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0讲)  2006/10/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三段「广明信中所具行位」。我们接著上一次所讲的,看第四小段,第四小段是十地位。这一段经文比较长,内容也非常的精彩,我们好好的来学习。

「四若能坚固下」「若能坚固」是经文,我们会念到。这个以下有「三十颂半,明十地位」,三十颂半是相当长的经文。什么叫做「地」?要先说一说。你看从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才登地。「地」有能生的意思,你看看在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动物、植物都是从地而生长的。不但动植物,连矿物也不例外,也是大地所形成的,所形成也就是所生、所蕴藏的。所以「地」有能生的意思。第二个意思,它有能依的意思。在地球上所有一切生物都要依靠大地才能生存,没有办法离开大地。所以地有能生的意思,有能依的意思。这个地方的地是讲心地,也是大乘经里面常讲的法性。

《华严》上告诉我们,宇宙、万法,一切众生,乃至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众生从哪里来的?太虚空当中无量的星球,星球上所有一切众生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心现识变」。这句话含的意思无尽的深广,怎么个深法?我们在《华严》前面读了不少,如果不读《华严经》真的是无法想像,我们怎么样用言语或者用比喻都无法表达。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善巧方便,确实是不可说不可说,他用方便为我们说出。虽说出,我们自己能够体会多少,各人境界不相同。有人体会得深,有人体会得很浅,有人不能体会,有人会错意思,太多太多了。佛看到众生听闻佛法有这么许多不同的反应,我们可以问,佛您老人家作何感想?给诸位说,佛是如如不动。如果佛要动心了,他就是凡夫,他没有成佛。真的成佛之后,如如不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大觉。觉心不动,为什么?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不动心,觉心不动。

所以我们讲法性、讲法身,讲实相、讲法界,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地的意思。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讲很多的名相?这是教学的善巧,教我们对於名相不要执著,只要说的是一桩事情就行了,执著就错了。所以无非是让我们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才真正明了事实真相;《法华》里面讲的诸法实相,《华严》里面讲的法界,一个意思,法界就是诸法实相。我们学《华严》,当然还是讲《华严》。法界是什么意思?在哲学里面讲是宇宙的本体。《华严》里面讲一切众生,众生的意思很广,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所以动物是众生,植物也是众生,矿物也是众生,所有一切自然现象还是众生,众生把宇宙之间的现象包括尽了。一切现象的本体,就是能现的体,现象是所现,能现的在《华严》称为法界。

法跟界,法是规则的意思,我们现在一般讲原理原则,它一点都不乱;我们也可以讲大自然的规律,规是规则,律是秩序。像我们的自然界,诸位都熟悉,春夏秋冬,中国人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一年四季的秩序。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十二个月有二十四个节气,这是自然的秩序,这就是法的意思。它真的是有法,一点都不乱。什么叫界?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性,一个是分,分是分别。性是什么?性是讲理,就是法性,法性永远不变,理不变。分是讲事相,事就千差万别,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讲到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性的意思,一个是分的意思。分实在讲就是分别,我们讲妄想分别执著。

性跟分,也就是理跟事,这一交融就是理事无碍的法界。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理事交融。为什么?理有事才能显示出来,事有理才能成就,所以说理事不二。事在哪里?事在理中;理在哪里?理在事中。所以你见到事,在事里头见到理,就是见性。事是相,从相中见性,从性中悟到相,悟相是什么?相是妙有,相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理上明白了事,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以理融入事相当中,一一法都能够融通,那就是事事无碍,这个意思是说一切事法称性融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这是《华严》上讲的法界,就是此地所说的地的意思。十地,初地只有两句,就是半首偈,半偈。我们看经文:

【若能坚固大悲心。则能爱乐甚深法。】

前面这一句是承前而来的,前面是十回向,十回向最后一句就是「则得坚固大悲心」。最后讲十回向的菩萨,他所得到的、他所成就的是坚固的大悲心。他怎么得来的?「若能慈愍度众生,则得坚固大悲心」。『若能坚固大悲心,则能爱乐甚深法』,这是初地菩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初半颂」,就两句,是初地,「谓深法是所证真如,爱乐是极喜异名」,所以初地叫欢喜地。由此可知,要是没有坚固的大悲心就不能登地。什么叫登地?用禅宗的话说,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登地,就是所证真如,这里讲甚深法。从别教讲,三贤是地前,没有见性,从圆教讲那就不一样。《华严》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华严》圆教初住菩萨跟别教初地菩萨所证的是平等的,这差别很大。别教要到初地,圆教初住,他们所证得的是平等的。

《华严》是圆教,圆教的初地,别教里头没有。你看别教,初地才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到十地破了十品无明,到等觉再破一品无明,然后成佛,成佛又破一品无明,破十二品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才破十二品,破十二品在圆教是第二行的菩萨。你看十住破十品,十行,初行、二行,二行的菩萨就是别教里面的佛。二行以上,别教里头没有了。何况二行以上的一直到十行,后面还有十回向,多少位次?十八个位次,这十八个位次别教里没有。

由此可知,我们明白了。初住菩萨,我们讲《华严》,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前面跟诸位做了多次的报告,往后这四十一个位次是什么?我们讲过,四十一个位次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为什么?破一品无明的时候,妄想没有了,妄想是什么?妄想是起心动念。破一品无明的人,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什么情形?不起心、不动念是平等的境界,这不能不知道。我们有分别,有执著、起心动念,这是凡夫。所以圣人的境界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只可以用个「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用这些来形容。形容归形容,实际上无法体会得到,你能体会得到,你已经契入境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四十一个位次是无明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但是你要知道,习气没有断没有关系,不妨碍。这个不妨碍是不妨碍自己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就是众生有感你就能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能示现什么身。所以初住菩萨,《华严》圆教初住菩萨,才断无明,就是妄想才放下,也就是刚刚能够放下起心动念。到这个境界,他就有能力现佛身而为众生说法。这个人想求佛来度他,他跟这个人有缘,他就可以现佛的身,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这种身来度他,应以菩萨身得度就能现菩萨身度他。就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他就有这个能力。在法界虚空界里头,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当中六道里头,他都有能力。不但在六道,在十法界也有这个能力,他可以应化在四圣法界,哪里有缘哪里就现身。所以,无明的习气不障碍他,他一面度化众生,一面提升自己。提升自己是习气自然就减少,一直减少到没有了,习气完全没有了就叫究竟圆满佛。所以究竟圆满佛跟初成佛道的佛,在智慧、神通、道力上几乎都没有差别。只是一个无明习气没有了,一个还带著无明习气,不同的在这个地方。

所以有为法,真正要用功,要断烦恼,要成菩提,在《华严》是十信位。十信以上怎样用功?无功用道。为什么?你不能起心动念,还用什么功?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用功,起心动念就错了,就堕落了,这个道理要细心的去观察。不能讲思惟,为什么?一思惟就错了,思惟里头有分别执著。所以佛家讲参,不讲研究,叫参究。参究是不用心意识,就是不用分别执著,这个叫参;研究用分别执著。

譬如我们最近在法国开完大会之后,到英国去访问。我在英国伦敦大学上了一堂课,在剑桥大学也上了一堂课,听课的是学校里面的教授跟研究生,都是研究汉学的。他们写的论文当然我没时间看,他把论文的题目告诉我,有研究孟子的、有研究王维的,王维是诗人。汉学系的学生,很用功,普通话说得很好,所以不需要翻译,都很年轻。有不少,大概老师都到过中国、到过台湾,学生也有少数来过中国学普通话,我看到很欢喜。这两个学校是世界闻名的,汉学系。我在讲演当中就告诉他们,我说你们在那里研究几年,有的人拿到汉学硕士学位,有人拿到博士学位,可是你们一生还是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是不是?是的。烦恼没断,习气没断,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

我接著又说,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们得不到;佛法里面所讲的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你们得不到。这什么原因?你们学佛了,没有把分别执著放下,你们学的是佛学、儒学。佛学、儒学都叫做汉学,汉学里面包括儒释道。要怎样才能得受用?把这两个名词翻过来,儒学翻过来,叫学儒,佛学翻过来,学佛,你要学佛、学儒你就得受用。学儒是什么?学做孔子,我要学得跟孔子一模一样,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得到了。你要学佛,学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一天到晚法喜充满,你得到了,常生欢喜心,得到了。你这一生会过幸福美满的人生,不是生活在烦恼、痛苦的世界,不是。我们虽然只有一个小时,一堂课,他真正懂得之后,给他一个新的概念,怎么个学法。你是搞儒学还是学儒?你是搞佛学还是学佛?这总得搞清楚、搞明白。

要真正学,儒释道三家,统而言之,用佛法的术语来说,都离不开戒定慧;换句话说,学儒也好,儒要守礼,佛跟道都讲戒律。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从《感应篇》、从《十善业》学起,你才不亦乐乎。你要不从这上下功夫,你只讲学问,你用分别、用执著去写论文,真的可以拿到学位,但是你得不到受用。我们念这部经,得受用,你看「则能爱乐甚深法」,甚深法是什么法?佛法!佛法是甚深法。佛法里所讲的法性、法相,实相、法界,讲这些,这是甚深法。这个甚深法里头有法喜充满,法味无穷。你契入之后,对於整个宇宙、人生通达明了,你怎么不快乐!

法性里头,就是甚深法里面,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本来具足智慧德相。而且智慧德相没有数量的,没有边际的,所以我们只可以这样说法,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你怎么会不快乐?而且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有,我也有,他也有,哪个没有?蚊虫蚂蚁也有,饿鬼、地狱也有,他是众生,众生都有。不但有情众生有,无情众生也有,现在我们得到证明。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得到了证明。水是矿物,它有。我们善意对它,你看那个水结晶多美;以恶念对它,它的结晶多丑陋,从这个反应当中我们知道它有智慧德相。所以有些人从这里面领悟到了,用苹果、香蕉做实验。苹果、香蕉采下来,同一棵树上的,把它放在两个盘子里头,有一点距离。一个以善意对待它,我很喜欢你,很爱你;另外一个,用恶念对待它。过了几天之后,这个善意的很好,都没有变坏,我们讲保存时间长;那个以恶意对它的,已经腐烂,味道已经很难闻,不能吃了,它有反应。这就说明什么?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众生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矿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在经上常说「境随心转」。你了解境随心转,然后你就恍然大悟。中国人讲风水,现在外国人也讲风水,跟中国人学的。风水是什么?境随心转,风水从哪里来?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你的心善、行善,外面环境没有一样不善,这就是好风水。如果心不善,行为不善,外面环境都变坏了。风水在哪里?风水在人心,不在外面境界。这是风水家讲的两句话,没有骗人,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没有福报,那个地方风水很好,你去住,风水变坏了。你要是很有福报的人,你在那里一住,那里风水不好,它慢慢会变好,就是这么个道理,甚深法!你会对这个甚深法非常爱乐,乐是喜欢,非常喜欢,锲而不舍。

性德显露,所有一切过失都没有了,为什么?过失是违背性德的。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随顺性德,不违背性德,这就是佛法讲修行证果。所以佛首先教我们放下执著,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解事实真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是常存,永恒不变;相是妙有,刹那不住。所以性是常住的,法是无常的,你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了,对於一切现相不会放在心上。为什么?就是《般若经》上说的,一切法(这一切法相)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身体这个法相,这个肉身是现相,不可得。不可得你要想得,这就是妄想,这是分别执著,那你叫自找苦吃。六道众生迷惑颠倒,把幻相当作真的,真的则完全不知道了。佛菩萨晓得真的,他是念念跟真相应。妄不去理会它,也不必去把它断掉。它是妄,你要把妄断掉,你不是妄上再加妄?所以佛随顺我们的知见来讲,随缘,不要执著;再进一步,随缘,不要分别,然后你才懂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得受用。我们今天讲幸福美满的人生,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你才真得受用。理事无碍,阿罗汉就能证得。

我们读孔子书、读世间圣贤书,再以佛法来做个比照,他们所得到的境界比一般人是要高。高里面也有上、中、下三品不齐,所以世间有圣人、有贤人、有君子,这是上中下三品不齐。但是他们没有超越世间,没有超越世间,换句话说,见思烦恼没断。他为什么境界那么高?他真的是放下了,没有彻底放下,比我们一般人放下了很多。也就是说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他很淡薄,淡薄就是他放下了,不像佛门里面放得那么彻底。佛门放得彻底,所以他称为大圣,他走的是回归自性的路子。儒家放下一部分,这是回归自性的预备功夫,也非常难得。好像虽然没有进入大学一年级,现在在念大学预科,预备班,也很难得。这是我们不能不懂的。我们要想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三大类的烦恼都放下了。执著放下,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放下了,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也放下了,妄想是无明烦恼,才能够爱乐甚深法。

所以我们今天学佛,有些同学告诉我,某人很精进,现在退心、退转了。我们听了笑笑,不在意,为什么?退转是正常现象。为什么是正常现象?他见思烦恼没放下,他怎么会不退转?真正不退转是要放下执著才不退转。他还有执著,只要还有少分执著,遇到退缘、不善的缘,他就会退转。真正不退转,不再执著,他就不会退转。一切真的做到随缘而不攀缘,顺境很好,逆境也很好;善缘很好,恶缘也很好,就不会退转了。如果说善缘有贪恋,恶缘有瞋恚,他怎么会不退转?

修行在哪里修?诸位要把这两个字搞清楚。行是行为,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行为;修是修正,就是说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错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不知道,佛菩萨知道,佛菩萨所说的经论就是标准。经论,古人很慈悲,把它分做三大类,这三大类很重要,很必要,就是对治我们身口意三业行为。戒律修身,我们身体的造作用戒律做标准。符合戒律的,正的,对的;与戒律相违背的,错的,不对的,你把它改过来。经教是语业的行为,言论,我们的言论跟经上所讲的相应,对的;与经上讲的不相应,错的。起心动念是意业,论藏,经律论三藏,论是智慧。我们起心动念,想法、看法与论相应的,对的,正慧;如果与论讲的不相应,邪慧,错误的。所以经律论三藏是标准。经律论三藏是佛说的,佛是过来人,我们没有见性,要用他的标准来帮助我们、提升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早一天入佛境界。果然入佛境界,你就证得真如,你就爱乐甚深法。

爱乐甚深法,从初住菩萨就开始有了。初住菩萨跟初地菩萨,你看初地叫欢喜地,初住叫发心住,发菩提心,这两个意思很接近。初住是在因地,刚刚开始,初地是成就,菩提心结果了,开花结果了。所以爱乐是极喜异名,欢喜到极处。欢喜什么?欢喜甚深法,叫法乐。绝对不是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早就丢掉了。前面经里面告诉我们,「不求五欲及王位」,都舍掉了;「富饶自乐大名称」,舍得干干净净,有爱乐。那个东西要不舍掉,爱乐你得不到,甚深法你也无法体会,那是什么?那是烦恼习气。我们今天世间人最麻烦的,这个东西紧紧抓住,不肯放松,特别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抓得紧紧的。所以圣教在你面前不得其门而入,这就是佛常常感叹著可怜悯者,真的可怜。你遇到了,遇到了不入,不识货,你还是看重名闻利养,还是看重五欲六尘,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前面这几句话要记住,五欲六尘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我常常劝勉同修的十六个字,第一句是自私自利要放下,我们就有门可入。这十六个字是挡住我们的大门,入德之门,入佛之门,这十六个字挡住了。有这个东西,遇到了门,你看不到门,你怎么能入门?这十六个字拿掉就入门了。现在时间到了,初地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的两句:

【若能爱乐甚深法。则能舍离有为过。】

清凉大师跟我们说,这个第二半颂「是离垢地,以离犯戒有为过故」,这是二地菩萨。垢是染污,是烦恼习气的代名词。离垢就是远离烦恼,而经文上给我们讲的意思更清楚,容易体会。『若能爱乐甚深法』,这是初地,那么自然你就能够『舍离有为过』。

这个地方先要说一说什么叫「有为」。有为跟无为是对立的,什么叫无为?《百法明门论》里讲得很好,这是天亲菩萨将宇宙之间一切法分为一百大类,称为百法。这一百大类又把它分为五个类别,这五个类别第一个是「心法」,八识,阿赖耶、末那、意识,再加上眼耳鼻舌身五识,这八识。八识是心,我们讲起心动念,这是心。第二类「心所法」,心所有法属於心之所有,换句话说,就是心的起用,它起的作用,把它归纳为五十一类。第三种叫「色法」,色法是物质,也分为十一类。从我们的身体上来说,五根是色法,眼耳鼻舌身,还有意,但是六识是心法,所以意识是属於心法。五根是色法,加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五根六尘这十一法是色法。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不相应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可是有这些东西,不能说没有。譬如讲时间、空间,时间、空间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它有。从哪里来的?还是从心、心所、色法里面衍生出来的,所以叫不相应,现在的名词叫抽象。这二十四个是属於抽象的,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这个东西你了解不碍事,你不了解,它也产生障碍。最后一个叫「无为法」,换句话说,前面心、心所、色法、不相应行法都叫有为法。有为法有九十四个,无为法六个。

那我们就懂得,所谓有为法是有生有灭,也就是无常的,它有生灭的。像念头,念头起来,生了;念头没有了,灭了。可是它有相续,前念灭了后念又生,念念相续。可是你要晓得,前念跟后念决定是两桩事情,它有相似相续,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相续。我们的身体是色身,刹那生灭,前念灭了,后念也生了。这个起灭我们从时间上来讲,是一秒钟,一秒钟不太容易觉察到,就讲一天。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你想想是不是一个我?不是,昨天的我已经灭了,今天的我又生了,今天我跟昨天的我有相似相续,不是绝对的相续。你能够知道,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是一个我,也不能说是两个我,妙就妙在此地。你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我再告诉你,今天上午的我跟现在的我不是一个我,你懂得了。前一个小时的我跟现在的我又不是一样的,然后再告诉你,前一分钟的我跟后一分钟的我不是一个我。佛再讲得微细,前面一刹那跟后面一刹那也不是一个我,我不存在!所以佛讲真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讲的真话。真话你不懂,跟你讲假话你就晓得。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是一个我,这假的,假的你认为是真的,你懂。跟你讲真的,就不懂。

如果真的你懂得了,你对「我」还执不执著?不执著了,那身外之物更不执著了,你才会放下,你心地才快乐,才没有负担,现在人讲没有压力。压力是不相应行法,是从妄想来的,是从迷惑来的,怎么会有压力?人没有压力,你说精神、身体多么痛快、多么健康。这就是你不晓得事实真相。所以《般若经》上讲得太好了,一切法无所有,包括我们身体,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为什么还要老执著这个身是我?这大错特错。如果你明白了,知道身不是我,就恭喜你,你证得须陀洹果。

须陀洹不执著身是我,也不执著身外之物是我所,这就是他真的放下了。他从根本上放下了,我执放下了,我所有放下了,所以他得自在,佛法里面讲得轻安,清凉自在。我们现在人讲的是他心清净,他没有忧虑,他没有牵挂,他没有得失。那明天日子怎么过?想到明天日子怎么过,你统统具足,你一样都没放下。又想到这个身,我跟我所都不可得,还有什么明天、后天?这个念头没有了。那才真正叫随缘而不攀缘,随遇而安,无时无处而不自在,就跟觉悟的人示现在世间一样。所以小乘须陀洹这是圣人,绝不堕三恶道。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出了六道,就证阿罗汉果。所以能把我跟我所舍掉,在《华严经》上讲你就证得初信位的菩萨,跟小乘初果所证的相同,但是智慧不一样。《华严》里面初信位的菩萨,他的智慧、德能、相好远远超过须陀洹,须陀洹真的是望尘莫及。为什么?他受大乘的薰陶,悟性很高。小乘只是定功很深,他这是悟性很高,不一样。

所以一切有为过失都没有了,有为过失都是随著我、我所而来的。能把「我」看破,有为过失就没有了。有为就是贪瞋痴慢,百法里面讲的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这是二十六类。二十六类一展开,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不生,统统离了。就跟《坛经》惠能大师所说的,他见五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生烦恼。你看看常生智慧,不生烦恼,二地菩萨。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从《百法明门论》里面,我们看出什么叫有为、什么叫无为。有为违背了自性,所以是过失。我们初学,我们确实是凡夫,这个说法我们似懂非懂,能不能给我们讲得具体一点?行,佛很慈悲,佛所制订的戒律就是具体给我们说明。佛从哪里讲起?佛从三福讲起,从五戒讲起。三福,孝养父母是性德。爱乐甚深法,这里头有爱父母,菩萨爱父母是爱乐甚深法。菩萨爱众生,《弟子规》里面说「凡是人,皆须爱」,在菩萨的爱,那是爱乐甚深法。凡夫能够爱人如己,跟甚深法相应,就是甚深法落实在我们的现前,在我们现前境界里面。那是什么?《弟子规》,你能够依教奉行就是爱乐甚深法。《弟子规》里面所讲的你要是违背,那就叫有为过。你能句句都做到,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违背,这就叫能舍有为过,性德现前。可不能把它看小了,「这是教小孩的」,这是菩萨法。为什么?不要说高一级的菩萨,最低级的初信位菩萨,《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学习《弟子规》,他的考试是满分的;学习《太上感应篇》,他也是满分的;学习《十善业道》,他也是满分的。给诸位说,就是说初信位的菩萨,出家的再加上《沙弥律仪》,都是满分的,初信位的菩萨。你就晓得,这四门功课不能够百分之百的落实,你没有入门。为什么?你的有为过太多了,有为过就是违背性德,你才晓得这个东西重要。

昨天悟道法师来看我,听说我有意思要办学,确实。我们从巴黎会议回来之后,我们过去几年努力所做的工作,我们的目标达到了。做的什么?就是在汤池办的文化中心。拿这个小地区十二个村庄做个实验,把我们中国老祖宗的方法,试一试在现在的社会还有没有效果。结果这个实验大概在半年就看到显著的效果,冲突化解了,社会确实达到祥和。明显的,夫妻吵架要离婚,接受《弟子规》的教育之后明白了,夫妻好合,不离婚了;婆媳能够相处得很好,不再对立;邻居不再为一点小小的利益就争吵不休,没有了。社会风气明显的改良,我们非常满意。

我办这个中心的动机,许多同修常跟我接近的知道,我为什么搞这个?就是过去参加五次联合国的和平会议,五次当中有三次我做主题讲演。我都提出来,化解冲突要用中国传统的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的报告,与会大众都赞叹、都欢喜,最后回我一句话:法师,你的理想很好,做不到!这句话就把我堵死了,所以我怎么想?我必须要做个样子给他看,我所讲的可以做得到。所以在汤池做这个事情就是为了讲这句话。

世界上确实有不少志士仁人热心的想方法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我非常尊重他们,我也很佩服他们。大家找不到方法,联合国开了三十多年会,世界愈开愈乱,所以迫切的问题就是要做实验。汤池做实验,实验成功了,介绍给联合国。没想到我们刚刚成功,联合国就邀请我们去参与这次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我们就介绍两桩事情,第一个介绍宗教可以团结。所以新加坡十大宗教代表到联合国的大会堂,真是手牵手祈祷世界和平。每个人都有三分钟到五分钟的祷告词,九个宗教。第二句话,就是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是要靠教学才能办得到的。我的话不是理论,是事实,汤池做出来给你看。所以这个会议是我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一个句点,我就做到此地为止。

汤池的中心我想交给国家政府,由他们去办,我以后不再干这个事情,我们的本分事情做好就很好。这我常讲的,在这个世间,每个人把自己的本分事情做好,跟别人互助合作,互相尊重,互相敬爱,社会就安定,天下就太平。各人做本分的事情,我的本分事情就是讲经教学,所以我要回到我的本分,这些事情不再参与了。我已经,你看佛家讲三转法轮,最后是作证转,真正拿出证据来。我们汤池的实验就是证据,证明中国传统的理念、方法是正确的,而且是非常受人欢迎的。这是好事情,希望大家接著去搞。

往后,从今而后我们的重点就在《华严》,国外一切会议不参加了。联合国这次的会议非常满意,透给我的讯息,他们很欢喜,说净空法师以后你要搞这个活动,我们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全力支持。我很感谢,以后我不再搞了。我要说的话、要做的事,你们都看到了,照这个方法去做会有效果。当然国内的宗教活动,其他一切活动都不参加了。八十岁了,好好的讲经就好,没有我的事情了。所以我说巴黎这一次我划了句点,到此为止。

要想真正化解冲突,达到全世界的社会安定和平,要宗教团结。要以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学的教育,好好的教导人民,就能够达到幸福美满的人生。我们见到了,我们也做出来,告诉联合国,告诉全世界。教科文组织参加的是一百九十二个国家,等於说我们统统介绍到了,我们欢迎大家到汤池去参观、去指导。希望把汤池这个模式向全世界推广,这是我们一点点心愿,所以我们回归到本位。希望国家,希望有志的人士,借著这个经验认真努力好好去做,报效国家,报效祖宗之德,救度现前世界苦难众生。这桩事有意义、有价值,在佛法讲无量功德。

我们自己往后,就是我讲经教学,教学我说过,我希望教几个学生,不多,顶多五十人。这五十人是哪样的人?三十个儒,十个佛,十个道。我们中国传统的学术,儒释道三家。我只希望能有五十个志同道合,我们天天在一起学习,学佛、学儒、学道。来学的条件,学儒的必须百分之百的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根本。如果学佛,学佛在家也是这个根本,如果出家的还要加一个《沙弥律仪》。百分之百的落实,我就欢迎你来,我们不收学费,绝对不是像有人谣传说是我要办学,一个学生要收二十万学费,这是人造谣生事,没有这个话。拿二十万的人太容易了,我相信这种人很多,那还办得成什么学?我们要的是这四门功课要百分之百落实,你伦理道德的基础才扎根,你会有成就。

修学功课,基本的伦理道德的功课,这个四门决定是要拿满分的,要认真学习的。以后你在儒释道三家里头选一门课,一门深入。一个人只能学一门,学《论语》的专攻《论语》,学《孟子》的专攻《孟子》,学《金刚经》的专攻《金刚经》,学《老子》的专攻《老子》。时间多少?第一个阶段十年,第二个阶段二十年,一生的事业。这个样子我们中国儒释道三家就有传人了。如果要是发这样的心,学习的环境我提供,我来做护法。五十个人,你们的日常生活我统统照顾到,我护持你们,你们好好用功。一个人一生专攻一门,将来都做专家,不但是国内专家,是全世界的专家。儒释道三家不会断,我们能救起来,慢慢让这批人发扬光大,这就是我一个心愿。

我只培养这五十个人,这五十个人是老师,不是学生。我们不对外教学,我们的讲学是在家里面。譬如你是讲《论语》的,你一个人讲,我们四十九个人听;明天轮到他讲《金刚经》的,他上台讲《金刚经》,我们四十九个人听他的。就是说这五十个人就是五十门功课,我们统统听,但是自己专攻一门,我用这个方法。我们生活在一起,修行在一起,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修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是非人我统统放得干干净净。

我天天讲《华严经》,这是我的一门功课,一门深入。我要办这么个学校,所以五十个人在一起,学校规模不大,很小。我们五十个人,每个人是老师,每个人也是学生,所以是一种研究、学习的道场。可以做一个什么?研习所,或者是研习院、学院,不招生的。十年、二十年,我们就是这么多人在一起修学,在一块研究做学问,其他的我们不做。我们每天有多余的时间,我们自己种菜,如果地方多的话,我们还可以种一点粮食,如果能够达到自给自足,那太美好了。这就是古人讲的耕读传家,自己耕种,自己读书,於人无争,於世无求。

现在我们在澳洲新买了两块地,可以用,两块地很便宜,合中国人民币还不到五百万。土地多大?合中国是一千五百亩,大概人民币不到五百万。所以土地我们有了,澳洲政府也非常欢迎我们。真正在那个地方做学问,我们半耕半读,这是桩好事情。所以要想参加,必须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尘。这是我们要求的条件,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六和敬,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僧团。五十个人在一起,就像父子兄弟一样,互相照顾。我们也结界,所谓结界就是我们不出界线。我们有个庄园,庄园就是我们自己的道场,就像从前东晋时代慧远大师。他们是一百二十三人,我们现在只有五十个人,居住在这个地方结界。我们不出界线,你的心是定的,你如果常常出去,你心不定;心不定,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离有为过,才会真正有成就。

所以希望真正发大心的,我就非常欢迎,不要你一分钱。真正肯发心,真正把我们所要求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百分之百落实,你就是圣贤的种子,就是圣贤的胚胎。只要有好的环境来培养你,十年、二十年之后,你就成圣成贤。我要办这么一个学校,所以这个学校很特殊的,全世界还没有第二个,真正像宗教里面讲的修道院。这是希望同修们明了,往后我们的方向、我们的目标,走这么个路子。

清凉大师这个注虽然不多,你看看他讲的是「离犯戒」,那就是戒律一定要遵守。诸位要晓得,《弟子规》是戒律,《感应篇》也是戒律,《弟子规》是儒家的戒律,《感应篇》是道家的戒律,而且是根本戒,《十善业》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戒,都是在入门之前必须要具备的。你做学生,学生的条件就是如此,你不具足这个条件,就好像入学考试,你就不及格。你必须具足这个条件,欢迎你来学,我们会全心全力帮助你。如果入门之后你犯戒,你违背这四个科目,我们就劝你退学,我们还是很尊重你,还是很敬爱你,为什么?你不能承担这个学术。

我在讲席里面讲过多少次,释迦、孔子教学,何以有那样的成就,有那样好的摄受力,什么原因?他自己做到了,他所讲的他全部做到。做到而后说到是圣人。你看中国的「圣」字,要是写成篆字就很容易体会到意思。「圣」字它左边有个耳朵,耳字,右面是个口字,下面是个壬字,那不是王,是壬。用篆字写出来就很明显,耳是什么?耳顺,你看夫子讲「六十而耳顺」。耳顺什么?耳顺圆音,圆是圆满的圆,音声的音,因为耳听八方。眼不行,眼能看前,看不到后面,所以耳的功能比眼厉害。耳能听,睡著了还能听,眼不能看,眼的功德不如耳,所以耳是圆满的,眼有缺陷,表这个意思。这是从事上讲,但是你要从心,它代表我们的心灵明,没有一样不通。在佛法讲,通达诸法实相,耳有这个意思,通达诸法实相。

口是什么?口是宣扬,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声。下面壬,壬写成篆字意思就是你在大庭广众当中能够站得起来,它是个会意,象形、会意。上面是个人,下面是土,人站在土上,我们常讲顶天立地。自己成就,耳代表自成就,我们讲明心见性,通达诸法实相,口教化众生。有身教,有言教,顶天立地是身教,口代表言说,是言教,身口意三业教化众生,圣是这个意思。所以决定没有犯戒的行为,决定没有过失,我们要求的是圣人。你来参加我们这个学习,你就是「我要作佛,我要作菩萨,我要做圣人」,我欢迎你来,我成就你,我供养你,我护持你。

这个时代真的没有大圣大贤,所以世间混浊,五浊恶世。我们所希求的,希望有大圣大贤出现於世,有大儒,有真道,有真佛。我们不敢求多,所以佛跟道只求十个,儒希望求三十个。希望能有这些有缘人,我想这个有缘人在佛门讲都是再来人,决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放不下,真正放下,那不是普通人,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所以要认真、要努力。

修行在哪里修?最殊胜的在人事上修。我常常讲的,从内心深处对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要放下,人家跟我对立,我不再跟人对立。怀疑的念头是错误的,没有,对别人信任。他怀疑我,我信任他,不在乎吃亏上当,不要怕这个。矛盾也是错误的,统统要舍离,以一片真诚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就对了。诚诚恳恳处事待人接物,首先做到不自欺、不妄语。司马光一生的成就,人家问他,你怎么成就的?他告诉人,一生不妄语,这是我们应当学的。我们还有事情不敢告诉别人,不敢告诉别人一定不是好事,这就是过失。起心动念、造作行为没有不能告人的事,心地正大光明,我们才能成就,才能提升自己,不至於堕落!

学佛同修都知道三界六道十法界,我们只希望自己不断向上提升,不可以堕落,不能向上提升就错了。所以我们希望这五十个人都是立定志愿,不断向上提升自己的灵性,有缘就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众生的目标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唯有破迷开悟才能真正达到离苦得乐,永离犯戒,永离过失,这就对了,这离垢地。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