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九讲)  2005/7/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9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六正教甚深,勤首菩萨偈颂第二首看起,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於佛法中。勇猛常精进。】

这首偈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前面学习过了,它还有余义,这经文意义无有穷尽。因为勤首菩萨答覆的,只有这首是讲接触到佛法应当是快速能够得到解脱,后面的八首偈都是说明我们现在学佛的状况,遇到佛法之后,这一生当中没有成就。为什么遇到有成就、有没有成就?这是文殊菩萨代我们发问的。我们在这章经文里面就知道怎样学习有成就,怎样学习没有成就,关系我们自己修学太大!

经文前面两句,我们要想把一切过失、恶业灭除,这从因上说的。如果这个因断掉,三途六道的果报就没有了,这真正叫离苦得乐。佛菩萨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中国古圣先贤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连外国人都说,中国这个民族在这世间建国延续五千年,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为什么这一家能够延续这么久?一定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重视教育,中国人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要怎样教他!

永断恶法,这是世出世间圣贤人教学里头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断恶,首先是断恶,然后再劝你修善。恶断了之后,善法当然就增长,增长就是长善。《礼记.学记》里面讲教育,教育是什么?救失长善也,失是过失,救是这个地方讲的『过恶』你要怎样帮助他、救他,然后帮助他善法增长。教学,「教」这个字怎么讲法?古德跟我们讲,教是上行下效,叫做教。上行下效,诸位你就要知道,这是身教。所以佛常常教导弟子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演」就是做出样子来给人看,这叫上行。人家看了之后,他就会模仿,他就会学习,这是教的意思。长善救失合起来就是「育」,我们讲教育,这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懂,上行下效是教,救失长善是育。我们把「教育」这两个字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中国这个民族在世界上五千年立国有根有本,根就是教,本就是育,有根有本。

你再转过头来看看佛法,佛教所有一切经典是不是讲的这个?诸佛菩萨做到之后才说到,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的,诸佛菩萨做到了,他所说的全做到,这上行;很可惜的,我们下没有去效法。不杀生,佛菩萨做到了,不但不杀生,为利益众生,可以牺牲自己的身命,在所不惜。佛经里头「割肉喂鹰」,老鹰害饿,饿得可怜,割自己的肉去喂鹰;「舍身饲虎」,老虎饿得很可怜,找不到东西吃,自己舍身去喂老虎。这是愚痴吗?这不是愚痴,这是佛菩萨为我们做出示范,表演给我们看。真诚的爱心自然的流露,连对畜生都能够舍身,何况对人,又何况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我们家里上一辈这样做,下一辈当然学习,所以教育。

今天教育,这伦理道德、恩德情义的教育没有了,现在教育是十恶业的教育不是十善业,自私自利的教育,损人利己的教育。所以今天社会呈现出这样的乱象,这个乱象是有史以来所没有的。所以许多宗教里面讲末日,我相信,我凭什么相信?凭这因果报应,善因善业必定感得善果,恶因恶业一定要受灾难。这个事情,现代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都证明,你还能不信吗?

江本胜博士这个水实验,我是义务的替他宣扬。科学的方法证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对矿物,矿物我们现在讲,一般世间人讲这没有生命的;植物还有生命,矿物没有生命。你对它好,它呈现很美的结晶给你看,你对它不好,它的结晶就很难看,就那么样的现实。这个现实是什么?善因它也会有善报,恶念它就有恶报。这个实验虽然是很小,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用在我自己身上,这身上什么?身心健康。

要怎样身体才能健康?快乐。快乐从哪里来?首先要把过恶断掉,你才会有快乐。没有过失、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行,不管别人怎么对我,我决定不用恶念恶行去对人。所以我常讲,我们要把内心里面对人、对事、对物对立矛盾化解,不求别人,求自己。他跟我对立,我没有办法化解他;我自己跟人对立,我有能力把自己这个对立化解。这就是佛讲,一定要先自度而后才能度人,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要懂得的,先自度再度别人。

自度那就是此地讲要把自己无量的过失、恶业要灭除,因就没有了。因要没有了,你看现在处事待人接物真诚的爱心,「爱心遍法界」;无尽的善意,「善意满娑婆」。处事待人接物爱心、善意,恶缘就没有。你看恶的因没有,恶的缘没有,那恶的果报转得好快!它就转成善报,恶报就转成善报。所以转变在自己,不在外头境界,从念头上去转,这就对了。我们从这些地方细心去观察,你才真正得到法益,你真正接受到佛法,接受这个教诲而得到利益。

经文末后这两句是说明成就的人,『当於佛法中,勇猛常精进』。你应当在佛法当中,那我们今天接触到佛法是不是真的接触到?没有。原因在哪里?我们本身有障碍,这自己要知道。本身的障碍就是佛菩萨常讲的业障,我们的烦恼习气太深,我们的成见太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自己是个过来人,我很清楚,我在年轻的时候不相信宗教,排斥佛法,总认为佛法是迷信。我能走向佛门,很多朋友、同学惊讶!年轻,这根本不可能,那么样极力排斥反对,他怎么会走进这里头去?这个障碍怎么排除的?善友。善知识,老师。善友第一亲,师资道合,老师爱学生,老师尊重学生;学生爱老师,学生尊重老师,这是师生当中的道义。我跟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这三位是有师生的道义,接受老师的教诲,真正知道宗教是什么,佛教是什么,搞清楚了,才知道从前是误会。我说它迷信,实在讲我自己比他们更迷信。

所以以后搞清楚了,我才明白什么叫迷信?就是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你相信它是迷信,你不相信它也是迷信。换句话说,事实真相没搞清楚,说信跟不信都是错误的;换句话说,你没有资格讲话。你要想讲话,你一定去研究,你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有资格讲话。你搞得愈清楚、愈明白,你说话就愈有分量,所以说有公信力。你没搞清楚,你说信说不信,你都是误导众生,那你要背因果责任。这个道理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没有人教,不晓得。有人教,我们的确还是有一点智慧,听到老师这样的话,想想真的有道理。我没有搞清楚,就譬如一篇文章一样,我连看都没有看,我怎么可以批评它?人家说它好,我就跟著他说好;人家说不好,我跟著他说不好。我自己本身没有接触到,没有看过,这不行,这不是做学问的态度。中国古人教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对自己要了解、要清楚,你对於外面环境也要清楚,这就对了。

什么叫宗教搞清楚,什么是佛教搞清楚,这才晓得佛教、宗教无非都是教育,那个尊敬之心油然而生。佛教之外,我再看看其他宗教的经典,我都很认真学习。虽然每个宗教文化不相同,背景不一样,教化的对象也不一样,方法不一样;可是方向、目标殊途同归,无不是劝人断恶修善,无不是劝人和睦相处。我说这个「和」有四个意思,和睦、和敬、和爱、和谦,里头有这四个意思,那怎么不是圣人、儒家所讲的君子!所以这些宗教领袖如果齐聚一堂一定是一团和气,彼此敬爱、谦虚,哪里会有对立?哪里会有争论?没有。

所以文化确实是多元的,没有独特的。我常常用身体来做比喻,我们的身体就是多元文化,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各有各的功能,里面五脏六腑亦复如是。每个人把自己的功能做好,跟其他器官配合,这个人健康强壮。世法亦如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就像不同的器官一样,把自己做好跟其他的配合。

这个世界和平、世界和睦要靠教育,除了教育之外,诸位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如果有好办法,这五千年当中难道没有聪明人,提不出好办法吗?好办法只有一个,早就被人发现了,教育。从什么时候教起?从胎教起。母亲慈悲,母亲有智慧,怀孕的时候就教她的孩子,为什么?她知道这胎儿在胎中,母亲起心动念、喜怒哀乐对他有没有影响?当然有影响。我们喜怒哀乐对一杯水都产生影响,对胎儿怎么会没影响?言谈举止当然有影响。我们在史书上看到记载的,那个代表人物文王的母亲,在怀周文王的时候他的母亲起心动念纯净纯善,眼不看恶色,不好的事情不看,耳不闻恶声,口不出恶言,一举一动都是如理如法,端庄稳重,影响胎儿。所以这个小孩出世,一出世根就好!

出世之后,眼睛一睁开会看,他也会听,虽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你想想看,母亲在胎里面就这样重视,以纯善来教导。家里面的大人在小孩面前,一举一动都要如理,让小孩从小看,看到什么?看到了伦理,看到了道德,五伦十义。这是家里日常生活当中,天天都在做,天天都在落实,小孩在看。所以小孩到四、五岁很懂事,就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他就能行正道,他自自然然会避免邪道,他有能力。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周文王是大圣人,什么人教出来?母亲教出来的,你说母亲多伟大!这个儿子不但当时影响他一个国家,圣王,他影响了后世,影响了历史。三千年了,提起周文王我们都会肃然起敬,这母亲多伟大。所以印光大师常讲,妇女之权天赋的,因为她能够铸造圣人,能够利益万代,你说这个权多大。印祖这些话我们要很冷静细心去思惟,才能够接受,才能够认同,正确的,一点没错。

我们今天无论是在家出家,学儒、学道都不能成就,原因哪里?没有从小学起,也就是我们没有根,我们没有本。要以周文王,胎教是根,幼儿这是本,中国谚语常讲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生。这就是什么?从根本上来观察。你这根本好,你将来是一帆风顺;根本出了问题,将来纵然有成就,还是有限,不能够达到登峰造极。我们在小时候,这根本教育沾了一点边缘,但是现在想想,这一生有这么一点小成就,非常感激;如果不沾这一点边缘,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沾一点边而已。我以后,像我弟弟,相差六岁,他就不行,他连边都没沾上。那我们跟上一代比,我们不如上一代,上一代真的是有根有本。我们跟李老师不能比,跟方东美先生不能比,跟章嘉大师不能比,为什么?他们的根本比我厚。

所以教育从哪里?教育从婴孩,这中国谚语也有两句话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媳妇,娶太太教媳妇,媳妇进门的时候就开始教,初来,刚刚来就要严格教导。教儿婴孩,这一出生就要注意,现在有几个人懂?现在有几个人存心是纯净善良,起心动念与道义相应?太少太少了,不能说没有,太少了。所以今天社会这动乱、混乱,这个混乱的局面无法控制,混乱还在扩张、还在深化,这问题严重,有几个人警觉到?非常非常严重。

现在的灾难频率,这大家都晓得的,一年比一年增加,灾害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是果报。多少人在这个果报现前的时候,已经是麻木不仁,好像这些果报与我都不相干,这是天然灾害,自然灾害。不知道是一切众生起心动念的感召,你怎么能说它是自然的。日本的琵琶湖一个小湾,这里面水很脏很臭,江本博士邀了五、六十个人,请了一位法师到湖边上对湖水祈祷。他的法事只做一个小时,三天之后,这个角落的水清净了,可以看到底,水也没有波浪,他拿照片给我看。五、六十个人意志集中在那里祈祷,水就起了感应。

曾经有人问我,这个人是天主教徒,我在新加坡的时候,问我一个问题:明明是一九九九年跟二千年是世界末日,怎么会没事?好像预言不灵了?来问我这个问题。我说没错,预言确实是很灵,预言只说一个常数,常数里头有变数,我说你要了解这个道理。变数在哪里?因为全世界人都知道,这世界末日到了,全世界的,那个不是宗教徒我们就不说他,大概是宗教徒,是信仰宗教的人,这个时候统统都祈祷,自动的祈祷,你说这个力量多大。这比江本胜博士琵琶湖里头邀的五、六十人祈祷的力量大得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个末日推迟了,延后了,不是没有,你没有能把它化解。你这一念善心一念感应,念念善心就念念感应,很可惜,就这个善念祈祷的时候不能保持。九九年过去了,二千年过去了,没事,预言不准。错了,不是预言不准,是我们善意的那个力量,重要!

真正的宗教徒每天都在祈祷。现在我们特别要为全世界化解冲突祈祷,为世界的安定和平祈祷,我每天都在做,很认真的在做,一个人力量很薄弱。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样都在做。有一些人笑我们迷信,他笑我迷信,我还是要在做。实在讲,他对这事实真相不了解,说实在的话,他没有资格讲话。他居然开口说我们是迷信,那说随他说,现在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谁都不能干涉谁。我们觉得我们应该要做的,无论什么样的障碍,无论别人怎么样的批评,甚至於毁谤都置之不理,认真的去做。一切众生的福祉,包括他也在内,我们确实是爱心,确实是善意。

这就是讲到勇猛精进,佛陀教我们从净业三福、从十善业做起,要勇猛精进把它落实,这样子我们修学就有基础;加上勇猛精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尤其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我深深相信,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诸佛欢喜,龙天善神拥护。我们每天读诵这部经,依教奉行,这部经依教奉行从哪里起?还是从十善业,大家不能忘记。经上明明教导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从这里下手,这是十善业。

所以我们从净业三福、从六和敬、从十善业为人演说,化解冲突,一定要听佛的教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对於作恶的人不讨厌他,不要去恨他,别人对我不善,原谅他,不要放在心上。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要从这里做起,这才叫做积德。往往我们看到这种人,心里都讨厌,都恨他。你讨厌、恨他,这是我们自己的过失,我们自己错了。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从这个地方改起。这个世间众业所感,这不是我们一个人的,大众的共业,共业不好,我个人修得很好,果报也不一样。众生的共业还是要继续搞六道轮回,我们跟他有不共业,我们认真努力修善,这非常非常可贵,凭这个善业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生的道理。

古时候念佛往生净土那个功行不希奇,为什么?那时候环境好,没有这么多的障碍,没有这么多不善的影响,没有这么多的诱惑。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里头还能保持清净心,还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容易。所以能够放下万缘,放下杀盗淫,放下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放下贪瞋痴,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哪一尊佛不赞叹?哪个菩萨不欢喜?一定是说你太难得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头,你还能保持著纯净纯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一定要自己勉励自己,顺境善缘不起贪痴,逆境恶缘不生瞋恚,这才是真正的勇猛常精进。

记住佛经末后一句话,「信受奉行」,对於圣贤的教诲深信不疑,那是真理,那是永恒不变的。凡是真正有志,你佛经可以不读,因为你并不想超越六道,四书一定要读。五经可以不读,四书不能不读,分量也不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确确实实如其所说,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方法、道理、效果统统在其中。这里头说得很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当你智慧没开的时候,你要依靠父母、老师,那就是教育。所以我套了这句话说,「自天下以至於身家,壹是以教育为本」。诸位想想,我这说法对不对?个人的成就要学、要受教育,家庭的和睦要靠教育,公司行号的兴旺要靠教育,国家的强盛要靠教育,世界和平还是要靠教育。离开教学办不到,不要说世界和平,我们自己这个身体保持著健康强壮都做不到,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我读这首偈感触很深,所以在清凉大师注解之后,我又跟大家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希望同修们觉悟,认真学习,这一生不要空过。这一生如果我们没有儒佛的薰陶,就像佛经里所说的,失人身容易,得人身很难。「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好不容易,真的是无量劫来遇到这么个机会,得人身又闻到圣教。你说这个机会,真是彭际清居士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遇到不能空过,遇到好好的抓住,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要想决定成就,决定没有过失,决定不造恶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圣教相应。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正教甚深,勤首菩萨偈颂第三首看起:

【譬如微少火。樵湿速令灭。於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这是别释后面八首偈的第一首「火微樵湿喻」,我们看大师的注解,「喻善根生,及三障重,暂闻教,才少修行,而业惑内侵,令所闻速失,所行速废,故成懈怠,难出离也」。菩萨后面这八首偈给我们说明修行这一生不能成就的原因。经文虽然不多,可是把所有不能成就因素归纳这八大类,非常值得我们警惕,我们在现前有没有犯这样的过失?

他这八首统统是用譬喻来说的。偈的文字容易懂,『譬如微少火』,就是小火,火不大,小火,小火要燃烧这一块木头,『樵』就是木头。这个樵很湿,火代表修行,修行的功夫很弱,烦恼习气很重。所以这火接触这根很湿的木头,那火很快就灭了。这种现象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在对於事实无知。童子无知常常发生这个现象,他点一枝洋火,火柴,现在用火柴比较少,现在多半用打火机。我们小时候用火柴,拿一根火柴去烧树枝,这树枝是湿的,烧不燃,火柴就灭了。这个现象我们小时候见到很多,没有知识,到以后稍稍大了一点,我们就晓得,不会再做这个错误事情。应当怎么样?应当找树叶,树叶很容易点燃,然后再把柴火架在树叶上,干的放下面,湿的放上面,它就很容易烧起来。慢慢对於事实真相了解,这了解大概总是十岁左右,八、九岁十岁的时候知道应该怎样来生火。小时候不知道,五、六岁以下不知道。

这个比喻,菩萨将它比喻佛法当中修行,『懈怠者亦然』,也像这样子,为什么会懈怠?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他的注解是「喻善根生」,那个微火就是善根,微小的火有善根,善根生,不是没有善根,善根生起来了。这善根生起来,可是他三障重,三障是惑、业、苦。惑业苦三障,惑是迷惑,无明烦恼,对於世法佛法都不了解,这是迷惑,迷惑的人肯定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什么?我们常常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这个讲法大家好懂。在佛法里面十恶业,烦恼习气,杀盗邪淫。随顺杀生,杀生好像看得是理所当然,应该的,蚊子叮上自己,一巴掌一定把它打死。你看平常这小动物,蟑螂、苍蝇、老鼠,这是一般家庭常常看到的,哪个不杀?这是什么?这是杀生的烦恼习气。现在这个习气可麻烦了,没人教!

从前有教育的时候,「父子有亲」,人生在这个世间他有情有爱,爱是天性、是本性,父子有亲。古圣先贤的教育原点就是这个字,父子有亲,那一种亲爱在什么时候看到?婴孩时候看到。小孩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你去观察他,他爱不爱他的父母?父母爱不爱他?没有条件的,那是天性。教育是什么?如何把这个天性永远保持而不变,这要靠教育。然后再把这个亲爱发扬光大,他也懂得爱父母,父母懂得爱儿女,发展如何能够懂得去爱长辈,爱他的祖父母,爱他的外祖父母,爱他的叔叔伯伯,爱他的长辈,爱他的兄弟,爱他的家族;再扩展爱社会,爱朋友,爱国家,爱人类,爱众生,这是教育。就是把这个原点扩大而已,这是性德,伦理道德的大根大本就在此地。

道就是自然的、无条件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不是哪个人发明,也不是什么法律制定的,这是天性,这叫道,随顺道就叫做德,在佛法称为善根。善根确实人人都有,婴孩的时候你看得最明显、最显著,慢慢长大了没人教,没人教怎么?随顺烦恼习气,这个爱心渐渐渐渐淡化,学会了自私自利,学会了损人利己,这麻烦大!三障重,迷惑重,造业重,受报重,惑业苦是六道轮回的根本。

「暂闻教,才少修行」。他有机会、有这个缘分听到了佛法。或者我们把这个意思扩大引申,他有机会接触到圣人的教诲,或是学佛、或是学儒、或是学道,或是接受宗教里面一切的教学。国外对於宗教教育还是很重视,早年我住在美国,小朋友上学,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同修他们有儿女念小学、念初中,上学的时候老师一定问,你有没有宗教信仰?你信什么样的宗教?只要有宗教信仰都好、都欢喜;没有宗教信仰,他觉得很惊讶,你怎么会没有宗教信仰?好像有宗教信仰就有安全感一样,没有宗教信仰就觉得没有安全感,有这么一个意思在,很难得。由此可知,外国人把宗教教育就看作道德教育,因为你有宗教教育,你相信神,相信神的教诲,你起心动念、一切作为自己会约束自己,不能够违犯,这是很难得的。

但是现在在外国宗教也逐渐没落了,科技发达,所谓是人定胜天,把上帝的权也夺过来了,对上帝也冷淡了。我们修行这是什么?你有机会接触,说明你还是有善根,还是有福德,不过善根福德不够。像《弥陀经》上讲的,这是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说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话重要,不能够疏忽。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都不行。换句话说,得往生的人,这三个条件一定达到一定的水平,就是说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多。

如果我们附近有个道场,这个道场具足这三个因缘,许许多多真正修行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有福,这个地方就叫福地。这个道理谁懂?雍正皇帝懂,我怎么知道?我看到他的上谕。他那个上谕,《大藏经》里面有《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前面有「雍正上谕」,节录的不是全文,全文比这还要多一倍。全文我在哪里看到?我在《道藏》里面看到的。《道藏》里面「雍正上谕」有五篇,他通,他真有研究,而且自己真正学习。所以他嘱咐,这上谕里头嘱咐地方文武官员,特别是有治理地方责任的这些官员,对於真正有修行的这些道场要护持。他们天天在那里念佛、诵经、拜忏为国家祈福,不是坏事是好事,所以一定要保护、要护持。

如果这个地方、这个地区没有一个真正修行人,没有一个真正修学的道场,这个地方人没福,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大家对於圣教不认识,对於宗教不认识,对於佛法不认识,他才造出这么一个结果。如果真正要认识清楚,哪个不拥护?像雍正皇帝,可以说清朝开国的那些帝王都是儒释道的大护法,他们拥护。而且雍正皇帝,说实在话,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提倡多元文化,我说第一个提倡多元文化应当是雍正皇帝,在他心目当中,儒释道是一家,都是圣人的教诲,也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能够说是取其长而舍其短,这三教可以互助合作,能够互相包容,能够互相尊重,统统是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万民。不应该彼此自赞毁他,这是决定错误的,应当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助合作,这就是多元文化。

你读了上谕之后,你对雍正不能不尊敬,不能不佩服。可是现代这个社会,有雍正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见解,实在讲不多,不能说没有。有的人怎么样?有的人他不在位,他没有这个权,没有这个势力,充其量保自己而已。这正是古人所谓「穷则独善其身」,我们自己认真努力的修学;「达则兼善天下」,达什么?有这个机会,那你要兼善天下,你要教化众生。我们这一生处的地位也是穷,实在讲只能独善其身。

我们这个穷,我在年轻的时候还没有完全离开老师,可是常常在外面讲经,这我住到台北去了,在台北讲经。一个月一定到台中去看老师一次,住个二、三天,有一些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有一次他老人家就很感慨说:你在台北很孤单。我听了很感动,只有他知道,为什么?没有谈话的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台北,我过去有朋友、有同学,也有不少,不信佛。虽然我们也常常往来,见到我也很客气,不听经、不学佛,很孤单,这是真的。

因为过去生中没修福,没有修财布施,没有修无畏布施,所以这一生很穷。我讲经讲了二十年才有一个小道场,在景美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有很多人去过。图书馆面积不大,只有五十坪,五十坪合中国的算法,一坪是四个平方米,五十坪合此地的算法两千尺,跟我们现在这一层楼差不多,就这么一个小地方。这些年来,因为我自己没有道场,也没有信徒,皈依的同修是很多,可是我们跟他们没有联系。皈依证发出去之后,我也没有留底子,我也没有要别人通讯住址,也没留别人电话,什么都没有,所以可以说是没有信徒。在国外走了这么多年,每到一个地方讲经,那个地方同学们很热情都会组成一个净宗学会,可是各个净宗学会都是独立的,没有统一,没有管辖,各个都是独立的。可是也不错,这样子好,如果有什么作法会,什么讲经、打佛七,通知别的净宗学会,自自然然他们会来支持,总觉得我们是兄弟姐妹,我们是一家人,很难得。

到这几年随著科学技术发达,同学们热心自己在干,我没有叫大家干,他们做网路、做卫星,这个办法穷也能够兼善天下。我们把讲经教学用网路、用卫星向全世界播放,卫星是二00三年才有,三颗卫星,大概包括的地区是亚太地区,美国的西海岸;到二00四年,增加一颗卫星,整个南、北美洲都盖覆了;二00五年,今年元旦又加上一颗卫星,全球都能够收看得到,这也是所谓达则兼善天下。这个达是有机会,有大家这么热心在做,我一切随缘而不攀缘,你们这样做,我也很喜欢。这样子弘扬佛法,跟大家一起来修学,不妨碍自己的清修。

所以现在我讲经在摄影棚,摄影棚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著摄影机,我知道摄影机代表许许多多人在电视或者是网路画面上,我们在见面。所以摄影棚里头虽然是一个人,我知道许许多多人都在周边,这是缘分。没有这个缘分,那就算了,需不需要去求?不需要,求,心就不清净,你心理上就有负担;一无所求,这真正放下,放下才自在,放下才能够契入。这个道理,章嘉大师教我的,看破、放下。

人不能找别人麻烦,更重要的,不要找自己麻烦,这聪明人。万缘放得下,绝不攀缘,这是不找自己麻烦。所以同学们不能不知道。你在这一生当中,要想在佛法上有成就,真正是要出离,离苦得乐,真正能达到这个境界,你可不能找自己麻烦,你找自己麻烦出不去,六道轮回出不去。你找别人麻烦,你更出不去,找别人麻烦怎么样?你将来还还债,你杀生要还命债,你偷盗要还钱债,何必干这个事情。利他才是真正自利,害他是真正害自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修行功夫不够,这就讲缘分,你要有好老师,好的同学,好的修学环境。这些缘具足,再假以时间长时薰修,过去生中修得不够没有关系,这一生中可以能在短时间补足。你要是真的明了,真的肯「勇猛常精进」,补足,补齐了。我的这一生当中,这是一般人讲运气好,这个缘具足,我在学习遇到三个好老师,在自己进修、讲经、教学过程当中,我非常感激韩瑛居士护持三十年,让我三十年这种机缘不中断,这才有成就。

诸位要知道,我不是上根人,我是中下根人,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怎么能契入?怎么能够不受业惑内侵?业是烦恼习气,惑是迷惑颠倒。所以天天读经,读经是亲近佛菩萨,读儒书亲近中国古圣先贤,我不离开这个,这个给我一生最大的乐趣。今天就是现在这个时候,王居士替我做了书架,现在正在安装。这个书架安装之后,他们很发心,今天晚上就把《四库荟要》放上去,这是我很喜爱的一部书。我的书房里面,现在只有两套这大书,一套《四库荟要》,一套《大藏经》,你说多快乐!跟中国古圣先贤,跟诸佛菩萨在一起,永远不离开。我每个居住的地方都有这两套书,澳洲我居住的地方有这两套书,过去在新加坡也是这两套书,不能一天不读书。朋友来访问,我们没有杂心闲话,我们都是讨论圣贤之道,互相勉励。

世间事不闻不问,所以报章杂志、电视已经几十年没有接触了,现在连市廛也不接触了。我读书喜欢用这个颜色的笔在书本上做记号,尤其是我讲经的经本,我把段落勾出来,重要地方画出来。绿色的墨水,香港他们找了几家没找到,今天从台湾寄了两瓶给我。我说这是太麻烦了,找不到就算了。好心寄了两瓶。我看到这个牌子,我过去没用过,听说什么德国东西,我过去多半是用派克(parker),派克很便宜,到处都有得买。我说香港一定有,我没有出门!所以生活是愈来愈简单,愈来愈单纯,这心地愈来愈清净。

你要问为什么?我告诉你,非常简单,我已经八十岁了,应该要到极乐世界去报到了,就是为了这个,这是什么?这才叫一生成就。如果我们学佛这一生不能往生,还要继续搞轮回,那就大大的错了!世间法,经典里面屡次的提醒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是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那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比这个更详细。所以随缘就自在,千万不能执著,最好也不要分别,为什么?能够不执著、不分别,生实报庄严土;分别执著没有放下,生凡圣同居土,不一样。所以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要放下,但是我们知道,妄想可不是容易事情,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这真的是做不到,可是不分别、不执著,我们要认真努力是可以放得下的。

可是这种在事实上,我今年学佛五十四年了,一年比一年放下多一点,五十四年有那么一点成绩可观,你才能够敌得过内里面的业惑。惑是起心动念,业就是分别执著,不是容易事情;如果你没有这个功夫,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薰习,难。你看现在这个社会是个大染缸,你有什么能力不接受染污?你所看的、你所听的、你所接触到的,统统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时时刻刻勾起你内心的贪瞋痴慢,这还得了吗?这日子不是人过的,为什么我说不是人过的?这个果报在三途,六道里头人天都没有分,所以我说这不是人过的。

我们如果不读圣贤书,如果不读佛经,我们怎么会知道?别人说这个佛法东西不好,我这一生得到清凉自在,得到法喜充满,得到是身心安稳,这就是收获。这是方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财富,不是地位,不是权力。是什么?对於宇宙人生真相清楚、明白了,过得很本分,一生守住自己这个行业。行业,本分的事业,那我这个行业就是讲经教学,我只要把这事情做好了,天天在做,做得欢欢喜喜。能够用网路跟电视,跟许许多多同学们在一起共乐乐,不是独乐乐,共乐乐,你说这是多么欢喜的一桩好事情。

如果自己功夫不够,悟性不高,就是警觉性不高,你就很容易被烦恼转了。财在当前,你要不要?不读书的人看到好欢喜,拼命去抢。真正把书念通的人,财在面前,他会想到什么?义,这个义是什么?我应不应该得。如果说为自己生活环境,不应该得,为什么?生活环境只要过得去就好,不能太富裕,富裕人志向容易堕落。

所以世尊在灭度之前,最后教诫学生有两句话,第一句是「以戒为师」,第二句是「以苦为师」。他老人家一生在世,给我们示现过的生活是最清苦的生活,托钵,没有积蓄,没有财产,出家了,他的财产就三衣一钵。那我们今天还有个小房子可以避风雨,比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已经超过太多了。如果还要住更大的房子,豪华的住宅,不像是佛弟子。所以你看看古时候寺院庵堂建筑宏伟,那是什么?道场,很多国家建设的,一部分是大富长者他们建立的,提供给十方志同道合的在一块学习。住持方丈,这个大道场有住持,你看方丈他住的环境,他住的那个房间多大?一方丈,一丈十尺,住个很小的房子。那么大的道场,他为什么要住得这么简陋?永远不能忘记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个道理。接众可以用大道场,我自己生活不可以,自己生活的房间方圆一丈,规矩,所以寺庙的住持称方丈。

这就晓得以苦为师,生活起居饮食跟大众完全相同。稍稍人家待遇给你好一点,特别一点,那是什么?一个你有病要特别照顾,第二个你年岁大了,超过七十岁,体力不好,这个饮食起居要特别照顾。不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跟大众一样,大寮。这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为什么?简单的生活,养廉,你懂得廉耻,廉耻是性德。

在今天社会上,我们跟人往来,我们生活起居不如人,这个不耻辱;我们的道德、我们的学问、我们的修持不如人,这是耻辱。你看看《论语》《孟子》里面,这书上对颜回的赞叹很多,颜回有德有学问,生在乱世,没有人用他。就是《论语》前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安贫乐道,过很穷苦的生活,他是圣人,是一个什么?是一个不得志的圣人。谁知道他?孔子知道他,孟子知道他,孟子对他的赞叹很多。我们懂这个道理,所以供养再多,要守住自己清贫的生活,不可以太过分。过分,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对不起祖师大德,更对不起自己,自己不能出离,你在这里头起贪瞋痴慢。

所以没有这个修养,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薰习,现在这个社会非常容易叫你堕落。「令所闻速失」,你所学的这些道,你都会把它丢到一边去。「所行速废」,你的修养,你也把它抛弃掉,行是真干,不干了。学是什么?学是在学经教,不学了,譬如你这个时间不去读经,你去看电视去了;不去跟好的同参道友去切磋琢磨,你搞这些朋友到娱乐场所去了,退转了,这懈怠,「故成懈怠」。你这样子学习当然很难出离,你的学业不能成就,道业不能成就,生死轮回你怎么能够出离?这个比喻好。但是要想具足殊胜的缘分,真的不是容易事情,这是善导大师常讲「总在遇缘不同」。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有真实的认知,方向目标正确,好学勤奋,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条件。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