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00讲)  2003/4/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00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名号品」第二段引例请问前面十句,「标彼说意,明其有悲」。这个十句前面跟诸位概略的介绍过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写得很多,而且都非常重要,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接著再看他的《疏钞》,看《疏》

「又成菩萨行,具悲智也」。这一句话是总纲,非常重要。菩萨之人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差别的地方就在此地,菩萨有大智慧,有大慈悲;换句话说,凡夫之人如果具足大智慧、大慈悲,这个人在佛门里就称他作菩萨。接著看,说「具此悲智,何所为耶」,具足或者是具有这样的慈悲智慧,做什么?有什么作用?这是大师用问答的方式来教导我们,答的是「令佛种不断」。佛种,诸位一定要知道,佛这个字的意思是觉。换句话说,令佛种不断,第一个意思是自己,第二个意思才是别人。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他,这佛在经上讲得很多「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由此可知,佛种不断是自己的佛种,不是别人的佛种。自己的佛种就是觉而不迷。

三皈依的时候跟我们讲过,「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僧者净也,净而不染」。由此可知,什么是佛种?就是自性的觉正净,不迷、不邪、不染,这是自性。自性实在讲哪里会有断?绝对不会断的,它有迷。它在迷,我们就把它说之为断,为什么?觉正净它不起作用,迷了之后,它起的作用就是迷邪染,迷邪染是三途六道,这一种不善的境界现前。如果恢复了性德,恢复了佛种,它现的境界是华藏、是极乐、是诸佛如来的净土,不一样。理跟事我们都要懂得。

自己的佛种不断,你一定会去护持诸佛菩萨的佛种,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护持正法。所以护持正法,让正法久住,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这个事情从自己做起,先要令自己的佛种不断。诸位一定要知道,要想令自己的佛种不断,一定要具足慈悲,要具足理智,我们这样说法大家容易懂一点。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我们为什么把佛种失掉?迷失了,它不起作用了,在六道里面搞生死轮回,什么原因?感情用事,情执太深,坏在这个地方。下面说。

「佛种不断,有何相耶」,佛种不断是个什么样子?这么一来,我们对於这个印象就更深刻了,看是什么样子?大师在此地说「谓成三德」,这是说它成就三种德行。哪三种德行?第一个是「救护众生,成就恩德」。众生很苦,菩萨有悲心救护众生,这个事情我们要知道。众生没有智慧,不知道修福,他会享福,他不知道修福。福从哪里来的?当然过去生中你修的有因,在现前接受大众供养那是缘,因缘际会,你才能有享受。可是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知道,佛祖教给我们,我们要常常反省,细心观察,要存感恩的心。斋堂里面,我们举这个例子来说,你接受这一餐饮食的供养,祖师教我们必须要有五种观想,「食存五观」

第一个你看到饭菜摆在面前,你要想到这是多少人心血的成就。从农夫的种植,到我们碗里面这一碗饭,多少人辛苦流汗来供养你,你的福报不小!我们对这一碗饭知不知道感恩?现在一般人讲,有没有感谢的意念?同样道理,我们穿这件衣,衣怎么来的?由此可知,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脱离人群,不能脱离大众,一切人对我都有恩德,少一个也不行。这些人为我,「人人为我」,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为人人」,这是报答。我为人人,我怎么报答?社会是团体,共存共荣。人是社会动物,分工合作,我现在分到的工作是什么?我把我自己分内这一份工作尽心尽力做得圆圆满满,回馈给社会,这是报恩,知恩报恩。

今天我们出家人这份工作,这份工作就是世尊在经上常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要把觉正净,要把三学、六度、四摄表演出来,这是我们的本分,我的工作。表演,利根的人一看明白了,他觉悟,得受用,我们对他的回报。中下根性的人,表演,他还看不出来,看不出来,言说讲解,所以有演有说。用现代人的话来讲,我们这个行业是教育,社会教育。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做好,我们吃这一碗饭,这一碗饭吃得才心安。

如果我们的表演、说明做得不好,这一碗饭吃得有愧,真的生惭愧心。有没有?这是什么?这是修行,吃饭都是修行。有这个心,有这个念头,这是觉悟;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念头,那是迷惑颠倒。迷的果报在三途六道,悟的果报在四圣、在一真。第一个要我们这样观想。第二个,所以我们在吃饭之前这个合掌一般念供养咒,我们是念阿弥陀佛,念十句阿弥陀佛,时间虽然不长,方方面面都观想到。

第二、想想自己有多大的德行?应不应该接受供养?佛门供养是四众弟子的奉献,我们应不应该接受?所以古时候祖师大德常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道场不论大小,也分工,也是合作,大小都一样。我在这个道场担任一份什么工作,我有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做好?怎么个做法?记住「为人演说」,你演什么?说什么?和上面有一句,「受持读诵」,你把你受持读诵的,你要表演出来,你要说明出来;为人演的是受持读诵,说的是受持读诵。「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是我们的正业,常常要想到。

第三个「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这个一定要想到远离贪瞋痴,绝不贪图色相美味,不贪图这个。什么都好,在这个里头学习不分别、不执著。弘一大师在没有出家之前,他是富家子弟,对於这些生活是非常考究的,一点都不马虎。出家之后变成两个人,什么都好。他在新加坡住过,新加坡有些老居士告诉我,弘一法师在新加坡住薝葡院,广洽法师的道场,他跟广洽法师非常要好。这个地方我去过,不大,小小的精舍。照顾他的人说,弘一大师很好伺候,给他什么他都好吃,菜咸了一点,人家觉得很咸了,他说咸有咸的味道,他不嫌弃,他生欢喜心;淡了的时候,淡有淡的味道,什么都好。真正做到自在随缘,法喜充满,贪瞋痴慢没有了,愈是大德对人愈谦虚愈恭敬。

救护众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什么救护?用心去救护,用行去救护,慈悲心、慈悲之行。接受供养是为正事,正事是什么?正事是修道。人家供养你为的是什么?帮助你成就你的道业,希望你好好修行,希望你这一生能证殊胜的果报。你证果了,他的苦难你才能救他,供养的人心在此地,在三宝当中种福田。我们今天在这个身分接受供养,我们能不能达到他的希求,达到他的目的?所以救护众生先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学业,成就自己的道行。

第二「永断烦恼,成於断德」。这个断就是断烦恼,烦恼不能不断。实际上这个断在大乘法里头是转,把烦恼转变成菩提,把怨恨转变成慈悲,把恶业转变成善行,一念觉就转过来了,把瞋恚转变成忍让。这不但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实际上就是救护众生,做样子给他看,我能转,你也能转,他也能转,为什么不转?行业转过来了,念头转过来了,就转生死为涅盘,转六道为一真法界。转凡成圣是从我们心行里面做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这里做起。

烦恼,贪瞋痴,这是烦恼的根,我们如何转悭贪为供养?转悭贪为布施是菩萨,转悭贪为供养是普贤菩萨,不是一般大乘菩萨,这个在这里转。转瞋恚为忍让,转愚痴为智慧,愚痴感情用事,智慧理智用事,对人、对事、对物不用情执用理智。转傲慢为谦敬,谦虚恭敬,转怀疑为仰信,这是「永断烦恼,成於断德」

这个修行人,经论上常说小乘的须陀洹跟大乘初信位的菩萨断德相同,都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相同;但是恩德、智德不同,大乘比小乘高得太多了,小乘比不上,断德平等,其他的比不上。由此可知,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烦恼转不过来,就没有办法入佛门,入佛门基本条件就在此地。前面跟诸位说过,三界八十八品错误的看法,叫见惑,错误的看法总共有八十八品,归纳起来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东西统统转过来了,这个烦恼永断了,不会再退到凡夫位了,所以这叫位不退。你不会再退到凡夫位了,你已经入圣人之流了,这个流是一类,你已经入了圣人那一类。往后修行当然还是有进进退退,但是这是个底限,你决定不会再退堕做凡夫。换句话说,如果你自己以为觉得你证得这个果位了,还会退转做凡夫,那你心里就有数,你并没有真正证得,真正证得决定不退。

用什么方法断烦恼,成於断德?佛教导我们是戒学,持戒。不杀生,把杀害众生的心行转变为救护苦难众生,变了。不但不偷盗,还欢喜布施供养,慈善救济,转过来。要会转,要转得快,把十恶业转成十善业,把众生六种大病转变成六波罗蜜。众生这六大病,第一个是悭贪,第二个是恶业。你看布施对悭贪,怎样把悭贪转变成布施,把恶业转变成持戒,把瞋恚转变成忍辱,把懈怠转变成精进、散乱转变成禅定、愚痴转变成般若。这是佛教导我们永断烦恼的方法,成就断德。断德是自性清净心。

第三是「了知诸行,成於智德」,了是明了,智就是觉。诸行,从起心动念到言语造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与性德相应这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我们的真心,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它没有形相,六根缘不到。这个「缘不到」用现在的话来说,接触不到,或者我们说感触不到。它确实存在,无时无处而不在,它是真心,它是灵知,灵明觉知,显现在事相当中。你看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智德,智德要是离开事相,真的是痕迹都找不到,它要在事相上就起作用。在布施供养里面,它能够转悭贪,转悭贪是般若智慧。

我们今天诸位细心观察,学菩萨的人修布施,但是他还有贪心,还是很吝啬,这是怎么回事情?这是学菩萨六波罗蜜学得不像,般若波罗蜜他没有学到,所以布施里头没有般若。因为没有般若,所以悭贪转不过来;如果布施里头有般若智慧,这个悭贪的念头就没有了。所以我们细心去观察,你去看,你看看弘一法师,他有般若波罗蜜,所以他万缘放得下,不但放得下,他能放得那么彻底,放得那么究竟,过那么一个简单的生活。我到杭州虎跑去看过,他住的房子很小,那个床铺非常简陋,两个长板凳架几块板子,垫一个很薄的垫子,那是他的床铺。在那个时候还用蚊帐。他的房间依照他生前那个样子,完全没有改变,供大家去参观。你看他用的东西,他穿的衣服,穿的鞋子,过最简单的生活,他非常快乐,非常自在。

他是个大书法家,他对於所有一切用具一点都不讲究,写字用的笔,什么好的笔、坏的笔,在他看起来都一样,他没有选择。但是我曾经听说,他写字的时候非常专心,非常恭敬,一点都不苟且,而且他写字的时候不让人看,通常只有一个人照顾他。为什么不让人看?怕干扰,他写字的心是在定中。写一副字他写得不快,通常写我们中国这宣纸一张纸,大概要用两个小时,全神贯注,所以他留下来的东西真的件件都是精品。这是什么?般若波罗蜜,成於智慧。佛教导我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看他老人家,他做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哪有我们一般粗心大意,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恭敬心,草率。

弘一大师一生不责备人。学生做得不如法,他不怪学生,他怪自己没有教好、没有做好,生大惭愧心。学生犯了过失,他不骂他、不责备他,他自己不吃饭,这一天不吃饭,学生知道了,看到老师这一天不吃饭,就晓得犯了过失。你能改正过来,他才能恢复正常,绝对不责备一句话,他有他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示现给后人看的,给我们看的,这个用意很深。

一切众生有没有过失?没有过失。他们的过失是我做得不好,我的过失,这个意思深。人人都能这样想,世界安定和平,所有一切误会纷争全都化解了。今天人纵然自己做错了,不承认,别人错了,我没错。我们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想想看就明白了。弘一大师去我们不远,半个世纪以前的人。他住世虽然不长,确实给我们留下非常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

自性本具的德能无量无边,佛菩萨教化众生善巧方便,把它归纳这三大类,这个三大类叫三德:恩德、断德、智德。智德里面了知诸行,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诸行有三」。诸行实在讲也是无量无边,这归纳为三类:「一者心行」,心行是起心动念,就是三业里面讲的意业,起心动念。第二类「行行」,你所行的行为,这个包括言语、包括身体的造作,身口属於这一条。第三条叫「了行」,了是明了,了是智慧;换句话说,对你身口意三业行为,你觉不觉悟?你要是觉悟了,你就不是凡夫。凡夫没有这一条,实在讲只有前面两种,第三种没有。

这一种清凉大师有注解,「谓一切行无常无相,即所了也」「诸行无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经上说得很多,我们学佛的人也听得很多,也会说,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不起作用?如果起作用,那自己真的有受用,不起作用等於无知,你还是凡夫。所以如果你有「了行」,你才是个真正修行人。即使你功夫不到家,你没有能够证得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在观行位中,你确实是真干。现在时间到了。

请接著看:

「诸行有三,一者心行,二所行行,三所了行」。了是明了,清凉大师注解讲得很清楚,「谓一切行无常无相,即所了也」,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众生不明了,以为这个世间一切现象是实有的、是真实的,所以在这个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常常讲的生起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这个念头一生就是造业了,虽然没有行为,意业同样要感受果报。如果他有福报,他有权有势力,他的控制、占有伤害了许许多多众生,这个罪业就重。佛经里面说得很多。

就说弱小的动物,世间人所谓弱肉强食,认为我们杀这些小动物,吃它的肉好像是应该的,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些小动物即使是一个小蚂蚁、一只小蚊子,它跟人一样,它也是一条命。你杀它,它甘不甘心、情不情愿被你杀?如果它不甘心不情愿,那我们想想,它有没有仇恨?它有没有报复的念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它要怀恨,它要有报复,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我们这一生得人身,来生能不能得人身?问题大了,说不定我们杀死这个蚂蚁、蚊虫,它来生得人身了,我们说不定来生就变成蚂蚁,变成蚊虫,它遇到了,它再来杀你。

所以六道轮回里头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那个现象没有别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愈来愈严重,愈报愈残酷。五浊恶世就这么一回事,你要把它看穿,你把它看明白,然后你在这个世间你就懂得,一丝毫贪念都没有,决定不会做丝毫损人利己之事。世间人迷惑颠倒,追求物欲的享受。我们不要看别的,看弘一大师,觉悟的人生活简单,你看他多快乐!一生当中消业障,不造恶业,他所造的是净业。

这个造业这也是三大类:善业、恶业、无记业。这是讲世间法,出世间法有净业。什么叫净业?与自性清净心相应,与性德相应,净业。净业的果报不在六道,再跟诸位说不在九法界,在一真法界,这个人聪明。心地永远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只要与这个相应,那个业叫净业;与这个不相应,那就是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业虽然说不上善恶,但是与这个不相应,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相应。我们学佛这个不能不懂,不能不了,我们要所了,要知道诸法无常,你对於一切诸法就不会留恋了。

觉悟,觉悟的样子是什么?佛讲了三个,无常、无我、涅盘,小乘称为三法印。一切诸法无常无我,要知道,「无常」这里头的密义就是不存在、不可得。常是常住,一切法刹那生灭,哪有常住?刹那生灭,我们的身刹那生灭,我们的妄心也是刹那生灭,只有真心不生不灭。你看大乘经上常讲「常住真心」,那个不生不灭。这统统都是生灭的,生灭法,你怎么能得到?你怎么能控制?所以控制跟占有都是妄想,都是造业,实际上你控制不了。不但对外面你没办法控制,对你自己本身你都控制不了,这个身体刹那生灭,你能控制吗?

我们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六根无常的,六尘境界也是无常的。真常是什么东西?是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见闻觉知是真常的,常住真心,只有这个是真的;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是真的,我们不能不晓得。晓得这个真相,你的心就定了,不再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得三昧了,你才能入佛境界。身在这个世间真的得解脱了,得大自在了。到这个时候才真正百分之百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造恶我随喜你,你造善我也随喜你。我虽然随喜,心地一尘不染,永远真诚清净平等觉。

智照世间,真诚照世间,清净照世间,平等照世间,正觉慈悲照世间,真的像一面镜子一样。这个照世间就是救护世间,我在随喜当中,你仔细看我,观察我是怎么做的,我是怎么说的,我是怎么想的。其实对我自己来讲,没有做,也没有说,也没有想。现身有做有说有想,那是众生有感,菩萨有应。大乘经教里不是常讲「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尤其是《般若经》里头。这是诸佛菩萨包括阿罗汉示现在世间,他为什么来示现?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自自然然就有应。这个应身住在世间,长短随缘,众生感的时间长,应的时间就长,感的时间短,应的时间就短。没有生死,真的是不生不灭。佛菩萨如是,一切众生哪一个不如是?只是一个了,一个不了。佛菩萨明了,众生不明了,确确实实佛与众生差别就是在迷悟。

我们非常有幸,无量劫来都在搞生死轮回,没有想到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无上甚深微妙法。只要我们这一生明了了、觉悟了,这一生来到世间,那是最值得的,最有意义的,可以永离六道轮回,可以超越九法界。只有一个念头,求生净土,亲近弥陀,除此之外,没事。在这个世间,记住古大德的一句话,「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随缘决定不攀缘。攀缘是什么?我主动要想做什么做什么,攀缘。随缘是所有一切条件都成就了,所谓的顺水推舟,这随缘,不费力气,不要操一点心。

我们曾经想到希望建一个弥陀村,希望能有这么一个机缘,给退休的老人万缘放下,一心向佛。想了几十年,缘不成熟,不能勉强。我们想到如何能够把中国最宝贵的文化典籍能够流传,不至於在动乱之下散失,我们也曾经发心想将《四库荟要》印一千套,缘不成熟。凡事都有缘,这个缘是众生的福德。众生没有福,应该要遭难,佛菩萨也帮不上忙,为什么?自己造作的,自己一定要承受。不能说自己造作的,自己可以幸免,这在因果定律上讲不通。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马麦之报,遇到饥荒,托钵托不到东西。人家养马的,马吃的这些东西,拿来供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接受了,这是示现给我们看,业力不可思议。虽然成了佛了,佛也是凡夫修成的,没有修行证果之前,所造的一些恶业,还在阿赖耶识里头。不错,诸佛菩萨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释迦牟尼佛也转了,为什么还受这个报?一般人受这个报苦,释迦牟尼佛受这个报没有苦。把这个当作教化众生的教材,告诉大家业因果报一定要自己承受。如果你明白了、觉悟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要对将来果报负责任,这不是对别人,是自己。

所以佛菩萨把所有一切善恶业统统转变成教材,拿来示现,示现身教,我做给你看。释迦族遭琉璃王消灭了,也是过去世的宿因。佛在经上讲得很好,琉璃王在过去生中,他们那一族是一个池塘里面的鱼,释迦族这一批人,把这个池塘这么多鱼统统打下来吃掉了,这些鱼以后投胎就变成人了,他这个怨恨没有忘,来报复,把释迦族灭掉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知道这一桩事情了,你还敢杀人吗?你还敢去杀生吗?所以佛讲得很清楚,世间战争,这个战争的因,业因从哪里起的?吃众生肉。所以佛说如果要世间永远没有战争,他说:除非众生不食肉。众生要不吃肉了,世间再不会有战争了;只要世间众生还要吃肉,这个世间战争就不能避免,原因在此地。

我们学佛的人没有别的,佛法讲的是什么?实在说就是六个字:性相、理事、因果。这六个字统统搞清楚了,统统搞明白了,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众生因果报应,过去未来全都明白。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就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无论做与不做都得大自在。真正知道没有生死,不但自己没生死,所有一切众生皆是不生不灭,但是一切众生他自己不知道,他自己迷惑。我们确确实实明了,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这个相续相是无常的,一切法不存在的。《金刚经》上讲的「无相」,中国大乘的禅宗,禅宗的根本理念就是无相。所了,心永远是定的,绝对不会再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这一大段都是讲「佛种不断」

「云何救护,演说诸法」,慈悲救护一切众生,就在这一句。我们想想受持读诵是佛种不断,我们对於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的演说,我们明白了,我们接受了,永远保持,每一天读诵,温故知新。诸位要晓得,读诵就是亲近佛菩萨,读诵,我们的心行永远跟佛菩萨结成一体,念兹在兹。救护众生是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身教,说是言说,言教。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他来干什么?就是救护众生的,就是为人演说的,一举一动点点滴滴都是教化众生。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示现到这个世间来八相成道,来表演!八相里头最重要的是成道、是教学,教学就是转法轮,示现成道,修行成道。教学四十九年,三百余会,那个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办活动。我们现在在图文巴,目前我们一年办四次活动,就是四会,每一季办一次,七十天,活动期限七十天。佛当年在世亦复如是,有些活动时间短,有些活动时间长,不一定,一切都看缘分。我们都要向佛学习。

佛法在今天,不仅是佛法,整个社会心态来讲,圣贤教育衰微了。众生迷信科学技术,迷於五欲六尘,不知道有前生后世,不知道有因果报应,所以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一生时间虽然不长,可是他所造的这个罪业,果报之严重非常恐怖,他自己居然无知,但是苦报决定不能够避免。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不觉,那我们是随业流转,跟一般人没有两样;觉悟过来之后,那我们就要学佛菩萨。我们自己在这个世间,如何不染世间?如何不受这个世间影响?决定不受这个世间诱惑,成就自己的道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做些什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就是前面讲的「所了行」

我们怎样帮助现前一切苦难众生,还要想到如何帮助往后的众生。帮助现前众生,演说,帮助尔后的众生,后来的众生,怎样把这个影响扩大、延长。在古时候它的方法:传人,这是把影响延长,代代都有传人;第二个就是著书,著书立说,传之久远。书本,因为那个时候流通量很少,怕遗失、怕失传,所以有些人就想到刻石,把这个经文刻在石头上,不容易损坏,藏在山里面。像在中国过去在房山发现的石经,古人讲名山事业,就是指这个。

一部《大藏经》刻在石头上,我听说刻了差不多八百年,经过多少代把这个事情完成,藏在山洞里面,二次大战之后才被发现。古人的苦心,希望把古圣先贤教诲用这个方法传留给后世。现在科技发达,印刷的技术进步了,所以经论可以大量流通,这样不至於失传了,可以流传於后世。但是现在又遭遇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那就是文言文,现在没有人懂。中国大陆推行简体字,中国古籍留下来的,他们现在都称繁体,学简体字的人对这个繁体字看不懂,文字起了障碍,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中国几千年来,言语随著时代在变迁,文字不变,文言永远不变,所以这个文化的承传三千年不绝,这是有它的道理在。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没有想到的。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先确实有智慧,他想这么一套方法,让千年万世的后人读到古人这些文字,就跟面对面谈话一样。言语怎么变,文言不变;语言会变,文言不变,所以叫文言。今天要不学文言,这个《四库全书》,中国这么多典籍,你没有办法看,你不懂,等於一堆废纸摆在那里,确实是宝藏,你得不到。

所以文言文的学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谁学习这几千年的典籍,他拿到这个钥匙,他得受用。佛经的翻译祖师大德都想到,所以佛经的文字是最浅显的文言文,几乎是翻译那个时代的白话文,所以经典你看比起古文容易懂得多。为什么用这个浅显的文字?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看得懂,都能够了解佛所说的意思,你自己才能得受用。所以学佛不能不重视德行,不能不重视文言文,这两桩事情是入佛基本条件。

文言文怎么学习?往年我在台中的时候,李老师教导我们最基本的,读诵。读,对著经本这叫读,不对经本叫诵,诵就是背诵,你念熟了,你能够背,就不要再看经本。老师讲:能够背诵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阅读了,你要能够背诵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写作了,你就可以写文言文。这要下工夫,至少两年的工夫,一个星期学一篇,一年算五十个星期,两年你能够学一百篇古文,文字障碍你突破了,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我过去在台中十年跟李老师,李老师每一个星期给我们上一堂国文课,教材就是《古文观止》。十年这一部《古文观止》三百多篇我们念完了,现在没有人教,自己要想方法进修,要知道这个重要。现在我们教堂两边,你们看到的《四库全书荟要》,这一边是《大藏经》,摆在这里很好看;它不是看的,是叫你读的。现在展开书本的时候,你读不下去,原因就是你没有这个条件。你们想想这桩事情重不重要?为人演说要有为人演说的能力,我们如果不具足这个能力,那是一个空话。要想具足这个能力,从哪里学起?从古文学起。

台湾现在新出版的《古文观止》这个注解,注得很好,台湾国语日报出版的《古今文选》,很详细,注得很详细,还有白话的翻译。那个白话翻译你跟原文去对,然后你才能够理解原文的那个精神义趣翻不出来;你只能翻它的文字,你不能翻写这一篇文章这个人当时他的心情,他的境界,这个你翻不出来,说明翻译不容易。所以翻译佛经大难大难!佛经是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什么人能翻译?明心见性的人,他行。为什么?他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他了解,他能翻得出来,他能说得出来,不入佛境界,就决定翻不出来。就跟翻译一篇古文一样,你不懂得他的心情境界,他的文章你能够欣赏,大概只能够三、四成,五、六成就很不得了了。你的学问道德比他高,没有问题,他的东西,你能够了解百分之百。你的道德学问不如他,你就没有办法理解他的文章,这些话都是真话。

所以我们要是真正想佛种不断,自己的佛种不断,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教化的佛种不断,我们要不具足这些基本条件,基本条件在中国人来讲的话,德行跟文言文。文字上没有障碍,德行是义理上没有障碍,所以有德行、有文学的修养,这两种障碍可以突破,你才会有成就。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勉强,一定要自己发大心大愿,弘护正法,你自己才会发愤,才会真正用功。自己真正发愤努力,你一定得佛菩萨威神加持,你会成就。初学要吃苦头,怕苦怕难,这是业障、这是烦恼,这就把你的愿心、善心障碍住了。不怕苦,不怕难,还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文学的修养至少要两年工夫。好,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