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二讲)  2005/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2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

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第二大段,答,这个注解里头「答中意云」,我们把这一段文念一念。「二答中意云,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见异者,随机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别」,这前面介绍过了。接著看「何者(何者是一句问话),诸佛因果具同异故,谓同满行海,是同因也」,前面讲到这个地方。

「同满行海」,我们依照经上所讲的,菩萨所修学的六个科目就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圆满就成佛了。所以同因,一切菩萨六度因满就证无上菩提了。前面我们说了一个供养圆满,这是布施波罗蜜;学戒圆满,长时期的学戒,学戒圆满。忍辱圆满,特别是对这些逆境、恶缘要忍,同时我们也提到,顺境、善缘也要忍。忍到什么时候才算是圆满?这个里头就是「一道甚深」,如果跟一道不相应,那你就没有圆满,这个是一定要懂。

这个一道,宗门里面常讲的「万法归一」,这到一道。一是什么?一道是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布施供养也是到不起心、不动念,悭贪就没有了,起心动念才有贪爱,才有悭吝。不起心、不动念,哪有恶业?不但恶业没有,善业也没有,起心动念就有善恶。你这才晓得什么叫一道。一道就是无明尽,无明断尽了,这叫一乘,一道也就是一乘法,成佛之法。这就是甚深般若,无上的智慧,无上菩提,起心动念就失掉了,就迷了,这真难。

我们今天的功夫做的是什么?做的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执著,要以这个为主修的法门,修不执著;附带,附带修不分别,以不执著为主,我们要从这里入门。终极的目标是不起心、不动念,那是终极目标。不起心、不动念就太难太难,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一道是指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八万四千法门都要修到不起心、不动念才是圆满,因同,因既然同,果德当然没有两样。

六道众生、十法界众生见到那些不同,那是什么?果的德用。果德起作用是因众生心想而异,那就显现出差别了。十法界的果报不同,六道的果报不同,六道,以我们人道来说,我们在这个地球上,同样都是得的人身,我们相貌不相同、智慧不相同、能力不相同、福报不相同,寿命长短不相同。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枝枝叶叶,每两片叶不会相同,有大同小异,绝对不是完全相同。它有一个相同的,根相同,都是这个根生的,根就是法性。

性德里面不但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起心动念都没有,为什么会变现这个境界?变现境界这是自然而然的,连自然都不可以说。你看看,佛在楞严会上讲的「非因缘,非自然」,那怎么个讲法?实实在在讲,没有话可以说的,给你讲真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但说不出来,念头都不能动起。也就是说决定没有办法想像,想像不到、言说不到,都达不到,所以叫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这个境界太深了,这个境界在一般一乘经教里面讲,八地菩萨的境界。八地以上距离无上菩提很近了,八地上面九地、十地、等觉,究竟果位,这个位次接近。换句话说,八地菩萨才刚刚达到不起心、不动念,达到这个境界。

我们今天努力要做的,放下执著、放下成见,一定要记住,世尊在般若会上教导我们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读《大般若经》最后总结十二个字,跟诸位报告很多次,这是我读《大般若经》心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在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执著就错了,分别也错了。再给你说,起心动念就错了,那没办法,起心动念,我们不起心、不动念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执著、分别,我们就得自在。

果然对於一切诸法,我们统统不执著了,你就证阿罗汉果,阿罗汉不执著。执著是见思烦恼,不执著,见思烦恼断了;不分别了,分别是尘沙烦恼,不分别,尘沙烦恼断了,那是什么境界?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菩萨。那也许有人说,我要不执著、不分别,我还能办事吗?今天许许多多事情要我去办,我要不要执著?我要不要分别?许多人有这个问题。佛菩萨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你无论办什么事,你都办得比别人好,你比别人办得殊胜。为什么?离开了妄想,智慧就现前,你办事是智慧;现在你用执著、用分别办事,你是用烦恼。换句话说,你是用的情识,情识是烦恼,所以你办事未必能办得好,办好了也很吃力,也很辛苦。如果用智慧来处理事情非常轻松,一点都不吃力。

怎么样把烦恼转成智慧,这是佛教里头常常说的,「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大乘教上常讲的。怎么个转法?就是离分别执著就转,我一切都不分别了,转末那为平等性智,平等智慧现前了;我不分别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唯识经论里头讲得好,「转八识成四智」,怎么个转法?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这就很明白了,只要把六七转过来之后,五八自自然然跟著就转了。所以舍离一切执著,是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这叫真功夫,这叫真正会用功。

我们今天凡事坚固自己的想法、看法,诸位要晓得,都认为我的想法、看法是正确的,别人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跟佛说的不一样。佛说你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千万不要以为你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个话说得好,意思很深。为什么?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就是你还没有证得正觉。阿罗汉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没有证得正觉之前,我们的觉悟里头都有错误,正觉的反面是什么?说得不好听,邪觉,正知的反面,邪知,不是真智慧,我们拼命坚持,这就是我们自己修行的障碍。

我们看到有很多开悟的人,对他很羡慕,他怎么那么容易就开悟,我搞了多少年就是开不了悟。你晓得原因在哪里?没有别的,那个会开悟的人就是放下分别执著,他就开悟。我为什么不开悟?我分别执著坚固的执持,不肯放下,原因就在这里,没有别的。所以大乘教里面,什么是佛法?放下就是。就是放不下,你看到那放不下的人,在六道里头煎熬受那种痛苦。放下的人看得清清楚楚,看到之后回想,我们在没有真正学佛之前就像他那个样子。当时知不知道自己事实真相?完全不知道,迷在里头;跳出来之后,这才看清楚、才看明白,於是慈悲心油然而生。

慈悲心不是什么发的,勉励大家要发菩提心,那是什么?那是你的菩提心没现前之前,这样的劝你,这样的提醒你。到这个时候菩提心现前,没有什么发不发,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本来就慈悲,本来就真诚,本来就清净,本来就觉而不迷,哪里还要发?要发,诸位想想看,已经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菩提心能不能发得出来?发不出来。起心动念是障碍,起心动念是无明,连这个起心动念都没有了,大慈悲心自然现前,这才叫初住菩萨。

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发心住是对我们讲的,是方便说。在菩萨自位当中,他有没有一个发心这个念头?他没有,如果有发心这个念头马上堕落了,为什么?他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这个里头还有程度浅深差别不等,《华严经》上给我们讲四十二个阶级,这四十二个阶级统统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说明不起心、不动念有层级差别不等,这是我们没有法子想像的,想就错了。所谓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不但你想像不到,说都说不出。

到这个境界,这才是圆满相,才是一道清净,这个地方讲的一道甚深,一道清净。所以一道清净法身菩萨,你看这个地方是第九信位,第十就破无明见法身,所以很贴近。前面给你讲正行,给你讲助道,这个地方到了根。所以此地才谈六波罗蜜的圆满。

我们现在一定要忍耐,忍耐是修忍辱波罗蜜的初阶、入门,不能不忍。你看我们今天布施,财布施,我们要能够忍,自己有的财物,别人需要,我们能够舍,能够布施供养。真正希望我这一生能成就,能提升自己境界,我们学普贤菩萨「广修供养」,对六道众生平等心的供养,这个提升得快。如果学一般菩萨修布施,往上也提升,提升的幅度没那么快,也没那么高,为什么?用心不一样,供养是真诚恭敬心。

对於菩萨的教诲,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当然这个心还是分别执著,这分别执著无量劫来就用这个用成习惯。现在行,还要用这个,用到最后不用了,立刻就提升。所以要晓得,可以暂时用,但是用了要放下,这就是迈进一步;用了不放下,常常还放在心上,错了。用的时候,我可以用分别执著,用之后绝不放在心上,让心恢复到清净、平等,这是初学。到功夫得力的时候,正在用的时候,也不放在心上,功夫得力了。这个并不是很高,这就叫什么?在净土宗里面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换句话说,你有把握往生。

所以,我这一生非常幸运,在一般学佛同修里面真的是很少见,我一直到今天还没有遇到第二个。一入佛门,头一天见法师,法师就教我「看破放下」。你们去打听打听,哪一个人学佛,第一天跟法师见面,法师是这样教你的?出家在家,我学佛五十四年,一个都没有遇到,才知道这种缘希有难逢。头一本,法师教我头一本看的书,你们想想看,哪一位法师教你头一本看的书看《释迦谱》《释迦方志》?没有。

我今天要教人,你们来找我,你说你初学佛,我介绍你第一本书是《认识佛教》。我也没有教你去看《释迦方志》《释迦谱》,为什么?怕你看不懂。这两本书唐朝人著作的,也是出家人写的,依照经典里面节录下来释迦牟尼佛一生事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传,都是经典里面节录出来的。老师第一本教我看这个书得利益了,正确。

你要学佛,佛教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你首先对他要认识,你要知道那是个什么人,他一生干的是什么,他教的是什么,他对这世间影响的是什么,你统统明白之后就不迷信了。我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知道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来是用智慧的教育来救众生。怎么是救众生?众生没智慧,帮助他开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而决定没有副作用。聪明解决问题,后头带来严重的副作用,这个结解开了,那边结结起来了,可麻烦了,解不完的。那个智慧就所谓是,古人形容得好,「快刀斩乱麻」,一下就解决了。所以你要认识释迦牟尼佛。

我对现在人用的方法比我的老师还要方便,《认识佛教》,你从这里下手,你就不会迷信,你就不会走向歧途。这个小册子现在流通很广,有英语的译本,我们还想,首先把它翻成联合国要求的文字,就是要翻法文,翻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罗斯文,这是世界上一般人使用文字最多的六种语言。《认识佛教》很重要。

清朝末年,杨仁山居士给初学人编了一本书,叫《释教三字经》,编得非常好,那也有相当的深度,但是它都有注解;注解虽然很简单,也是用文言文写出来的,最好能够把这个注解翻成白话文,再把它翻成外国文字,应当大量流通,让人家了解佛法。它那个《释教三字经》跟我们中国童蒙学的《三字经》性质相同。中国童蒙学的《三字经》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纲领,现在一般学术里面讲的叫概论,那一部书是中国学术概论;杨仁山这个《释教三字经》就是佛学概论。很难得,这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工作,要从这里做起。

现在跟从前是有困难,从前因为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的人都有儒跟道的基础,有孔孟老庄的基础,现在我们生疏了,不读这些书了,基础没有了,所以学佛非常困难。到现前我们就深深感触到,看到许许多多的老同修学佛几十年不得受用,境界没转,你从这里看就很明显。从哪里看?相貌没转,体质没转,没有转就是没有进步。虽然天天在学,实际上没功夫,没进步。如果真的学得是有心得、有功夫,肯定转了。

谚语说得好,「相随心转」,我也常常讲体质也是随心转,转不过来就是我们学得不好。最明显的是气色,心地清净,心地真诚,心地慈悲,这脸上有光,你的颜色很好看;如果心里面有烦恼、有忧虑、有忧愁,那个脸就很灰土土的,很不好看,颜色不好看,这是懂得察言观色,一看就晓得。这些方面,看相算命的他们很敏锐,他见人太多了,他一天要看好多个人,长年累月下来,他经验很丰富。所以绝对不是他有什么神通,他一看就知道你心里头,你是欢喜还是有忧虑,一看就明白了。

我们修行也要懂这个道理,自自然然的心开意解,脸上怎么会不放光?身体放光就是身体健康、强壮;脸上放光,一脸的欢喜、喜悦,你叫人看到生欢喜心。每天我们自己早晨、晚上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要没有进步,自己好好的反省,这几天我有什么地方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这个物质的身体自然有不善的反应,就像江本胜博士水实验一样。如果这几天我们所做的积了很多功德,想得正确,说得也正确,做得也正确,那你就法喜充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对於身心的滋养是最丰富的,不需要藉用外面的力量,本身这个力量足够了。所以要忍。

忍,前面跟诸位介绍有三大类,自然的灾害要忍,人为的加害要忍,别人毁谤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统统要忍,若无其事。到忍不能忍的时候,把《金刚经》的经文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没事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就消掉了,你就能忍了。忍无所忍的时候,经里头这些句子多念几遍,放不下也要放,要学。你要晓得,放下一分你就长一分智慧,放下二分你就长二分智慧;你统统放下了,那你就是大幅度的长智慧。用智慧处事待人接物决定没有差错,叫圆满功德。这是忍辱波罗蜜。

末后一条修行要忍,修行的时间很长,修行忍什么?佛对我们的教诫,我们统统要把它做到。头一条孝亲尊师,这是第一条,「净业三福」就是三条根本戒,最高的指导修持的原则。头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就知道佛陀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先有孝道再有师道。没有孝道,哪来的师道?所以你不孝顺父母,你怎么会尊敬师长!父母的恩德多大,对父母都不敬,他还会敬什么人?

中国自古以来,对这个是比什么都看重,这是人的一生做人的大根大本。孝道要怎么做?《弟子规》就是孝道,是孝道的落实。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文字并不多,要百分之百的做到。做不到,你就没有耐心,你有耐心,你才能做到。所以忍辱波罗蜜第三类的修法,孝道做到了。师道,师道佛是老师,老师教我们什么?老师教我们十善、三皈、众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不犯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不犯威仪就是做好样子给人看,不能做出坏样子给人看。我们做不善的样子给人看,就对不起众生,也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所以这不能不知道。所以要学十善业道。

《弟子规》下手,第一门课;第二门课,十善业道;第三门课,这才是三皈五戒、十戒、菩萨戒。菩萨戒里面最重要的,这从前李老师常常提示我们的,一年总会说个几次。我在台中住十年,听了几十遍,耳熟!遍数少了,你记不得,到时候我想想,那就不行了。时时刻刻要能提得起,那叫耳熟,不断重复,你不会讨厌,一年三百六十天,给你提个十次,你不会厌烦,十次,一个月才提一次。如果有个十年,那你就听了一百次,印象深刻了,时时刻刻你会想起。

《梵网菩萨戒经》上两句,「不作国贼,不谤国主」,这个我都讲得很详细。《璎珞菩萨戒经》,这个通常在家居士受的,六重二十八轻也有两句,「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国制就是国家的法律,包括这个地区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你到这个地方来一定要遵守,你跟这个地方的人才能和睦相处,大家才欢迎你、喜欢你。如果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做的事情都是违法的,违背了他们的法律,这就不是佛弟子,这就错了。

老师当年是苦口叮咛,让我们记在心里,我们一生无论在什么地方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会想到,不可以不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不能做违法的事情。现在有几个人知道?学经教的还有,学戒律的没有了,大家都认为戒律太难了,戒律做不到。经教的理论不错,听听欣赏欣赏,全都不能落实,佛法之衰就衰在此地。佛法的兴,戒律落实,佛法就兴;戒律废弛,佛法就灭了,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

你要是不持戒,你怎么能得到圆满?同满行海,你就满不了,你就成就不了。所以修法要有极大的耐心,你才能不退转。耐心怎么样训练?没有别的,亲近佛菩萨,不舍佛菩萨。就像小孩一样,二、三岁的小孩依靠父母,一下没有看见,他就著急了,「爸爸妈妈到哪里去了?」无论他在哪里去玩,玩得很快乐,他眼睛当中一定看到、一定听到他父母在旁边,他就觉得很安全,发现父母不在,他就恐慌。我们初学对於佛菩萨的依靠就要像这样。

佛菩萨在哪里?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菩萨所在的地方。我们怎么亲近?每天要读经,每天要学教,我不叫研究,我叫学,学是什么?我们读了,读懂的地方要做到,这叫学。以前章嘉大师告诉我,学教,当然这一部经,你不可能全做到,你也不可能全懂得,你懂一句就做一句,懂两句就做两句,你才会得利益。听经亦复如是,两个小时下来,你都能听懂吗?不见得,我这两小时当中,我听到一句,我听明白了,我很欢喜,我能把这一句做到,你这两小时没有白来,真得受用。一天能够听一句,能够落实一句,一年三百六十句,你怎么会不改变!

从哪里变?相貌变了,体质变了,命运变了,改造命运。「烦恼轻,智慧长」,你怎么会不快乐?一天得一句就有法喜;这一天一句都没有,这一天就白过了,这一天迷而不觉。迷而不觉,哪有不做错事情的道理?做错事情自己并不知道,别人知道也不会告诉你,为什么?面子问题,谁愿意告诉你?古时候真正会告诉你的,父母、老师,他有义务必须要告诉你;你对於父母、老师,那你只有听劝,你决定不能够反驳。同学之间都很难规过劝善,大家都学会做人,对你很客气,恭维你,过失绝不批评。所以改过自新要靠自己,常常反省。

反省就是找自己的毛病,实在找不到,读经。经是一面镜子,一读经,哪个地方我犯了,哪个地方我没有学到,就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像现在我们初学,我们念《弟子规》,早晚念一遍,早晨提醒自己,晚上反省,哪些我今天做到,哪些今天没做到,天天提醒,天天改进,一年的功夫应该可以全部落实。它里头这个句子,说实在话,也有很深的用意,总共三百六十句,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只要你学一句,一句三个字。你能真正把它落实,永恒不失,一年就是圆满,根扎下去了。然后你接著再学十善业,接著再学三皈、再学众戒,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忍辱波罗蜜的圆满。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接著我们一起学习「同满行海」里面第四个科目,精进波罗蜜。在大乘教里面佛给我们讲,世间法里头有三善根,那就说是所有一切世间的善法都从这个根生的,所以叫三善根。三善根就是不贪、不瞋、不痴,远离贪瞋痴,这就是不贪、不瞋、不痴,一切善法从这里生。翻过来,翻过来叫三毒,三毒就是贪瞋痴,所有一切世间的恶法都从这个根生的。所以三恶翻过来就是三善根,三恶叫三毒烦恼,反过来就是三善根。

他说菩萨善根只有一个,「菩萨唯一善根」,是什么?「精进」。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我们不能不知道。在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就代表这个意思,增长意思里头就含著精进,为什么?我们的智慧要天天增长,我们的德行要天天增长,我们的善根要天天增长,我们的福德要天天增长,教里面所讲的相好。天天增长就是天天进步,就是精进。

依什么才能增长?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剑代表智慧,慧剑!这就说明要依智慧才能够增长。智慧不开不能提升,智慧不开,前面三条做不到,布施、持戒、忍辱做不到,所以不能不依靠智慧。在《华严经》里面,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文殊菩萨手上拿的是宝剑,凡是拿剑的都是代表智慧,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必须要学菩萨,勤修善业。

如果我们心放逸,不肯勤修众善,你看看佛教导我们纲领的法门,佛法,佛法是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教化无量无边众生教的是什么?就这三句,这三句是总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我们要很认真努力去学习。断恶修善就是精进,对於这桩事情绝不松懈,认真努力去做。所以首先,你一定要晓得善恶的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要搞不清楚,实在说,现在这个世间搞颠倒的人太多,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所以现在修学困难在此地。

善恶标准在哪里?在经典里面。你不读经,你怎么能够辨别善恶?佛教给我们辨别善恶,第一部经就是《十善业道经》,简单明了,给我们说了十桩事情。什么是善?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善;什么是不善?身造杀生、偷盗、邪淫,这就不善。善不善的标准就给我们说出来了。言语,妄语是不善;两舌,挑拨是非,不善;恶口,说话很难听,态度横蛮凶悍,不善;绮语,花言巧语欺骗人,不善,口有四种不善。翻过来就是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起心动念,无论对人、对事、对物,对世法、对佛法,有贪心、瞋恚心,愚痴,不善;翻过来,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善。初学的标准。

入佛门的标准先把这个做到,然后再细细教你把境界向上提升,这是总的原则、总的方向、总的纲领,我们是不是遵守了?是不是做到了?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跟善相应?还是跟不善相应?我要能够断恶修善,这就是精进。我要是断善修恶,这就不是精进,实在说还是精进,叫反方向的精进。修善是向佛道精进,修不善是向饿鬼、地狱精进。

我讲精进有两方面,你看看现在这个世间人是向哪一个方向精进?诸佛菩萨一道精进,纯善无恶,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教导我们的,「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这法是什么法?所谓的是「念善」,这心善,「思惟善」,思想善,「观察善」,行为善。你看心善、思想善、行为善,后面还有一句话说,「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就能离一切世间苦,把离苦得乐的秘诀传授给我们。我们如果依教奉行,你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是离苦得乐。这个世间苦你受不受?不受,你在这个世间没有苦。我们也知道佛法常讲的「别业、共业」,共业里头有苦,别业里头没有苦。这就是谚语里面所谓,「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谁都不能代替谁。

佛菩萨对众生最大的恩德没有别的,就是教学。现在佛菩萨虽然不在了,他老人家教学的课本在,经典就是课本,经典就是教学的参考资料。佛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真正发心传持佛法的,这叫入室弟子。你要肩负弘法利生的使命,那你要认真学习,把你自己学习的心得,把你自己修行的经过,时时刻刻提供给大众做参考,与一切大众分享,这就叫教化众生,这就叫自利利他,这是精进。所以我们自己要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行?

不但是在现前这个时代,古代,甚至於释迦牟尼佛在世都不例外,我们很想努力学习,这条路顺不顺利?给诸位说,决定不顺利,坎坷、障碍太多!谚语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障碍?这个自己要清楚,内烦恼习气太重,这个烦恼习气,十恶: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慢,太严重了,这是真正的原因。其次外面的缘不好,我们外面的环境,几乎你所看的、所听的、所接触到的统统是不善的境界来引诱你,勾引你的贪瞋痴,引诱你去造杀盗淫,引诱你去造口业。内外交感,你能保得住自己吗?所以你的精进是往下三途,不是往上,这是非常非常可怕。

我们要怎么办?在这么一个环境当中能够保全自己,这要智慧,这要极大的耐心。换句话说,六波罗蜜统统都要做到,你才能够抗拒魔障。魔障有内有外,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外面诱惑,内里面烦恼习气。唯一的方法,头一个你要真正能放得下。前面我们讲了,不但你要放下你的执著、你的分别,还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对五欲六尘的享受,你才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放下所有一切不善,不善的不要去看,不善的不要去听,不善的不要去说,不善的不要放在心上,统统要能放得下,这是布施。

严持戒律,严持戒律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严格的要求自己务必天天要做到。这一天活在世间,活一天就要做一天,一天都不空过,这真精进,精进持戒。於一切法都能够忍受,顺境不生贪恋,逆境不生瞋恚。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保持著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你就生智慧不生烦恼。你得要真干才行。

我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现在就是深深感觉到幸运,在这个世间八十年,我能够顺利通过,基础是童年时候得力於父母的教诲。我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十岁以前,家教,我们是生长在农村,父母、老人、长辈的教诲给我们做了好样子,知道孝亲尊师。接触佛法之后,得力於三位老师,这个诸位都知道,你们在十楼讲堂里面看到的,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离开老师之后,得力於韩馆长三十年如一日的护持。我把老师所教给我的东西落实了,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我的工作就是讲经教学,没有其他工作,一生过著单纯的生活。

外面说我这个影响力很大,我自己没有想影响别人,处处我都是回避。影响力怎么造成?你问我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没这个念头。如果有这个念头是攀缘心,清净心里头决定没有这个念头。我跟诸位说过,我至少四十年没有看电视,这放下了,电视、电影、广播、歌舞,甚至於报纸、杂志全放下了,你才能得清净心。就是说,所有一切的染污,你要懂得尽量的回避,不要去接触它。你要是常常接触它,你怎么能不受它的染污?一定要知道培养自己的善念、善思惟、善行、善根,懂得这个培养,精进不懈,你才能够得圆满。圆满一定要记住一道,在事相上念念不舍,叫勇猛精进,在心地上痕迹都不著,这就圆满;心里还著相不是圆满,没有做到圆满。法身菩萨的圆满是心里头不著相,事上做得比哪个人都认真,比哪个人做得都圆满,没有一点缺陷。

第五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里头在初学的人说一定要离开聚落。聚落是什么?村庄,人烟稠密之处,现在讲都会。为什么?你住在人多的地方,你不能不受干扰。我们常讲:人多口杂。古德说得好,「识人多处是非多」,你接触的人太多了,认识的人太多了,是非就多了,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

为什么古时候这个修行人要选择在深山里面?从山脚爬到山上,有的时候要走三天,你才能走得上去。换句话说,不是真正必需,谁愿意找这么长的时间爬到山顶上去看个出家人。所以才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说三宝殿要是进去的话,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你要走路,从山下走上去走三天。这什么原因?实在讲这是佛教的,佛知道要真正修清净心,一定要有清净环境能够帮助你得清净,所以选择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

这个地方叫寂静处,梵语称为兰若,兰若是梵语,意思就是清净的地方,绝不选择在都会。可是都会里面有的时候也建讲堂,下院,就是寺庙里面附属的机构。建这干什么?讲经。法师讲经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在山上就很不方便,你在山上讲经谁去听?往返都好几天,这不可能去听。所以讲经的讲堂一定建在都市里面。道场里面派法师下来讲经,报施主恩,施主供养道场,这出家人要回报,回报就是教学。这个法师下来讲一部经,这一部经讲圆满了他回去,再派一个法师讲第二部经,报恩。古时候的制度非常好。

现在没有了,现在寺院庵堂都变成观光旅游点。住在里面的出家人,唯恐游客不多,交通不太方便,现在还开了公路,汽车可以开进去,甚至於还有缆车,登山太方便,都变成旅游观光区了。能不能修行?不能了,每天接待客人精疲力倦,你想想看还有什么时间去学教?去读经?没有了。可是观光旅游确实给道场带来可观的收入,财得到了,道丧失了,这两下一相比较,得不偿失。道重要,道能够了生死,能够出三界;钱再多没有用处,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禅定波罗蜜是佛法修学的枢纽,你看看在这个教学纲领里面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法的终极目标是开智慧。智慧从哪里开?智慧从定开的。定就是清净心,心不清净生烦恼,不生智慧;心清净不生烦恼,生智慧。所以你不放下执著,你不放下分别,你的心生烦恼不生智慧。如果要心生智慧不生烦恼,你一定要把生智慧的障碍除掉,障碍是什么?总的来说,执著、分别,你要把这个舍掉。

因此,佛家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总而言之,全都是修的禅定,只是修禅定的方法不一样、仪式不一样,目的全相同。我们修净土宗,我们采取持名念佛,我们修什么?《弥陀经》上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你想想看,念佛修的是什么?定慧,不是别的,这不能不知道。佛在《大集经》上说的尤其是好,「持名念佛」,佛说这是「无上深妙禅」,无上深妙禅是持名念佛。所以禅是佛法修学的枢纽。

因戒得定,前面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统统属於戒,把戒展开详细说,说了四种,这四种都是戒。你要想得定,前面这四种你一定要修,你才能得禅定,也就是你才能得清净心。我们今天念佛,很多同修说我念了不少年,功夫不得力,不要说一心不乱没得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什么原因?你现在懂得了,前面四条你没做到。所以你念佛,没错,这个法门确实是无上深妙禅,但是你功夫不得力,原因不是别的,前面四条没做到,这个很重要。换句话说,《弟子规》、十善业道、三皈众戒,你都没有认真去学习,所以功夫不得力!天天诵经、研教、念佛,还是禁不起外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眼见耳闻还是会动心,还是会生起贪瞋痴慢,还会生起妄想分别执著,原因在这个地方,不能不知道。

所以得清净心,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那就是第六条,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智慧,智慧现前的现象是什么?给诸位说,不生烦恼。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拜见五祖的时候,他跟五祖说,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跟五祖讲,五祖听了笑笑不说话,那个用意很深。我们如果见了祖师大德,一定是跟他讲: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怎么会一样?他不生烦恼生智慧,说明什么?说明他的心清净,他的心没有污染。

凡是智慧现前的人,他的现象第一个好学,你从这里去体会,好学的人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决定不好学,这是很粗浅的一个现象。好学的人,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欢亲近善知识,一定是求法无厌。像释迦牟尼佛、孔老夫子「学不厌、教不倦」,喜欢教别人,有别人来向他请教,他一定非常欢喜详详细细给人家解答,破除别人的疑惑,一定的现象。我们今天希望我们得清净心,希望我们开智慧。你真的希望你开智慧,你就要懂得好学。《庄严经》里面所讲的「乐法」,你对於修学佛法生大欢喜心,亲近善知识,依止不舍,你依靠他,不愿意离开他,跟他学习。

在一般的状况之下,什么时候离开善知识?在时间上来讲,每个人不定,有人一生不离开,一直到老师过世,他才离开;有些人跟老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定。永嘉禅师他也是六祖的学生,跟六祖多久?大概时间是最短的,一天。所以他是六祖会下有名的叫「一宿觉」,在曹溪只住了一晚上。本来六祖跟他讲开示,他当下就大彻大悟,悟了之后他就要走,就离开了。六祖说:你去得太快了,留一晚上。第二天走的,这是时间最短的。没有到大彻大悟不会离开。

可是有一些大彻大悟之后,还不离开老师,那是什么?报师恩,留在老师身边替老师做助教,这个因缘不离开。如果自己在他方,别的地方有法缘,一般老师一定会劝他,你到那边去,在那边住持道场教化一方,这是报佛恩、报师恩,这是占多数的。所以这叫什么?出师,我们现在的话叫毕业。毕业的标准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讲的,执著没有了,彻底放下了,分别也没有了,起心动念也放下,这样的条件才能够出师;没有达到这个条件不能离开老师。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还会起心动念都不能离开老师,古时候教学是这样的标准。

不像现在念佛学院三年、四年毕业了,其实毕业出去之后依旧是凡夫,为什么?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一样也没放下,所学的是佛学常识。这个我们李老师常常讲,他来学的是佛学,我们听到这没错,李老师把话翻过来说你就懂得了。我们今天是学佛,学佛要像佛;他是搞佛学,佛学就变成世间法的一种学问,好像大学里面一个科系,佛学,佛学系,不是学佛。学佛那是学佛、学菩萨、学圣人、学贤人学得要像,学佛跟佛学两回事。所以佛学院实实在在讲,中国古德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照我们真正学佛想成就的话来说,这佛学院的名字要颠倒,不能叫佛学院,叫学佛院就对了,到这里来是学佛的,不一样!

我们今天到底是学佛还是佛学?不可以把佛学当作学佛,那错了,两回事情。我们跟老师多年,老师教的学生也不少,可是这里面绝大多数是佛学;学佛的是少数里头又少数,少数人是真干,信受奉行。大多数是学,后头「信受奉行」这四个字没有,那就是佛学。如果具足信受奉行,他是学佛,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真正学佛毕业了,学佛毕业也就是开悟了,开悟之后怎么样?要向上提升。开悟是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之后,你还要去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怎么个学法?广学多闻,出去参学。善财童子,《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文殊菩萨是他的老师,他在文殊菩萨那里成就了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他做到了,老师叫他出去参学。

参学学什么?学无所不知,在老师会下成就的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叫般若无知。无知是一切智的根本,先成就无知,无知是心清净到极处,起作用生智慧。在哪里起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你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五十三参。你到这个里头去历练,历事炼心,让你的智慧圆圆满满的显露出来起作用了。所以《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实智,真实智慧,后得智叫做权智,善巧方便。这样你的般若智慧才圆满。

我们方老师对《华严经》这种教学法佩服到五体投地,他说佛法讲智慧不是关著门在家讲的,是教你到社会各个不同阶层里面去观察、去考察,他说这是真实智慧。你有实智就是有清净心、有平等心、有真诚心,你学得非常快,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就没有疑惑。所以这叫「遍历诸佛菩萨听法无厌」,求法无倦,不疲不厌去求法、去听法,成就圆满,六波罗蜜这样才圆满。每一尊佛都是这样修的,都是这么成就的,我们要不依照这个方法修学,你怎么会成就?所以这桩事情不能不懂,不能不学。

我们这一句「同满行海,是同因也」,这一句我们用了四个小时,多不多?不算多,因为太重要了。我们要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方法,我们这一生肯定会空过。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