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四讲)  2006/1/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第二段出家受戒,偈颂最后一首看起: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出家的规矩,我们讲的仪规,到『受具足戒』才算是完成,圆满了。诸位同学都知道,出家一定要受三坛大戒,先受沙弥戒,再受比丘戒,最后受菩萨戒,这就是具足了,没有欠缺。在中国古代,三坛大戒是分三次受的,不是同时的。为什么?受了之后要学,要学习,这个重要。如果受了做不到,譬如沙弥戒受了,受了做不到,不但没有资格受比丘戒,连沙弥戒也变成有名无实。所以古时候的大德们,他们的做法正确。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还没有出家,刚刚接触佛法。老师,就是章嘉大师,教我学佛一定要持戒。戒是佛陀的教诲,既然要学佛,就是跟佛学习,以佛为师。你看我们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就是最根本的老师。像一棵树一样,本就是根本,所有树干枝条、枝叶花果,都是从根本生的,所以称为本师。以他为老师,当然要接受他的教诲,他的教诲不接受,那以他为师是有名无实,这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佛不在世了,佛没有亲自给你授三皈,我们现在受这个三皈,佛承不承认大有问题!在什么条件之下受三皈,佛就承认?从净业三福我们得到一个讯息,你必须具备「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具备这个条件,「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佛就承认你。释迦佛灭度之前,对於后世的状况,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早就给我们设定了。我们依照他的教诲去做就没错,跟佛亲自给我们传授就没有两样。如果不遵守教诲,这是错误的,佛不承认,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

在末法时期,佛不承认,我们要不要受?李老师教我的,形式上还去受一下。为什么?避免别人造口业,这个有道理!你不受戒学戒,别人要毁谤。尤其是戒经关於比丘戒这个部门,佛叫大众,没有受过比丘戒的人,不要看比丘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不要看。是不是里面有秘密?不是。为什么佛不准你看?怕你造口业。你不看,你对於出家人很尊重,对於比丘、比丘尼你很尊敬,尊敬是功德,是修福;如果轻视、毁谤,那造罪业。你不看戒律,你不知道他犯什么过失,不知道。如果看了戒律之后,你指著「你看看,这个出家人这条戒犯了,那条戒也犯了」,对他恭敬心没有了,轻慢心生起来。佛为了防止这一层,所以才这么制定,由此可知,佛的慈悲,佛的方便,这里面决定没有秘密。佛法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人的,绝对没有隐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知道佛的用意之所在,我们对佛陀自然产生无比的尊敬,他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

古人的做法正确,三次受戒分三个时期,至少要隔一年,第一年受沙弥戒。这一年是不是真做到?真正做到了,第二年受比丘戒。也用一年的时间,看看比丘戒是不是都落实,没有落实,你就再做一年;如果统统做到,再隔一年可以受菩萨戒,这个好。不像现在,现在是一个月当中,这三坛戒全部都受了,做到做不到,传戒师不过问。对这一层是比不上古大德,古大德比现在人谨慎。这是说明,现在跟从前受戒状况不一样。

我们看清凉大师在这里的注解,「具足戒言,义含二种」,这有两个意思,「一则大比丘戒,二则菩萨戒,亦制意地,方为具足」。受具足戒这里头两个意思,实在说现在中国这两个意思统统具足。比丘戒是小乘戒,菩萨戒是大乘戒,大小乘的差别,实在讲在於心量。小乘人心量小,大乘人心量大;小乘人很拘谨,大乘人是开放的,确实不一样。可是在初学,小乘有它的长处,有它的好处。总而言之一句话,中国传统的教学里头,也非常重视修身为本,小乘是著重在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这就把它发扬光大,那就是大乘。所以佛在《佛藏经》里头,一再的提示我们,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也就是说明,先要修身,然后才能够教化天下众生,治国、平天下。逐渐的向外拓展,这是正确的,佛陀的教诲跟中国传统的教学,在这方面完全相同。

现在我们看看国内外的佛教,在家、出家的同学们,对於经教还满有兴趣,对於戒律都摇头。很多学佛学得很好,老居士,还有错误的见解;出家的大法师,我亲近过,跟他们相处也多年,他们常常说,小小戒就马虎一点,不要去计较。这就是说,戒律里面重戒受持,比丘戒里头有四重戒,杀盗淫妄这四重戒,这个要持,其他的马虎一点不要紧。我们是初学,年轻,只有听的分,不敢辩驳,不敢多话。学佛时间久了,经论读得也比较多,再看看古来的祖师大德的行持,从这个地方省悟过来。小小戒要是可以舍,释迦牟尼佛又何必说?也不必制定了!小小戒不能持,大戒就靠不住,这些小小戒是保护大戒的,保护根本戒的,怎么可以舍?这个舍的意思就是随便一点,马虎一点,不要去讲究。不可以!

小小戒能持,大戒不会犯,这样你才能够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陀制戒、教学的目标才能达到,我们才能够入佛境界。不能依教奉行,这个学佛是挂名的,得不到受用。当前的社会,我们深入的观察,在家,十善做不到,不要说三皈五戒了。出家,三坛大戒受圆满,三皈五戒做不到;不但三皈五戒做不到,十善也做不到,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佛法衰,衰在哪里?衰在佛弟子,四众弟子在家、出家不持戒,衰了。儒没有了,儒怎么没有?学儒的人不守礼,礼没有了,儒就没有;戒没有,佛就没有了。现在说儒、说佛,说得好听一点,有名无实,真的,一点都不假。

儒、佛的典籍流传在世间,我们得力於科技的发达,印刷术的发达,现在流传这些典籍成本低,很方便,大量的印刷流通,这是好事情。我们自己做不到,希望流通出去,有人能做到,也是好事,也是好心,大量做流通工作。如果要想自己得真实的利益,要记住,决定要依教奉行。很多同学们跟我说,「我真的想做,做不到」,都是说了实话,不是不想做,真想做,做不到。於是我们才冷静下来,认真的去观察、思惟,想做而做不到,原因在哪里?业障太重,通常回答的一句话,业障太重,习气太重。於是我们就晓得,古人业障重不重,习气重不重?跟我们现在人没有两样,也重!他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来解决这个问题?他用教育。教育一定是从年少,好教!无始劫来的业障、习气不怕,只要在这一生你受过良好的教育,你就有能力控制。

所以我这才想到我们中国古来的教学,中国这个族群最重视教育,在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国这样的族群,重视教育。教育从什么地方开始?婴儿开始,尤其注意的是三年。父母照顾婴儿,三年时时刻刻不离身旁,在婴儿的身边做出最好的榜样,身教。他怎么做法?今天《弟子规》上所说的,就是父母在婴儿面前的表现,身语意三轮施教。所以他长大之后,他知道报父母之恩,这个恩德太大太大了。也就是三岁之前,从出生到满三岁,父母把他的基础奠定了,纯善纯净。虽然过去生中有烦恼习气,都能控制住。所以中国谚语讲,「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这两句名言,树立典型、榜样,时节因缘关系很大,不能够疏忽。

所以历代,无论是出家、在家,有那么多成就的人,我们看《高僧传》,看《居士传》,看《善女人传》,有那么多成就的人,不是偶然的。现在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我们基础的教育疏忽了。我们出生,长大,三岁以前,老人没有这样教;父母不教,家里老人不教,有意无意学坏了。所接触的,眼见耳闻,善少恶多,这就学坏了。尤其像今天的社会,善顶多十分之一,恶十分之九;再过个十年、二十年,善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恶有百分之九十九,这怎么得了!所以圣人的教诲,社会大众不爱听,不喜欢听,听不进去。

如果圣贤教诲在这个世间绝灭了,没人要了,这个世界问题就严重了。外国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肯定是有,决定不是空穴来风。所以我们在这几年来,大力的提倡学习《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是我们的扎根教育。哪一家,不要多,我们只希望全世界能有十家;多,不希望,希望能够全世界有十家人,觉悟了。做母亲的人放下社会的工作,全心全力去照顾她的婴儿,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她培养一个圣人,培养一个周文王,培养一个周公,培养一个孔子,培养一尊释迦牟尼佛;有十个母亲,能够培养十个圣人,世界就有救了,这是我们祈求的。希望真正做母亲的人觉悟,不要在社会上跟人家争名逐利,回家去养圣人。

这桩事情非常辛苦,全心全力以赴,婴儿在三岁好教,杜绝一切不善的缘。小孩到二、三岁,一岁的时候还完全不懂,你可以全面控制。二、三岁渐渐懂事了,他想看电视,不收电视的这些节目,可以找古圣先贤这些光碟让他看。内容是伦理道德,是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你教他这些,这些是圣学的根基。你这样教他,你自己要成圣成贤,自己不是圣贤,教不出圣贤出来。先自己要发心希圣希贤,我希望作圣人,我希望作贤人,我希望作佛,我希望作菩萨。作佛、作菩萨那就「受具足戒」,不必去受三坛大戒,你把佛教诫统统做到。

依照净业三福的指导,这是作佛、作菩萨最高的指导原则。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十善落实在《十善业道经》,这是经,我们此地读的大师,还得要小师来辅助。印光大师给我们介绍的三部书,《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部书就是小师,印祖说,天下善书,这三种是第一流的。做父母的人每天阅读,研究讨论,夫妇两个就可以在一起研究讨论。家里面再有兄弟姐妹,有志一同,培养下一代的圣贤,拯救社会,拯救地球上这些苦难众生。要有这样的胸怀,要有这样的志气,做这个无与伦比的伟大事业。三十年之后,四十年之后,这个世界可能走向和平,人民才真正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菩萨戒,《梵网经》是大乘菩萨戒,《梵网经》在中国,古来祖师大德判为一乘教,一乘教就是成佛之道。在一切经里面,中文翻译的一乘教只有三部,第一部《华严》,第二部《法华》,第三部就是《梵网》。其他的是大乘教,大乘教是学菩萨的,一乘教是成佛的,好比是博士班的;大乘教好比是硕士班;小乘教就是一般的科目,毕业的时候有学位,学士。

此地讲的具足戒,你看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大比丘戒,不是普通比丘,普遍只称比丘,上面不加大字。大比丘是菩萨,所谓是「内秘菩提心,外现比丘相」,外面看到是出家比丘的相,内里面是大菩提心,大菩萨。末后一句说得好,「菩萨戒,亦制意地」,这个跟小乘的比丘戒不一样。小乘比丘戒结罪的时候怎么个结法?论事不论心。小乘,譬如杀生,他动个念头想杀这个人,但是实际上他没动手,那个人也没有被杀,不犯戒。必须是你把这个人杀了,那就犯戒;你有这个念头,不犯戒。可是大乘菩萨结罪跟这个恰恰相反,论心不论事。你有念头杀人,你就犯了杀戒,事有没有不论,你有这个念头就破戒了,菩萨戒难持!菩萨没有动念,没有这个意思,确实杀了人,有没有罪?没有罪,算是过失,结过,没罪,因为你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虽然没有杀人,有罪。大小乘判例不一样。

所以要晓得,菩萨戒是起心动念,意地就是起心动念,这才叫真正具足,这个戒律是圆满的。偷盗,确实也没有偷,也没有盗,可是动个念头想占他一点便宜,就犯了盗戒,菩萨就犯盗戒,菩萨是在起心动念之处。小乘盗,一定是把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这才算盗;起心动念,没有行为,不犯戒。大小乘不一样,小乘戒虽然多,严格,好持;大乘戒虽然条文少,不好持。为什么?起心动念之处结罪。为什么菩萨高於小乘,道理在此地。

受具足戒的时候,这是讲从前,尤其这部经它的当机都是法身菩萨,完全是示现给我们九法界众生做榜样的,表演给我们看的。『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这两句话的含义就太深太深了。「得最胜法」就是最殊胜之法,不但是自己,还通一切众生,「当愿众生」,这句话多清楚,一切众生都具诸方便,都得最胜法。可是「具诸方便,得最胜法」,就在自己受具足戒里头表演出来给大家看。

现在我们怎么做法?怎么学法?我们能够把《弟子规》,在日常生活当中,圆圆满满的表现出来,就是受具足戒,一步一步的提升。这是什么?人天戒法具足了。心量不大,《弟子规》圆圆满满都落实,三百六十句句句都做到,人乘佛法。如果你的心量拓开,念念想到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积功累德,就是帮助众生落实《弟子规》。落实《弟子规》是积功累德,你自己表演给别人看,影响别人,帮助别人,具诸方便。落实《弟子规》之后,他整个命运都改变,转贫穷为富贵,转愚痴为智慧,转恶为善,转凡为圣,世间圣贤,得最胜法。

佛门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想有求必应,心想事成,你要懂道理,还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学,你就证明这两句话是真话,不是假的。我那个时候二十六岁,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的,我听到非常欢喜。那时候的生活很苦,很艰难。老师教我,他说当你有求,求不到的时候,有求不应,这是什么原因?自己有业障,业障障碍了感应,所以求不得。这时候怎么办?把业障找出来,把业障消除,我们的求愿自然就现前,他老人家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有求不应,千万不能够怨天尤人,说佛菩萨不灵,那就错了。你不知道自己有业障,还要说佛菩萨不灵,罪上加罪,障碍上面再加一层障碍,你怎么能有求必应?你怎么会心想事成?

这个道理如果不是大师给我们详细解释,我们不知道,我们想不通。而看看周边的环境,学佛的人求不得,总是说佛菩萨不灵。我们不能相信,相信这个,自己要吃亏。不知道错在自己,把错误怪在别人,连儒家所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是这个意思。这两句话,念诵的人很多,懂意思的人不多,依教奉行的人更少。所以我们读经,明了,菩萨自己做到,这才放心教人,绝对没有过失。自己具诸方便,得最胜法,所以信心十足,以善巧方便成就别人。

世间最值得称赞的事业,最值得人尊敬的事业,就是救度众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都是从事於这个事业,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自己做到了。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具足无量方便,令一切众生自身、家庭、事业、社会都能够达到幸福美满,这是得最胜法。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接著看下面第三段,「明就坐禅观时愿」,第三有七愿,说明坐禅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明,这个七愿,前面四愿「为修方便,次二正修止观」,最后一愿是「修行事讫」。佛法的修学总离不开禅,这一点我们同学们要记住。禅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因为现在大家听到禅这个字,总以为是参禅打坐,这就是属於禅。而不知道广义的禅,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没有一门不是修禅。禅后面加个观,就是提醒我们,是广义,不是狭义的。在宗门里面称为禅定,在教下称为止观,你看它用禅、用观,宗门教下全都包括。

在中国大小乘十个宗派,除了禅宗之外,其他的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所谓宗门、教下。这是古时候佛教称为宗教,跟现在我们讲的宗教,意思不相同,宗教就是指宗门、教下,是这个意思,跟现在宗教不相干。是因为我们修学的方法不一样,宗门是悟后起修,先求开悟,然后再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教下,方法不相同,他不先求开悟,他先学习教理、教义,慢慢的再求开悟。所以教下是渐悟,渐渐、慢慢的;宗门是讲顿悟,我们一般讲宗门是天才班,不是普通班,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就学教。像普通学校,宗门是特殊的学校,天才班。一般大多数人的根性是中下根性,所以从教入比较容易,从宗入门那很困难。

我三个老师,他们彼此没见过面,可是教我,连言语几乎都是一致的,你说我能不相信吗?三个老师都教我从教入门,决定不要去碰宗。全程肯定告诉我,宗是上上根人,你不是上上根性,你要学禅,你开不了悟,不是那个根性。三个老师都说,我就不能不相信。因为在最初接触,实在讲我在没有学佛之前,看过一本佛书,《六祖坛经》,丁福保居士的《笺注》,我看了很有味道。你看那么厚厚的一本,经文连注解,我那时候读的本子是线装书,古本的。是在一个朋友家里,度假的时候在他家住了三、四天,三、四天的时间看到这个,愈看愈有味道,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很有兴趣。所以老师曾经问过我,你有没有看过什么佛书,我就把这个告诉他。他说这个碰不得,这个绝对不是你的根性。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三个人都这么说。

可是我对於《坛经》,兴趣并没有减少,不过我对於教就非常留意。而教,方老师教我《华严》,要重视《华严》,他说《华严》是佛教的佛经哲学概论。他把这个书看在这么一个层次上,这是佛经哲学概论,编写得非常之好。他说全世界的哲学书没有能跟它相比,有理论,有方法,后面「五十三参」还带表演,全世界的哲学书没有这么完备的。这是我刚刚接触,他介绍给我,所以在佛的经典他介绍这一部。另外介绍的是相宗,法相唯识,他说这个你可以学,对你有好处。《华严》也是法相宗六经之一,法相宗根本的课程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六经之一。因为《华严》讲到整个宇宙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法相唯识宗把这部经也收作他们基本的科目。

所以坐禅、修观,受了戒之后要用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要实践,把理论变成生活,才真正得受用;如果所学非所用,就毫无意义,就变成玄学。佛法不是玄学,佛法是非常实际的一门学问,古人称为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学了立刻就用上,学以致用。学了立刻就得好处,真的把你的境界转过来,把你的烦恼、忧虑、苦难全都化解。现在这个社会迫切需要,没有人能把它讲清楚、讲明白,这是无比遗憾的一桩事情。

少数有缘人,我们大家在一起,通过网路、卫星电视我们在一块学习,没有不得受用的。海外有同学传来讯息,在欧美有不少的同学天天要看,天天要学。他说如果一天不看不学,就不知道这一天日子怎么过。这个话我相信,为什么?我也跟大家有此同感,唯有学习佛法,落实佛法,乐在其中。确实是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受了戒之后要真干。

坐禅观,什么叫坐?什么叫禅?什么叫观?这三个字要搞清楚,这三个字就是佛法学习的中心。坐,取其义,不取其事,不是叫你天天在打坐,你这样看法,你就把意思错会。坐是什么?人在四威仪当中,就是四种姿态,行,走著路,行;住,站著不动,这是住;坐,坐下来;卧,晚上睡觉躺在床上。行住坐卧这四种姿态,坐是最稳当的,尤其是盘腿打坐。你看那个面积,下面大,上面小,像一座山一样,非常的稳当,取这个意思,不是真的坐。坐是不动,什么不动?心不动,不是身,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动心,这叫坐。

禅是什么?禅是不著相,不著相叫禅,《金刚经》上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坐,坐是定,定的意思。禅是不著相,不取於相,不要把外面所有的境界放在心上,也就是我们讲的放下。观是明了事实真相,观是看破,禅是放下,放下跟看破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大经上所谓「净极光通」,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智慧现前,智慧是观,明了了。所以「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观。你明了了,你还会执著吗?你还会分别吗?你还会起心动念吗?当然没有,这就叫坐禅观时,这是真正用功。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太多。法门再多,你修的什么?就是修的坐禅观,这三个字把整个佛门的修行全部都包括了。再说得简单一点,坐禅观不好懂,换个名词你就好懂,章嘉大师教我的,「看破、放下」,观是看破,坐禅是放下。用看破、放下,我们听起来很顺耳,好像不难懂,一个意思。

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就是修这个,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一而二、二而一,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我的缘分确实很难得,头一天跟出家人见面,就把这个方法传给我。我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向老师请教,老师告诉我,「布施」,从布施下手。什么都能布施,都应当要布施,布施就是舍,布施就是真正落实放下,从内到外,表里一如,你才能开智慧。为什么?把烦恼舍掉了。一般人不能舍是什么?悭贪,习气很重!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贪心;已经得到的,不肯施舍,不肯放下,这是烦恼习气。这种烦恼习气重,障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统统被障碍住。

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智慧平等的,德能平等,相好(我们中国人讲福报)也是平等的,没有丝毫差别。为什么佛都现出来,佛的智慧、德能、福报令人羡慕;我们有,有为什么现不出来,过这种贫穷苦难的生活。为什么?我们迷失了自性,被烦恼控制住了。你离不开烦恼,你的性德怎么能够现前?所以看破,看破是什么?自性本具的,是真的,是永恒的;无量无边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从迷惑里面产生的,只要一觉悟,烦恼就没有了,这你要看破。用什么方法恢复性德?就是用坐禅,也就是说用放下,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不再起心动念,性德就圆满的恢复。所以,佛法里面讲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它不是在外面。外面你想它不见得得到,不见得能成就,全是自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怎么会求不得,哪有这个道理?

所以这三个字要认识清楚,懂得它的意思,你才晓得佛门里面修什么?就是修这三个字。受戒之后要真正用功,这三个字展开来就是佛法,在中国讲十个宗派,无量法门。前面四首是讲方便,我们看看文殊菩萨教我们怎样学习。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堂』,顾名思义,这个「堂宇」是什么?禅堂、念佛堂、讲堂、教室,你要到里面修行。修行两个字也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无论是禅堂也好,念佛堂也好,讲堂也好,都叫做修行的道场,修行的场所。修行的方法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第一种,修禅;第二种,教下的,修止观;第三种持咒,密宗所修的;第四种持戒,律宗所修的,不外乎这四大类。念佛是属於哪一类?念佛是属於止观,教下的。止是把妄想、杂念停止住,放下;观,我们的观就是一句佛号。怎么念佛法?心要专注在佛号上。心里想佛,口里念佛,身拜佛、礼佛;万缘放下是止,一心称念是观。在形式上有这四种,在方向、目标上没有两样,完全是一致的,统统都是修清净心。

清净心是真心,《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智慧,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智慧现前。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这是戒,所以说依戒得定、依定开慧。所有无论是讲堂、禅堂、念佛堂、戒堂,讲堂是止观,方向、目标一致。这就是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没有两样,都是成就学人的。这是讲你进入修行的场地,我们道场虽然很小,我们也有两个堂口,一个是讲堂,一个是念佛堂,我们九楼是念佛堂,十一楼是讲堂。虽然很小,都很如法,讲堂天天讲经,念佛堂天天念佛,在形式上看,不错!可是最重要的是效果,讲堂里面天天听经,有没有觉悟?就很重要,这是成绩。常常听,觉悟了,明白了,觉悟之后要改过。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切的过失改正过来,这叫修行,错误的行为把它修正。

如果天天听经,并没有认真做改过自新的功夫,这没有修行。虽然没有效果,好处不能说没有,有一点好处。什么好处?听这么多年的经,阿赖耶识里种下佛种子,增长一些经教的种子。这一生当中没有落实,没有认真去干,依旧出不了六道轮回。念佛,不能把身心世界放下,不能往生,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来生后世遇到缘再接著干。我们今天在念佛堂、讲堂,听经、念佛,还有这么大的兴趣,什么原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也喜欢干。为什么不能往生?没有认真落实,这一生还跟过去生一样,那就等著来生后世。如果这一生觉悟,我要真干,我不要再耽误,我这一生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你就得很用心的听,很认真的去念,很认真的放下万缘,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肯定成功。真的是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不成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堂宇」是真正修行的场所,讲堂、禅堂、念佛堂、戒堂。

这是我们天天都要进出的,有没有发这个愿?『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后面这两句跟前面所说的,境界完全相同,就是自己有这个愿心,自己认真在做,才能产生影响。「无上堂」是什么地方?无上正等正觉,如来究竟果地。要把我们的心愿安住在这个地方,不动、不退转、不动摇,一心一意只想作佛,这就对了。人要发这个愿,就是无上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求生净土?就是希望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就究竟佛果,就是此地讲的「升无上堂,安住不动」,这才是人生第一桩大事。其他都是鸡毛蒜皮不值得一提的,种种示现是做给世间人看的。世间人不知道伦理,不知道道德,没有道义,也不懂得因果,所以为他们还要做种种示现。那是附带的,最重要的是要求无上正等正觉。

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无比的困难,困难,不能不做。从哪里做起?佛菩萨慈悲到极处,在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为我们开带业往生方便法门,帮助我们一生成就,慈悲到极处。如果没有这个法门,就是我从前在讲席里头常常提到的,佛给我们开玩笑。怎么开玩笑?吊胃口!你做不到,那不叫白说了吗?有这个法门才叫真实慈悲。说种种法门,让你羡慕,真的做不到。但是说这个法门,你就晓得八万四千法门之外,还有一门当生成就的佛法,我们才晓得。念佛求生就是「升无上堂」,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个法门要「安住不动」,你才有成就。念佛,还喜欢别的法门,夹杂!夹杂,功夫就不纯,自己耽误了自己这一生大好的机缘,太可惜了。

北方的同修告诉我,北方盛行练功,问我,念佛可不可以去练功?练功对念佛有没有妨碍?你自己去想,有没有妨碍。如果有妨碍,妨碍你分心,你心不能专一,你就要考虑考虑,到底是学练功,还是学念佛。练功对身体健康可能有点帮助,念佛对身体健康更有帮助。为什么?你去问日本的江本博士,他会告诉你。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你的身体每个细胞、每个器官都是最完美的,这个身体还能不健康吗?大乘教里头佛常讲「境随心转」,你的心变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无量光寿,阿弥陀佛金刚不坏身,心是佛心,身怎么不是佛身?你想这个道理!还有什么法门能跟它相比吗?你为什么还要学别的?你对这个法门的信心不够,还要找别的东西来帮助,来辅助。错了,不需要,什么都不需要。

问题在哪里?信心,信心决定一切。你对哪个有信心,你就一门深入,对你准有利益;利益大小那不一样,就不相同。利益无比殊胜,无与伦比,念佛!这个话不是我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遍劝导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还能错得了吗?所以念佛法门才是真正的「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我们今天欠缺的是认知,知道得不透彻,认识不清楚,所以怎么样?功夫不得力;如果认识清楚,知道透彻,你自自然然就安住不动。谁能做得到?人人都做得到,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那不是假的。李老师常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个,万分之二三。这什么原因?不能怪阿弥陀佛,不能怪释迦牟尼佛,不能怪经典,怪谁?怪自己,自己对这个法门依旧是半信半疑。我讲的话决定不错,确实你是半信半疑,你没有完全肯定。为什么?完全肯定你就安住不动。

你现在没有安住,你现在还动摇,还想学这个,还想学那个,认知不够深。那怎么办?唯一有效的办法是深入经藏,深入经藏的目的没有别的,无非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之后,自自然然就断疑生信,这是经教的利益。我们的疑虑还没放下,经教效果没有产生力量,这是什么?听得不够,没有认真听;听了之后,没有透彻理解,没有认真去干。很多听经的人,我听同学告诉我,「师父讲经是讲给那些人听的,不是讲给我听的」,所以他不得利益。认为自己十全十美,没有毛病,我们在讲席上常常讲这个毛病应该怎么修正,「这都不是我的事情,别人的,师父讲给别人听的」。为什么他不觉悟?这个错误的心理就产生严重障碍。

我学佛五十五年了,我得的利益,跟诸位同学观念完全不一样。我读经,佛为我说的;我读古人的注疏,他特别为我讲的;我听任何人讲经,他是对我讲,他教我的。我从来没有一个念头「这是为别人讲」,没有听说过,没有这个念头。所以我能生起感恩的心。即使听一个人讲一个小时,我在里面受益,我都念念不忘。怎么是为别人讲的?由此可知,能不能得真实利益,这个观念太重要了!诸佛如来示现在世间,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为我,不为别人。

老师的教学,说实在话,方老师教我,因为学生只有我一个人,当然是为我;章嘉大师教我,学生也是我一个人;李老师教学就不是我一个人,在教室、讲堂里面同学就很多。我听老师教诲,我的心,「老师是教我的,众多同学旁听的」,我是这么个观念。所以我学的东西比人多,连台中同学都问我,你是怎么学的,李老师都称赞。我说我没有别的,我是外面来的,不是在台中长住,所以我的时间抓得很紧,我学习很认真。你们是台中人,长住台中,一年学不会,还有二年,二年学不会还有三年,慢慢来。我没有这个时间,所以我要很认真、很努力来学习。学习的心态不一样,你所得的东西也就不相同。今天,「无上堂,安住不动」是这一生成功失败关键的所在,非常重要。我们进入念佛堂,进入讲堂,都要有这个警觉才好。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