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七讲)  2006/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7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出家受戒第二首: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僧伽蓝者,此云众园,众有六和法,则事理一味,故无诤也」。这段开示很简单,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要正确的了解僧的意思,现在这个僧伽,原来是『僧伽蓝』,简称僧伽,也称僧。在社会一般大众看到这个僧以为就指的是出家人,现在已经成为习惯,也就可以这样说,这在中国社会里面。实际上在梵文的意思,不是专指出家人,它指的是团体,这是团体。不过这个团体跟一般团体不太一样,为什么?一定要每个成员都要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才称之为僧团。

所以「僧伽蓝」就是僧团所在处,蓝是所在处,我们现在称之为道场,照原意翻,翻作众园。你看这个字,它不是精舍,不是寺院庵堂,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教学,没有任何建筑,都是在树下、在水边,佛在那个地方坐下来,四众同学围绕著释迦牟尼佛,我们讲席地而坐,还铺个席,那个时候没有席。诸位要知道,现在出家人,我们中国人称为具,现在用在什么?用在拜佛的时候,铺在下面垫起来,以前那个就是无论在什么地方坐下来,那个就是铺在下面,是一块布铺在下面,都是坐在地下,听佛陀说法,也就是听老师的教学,所以他没有房舍,也没有桌椅。僧园完全描绘出当年世尊教学的状况。在哪个地方开始教学,这个地方就叫做僧伽蓝。

重要的,这僧伽蓝我们也称为僧团,是团体,凡是僧这个意思,本义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团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四个人以上在一起聚会,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就是僧团,不分在家出家。在家,如果你家里四个人,四个人以上;现在也常常能看得到,夫妻两个,有一儿一女,就四个人。四个人如果修六和敬,这个家庭是僧团。最重要的就是六和法,所以众有六和法。六和法里面有事有理,第一条是理,「见和同解」,这一条是理。世尊当年在世的僧团,佛对大众的要求,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分别执著,这妄想不必谈了,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对人对事对物都没有分别、都没有执著,这就和睦。

这不和的起因是什么?个人有个人的意见,个人有个人的想法、看法,那彼此不同,这就是不和的根本因素。为什么不和?我的意见跟你不一样,我的看法、想法跟你不一样,你跟我不一样,彼此互相不相让,谁都不愿意屈服,为什么我要听你的?为什么你要听我的?所以佛的方法真是高等的智慧处理这个问题,我们把成见统统放下,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团体和睦。人能够放下分别执著,真的是诸佛加持,诸佛对一切众生无时无刻不加持,问题是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是抗拒了,你不接受。佛虽然加持,加不上,你没法子接受;如果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个障碍就没有了。

佛的加持是什么?是自性的智慧德相,就是《华严》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是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变成苦恼的众生。佛眼睛里看到,你本来是佛,你现在还是佛,你并没有改变,所以佛对众生尊敬,众生对佛不尊敬,佛对众生尊敬,为什么?佛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事实真相。

你是一尊佛,跟一切诸佛根本没有两样,差别在哪里?你现在无端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真的,马鸣菩萨《起信论》上说得好,「本觉本有」,你现在跟一切诸佛如来智慧德相(德能相好),在不在?在,你一点都没有失掉,只是你自己无端起了这些烦恼障碍,把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变质了,变质,变成你现在这个样子。所以佛看众生称「可怜悯者」,真正是可怜。如果你没有如来智慧德相,你现在成这个样子,那佛不可以说你可怜。说你可怜,那佛这个话说不过去,那变成讽刺了。是你跟他完全一样,你现在迷惑颠倒。所以古人有比喻,凡夫像喝酒喝醉了,你本来跟正常人完全相同,酒醉之后发酒疯,胡言乱语,所有威仪都没有,是这么一个意思。

所以佛教人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执著,我们中国人讲,放下成见。人人都放下成见,这个世界就太平,就没有争执,自然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是事实真相。起了分别执著,把真相就变成了妄相,变成了幻相,就是假相不是真相。真假是一不是二,你觉悟了,假就是真;迷了,真就是假,真假不二。所以佛这种教法,高明到极处,让跟随的大众没有话说,一点私心没有,一丝毫偏爱也没有,决定是平等。

可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谁肯放得下?在当时世尊僧团里面,你想加入他的僧团,你要是不放下,这僧团你进不去,你一定要放下。没有完全放下,不要紧,先放下我执,慢慢一步一步的放,放下身见,边见就是我们今天讲偏见,成见,这五种见惑里面,见取见、戒取见就是我们今天讲成见;成见有两种,一种是对因的成见,一种是对於果的成见。最后一个是邪见,一切不正,违背事实真相的那些见解都属於邪见,不是正知正见,你首先把这个放下。

这个放下,在小乘就是初果,初入佛门,佛看得很清楚,你是真想学还是假想学。真想学,你真想放下,他教你。在教你,你在学习过程当中,叫初果向,你没有达到初果,但是你向初果的方向迈进。初果好比是一年级,你是一年级的预备班,这才能入门,大乘里面叫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跟小乘初果是一样的,没有达到初果,慢慢学,也是这么一个方向、这么一个目标。但是大乘比小乘聪明,这是真的,小乘人执著比较重,大乘悟性比较高,听了之后,他就懂了,他慢慢的放下,一步一步的放,不是一下就放掉!

你看这经上跟我们说的,见惑放下了,我们讲的是成见、见解放下,没有了,放下,初果,这就正式成为僧团里面的一员。然后再放下错误的思想,见惑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是贪瞋痴慢疑这五个,这五个是错误的思想。世间人怀疑,哪有这么多怀疑?根本没有,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你疑什么?《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疑什么?身心世界,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还疑什么?

我们众生的疑心,疑心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下头就是疑。这总共三界八十一品,三界九地,每一地九品。三界九地,所以有八十一品(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九地。你放下最前面的六品,你就证到二果,就是贪瞋痴慢疑严重的没有了,轻微的还有;重的没有了,轻的还有,这二果,二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又放下一些,三年级就不到这个世间来,三果圣人,到哪里去修行?到四禅天,四禅天里面有一个五不还天,四禅天有九层,前面四层是凡夫天,上面五层,圣人,三果圣人,他们在那里修行。到最后这个错误的思想(就是贪瞋痴慢疑)真的断掉,他还有习气,习气没有关系,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超越六道,我们晓得六道外面还有四个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他就到声闻,到这个法界去。习气断掉,就是见思烦恼的习气,见解思想习气没有了,那他又提升一层,跟缘觉、跟菩萨相应。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他就是等同缘觉;如果发菩提心,那他就是菩萨,逐渐逐渐往上提升。

我们今天的烦恼习气很多,自己要警觉,希望一年比一年轻。叫你断,那是不可能,断了,你就成佛、成菩萨,真的菩萨不是假菩萨。假菩萨,那是有名无实的,那都有罪过,为什么?你不是菩萨,冒充菩萨,你说你有没有罪?这从前我们老师给我们讲,不是菩萨称菩萨,冒充,冒充菩萨;就好像我们世间人,他不是王子,他冒充王子,从前皇帝的皇子,他不是皇子,冒充,这犯法,名实要相符。可是世间人称菩萨也有个好处,好处在哪里?你听一声菩萨,我要真做菩萨,能够给你一个警觉心。因你真想做菩萨,常常让人家叫著你,是提醒你,到最后不知不觉你真成菩萨了,这个可以。所以佛法里头通情达理。可是你并不想做菩萨,要菩萨的名,并不是真干,不能断烦恼,也没有想到我要断烦恼,也没有想到我要改坏习气、坏毛病,那你完全是冒充的,那就有罪过,名实要相符、要相应。

你看看蕅益大师,受了戒之后,他为什么要去退戒?这是给我们后人做榜样,你做不到!你做不到,那你称比丘,这是欺骗人,这叫什么?这叫妄语,骗人。所以受了戒之后,退比丘戒。沙弥戒他能做到,所以他老人家一生称菩萨戒沙弥。他真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人是菩萨,在家也是菩萨。所以僧团不分在家、出家。

在家居士建立道场,像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所提倡的小型念佛堂,人数不超过二十个人,好!多清净。二十个人的生活容易维持,尤其念佛念到一定的功夫,心定。譬如说你念佛堂,念佛堂不要让人常常流动,这个不好,这很难成就。念佛堂的人是固定的,你看世尊当年在世,跟他的学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固定的。远公大师,这是东晋时候,《无量寿经》翻译出来,那个时候《观经》《弥陀经》还都没有翻,净宗最早翻的经就是《无量寿经》,他看到欢喜,依教修行。在江西庐山邀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发心在那里依照《无量寿经》修行,读诵、讲解、研究、念佛,一部经,这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百二十三个人各个往生,这真了不起。

志愿不同,不收。你到我们这里来参观,我们接待你;你想加入我们这个,不收。你看当时谢灵运,这在历史上都很有名的文学家,想入会,我们远公大师拒绝,拒绝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文人,文人的习气没有放下,喜欢做诗、喜欢做文章,这个习气没有放下。什么样习气统统都要放下,你带著这些习气,你会影响别人修行,也就是说你不能专,你会杂,不要他。陶渊明很有德行,远公是很欢迎他来参加,他不来参加,他没有参加。接纳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来的。所以专修的道场是各个都有成就。

我们在过去看到最小的道场,觉明妙行菩萨,这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他透出的消息,他在极乐世界的名字是这么一个名字。他在往生之前,他的道场只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在一起修行,各个成就。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是真正六和敬的道场。世界上有这么一个道场出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功德不可思议。到处跑,心是散乱,很难定下来。

如果诸位是学经教,学的将来弘法利生,我昨天在答覆问题时跟诸位说过,你们问我什么时候办佛学院?我的佛学院办了很多年,那你们都看不出来。这么多年来,讲的这些经论也有几十种,现在留下的录音带、录影带、光碟,这都是教材,你真的想学,你选择哪一种你喜欢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有成就。是不是能真有成就?德行第一,如果没有德行的基础,你的成就不真实。为什么?将来一旦接触社会,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这种烦恼习气会起现行,会把你所修学的功德都破坏了,这不能不防止,德行占第一。

这个事情非常困难,你们看《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给我们做了这个示现,十世持戒精严,严持戒律十世,不是一生,十世。十世修行的功德,那个大福报现前,国师,皇上的老师,不是一世、二世,十世修得的。做了国师,今天我们所说的是佛教界的领袖,皇上送他一张沈香宝座,我们讲太师椅,这太师椅是沈香雕成的,那就非常名贵。他接受之后,傲慢的念头就现前,觉得什么?这皇帝对我的恩遇,自己感觉得非常光荣、非常荣耀,这天下出家人哪个也比不上我。

这个念头一生,护法神就走了。护法神是护你的道德,你现在道德有亏,你怎么会有傲慢的念头起来?护法神走了之后,他的冤亲债主找上身来,得了一个人面疮,什么样医生都没有法子治疗,几乎送了命。到底是根基深厚,佛菩萨照顾他,所以迦诺迦尊者(这是阿罗汉)帮助他,救了他的命,跟他的冤亲债主调解,冤亲债主也同意接受,超度了他,他这个病就好了。你就晓得道德不能有丝毫亏欠。我们今天没有学过这些东西,你要是学经教,经教都是不踏实,好像盖房子盖在沙地上,没有地基,这诸位不能不懂。

经教可以学,同时扎根,根在哪里扎?就是我常常跟诸位说的,《弟子规》《十善业道》《沙弥律仪》百分之百的落实,还要常常去读《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这是印光大师教我们的,这三样东西,因果教育、德行都在其中。所以伦理、道德、因果,经教是宗教,四种教育同时学习,根要扎得稳固,这一生才能成就。无论是顺境是逆境不受影响。你会用心,那就是「净行品」「净行品」学了之后,无论顺境逆境,你能转境界,《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所以这是基本的观念,比什么都重要!然后决定遵守戒律,就是守规矩。

六和敬里面第二条「戒和同修」,那也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佛的戒律教诫我们要遵守,十善要遵守、五戒要遵守、三皈要遵守。如果你要是做菩萨,菩萨戒要遵守。菩萨戒是有两种:一种是《璎珞经》的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一种是《梵网》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通常一般在家居士都是受璎珞戒,条文少,出家众一定是受梵网菩萨戒。你要真正做,学了之后一条一条的去学,认真,决定认真干,名符其实。

戒律,我在初学的时候,老师教我重实质不重形式,这章嘉大师教我的。实质是什么?你学,学了就要做到,譬如十善业道,不杀生我这一条做到,这一条你就得了,你就得戒;不偷盗,这一条我学到,我做到了,这一条你也得到,得戒!如果你在形式上受了,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老人家跟我讲「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非常有道理。因为有很多人没有这个缘分,没有接触到这些出家众,没有地方去受戒,但是他都做到,佛统统承认。我们世间人不承认,佛承认。

世间人承认什么?你受戒,你有戒牒,你有证书,他承认这个东西;你自己有没有做到,他不管你。所以诸佛菩萨、天龙鬼神他重实质不重形式,你那个戒牒、那个皈依证,他们不在乎这个,他们在乎你是不是真做到?我没有皈依证,我没有戒牒,可是觉正净我做到,真正是起心动念都会向这个方向目标努力去学习,「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你这三皈做到,不必用皈依证,真正皈依三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出家不淫欲,在家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做到,五戒全了,佛菩萨承认,龙天善神承认,他尊敬你,他拥护你。所以重实质不重形式。

除这个之外,国家的法律要不要守?要,都属於戒律。社会上一般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要不要遵守?要。诸位要知道,别人不遵守是他的事情,我要遵守。五伦的关系要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一定从我自己本身就做到。要求的原则,中国传统教学里头,儒家所讲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与这个不违背,统统属於戒律。像我们道场、寺院庵堂都有它的规矩。在一般寺院庵堂里常住公约,大家开会制定的生活的规范,你必须要遵守,不可以违背。所以修六和敬的这个僧团,人要不要去管?不会,各个都是好人,他不会违规、不会犯法。佛定的这个法他不会犯,国家定的,社会上一般的习俗,他统统都不会违犯。这是在第二条里头持戒,戒和同修。

下面这就变成事相,就应在日常生活当中,「身和同住」。我们这二十个人,我们今天就采取印光大师的教诲,人多就复杂,复杂,你的心就乱,心不清净。譬如这二十个人,我们这里头有一个、二个往生,往生就空出两个名额出来,可以再补充两个人,永远维持二十个人,只可以少,不要多,这是真正如法的道场。

学教,我昨天介绍大家,我们依阿弥陀佛为老师,我们学《无量寿经》、学《阿弥陀经》,专修,一生都不改变。你天天跟大家讲解,我们二十个同学,每天讲,一遍一遍讲,遍遍不一样,愈讲愈有味道,愈讲愈深、愈讲愈广,经典义理深广无尽,这样你才能真生欢喜心。你看《无量寿经》,我过去讲过十一遍,第十一遍没讲完,我还会找时间继续讲。《华严经》,照我现前这个讲法,用的时间太多,细讲大家得利益。所以我说初会是细讲,二会也是细讲的,二会是十信,十信要细讲;三会之后,我们只讲大意,就不要细讲。这样子我估计,我们《华严经》五年可以圆满,我估计也就是说,还要用三、四千个小时,差不多五年,顶多七年,不会超过七年,这部经可以圆满,我估计是六千个小时到七千个小时,这已经很难得。如果以后我这个寿命还有的话,我是很希望把我们「净土五经」再讲一遍;再有时间,我会把《法华经》讲一遍、《楞严经》讲一遍,大概就差不多。我一生就干这事情,除这个事情之外,没有第二桩事情。

如果将来有缘,我能够回到中国,所谓落叶归根,我向国家要求的就是小道场,二十个人。那个小道场采取远公大师的规矩,结界,我们活动有范围,不离开界线。慧远大师是以虎溪为界,客人来访问,送客不出虎溪,那有小桥,到那里就为止。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我们要能理解、要能效法,把它落实。这样我们二十个人在一块共修,好,一方面学教,一方面念佛。心会定下来,心定下来之后,身心健康,饮食会减少,这个诸位常常听经,应该懂得,为什么会减少?妄念少了,妄想分别执著少了,你消耗少了。妄念少了之后,一天一餐好!二十个人在一块修行,身心清净,第一年吃三餐,第二年晚餐就可以不要,第三年早餐可以不要。三年之后,日中一食决定做得到。我自己做过多年,很清楚。但是始终没有这种机会,要是有一个机会,我们有这么一个小道场,结界安居,没有一个不成就。

「身同住,口无诤」,口里念佛、诵经,哪里还会有争论?决定没有。「意和同悦」,法喜充满。「利和同均」,这个利和同均,物质生活是平等的,没有哪个是优越的,饮食起居完全平等。所以过去这个共产党的朋友接触我,佛教三千年前就提倡共产,利和同均就是共产,所以它在佛门里面行了这么多年。佛门是属於共产制度,没有私人的财物,一切都是共同。佛祖给我们立的这些规矩,我们能够依教奉行,这是名符其实的僧团。现在虽然有精舍,或者是有寺院庵堂,也要照著这个规矩去做。

无争,冲突就没有。今天全世界多少人在想怎样能够化解冲突?冲突就争论!无争,你想想看还有冲突、还有对立、还有矛盾吗?全都没有!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才能百分之百的落实,真正做到了圆满。同学们在此地特别要注意,就是「僧伽蓝」这个名称是一个六和敬的团体,它不分在家出家,四个人以上。在从前住小茅蓬,四、五个人住小茅蓬修六和敬,它也是名符其实的道场,僧团,必定能够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首偈下面意思还没有说,现在时间到了,下个钟点我们再跟诸位学习后面两句。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出家受戒」的第二愿: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僧伽蓝』意思诸位懂得了,所以它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只要是四个人以上的团体修六和敬,都称之为僧团。我们在三皈依里面,「皈依僧,众中尊」,在传授三皈,我们讲得很清楚,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个出家人;如果说皈依某个出家人,那就错了,完全错了,是皈依僧团,这个僧就是代表僧团。为什么僧团是众中尊?那个众就是团体,所有一切的团体。那这社会就太多,家庭也算是个团体,最小、最基本的一个团体,公司行号也是团体,一切团体里面,这个僧团是最值得人尊敬的。这僧团不一定是出家人,就是什么?修六和敬的团体。不论是在家、出家,也不论是你搞什么行业,甚至於你的家庭所有成员都修六和敬,依照佛陀的指导,都修六和敬,这个僧团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你说值不值得人尊敬?是这么个道理。

如果你这个团体成员不和,谁尊敬你?没有人尊敬你。说来说去,说到最后还是和睦。今天中国提倡的和谐社会,六和敬就是和谐社会,每个团体都能够修六和敬,都能够落实和谐,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每个人确确实实真菩萨不是假菩萨。菩萨是人,他不是神仙,觉悟的人,修六和敬的人,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的人,这个人叫菩萨。所以菩萨不是神仙。

出家,出家当然他就进入僧团。入僧团,入僧伽蓝就是入僧团,我们现在一般讲你入寺庙,实在讲入寺院,不可以讲寺庙,那庙跟寺不相同。庙是祭祀鬼神的地方,称庙;寺院是佛弟子修学的场所,叫僧伽蓝,修学的场所,所以它跟庙完全不相同。现在寺跟庙连起来之后,让人就迷惑了,寺跟庙画等号,这是错误,这就把佛陀教育贬低成迷信的宗教。所以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社会上他们搞不清楚,我们学佛同学再搞不清楚,那就错了,我们一定辨别的清清楚楚。

入寺院,这个愿就生起来,『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你看这个愿后面这两句,僧伽蓝里面干些什么?学校。所以我接触佛法之后,我就了解它是教育,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儒家就是孔子的教育。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他四十九年天天讲经教学,没有建学校,可是天天上课,在哪里上课?在野外上课。以后我们建学校,寺院庵堂是学校,里头要「演说种种,无乖诤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整个佛法,现在编集成一套《大藏经》《大藏经》里头,没有一部经是教人争执的,没有,真正是无乖诤法。乖是违背,佛所教的绝对不违背性德。你们想想看,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不违背性德。

性德在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决定不违背本性本善,这是无乖。落实在实际上,对人对事对物决定没有争。你看菩萨所修的六个条目,布施,舍,哪里会争?持戒,守规矩,忍辱更是无争。所以世尊一生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教什么?就是教无乖诤法,决定不违背性德,不违背伦理,不违背道德,不违背因果,於人无争,於世无争,於一切万物无争,这就是佛法。

道场里面,僧团里面,天天在演说,演是什么?做出来了,是表演。六和敬,人人都做到,不是在那里说说,十善业道统统做到,沙弥律仪,在过去比丘戒、菩萨戒,没有一条他没做到的。所以我说这圣人,他做到了,他才说,这老师,他做到了;学生是贤人,听了之后各个也做到,真正叫学佛,各个学得都很像佛。下面一条是「诣大小师」,大师是老师、是佛,小师是佛的学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小师,他做到了。大师是做到之后就说到,小师是学了之后就真做到。

我们学了「净行品」,如果遇到有人问,这佛教究竟讲的是什么?这八个字解答就非常完善,佛教所讲的「演说种种,无乖诤法」。不但有言教,他有身教,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确确实实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佛法里面讲的是「人天师范」。佛是人天师范,佛弟子也是人天师范。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想一想,我这个念头,我这个说法,我这个做法,可不可以给天下人做榜样?这个念头就叫做觉。古德常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想一想,可不可以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

一切众生里头,包括鬼神、包括天人。没有人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有鬼神。儒家讲「慎独」,没有人看到的,你还是很谨慎,还是很守规矩,不敢放逸,不敢随便。不是说没有人看到,我可以随便一下,放松一下,不可以。古时候人修行这样的谨慎。你看《弟子规》里面,最重要的纲目,「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你看看那个谨慎在孝弟下面,排在第三位,你说重不重要?做人一生要谨慎,谨慎就是小心认真,不敢放逸、不敢随便、不敢马虎。不管人见到不见到,见不到都是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德行、学问、道业都是从这个基础上成就的。

所以现在道场不管大小,人众不论多少,最小的道场,佛给我们说的四个人以上;没有四个人,三个人也是一众,我们中国是三个人叫众,所以众的写法是三个人。每天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研究讨论,决定不能避免!讲经说教,三个人可以轮流。如果三个,一个是老师,两个是学生,老师天天教,学生要复讲,学生要提出学习的心得报告,另外一个同学听,老师也在听,生活在一起。对自己来讲,那就是《论语》上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法喜充满;对大众一起在一块学习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无论这个道场住三个人、五个人,乃至於到二十个人,都是从各方来的,我们聚会在一起,志同道合,怎么会不快乐?

我们这个道场有职员、有义工、有一般的大众,聚会在这个地方,共同在一起学习,不亦乐乎。为什么会冲突?没有演说无乖诤法。这个事情,好像我出家的第二年还是第三年,就是出家二、三年的时候。有一年农历年过年,我到高雄去参学,住在左营的兴隆寺,这是一个比丘尼的道场,天乙法师住持。我们也算是师兄弟,他接待我。我在那里住三天,就给他们讲了三天,一天两个小时,给他们讲了三天。他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他待人很厚道,照顾都很完善。他好像是有五个道场,也是南北奔波,五个道场,也很辛苦。他问我,我对人这么好,为什么留不住人?人在那里住个二、三个月,他要走了,为什么留不住人?为什么古时候那些道场住众,那个师父赶都赶不走?问我这什么原因?当时我就告诉他,我说人到这个地方来,他是要来求道的,古时候道场真的有道有学,那是很吸引人的。用现在的话说,满足他的求知欲,满足他的精神生活,他怎么会轻易离开?老和尚就是用种种手段逼迫他,他也不离开。

《禅林宝训》里面,我们读到的。老和尚对他没有好脸色,一点都不客气,赶他走,不走。是出去了,上课的时候讲经,他在门外听,讲堂他不能进去,他在门外;下课,他就溜走了。老和尚知道他真用功,真干。有一天老和尚遇到,正在洗脚,洗完之后,把脚盆的水往他身上一泼,他也不生气,还是不肯走。过了几天,老和尚传法,他让位,传法传给谁?把那个人找来,就传给他。这大众才晓得,老和尚对他完全是考试,看看他是不是真有德行、真能忍辱、真正到无乖诤。这是法器,他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说他几句,早就溜之大吉。《禅林宝训》上记载的。换句话说,这个老师要看重你的话,对你就没有好颜色。为什么?锻炼你,成就你。如果不想成就你,看到你没有成就,跟大众在一起修就好,老和尚会对你很客气。

我们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老师对同学就是这样的,他真正看中了,有打有骂,没有好脸色;他觉得这个学生将来不能成就,对他很客气。我那时初学,接触佛法很浅,对这事情不懂。老师告诉我,跟我解释,肯接受的,打他、骂他都不走的,这个人将来有成就,应该要成就他。那个说几句脸就红了,就不能受,不能再说,客客气气,为什么?不要跟他结冤仇。我听了之后恍然大悟,才明了!对待每个人真的是有分寸,能成就的成就他,不能成就的,客气,决不结冤仇,好聚好散,不要得罪人。老师在课堂里头这种态度对学生,都是教导我们。

我们离开老师,踏进这社会,尤其从事於讲经教学的工作,又没有固定的道场,流动性很大,接触的人很多,这个教育就很有受用。守住一个原则,对任何人都是客气、谦虚、忍让,决定不跟人结怨。纵然受了屈辱,一定要懂得忍耐,要知道三世因果。我对他好,他还要冤枉我、还要毁谤我,甚至於还想方法来陷害我,我要晓得那是过去生中,我一定对他不好,这一生当中遇到就报复过来。这种报复应当接受,不再有怨恨,这帐就了了、就结了!来世再碰到就是好朋友了,过节没有了。如果受不了委屈,你还是有怨恨心,还有报复心,这个就麻烦大了。来生我会报复他,我比他强的时候,一定欺负他,他比我强的时候,一定欺负我,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报,绝对不是报得恰好,一定会过分一些,一世比一世过分,到最后那就非常凄惨,这不能不知道。

所以真正明理的人,受再大的委屈,再大的伤害,也不会有瞋恚心。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在作菩萨的时候,没有成佛之前,修忍辱波罗蜜,那个时候号称叫忍辱仙人,那是菩萨,忍辱仙人。你看看遇到歌利王,那真是无缘无故,歌利王发脾气把他杀掉,还不是让他好死,凌迟处死,就用小刀身上割肉,一块一块的割,把他割死。忍辱仙人真的是受冤枉,这么大的伤害,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而且还发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他经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波罗蜜圆满,所以他不恨他,还感激他,就是说,我是不是真的忍辱波罗蜜到家?如果遇到这个环境还有一念怨恨,忍辱波罗蜜还没到家,还要修。他把歌利王看作老师来考试,来考他,他这一关通过了,六波罗蜜这一度圆满了。

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的后身就是憍陈如尊者。菩萨说话算话,成佛第一个度憍陈如,在鹿野苑为这五个人说法。这僧团刚刚建立,一个人带五个人,一个老师,五个学生,为他们讲经说法,憍陈如第一个开悟,证阿罗汉果。这是世范,给我们做样子。我们学佛,那不能不在这个地方学。受一点点委屈,心里就难过,这是凡夫,一点功夫都没有。这个功夫是慢慢提升,特别是在人事环境当中去磨炼,磨到像忍辱仙人一样,你确实一点过失都没有,人家一刀一刀把你割死,你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你还会感恩,那你距离成佛不远。

你听到这个会觉得成佛真难、真不容易!是的,凡夫看起来真难,不容易,为什么原因?坚固的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忍辱仙人为什么做得那么自在?无我,《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说,你来伤害他,他把身体放下,这身体不是我,身体好像是我们一件衣服一样,衣服损坏有什么关系,再换一件。这个身体你要就给你,立刻就换一件。再换,一定比这个殊胜,为什么?功德、智慧节节向上提升,所以愈换愈好。舍罗汉身得菩萨身,舍菩萨身得佛身,愈换愈殊胜。

无论是大小道场,人众多少,不能没有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就是上课,寺院庵堂是学校,哪有学校不上课的道理?所以我跟天乙法师说,你这五个道场就是缺乏上课,你这里没有讲经说法,也没有认真的修行。修行到今天这个时代,在形式上只有两种:一种是念佛堂,一种是禅堂。你虽然这里有个禅堂,有名,但是没有人坐禅,所以你留不住人。真正留住人要上课,谁上课?一定要你自己带头。自己对於经教修养不够,你可以请老师。就你是校长,校长不一定亲自上课,聘请教员。我这个道场需要什么?我学的是哪个法门?我需要哪些经论?请人来讲,请人来教,你这人就不会走!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道场为什么要志同道合?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根性不相同、志趣不相同、程度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契机,当然契理,就是适合於我们这几个人的程度,适合我们这几个人的兴趣、爱好,那就志同道合。这一个团体的形成,那不是简单的,远说,过去生中种的因,过去生中要没有因,这一生遇到了也是格格不入。过去生中种的有因,这一生当中有缘,才能聚会在一处共同学习,哪里是偶然?可是缘有长暂不同,有的缘分只有几天,都是缘分。像我们出外旅行,住在旅馆里面,旅馆的服务人员,我们见面就很投缘,很客气,接受他的接待,住二、三天就走了,过去生中这缘就二、三天。有同参老友在一块住个三年、五年的,那有三年、五年的缘;住个十年、二十年的,那有十年、二十年的缘,没有缘可不行!你要懂得缘分是属於因果,它通三世的,你就会不执著。缘聚的时候欢喜,缘散也没有一点苦恼,为什么?正常。

但是道场,特别是现在道场,都不是长住的,都是短暂的,像我们讲《华严经》,跟祖师大德讲法不同,原因在哪里?我们每堂课都有新来的同学,头一次听的,天天有,听众流动性太大。从各个方面来的,有很多到香港来听经闻法,住一个星期,香港签证顶多是两个星期,他就要离开。所以我们不厌重复,不厌其详,希望你来听一次有一次的受用,你来听几天也能连得起来。这是因为我们现实环境大众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讲法,对不起大众。从国内外很远的地方到这里来参学,我们要给他不讲真话,不把真的东西提出报告给他做参考,你怎么对得起人?所以这种教学跟固定学生完全不一样。

如果我们有个小道场,二十个人在一起共修,希望一生都在一起,就像早年远公的庐山东林莲社一样,那是进入莲社,将来就在那里往生的,那就完全不一样。经论必定是天天提升自己的境界,天天帮助化解本身的烦恼习气。我们现在晓得,远公当年禀承的就是一部《无量寿经》,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那么多人各个成就。这在理论上我们明了,即使在科学的证明之下,也能肯定他们的成就。

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祖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证明。莲社往生的人不是同时,有先后,像刘遗民他们往生得早,远公大师往生的时候,他们都跟阿弥陀佛一起来迎接。而这些迎接的人还跟远公开玩笑:远公,你度我们,我们先来了,你后到!这些都有记载。而慧远大师在一生当中,曾经三次见到极乐世界,三次,在念佛止静的时候见过三次,从来没有跟人说过。最后往生,这第四次,第四次见了之后才跟大家说:极乐世界现前,佛来接引我,我们莲社过去先往生的人,我都看到,跟佛一起来,现在我要走了。这时候才说这个境界过去曾经见过三次。在场的同修就问,你见了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他老人家说,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应,这个境界是真的。如果跟经上讲的不相应,那就不是真的。所以这是慧远大师莲社里的修持以及他们的成就,对於修学净宗做最有利的证明。佛家讲三转法轮,作证转。这样我们再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那就还要继续搞轮回。看什么时候你的信心才能生得起来?

今天这个世界,我常常提醒同学、劝告同学,十年十年做个比较。我自己亲身的经历,八十年!第一个十年十岁,第二个十年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十年十年的做一个阶段来比较,你就会看得很清楚。世界乱了,一年不如一年,我这个一年就是讲十年。第二个十年不如第一个十年,第三个十年又不如第二个十年。这样发展下去,人类能不能平平安安的度过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到哪里?到二一00年,你要问我有没有信心?我跟你说我没有信心,怕的是像西方讲的世界末日真的会出现。

我在欧洲、在美国,这去年的事情,给那边的同学说,世界末日是从西方开始说的,我跟他讲,不是地球的毁灭,也不是核武战争。我的看法是什么?是人心背弃了伦理、道德、因果、宗教,愈来愈远!三、四十年之后,一百八十度的违背,这个社会真的是如许多人所讲的,人恐怕连畜生都不如。每个人充满了怨恨,怨天尤人,几句话听不习惯就动刀动枪。你看看现在这个社会,儿女杀父母,父母杀儿女,兄弟互相残杀,在校园里头学生杀老师,已经不是新闻,这种例子太多太多!现在一个星期会听好几次,我告诉他们,我说十年之后,一个星期你会听到十几二十次。二十年之后,你可能每天会听到一、二百次,这个世界成什么世界?这就叫做世界末日。

要挽救,要靠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居民要觉悟。怎么样觉悟?一定要恢复伦理、道德、因果、宗教,这四种教育能恢复,世界末日能够化解,能够推迟。我们今天犯的错误就是过分重视科学物质,精神生活完全没有了,人跟动物没有两样。但是动物吃饱了,它就不干涉别人。人不是这样的,自己吃饱了还要伤害别人;吃不饱,那更不必说,这怎么得了?

我再过几天要到印尼去参加一个会议,这一次是亚洲十六个国家宗教的代表,讨论的主题就是和平,怎样能帮助这个世界化解冲突,促进和平。他们邀了我,我这么大的年龄,这是一桩大事情,我去把我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提供大家做参考。往后这种会议我不想再参加。今年中国还要举行一个世界佛教论坛,听说也是邀请这世界上许多国家派代表来参加。我正式收到了请帖,这国家第一次办,总是把宗教跨出了国界,跟世界接轨了,好事一桩。所以我答应去参加这次会,我希望这一次会是我在这一生当中,从事於国际活动的最后一次。

往后我的一个愿望,能有这个缘分,就在香港摄影棚,老老实实的把我们的《华严经》圆满,其他的万缘放下!在国内建的这些文化中心也好,将来学校也好,由年轻人去做,我只是提倡一下,我不会管这些事情。我可以用我的影响力来协助他们,希望这个事情能做好,有利於化解冲突,促进和平。一定要把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提升起来,才能真正落实!否则的话,和平是口号,化解冲突是决定做不到的。这个理事我们都要清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