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六六讲)  2007/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况玄旨分」。二十个大喻,我们学完第十八,今天从第十九看起。第十九「大海包含喻,喻禅慧普修德」,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海有希奇殊特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悉包容无所拒。无尽禅定解脱者。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诸妙行。一切普修无厌足。】

这两首偈,前面一首是大海包容,后面这首是禅慧普修。在前面,我们见到法身菩萨确实体会、证得性相不二,见色,见性、色性不二,色性、色相不二;闻声,声性、音声不二,这是法身菩萨。所以自性里面的性德,世尊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如来是讲自性,说佛是在说形相。所以普贤十愿第一个是「礼敬诸佛」,那是从形相上说的;「称赞如来」,这从法性上说的。由此可知,从形相上说要恭敬,对佛要恭敬,对菩萨恭敬,对人要恭敬,对畜生、饿鬼、地狱都要恭敬。为什么?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本来是佛,怎么可以不恭敬?这没有分别的,从形相上讲没有分别,性相不二。可是从性德上讲有分别,什么分别?有迷悟不同。六道众生,我们不讲十法界,六道众生迷而不觉,虽然本来是佛,他自己不知道他是佛。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佛,也不知道别人是佛,更不知道蚊虫蚂蚁是佛,谁知道饿鬼、地狱是佛?这没人知道。为什么?迷了,迷了性德,佛要不告诉我们,我们完全不知道。所以礼敬诸佛,佛,通常讲三世诸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说未来佛,我们会想到六道众生是未来佛,这都是佛说的。可是说真的,说真的是现在就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说本来佛是从佛性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佛性上说;说你是众生,是迷了自性,迷了自性这说你叫众生。所以,称赞跟礼敬就不一样,礼敬是一定要恭敬;称赞,与性德相应的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不称赞。我们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见到,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是表演的。五十三个人,出家只有六个,另外四十七个在家人。这些在家人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行善的、有不善的。像甘露火王的瞋恚、伐苏蜜多女的贪欲、胜热婆罗门的愚痴,不就贪瞋痴吗?贪瞋痴是迷了自性才有,悟了的时候没有。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这三位善知识有礼敬、没有赞叹,这就教给我们了。赞叹,你的形象与性德相应这赞叹,搞贪瞋痴不赞叹,这里面就有差别。

对众生说法,我们可以把前面「众声悦意」的比喻跟「大海包含」合起来看。大海是比喻性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你自性本来就是这样,法尔如是。你现在心量很小,不能包容别人,那是迷了,那不是性德,那是烦恼、是习气。你本来的心量是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你本来有能力普应众生而说法。四弘誓愿是性德,我们迷失了自性,世尊特别给我们提出来,教我们依这四句好好修学,回归自性。这四句我们在讲席里面曾经多次介绍,我说四愿实际上只有一愿,第一愿这是主,最重要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众生是讲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十法界众生,要知道十法界都在迷,为什么?没见性。六道是全迷,严重的执著妄想分别,见思烦恼,这是六道众生,见思烦恼就是严重的执著。佛说我们不能够见性,迷了之后回不了头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

唯有上上根人一接触大乘他顿悟,明显的给我们表演的,世尊第一个给我们表演。在中国,很难得,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表演,顿悟;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可以一念之间统统放下。放下怎么样?你本来是佛,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六祖接引的当机叫做上上根人,上中下三根不是他教化的对象。虽然不是教化对象,他也不舍弃,这就像大海包含。上根人他把他提升到上上根。你看他所度的,在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四十三个人。这四十三个人都是上根人,接触他老人家的时候提升到上上根;中根的人,他帮助他提升到上根;下根的人,他帮他提升到中根;有善根的人,他把他提升到下根;没有佛法根性的,他帮他下种子,这就是大海全包了。所以主要的对象是上上根,没有种善根的帮他种善根,一个也不漏。

诸佛如来如是普度众生,度的意思就是帮助,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见性成佛。他成佛、他见性了,佛说他没有度众生,这个话是真话。佛如果说「你看我度了他,我帮助他成佛了」,可能那个人成佛了,佛就堕落成凡夫了。为什么?有这种念头起来,立刻就堕在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有,妄想分别执著具足是六道凡夫。所以,佛说得很好,佛不度众生。众生谁度?你自己悟的,自己度的,佛只是给你一个增上缘而已,你自己成就的。正如同老师教学生,学生是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如果老师真正有能力把学生教出来,他那一班学生应该各个成就,为什么这一班上只有几个少数人成就?由此可知,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怎么出来的?老师给他做增上缘,他自己本身要具足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四缘老师只能帮上一个忙,另外三个他自己具足的。

亲因缘来讲,一切众生平等。亲因缘是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你将来成就第一个因素,所以叫亲因。你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平等的。但是所缘缘不平等,所缘缘是什么?有些众生一心想作佛,这就是他有亲因缘,再加上所缘缘,想作佛的人当然能成佛,为什么?心想事成,你想什么成就什么。我们在这几十年学习当中,现在人一个没看到,古人看到一个,就是惠能。我们看《坛经》,他去见五祖,五祖问他,你想求什么?他答覆说,我想作佛。五祖问他,你到我这儿来干什么?我想来作佛的。你看这就是所缘缘。他那么多弟子没有一个说,包括神秀也没有说他要想作佛;只有他一个,他想作佛,他真的成佛了。你就晓得,每个人都能成!你有这个因,但是你不想作佛。所以我们读《坛经》读到这一句,佩服得五体投地,没话说,想想自己跟能大师不能比。想作菩萨的,真的作菩萨了;想作罗汉的,真的证得阿罗汉。一般人学佛想什么?想人天福报、想健康长寿、想多男嗣,儿孙满堂,他想这个。我学佛,就要佛菩萨保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想发财、我想升官、我想家庭美满,想这些。几个人想作佛?你看所缘缘不一样。

有所缘缘还要什么?无间缘,你想作佛的念头不能间断,一间断就不能成就。你们想想,五祖忍和尚对惠能大师的只有增上缘,给他印证,肯定他的知见正确,确实佛知佛见,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你当然作佛。所以衣钵传给他,没有传给神秀。大众都不服气,为什么不服气?大众都迷惑颠倒,没有觉悟的,觉悟的一定双手赞成。这两个示现给我们后人很大的启示,这个启示就是说,凡夫作佛在一念之间。对,不过也有经上说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念劫圆融」「念劫不二」,你看一句话就给你解决了。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你一念成就了,一念可以变成无量劫。这什么意思?如果觉悟了,无量劫就是一念;迷了,一念就是无量劫,迷悟。所以佛没有说妄语,说一念、说无量劫都对,一点都没说错,迷了就是无量劫,悟了就是一念。所以最重要的是知见,知见就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你真的了解、真明白了。明白之后就真修,修什么?修是修放下。你看放下执著,对於世出世间法不再执著,证阿罗汉果;放下分别,你是菩萨;放下起心动念,你本来是佛。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

但是你不管是佛、是菩萨、是罗汉,没有不爱众生。阿罗汉也了不起,大乘教里面讲的阿罗汉,不是小乘的。大乘教里,你看经典里面,「皆是大阿罗汉」。身分,身分是阿罗汉,为什么身分是阿罗汉?妄想分别没放下,所以他是阿罗汉,他只放下执著。为什么称大?他了解遍法界虚空界是心现识变的,对这个肯定,一点怀疑都没有。也就是说,如同惠能大师开悟所说的,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自性,性相不二,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这个知见是佛知佛见,小乘阿罗汉没有,大乘阿罗汉是佛知佛见,只是起心动念、分别没放下。

《华严经》上说得更细,说到什么程度?说到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已经是佛知佛见,《华严》完全通达了。为什么在初信位的菩萨,他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放下?《华严经》一开端讲十种机,当机的十种机,最后一种叫「大心凡夫」,他也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放下。他的所缘缘、无间缘真的就是目标、方向完全正确,他走的是成佛之道。他非常可能一生成就,因为他对事实真相了解得很透彻,他又不怀疑,深信不疑,什么时候放下他什么时候就证得。所以这些道理要懂。

有时候他是真放下了,也就是说他心里面确实没执著,分别还有,没执著,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他还挺执著的。这是什么?这是示现,不是真的,他在这个地方搞游戏神通。为什么要这样示现?众生有这个必要。我们在前面讲过四无碍辩才,讲过菩萨四种密意,譬如说法要契机,契理契机,理是性德,是要契理,可是还要契机。机是什么?众生他的喜欢。我们刚刚到庐江,老师们下乡到农村里面去展开《弟子规》的教学,当地人民告诉这些老师,你给我们讲这个东西没用,你要给我们讲怎样赚钱。契机!他心里面念念所想的就是要发财,就是要怎么样多赚钱,生活过得更富裕一点,他别的没想到,他不会想那些。我们老师怎么样讲?我就是来教你赚钱,你学到这个东西肯定赚钱。他就会接受。这个话没欺骗他,你学会这个你就学会做人,你学会做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去干活,老板没有不欢喜的,这就是教你赚钱。你看看现代社会,中国外国都一样,企业家大老板招不到员工。大学毕业生很多,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找不到?不会做人。头一个见人没有礼貌,第二个不会说话,第三个不负责任。所以怎么样?人家不敢用你。学了《弟子规》之后,没有一个不欢喜。你懂得人际关系,你有礼貌、你会说话,办事情认真负责,忠於公司、忠於老板,你说谁不欢迎你?谁不愿意提拔你?这就是发财之道,这就是发财的学问。你这么一说他就愿意接受了。学了之后,学了一、两个星期之后,真好!不要说你在外面工作,你家里的人都欢喜你,一家和睦;邻居互相尊重,从前邻居不打招呼的,现在邻居见面都会点头、都会微笑,这个好!

所以是菩萨做这种示现。在这个阶段,你要发财帮助你发财,发财要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修无畏布施是忍辱、持戒,修法布施是精进、禅定、般若。修的时候你真的得到,好处都得到了,财布施得到财富,真得到不是假得到,修法布施确实烦恼轻、智慧长,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一点不假,全得到了。得到之后,佛告诉你要放下,为什么?如果你不能够放下,你坚固执著这些,你出不了三界。这就把你提升了。你想不想出六道轮回?如果不出六道轮回,你细心去想想,不要想多,想一天,你今天从早到晚,你起多少个善念、起多少个恶念?什么叫善念、什么叫恶念?利益众生叫善念,利益自己叫恶念。你这一天当中多少念头为自己、多少念头为众生?你好好想想。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说明什么?说明你在六道轮回里头,你在三恶道的时间长,还是在三善道的时间长。这一想马上就觉悟了。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几个念头想到别人?你要是懂得因果报应的话,原来在三恶道的时间太长,三善道的时间太短了,这就想想三恶道可怕,地狱、饿鬼、畜生。

菩萨教你们,想通了,想通了赶紧放下,放下贪瞋痴慢,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不但恶要放下,善也要放下。放是从心里放,不是从形相上,善事还是要做,恶事做不得,善事要做,做要不著相。《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不著这四种相,你才能证得《华严经》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不高,初信位。初信位菩萨从断烦恼上来说,跟小乘须陀洹相等,可是智慧绝对不一样。初信菩萨就佛知佛见了,只是烦恼断得不够,他会很努力,不需要别人劝导他,所以他的进步很快。见惑断了,他就用功在思惑上断。处事待人接物,为人演说,逐渐远离贪瞋痴慢疑,那是什么?那是他断思惑。思惑断了之后,他就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七信,七信就是阿罗汉。到七信,六道没有了,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六道轮回还到不到六道来?如果六道众生喜欢他,跟他有缘,听他的教诲,他就到六道来。到六道现身说法,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这一生当中我们跟很多众生结缘,你要晓得过去生生世世结的缘多,结的缘不少,生生世世与众生有缘,不只是我们这个地球,他方世界的也不少。所以你就晓得,他就现各种不同的身,也许到阿拉伯去现真主身,到欧洲去现耶稣身、现摩西身,不一定。然后你才晓得,真实智慧、真实的状况你才能通达,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的疑虑消除了,你没有疑惑,你才晓得怎样来帮助遍法界虚空界苦难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欧洲那边他们执著天主、上帝帮助他们升到天堂,佛菩萨就顺水推舟,现上帝身、现真主身接引他们到天堂。到天堂,我们在经上看到,见到忉利天主,中国人讲见到玉皇大帝,看到天主、看到上帝,常常请佛菩萨到天宫里面来讲经,那不就行了吗?这一生在世间不信,来生到天上跟天主一起学。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佛菩萨在那边讲经的很多,常常讲经,叫办班教学。他在这地方有误会,到那里就没有误会了,正是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诸佛菩萨善巧方便无量无边,不要执著,要互相尊敬,他不尊敬我,我尊敬他。

譬如我们到基督教堂,看到耶稣,耶稣在十字架里,我们给耶稣顶礼。旁边是他的信徒就说:你怎么给他顶礼?我可以这样告诉他:释迦牟尼佛是耶稣的化身。他一听,不得了,释迦牟尼佛是耶稣的化身。你相不相信耶稣会变化?相信。佛教的释迦牟尼佛是耶稣的化身,你可不能毁谤释迦牟尼佛,毁谤不就毁谤耶稣吗?你不能说他是魔鬼,你说他是魔鬼,那不就耶稣是魔鬼?他一生欢喜心就好讲话了。然后告诉他,耶稣化身在佛教,告诉这些学佛的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什么?一个真神;多是什么?各个宗教崇拜的神,多,统统是一个真神的化身。他只要不反对,一听有道理!所以宗教可以团结,本来就是团结的,本来是一体。所以,你要懂得如何去接待这些众生,迷惑的众生、误会的众生、坚固执著的众生,你要有善巧方便去帮助他,要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人,我们中国古老的圣人告诉我们人性本善,所以你要肯定,你对人就会生欢喜心,无论是什么人,恶人你对他也生欢喜心。佛告诉我们人性本觉,本觉就是你本来是佛。《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是真的,你要是通达明白,信心就建立了。第一个是建立自己的信心,我一定能够破迷开悟,为什么?本觉本有,不觉是迷,迷本无,我当然开得了悟。第二,你是帮助别人建立信心,他本觉有,他本觉本有,他不觉本无。我没有能帮助他转过来,是我自己做得不好、我学得不够,不能怪他。所以,对於自行化他的信心都建立了、都具足了。

所以度人先要度自己,度自己,后面三愿完成第一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要怎样能度众生?先度自己。先度自己是先把自己的烦恼去掉,「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是什么?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你要把它放下,断就是放下。「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这一放下,智慧就开。智慧开了之后,就要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里面学什么?学游戏神通。学什么?了解一切众生的真相,就是说你要接触一切众生。接触哪些众生?接触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都在迷,接触四圣法界,他们迷得轻;接触六道众生,他们迷得重。六道里面也有轻重不一样,三善道的轻、三恶道的重。统统了解,了解之后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帮助他,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可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不是你自己想的,为什么?你如果要有这个想法,你是凡夫,你没觉悟;你没有这个想法,自自然然的。就像江本博士做水实验的水结晶一样,自然的。水绝对没有想一想,我要现个什么样的图案给你看,它没有想;不但没有想,它也没有分别、也没执著,这叫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再给诸位说,凡是感应的决定是大乘,为什么?小乘阿罗汉还有执著的习气。为什么?修小乘,执著太深、时间太长,他放不下,对於诸法实相他不了解。通达、了解大乘的,虽有执著也轻,也容易放下,到应当放下的时候他确实是能放下。为什么?大乘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尤其《般若经》上讲得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说你要不要放下?你还要执著吗?你还要分别吗?所以,这两种烦恼是很容易断的,不难断。至於起心动念是难,为什么?那个习气太深,那个慢慢来。所以这两种烦恼断了,你在四圣法界,四圣不在声闻、缘觉,你在菩萨、佛,十法界你在最高的两层。如果能把起心动念也放下,十法界就没有了,你就回到一真法界。所以这些总要搞清楚、搞明白。

我们现前不是自己的需要,是看众生的需要、是看佛法的需要。现在的佛法需要什么?迫切需要的,需要社会大众对佛法不再产生误会。为什么?社会大众提起佛法,宗教、迷信。我们如何把这些令人误会的形象把它改正过来,这是现前迫切需要的。所以我们真正要是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一定要依照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教诲,要向他学习。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道场,你们看《释迦方志》、看《释迦谱》,唐朝时候人写的释迦牟尼佛传记。所以他是人,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也不是魔,他是人。他是王子,十九岁放下王位的继承权,离开他的宫廷,他到外面去求学去,佛门称为参学,我们中国人讲外出求学,寻师访道,亲近印度各个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学派。所以这些高人释迦牟尼佛统统都亲近过,都向他们学习。

统统都学完了,感觉得他们所教的、所传的不究竟,根本问题没解决。这一点我们要知道,印度无论是宗教、是学派都著重修禅定,佛经里面讲四禅八定,是当时在印度宗教、学术界普遍流行的,世间禅定。我们当然知道,释迦牟尼佛定功不会输给他们。四禅八定有能力突破六道的空间维次,所以对六道里面的状况是一清二楚。讲六道轮回不是佛教讲的,是婆罗门教讲的,婆罗门教的历史有一万多年,他们传说的,今天世界上承认他们八千五百年。佛教的历史,世界上人承认的二千五百五十年;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五千年前他们就成就了四禅八定,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中国人所谓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六道是看到了,为什么会有六道?不知道;六道怎么发生的?不知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不知道。

所以释迦牟尼佛做了一个示现,在菩提树下入更深的禅定,也就是说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了。四禅八定,妄想分别执著没断,只是定功把它伏住、控制住,它不起作用,并没断,所以叫世间禅定;出了定之后就没有了,定中境界就没有了。如果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真的断掉了,出定、不出定境界都在前面,那就叫入不二法门,这才叫究竟圆满的成就。不是入定有,出定就没有,不是的。这样六道所以然就清楚了。这是释迦牟尼佛三十岁的时候,佛门里称他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说这回事情。从此之后他老人家就开始办班教学,教了一辈子,七十九岁圆寂的,三十到七十九岁,所以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现在佛门里面、宗教里面许多宗教仪式,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没有,只有教学,除教学之外都没有。我们要学习释迦牟尼佛,学习释迦佛教学,办班教学。这些经典就是当年的教科书。佛在世的时候没有编教科书,没有书本,只是用音声作佛事,完全是口述。我们知道经典的来源,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就记忆里面把它写出来的。记忆力最强的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听一遍永远不会忘记,真的像现在的录音机一样,把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东西他重复讲一遍。五百阿罗汉作证,都来听。听了之后都点头,没错,佛是这么讲的,记录下来。如果有一个人提出异议,「阿难,这句话好像佛没有讲过」,删掉,不要,取信於后人。所以一切经都经过五百阿罗汉作证,以后就变成佛门的教科书,所以经典是教科书。

是不是全都要学?不必要。你看世尊示现的是十二年求学,放下,大彻大悟。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一天也没学过,放下,也大彻大悟。惠能大师所悟的跟释迦牟尼佛所悟的完全相同,那就是说,转凡成圣跟学、无学不相干。与什么有关系?与放下有关系。你学得再多,不放下,叫世间法,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道理要懂。学,要放下,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放下才大彻大悟、才明心见性;惠能大师没有学,只要放下,也大彻大悟,这就知道跟学、跟没有学不相干。然后我们才明了一桩事实,就是儒跟佛都讲「一经通一切经通」。这就是教你,像我们是凡夫,不是上上根人,怎么办?要学。既然要学,又要放下,可以同时进行,要认真学习,不执著;不执著,又要认真学习,学一部经。学一部经你心是定的,定久了就生智慧,智慧生起来就贯通了,就能通一切法,道理在此地。

惠能大师见性了,见性的时候告诉我们,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具足智慧、具足德行、具足才艺、具足相好,没有一样不具足;换句话说,你原本是全知全能,大家平等的,宇宙之间过去、未来没有一样你不知道的,没有一样你做不到的。你的相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经上所讲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本来是这样的,你本来不生不灭。佛所讲的,《华严经》所讲的,都是你自己本人,你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变得这么可怜?佛说没有别的,就是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不能证得,你变成这个样子。你真正懂得了,你还能不放下吗?不是跟你讲得很清楚吗?放下执著你就是阿罗汉,就是你的智慧德能跟阿罗汉一样;放下分别,你的智慧德能跟菩萨一样;放下妄想,你跟诸佛一样。你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还要执著?

所以常常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学著随他去!他喜欢怎么做就随他,这是你真的放下,从这里学放下。不要执著一定要怎样怎样,这是什么?自己亏吃大了。随他去有没有事?没事,真的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只要能放下你就生智慧,你生智慧,无论处理什么事情你处理得叫恰到好处。所以智慧能解决问题,妄想分别执著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里面起副作用,智慧现前解决问题决定不起副作用。这些我们要细心体会、细心观察,认真去学习。

古人有句谚语说得好,「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到什么时候你能见到天下本无事?你清净心现前。心不清净你看天下,事情太多了;心清净之后,天下本无事。我们遇到有人跟我们说这个社会的状况非常复杂,人心不善,灾难频繁。我们听了笑笑,天下本无事。为什么会出这么多事?因为你疏忽了一桩事,就会变得这么复杂。疏忽哪一桩?教育。古时候的社会为什么会那么好?我们可以从许多古人文学作品里面所看到的诗情画意,为什么会那么好?没有别的,懂得教育。所以要知道,「苟不教,性乃迁」「性相近,习相远」,不就一语道破吗?人,你教得好,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你教得坏,当然各个都是坏人。现在你教他什么?你想想家里教什么?学校教什么?社会教什么?这些媒体属於社会教育,报纸、杂志、文艺表演,歌舞,你想想这里面什么内容?你教他什么?

然后你再仔细看看宗教教什么?在从前宗教跟著社会相同,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传媒,报纸都没有,於是宗教在一个地方与另外一个地方也是老死不相往来,劝人行善,没有自赞毁他的。现在怎么样?传媒发达,交通方便了,从封闭式的环境一下转向开放,跟别的宗教接触,这一接触怎么样?我是正的,你们是邪的。都变什么?赞叹自己,毁谤别人。那怎么样?冲突起来了,所以对立、矛盾、冲突都起来。为什么会起来?分别执著没有放下,我执著我这个教是正教,你们都是邪教。正邪是随自己烦恼里面生的,不是经典里头有的,细心去研究经典,经典都是讲博爱,都是讲爱人。对自己经典了解不够透彻,对其他教的教义又没有接触,像这样的误会自然会生起,一点都不奇怪。这是现在的问题,是大问题。怎么解决?必须要鼓励大家互相往来,互相要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认识,建立共识。共识什么?我们都是地球人,这大家总没有话说!不管你是什么教、不管你是什么学派,你是地球人。地球人要不要爱地球人?地球人要不要帮助地球人?他冷静想一想能接受。头一个讲这个。地球人要不要关怀地球人?地球人要不要帮助地球人?从这里下手,我们就能够有愿望、有信心我们要合作,进一步我们再研究教义。我们要不要帮助世界化解冲突、化解矛盾、化解对立?帮助这个世界走向永久和平,这个世界就是天堂。这是大家能接受的,那我们就要互相研究教义。

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东西太丰富、太多了,你要是让大家都学,受不了。那怎么样?最重要的拈出来。儒家教学,儒家是代表中国传统五千年老祖宗所教的,教什么?教我们怎么做人、教我们怎样处世、教我们怎样待人接物。只要把这三桩东西搞清楚、搞明白,其他问题全化解了。所以在古圣先贤教训里面提出一百一十三桩事,这《弟子规》《弟子规》里面讲的是一百一十三桩事。这是五千年老祖宗传下来,你必须要学习的。如果我们从道家里面也能够像《弟子规》一样选择一百条,佛法里面也选择一百条,《圣经》里面选择一百条,《古兰经》里面选择一百条,五百条。用这五百条来教化全世界的人民,人民基本的伦理道德的学习有这五百条,世界就大同了。然后才看出,无论是宗教也好、学术也好,方向、目标完全相同,所采取教学的方式也是大同小异。所以人看你怎么教法,只要用这种理想、方式去教学,化解冲突,带给全世界的社会安定、永久和平,有希望,不是没有希望。

从事教育才能解决问题,其他的没有一个方法能解决问题。真教好了,全世界人民生活都会过得非常美满,为什么?你要晓得,战争、军备消耗多少财富,这浪费!於人一点好处都没有。全世界不要军队,永远没有战争,拿这些钱来发展慈善救济、生产的事业,全世界的人都有福。为什么这么愚蠢,把这么多的财富去做这些没用的东西,让许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极不聪明。彼此互相防范、互相不信任,这都是教育出了问题。所以在今天迫切需要的,我们讲到这段经文,迫切需要的,是需要全球性的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这三样是基本。这就是幸福美满的人生,这就是天堂的教育、极乐世界的教育,这第一步。第一步教育达到了,冲突没有了,世界和平,这个世间天灾人祸没有了。

再提升是什么?再提升就往上升了,如何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是属於什么?属於哲学的教育、科学的教育,高等的哲学、高等的科学,帮助我们回归自性,拓开我们生活空间。现在我们生活的空间没有离开地球,拓开空间,不需要什么太空梭、火箭,不需要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没有用处,我们自己有本能。本能怎么样?本能突破了空间维次。空间维次突破了,距离没有了,无限远的星球就在面前,没有距离,还要什么飞行工具、交通工具?不需要。时间突破了、没有了,没有先后,人可以回到,想要看看孔子,跟孔子见见面,一点都不难,二千五百年前就在现在;要看看未来的世界,跟未来人打打交道,二千五百年以后也在现在。时间、空间没有了,你要这些科学仪器有什么用?

这桩事情现在科学家也知道了,就是不知道怎么突破。这在佛法,在东方、在印度懂得,用什么?用禅定。这就是真正了解空间维次、时间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有,就有空间、就有时间、就有距离、就有过去现在未来;如果空间维次突破之后,就没有了。用什么方法?禅定。你看世间禅定能突破六道轮回,那是伏烦恼,不是断,不是真正放下,只是控制住,他就突破。如果真的把它断掉,从内心里头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种概念,全突破了,你活动的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到那个时候人们生活过得很富裕,很多人都想修禅定。

禅定有很多种的修法,不是一种,不单单是打坐。佛家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修什么?统统修禅定;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法门功夫到了,都能够突破时空,完全靠自力,不需要依靠外面任何的帮助。现在科学家要借重科学仪器的帮助,像我们现在用传播,这都是用机器。没有机器行不行?行!一样能看到你现在在干什么,这种不用机器能够跟远距离的人沟通往来,现在这个世界还有,愈来愈少了。澳洲中央沙漠地带的居民,土著,他们还有这个能力。跟亲戚朋友们往来问候,他们不需要用机器,他们也是用入定。就是静坐下来,什么都不思想,念到朋友,无论在哪个远方,他就能看到他现在在做什么。要谈话的时候,用心灵沟通,不需要用言语。所以那些人看到我们现在用这些科学工具,他就摇头,多余的,哪里要这些东西!土著跟我们最大的差别,实在讲不难理解,最大的差别是他心清净,没有妄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其实妄想还有、分别还有,我们可以说他的分别执著很淡薄,很淡。所以这是本能!跟《坛经》上讲的完全相应,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生万法。

大乘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没有别的,帮助你见性,这个教学就圆满了、毕业了。也像学校一样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小学毕业的叫阿罗汉,中学毕业的叫菩萨,大学毕业的叫佛陀,有这么三个层次。修学的时间没有期限,有人很快、有人很慢。像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不需要念小学、中学,一下大学就毕业了,一刹那之间就圆满、彻悟了。没有这个能力彻悟,那是烦恼习气太重的,慢慢来,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慢慢提升。《华严经》五十二个阶梯,十信像小学,十住像初中,十行像高中,十回向像大学,十地像研究所,等觉像博士班。上中下根你就用这个方法提升,快慢也有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你自己放下多少不一样,不是别的,与其他的毫不相干,统统在乎自己,这个不能不知道。

大意我们谈过之后,我们来看这些经文。『海有希奇殊特法』,海是性海,我们的自性,在此地是表法、比喻。『能为一切平等印』,那就是大海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江里面的水流进去能容纳、包容,河里面的水、小溪里面的水统统都流到大海,大海全部接纳,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印」。『众生』这是讲的有情众生,小水沟里面的小鱼、小虾流到大江,大江里面的那些鱼鳖流到大海,这是众生,大海接纳了。『宝物』是我们今天讲的矿物,七宝,金银铜铁、琉璃、玛瑙,这是矿物,也统统流到大海。『川流』,是讲水,江河,像中国长江,大河,黄河,靠近海岸边上的小溪、小流、小水统统都流入大海。

『普悉包容无所拒』,从来没有抗拒的,所以它是平等印。看到大海就想到自性,我们的自性像大海一样,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些众生,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没有一样不包容。自性是包容的,自性是没有分别执著的。我们在那里起了分别执著,有的喜欢,容纳他,不喜欢的排斥他,叫自生烦恼。这是违背了自性,违背自性叫迷失了自性。佛、菩萨、罗汉,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是包容的,都懂这个道理,都没有分别执著,我们要学,学大圣。大圣学不成变成小圣也不错,不能不去学,你学这个对自己肯定有好处,心量拓开了,你会常生欢喜心,清净平等觉逐渐找回来。

没有染污,你的真心觉的时候没有染污,迷的时候也没有染污,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懂,你才有信心。染污是外面一层浮云,那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事实。妄想分别执著是抽象的,不是真的,你迷的时候它好像有,你觉悟的时候它就没有。你起心动念,无明就生起来,无明更深一点,分别就起来,从分别里面就起执著,它是连带生的。於是愈迷愈深,愈分别愈多,愈执著愈严重,这么回事情。只要我放下它就没有了,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下面讲,这是菩萨,『无尽禅定解脱者』,加上个「无尽」「禅定」我们前面给诸位报告过,八万四千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禅定。再给你说真话,无量无边,「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的禅定。得禅定就解脱,解是解开,你的烦恼习气全化解了;脱是什么?脱离六道、脱离三界、脱离轮回、脱离十法界,脱是脱离。你回到一真法界,你回归自性了,这就是明心见性的人。

『为平等印亦如是』,平等心待人、平等心接物,帮助众生也是平等法。像《华严经》,毗卢遮那为我们讲《华严》,不是随顺众生说的。随顺众生,哪有说到这么样圆满、究竟的这些义理!他是随顺自己亲证的境界。接引初机要委曲婉转,慢慢的来诱导他,这个经里也有不少,但是讲他自己亲证的境界讲得多。那是完全讲法性的道理,这是平等印,所以《华严》称之为平等大教。小乘教里面确实绝大部分是随顺众生的,委曲婉转,教他们在世间做个好人;换句话说,伦理教育多,道德、因果的教育多,不像《华严》《华严》里面是哲学、科学多,伦理、道德、因果也有,所以这五种教育都圆满。『福德智慧诸妙行』,福德圆满的,智慧也是圆满的,自行化他,不著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妙!显示出福德妙、智慧妙,无有一法不妙。

『一切普修无厌足』,这句话非常重要,一修一切修,对於我们现在的社会迫切需要。修这样功课是不是太多?不必,我们只要了解它最重要的经义就行。你看看儒家浓缩成一个小册子,实际上《四书》就是浓缩,比《四书》更简单的就是《弟子规》,完全变成生活教育,生活须知,活在世间一定要懂得、一定要遵守。《感应篇》是道家的生活须知,《十善业道》是佛法的生活须知。普修,这三家东西你统统都看,圆融了,不再有分别、不再有执著。

现在世界由於交通便捷,地球变成地球村,全村各个不同的文化我们都要了解,要普修。所以我们才有这个想法,把《圣经》在里面节录一百条,把《古兰经》节录一百条,印度教经典也节录一百条,一百条就好学了。一个宗教里头只有一百条,这才能「普修无厌足」。取哪些教义?都取伦理、道德、因果,就取这三样东西。高深的东西,哲学、科学,那是你这三样基础奠定之后还有余力,你喜欢学哪个可以去专攻。因为这三样东西,三门,每个教、每种学派统统学得到。人与人之间对立没有了、矛盾没有了、冲突没有了,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就实现。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