以佛也说,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原来就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就是一真法界,毗卢遮那佛就是极乐世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一法身也就是毗卢遮那佛。除非你不觉,你要是真正觉悟,你也一定是在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当中现身说法,各显神通,帮助那些还在迷而不觉的众生,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归自性,帮助他恢复性德。没觉悟的时候,自己努力修学,到觉悟的时候,肯定是这个样子,永远没有疲厌,跟毗卢遮那合为一体,具足毗卢遮那无量的德相。自自然然随类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形;应说什么法,完全随顺众生根性,自自然然就说什么法,决定没有丝毫作意。

作意是什么?我想跟你说什么,那一想就错了。这一想,落在意识里头。他没有思,他没有想。没有思没有想,诸位要晓得,他用的是真心,纯净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夹杂毫分不净;没有毫分不真诚,没有毫分不清净,没有毫分不平等,没有毫分不觉,没有毫分不慈悲。这个境界实在是很难体会,可是学佛的同学,我们的期望是希望大家都能入这个境界。当然你要入这个境界,需要如理如法的学习,我们佛法讲修行,如理如法的修行,功夫不能间断。我跟诸位同学说,我在第一次讲《华严经》,这一次是第二次,第一次讲在三十年前,跟同学说,我没入境界。我要给你讲《华严经》,我事先要准备,要预备参考资料。怎么准备、怎么参考,也不懂得里头意思,「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

从第一次讲,那一次连连续续讲了十七年,没讲完,《八十华严》讲了一半,讲到「十回向品」《四十华严》也讲了一半。这一次跟诸位讲,我自己的境界跟上一次大不相同。老同学这已经是很难了,因为我上一次启讲《华严》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自己的道场,在哪里讲?在台北「志莲精舍」,曹居士他家里面房子很大,拿出一层楼做一个精舍,在那边启请的。曹居士夫妇跟馆长夫妇,他们四个人启请的,三十年前。以后我们有「景美图书馆」,在图书馆也续讲这个经。世尊讲这部经七会九处,我们讲这个经也搬了不少家。这么多年来锲而不舍,我讲经四十四年没有中断过,除了旅行之外,天天都在讲。世缘放下了,才入这个境界。经文摆在面前,我才能看得懂,我才能懂这里头的意思。「恒转无上轮」,不是普通的法,「无上轮」在这部经里面专指《华严》,一切经典当中这个经典是无上轮。要想契入,没有根基,那就难了。

根基是什么?三福、六和、三学、六度,然后才能提升到普贤十愿,普贤十愿就入华严境界。所以你要没有三福、六和、三学、六度的根基,入不了这个境界。我是这么多年,学佛五十年了,老师指导我这一条路,我一直遵守,不敢违背。你们许多同学看到我,你没有看到老师在的时候,我是什么样态度对老师。我三个老师都不在了,你看我自己修持、我自己教学,乃至於在摄影棚里面,我都供养老师、护法的照片,如同目前,念念不忘。老师的身形不在了,老师的精神跟我永远结合在一体,这是我跟你们大家可能是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的成就当然也就有差别,这些很值得诸位做参考。我的老师对他的老师亦复如是,我们从年轻时候天天看到,他不仅是言教,以身作则,做给我们看,我们也真正学到了。

精进力菩萨赞颂第十首:

【一毛现神变,一切佛同说,经於无量劫,不得其边际。】

这一首是赞叹佛神变自在之中,「举少况多」,也就是世尊为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事实真相。『一毛现神变』,前面讲的毛孔,「十方所有佛,尽入一毛孔」,这个地方讲「一毛现神变」。神变无穷无尽,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变化出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海会,变现出『一切佛同说』。我们要记住,这在一毛孔中。同说什么?前一首偈讲「恒转无上轮」,同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我这个说法大家肯定听不懂,为什么?你听说我讲一切诸佛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你就以为是这个经本,那就错了。这个经本是什么?是《华严经》的题目纲要,就像我们中国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你没见过,你见到什么?《四库全书》目录提要。我们现在这一本《华严经》是目录提要,真正的《华严经》在哪里?确实就在你面前,可惜你不认识。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大乘法里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里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相分、一切性分、一切因果,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大方广佛华严!你能不能从这几句话里面体会到什么叫佛法?根性利的,听我这几句话,你应当明白了;根性迟钝的,听我这几句话依旧是叫莫名其妙,你不懂得。

这一品经叫「现相品」,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所现的种种相状,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有机体,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不是经本。所以一切诸佛在一毛孔中现神变,每一个毛孔都具足刹土众生诸佛菩萨,重重无尽!所以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的「举少」,一毛现神变是少,然后你要联想到所有毛孔亦复如是,再要联想到所有微尘亦复如是,你才真正体会到、认识到,什么叫做大方广佛华严、什么叫做无上轮。不是一尊佛说,是一切佛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切佛所说决定没有两个样子,佛佛道同。为什么?诸佛如来所说的,都是真语、实语、如语,那当然就相同了。每一尊佛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体会到的完全相同,他所说的怎么会不同?菩萨所说也许是大同小异,诸佛所说完全相同,小异都没有。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

底下两句是从时间上来讲,『经於无量劫,不得其边际』。我们要学佛,说订上期限,那行吗?好像现在我们世间求学,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这有期限的;诸佛如来讲经说法广度众生没有期限,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哪有期限的?学习没有期限,教化没有期限,一般人要听到这个话,就吓倒了,「你这个学校我不要上」,为什么?没有期限的。现代人没有耐心,总希望学习的时间愈短愈好;时间长了,他没有耐心,他日常工作繁忙,身心压力很大,所谓是分秒必争,他要不竞争,好像在这个世间就活不下去。特别是现代教育,西方提出竞争,东方现在也受到影响了。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讲,「此法本无诤,诤则失道意」,怎么能诤?这一诤就错了,错到底了。可是今天人迷在这个错误见解之中,看到别人都在争,自己好像不争不行,一定要跟人竞争。他不了解事实真相,他要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他就不争了。

学佛的同学们,许多人都念过《了凡四训》,最近有人把《了凡四训》做成连续剧,这个光碟我看了很多遍。去年北京有一些同学,发起重新来拍《了凡四训》的这个剧本,我非常赞成。他们请我作顾问,我看了他们的剧本,早年这个连续剧只有两个小时,现在他们演的是六个小时,内容比第一次充实了不少。大家真正能了解《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命运、因果,你就不会争了。为什么?争也争不到。如果争,果然能够争得到,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都会去竞争了,争不到。凡人没有能超凡入圣,都没有办法逃出命数,换句话说,你命中注定的,你没有办法改变。「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一生当中有多少福报,你能够做多少的事业,你能达到哪一个阶层地位,你一生能享受多少俸禄,我们现在讲的,你一生能够拥有多少财富,全是你命里头注定的,与争不争毫不相关。你怎么争,还是得这么多,不争也得这么多,何必去操那个冤枉心?何必去造那些业?

这是世间许许多多人不知道因果报应的原理与事实真相,《了凡四训》这一本书就是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说明因果的道理与因果事实真相。这个连续剧的光碟,现在流通得很广,好事!劝人不要竞争。应该要怎么样?要断恶修善。因为命运不是天给你注定的,命运确实有,不是佛菩萨给你注定的,也不是上帝给你注定的,也不是阎王给你注定的。谁给你决定的?你自己决定的。你过去生中造善业,这一生得善报;你造恶业,这一生得不善报,所以一个人一生的际遇是自作自受。佛菩萨这些人大慈大悲,我们迷而不觉,他们觉而不迷,他示现在这个世间教导我们,让我们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就能够改造命运,这是正确的。

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之后,接受云谷大师的开导,他觉悟了,真正发心断恶修善,发愿行三千桩好事。他所讲的十年圆满,十年行三千桩好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日行一善,效果非常显著,那个命运真的改变了。他去参加考试,考试的名次向前提升了,所得的俸禄增加了,官阶也提升了,跟孔先生给他算的那个命不一样了。这十年他的转变,让他生起很大的信心,於是更加努力,从前一日行一善,现在一天要行好几桩善事,他说有的时候一天做十几桩善事,转变得快。这些实际上讲,都是诸佛菩萨所现的神变,变给我们看,让我们在这里面醒悟过来。世间人所希求的福报,福报里头特别希求的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了凡先生依照云谷大师开示,真正去做,这三种他都得到了,原来命里头没有。

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这本书,我是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楞严经》的时候看到的。我是一学佛我就读《了凡四训》,但是没有晓得印光大师一生全心全力的提倡。七七年我在香港才知道祖师一生极力提倡三样东西:《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我那个时候深受感动,回到台湾后,我讲过《了凡四训》《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真好!果然能信能解,依教奉行,果报能快速现前,真正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现在社会上一般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盲目的在希求、在追求,盲目的在竞争,到一生都无是处。不但求不到,折损自己的福报,你说多可惜!我们看起来多冤枉!

从这些地方,我们就想到圣贤人教诲之可贵。「一切佛同说」,从这一句我们能引申,一切菩萨同说,一切觉悟的人同说,一切圣贤同说,一切神圣同说。我们看看世间许许多多的宗教,你看宗教的典籍,你看到宗教创教的那个人,他的门徒、他的传人,哪一个不是劝人断恶修善?哪一个不是劝人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我们从这些地方要省悟过来。你再深入观察,你智慧就能开。芸芸众生,我们观察世间人,观察觉悟的人,观察迷惑的人,不看别的,看他的行业果报,我们就得智慧。孔子、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代表,这两位觉悟的人,可以说是圆满觉悟的人,大智大觉。当时在世,你看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物质生活?这是现在人提起来都不愿意过那种清苦的物质生活,都要享受,要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为什么他们两个不享受?他们这个显示告诉我们,你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你要晓得你付出多少代价,那个帐要算一算,不值得!付出的代价太高太高了!

最明显的代价是什么?失人身之后不能再得人身,其他的不说,就这一点,这还得了吗?五欲六尘享受是增长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三途的业因。孔子跟释迦为我们所示现的知足常乐,他精神生活多么丰富,世间人不能跟他相比。他快乐,贫而乐那个乐是真乐,不是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学是圣学,学是觉,学的意思是觉的意思。学第二个意思是仿效圣贤,把所学的统统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不亦悦乎」,那是喜悦,内心里面生出来的。这是一般人没有法子想像的,一般人的乐是找五欲六尘的刺激,那不是真乐。那像我们现在讲的吸毒、打吗啡,那是不正常的刺激,你可以乐的时间很短,你付出的代价很重。不但你的钱财受损失,你的精神受损失,你的身体受戕害。长期服毒,寿命缩短,许许多多的病痛来了,他不是一个正常人。

孔子、世尊示现的是正常人,正常快乐人!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他们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能说得出这一句话的人不多,他要不入这个境界,他就说不出。方老先生一生也是贫而乐,他的物质生活相当清苦,《大藏经》刚刚出来的时候,想买一套都没有钱。一生靠学校一点薪资过生活,住的房子是学校的,自己没有房子,学校配给他的宿舍。一生教学,精神生活非常丰富。晚年完全投入《华严经》,所以我看他的《华严哲学》,要用佛法来说,虽然不能说是证悟,解悟那是一点都不错。要是谈《华严》,恐怕连出家人、在家的这些学佛居士大德,没有人能超过他。但是他是不是能入华严境界?我们从他晚年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去观察,他接近了。我们不敢说他契入,契入那是圆教初住菩萨,靠得很近,非常难得!所以他走,我非常感到惋惜。为什么?那个时候我就讲,如果方先生能够多活十年,肯定入华严境界。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魔障,他这个魔是死魔。再假以数年,他就能契入。还没有契入,到了门前,还没有进去,寿命到了。如果真的要是入了,寿命可以延长,修短自在,方先生在这个地方就差了这么一点。入境界,生死自在。

这是说「一切佛同说」,我也是把这个意思跟诸位透出来了。我说到一切神圣同说,再往深处看,一切众生同说;这一切众生里面包括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就像前面我们在第一品里面见到的诸天、八部鬼神,还看到许许多多的杂神众。那些杂神众是代表,许多代表器世间,无有一法不说。毛孔在说法,微尘在说法,都说的是无上轮。无上轮就是指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於无量劫」,现在没有中断。我们有眼不见,有耳不闻,有心不知,你说冤不冤枉?清凉大师注解说:「又上略配十句,其中具有四十句意,不能繁指。」那十义是什么?就是前面所讲的「唯一妙音」,我只要把这个温习一下就行了。「遍闻一切」「一即是多」「雨多法雨」「各具一切文词」「各同一切众生之音」「音遍一切处」「所说各显性净之理」「令一切普得见闻」「各各皆得究竟之益」。清凉大师说,这十义「从一妙音,展转开之,具十无尽,方曰圆音。」这十个意思,句句之中都具足。所以毗卢遮那佛演说《大方广佛华严》,周遍法界,无有穷尽。我们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要有闻一知十的能力,你才能体会得到。

菩萨的赞颂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是这一分里面的流通分,「第六大科结通无穷」。请看经文:

【如此四天下道场中,以佛神力,十方各有一亿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而来集会。】

先说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四天下道场中』,「四天下」是指我们这一个单位世界。佛在经上讲这个单位世界,顶是初禅天,同一个日月所环绕,就像我们今天讲的太阳系一样。在过去我们总以为佛经上讲的单位世界是太阳系,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不一样,他说佛经上讲的单位世界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银河系,他讲的是很有道理。为什么?银河系环绕著银河中心运行的,跟佛经上讲的是相应。这个单位世界的天顶,不在我们地球上。中国天文里面讲的黄极,黄极是说这个银河系的轴心,银河系是个动的,顶端是初禅天。在这个大星系的四方,是四天王居住的所在,这叫「四天下」,这是说我们这个单位世界。『四天下道场中,以佛神力,十方各有一亿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而来集会』,这个数字是讲来参加法会的人数,不是恒河沙数,是「一亿世界海微尘数」,这个数字之大我们没有法子想像,来参加华严法会的。这是举一个。

【应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

『一切世界海』,我们没法子想像。每一个「世界海」里头有多少四天下?佛在经上讲一个小千世界就有一千个四天下,一千个单位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合起来成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千世界。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亿!一个大千世界是十亿个四天下,那是一个世界。「一切世界海」这还得了吗?怎么算也算不出来!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所有刹土当中,「一四天下诸道场中」,都像我们这个单位世界一样,「有一亿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而来集会」。我们想想,佛这个话有没有夸大其词?如果是夸大其词,那释迦牟尼佛就妄语了。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完全说的是事实。

清凉大师注解说「应知下」,就是「应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这一句文,「言四天下者,意在阎浮。」说这个话用意是讲我们阎浮提,讲阎浮提是我们现在居住在阎浮提、生活在阎浮提,特别的亲切。「言总意别」,意外有意。「既以结通菩萨云集,尤显上叹,是彼十方」,前面所讲诸菩萨的赞叹,清凉大师说这是十方诸菩萨来集会的这些人的赞叹。「远方便竟」,这一品是讲的远方便,前面在讲品题的时候跟诸位介绍过。下面一品「普贤三昧品」,是讲近方便。这一品经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告一个段落。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