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五讲)  2004/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5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三段光照百界偈颂的第二首,第二首还没讲完,后面还有一句。

【或有见初生。妙色如金山。住是最后身。永作人中月。】

这首偈最重要的就是后面这一句,所以「离世间品」最后一卷就是第五十九卷,有详细说明八相成道的义趣。我们在『初生』这段经文里面看到世尊给我们说了十句,十句里面综合起来看,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乃至於声闻缘觉,他们慈悲应现在世间是为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所以这个偈颂里头末后这一句,『永作人中月』。清凉注得很好,「初生时,身如夜月,皎镜可观,智犹满月」,示现的是圆满的智慧,「清凉照物」,这个物是指十法界有情众生。显示出诸佛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再回来想想,我们跟诸佛菩萨本来是无二无别,今天落到这种地步原因何在?佛要是不说,我们永远不会想到这桩事情。在这个世间一生没有缘分接触到佛法的人,确确实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没有想过这么一桩事情。能想到不错了,开始觉悟了,好像石火电光,虽然极其短暂,它亮了一下,这很不容易!无量劫来从来没有闪过光,这次开始闪了一闪。希望从这之后闪光的频率次数要增多,光明要增大,这就会有成就。所以我们有这个愿、有这个心,诸佛菩萨自自然然就应现来帮助我们,众生有感,菩萨有应。

这一段讲的是八相成道。从「下生」,这第一首偈里面包括的东西很多,如果我们用《华严经》末后这一段经文来引证,总得要几个小时才能说一个大概。而我们在此地也尽量把它节省,希望我们知道里头最重要的义趣,那就是教化众生。我们前面曾经引用第五十九卷经文初生相这一段,十种生,这个经文十种生,以下就是说明初生相。第一个所谓「远离愚痴正念正知生」,这我们讲过了。现在我们接著再看它末后这一句,早晨我们介绍到「入大智观察三昧身生」。现在看末后一句。

「佛子,菩萨生时,震动一切佛刹,解脱一切众生,除灭一切恶道,映蔽一切诸魔,无量菩萨皆来集会」。我们看这一段经文。实在讲它这有十句,这一句里面意思最完整,可以说把前面统统都包括了,这一句是很好的一个总结,说明菩萨为什么出现在世间。生的时候震动一切佛刹,这桩事情我们不能知道,佛知道。我们在经上常常念到,菩萨示现证道、示现成等正觉,震动魔王宫殿,魔知道了。魔王在哪里?这大经里头告诉我们,魔天是在他化自在天之上。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第六层天,在它上面就是第七层,魔天再上去就是色界初禅,换句话说,魔天是欲界的天顶。天王波旬,魔王不简单,欲界天里面的福报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中国人民间所尊敬的、崇拜的多半都是玉皇大帝,道教的,拜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忉利天主,是欲界第二层天,在他上面有夜摩天,有兜率天,有化乐天,有他化自在天,再上去就是魔天。玉皇大帝的福报能叫人间一切众生仰慕之极。你就想想魔天那还得了吗?

再想想魔的势力有多大,为什么会生到魔天?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积大福报。这个大福报不外乎三种布施,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真修。为什么还没有办法修成正果而变成魔了?世尊在楞严会上把这桩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了。楞严会里头有一段经文,古德判作「四种清净明诲」,这四种是说杀、盗、淫、妄。这个人生生世世是修福,修六度、修十善、修四无量心,但是杀盗淫妄的念头没有断,所以没有能成正果。如果杀盗淫妄念头真的伏断了(这还不是灭断,伏断),他有定功伏住烦恼习气决定不起现行,他就到色界天去了,不致於落到魔道。

菩萨出生,魔还不知道,虽然震动一切佛刹,佛知道,佛知道就是震动到佛刹,哪一尊佛?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如来都知道,某一个菩萨或者是某一尊佛,在某一个地方示现八相成道。虽然佛菩萨决定没有念头,可是众生有感,菩萨有应,菩萨应虽然非常非常微细,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知道。这个境界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如果我们今天讲波动,这个大家都有这个概念,他是极其微细的波动,如果不是很灵敏的仪器决定测试不出来。说老实话,菩萨示现在这世间,入胎、住胎、出胎这个波动非常微细,十法界里面的人很难觉察,何况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在一般讲,当佛示现证果,六道里面心思敏锐之人他觉察到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世间没一个人知道。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请法,佛就走了,要入般涅盘了。净居天人知道,净居天四禅五不还天,这里面是圣人不是凡夫,一般讲三果圣人在这边修行,阿那含。他们看到了,看到之后,从四禅天到人间来,化身,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这个事情净居天人代我们请的,佛接受了。这接受才开始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得有人启请。

启请的功德不可思议,佛有缘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他所教化的功德,众生听教、觉悟、修行、证果,种种功德,启请的人都有分。他要是不启请,佛菩萨不说法、不教学,许许多多人得不到佛法利益,你就晓得启请的人功德多大,护持的人功德多大。我们要拿世间创办教育这个例子来说,做个比喻来说。启请的人就好比是发起办学,在这个地方发起办学。遇到一个很好的老师,我们来倡议、来提倡,这个护持的人,有人一提倡,他们也省悟过来了「这是好事情,我们全心全力支持」,出钱出力来建学校,聘请好的老师来教化这一方的学子,这个功德比什么都殊胜。所以世尊这一次在这个世间教化,我们不能不感激净居天人。净居天确实也很了不起。

菩萨在这里示现成佛,这个地方要留意的就是示现。实在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已经成佛了,《梵网经》上讲,这一次的示现是在我们这个地区第八千次的示现。每一次示现都称菩萨,其实是佛再来的。我们看菩萨从兜率天宫下降,无论菩萨住在什么地方都叫它做兜率天宫。这什么意思?表法的意思。兜率是梵语,意思是知足,你要懂这个道理。知足就成佛,不知足成不了佛,这个表法的意思很深很深。对哪些事情知足?样样知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知足。也就是,我们换句话讲诸位就能够容易体会,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就是知足的样子。

你跟别人还有争,你还有求,你不知足,你成不了佛,充其量你是菩萨。这一种菩萨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初住已经「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所以他可以示现八相成道。哪个世界的众生缘成熟了,应以佛身而得度之,他就现佛身,圆教初住菩萨。为什么?真的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果然到了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三界六道出离了,十法界也出离了。还有一丝毫争的念头、求的念头,是凡夫不是圣人。圣人连这个一丝一毫都没有了,真正是纯净纯善。这一点我们要懂,我们要认真努力的去学习。在哪里学?还不是在日常生活,在跟大众相处,学什么?学不争,学不求,学随缘,学不攀缘;有争有求是攀缘,无争无求是随缘。随缘没有一样不好,随缘没有一样不喜欢,流露在外面的形象,常生欢喜心。所以他示现初生震动一切佛刹。

「解脱一切众生」,解是解开。解开什么?解开一切众生的烦恼忧虑。众生的烦恼忧虑,在佛法里头又名结使,这结就好像打结了,佛菩萨出现在这世间帮助你把这结解开。这个地方要注意,佛菩萨帮助不是佛菩萨动手把你的情结解开,不是的,佛菩萨教你,要你自己去解。为什么?这个结没有形相,别人帮不上忙,结是你自己打成的,所以还需要你自己去解开。这个结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三大类的结,六道凡夫在阿赖耶识里面有多少?无量无边。早年好像我在台湾的时候,曾经在街上看到有电影广告,有个电影片子它的名字叫「心有千千结」,我看到了笑了笑,心有千千结,没错。佛经上讲的,你如何把这个结解开?这些结系缚你在六道轮回,永远不能脱离。所以解脱,脱就是脱离生死、脱离轮回、脱离三界六道。解脱是长时间的,脱离六道轮回之后,你生在四圣法界,你证得声闻缘觉、菩萨佛果了,还有没有结?还有,还有微细的结。这些微细的结让你出不了十法界,你没有办法证得一真法界,所以还要继续不断再去解结。解结就是断烦恼,解就是断,结就是烦恼。还要把微细的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解开,你才能脱离十法界,才能够证入一真法界。

到一真法界还是要去解结,为什么?一真法界里面有四十二个位次。这四十二个位次怎么造成的?无明烦恼造成的。无明是非常微细,所以破一品无明提升一个阶位。破一品无明,初住菩萨,再破一品是二住,再破一品是三住。一真法界菩萨的位次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所以总共四十二个阶位,还是要解脱。初住菩萨把他的无明烦恼解开了,他就脱离初住升到二住;二住菩萨再解开,他脱离二住升到三住;到等觉还有一个结没解开,那一个结等觉菩萨解开了,他就证得圆满的佛果,那就是究竟佛。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里头究竟佛,圆满了。

解脱一切众生,怎样解脱一切众生?一定要示现一个解脱的样子。解脱的样子是什么样子?消极的,「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积极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消极跟积极是一不是二,这妙了!同时同处同一境界。你看他积极的那一面,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又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是解脱的样子,这是随缘的样子、是自在的样子。我们活在这个世间不自在,什么原因?不知道随缘,不知道断一切恶,不知道修一切善。有人断恶修善,他又著了相,总是不干不净,没有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真正做到了,最低的位次圆教初住菩萨,他超越十法界了,有能力在十法界示现八相成道,教化众生。

接著「除灭一切恶道」,都是要做出来给众生看。众生能不能看懂,这真的是有问题,不见得一切众生各个都能看懂,有一个看懂的就要示现。换句话说,我们看到佛菩萨在这里示现,肯定有人看得懂,如果没有人看懂,他不在此地示现。这里头的人谁看懂了凡夫不知道,看懂的人不多。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有一个人看懂,就不能够舍弃。毕竟看不懂的人还是占多数,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古时候看懂的人多一些,大多数的人,如果经过看懂人来介绍一下,恍然大悟的人真不少。可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不一样了,今天的人能看得懂的人少,非常非常少,真是叫凤毛麟角。看懂了给别人介绍,别人听了也茫然,听不懂。听不懂,他反而讽刺你,说你在讲神话故事,说你在讲天方夜谭,说你头脑有问题,不但不能接受反而笑话你。这正是老子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从前上根的人多,听了之后,他真的依教奉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现在这社会真的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你看看两千五百多年,老子就讲过了。我们现在社会的百态,人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这些佛菩萨到世间来应化、来示现,无一不是做出榜样给大家看。我们藉著大乘经论、圣贤教诲的引导,慧眼才开了那么一点点,能够看得出来一些门道了,慧眼不开看不到。慧眼开了,真的开了,这些诸佛菩萨在哪里示现?原来就在我们面前,而且常常几乎没有中断在示现,这不可思议。读《华严》到后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哪个不羡慕!善财运气真好,遇到这么多善知识。殊不知,善财所遇到的善知识没有我们多,我们遇到的比他多得多,但是不认识,所以天天空过。如果慧眼开了,自己才真正明白、真正觉悟了,原来善友从来没有离开过。

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师就是佛门讲的善知识,善财所遇到的善友。我们要问夫子所谓的三人是哪三人?你首先要把这搞清楚,三人,自己是一个人,另外还有两个人。哪两个人?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是我的老师,我要向他学习;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他是一面镜子,我要认真的反省,他那些不善、那些恶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说恶人是不是我的老师?是,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这两个老师教我的,一个从正面教我,一个从反面教我,只要我会学。诸佛菩萨示现善知识就在我的周围,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一切众生皆是诸佛菩萨为我做种种示现,教我断恶修善,帮助我破迷开悟,你想是不是?

「映蔽一切诸魔」,这是这几句里头最后一句。魔是折磨,魔在佛光之下就像一支蜡烛在阳光之下一样,看不见了,他的光没有了。所以什么时候你真正慧眼开了、道眼开了,看到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菩萨示现,都是诸佛菩萨应化在教我、在帮助我,魔也变成佛了。三人行,菩萨是善人,魔是恶人;菩萨是我的老师,魔也是我的老师;菩萨是阳光,魔是蜡烛。你的道业怎么会不成就,你怎么会不生欢喜心,决定得法喜充满。《论语》头一句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悦乎」就是法喜充满,就是常生欢喜心。

「无量菩萨,皆来集会」。清凉大师这个提示确实是好,你看用后面这段经文让我们来参考这首偈颂,「永作人中月」。菩萨出生,我们要学习,确实要向菩萨看齐。我们来确实是业报来的,现在明白了,怎样转业报为智慧,转业报为乘愿再来,我们在这一生修学就有成就了。下面第三首,「行七步时」,清凉大师要我们参考《疏钞》六十九卷第十三面。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三首偈颂:

【或见经行时。具无量功德。念慧皆善巧。丈夫师子步。】

这首偈清凉大师在《疏》里面注得不多,他说「行七步时,显其具德」《疏》只有这八个字。显其具德,这一句里头的内容非常丰富,显是显示,他所具的德能。清凉大师要我们参考《疏钞》《疏钞》六十九卷第十三页,我们看这一段经文才晓得这个七步,初生的时候这是显示出,用现在的话来讲是特异功能,这是一般人不可能有的,显示自在希有。我们看这一段经文。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事故,示行七步。何等为十」。下面为我们举例,我们要记住偈颂里面所讲的『具无量功德』。此地讲十种也是略说,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一段的故事是说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生下来他就向十方各行七步,显示出自在希有。这个故事现代人听到了,总以为是神话,很不容易叫人相信。这个佛经里面记载的很详细,我们著重在它表法的义趣上,所以《华严经》这段经文非常之好。

第一个「所谓现菩萨力故,示行七步」。我们知道如来果地上有十种特殊的能力,这个前面都已经介绍过,菩萨也有,也有十力,比如来稍微要次一等。也就是佛的这十种能力圆满,菩萨虽然亦具这十种能力,没有佛那么圆满。尤其是菩萨这个阶位差别很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明显的差别。佛果十力,十住菩萨就具足,十住菩萨当然比不上十行,十行比不上十回向,十回向比不上十地,十地不如等觉,等觉不如如来,这是一定的道理。他有这种能力,所以他示现七步,七代表圆满。这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现施七财故,示行七步」。这个七财,功德法财,世间人把财富看得非常重。像这些名相,诸位在佛学字典、《教乘法数》里面都能够查得到,我们在此地可以节省一点时间。这是第二个示行七步的意思,它的含义。第三个是「满地神愿故,示行七步」。大地,大地有神,《地藏经》上跟我们讲这个娑婆世界,南阎浮提,我们今天讲的地球,这地球的地神名字叫坚牢,坚固牢固的意思,地神。地神护法,别人不知道。这个地神是大神不是小神,他护持,他欢迎佛菩萨在这个大地示现。所以菩萨总是满地神之愿,这一生下来走七步,表示慰问他,表示接受地神的拥护,所以行七步。这下面,「现超三界相故,示行七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菩萨超越三界,所以这个七步里头含义就很多了。下面说。

「现菩萨最胜行,超过象王牛王,师子王行故,示行七步」。这个地方的行表行动。大象,世尊当年出现在印度,我们知道印度的象很多,牛马也很多,狮子很多。你看看象,象行走稳重,所以佛把这个象的形象常常比喻作禅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要翻出中文的意思就是大象。龙叫龙象,龙象行动都非常稳重,缓慢、稳重,不像一般兽类所显示的是浮躁,我们讲心浮气躁。象稳重,牛也稳重,狮子也稳重,用这个来比喻「菩萨最胜行」。菩萨行超过他们,菩萨常在定中。

我们晓得菩萨成佛的时候,我们讲一般成佛,是菩萨修行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就成佛了。这就是入分证佛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自自然然他就稳重。心浮气躁的现象永远断绝了。你要问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菩萨心在一切境界里面,顺境逆境还不止,在十法界依正庄严;依正庄严就包括了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依报是物质环境,正报是人事环境,所以这个要知道,说依正庄严,就是说人事跟物质所有一切顺逆环境都包括在其中,他都不起心、都不动念。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讲的他没有争,他没有求,全放下了,所以他心是定的。

我要再问:他要是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天上,或者示现在畜生、在饿鬼,这个时候他有没有起心动念?给诸位说,还是没有起心动念。如果要起心动念,他不就退转了吗?大乘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圆教初住菩萨就三种不退,得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决定不会退到十法界。他在十法界里面示现,虽示现,他还是住他的一真法界。示现在人间,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人间,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住哪里?释迦牟尼佛住一真法界。他这个形象好像是住我们人法界,跟我们人一样和光同尘。八相成道从入胎到死亡(那个入般涅盘就是死亡),他一生形象跟我们一般凡人没有两样,这叫善巧方便,实际上完全不一样。怎么完全不一样?他自在,我们凡夫不自在;他明了,我们完全不明了;他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我们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永远不停。哪里会一样!所以他的身是智慧,他的行是智慧,他的言是智慧,在这个身的形象,这一生所表演充满了智慧,光照大千。怎么会一样?

我们这个世间人没有光,只有烦恼习气。正因为是这样的,所以佛才在经里头不能不跟我们做概略的介绍,让我们对於修行觉悟的人能有几分认识。你认识,你才会向往,你才会发愿,我应当要跟他一样,我要学他,你才能发心,发心学佛。你要是对佛菩萨不认识,你这个心发不起来。世间人认识的名闻利养,这个社会上有许多大富大贵之人,他们看到了,他们认识了,我要学他,要发财、要作大官。你跟他讲佛菩萨,他不认识,他那个念头生不起来。必须要认识,真正认识清楚作佛菩萨的好处比发大财的好处,好得太多了,那不能比。世间再多的财宝,死了以后,一样都带不去,一文钱都带不去,再高的地位也带不去!可是佛菩萨修学的成就,他统统能带去。你要把这个认识清楚,搞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生起向往的心,欢喜学习。所以世出世间法真正能教我们生起爱好、生起想学,起这种欲望,总在乎认识的浅深。你认识的愈深,换句话说,你了解的愈多,认识愈深你的发心愈坚定愈勇猛,你真的会有成就。下面一句。

「现金刚地相故,示行七步」。这是如来境界不是凡夫境界,这都在现神通。佛示现走这七步,他走的这个地不是泥沙。我们晓得世尊出生是在蓝毗尼园,现在有很多人到印度去旅游观光,佛教徒去朝圣,去参拜释迦牟尼佛出生的这个地方。经上记载说,他在无忧树下出生的,树底下的地面,泥土,可能现在是草坪。世尊当时出现的时候,他走七步,那个时候这个地大家看到是黄金的,就像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黄金为地是黄金铺的路面,像我们现在铺柏油马路一样,公路上铺柏油,西方极乐世界路面上铺的是黄金。它的地,地是琉璃不是泥沙,琉璃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翡翠,绿色的玉,很名贵!西方大地是翡翠,铺成路面,路面是黄金铺的,不是柏油、不是水泥。这西方世界没有人做工,自然成就的,决不是有为的,没有人去造作也没有人去设计,自自然然的。这是什么?性德,唯心所现,性德圆满的显露。

你要是不相信,现在北方是冬天,许多地方下雪,下雪大家知道,雪花。雪花在显微镜之下看结构是非常美丽的图案,你说那个图案谁设计的?没有人设计。细细观察都是几何图案,而且每一片雪花绝对找不到相同的,两个图案完全相同的,这个图案是无量无边,谁设计的?日本的科学家江本胜先生用水把它放在冰箱,这个冰箱是零下五度,一滴水,很小很小的一滴水放到冰箱去之后,几分钟它就冻成结晶,放在显微镜之下去观察,也能呈现非常美丽的结晶,像雪花一样,整整齐齐的几何图形,谁画的?绝对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法性法尔如是,只有佛经上这种解释真的很圆满。法尔如是,就是它自然的,自自然然就是这样的。它还不是固定的,千变万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它都是非常美,非常整齐,一丝毫它都不凌乱。所以一般人看到神奇,这大概是上帝在造的,要不然不可能会这样!我们以为不可能,本来就是这样的。

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现到真的有性德。法性有德有能,能是它有见闻觉知,德是它有美好,它有真善美慧。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事事物物上都能见到。所以楞严会世尊才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只可惜凡夫,我们常讲粗心大意,经典上讲「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我们想到,假如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一些不思议的境界统统现前了。这个境界佛用的术语用得好,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境界唯心所现,没有唯识所变,这就讲是第一义,第二义是唯识所变。诸佛菩萨在第一义,不落第二义,落到第二义就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在第二义,第二义就有无明,就变成识。第二义是识变的,第一义是心现没有识变,第二义心现又加上识变,识变把心现的障碍住了,你看不到真相,你看到妄相。所以我们不得已说了一句话,把真相扭曲了,识变是把真相扭曲了。

我们今天六根所接触的这个境界是不是心现的?是的。但是识把心现扭曲了。这个扭曲关系不大,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立刻恢复正常。所以世尊示行七步的时候,是以他的神力把唯心所现的境界,在很短暂的时间让大家看到。「现金刚地相」,让你有这个现象,将来在学习过程当中,你了解有这么回事情,然后你发心求证。什么时候能证实,能看到心现的真相?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见到了。各人现各人见,各人变各人见。离开识变所见到的心现,大众统统都见到,这是前面讲的同分,在世间在六道有这个情形,那叫同分妄见;在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是同分真见,那不是妄见。你所见到的是唯心所现的境界,不是唯识所变的境界。底下一句说。

「现欲与众生勇猛力故,示行七步」。欲与众生勇猛力,这是什么?增长一切众生的信心,启发他的愿心,这就是欲与,与是给他,给众生勇猛力。让众生看到了,将来接受佛的教诲,佛如是,我亦如是。为什么今天他能做种种示现,而我不能;他能够自在受生,我为业力所困。看了这些示现,自自然然能够生起惭愧的心,悔过的心,忏悔的心,要紧的意思在此地。这还不是大乘经里面佛常常教人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生下来七步是表演给人看的。一般人看到这些事觉得很奇怪,哪有小孩一生下来就会走路?可是释迦牟尼佛很奇怪,下来真的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都走了七步,回来之后,他就跟普通小孩一样,不但不会走,他站都不会站,奇怪不奇怪?这种现象表演的时间当然不长,过后之后这现象没有了,让人留在记忆当中,这小孩生下来曾经有这么个奇怪现象。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觉悟这里头的含义?等到佛示现证道,弘法利生,以后那些人,有些年岁大的亲眼见到的,年轻的,跟释迦牟尼佛年龄相仿佛的没有见到过,听老人所说世尊出生的时候曾经有这种现象。

什么时候才真正能够明了,他这种示现里面含很多很多意思?那是要契入境界的时候恍然大悟,才知道种种示现有种种义趣。真的,一切众生根有三类,上根的人见到这个现象他觉悟了,中根的人他感觉到很惊讶、很奇怪,下根的人阿赖耶识里头落下了种子。上根当机者,当机者看到这种示现,肯定激发自己的道心,增长自己的信心跟愿力。你看看这个修行人来了,觉悟的人来了,他来干什么?来觉悟众生的。令一些现在觉悟的人发心不勇猛,当然阎浮提众生这是著名的难度,难度就是你很难帮助他,你帮助他,他不接受,他还怀疑你,所以很容易退心。我何必帮助你,我自己自修就好,很容易退心。见到菩萨这种示相,他不敢再退堕了,他要勇猛精进,难度也要度,即使受尽委屈这个事情还是要做,怜悯众生的心生起来了。而且明了度他跟自度是一不是二,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所以永远不疲不厌,不会懈怠了。

无论怎样艰难,你要是真正在这里面以智慧观察,你会觉悟。换句话说,对於一个智慧的人,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在帮助他增长智慧,这个事情不可思议;没有智慧的人,一切境界里头真是增长他的烦恼,妙不可言。真的,从前李老师常常讲,就看你能不能转过来,凡夫这一转过来就是圣人,从苦一转过来那就是真乐。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这个意思就说明物质环境没有好坏、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顺逆,顺境逆境没有,人事环境里面也没有是非,也没有善恶,亦没有邪正,邪正、是非、善恶都在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心要善,没有一法不善,造作五逆十恶的,你看到也善,地狱、饿鬼、畜生在你眼睛里也善,那是真善。为什么?你没有分别了,你没有执著了,你没有起心动念,所以那个善是至善。由此可知,儒家讲的止於至善,在大乘佛法里面讲,那是明心见性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

怎么止於至善?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了,他看一真法界,看十法界是平等的,没分别、没执著,那才叫至善。稍稍有一点分别执著或者起心动念,至善就没有了。至善没有了就扭曲了,扭曲就有善有恶,就变成相对、对立了,所有一切法统统对立了。对立里面有善恶、有是非、有邪正、有真妄、有利害、有得失,统统变成相对,凡是相对的不是至善。我们要学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止於至善。这个事情我们要问问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在理上讲肯定能成就。为什么?不求人,这求自己,只要自己肯放下。

我们在讲席里头常说,放下内心的矛盾,放下内心的对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事物不再对立了,没有对立你就转八识成四智了。一切矛盾对立都是从执著里头生的,执著放下,所以一切矛盾对立没有了,心平气和,带给你现在的好处,健康长寿。你心不平气不和,你就有病,什么病?心不平是病,气不和是病,这是病根,从这个地方衍生的,所以起副作用的,就很多疾病从这个地方引发。人真正做到心平气和,他怎么会生病?这个道理很深,大道理。希望我们真正学佛的同修,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对这些理事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学习,很认真的学习。在哪里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千万不要说这是小事,小事不能放松,积小事就变成大事。烦恼习气,岂不知这是无量劫累积成的。你不累积,它怎么会有这么多?怎么会这么严重?所以点点滴滴都不能放松。

我们看诸佛菩萨,再看祖师大德,这善知识!看他们一生的行业,他们是怎样处理他们的生活,怎样处理他的工作,怎样处理他们待人接物。他用什么心、用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细心在里面观察。那这观察当然看不尽,千变万化,你在这里找他的原则,找他的原理。总的原则不外乎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显示出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他心平他气和。这是什么?这是你真正把他的纲领、原理原则找到了。从这个地方下手学习,有门路可循。这一段经文我们还没有念完,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