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六讲)  2003/4/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6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名号品」,李长者的介绍。前面我们读到「释此品作三门」,就是三个段落,第一个是「释品来意」,第二个是「释品名目」,第三个是「随文释义」,我们看到这第一段。第一段里面有三个小段,前面两段我们读过了。现在我们从第三段看起。

「前会明身智遍周,此会明名身及智俱遍周故」,这个文我们读过,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能够细说。前面是初会,六品经,说毗卢遮那佛依报庄严,说明佛身、佛的智周遍,我们在经文里面看到了。这一会第二会要说明佛的名号、佛身,以及智;换句话说,身跟智前会也有,但是前会没有名号。身、智周遍法界,名号同样也周遍法界。为什么?称性!一一法,哪一法不称性!法法皆称性。法法都周遍法界,名号怎么会不周遍!

前面一会,「初会世主虽问」,问了名号,「未有其答」,那个六品经里面并没有说名号。在这一会的开端这才说,说「此品答前所问」「如来名号品」答前面的问。「使令生后信者之心」,这个「后信」就好比先觉后觉,先觉觉后觉;要帮助后人觉悟,要让后信者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令使信佛名身及智,普遍法界」。佛的智,利益遍法界虚空界的众生。佛的身,身是表演,做出完全与性德相应的好榜样,给法界一切众生去看,让他看了觉悟。佛的名,名号亦复如是,让一切众生听到这个名号,他就省悟过来了。

佛菩萨的名号不是随随便便建立的,「我喜欢这个名号」,这个不行!不是自己喜欢,是利益众生,一切都是为众生建立的,不是为自己。自己不但没有名号,跟诸位说,身都没有;说老实话,只有智,「灵知」,这个有,这个东西不生不灭。身是形相,形相是缘生的,缘生就是有生灭,这个东西不是自己。心性能现相、能变化,现相为众生,变化也为众生。而且这里面的变化,决定是随著众生心念而变化,不随自己,自己没有心念,真的像《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净心中一念不生,真诚心中没有一个妄念,所以它能够应;众生有感,心性就应,感应这现相、说法。

名号是属於说法里面一个重要的手段,我们在讲席里面介绍得很多。佛的名号表性德,菩萨的名号表修德,性修不二,修跟性一定相应,这是佛道、菩萨道。如果你所修的跟性德不相应,你走的是魔道,是三途六道。理跟事我们都要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佛的智、身、名,普周法界,「应机利物」机是众生,十法界里头的众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用什么应,佛用智,智没有形象,那智怎么应法?智一定现相,一定说法,这样子应机。利物,物包括人,人不包括物。这个物是什么?十法界的众生。

天台家讲十法界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十法界里头有佛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天台四教里面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十法界的,没有见性。所以天台大师在六即里面讲,叫相似即佛。如果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出了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这个叫「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超越十法界了。所以十法界里面有相似即佛。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经论里面,祖师大德注疏里面讲十法界众生,就这个意思。对初学的人我们讲九法界众生。为什么?讲十法界,要跟他说很多话来解释,他未必能听懂。他的观念听到佛了,就是一个解释,他不知道佛有四种。贤首家讲佛有五种,《华严经》上讲佛有十种,这个他就会听糊涂了。所以对初学的人不要找麻烦,愈简单愈好,讲九法界众生。

「应机利物」著重在这个「利」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你看佛菩萨出现也好,不出现也好。都是利益众生。「照俗破迷」,怎么照俗,俗是世俗,怎么照?现相就是照。我们在许多经典里面看到,世尊教导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人,做弟子的人,应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就是照,我做出来给你看。表演什么?看众生的毛病是什么,所谓对症下药才能收到效果。

现在这个社会,伦常道德完全没有了,这还得了吗?社会乱,众生苦!怎么样帮助他?他不要伦常道德,我们在这里表演伦常道德。他们不知道孝顺父母,我做出孝顺父母的样子来给他看;他们不懂得尊敬师长,我做出尊敬师长的样子来给他看;他们待人虚伪,我做出待人诚恳的样子给他看;他不讲信义,我要做出信义的样子给他看,这叫「照俗」。他果然看出来了,他觉悟了,就破迷:做人应该要这样。

所以我多次劝导同学,《弟子规》不是念的,不是讲的,要做到!小孩的时候就学,到一百岁也不能放弃,不能说我老了就不用做这个规矩了,一样要做。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大家都不做了,我要认真去做,这就是度化众生,这就是大慈大悲。我要不做到,怎么能劝别人做到!

所以我们仔细观察释迦牟尼佛,是做到之后再说。不仅诸佛如来他们是做到之后再说,法身菩萨也不例外。他是真的觉悟了,做到以后再说,这个说话有分量!你自己做不到,你所说出来的话没有分量,人家听了打很多问号。你说这个好那个好,你自己为什么不做到?不能不懂得。一切无不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众生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的。我们要让众生离苦,就要帮助他破迷;要让众生得乐,就一定要教他开悟,这是真正慈悲济世。

所以下面就说「故成普光明殿」。清凉大师在前面跟我们介绍的,这个「普光明殿」是什么意思?大师说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是这个殿是众宝所成,宝放光,这是就事上讲。第二是佛在这个殿里面放普光,遍照法界,佛在那儿放光。说老实话,佛放光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我们见不到的光太多太多了,这个知识现在很多人都懂得了。

我们知道光波,波长、波短的波动不一样。我们肉眼的能力很有限,只能收到适合我们眼根波度的光波我们能看见;比这个波长的看不见,比这个波短的也看不见,现在这些科学家用一些仪器见到了。像紫外线、x光,这都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从仪器上看到了。佛的光波我们肉眼看不见,但是人中确实也有少数人善根发现,偶尔能见到佛光。

佛光遍照无处不在,现在纵然是几十层大楼里面,重重墙壁障碍,我们在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看到自己房间里面有佛光。佛光没有障碍,障碍是在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当我们妄想分别执著轻的时候,心真诚清净的时候,缘成熟了,我们就见到佛光。所以叫「普光明殿」,这第二个意思。

真正重要的是第三个意思,第三个意思,佛在这个地方讲「普光明经」,讲「普法门」,这个才重要。这个普法门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这个殿称之为「普光明殿」。长者在此地「约德名殿,约殿明德故,此品须来」,这一品他说了三个理由,这一品一定要有,不能够缺的。下面这是第二段「释品名目」,我们看长者的文。

「於此佛名号中,约有五缘,以成佛号」,这几句话是给我们说明名号的由来。前面跟诸位说了,名号不是随便起的,名号有五种缘建立,哪五种缘?下面说了「一以法界自体根本智缘,以成佛号」,这是第一个缘,「法界自体根本智」,所以名号是缘生法。诸佛如来的名号一定相应,法界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自体。此地讲的「法界自体根本智」,就是前面我们所念到的「名、身及智」,这三桩事情也就是智,大经上也常讲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第二「约如来示成正觉,约自德缘,以成佛号」,这是建立名号的第二个条件。这是应机,现身示成等正觉,就像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八相成道!这是就自己的德行,自己成就的德行建立名号。

第三「约如来利生方便缘,约位进修,以成佛号」,这是完全就利益众生的方便,这么一个缘故建立名号的,统统是帮助众生的。

第四个是「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缘,以成佛号」,佛真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的根性,众生的爱好,你看看佛不违背,随著你的爱好,随著你的喜欢,做种种不同的示现。

第五「约法界体用平等缘,一切诸法,总名佛号」,这个意思深了。法界体用平等,这是什么人的境界?法身菩萨,这个不是凡夫。所以在法身菩萨,这「一切诸法,总名佛号」。这个五句五种缘很难得,长者下面给我们细说,一条一条的细讲。

接著我们看第一个,「以法界自体根本智以成佛号者」,这是解释第一个缘。「如下不动智佛」「下」是经文,下面经文里面我们会读到「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暗智佛,如是十智佛号是也」,我们到经文里一看就是有十个智佛。这十尊佛号,名号里面都有智,「以此法界根本智上,以施十种之名,以成十种信力,至位方明」,这看起来就明了了,佛的名号是善巧方便,真的是帮助众生。

「应机利物,照俗破迷」,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佛出现在世间,他为什么来?就为这个。佛用这个名号为什么?也就是为这个。八相成道也是为这个。可以说所有一切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包括阿罗汉,这八个字统统说清楚,就是为的这个。所以名号里面,「不动智佛」,头一个,我们在这边学习,学如如不动。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你看《金刚经》上世尊怎样教须菩提的?

佛教须菩提也就是教我们,用什么样心态去接触大众、帮助大众、教化大众?佛说了八个字,「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是宗门(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禅宗)修学的依据、宗旨。他们修什么?「不取於相」,外不著相,「如如不动」,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禅宗。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凡圣差别就在此地。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会起心动念,眼见色起心动念,耳听声音起心动念,这是凡夫。圣人眼见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给诸位说,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事实真相看出来了。

我们为什么看不到、看不出事实真相?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搞乱了,所以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我们见不到实相,实相就是法界,实相就是真如。我们所见的是什么?妄相。为什么?因为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妄心,妄心把这个境界也变成一个虚妄的境界。今天下午有个同学送了一卷录影带来给我看,是从美国德州寄过来的。就是日本江本胜博士,大概是在德州大学,给他们讲解「水的讯息」。这个带子两个小时,我还没看完。

确确实实证明了水有灵知,它能看,它能听,它懂得人的意思。人的念头它起反应,善念它的反应是非常美的结晶,不善的念头这个反应就很不好看。由此可知,一真法界就像水一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善,它所反应的非常美,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我们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地方人心不善,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念念都是损人利己,不肯发心利益众生。

佛法无比的殊胜,无比的善好!过去你看看,经典也好,古人的著作也好,只要是善书,劝善的,我们翻开后面(那个时候没有版权页),最后一页总是写上或者是刻上「欢迎流通,功德无量」,劝你把这个好书到处介绍给别人。现在怎么样?现在你看出版商印的《大藏经》,后面都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这是什么?自私自利!确实这个东西利益社会,利益世道人心的,但是你要给钱给他。你不给钱给他,你就不能翻印他的,翻印他的,他要告你,你要吃官司。你说这个心量多小,多可怜!每个人都是这样小心量,把自己利益看得这么重,这世界有没有和平?没有和平。这个念头是轮回念头,轮回心,出不了六道轮回。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跟古人不能比,古人的社会确实安和利乐,安和利乐从什么地方来的?你找它的因,它的因是人人心里头都有仁义道德。自己得到好处,得到利益,都希望帮助别人,不吝法、不吝财,所以他有福。那个时代人心善良,风俗淳厚,真的是风调雨顺。没有法子比!

为什么从前那么好,现在这么差?我们思惟、观察,教育上出了问题。从前的教育著重在伦理道德,科学技术不排在第一,排在第二、第三。特别是在中国,不重视科学技术,这是有原因的。过分的重视科学技术,必然伤害对伦理道德的修养,以为科学万能,仁义道德也不要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造成世界末日,大家同归於尽。所以中国自古的教学不重科技,重伦理道德,这个社会才能够长治久安。人懂得伦理道德,尊重伦理道德,实践伦理道德,与性德相应。所以他的心是真诚的,是清净平等的,是慈悲的,外面境界的反应当然是美好。这就跟水的反应一样,你善意,把这个讯息传给它了,它的反应是善意的。

今天我看了这个带子,他们在谈,这么多年实验的结果,反应最好的是什么?是「爱、感谢」。这个言语,这个文字,水真的它会听,它会看,反应的结晶是最美的。所以他也想到,如果我们人身上常常写个爱、感谢,放在自己衣服口袋里面,影响我们的身。没错,我们也在做,我们做了个牌子,比方「爱」字。

下一次我们这边要做T恤的时候,这边就用个「爱」,后面就用「感恩」,知恩报恩。真诚爱心,知恩报恩,这个反应比它现在做实验的一定更好。我们可以做实验,真正要提倡!现在这个社会上人没有爱心,希望大家能有爱心,把自己的自私自利冲淡,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常存感恩之心,把嫉妒、瞋恚、恶念打掉,对我们学习,尤其是修学佛法大有利益。

所以佛的德号里面第一位是「不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们这个不动为什么这么不容易做?那就是六根受外面六尘境界的影响,现在人常讲诱惑,外面境界在诱惑你。这一诱惑,你的烦恼贪瞋痴慢就起现行,就坏了。如何我们能够不受外面的诱惑?佛的方法妙极了,佛的方法是真的,不是假的。

真正修行人,为什么他不受外面诱惑?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心里动了心,起了分别执著,立刻把这个两句经文念一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在那里引诱你,你就不受引诱了,虚妄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两句经文好!是我们不受外境诱惑的两个盾牌,要常常拿在手上,里面才能够如如不动,才能保持自己不堕落。

下面「无碍智佛」,这是后得智起作用,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在哪里?著相、动心就障碍了,所以前面那一个是根本,你要能做到「不动」,你就没有障碍了。见色闻声,你还起心动念,你还有分别执著,那障碍就来了,就这么回事情;只要你能如如不动,障碍就没有了。「灭暗智佛」,这个暗是愚痴。转迷为悟,「灭暗」就是转迷为悟。这是略举三个,到后面经文我们会读到。「如是十智佛号是也」,这个十智佛号都是「以法界自体根本智」,是这个缘建立的名号。「以此法界根本智上,以施十种之名,以成十种信力」,我们到经文自然就晓得了。

后面这几句话很重要,「大意令众生达自根本无明,本唯如来根本大智」,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晓得佛在经上讲九法界众生,不能见性,不能作佛,所以沦落为众生,就是迷失自性而起根本无明。根本无明的体是什么?就是「根本大智」,就是真如本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体是一个,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烦恼是无明,菩提是大智,烦恼跟菩提是一不二。怎么会两个不一样?两个不一样,是一个迷、一个觉;觉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你懂得这个意思,此地这个话你就懂了。觉悟就是如来根本大智,不觉就是众生根本无明,实际上哪来的无明跟大智,只有觉、迷不同而已!

这是把事实真相,真的是一语道破,说明事实真相。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决定不敢轻慢地狱众生,你决定不敢轻慢蚊虫蚂蚁,他是什么?他也是如如佛。他跟我们一样在迷,他迷得比我们深,我迷得比他轻一点。我们都没有觉悟,我们都有佛性,我们这个迷都是自性里头的根本大智,同一体!

所以「令诸众生顿识本故,顿作佛故」,你要从这个地方豁然大悟,那你是圆顿大根性的人,立刻就成佛了。凡圣说真的在一念之间,凡夫一念觉悟就成佛了。成佛还要什么三大阿僧只劫,要什么无量劫?顿悟!圆顿。问题我们今天顿不了、悟不了,麻烦是烦恼习气非常重。所以佛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上根利智看名号就顿悟。所以名号第一类是「以法界自体根本智缘,以成佛号」。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李长者第二句的解释,「二约如来示成正觉自德成号者」。下面长者说,「即十方诸佛示成正觉,共同十号,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下面就不要再举了,说了三个。

如来十号我们常常念的,这个十号是如来自德成就的名号,所以这个德号是一切诸佛共同有的,圆满的性德。我们有没有?有。哪个没有!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当然都有,但是你现在没能证得。希望能够早一天证得,我们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这十种大德,「十」也是代表圆满的意思,不可以把它看作数目字看,无量无边的德能归纳在这个十大类,十号!

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十号,我们要有所感悟。经典一展开,就是诸佛菩萨把最殊胜的、最圆满的、最真实究竟的这个讯号加持给我们,那就看我们的反应了。说实在的话,这些经文资讯送到水那一边, 水的反应是最美好的结晶,这是他们做实验的时候证明了。他没有用我们的经本,他是用藏文,藏文里面诵经让水听,看水的结晶。各个宗教里面讲的慈悲、仁慈、博爱,贴到水瓶里面,几个小时之后再观察这个水的结晶,非常美。所以我们深深相信,《大方广佛华严经》,把这个讯息给这些水,水的反应一定非常好,比我们的反应还要殊胜!为什么?

因为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直接的反应。我有信心相信,有理由相信,如果他们要做实验,这个结晶之美,肯定超过他这八、九年一切的实验。我相信将来有一天,他们在实验室里头可以去做这个实验。这个讯息传遍全世界,希望全世界的人觉悟,觉醒过来,要爱自己,要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美满。用什么方法?爱心!爱一切众生,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充满爱心,充满感恩之心。人人都能存这个心,这个世界和平了;不会有对立,不会有斗争,更不可能有战争,天灾人祸自然就消失了,无量无边的功德。这十种名号是世出世间无比殊胜的讯号。

「又毗卢遮那是总名,是大智光明,照耀种种诸法,及种种众生故」,这是毗卢遮那名号的作用。毗卢遮那是梵语,长者这里解释的简单明了,「故毗云种种,卢遮那云遍照」。所以直接翻,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种种遍照」。在我们中国佛门里面,通常毗卢遮那都翻作「光明遍照」,这个意思也好,实在说「种种」意思就更好。

这边说出是「以大智光明,照耀种种诸法,及种种众生」,种种诸法是依报的因果,种种众生是正报的因果。或者是说种种诸法,无情的因果,无情众生,就是依报;种种众生是有情的因果。毗卢遮那的名号是这个意思,就是自性本具般若之光明,遍照法界一切刹土一切众生。这个名号多圆满、多究竟、多么殊胜,世间所有名号没有能够跟它相比的。

阿弥陀佛的名号与它相似,「阿弥陀」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光寿都遍照法界,跟毗卢遮那佛一样,遍照种种诸法,遍照种种众生,你看这个意思多殊胜。佛的名号来源不是随便起的。

再看第三句的解释,「三明如来利生方便,约位进修缘,以成佛号者」。这个名号就多了,这是随顺众生而建立的,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但名号如此,现相亦如此,《普门品》里面讲的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是种类,三十二大类,每一类里头应身无量无边,应化身;名号也各别,也不相同。

我们看长者的解释,「即如下举十个根本不动智佛」,就是十个智佛,第一个是不动,「以成十信」。由此我们知道,信位的菩萨他不是迷信。人家说我们学佛是迷信,这是笑话,他对於佛法真的是不了解,产生严重的误会。你看佛教起信的时候是以智,第一个是不动智,怎么会迷信!第二个是无碍智,第三个灭暗智,从智里面生起信心的。

但是佛教在今天确确实实是迷信,我们不能否认。为什么?你问问学佛的人,他有没有智慧?没有。他凭什么信佛?他要说「我依不动智佛信佛的」,那这是真的信佛。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我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依这个来信佛的,真信!那就入了信位,真的恭喜他,他是真正如来弟子。如果他不是依这个智来信佛的,虽然信了佛,受了戒,或者是出了家,依旧禁不起外面六尘的诱惑,伏不住内里面的贪瞋痴慢,他是迷信。要说他是正信,那是恭惟他的话,确实是迷。所以今天人家说我们迷信,我们没话说。几个人明白经教的道理,从这个道理上生起的信心,太少了。真的是不容易!

如果真的是依不动智而生起信心的,这个信叫真信,比正信要提升一个层次。正信是有理论做依据的,不是迷信;换句话说,你懂得佛家的道理,你相信它。真信是落实经典里面的理论教诲,我统统落实在生活上,我做到了我才相信它,这个信是真信,比正信高出一个层次。本经讲十信位的菩萨,条件是这个。题目上说得很清楚,「如来利生方便,约位进修」,这是信位,信位再提升,就是十住了。所以长者下面讲「举十个月佛」,这十个佛的名号都有一个「月」「悉同号之为月,以成十住」,十住菩萨的名号里头都有一个「月」。为什么用月?

长者下面为我们说明「明创契法身本智,心得清凉」。月光清凉,用这个来比喻说明。创是创始、是开创,契是契入,这说明刚刚契入法身,你看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初住菩萨。所以十信心满,再升一级入「住」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契法身本智。心得清凉,真心,用「月」来比真心。没有得真心,这个妄心很烦燥,我们心很烦燥,妄念纷飞,哪里会清凉!所以入住之后,不再用妄心了,如果用相宗的话来说,转八识成四智。十信菩萨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到初住不用了,初住是转识成智。

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这个转变,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是果上转,这个开示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我们想转烦恼成菩提,从哪里转?我们就晓得从六、七。六分别,七执著。这不是说明了吗?你真正想学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要太执著,不要太分别。我们对一切人事物的分别心、执著心,一年比一年淡薄,我们的功夫进步,在提升。这个完全讲自德,不是教你办事,如果说对一切事,我们常住这些规约也不执著,也不去分别了,我们的秩序马上就乱了。

这些叫世间法,你要记住佛在经上常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我们要利益世间众生,所以这个世间的法令规章要遵守。这个遵守是表演给别人看的,不是自己有分别执著。这个高明!自己确实没有分别,确实没有执著,但是做出来的时候有分别、有执著,做给别人看的。我要不遵守,别人怎么会遵守?

所以才说执著就是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执著;执著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执著是自己内心,内心清净一尘不染。内心光明遍照,表现在外面,一切法度一丝毫都不违越;就像孔老夫子所讲的「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矩是规矩,随心所欲都合乎规矩。在佛法里面讲随心所欲都合乎戒律,绝对没有一桩事情违犯戒律的,没有。统统做到了,做得很自然!所以,外面是表演,内里面是光明遍照。这是法身菩萨,这讲十住,法身菩萨,所以心得清凉。

「为明此位菩萨契理惑亡」,这个话也很好。理就是心性,他证得了,明心见性。惑是妄想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断尽了,决定没有了。应化在世间,他是表演的,无明虽然没有破尽,他也破了少分。初住破一分,二住破两品,三住破三品,到十住破十品了。四十一品无明,十住菩萨就破十品,少分。「得法性智清凉故」,这是讲他证得的。他确确实实得法性智,法性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身心清凉自在,这是就「自得益之法以成佛号」

为利众生方便,你看看自他不二,自己成就表演出来给众生看,就是利益众生。初住菩萨,不要说初住,连十信位跟诸位说,《金刚经》上讲的四相都破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们都做到了。换句话说,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这样的分别执著,我们没有入位。这个什么位?十信位。换句话说,初信菩萨我们都没有得到。初信位的菩萨已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所以他在一切境缘之中,如如不动,真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做到了才是初信位的菩萨。

在这个地方我们认真反省,细心思惟,我们学佛学了这么久,学了十几年,学了几十年,真的叫连边都没有沾上。初信位菩萨是边,大乘佛法的边,小乘佛法是须陀洹,这个我们在经教上读多了。小乘须陀洹跟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在断惑是相同的,都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在小乘证须陀洹果,在大乘证初信位菩萨果。这个果位在三不退里面叫做位不退,他真的是圣人了,转凡成圣了,他不会再退转去当凡夫。往后的修行,只有往上提升,不会往下堕落。这是位不退的底限,证得之后就不会退了。

所以我们想想,我们没有分!读这些经文一定要勉励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做到,我做不到?在这个地方生惭愧心,生警策的心,自己要认真要努力。不然的话这一生空过了,古人讲的入宝山空手而回,你说多可惜。我们今天真的是入宝山,你空手而回那是太可惜了。绝对不是说这些经论,我们这个录音带、录相带、光碟你带走了,那是假的!你还是空手而回!为什么说你空手而回?到你临命终那一天什么都带不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什么叫不空手?你悟入了。真的入佛境界,证得圣果,初信位菩萨就是圣果了,转凡成圣,这个没有空回。如果没有得到这个果位,空来一场,很可惜。

再看底下一位,「十行位中,以十个眼佛下名,悉同号之为眼」。在十行位里面,佛的名号里头都有一个「眼」《华严经》举例子通常都举十个,十代表圆满,所以十信佛是智佛,十住佛是月佛,十行位的佛是眼佛。为什么称「眼」?长者给我们解释,「为明十行,以智知根,利生摄益,故佛号为眼」。眼能见,观世音菩萨示现千手千眼,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以智知根」,这个根是一切众生的根性;换句话说,眼能观机。菩萨的法眼能观察一切众生的根机,然后才知道怎样去帮助他。「利生摄益」,真正利益众生,所以这个佛号叫眼。

底下说明「以善知根性故,皆是约自得益,立名为佛」。佛的德号,诸位要晓得,佛号不是只有一个字,此地讲的这个「约自己得益,立名为佛」,这是佛号里面一个「眼」字,「眼」是就自己德行建立的。就如同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不动智佛,这个智是自德,不动是自他两利,同时也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你要想修行证果,转凡成圣,那你一定要能在境界里面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这是自他两利,但是那个智,智是自得。

以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做例子。释迦牟尼佛,释迦是能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仁慈,牟尼是寂静,这后面有个佛。佛是自己的德,释迦牟尼都是方便利益众生,教化一切众生。对人对事对物要仁慈,对自己要清净,这个名号前面四个字是利益众生的,后面那个佛是自得。佛名号如是,菩萨名号亦如是。自得利生,他这里虽然讲了五种缘,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两大类,一个是自得,一个是利生。名号从这个地方建立。

再看「十回向中,以十个妙佛上名,悉同号之为妙,为明十回向位中菩萨进修渐熟,妙智现前,故佛号为妙」,到这里是一个段落,这是我们讲的十回向。十地是底下一段。三贤位,「十回向」这是上贤;通常我们讲三贤,十住是下品贤人,十行中品,十回向上品。诸位在佛的,特别是像许多仪规里面,大家常常念到三贤十圣,三贤不是三个人,是三十个位次,十圣是十个位次。十回向是上贤!快要登地了。上贤,佛的名号都有一个「妙」,也跟前面一样,十尊佛同号为妙。

下面给我们说出这个道理,十回向位中的菩萨进修渐熟,逐渐逐渐接近登地了,登地成为摩诃萨。我们常念菩萨摩诃萨,菩萨就是三贤位的菩萨,摩诃萨是十地菩萨,所以菩萨摩诃萨就是三贤十圣。这是功夫逐渐纯熟了,妙智现前,诸位想想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到上贤,几几乎乎接近要断三十品无明,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开显了。

十住菩萨虽然也开显,开显得少。古人常常用月亮来做比喻,十信不算,十住位好像初二初三初四的月亮,实在讲还是月牙,光明不大。到十行位就好像初五初六初七初八,月光就很大了,晚上我们在月光之下能够看到、辨别道路了。到十回向,差不多真的像初八初九初十了,这个月亮的光明我们几乎能够看到三分之二。到十地,差不多是十三、十四、十五,接近圆满。从这个比喻上我们能够体会,用月光的比喻好。「明」表智慧生起,「暗消除」比喻无明断了,无明是黑暗,无明断的品数愈多,自性的光明往外面透的就愈大。所以说「妙智现前」,称之为妙智,妙是不可思议。

自性本具真实智慧,不但说不出,也没有办法想像,为什么?想像是意识里头的事情。他现在不用意识了,不用分别,不用执著,因上转的。这因上转了之后,果上跟著就转,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阿赖耶是自得,转前五识是利生。自己成就之后不能忘记众生,成就之后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佛法教学的真实目的。帮助众生断恶修善,这是方便法,是附带的,不是他真实的目的。为什么用这个附带的?众生根不成熟。

换句话说,他这一生不能开悟,这一生没有办法证须陀洹果,证初信位菩萨。就是他这一生当中,仔细观察他,他入不了门。入不了门当然他还是搞六道轮回,他出不了六道;出不了六道就要帮助他,教他断恶修善。为什么?不堕三恶道,他在六道里头人天两道。不但苦少乐比较多,人天两道,而且有机会闻到佛法。三途苦多乐少,不容易闻到佛法。所以佛法教学,教人断恶修善是附带的,这个我们要懂得。

佛法真正教学的目标是帮助根熟众生,我们一般佛门讲当机者,他具足的有条件,确确实实能够接受佛法,他听了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是当机者。即使证得大乘初信位,小乘初果位都是圣人,确确实实破迷开悟,转凡成圣,离苦得乐!所以佛法教学不是普通的教育,无比的殊胜!非常可惜,不但一般社会人不了解,学佛的同学当中又有几个人明了?不但在家同修的人不明了,出家同修当中又有几个知道?这使我们感到非常遗憾。

后面有一句话,「十地同妙」,十地只有这四个字。当然那个妙智愈来愈大,十地接近究竟的果位了。这个一段话,这是第三小节里头所说的,还没有说完,后面文还很长。给我们说明「如来利生方便,约位进修」,这个「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断的向前进,佛的名号不一样。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深深体会到佛号表法的义趣,教学的纲领,佛号是这一个阶段教学的纲领、宗旨。

这里面实际上就是讲了二会,我们这一会是讲十信法门,讲毗卢遮那正报十信法门。三会是讲十住法门,四会是讲十行,五会是讲十回向,六会是讲十地,七会是讲等觉、妙觉。这个地方讲到十地。为什么?从十信到十地,差别因果,讲等觉到妙觉那是平等因果,这又是两个大段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