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黄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讲于北京居士林

【方山著论时,行愿末卷未至此方。故于净土一门,辄生分别。却与经文互相乖剌。须知从真起幻,即幻全真,生灭俱离,自他不二,一念圆融,普周法界,方为一乘中道了义。】

在方山枣柏著论时,在唐初,(行愿品到的时候是武则天时代,中间经过两个皇帝)。末卷没来,所以,他所根据的不是全部的华严。於是就跟其它经文就有冲突的地方。以他那么高的智慧和水平,眼睛能放光,老虎给他找路,但经不到全,他著的论还是不能圆满。所以,要知道「圣言量」十分重要。

要知道,「从真起幻,即幻全真」。所以,楞严先是破妄显真。后来就会妄归真,即妄即真,幻也就是真。就好像波跟水似的。咱们起种种幻相,是水上生了波了。但是波是什么呀?波的本体不就是水吗?所以,到这个地方,幻跟真,从他们的本体来说,就不是两件事了。有了波,波就有大波、小波,种种的波。但这都是幻相,本体都是真。到了本体上,生灭就离了,自他也不二。这个波和那个波看起来是两个波,这有一个波,那有一个波,不是两个波吗?其实,它一样,都是水,它们同是一个体,相连著的。波和波也不都是相连一体的水吗?北海,这一个波,那一个波,两个不都是北海的水吗?波水不二,所以自他也不二。波起水也无生,波灭水亦无灭,所以就离生灭了。一念圆融之心,就遍满法界,这才是一乘中道了义的教。底下又解释方山的功劳。

【且方山吃紧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觉。然依教诠判,正大不易。何则圆信位中,见思惑尽,并断尘沙,进入圆住,豁破无明,证无生忍,位齐别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骤希宝位。即谓本来是佛,不落阶梯,亦赖善巧方便,始能克证。何如行愿末卷中说:以深信心,持诵十大愿王,一刹那中,往生极乐,住不退转,从凡夫地,创发信心,横超直入,至圆至顿,无比无伦。幸遇完经,因缘非浅,衣珠故在,客作徒劳。奉劝高流,同心信受。】

方山著论的功劳,就是要提倡「十住初心即成正觉」,刚开始踏上第一个位子,就成佛了。就是华严的话,「一位一切位」。他著华严论要紧的就是讲明这个问题---初住就成佛。教下这样说就不容易。初位,圆教初住是到什么水平?见惑、思惑都尽了,尘沙惑开始也去掉一些,进入到圆住,疑云破了,主要是无明破了,无生法忍开始证了,相当於别教的初地。天台宗判教,判为四教:藏、通、别、圆。别教是专讲大乘的,别教的初地菩萨等於圆教的初住。

不要说成佛不成佛吧,就说到了圆教初住,或说别教初地吧!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别教的初地菩萨,圆教的初住,就譬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突然上升皇帝宝座一样。纵然你说本来是佛,初住又有什么?可是你知道,你如没有善巧方便,不能证得,你还就是你啊!所以,这个很不容易,达到圆教初住谈何容易。你虽然有所理解,不能证到,还是落空。

何如行愿品末后说,有深信心,念十大愿王,你在一刹那之间就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你就不退转了,都是阿裨跋致。从凡夫的地位,你有了信心,这一下子,就不退转了,就是阿裨跋致。真是「至圆至顿」!念佛法门是圆中最圆的,顿教中最顿的。有人批评我写的东西,赞叹净土宗太过了。其实,我都是根据古人说的。不但是圆教,圆教中最圆的,顿教中最顿的。你就看这个,一刹那就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不退转了。现在我们幸而遇到完经,有了普贤行愿品补进去,华严就完整了,咱们能够遇著了。「因缘非浅」,是很深的因缘,如衣服里的宝珠都在,咱们都发现了,不必徒劳,枉受其他的辛苦。奉劝诸位高明之士,咱们都同心信受这个法门。

【又问:隋僧灵干作华藏观,临终见大水弥满,华如车轮而坐其上,但得直趣华藏,何须更观弥陀。】

修华严观,生华藏世界,何必要去极乐世界呢?

【答:华藏世界,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有十不可说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西方极乐亦在其中。首楞严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今灵干所生,其为极乐净土邪,其为馀方净土邪,俱未可知。然则但觐弥陀,即是直趣华藏。前有善财,后有龙树,如斯轨辙,千圣同行。不遵佛敕,自困多歧,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答曰,灵干所生何处,未能肯定。然而,只要往生得见弥陀,就是直生华藏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前有善财」,华严经善财童子,普贤菩萨教他生极乐世界,前有善财这样一个大德。「后有龙树」,今天是龙树菩萨圣诞,因缘很好,这里提一下龙树。龙树菩萨是印度人,是中国佛教八宗的祖师。中国佛教分十宗。有二宗是小乘,成实宗、具舍宗,此二宗为小乘。其馀的八宗都以龙树菩萨为祖师。最奇特的,他是禅宗的祖师,传衣钵的。密教的祖师、唐密、东密都是修龙树菩萨传的法。他在印度打开一个铁塔,进去亲见金刚萨缍,金刚萨缍亲见传授他的法。今天是龙树菩萨圣诞,大家很有缘。

龙树菩萨往生,释迦牟尼佛给他悬记,将来五百年后有个龙树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可见这是一个千圣同行的轨辙。「不遵佛敕」,不遵佛的命令,自困於歧路之上。「是则名为可怜悯者」。佛这样大慈悲剖心沥血的教导,你不能相信,真是可怜悯的人。底下又举一例。

【更以近事徵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圆顿教观。晚主延庆。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将行矣」。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花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赞毕,随众唱佛数百,讽观经至上品上生,即敛念坐脱。极乐华严,是同是别,诸有智人,急须著眼。】

宋朝有个人临终的时候告诉大家,华严世界,「洞彻湛明」,通达、干净、光明。「甚适我怀」,我心里头很喜欢,我要去了。最后,他赞弥陀。「无边刹海海涵空」,无边刹海,海就包括空。「海空全是莲花宫」,全部都是莲花宫殿。「莲宫周遍遍空海」,每一个莲宫又遍满虚空,遍满一切海,重重无尽。「空海独露弥陀容」,这么多的空和海,单独露出来的是阿弥陀佛的金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阿弥陀佛是不生不灭的。「难觅难拈水中月」,像水中的月亮拈得出来吗?「绝非离句如是身」,咱们都在四句里头。四句是什么?「是」是一句,「非」是一句,「是就是非,非就是是」又是一句,「不是是,不是非」又是一句。就此四句,咱们总离不开这四句。要不就「是」,是一句。你说「不是」,是一句。「也是也不是」又是一句。「不是是,不是不是」又一句。总在这四句,你反正离不开这四句。这四句就是百非,一百种错与这四句是一致的。所以,离开四句,离开百非,才正确。而阿弥陀佛身就是绝非离句。以前,在佛学院讲课的时候,有一位老师问我,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有?答曰:「离四句的有」,跟这一致。阿弥陀佛是不生不灭,绝句离非。「如是感通如是说」,是依这样的感通而这样说,不是空理论。

「我与弥陀本不二」,我与弥陀本来不二。你看,修持到这个地步,信心就真正显现出来了。我与阿弥陀佛本来不是两个,由於「妄觉潜生忽成异」,由错误,产生一个妄觉,不知不觉怎么就成异了,成了二了,就有迷有悟也就有轮回了,真是冤枉!「从今扫尽空有尘」,现把空和有的尘垢,都扫干净。「父子天然两相值」,始觉合於本觉,父和子自然相会了,我和弥陀就不二了。

「誓修三福勤六念」。三福是观经上的话,要修三福。三福是「一者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所以受戒必须持戒,不犯戒,这才是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誓修三福勤六念」,六念是什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师、念天。天要修十善。杀盗淫是身三,口四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三是贪嗔痴。这些都远离,修十善才能升天,所以,升天也不简单。「身口意业无瑕玷」,身口意三业没有玷污的地方。「我今以此念弥陀」,我今天就是这样来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我见不到弥陀,绝不罢休。说完此赞,随大家念佛,念了几百佛,念观经念到上品上生,他就合眼闭口端坐往生。这是宋朝道因和尚的事。所以,你看华藏世界跟极乐世界到底是同是别啊!他要生到华藏,可是他见的谈的都是弥陀。这就答覆了,是同是别?「诸有智人,急须著眼」,有智慧的人,需要著眼啦!

叙文是清王文治居士作,他是探花,大书法家,用墨很淡,号淡墨探花。是很有智慧的佛教居士。他原来修禅,后来皈依净土。他白天办公,晚上就在蒲团上一坐,跟老僧一样。他做了一篇序,现时间所限简介如下:

  「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众生不叫觉,众生不觉悟怎么叫「觉」,不觉、迷了。因为无始以来,念念相续,就是妄念的相续,这些妄念就是不觉、迷呀!佛就是觉,不同就在这。佛是觉,咱们是迷。念佛三昧者以觉摄咱们的不觉。佛是觉悟的,以佛的觉悟来摄受咱们的不觉悟。什么叫念佛三昧呢?就是拿觉摄我们的不觉,我们入到了觉海,正觉之海,就是三昧。华严有一切诸佛的一切三昧,而其间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华严不是叫大方广吗?「大」莫过于是。说他「大」,没有比念佛三昧更大的了。说他「方」,也莫过于是。说他「广」,也莫过于是。

等到彭际清这一篇论写出来,华严的意思才完全。叙中说「必待此论,而义始完。其殆阿弥陀佛神力加被,俾居士随宜说法,广导群品者乎?」对於这个论称赞达到极点了。华严虽然经过很多祖师著很多很多东西,但要等彭际清这个论写出来,华严的意思才完全。看来这是阿弥陀佛神力加被,使得彭际清居士,能这么说法,来广导众生。

我们引用王文治,淡墨探花的序,作为对这个论的赞叹。

篇末附言:

本讲记前身乃录音带,经整理成文,共有二稿:(1)净空法师门人台湾大学教授谢清佳博士录,(2)北京余居士等录。二稿作者,均发殊胜菩提之心,为续佛命脉,普济群萌,不辞劳苦,不厌繁琐,专诚笔录,令人钦仰,特于篇末一并致谢。念祖以第一种为基本,并参证第二,进行校订修改。但此论精深广博,讲解校订,两俱匆匆。疏漏必多,错误难免,敬乞棒正。

又本书由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顾秋芬、鲁翠英小姐等人协助打字排版,特此致谢。

              1990年11月23日黄念祖志于北京莲舍

(本记据黄老居士录音带整理成文后,复经黄老居士亲自校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