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四六讲)  2002/9/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46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右旋十海,第一段,离垢焰藏海。这个经文在第九卷,《疏论纂要》第十七卷。请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东。】

这是把方向指示出来,东方为首。

【次有香水海。名离垢焰藏。】

这是把这个香水海的名称说出来,『离垢焰藏』。

【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有世界种而住其上。名遍照刹旋。】

这是『世界种』的名称。

【以菩萨行吼音为体。】

这是说出这个刹种的体性。我们注意到它名称是『菩萨行吼音』,大意也就是世尊在经典上常讲的「为人演说」,演是行,说是吼音。

再看下面经文,它也有,所持的刹种也有二十重。二十重当中也有七桩事情,大致跟前面所说的相同。第一个是指出远近,第二个是讲刹的名称,第三是讲形状,第四个是讲所依,第五是讲上面的所覆,第六个是讲眷属,就是世界的环绕,第七个是说佛号。或者「有说体」,有「说清净」。看到清净就晓得这个世界是跟华藏、极乐相同,这里面没有六道,没有九法界。这是第一层,第一层是从最下方:

【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宫殿庄严幢。其形四方。】

这个形状是方形的。

【依一切宝庄严海住。】

依住。

【莲华光网云弥覆其上。】

这是这一个佛刹上空的庄严。

【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

这一句是讲它的眷属。

【纯一清净。】

我们看到这一句都会生欢喜心。

【佛号眉间光遍照。】

『眉间光』就是白毫光,佛三十二相之一。眉中间有两根白毫,白色的毫毛。这个白毫很长,盘旋在一起像一粒珠子。我们看到佛像眉间都有个珠,它不是珠子,它是两根白毫盘旋在一起,像一个珠子。白毫是无量功德成就的相好。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常常念,常常念到的白毫放光,光中化佛,佛在虚空法界接引有缘众生。这是这个世界佛的德号,「眉间光遍照」

我们博地凡夫,虽然没有累积功德,现在学佛,知道功德是怎么回事情,晓得了。功德跟福德的差别大致上也搞清楚了,而福德跟功德的相,几乎是相同的;断恶修善,这是相同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古大德告诉我们,著相是福德;换句话说,不著相就是功德,这个话我们总要记住。

菩萨行门,总纲领佛说了六个,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要认真努力去修学,修学要不著相。佛在经上举例子,譬如布施,布施不执著有能施的自己,「我修布施」;不要有一个「我能施」这个意念。也不能执著「对方接受我的布施」,那你就著了人相。那个人接受我的布施,「我布施的这些财物有多少」。如果这个没有忘掉,你心里头常常还在想著,福德。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是福报;施,得了,不是功德。

功德怎么样?佛在经上常说三轮体空,与法性完全相应。修布施的时候,无我相、无人相,也没有布施当中,或者是财、或者是法,没有这些相,一切都不执著,那是功德。财施如是,法施、无畏施亦复如是。乃至持戒亦如是,忍辱亦如是,精进、禅定、般若亦如是。这个境界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心里头什么都没有,真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地纯净!修布施,纯善!

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修布施。总不外乎这个三大类:财、法、无畏。你的形象是布施,做出这个形象给社会大众看,让社会大众看到这个形象有所觉悟。形象绝对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可以随便一点,是为众生。没有人在的时候,可不可以随便一点,不可以!为什么?我们有肉眼看不见的鬼神。肉眼看得见的众生,我要教化他,要给他做榜样、做模范。肉眼看不得到的众生,我也要教化他,也要给他做榜样、做模范。

虽然认真努力这样去做,心里头一丝毫分别执著都没有,这是功德,有丝毫分别执著是福德;福德好修,功德难修。但是福德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的果报是在三道之内,在六道里面享福。我们今天看到社会上许许多多富贵之人,前生所修的因,这一生所得的果报。但是仔细去观察,他在这一生享受福报的时候不知道修因。这是为什么?修因的缘缺了,不具足。

修积真正功德、福德的缘是什么?是圣贤教诲。古圣先贤的教诲,现代人疏忽了。纵然偶尔提起,没有全心全力去奉行,所以这个世间有大灾难。这个灾难就是《太上感应篇》里面所说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教化众生,没有大智慧、没有大福德,做不到。佛有大智慧,感动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来护持,大福报!今天在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这样的人,偶尔我们见到真的善知识,可惜没有真正有力的人来护持。

印光大师出现在这个世间,大善知识!感动有长者居士来护持他,没有国王大臣,因此影响的面不大。决定不是佛菩萨的德行不足,而是众生的业力太重。这个原因非常复杂,绝对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古时候的帝王福报大,现在这个世间已经没有那么大福报的人。你看那个帝王他能够传十几代,传几十代,传几百年,多大的福报!人民百姓有福,才遇到贤圣的君王,带给社会长治久安。人民百姓没有福,这样大福德的人就不会出现在世间。

现在这个世间走向了民主。民主,国家领导人是民选的,在位的时间不长,他的责任、任务是非常有限的。一般国家总统的任期只有四年,顶多再连任一次,八年。不像古时候的帝王,他要传宗接代,所以他为国家、社会、人民想的很远很远,不敢做错事。为什么?做错事,政权就被别人取而代之,家破国亡。

我们不要看很古以前的事,你就看看清朝,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在《四库全书》里面,有很大的分量是帝王教导他的子弟,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我们读了非常感动。确确实实把人民的幸福常常放在心上,关怀,所以他才得到人民的拥护,他自己也想在历史上留一个好名。他有责任感!自己做的好,希望这个好永远保存下去,要选拔最好的继承人。

在现前这个制度没有了,由人民来决定。这个总统任期到了,改选了,下面选哪一个,不是上面总统决定的,人民自己决定的。换句话说,这个领导人贤明与否,人民负责任。在过去,这个国家领导人贤明与否,上一代的帝王他要负责任。这些帝王大臣都是受过最好的教育,国家第一流的好老师,帝王礼请到宫廷里面来教学,受过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老师来指导。老师一举一动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模范。心正,形象正,言语行为端正,以前是这个教法。现在统统失掉,要想恢复,不可能!所以这个世界的前途到底是光明、是黑暗的?没有人知道。

在这个时代,过去李老师讲过,只有自己觉悟,自己学习。走圣贤的道路,决定不走六道轮回,这是聪明人,这是善根深厚的人。世间人哪一个不随顺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我们清楚。回想过去一切所作所为,是善是恶,是染是净?果报是祸是福,是吉是凶?要常常做反省。知道自己不能跟古圣先贤相比,赶快回头,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随顺佛菩萨的教诲。

我们是在初学的这个阶段,年龄也都大了,不是扎根教育,我们现在是补习教育。从幼稚园、小学,那是扎根教育。我们的根,实在说不是很好。但是即使中年,遇到的缘很殊胜,古人讲「亡羊补牢」还不算晚,只要肯干,方向、目标纯正。到哪里去?十方诸佛刹土很多,但是要晓得,到那边去要具备条件,我们自己条件不足。在这个时候怎么办?幸亏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指引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要相信,我们对世尊要感恩。到极乐世界去从头学起,佛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我们如果不依照佛教导的这个道路与方法,我们无路可走。

所以决定不能像社会大众一样存自私自利的心,贪求名闻利养的心,损人利己的心,决定不能有。你要随顺世俗,也许眼前能够得一点小利,可是你要知道,你得的那一点小利,不是你用种种不正常手段得来的,肯定不是;你得到那一点小利是你命里头有的。所以印祖为什么大力提倡《了凡四训》,很有道理。那就是告诉你,无论用什么手段,你得来的名闻利养都是你命中注定的。你命里头要没有,用什么样的手段你都得不到。这何苦!

所以君子不妄求,求不到!佛教人可不可以求?能求,有道理、有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必应。这是佛讲世间法,世间的因缘果报,佛讲得透彻。求财,财布施;求聪明智慧,法布施;求健康长寿,无畏布施,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这个里头道理很深,果然你能契入大乘经教,你就明白。无求,所得的比有求的不知道要丰盛多少倍,没有法子说得出来的。

功德比福德殊胜多多,福德跟功德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在今天,无论在家出家,我们细心观察,修福德的人多,修功德的人几乎看不到了。凤毛麟角,那还有几个人。从这些地方观察,众生没福!众生要有福,修积功德的人多;众生没有福,这个世间修积功德的人就少了。

清净信心是功德,《金刚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今天对於大乘佛法,对於孔孟的教诲,我们没有清净信心。虽然在学,学怎样?还是怀疑,心不清净。几时才真正对於圣贤教诲、圣贤的典籍没有怀疑?顶戴信受奉行,这个时候才能从福德转变成功德。方向目标绝对不是求富贵,而是求什么?求作圣人,作贤人,作佛,作菩萨。这样的方向目标,你所修积的是功德不是福德。

所以无论世出世间,就是修真正的福报也得要有一点小智慧。没有智慧,不认识福田!什么是福田?你去种福田,种错了,种到沙土里面去,种到石头上去了。那个种子不会发芽,不会开花结果,种子都会坏掉,你种错了福田,所以你要认识福田。佛在经上常讲,给我们讲三种,大别,父母是福田,「恩田」!父母对我有恩,养育之恩,知恩报恩,孝养父母是种福田。老师对我有恩,我的智慧、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对老师要敬。佛菩萨是属於师道,「敬田」!要尊敬。对苦难众生,「悲田」!慈悲,怜悯他们在受苦受难,帮助这些苦难众生。

现在在这个社会,一般开发的国家,科学技术、工商业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都提升,物质生活没有问题。他可不可怜?可怜,比起一般缺乏物质生活贫穷还要可怜,可怜在哪里?不懂得伦理道德。这个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违背,与圣贤教诲违背,那么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地藏经》上所讲的。那他这一生福报享尽之后,他来生,来生就不得了了,果报在三途。他怎么不可怜!觉悟的人要去救他,要去帮助他。帮助他不是在物质上,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对於圣贤教诲能生起信心,无量功德。救他的法身慧命,救他来世,比什么都重要!

今天这桩事情落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不教了。所以现在做父母的不能为儿女的好榜样,父母本身就不能做出一个好样子。中国古老的谚语所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不正,儿女怎么能教得好?我们现在要发心做什么样的人?时时处处,存心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了解社会众生有哪些毛病,我们发愿来为他演说,来为他表演。为他表演三轮体空,不著相,那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佛在眉间毫光示现出来,毫光遍照,怎么个照法?我刚才所说的就是遍照的方法。尽形寿,只要我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一天,我就表演一天,我就做一天样子。一切为众生、一切为社会,没有自己,这是毫光遍照的落实。

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一生所表演的是不是这个样子?要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后世祖师大德,在家修行的长者居士,你要真看,你得要有慧眼,谁在真修?无论在家出家,他不是真修我们不能以他做榜样。真的有修有学,我们才能够向他学习。

早年我亲近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都是真修真学。他们有没有证果我不知道,但是他们的修学我清楚、我明了。章嘉大师持咒,一切时一切处,我看他心是定的。他金刚持,我看他嘴唇微微在动,没有声音。我们接见,他跟我们谈话,不谈话、不说话的时候,我就看到他在持咒。无论在什么时候我看他,他都是这样的。我一生所见过的真正的大德!他言语很少,说话很简单,一点都不罗嗦。我亲近他三年,每个星期一次,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说话的句子简短有力,一句废话都没有。这样的善知识见不到了!

李老师说经讲道,他不但能讲,做出来给我们看。而且还谦虚,教我学印光法师,他的德行还不够。在现前社会像他那样的人,找不到第二个,还那么谦虚。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经文第二段,也就是第二层,这个「海华刹种」,种所持刹的二十重的第二重。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

这是一个佛刹微尘数世界。

【有世界名德华藏。】

这个世界的名称也很好。

【其形周圆。依一切宝华蕊海住。】

这一句是讲依住。

【真珠幢师子座云弥覆其上。】

这是这个世界上空的庄严。

【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

确实是向上提升,围绕的佛刹多了一倍。

【佛号一切无边法海慧。】

这个世界的导师,是『无边法海慧』如来。德号里面最重要的是「慧」,是这个字。自性圆满的智慧开演了,那就是「一切无边法海慧」,这是圆满的智慧。圣贤人的教诲,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所以佛法教学,释迦牟尼佛是这样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没有例外。怎么样教人的?都是教人戒定慧三学。依戒得定,修定开慧,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从外头来的。

所以佛在经论上常常把心比作水,比喻只能比一个彷佛,不可能比喻的恰到好处,那是做不到的。心像水,水在平静的时候,水平如镜。这个时候水的作用就像一面镜子,把外面的境界照的清清楚楚,那个照就是慧。水能照,这是水的本能。但是这个水如果动了,风一吹起了波浪,它这个能力就失掉了。如果起了大风大浪,能力就完全丧失掉。佛把这个心比喻作水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们的真心有智照的本能,但是现在这个能力失掉了。怎么失掉?我们的心动了,心不定,这个心水起了波浪。从什么地方觉察到我们现在的心在波动?从妄念。妄念从来没有停止过,前念灭后念生,刹那不住,不停!六根接触六境起贪瞋痴慢,那是大风大浪。理智完全丧失掉,随著境界转,自己一点主都做不了,你说可怜不可怜?

所以佛教我们学戒,为什么要学戒?帮助你得定的,戒是定的前方便。戒是禁戒!把你心里头的波浪,妄念,把它压一压,伏一伏,这用戒,用这个方法。告诉你这个不能想,那个不能看,那个不能听。戒什么作用,我们明白了:戒的作用,无非是叫六根从境缘上收回来,收回来的时候心就定了。不能完全定,那个波浪慢慢就小了。大浪变成中浪,中浪变成小浪,小浪变成微浪,这是禅定的功夫。到完全平静,一点风浪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成佛,智慧就圆满了。性德里头圆满智慧就透出来了。

可是诸位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心里头的波浪,无量劫来已经成了习惯,像大海里头的波涛,从来没有止息过的。能够止息一点,就透一点智慧。所以这烦恼、妄念,妄念少一分就有一分智慧,少两分就有两分智慧。真正修行人做功夫在这里做,这叫从根本修。没有必要知道的事,不要去打听。古人讲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你要知道那么多事干什么?

「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是非就多。尤其是现代社会,从前总是还有圣贤教诲,还好一点,现在把圣贤教诲全部抛弃掉;换句话说,这个是非、邪见比过去不知道要增长千倍、百倍。我们生在这个社会里头,唯一的方法是什么?不接触!所以有很多人问我:法师,你为什么选择在图文巴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小城,比较清净,六尘诱惑的少,财色名食睡诱惑的轻。我们选择这个地方,不选择大都会。大都会里头不容易修行。

早年,中国大陆解放的初期,虚云老和尚到香港。香港同修希望虚老和尚在香港定居,给他建了一个精舍,我去参观过,环境很幽雅。听说老和尚住了一个月,回到中国去了。告诉香港同修,这个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太大,没有法子修行。几个修行人能禁得起这样大的诱惑?能在这个境界里头不动心?那是再来人,不是凡夫。所以他老人家还是回到中国。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

所以古时候祖师大德们建道场,都是建在深山里头,人迹罕至,不是去拜佛的不愿意走那么远的路去访问。现在交通便捷,许多的那些古道场都修了柏油路,车可以开到门口。这还能修道吗?这个道场变成热闹道场。从前佛家的道场叫寂静道场,「兰若」;兰若是印度话,意思是寂静处,非常清净的处所。住在这个里面的人修行,平常也不讲话的,见面也不打招呼的,心是定的,这不是没礼貌。眼观鼻,鼻观心,没有言语,所以道业、学业容易成就。现在为什么不能成就?杂心闲话,这难成就。

真正道场,各人都用自己的功。或是在念佛堂,或是在大殿,或是在讲堂,哪有聊天闲话,没有。偶尔有客人到山上来参访,你们看看中国古时候寺院的建筑,它分内外。内院,访客不能进去,修行的道场;外院,执事见客。什么人?知客师,知客、照客,他们是负责接待的。不是这个职务,见到客人也不打招呼。从前人懂得,他不是傲慢,他是在修定,他是在持戒,他的功夫日夜不间断。

所以从前到山上去参访,见到修行人,心里敬佩,没有言语,不打招呼。所以接待有接待的人,他们的职责。心都在定中,大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持戒修定,持戒的目的是得定,所以持戒是修定的前方便,是手段,是要得定。定还是手段,还不是真正的目的,定开慧!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豁然大悟!

修定,诸位同学要晓得,我们今天讲清净心,清净心里头一尘不染,那是定!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能够保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真的没有。也许有人听了说:那这样说起来,这个人不是变成白痴了吗?是非人我都不分,男女老少都不分,是非善恶也不分?跟你讲,真的是不分,心里头确实没有。

在应酬,对人对事对物,他分。他怎么分?因你分而我才分。是因众生的执著而执著,因众生的分别而分别,外头有里头没有。你们说这是一个毛巾,你要问我,我说这是毛巾。不是我叫它做毛巾,是你们大家叫它做毛巾;我也叫它做毛巾,那我就错了。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一切名相分别是众生的事情。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很深。恒顺众生就是恒顺凡俗,凡夫、俗谛,随顺你们。随顺你们,心里面一丝毫的分别执著都没有,那是功德,随喜当中成就自己的功德。《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禅宗里面讲的「一法不立」,那是真的。真妄永远是和合在一起,只要不执著就是真的,执著就是虚妄的。不执著的时候,体是真的,相也是真的,理是真的,事也是真的。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这个就是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要知道我们求的是慧,慧不能有心求,有心是慧的障碍。不能无心求,无心也是慧的障碍。无心是无明,有心是妄想。有、无两头都放下,叫「坐断两头,中间不立」,这个时候真智慧才现前。所以真智慧,心清净到极处,就像水,波浪慢慢统统平息,到清净,外面的境界自然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照见」

我们供佛,供佛都是表法的,同学们都晓得。供具里面最重要的是一杯水,水代表什么?定慧。既然有定慧,戒在里头。戒什么?有定共戒,有慧共戒,慧共戒就是道共戒。有定有慧,自然不犯戒。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今天学佛从哪里下手?我们的年岁大了,按部就班修戒修定修慧,我感觉到来不及了。那怎么办?最好戒定慧一次修统统修。没错,现在我们就是走的这个路子,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戒,显示在形象上,佛家叫威仪。形象,行住坐卧,走路有走路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坐有坐的样子,睡觉有睡觉的样子,好榜样!所以叫四威仪,四是四大类,我们不能不学习。《弟子规》就是戒律,就是威仪,里面有戒条,有威仪。教童蒙的,那叫扎根教育。现在有不少人已经注意到扎根教育重要。这个根能不能扎好?未必!为什么?父母没有做到,教小朋友教他这么做,他一看看做父母亲的没做,你们为什么没有这么做?你们没有做,你叫我做,他不相信。

所以今天你要把你的儿女教好,将来成圣成贤,你自己要学。换句话说,那个《弟子规》,做父母跟儿女一起来学,就能收到效果。如果说这个只是教小孩的,我们大人可以不必要,这个小孩学不出来。在学校里头同样一个道理,老师叫学生学,老师自己没有做到,学生学不出来的。出家,佛门里面,我们是以最低的要求,《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如果这个道场是佛道场,这个课程永远不能间断,一遍一遍的讲。

从前李老师告诉我,唐朝道宣律师听四分律,听二十遍。哪个地方有法师大德讲四分律,他一定去讨单,听二十遍,成为律宗祖师。接受四分律的薰陶,他成就了。所以这一门功课是道场主修的功课,天天要讲,天天要听,一遍一遍重复的去听!为什么要重复听?没做到。做到了,还要重复的听。为什么?做的不够,没有彻底,没有得定;得定还要重复听,没有开慧。这样你才真正了解,长时薰修,一门深入。

这是德行的教育,有德行的底子,学其他的法门才能有成就,才能积功累德。如果没有德行的底子,没有这个基础,修学一切经教都是属於福德。这是从前李老师跟我讲的,你是修人天福报。这个话没有错,为什么?没有德行的底子,我们的心是轮回心。什么是轮回心?没有离妄想分别执著。心里头还是妄想分别执著,轮回心。

轮回心修大乘佛法是轮回业,轮回心持戒修定都是轮回业。我只讲到持戒修定,为什么?他不会开慧,他没有智慧。轮回心里头,哪里会有智慧?他能得定。能得定是四禅八定,他能够往生色界天、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定不会开慧。这就是六祖能大师讲的「此事福不能救」。你是修福德,福德不能了生死,福德不能明心见性;福德那个修定是有界限的,不能够突破六道。这就是古德也常讲的,你错用了心,你用轮回心,错了。

我们今天希求的,是求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用这个心来学佛,来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离菩提心,行行不离菩萨道。智慧开了,你就是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法身菩萨。这个智慧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以这个为标准的。这个一悟一切悟,在《华严经》上是圆教初住菩萨。往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三慧,闻思修三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叫三慧。

我们可以这样说,法身菩萨是过智慧的生活,自在。跟我们十法界的众生不一样,十法界众生是过烦恼的生活。十法界里面有四圣六凡,四圣法界烦恼轻,过相似佛菩萨的生活,诸位要记住,相似!六凡,那完全过的是烦恼生活,烦恼有轻重差别而已。人道以下烦恼很重,天道比较轻一点。

所以天台家讲「六即佛」,四圣法界「相似即佛」,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才是真的,「分证即佛」,他的真并不圆满,他确实是真的,叫分证。究竟圆满佛只有一位,如来果地,只有一位,叫「究竟佛」。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分证位。这个分证,有少分,有多分,细细的去观察也是差别不同。但是都见性,都明心见性,见思烦恼都断了,习气也断了。所以他们的行,心行完全随顺性德,可以说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流露的样子,佛菩萨、祖师大德示现的就是,就是那个样子。

所以我们今天在凡夫位,我们要想学佛菩萨,你就学释迦牟尼佛,学诸菩萨、祖师大德的行谊,你就学到,样子像了。外表影响内心,凡夫从外面的样子,慢慢做到心地清净,把这个样子养成习惯,变成自然,心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有受用,你自然法喜充满,境界跟一般凡夫不一样了。凡夫以热闹为快乐,到那个时候你以寂静为快乐,跟人家确实不相同。寂静乐,那是真的享受。

接不接触凡夫?有缘要接触。接触作用在哪里?作用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跟众生接触是利他,不跟众生接触是自利。到高级的菩萨了,自他跟自利是一不是二。到这个时候,动静一如,染净不二,这个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如果有志向,世间人讲有志气,去作佛去!十法界,我们要向最上一层精进,达到目的再回过头来帮助九法界众生,这是真正觉悟的人。绝不迷恋九法界,希求真实智慧。

真实智慧开了,这是佛门里面常讲,一切通达无有障碍。《华严经》里面讲的无障碍的法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此地讲的「一切无边法海慧」,能入能证;不思议解脱境界,所证所入。那就是四种无障碍的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觉悟的人一生向著这个方向,向著这个目标,其他的事情统统放下,统统抛弃。心里面一丝毫都不牵挂,彻底放下,真正在行菩萨道。把其他的菩萨、声闻、缘觉,诸天、修罗、人、饿鬼、地狱、畜生,统统放下,找到这一条成佛之道。

我们今天的缘很殊胜,可以讲无比的殊胜,能够遇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量劫来希有的因缘。开经偈是为这部经所提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遇到,后面两句我们要想办法落实,要兑现,「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解如来真实义你就契入了,你不契入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要契入怎么样?契入,你一定离世间。

所以《华严经》末后的这一品,行门末后这一品「离世间」。这一离世间,接著就「入法界」,不离世间就入不了,离世间就入。离是心离,心离了,身当然离。身离,心不离,身还是没有离;心离,身自然就离。身还在世间,还跟一切众生在一起,那是什么?即相离相,即世间离世间,离即同时,离即不二,那是真离。真离又不妨碍教化众生,你看多自在!这是真正叫无障碍。离世间,不能再教化众生,它有碍;不离世间,又不能入佛境界,那又有碍。真正的大法无障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们初学,所以远离一切境界,特别是具有强大诱惑力量的境界,我们远离。我们禁不起,在那个境界里头会动心,会起念头,会被那个境界所转,那我们只有躲避,远离,这是初学。到功夫成就,得三昧了,三昧是禅定。得三昧,能够在境界里头不被境界所转,不被境界所影响,在境界里头真的不动心,不起念,不执著,这个本事才能够普度众生。为什么?你入无障碍的境界。

所以古人出去讲经说法是有标准的。什么标准?明心见性。没有大彻大悟不能出去讲经说法。到像法时期,标准降低。为什么?这样高的标准没有了。标准降低,叫得法眼净,可以离开老师去讲经。不是轻易会受五欲六尘的染污,自己能够保得住,不受染污,行!凡是自己还会被污染,就是你接触六尘境界,你还会起心动念,还会引起自己的贪瞋痴慢,这个不能。你一接触什么?一接触你大幅度的退转。不是度众生,被众生度跑掉了。

现在师道没有了,完全靠自己。怎么说师道没有了?学生不听老师的,老师没有权利限制学生。现在讲民主自由开放,大家在一起是同参道友,朋友,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现在这个社会,我看再过几年,父子没有了,父子也是朋友。五伦灭了,在这个世间消灭,变成历史的名词。所以佛法常讲要观机,要认识,认识这个机缘,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自他两利。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