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一二讲)  2007/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1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第四段「明手出广供三昧门」,第四首偈看起:

【十方所有诸妙物。应可奉献无上尊。掌中悉雨无不备。菩提树前持供佛。】

『无上尊』就是佛。这首偈是讲以种种『妙物』,十方所有的,供养佛。时节因缘也非常的殊胜,再过几天农历年就到了。佛弟子在这个大的节日都欢欢喜喜的供养三宝,所以我们今天借这个经文的机会,也跟这段经文完全相应,来讲供养、布施。供养是对上,对父母、对尊长、对老师用供养,对平辈、对晚辈、对一般人就是布施。实际上是一桩事情,差别在恭敬心,凡夫总有分别心。所以大乘教里面佛讲布施、供养,讲到究竟处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只有供养,没有布施。那是怎么回事情?普贤菩萨眼目当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九法界众生,即使是畜生,蚊虫蚂蚁,饿鬼,地狱,他只是迷失自性,染著不善的习气轻重不一样,不善习气轻一点,他就上升人天,重一点就是三途,最重的是阿鼻地狱。

讲染著是随顺世间人讲的,实际上有没有染著?没有。我们做「凡圣迷悟示意图」,诸位总要记住,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是真实法,这个真实法我们凡夫见不到,佛与法身菩萨他们清楚。真实法,确实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还是佛,佛决定没有变,可是凡夫会变,为什么?假的会变,真的不会变。这真金,我们用真金造一尊佛像,这是真佛,这是真金佛。哪天不喜欢佛像了,把它造一个艺术品,造个小猫的像、小狗的像,像不一样了,那个金有没有变?没有变,还是真金。我们认为真金是佛,变成什么样子它还是真金,所以法性没有变,会变的是外面的法相。你要是认识清楚了,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怕的是你认识不清,迷了,所以讲你没看破,迷了。

我们用这三个颜色代表妄想、分别、执著。凡夫这三种统统有,这就是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迷了、你失掉了。妄想执著碍不碍事?不碍事。我们叫这是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佛说的,我们把我们的自身比喻作法性,智慧、德能,相好,我们这个法身以及山河大地,我们的环境。它有没有障碍?没有,既没有障碍法性,也没有障碍法身,更没有障碍法相。但是我们现在真的实施有困难,这个困难就是这个东西没有放下。这个东西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它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说,是个错误抽象的意念,你不知道你决定受它的害,在六道轮回、在九法界流转,你不知道。

所以佛教给我们没有别的,放下。前面跟诸位讲过很多次,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的就是这一套。你看他十九岁出去参学,学了十二年,学到三十岁,把印度所有那些专家学者,他都见过,这些在佛经里面讲的九十六种外道。这个外道不是骂人的,用现在的话,就是九十六种宗教跟学者,他都参访过。真的,也很了不起,我们不能不佩服他,在世界上其他地区找不到,中国也不如,为什么?他们这些人都修定,佛经讲的世间禅定,四禅八定,其中真的有些人达到第八定。第八定他能够看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下面能看到阿鼻地狱,也就是说在定中把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全部突破了,他看得很清楚,都接触到。可是最后有几个问题不能解决,释迦牟尼佛问了,六道是怎么来的?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有六道?不晓得;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也没有人知道。佛说这个不究竟,十二年参学,心外求法,所以一律称之为外道。我们学佛如果也是心外求法,那还是外道,这个我们通常讲门内外,佛门里面的外道。所以佛法叫内学,从哪里学?从你真心本性里面去学,这就对了。

不能解决问题,心外求法不能解决问题,释迦牟尼佛才到恒河边上那个大树底下去打坐,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不能解决问题,统统放下。这一放下就等於说妄想分别执著一下放下,一下放下本来面目现前了,那是自己的,就是如来智慧德相现前了,这是佛教给我们的。可是这桩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几个人能做到?这是什么?叫顿悟,一下就放下了。大多数人做不到,做不到佛有方便,你慢慢的放,你先把执著放掉,执著没有了烦恼就轻,这叫阿罗汉。再叫阿罗汉你把你的分别也放掉,蓝色代表分别,分别没有了,这就剩妄想。这是什么?菩萨,菩萨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最后再叫菩萨把妄想也放下,本来面目现前了,本来面目就叫做佛。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学佛不要向外学,向外学学不到,学佛到哪里学?学佛就是学放下,没有别的,放下就是。所以十二年所学的,你看禅宗里面有参学,真的大彻大悟之后他说了两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从前穿草鞋,我穿铁鞋,铁鞋都踏破了,找不到,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下开悟的时候,原来一点都不费工夫。释迦牟尼佛十二年去苦学,那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菩提树下彻底放下,一下就开悟,大彻大悟,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世尊给我们示现的。

也许你说他还不是学了十二年?好,有一个人示现不要学十二年,中国的惠能大师,这是禅宗六祖,出现在广东。他的示现直截了当,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是个砍柴的樵夫,偶尔听到人念经,听了之后很有味道,就向念经的人请教你念的是什么,我听得很有受用。这个念经的人听六祖讲的几句话很不平凡,知道这个人了不起,就劝他到五祖那里去,到那边去跟他学,你一定会成就。难得,他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靠他养,难得这位先生(念经的这个人)拿了十两银子给他做安家费,我们大家照顾你的老母亲,你放心,你去学。

到了黄梅,黄梅八个月学什么?禅堂没去过,讲堂也没去过,在道场做义工。五祖把他分配到厨房,在厨房里面破柴舂米,干苦活干了八个月。其实五祖那是个高人,也是一尊佛,不是普通人,一看就知道。从南方来的,北方人对南方还歧视,蛮子,瞧不起,歧视。如果这个法传给他,没有一个人服气,所以安排他到碓坊做八个月,也是磨炼他忍辱波罗蜜。「一切法得成於忍」《金刚经》上说的。你确实是有超人的智慧、德能,叫你到厨房去做苦工,你能不能忍?惠能大师非常欢喜,接受这个差事。人小,他个子很矮,身体很轻,踏碓要分量,怎么办?他找个大石头绑在身上,增加重量来踏碓、来舂米。

传法给他半夜三更,这个故事不必细讲,我们这代人都知道。我们想想看三更到方丈室,老和尚在等他,给他讲《金刚经》,那不是细讲,提纲挈领讲大意。讲不到三分之一,诸位要知道,《金刚经》只有五千字,大概只讲了一千多字,不到两千字,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悟了,就彻底大悟。说了五句,「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一听,印证,行了,后头不要讲了,全通了。这是什么意思?彻底放下。就是这三个,释迦牟尼佛放下,成佛,六祖放下,也成佛了。六祖的放下跟释迦牟尼佛的放下这个境界完全相同,没有两样。

释迦牟尼佛放下之后就开始教学,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惠能大师放下,成佛了,缘不成熟,嫉妒、障碍,大家不服。不服怎么样?把他找来杀掉他,把衣钵抢回来,他跑到猎人队里去避难避了十五年。十五年,时间长了,大家把这个事情慢慢就淡化,他冒出来了。他得衣钵那一年,传法那一年,二十四岁。也符合中国古人讲的标准,弘法利生应该在什么时候?四十岁以后。我当年在李老师会下学经教,老师就是告诉我四十岁之前不可以出去,学讲经在家里学。他的家里,一个是慈光图书馆,老师办的,一个台中莲社,这两个地方,这是自己的道场,在自己家里讲可以,不可以出去。

这是老师的苦心!四十岁之前信心不坚固,怕一接触外面就动摇、就堕落,这个事情太多了。为什么?你一出去讲经,如果法缘很好,名闻利养全来了,你的心马上就变掉,本来是个菩萨心,到最后堕落了,你没有去度众生,被众生度跑掉了。多,自古以来太多!所以老师限制四十岁,我们同学个个都遵守,没有过四十岁不可以离开自己的道场接受别人邀请,不可以,老师不答应。惠能当然没有问题,也是给我们示现,得衣钵之后也要隐居,隐藏十五年,差不多也是四十多岁出来,四十出头出来了。二十四加上十五,所以也是四十岁出来。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即使自己有这个能力,那就是惠能大师,他不会动摇的,为什么?他是大彻大悟,做给后人看,这就是大慈大悲。做给后人看什么?一个是自己有耐心能够忍十五年,正是《金刚经》「一切法得成於忍」。这个十五年的生活真的很不容易,那是一尊佛,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彻底觉悟的,比等觉菩萨还高一级,在猎人队里干什么?替他们烧饭。他们每天打猎,都是吃的动物,他自己吃素,还要烧这些肉食东西供养这些猎人,你说这是什么日子?所以他老人家拿著菜放在锅旁边煮熟,他吃肉边菜。他有悲心,看到动物受伤,那个伤不很严重,他偷偷把它放掉,过这样的日子。真是委屈到极处,忍受那么多年,为的是什么?传法,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什么样的苦都能受,什么样的羞辱都能够接受。这是惠能大师大慈大悲为我们做示现,我们读《坛经》要知道感恩,要知道学习。如果我们稍稍一点点都不能够忍受,怎么可能成就?自己不能得度怎么能度别人?

所以到年节的时候,一年的大日子,佛弟子没有一个不欢欢喜喜的供佛、供法、供僧。在形式上,供佛、供僧,这是最明显的;供法,不知道怎么供法,不晓得怎么供养法。大概供养法现在我们印一点经书送给人,做一些光碟,这是法宝,都做这些事情。这要跟佛在经上所讲的,大乘教里面所讲的,也是对的,不能说不对,供养等级不相同,我们的方向、目标还算正确,等级不相同功德大小不一样。要依照佛说,这功德里头还有真的、有假的。我们今天节录天台宗所说的这三种供养。发心要发得大,要跟佛菩萨一样,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念念不忘正法久住。正法久住要靠谁?不能靠别人,我们如果靠别人你决定会失望,要靠自己,自己要真正发心,发什么心?菩提心,菩提心落实在大慈大悲。我们在这几十年当中把菩提心说成十个字,我要发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很抽象,怎么落实?怎么表现出来?慈悲就是表现,慈悲就是爱心。与前面八个字相应就是菩提心,不相应不是菩提心。那个慈悲心是世间人的慈悲,不是佛家讲的慈悲心,佛家讲的慈悲心,慈悲里头一定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

「慈起无缘之化」,无缘是没有条件,无条件的,对於一切众生,有根利的、有根钝的,就是有聪明的、有很愚痴的,我们要平等看待。「利钝齐观」,齐是整齐平等。化是教化,要用平等心。「悲含同体之心」,悲是怜悯众生,众生跟我们同体,同一个法身,同一个法性。「怨亲普救」,你的冤家对头他本来是佛,你的家亲眷属他本来也是佛,平等的,现在都迷了,难得我们现在有一点觉悟,要帮助他,不分怨亲。你看看怨亲普救,把怨放在第一,我们凡夫不是这样,我们凡夫把亲放在第一,我一定先度我的亲人,冤家债主以后再说。你看菩萨教我们,你真正悲心现出来,怨最可怜,为什么?他造作罪业他将来堕三途,堕三途的人应该先救,这就对了。我们家亲眷属虽然造业,还没有造那么重的业。这才真正显示出你的慈悲心。

台教讲供佛讲供养,「供养佛者,只是随顺佛语,今顺佛教修学,即是供养佛」,这是真供养。我们要不要拿香花、幢幡这些?那是唱戏的,这在道场上需要。道场上主要是接引不信佛的人,真正入佛门了,知道那个不重要,那是舞台上表演,接引大众,种种法会都是接引大众的。佛法这善巧方便,因为佛法不宣传,不劝人学佛。怎么说不劝人学佛?佛很谦虚,不敢说我很有学问,我了不起,你们要跟我学,这个话佛决定说不出来,你懂了吧!里头最深的意思,我是佛,你也是佛,决定是平等的,我怎么可以做你的老师?他现在迷惑了,迷惑怎么办?我们表演,我们在那里唱偈颂、唱赞,唱赞就是赞佛,佛怎么好,法怎么好,让他听,他听了之后受感动他自己来了,这是正确的。所以佛用这些方法去接引大众,幢幡、宝盖这些庄严具,这里很热闹,大家都来了,来看热闹,看热闹慢慢就懂得,就来学佛。所以佛不招生,是让你自己来。自己来总得让人晓得他的好处,那就用这些方法,所以佛弟子就想出这些方法来表演,替老师接引学生,招生,老师决定不敢招生。招生那你是做为人师,真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总是谦虚,他绝对不敢说,我什么都不行,我不如别人。所以这要晓得,种种设施都是为教化众生的设施。

昨天给诸位略略讲了些供养具,像香花、水果,像天王殿四天王、弥勒菩萨,那都是表法的。你懂得之后,那都是教学,都是教育。这是庄严的相。宫殿就很多人来游览、来观光,他来观光一定会来问你,问长问短,你就给他介绍,他的佛法就学去了。愈学愈多,愈学愈有感受,他真的就深入,深入经藏。所以是接引大众的,我们要懂得善巧方便。真供养就不是在这些,这些是帮助佛门接引大众的,这些幢幡、宝盖庄严具的供养,这是经上讲的。真供养是什么?真供养是学佛,这是真供养。像我们中下根性的人,上上根人那个不谈,像六祖惠能,真的,我三个老师都告诉我,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三个人都告诉我你千万不能学惠能,那个学不到的。惠能大师之前中国历史上没有出一个,惠能大师以后到现在也没有出一个,那个学不得的,那个叫顿悟、顿超。方老师举比喻给我说,那是一步登天,他有那个本事,一步他上去,你要上不去掉下来,粉身碎骨。

因为我在当初接触佛法,有个朋友,我休假,有一个星期休假,我到外面去游玩就住在他家里,住了五天。他的书房里头有一本《六祖坛经》,丁福保的注解,这个本子流通很多,它还是线装的。我看了很有味道,像看小说一样,看故事一样,五天我居然就把它看完了。所以以后遇到这些老师,他问我你有没有看过什么?我说我看过《六祖坛经》,他们说这学不得,这不可以。他说我们中下根性的人要从渐教上下手。渐教是什么?要学教,正规的学校,小学、中学、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慢慢往上提升,像爬楼梯一样,你登上一阶有一阶的受用。他说那是一步登天,决定学不得,学那个你会吃大亏。这个话是实话,没有那种天赋的人要照《坛经》那样学的话,不但成不了佛,他会变成魔,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今天随顺佛陀,佛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学,这是真的供养佛。佛对我们初学是怎么教的?我们净宗,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个缘起,里面提出修行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净业三福」,这是出自於《观无量寿佛经》,是我们今天所依靠的最高指导原则,没有指导不行,决定不能违背。净业三福第一条,它有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随顺佛的话,佛的教导。这四句怎么学法?我们怎样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弟子规》,你们看看《弟子规》是不是讲的孝亲尊师?慈心不杀,《太上感应篇》,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落实在《感应篇》;底下修十善业,这《十善业道经》。所以这句话里面,儒释道这三个根,我们今天为什么提倡这个?儒释道的三个根,世尊四句话。有这个根之后你才能入佛门,你有这三个根,那就是佛家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资格学佛了。

学佛从哪里学起?三皈五戒,「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才能学三皈五戒。然后再进步,再学菩萨戒,出家再学沙弥戒、学比丘戒、学菩萨戒,慢慢向上提升,这是具足众戒。三福前面两条都是扎根教育,到第三条才讲到经教,经教头一个是「发菩提心」,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真发心。玄奘大师还没有成年,十几岁做童子的时候,他求出家,那时候年龄不够,那时候要考试,他向主考官讲,人家问他的志趣,他答了八个字,「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这个主考官就录取他了。绍是什么?继承。远,我继承释迦牟尼佛,现在我要把释迦牟尼佛这个教学发扬光大,这样的抱负,所以他有那么大的成就。他一生确实没有违背他的本愿。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学佛?就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真正继承释迦牟尼佛的衣钵,那个衣钵是形相,不重要,就好像我们此地讲供养,这叫真供养。我们随顺佛陀教诲来修学,这就是供养佛。

那什么是供养法?「为转烦恼得解脱故」,这就是供养法。你看看,我们举例来说,我们不懂得孝顺父母,也不知道尊敬师长,现在我们学了知道了,知道就得受用,就会很快乐。跟父母尊长、跟兄弟、跟朋友都相处得非常和睦,懂得尊敬别人,懂得敬爱别人,懂得关怀别人,懂得照顾别人,懂得帮助别人,以前都不懂,现在懂得了。这就是转烦恼得解脱,这是供养法,你做到了,你真正得到受用。在儒家讲,《论语》头一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有那个悦,那就是法供养,真正是得法;佛门里面讲的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真正供养法。

底下说「即今与众自修六和」,这是真正供养僧。你看现在过年当中斋僧的风气很盛,到处都有人提倡斋僧,请出家人吃饭;请几百人,请一、二千人,规模很大,斋僧。佛门讲斋僧的功德很大。佛给我们讲真正供僧,就是现在与所有大众相处,不是叫别人修六和敬,自修六和。你叫别人修六和敬,错了,他跟我不和,我跟他和,这就对了,这个六和敬团体才成就。人人都自修六和,就统统和了。我叫你修六和,我自己没做到,你叫他修六和,你也没有做到,结果一个都做不到。

所以佛法的成就跟中国古圣先贤讲的话完全相同,「反求诸己」,决定没有责备别人。所以我在联合国开会的时候讲了几句话,会后很多人问我,说听不懂。我怎么说?「别人错了也是对的,我自己对了也是错的」,这个话他们听不懂,为什么别人错了是对的,我自己对了是错的?契入佛法的人懂得,别人错了也是对的,他是一念不觉,他本性本善,虽然错了,你看从哪个角度上去看,如果你有智慧看,他没有做错。你要看出来之后,对自己是个增上缘,这就是《论语》上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是我的老师,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他哪有错?恶人做错事情让我看到了,我马上想自己,我不想他,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我要有,赶紧改,他不是我的老师吗?他不是我的恩人吗?提醒我了;我要是没有,我要想到下次不可以犯他这样的过失,所以还是我的老师。他哪有错?他没错,对的。

我要说我对了,我对是什么?傲慢,我错了;我狂妄,我自大,我自以为是,我错了。再往深处讲,我起了妄想分别执著,你说错了没有?佛讲的「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门真正修行人,所以他的功夫确实烦恼年年轻,智慧年年长,这是渐修,渐渐逐步他有进步了。这样的一个心态来待一切人,这是真正供养僧。所以自修,不求别人,你自己是这样常常做,逐渐你就感动这些人。我们这里如果有一、二个人这样做,相信三年我们这个团体是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出现和合僧团,半个地球都得福报,你救的,你的功德多大。这个都不知道,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这样做没什么,这样做那个影响力很大,诸佛菩萨护念,护法善神拥护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大意说出了。

「此是真实受用法」,这就是讲供养法,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这叫真实法。受用是我加上去的,它原本的是「此是真实法」,我加了个受用,真实为受用。「未知真实法,不名供养」,这是佛说的,你要不知道真实法,供养只有形式,不是佛所讲的真正供养。真正供养是这个样子,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受用是什么?用儒家讲就是不亦悦乎,你得到受用了,自受用。你有这个德行,你有这个修养、有这个学问,自然就有很多人仰慕,来跟你学。来跟你学的人是什么?就是第二句所讲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个朋是什么?来参学的,来向你学习的。朋是同学,你看老师多谦虚,老师对学生很谦虚,学生对老师是尊敬,称老师;老师自己决定不会称我是你们的老师,不会,我是你们的同学,我是你们的学长。真正有学问决不是。

李老师从来没有说我是你们的老师,没说过,只说我年岁比你们大一些,我比你们多学几年。所以他老人家教我以谁为老师?以他的老师为老师,他的老师是印光大师,他教我要跟印光大师学。印光大师不在了,《印光大师文钞》在,所以他把《文钞》送给我,叫我依印光大师的《文钞》学习,做印光大师的学生,他是印光大师学生,你看多谦虚。写信后面的署名他不是写师,写友生,这个要知道。你就看到友生是他的老师,朋友的友,学生的生,友生,是用这个做署名,这是老师谦虚,不敢为人师。他真教你,教你谦虚、教你一切恭敬,这是受用。

第三个那个受用就更显然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看你有这么大的学问、有这么大的德行,怎么样?没人知道,自己决定不会宣传的。哪有说我自己有道德、有学问,这怎么讲得出口?这说出去多难为情!老师的德行要靠谁去宣扬?学生,我们接受他教育的人,知道这个老师有道德、有学问,真正是个好老师,又愿意教,又懂得教学的方法,我们要替别人介绍,看到有好学的人我们会推荐、介绍。我在老师会下我曾经介绍两个人,第一个是出家人,慧忍法师,业障重,在那里学了十个月,没有办法,离开了;第二个是徐醒民居士,这学成功了。我们做学生的人要介绍,他自己是决定不会干的。

像现在讲要竞选,说我怎么好,你要选我,投我一票,怎么也说不出口。所以民主时代,有德行、有道德的人他绝对不会出去,为什么?他认为这是很难为情,人怎么可以这样子,他只有人家请他出来,像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肯出来,哪有那么容易!哪有自己要出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民主制度底下真正是人才很难得,非常不容易。所以从前演培法师问我,我赞成君主,我不赞成民主。君主是真有人才,皇帝访贤,他求贤,人家是求他才能出来,哪有说一叫就出来,没有这个道理。好!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台教」就是天台宗,所说的供养三宝对我们的修学非常有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怎样才是如理如法的供养。他又说「众生行资观智心,即供养佛」。众生行就是我们现前看到社会大众,他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帮助一个修行人开悟,修行人开悟了这就是供养佛。你看看现在社会大众,他们每天想的是什么、干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帮助一个修行人开悟,那个修行人就是佛,他们在那里统统供养了。这个话讲的有谁懂?我们今天要不是学《华严》,不是学这么久,不懂,这些人在造罪业。由此可知,大乘经论里面所讲的,烦恼、菩提不二,众生跟佛不二,帮助你入不二法门。真正修行人看到一切众生造作这些罪业,他慈悲心流露出来了,菩提心流露出来了,以大慈大悲来教化众生,那佛就出世了。他一定有他的善巧方便,真的是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教化众生他就用什么法,这佛出世了。

所以众生行,你能不能说它一定是好、是坏?不能说。对真正修行人,所谓真修行是境随心转,他的心能转外面境界,那就是善的,如果对凡夫来讲,凡夫心被外面境界转,那就不善。所以修行人定功不够,看到这些花花世界、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很容易被人家动摇,这就不善。对真正修行人,他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长时间在里面薰修,成就他坚固的定慧,这是真供养佛,一点都不假。由此可知,善恶不在外面,你就懂得了,善恶在自己一念之间,一念觉,没有一样不善,一念迷,天天念佛、拜佛也是假的,也不善。如果你拜佛念佛是求佛菩萨保佑你升官发财,那是假的,那是不善,看到佛菩萨修行增长贪瞋痴。你看,真修行人是增长戒定慧,增长戒定慧就是供养佛,增长贪瞋痴那是供养魔,佛魔不二,一念觉迷不同。这个道理天台家讲得好,所以这个意思就更深了。

我们今天修行方向目标正确,天天没有离开佛法,天天不离开众生,众生所作所为哪一法不是佛法?这大乘教上常说,会修的人,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不会修的人,问你哪一法是佛法?《华严经》也不是佛法,关键在会不会。会不会到底怎么个说法?还是先前的一句话,反求诸己的人会,不知道反求诸己的人不会。所以朱夫子把这句话提出来做为教学的总纲领有道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白鹿洞的学规没有几条,很简单的几条,最后就是这条。所以你要说会不会、善不善?就得凡事都能够回头想自己,这会学、善学。见到善的,要好好的模仿人家,向人家学习,就是没有的,向人学习;如果自己有,他有这个善行,我也有,要希望我的善行更增长,不可以失掉。见到恶人、不善的人,马上想到我有没有他的不善?如果有要改,没有的时候,勉励自己不可以犯。都是老师。

所以真是成就自己,自己就是佛。你看众生行资助观智的心,那就是佛。我一个人学到了,自己成佛,那个人学到了,那个人成佛。决定不止一个人,会有很多人天天在境界里头有悟处、有领悟,这就是有长进。如果每天没有启示,没有悟处,就是没有进步。不是说读书读多少有进步,念多少佛有进步,拜多少佛有进步,做多少好事有进步,不是的,统统不是。真正进步是什么?悟处。你读书,遍遍都有悟处,所以才有法喜,才不亦悦乎,念的把时间也忘掉了,吃饭也忘掉了,欲罢不能,他真欢喜,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不能不知道。我们常讲勇猛精进,契入这个境界真的勇猛精进了。学东西学得不欢喜,学得很苦、学得很累,这错误,这不善学。纵然他有得到的,很有限,肯定没有悟处,有悟处一定欢喜。

下面说「观智心开发境界」,这是供养法。观智心就是我们讲觉悟的心,就是有悟处。你看这个悟处,不但接触佛法有悟处,这是正面的,看到一切众生所作所为都有悟处;反过来想自己,不想别人,想别人错了,想别人的错处是最大的错误。你看我们自己的心,中国人都讲良心,你的心很善良,你的心很美好,良心。你的良心怎么尽装别人的垃圾,别人做错的事情你就记在心上,你这个良心是别人的垃圾桶,你说这个糟糕不糟糕!这叫大错特错。所以看到别人的过失绝对不要放在心上,你就永远保持你善良的心,你说这多快乐。看到别人做错,立刻想想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那个人是我的恩人,他提醒我,我怎么可以怨恨他?怎么可以轻慢他?自然就没有了。然后养成自己一切恭敬,行善的人恭敬,作恶的人也恭敬,那就是普贤菩萨礼敬诸佛,没有分别,没有执著。

可是赞叹就有分别,赞叹一定是善的我赞叹,他不善的我不赞叹,恭敬,恭敬没有赞叹。这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因为你赞叹的时候影响,怕别人跟他学,学他的坏样子,那就错了,不赞叹,有恭敬不赞叹。有恭敬,是对作恶的人也这么恭敬,那对行善的更不必说了,这就是教人礼敬。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之接触,恭敬心摆在第一。你看儒家的《礼记》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佛经很多忏仪,拜忏的忏仪,里面一打开,「一切恭敬」「一心顶礼」,你都看到这个词句,这就是恭敬没有分别。对佛菩萨恭敬,对阿鼻地狱众生也是一样恭敬,决定没有等级的,这就对了。有等级,你的恭敬不是真正的,不是真实,真实的不分等级。你有等级,你的分别执著没放下,那就不是真的。

观智,就是你的觉悟、悟性,开发境界就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境界是供养法,谁的法?自性的法宝。这也就是大乘教里面常常讲的,烦恼轻、智慧长。我们的进步、我们境界的提升从哪里看?一年比一年烦恼轻,一年比一年智慧长,会怎么样?一年比一年快乐,一年比一年感到幸福。世界不管它怎么乱法,我活在这边快乐幸福,无与伦比。你要懂得这个,你才能体会我为什么那么感激老师。我感激老师的心念超过感激父母,我父母的相片没有到处挂,我老师的相片到处都有,不是老师哪里知道,老师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我们肉身得自於父母,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知道尊师才知道重道,知道重道(重师道)你自然就会尊师,这一定道理。所以这叫法供养。

「境智和合,即供养僧。此是真供养,亦名法供养」,这个意境就高了。境是什么?外面环境,智就是自己的悟处,自己的觉悟。你看,顺境觉悟,逆境也觉悟,善人觉悟,恶人也帮助我觉悟,境智和合,这是真正的六和敬。僧就是和合僧,六和敬的僧团。这是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叫真供养。我们在年节这时候把这段经文反覆的在学习,将我们自己修学的一点心得与大众分享,希望我们学佛的同学都知道、都了解,从今而后学真供养,学真法供养,我们在菩提道上决定是幸福快乐,在人生里面,那就是佛所讲的「离一切苦,得一切乐」。这个世间现在是愈来愈痛苦,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可不可以离?可以,会的人就离了,渐渐的会离,契入心性。我们再看后面,「若以智求,智则成解,解背圆宗」。这个智是世智辩聪,不是前面讲的真智慧。真智慧跟世智辩聪差别在哪里?真智慧是把分别执著放下,那是真智慧,没有放下分别执著那种聪明智慧,佛法称之为世智辩聪,他的知不透彻。所以我们要以世间这个智慧,像现在的求学去求,智则成解。懂吧?成解,解是什么?就是学术。像我们去年十月在伦敦剑桥大学访问的时候我跟他们上了一堂课,告诉他们,他们现在也非常用功在学习汉学,你看有用《无量寿经》写博士论文,佛学的,有用孟子写博士论文,还有一个用王维(唐朝的诗人、文学家)做论文的题目。我说很好,你们都可以拿到学位,可是怎么样?你们一生还是会生活在烦恼跟痛苦的世界。他们听了都笑了。为什么?智则成解,解就是讲的佛学、儒学、道学,世间一种学术。解背圆宗,圆宗是明心见性,这个相违背,我说你要放下才行。释迦牟尼佛过去十二年学的就是智则成解,所以他违背心性,必须怎么样?必须把它统统放下,放下之后才明心见性。这十二个字意思就在此地。

现在照这样说起来,我们要不要学?要学,为什么说要学?你不学经教,你就会学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你说我都不学,都不学你一天到晚在胡思乱想,还是在学,你没有办法,你起心动念都在学习。既然是这样子,你就不如学佛的经教。学佛的经教智则成解也不错,你做个佛学家,你可以拿个佛学博士学位,不能见性,你决不能见性,你的真正智慧不会开。要怎样才能真正开智慧?我们学经教的人,这就是我所讲的,我们要把它颠倒,我们学佛、学儒、学道,那就与圆宗相应。所以他们搞的是佛学、儒学、道学,我们所搞的是学佛、学儒、学道。学儒我要学孔子,学佛我要学释迦牟尼佛,我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学道我要学老庄,这叫学佛,学佛就跟圆宗相应了。宗是真心,圆满的心性,那就真得受用了。

所以我在剑桥讲,跟他们讲,我说你们虽然学,学儒、学孟子、学佛、学《无量寿经》,我说大乘教里面的法喜充满你们没得到,儒家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你没有得到,这真的,为什么?他们还有分别执著。带著分别执著去学这个东西,就变成学问,变成佛学、儒学;如果能够放下分别执著,那是学佛、学儒,你会得到受用,儒会得到不亦悦乎,佛会得到法喜充满,会生活得很快乐,不一样。虽然我们那堂课只有一个小时,我给他这个启示很有受用。因为他们以前走的是学术的方向,儒学、佛学、道学,我给他反过来,学儒、学佛、学道。这是一个很大的启示,他要也能改的话,那他的成就会非常殊胜。外国人真的是很好学,就是没人教他。不能用智去求,大乘教不能用智去求。

「若起心照,照则立境,随照失旨,皆是影事」。照是什么?照是宗门的方法,参。参里面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包括的有分别执著,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掉、没有放下,你学宗门的方法,我来参。参怎么样?就有能照,就有所照,能所对立,对立自然就造成障碍,对於明心见性见不到。明心见性不可以对立,才能真正见到诸法实相。所以前面讲智求是教下的方法,心照是宗门的方法。教下的方法、宗门的方法都好,就是你懂得,你不能学它的样子,只有样子你不懂得它真正的内涵,你学不到。内涵是什么?不管是宗门、是教下,我们妄想不说了,太高了,那是做不到的事情,分别执著要少一点,要在这下功夫,这是真功夫。所以一定要放下,放下你智求跟心照都能跟性德相应。放下愈多愈好,要拼命放下,要懂得这叫真功夫,这叫真学问。为什么叫真学问?你看孟子说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那个心就是分别执著,你把这个东西放下就是。

儒懂得了,孔孟他也讲究悟处、悟性,所以他也讲究放下。他那个放下没有佛家放得那么彻底,所以他证不了阿罗汉,比一般人是放下了很多。譬如讲对於自私自利的执著他很少,他起心动念会想到别人;名闻利养的执著很少,他很快乐的过他那种清贫的生活,他不会去过一种奢侈豪华,他不会做的,所以他能够安分守己;贪瞋痴慢这些烦恼他是尽量的把它淡化,所以他虽然不能够证得心性,明心见性他不能证得,他已经靠近了,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目标。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正法,就是放得还不够,佛法是放得彻底,全放下。

我们学教一定要记住马鸣菩萨的教诲,那怎么学教?我们每天读经、每天听经,要记住马鸣菩萨的话,「离言说相」,你听讲的时候不要执著我说些什么,不要执著。「离名字相」,我们讲这些许多名词术语,讲这些佛、菩萨、阿罗汉、智求、心照,不要著这个相,你懂得这个意思就可以了,不要去执著,你看执著放下了,不要去分别,意思领会到就好了。「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你直接体悟的、领悟的,那是真的,不要去想。想这什么意思,一想就错了,想是落到意识里,想是分别执著,不能用这个。所以直接的领悟,决定没有拐弯抹角,懂就懂,不懂不可以想,你可以念第二遍,可以听第二遍。所以佛是不断在那里讲,你这一遍听不懂没有关系,后面机会很多。

这是佛陀教学的方法跟一般世间人不一样,一般世间老师只愿意教一遍,听不懂,记不住,算了,不教你,要叫你专心;佛慈悲,听不懂没关系,明天再听,后天再听,这真是慈悲到极处。孔夫子就不行,孔夫子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夫子就不教你,你太笨了。可是佛行,你看佛遇到周利盘陀伽那么笨的人,记性完全没有,教他念「笤帚」两个字,教上面一个字,下面忘掉了,教下面,上面忘掉了,这么笨的人佛有耐心都把他教出来了。这是佛比孔子高的地方,不从别的地方看,从这个地方看,孔子太笨的人不愿意教,释迦牟尼佛行,可以,还教。

所以中国的书籍几乎没有重复的,佛法重复太多了,一遍一遍重复。这个意思就是对中下根性的人,不要叫你去想,你遍遍听,到你放下一段程度之后,明白了,悟了,现在这里没有听懂,我再放下一些,过几天又悟了。这个悟不是别的,不是说你看得多会悟的,不是,也不是说你学得多悟的,不是,放下多少悟多少,这个道理要懂,你可别弄错。记住,要相信孟子所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放下就是,他不放下,那就智则成解,解背圆宗,他放下就相应,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德相统统现前。这个道理六祖开悟的时候他说了,「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本来具足说什么?就是《华严经》上佛所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坛经》上六祖讲的这句话就是指这个,本来具足。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向六祖去请教,他统统明了,他都会给你讲得清清楚楚,这种学问到哪里学的?释迦牟尼佛讲经讲了四十九年,任何一部经典你不明了,你去请教他,他给你讲得头头是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启示,这个启示使我非常感念章嘉大师,为什么?头一天见面就教我看破、放下、布施,第一天就教给我。学了五十六年,愈学愈觉得了不起,佛法自始至终,从初发心到成佛,到究竟圆满成佛,没有别的,就是看破、放下。怎么做?舍,布施就是舍,你真正能舍得。平常我们劝人舍财得财,舍法得聪明智慧,舍无畏得健康长寿,这是接引初机。都是实话,都不是骗人的。因为世间人他一天到晚想的就是想钱、想聪明智慧、想健康长寿,满足他的愿望,绝不骗他,真的得到。我们这些年照做也真的得到,得到要舍,决定不能留,一留就违背圆宗,不留,统统都舍的时候,跟圆宗就相应。

这个道理明白了,真的透彻了,就叫做看破。所以看破之后才能真放下,才能真的彻底放下。这放下,自己的聪明智慧、自己的福报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佛家接引众生的方便,就是方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好像钓鱼一样,我给你一个鱼饵,我把你钓上来,钓上来之后然后再教你开悟,这就是引诱你进门。所以财布施就很重要,世间人,古今中外,不管哪个族群,不管哪个宗教,没有不贪财的,一听说财眼睛都亮了;所以一定要修财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施得愈广,范围就愈大,把自己的贪心断掉了,吝啬的心断掉了;叫贪悭,这是烦恼里头最严重的,列在第一个。你看释迦牟尼佛把世间人所有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为八万四千,八万四千真有数,不是随便说的,他真的讲出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再把它归纳,这就是普通我们讲经说法常用的百八,一0八类,念珠是一0八颗,叫我们常常想到这一0八类的烦恼要去掉,是这个意思。可是教初学,这一0八还是太多,所以再归纳为二十六。一般教学就是讲二十六种烦恼,六个根本,二十个随烦恼。可是教初学不用这个,教初学只用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个就好讲了。六个再归纳,嫌多,就是三个,贪瞋痴,叫三毒。三个还可以归纳,归纳为一个,贪,你就晓得贪多可怕。为什么?瞋恚是你贪不到才瞋恚,你要是贪图到你就没有瞋心,你就欢喜了,所以他愚痴,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贪。所以贪心不能增长,贪心是无始无明里面就有的,它是所有烦恼的根。我们学佛对这个要有非常高度的警觉心,可以随喜,随喜要是有一点点贪的念头起来,赶紧要回避;如果不回避肯定你堕落,你掉进去了,那是个陷阱、是个火坑,比什么都可怕。

好的老师照顾我们,他知道这个严重性,处处提防,宁愿叫我们多吃一点苦头,不能让我们起一点贪心。所以释迦牟尼佛灭度告诉后人两句话,老师不在了,以后依靠谁?谁来做我们的老师?佛说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是他老人家一生做出样子,他不是随便说的,他做出来了,你看他一生都是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自己是王子的身分,如果他家里面照顾他那还有什么话说?供养得起,不是供养不起。他的弟子当中,当时十六大国王都拜他做老师,大富长者有得是,不接受,带著这批学生还是过清苦生活,还是天天出去托钵,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以苦为师。为什么?你过这种生活过成习惯了,悭贪没有,这是帮助你,把你无始劫以来烦恼的根用这个方法才拔得掉。真是苦心!我们要能体会得到,能体会你就生感恩的心,那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当中就会守住本分,绝不过分。但是在别人地方作客,人家是盛大的,现在我们素食,素宴接待,可以的,这是人家的恭敬心,我们要接受。我们决不能贪图,有贪心那就错了,这个道理要懂。

我的老师做出榜样给我看,他的学生多,我见他的时候在台中十年,教了十年,跟他学的有二十万人;我也跟他十年,离开的时候台中莲社的莲友有五十万人。所以我跟老师开玩笑,我说老师你要想当台中市长,只要你说一句话,你都不要出去,马上当选。他就哈哈大笑。我们都是他的学生,谁不投他的票?不要宣传就行,有这么多学生。这是他不会干的事情。你看他自己,很多有钱工商界的这些弟子们供养老师的衣服,衣服好、料子好,他欢欢喜喜的接受,很好,谢谢,接受,那个人走了之后他的衣服就送人了。我也有分,他送我好几件。自己还是穿他的旧衣服。他的旧衣服我们不知道,他老人家走了之后收拾他的东西才知道,里面都是补的补钉,他自己补的,外面是旧衣服,里面都是破衣服,自己补的。人家送他,他都不肯换一件,转手都给人,给这些弟子们,这些弟子们生活都很清苦。以苦为师他做到了。九十五岁都不受人家照顾,人家想去照顾他,不要,这也证明他身体好,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九十五岁那年才开始接受两个同学照顾他,九十七岁走的。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这才能成就。

我们今天提倡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是戒,你不在这上扎根不可能有成就。在这上扎根还要以苦为师,还要把自己生活尽量简单化,为什么?你有苦你烦恼才能断,或者是真正能伏得住。如果不能甘心情愿过个苦日子,那个烦恼还是会在那里起起伏伏,还在作祟,难!那个东西是违背自性的,我们今天终极的目标是求明心见性,障碍明心见性的东西你不把它清除干净,你怎么能达到?所以真是难得,佛跟老师做榜样给我们看。

李老师的老师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是这样的,十方的供养多,他办一个印经处,苏州弘化社,这些钱统统集中到那里印书。那时候已经排字不是刻版,是排字印刷的,弘化社的书。给我们做样子,没有拿来自己享受,还是过自己刻苦的生活。他闭关的关房我去参观过,非常简单,三间小房子,佛堂一张桌子供一尊佛像,阿弥陀佛,两个小蜡台,一个香炉,佛像后面写个大字,他老人家自己写的,「死」字。天天看这个字,提高自己的警觉,所以万缘放得下。想到死,有什么东西能带走,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这些真善知识对我们的教诲我们要常常记住。

所以起心,坏就坏在起心,宗门的照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是真的功夫。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著,哪里是照?那叫胡思乱想,那不是照,闭著眼睛胡思乱想。所以智求、心照都是影事,就是不是真的,梦幻泡影。「若了真心,自然无心合道,合道则言语道断,无心则心境俱闲」,这是真懂得的。这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是我们做不到的。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这是法身菩萨。我们今天能做到的只能够在执著分别上放下这个,还是放得不彻底,如果执著真的彻底放下,你就证阿罗汉果。我们今天阿罗汉果没证得,比起一般人无论在知见、在哪方面是要高一些;可是比起真正证果的人,就是他真正放下的人,我们还不如,我们放得不干净,继续努力。

当然,佛法讲缘,得要有缘。像李老师当年人家供养他东西,他马上就分送了,学生多,我今天要供养,没有办法分,没有学生。所以当年在新加坡还有很多宗教,跟很多宗教连系,我就常常各个宗教送礼,帮助他们办学校、办孤儿院、办养老院,他们做些慈善事业,我去帮助他。所以我学印光大师,这些钱多半拿去印经。现在如果要是有些人跟我学,那我就跟李老师一样,我有地方散了。缘,这个很重要,都得要有智慧。

了是明了,真心现前自然无心合道。无心合道就是参,就是照,没有心,没有念头,起心就错了,不起心自然合道,这是真的。合道则言语道断,无心则心境俱闲。总而言之一句话,搞真的就一定要把分别执著舍掉,那个境界就解脱了,真的是大自在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