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13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第一歡喜地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二離垢地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三發光地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四燄慧地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五難勝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十三)

目 錄

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第一歡喜地..................................一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二離垢地..................................九一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三發光地..................................一四○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四燄慧地..................................一七七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五難勝地..................................二○八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眞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歡喜地

華嚴經有三十九品,八十一卷,我現在所講的是經內的第二十六品——十地品。為什麼叫十地品呢?因為地能生長萬物,一切萬物也是依地而生,依地而長,依地而成,依地而住,依地而得到解脫。

地內又有種種的寶藏,種種貴重的物質,所以人們才能在地下發掘出金礦、鑽石礦、銀礦、銅礦、鐵礦等等的礦產。

十地品內也有一切的礦,如佛的礦、菩薩的礦、聲聞的礦、緣覺的礦、天上的礦、人間的礦、畜生的礦、餓鬼的礦、地獄的礦。十法界,每界在地下都有這種礦,只是人們不知去發掘,如知道去發掘,就能得到種種的成果。所以說一切萬物因地而生,因地而增長,因地而成熟,因地而安住,因地而得到解脫。

十地法門包括一切的法門,與一切的法門都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如要修行菩薩道,就必須因地而生起菩薩道。我們如要增長菩薩道,就要藉十地法門來增長。我們如要成熟菩薩道,也要藉十地法門來成熟。我們如要得到解脫菩薩道,更要依持十地的法門來修行,才能得到解脫的菩薩道。

這種十地法門在華嚴品中是第二十六品,現在講的祇是第二十六品的第一部分,因之叫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衆俱。其諸菩薩。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入一切如來智所入處。勤行不息。善能示現種種神通。諸所作事。教化調伏一切衆生而不失時。為成菩薩一切大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剎。勤修諸行。無暫懈息。具足菩薩福智助道。普益衆生而恆不匱。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究竟彼岸。

金剛幢菩薩說完了十迴向品之後,還未說十地品之前。這時釋迦牟尼佛正在天上的他化自在天王宮裡。他化自在天王宮的意思,是能以他人的快樂視同自己的快樂,很任運自在於天王的宮殿裡。這座宮殿是用摩尼寶藏所造成,同時還有許多菩薩中的大菩薩俱在。大菩薩就是老菩薩,言其有相當的道德,有相當的智慧,有相當的修行。衆俱是形容很多很多的,不是少數,是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菩薩在一起。這些大菩薩們,他們都已能對這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了。念不退於無上正等正覺,行不退於無上正等正覺,位也不退於無上正等正覺。三不退:即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

無上正等正覺:正覺——菩薩和二乘人都修得了正覺。但二乘人未得到正等,所以不能覺他,只是正覺而已。菩薩不但能自覺,還能覺他。菩薩得到了正覺,又能修正等於佛的法門,所以叫正等。可是還沒有到無上,就是還有上士,菩薩又稱為有上士,因為上面還有佛。你們各位想一想:做人並不是自己以為了不起,自認為到了如何的程度,就真像是那麼一回事的。一切的成就,是要別人來公認才算是真的成就。二乘人修得正覺,能自覺,不能覺他,也沒得到正等,所以只能說正覺。菩薩修得了正覺,能自覺、能覺他,又能等覺。等於佛的覺悟,與佛差不多一樣,這叫正等,可是還未能無上。佛是既能自覺,又能覺他,又能正等,而且又能得到無上,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些大菩薩雖然還沒有完全得到無上,但絕不會退轉了,退轉於二乘,將來一定會成佛的。

這些大菩薩並不是這個娑婆世界的,他們都是從十方無量微塵數那麼多的世界而來此集會。他們都已修得菩薩的智慧,達到菩薩所住的境界。他們不但已住於菩薩的境界,就連佛的智慧也有了。佛所知道的一切,他們也都知道,不過所知沒有佛那樣深切。佛智慧所證得的境界,他們也將近證得。因為他們都能勇猛精進,勤修菩薩道而從不休息,且能以種種的智慧,顯現種種的神通。他們所行所作,都本著菩薩的職責——教化衆生,調伏衆生,令一切的衆生都能早成佛道。

教化衆生、調伏衆生要知道把握時機,就是剛好對著機緣,如果不對機,不是應該對他說法的時候你去對他說,不應該教化他的時候,你去教化他。時機未成熟時,不但不能令他接受,反而使他害怕,令他狐疑不信,令他永遠不想再聽佛法了,這就是失時,失去了機宜。菩薩教化衆生,就能恰到好處,把握著最恰當的時機。譬如農夫種地,他知道在該下種的時候才播下種子,如果在不該下種的時候下種,那就不會生長,豈不是白費工夫,浪費時間?菩薩教化衆生,就如農夫下種,知道何時可為衆生下種,他就乘時為衆生播下菩提種子,就來開發他的心地,教他發菩提心。給他種下菩提種子,令他一點點的生長,一點點的成熟,一點點的得到解脫,這便是不失時。所以我們要教化人時,最要緊的,就是應該知道而不失時。失去時機,就不對機了。

大菩薩們為了成就修菩薩道時所發的大願心,在所有的世界裡,在無量無量劫長的時間裡,在所有諸佛的刹土裡,都是非常勤謹而勇猛精進的修行菩薩所有的行門,從不稍為懶惰,也不休息。故能具足菩薩的福德和智慧來幫助自己修道。菩薩不只自己修行,還要時時刻刻不忘記普益衆生,時時不疲倦,不懶惰,不論何時也不說不行菩薩道,不利益衆生。故能到達一切菩薩的智慧,和知道運用一切的方便,而得到最高的果位,進入清淨的涅槃彼岸,證得常樂我淨的快樂。

示入生死及以涅槃。而不廢捨修菩薩行。善入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神通明智。諸所施為皆得自在。獲一切菩薩自在神力。於一念頃無所動作。悉能往詣一切如來道場衆會為衆上首。請佛說法。護持諸佛正法之輪。以廣大心。供養承事一切諸佛。常勤修習一切菩薩所行事業。其身普現一切世間。其音普及十方法界。心智無礙。普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悉已修行而得圓滿。於不可說劫。說不能盡。

修行菩薩道的菩薩,他是生死自由,他是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的。他的一切都為了示現;示現種種的生,示現種種的死,示現各種的衆生,示現各種有情的身體,上自天、人、阿修羅,下至地獄、餓鬼、畜生,每一道內菩薩都去示現生死。示現種種的生,度種種衆生,令其發菩提心。示現種種的死,令一切衆生明白生死的痛苦,所以菩薩才示現入生死的境界。又菩薩示現如何生,如何死的各種生死痛苦,以用來教化衆生。然後又示現修苦行,令衆生知道如何變化生死入於湼槃。

菩薩如此在每類衆生中行菩薩道,而並未廢捨修菩薩行。不管在那類衆生中,他都行菩薩道利益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發大菩提心。他善於證得菩薩所修行的禪定、菩薩所修行的解脫、菩薩所修行的正定正受,三摩缽底等。並且明白一切的智慧及三明六通的妙用。三明是——天眼明、天耳明、宿命明或者是漏盡明。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菩薩的一切作為,都能任運自在。他示現生死、涅槃,及示現修菩薩道,時時都可得到一切菩薩所有任運自在的神通妙用力量。在一念之間,不需要有何動作。如果你見他在走路,其實他正周徧十方。如果你見他在吃飯,他的神通已入了一切如來的道場。如果你見他正在睡覺,他卻已化身到了其他諸佛的國土。如果你見他坐在那兒,一事未做,可是他已化身到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內教化衆生去了。所以菩薩的一切表現,絕不是我們可隨便定論的。諸位千萬不要用凡夫的眼光錯認菩薩,菩薩也不可能隨便冒充。他隨時隨地可以去朝覲十方諸佛、禮拜十方諸佛、供養十方諸佛。他隨時都在觀察十方的衆生,如有任何災難,需人救濟幫助時,他就會化身去拯救、度化。所以菩薩能到達一切如來的道場衆會,而為上首,為一切法會中大衆之領袖。請佛說法,佛說法,需要有人出來請法,如不請,佛是不說法的。請法的人,右繞三匝,佛才說法,就是轉大法輪。菩薩他到處護持諸佛的衆會道場,轉正法輪,這不是件平常的事,任何地方轉正法輪時,都是驚天動地的,護法諸天,及諸大菩薩都會蒞臨護持和聽法的。我們金山聖寺在美國是經常轉正法輪,可惜無人認識,譬如三藩市久旱不雨,我們一求,就下雨了,這就是我們經常說正法,轉正法輪的感應。不只人需要諸佛的護持,諸佛也需要諸菩薩護持。

菩薩以廣大的真心,供養諸佛,仰承諸佛的教言,去度化衆生,並且恆長不斷的修習菩薩所應作的事業。他的身體普遍現到十方一切的世界,同時其音聲也普及到十方法界。他們的心和智慧也已達到了圓融無礙,都能普徧見到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世的一切菩薩所有的功德。所有一切菩薩具有的功德,他們也都修行圓滿了。這些菩薩們的修行功德,神通妙用,在漫長的時劫裡,說都說不完。

其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德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日藏菩薩。蘇利耶藏菩薩。無垢月藏菩薩。於一切國土普現莊嚴藏菩薩。毘盧遮那智藏菩薩。妙德藏菩薩。栴檀德藏菩薩。華德藏菩薩。俱蘇摩德藏菩薩。優鉢羅德藏菩薩。天德藏菩薩。福德藏菩薩。無礙清淨智德藏菩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薩。無垢藏菩薩。離垢藏菩薩。種種辯才莊嚴藏菩薩。大光明網藏菩薩。淨威德光明王藏菩薩。金莊嚴大功德光明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淨德藏菩薩。金剛燄德相莊嚴藏菩薩。光明燄藏菩薩。星宿王光照藏菩薩。虛空無礙智藏菩薩。妙音無礙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一切衆生願藏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德藏菩薩。淨一切功德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德藏菩薩。解脫月菩薩。如是等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諸菩薩摩訶薩衆。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在這個法會中的諸位菩薩,他們的名號,都是以修行證得的功德而為名號的。所以我們口誦菩薩的名號,心內思惟,就明白了這位菩薩的聖號,就是他德行的代表。在會的菩薩,是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想、不可衡量,說也說不能盡這樣多的大菩薩衆在一起。金剛藏菩薩是這些大菩薩中的上首——就是衆菩薩中的領袖。

爾時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即時十方各過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金剛藏而現其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共加於汝。以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勝智力故。欲令汝為一切菩薩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故。所謂令入智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揀擇一切佛法故。

這時,金剛藏菩薩仰承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威神之力的緣故,入大菩薩的大智慧、大光明的正定正受中。入了這三昧(正定)後,一切的境界都現前了。立刻在十方各過去億佛刹微塵數那樣多世界以外的佛刹,各有十億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諸佛,同樣都名金剛藏菩薩一齊出現在這位金剛藏菩薩之前,對金剛藏菩薩這樣說:好啊!金剛藏菩薩!你真好啊!你能入於這種大菩薩的大智慧、大光明的正定正受。善男子!這是十方佛刹微塵數的諸佛,共同加被於你,使你能入此三昧。

以這位毘盧遮那如來

——

徧滿一切處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以他本來願力的緣故,加被於你。更以他的威德神通力量來加被你,令你能入此正定。也是你自己修菩薩行得到殊勝智慧的力量,故能入這種正定。希望你為法會中的諸位菩薩宣說諸佛所說最勝智慧、光明微妙的佛法。宣說能令一切衆生入智慧之地的佛法,攝一切衆生所修集善根的緣故,使衆生能有選擇的擇法眼,能明白諸佛所說法的意趣。

廣知諸法故。善能說法故。無分別智清淨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淨故。得不思議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緣念一切佛法故。修習分別無漏法故。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善入決定智門故。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得無礙辯才光明故。住大辯才地善決定故。憶念菩薩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衆生界故。能徧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

佛法不是世間的知識,不可以俗慧瞭解,必須深入經藏,才能求得智慧如海。佛法如大海,沒有大智大慧,怎能廣知諸法。單自己知道一切諸法,不能算真知,還要善能說法,說法也不是件簡單的事,要善於運用一切方便、權巧的方法,宣說諸法。還要在沒有分別的智慧中,才能明瞭一切清淨的妙法。清淨就可生智慧。智分四種: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一切的世間法,只要能轉過來,就是不染的清淨法。能轉過來的辦法就是改惡向善。世間法是染汚的,出世間法就是不染汚,清淨的。能夠理解出世法,修出世的善根,就可得到清淨法,而得到不可思議的智慧及其境界的緣故。一切智人,就是指所有的佛。得到了諸佛的智慧,才能入智慧的境界。又令得到菩薩十地——從初地到十地的修行過程。初地是開悟,第十地是十地的終了。由初地到十地,其中種種不同的修持經歷,都要明白,都要證得。修道者是初地不知二地的境界,十地不知等覺的境界。各人的境界,各自不同。修道者的工夫、法門也是各自不同的。實實在在的來解說菩薩在十地中各自修證的不同相狀。因為修行的法門不同,得到的境界各異,修證的相狀自然有差別。金剛藏菩薩知道、瞭解,所以希望他如實解說此中的差別。

緣念,就是順著諸佛所說的佛法去思念,又可作專一講,專一至念諸佛所說的法。修,就是修行。習,就是學習。修行也要學習,才能明白甚麼是有漏法?甚麼是無漏法?有漏法裡有多少種有漏法,無漏法內又有多少種無漏法。一邊修行,一邊學習,一邊研究。認真研究,詳細分辨,才明白甚麼是無漏法。

善選擇就是善於用擇法眼,以大智慧來觀察諸法。有大智慧就如大光明。有智慧之光,才能善巧莊嚴諸佛國土。善能入於決定一切的智慧之門。很純淨的分辨一切,無所懷疑。菩薩隨他的所在地,有次第的,有條不紊的,很明顯的,宣說正法,而毫無畏懼。故能得到辯才無礙的大智慧。住於有大辯才的果位,就能決定諸法的善巧妙用。常常憶念諸佛菩薩的功德,而心總不忘失。就是令一切的衆生,未種善根者,令種;已種善根的,令增長;已增長的,令成熟,已成熟的,令他得到解脫,這就是成熟一切衆生界。故能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刹土,一切的道場會裡去。決定開悟是說可得大智慧、大辯才、大壽命、大安樂。開悟一切諸法,證得一切諸法的實相。

善男子。汝當辯說此法門差別善巧法。所謂承佛神力。如來智明所加故。淨自善根故。普淨法界故。普攝衆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頂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間道故。清淨出世善根故。滿足一切智智故。

十方諸佛也來勸請稱讚金剛藏菩薩說:善男子!你應該用你的無礙辯才、善巧的方法,宣說十地這種大智光明的法門和他的差別。你仰承十方諸佛威神之力、毘盧遮那佛大威神力、本師釋迦牟尼佛大威神之力,和如來智慧光明加被於你的緣故。清淨自己的菩提善根。普遍令法界得到清淨,普遍攝受一切衆生,深入一切的法身和智慧身中的緣故。接受十方三世諸佛來給你授記、灌頂、加被的緣故,得到一切世間最大的智慧,最高的法身,故能超過一切世間所有的法門道路,得清淨出世的菩提善根,滿足一切的智慧,也令一切的衆生能得到智慧中的智慧。

爾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映奪身。與無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淨智。與善憶念不忘力。與善決定明瞭慧。與至一切處開悟智。與成道自在力。與如來無所畏。與一切智人觀察分別諸法門辯才智。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具足莊嚴。

這時十方諸佛給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映奪身,就是加被金剛藏菩薩無上勝威德之身,如像國王處在大衆之中,任何人的光輝都不能蓋過他的光輝。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一種圓融自在樂於為衆生說法的無礙辯才。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善於分別正法的清淨無為的智慧。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善於憶念正法之名義,不異說,不忘本宗。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種種善巧方便,能見機,能隨所應,舉比喻說明的斷疑智慧。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隨處都能明瞭真諦、俗諦、中道第一義之真理的智慧。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的十力,使令教化衆生能斷惑、出離煩惱、得到果位,所以說成道自在。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大無畏的威神力。又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一切智人就是諸佛的觀察,分別各種法門的無礙辯才。諸佛更加被給予金剛藏菩薩殊勝的三昧,具足了菩薩的莊嚴。

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願所起故。善淨深心故。善淨智輪故。善積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無量法器故。知其清淨信解故。得無錯謬總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是甚麼緣故金剛藏菩薩能得到諸佛的加被呢?能得此殊勝的三昧法門呢?這是他在因地所發的宿願深重,定要證得此十地的智光三昧。也是他在因地修菩薩行時,有信樂至極的善根和清淨心的緣故。其智慧清淨,好像日輪能圓滿普照法界,這是金剛藏菩薩的智德清淨。他生生都是善根深厚,清淨無為,所以能積集助道,這是金剛藏菩薩的福德。金剛藏菩薩善能調伏心,清淨善根,斷除煩惱習氣,這是他的修治工夫。金剛藏菩薩能聞持無量的佛法,憶念不忘失,他真是難得的法器。金剛藏菩薩以他的清淨智慧,令衆生對佛法有深入的信心,有明確的理解。使佛法流通,衆生信奉誦持,對正法的真理前後都沒有疑惑,也不違背,能總一切法,持一切正法之義理,令法界衆生,得奉持正法,知出離生死的因果,以如實智印可,善法印證。

爾時十方諸佛。各伸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摩頂已。金剛藏菩薩從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薩衆言。諸佛子。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徧一切佛剎。救護一切衆生。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這時十方的諸佛(十方是:上、下、東、南、西、北,及四維),都伸出右手來摩金剛藏大菩薩的頭頂。佛摩頂以後,金剛藏菩薩就從定起,普徧的對法會內諸位菩薩說:各位佛的弟子!諸位菩薩所發的大願,是用他所得到的真智慧,揀擇善法而沒有一點夾雜。這個願,是菩薩所發的大願,視之不見,可是卻廣大到徧滿法界,他的究竟處,就像虛空一樣找不著邊際。菩薩救護所有的衆生從不計較時間,不怕盡未來際,也不考慮是那個地方,徧至一切諸佛的刹土,因此受到十方三世諸佛的護持和憶念。他已證到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諸佛的智慧之地。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智地。

諸位佛的弟子!甚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修集種種善根的智慧之地,和諸佛的智慧之地呢?

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我亦如是說。

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修行菩薩行時,積聚種種善根的智慧之地,略說有十種,如要詳細的說,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種。是過去諸佛已說,未來諸佛將說,現在諸佛正在說。我也要如三世諸佛一樣,演說菩薩這十種利益和智慧的地相和地體。

何等為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發光地。四者燄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

甚麼叫十地呢?十地的名稱是:第一歡喜地:菩薩修到這一地的時候,非常歡喜。第二離垢地:菩薩修到第二地時,把一切的塵垢、妄想、見惑、思惑、塵沙惑都斷淨了。第三發光地:因為把一切的塵勞妄想都沒有了,就現出本有的智慧光明,所以叫發光地。第四燄慧地:到此地時,不只發光,而且發出智慧的火燄。第五難勝地:修行不易修到這種地位,因為不容易達到,所以叫難勝地。第六現前地:一切的智慧都現前了。第七遠行地:菩薩修到此地時,能飛行變化,行動自如。第八不動地:就是不動道場,而可徧遊十方的神通。第九善慧地:菩薩修得變化自如,徧遊十方的神通,更得到殊勝的般若智慧。第十法雲地:菩薩修行的功德,像雲一樣普徧蔭護著一切衆生。

佛子。此菩薩十地。三世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修行的十地法門,是三世諸佛,過去佛已經說了,未來佛應該說的,現在佛正在說的。

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淨法光明門。所謂分別演說菩薩諸地。佛子。此處不可思議。所謂諸菩薩隨證智。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我不曾看見任何一個佛國土內的如來不說這十地法的道理。甚麼緣故?就因為這個法,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修行菩提的最上道路,也是因為十地法是修行的清淨光明智慧之法。十地法是正確的、詳細的演說菩薩修行十地的過程,顯示一切菩薩的智慧及所知的法。各位佛的弟子!這十地的道理,是沒法想像得到的。這種道理就是諸位菩薩,隨著他們所修行的功德,而證得的智慧。

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是時一切菩薩衆。聞菩薩十地名。不聞解釋。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

這時金剛藏菩薩說完了菩薩修行十地法門的名字以後,就默默不開口,也不繼續分別解釋十地法門的義理。這時一切十方來的諸大菩薩們,聽了金剛藏菩薩說完十地法門的名字,而聽不到他解說其中的道理,大家都像如渴思飲似的仰望著他,等著他解釋。同時也在心中生起了疑念:「是甚麼因?甚麼緣?令金剛藏菩薩單單只說十地法門的名字而不加解釋呢?」

解脫月菩薩。知諸大衆心之所念。以頌問金剛藏菩薩曰。

何故淨覺人 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釋

在法會中的解脫月菩薩,他知道諸菩薩這時心中所生起的疑念,於是用偈頌向金剛藏菩薩請問說:「為什麼?您這位清淨覺悟的菩薩!念清淨,智慧光明,一切功德都具足的菩薩。說完上妙十地法的名字後,您有能力卻不為大家解說呢?」

一切咸決定 勇猛無怯弱

何故說地名 而不為開演

金剛藏菩薩!您對於一切的事理,都能明辨是非,也有決定一切的智慧。您又是一位勇猛精進修菩薩道,而無所恐懼的大菩薩,為什麼只說十地的名字,而不為大家明白的解說呢?

諸地妙義趣 此衆皆欲聞

其心無怯弱 願為分別說

這十地法的每一地,一定都有很不可思議、微妙的義趣。現在此法會的大衆,都想聽您解說。這些大菩薩們,他們的心裡也是無所恐懼,所以都很高興的希望您分別解說這十地法給他們聽。

衆會悉清淨 離懈怠嚴潔

能堅固不動 具功德智慧

如今在這道場會中的諸位大菩薩們,他們都是身心清淨無濁,遠離一切的塵垢,勇猛精進而不懈怠,威儀嚴謹,不貪名圖利而廉潔,不為境界所轉移,無雜染異想,菩提心永不退轉或動搖。因為這些大菩薩們已具足了大功德、大智慧了。

相視咸恭敬 一切悉專仰

如蜂念好蜜 如渴思甘露

大家都非常恭敬、誠懇,而專心一意的仰望您金剛藏菩薩,來為他們解說這最微妙而殊勝的十地法。這種情況好比蜜蜂一心想做好牠的蜜糖,又像人渴極了,想得一滴甘露來活命,那樣的急切專一地等待著。

爾時大智無所畏金剛藏菩薩。聞說是已。欲令衆會心歡喜故。為諸佛子而說頌言。

這時,這位大智慧而又無所懼怕的金剛藏菩薩,聽瞭解脫月菩薩所說的偈頌後,想令大衆法會中的諸位菩薩都生起歡喜心,也用偈頌來對諸大菩薩說。

菩薩行地事 最上諸佛本

顯示分別說 第一稀有難

菩薩在因地修菩薩行時的事,就是十地中應做的事,這些事是再沒有比它更高尚了。十地中所修行的,就是成佛的根本法門。如果要很明顯的分別演說,那真是最上第一、最稀有、難逢難遇的。

微細難可見 離念超心地

出生佛境界 聞者悉迷惑

菩薩行微細微妙,義深理妙,不容易明白,很難思惟。要達到離念超心地,這種境界的法門,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超出一切的思慮。這時所生出的一切,都是佛的境界,如果沒有相當修行功德的人是不能瞭解的,如果忽然聽聞說此法的境界時,很容易引起人的懷疑和迷惑,何況修持不懈。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勝智

知心地無我 能聞此勝法

生了疑惑是因衆生沒有智慧,所以對這種殊勝的法門,不會明白。如果能修持到信心如金剛般堅固,深信佛的殊勝智慧,對佛所說的言教——十地法門,理解了無我相,就能聽聞信受這種殊勝的法門。

如空中彩畫 如空中風相

牟尼智如是 分別甚難見

要能聽到這種殊勝法,而明白受用,這法就像空中的彩畫,又像風在空中的形相,要知道這都是不可思議也不可執著,有智慧者才可以具少分明白相應。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甚深微妙,所以很難分別解說,也不容易使人明白信受。

我念佛智慧 最勝難思議

世間無能受 默然而不說

因此我念佛的智慧,真是最殊勝,不可以想像的。世間上恐怕無人能明白這種妙法,更少有人能領受佛法至理,所以我默默的不向諸位解釋。

爾時。解脫月菩薩聞是說已。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衆會皆悉已集。善淨深心。善潔思念。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能親近百千億佛。成就無量功德善根。捨離癡惑。無有垢染。深心信解。於佛法中不隨他教。善哉佛子。當承佛神力而為演說。此諸菩薩於如是等甚深之處。皆能證知。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這時解脫月菩薩聽了金剛藏菩薩所說的偈頌後,對金剛藏菩薩說:您是佛的大弟子!現在聚集在這大衆法會中的諸位菩薩,都已善淨深心,因已修得了一切善行,連心的深處都已清淨了。他們的思想和念慮也都清淨。在修持上也知道怎樣精進用功。也明白怎樣用悲智、勝念來助他行正道。也知道增長智慧,必須親近多佛,發願生生見佛,受持妙法,才能成就無量善根。因為曾經親近過百千億佛,才成就了無量的善根,也才能把愚癡和迷惑都捨離了,更沒有染汚的塵垢。他們用最清淨的心,虔誠地、深深地信奉理解佛法。一心學習佛法,從不輕信旁門外道的邪說。最崇高的金剛藏大菩薩!您是佛的好弟子!請您仰仗著佛的大威神力,為大衆演說這佛法吧!在這法會中的諸位菩薩,對於這種甚深微妙之極的十地法,他們都能證得而明白。這時解脫月菩薩為了想重說一遍他的意思,就用偈頌的方法來表達:

願說最安隱 菩薩無上行

分別於諸地 智淨成正覺

這時解脫月菩薩說:我現在願請金剛藏大菩薩!您來說這最好最安隱的佛法,菩薩修行的無上法門。分別解釋十地的道理,令一切衆生可以得到清淨的智慧,將來都能成佛。

此衆無諸垢 志解悉明潔

承事無量佛 能知此地義

在這大法會中的諸位菩薩,都已遠離了所有的染汚和塵垢,他們的志願和理解,都已非常清淨和明白。他們曾經承事供養過無量諸佛,亦能瞭解十地的義理。

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衆集。善淨思念。捨離愚癡及以疑惑。於甚深法不隨他教。然有其餘劣解衆生。聞此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於長夜中受諸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這時金剛藏菩薩又對解脫月菩薩說:佛子!雖然在這大法會中的諸位菩薩,都已善淨身心的思念,捨離了愚癡和疑惑,對於甚深微妙之法已深信無疑,也不會隨旁門外道而轉變。可是還有其他一些根器拙劣,不甚明白的衆生,聽了這種甚深微妙不可思議的大法之後,很容易生出疑惑。在愚癡無明的長夜裡——看不破,放不下,得不到自在,自己苦惱自己。我因為可憐這類衆生,所以默然不說。這時金剛藏菩薩唯恐大家不明白,又用偈頌說一遍:

雖此衆淨廣智慧 甚深明利能決擇

其心不動如山王 不可傾覆猶大海

金剛藏菩薩說:雖然在這道場中的諸位菩薩,都是清淨沒有染汚,也有廣大的智慧,更有甚深的般若,深心信解,抉擇正邪的能力,他們的信心就如須彌山王一樣,不會被外境所動搖,也像大海般沒有人能把它倒過去。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隨識而行不隨智

聞此生疑墮惡道 我愍是等故不說

可是在這大衆中,也有修行不久的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們對於理解的智慧還不夠,只是跟著識分別一切境界,沒有真正的智慧去認識一切的境界。識只能分別,智才能認識抉擇。當他們一聽到這十地的法門,恐怕會生起懷疑而不修,不信此大法,就會墮入三惡道裡——餓鬼、畜生、地獄。我憐愍這些衆生,所以不說。

爾時解脫月菩薩。重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願承佛神力。分別說此不思議法。此人當得如來護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說十地時。一切菩薩法應如是。得佛護念。得護念故。於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薩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故。譬如書字數說。一切皆以字母為本。字母究竟。無有少分離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是故佛子。願為演說。此人必為如來所護。令其信受。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在這個時候,解脫月菩薩又再對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弟子!願求大菩薩您仰承著十方諸佛和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威德神力,很詳細地分別解說這種不可思議的法門,令能聽到這種法門的人,破除他的疑惑,而生信心,就會得到諸佛的護持,而生起信心的力量。甚麼緣故呢?因為說十地法門的時候,一切菩薩聽到這法都是這樣,一定會得到諸佛的護念,因為得了諸佛的護念,聽到這大智慧的十地法以後,就能生出很大的勇猛心。何以故呢?因為這個法門,是一切菩薩最初必修行的法門。修持這法門,就能成就所有諸佛所說的法。舉個譬喻,好像學寫字,開始就要知道每個字有一定的結構,有一定的字母(中國字有部首,英文有母音子音),有一定的寫法順序。數說,就是聯合許多單字成為一個有意思的句子。字母究竟,如果你能正確地寫出每個字的字母,絕不會有絲毫錯誤的。所有的字也沒有離開字母而可以成為一個字。佛的弟子!所有諸佛所說的法,都是以十地法為基本,如果把十地法修行圓滿,就可以說修行成就了,也可以得到一切的智慧。所以要請佛子您,為此法會中的諸位菩薩們演說這個法門,令聽到這法的人,必定會為諸如來所護念,也令他生起信心,依教奉行。這時解脫月菩薩想再把他的意思說一遍,就說了下面的偈頌:

善哉佛子願演說 趣入菩提諸地行

十方一切自在尊 莫不護念智根本

解脫月菩薩又稱一聲金剛藏菩薩說:您是佛的大弟子,希望您憐憫一切衆生,為衆生演說這十地法門,能使這些菩薩趣入菩提的覺道中,學習修持十地中各地的行門。十方的諸佛世尊,都是時常加持、護念這些聽聞和修行十地法門的人,因為十地法是智慧的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 一切佛法所從生

譬如書數字母攝 如是佛法依於地

「此安住智」是指十地法的智,意思是說十地法的智慧,是最徹底、最正確、最圓滿、最殊勝的智慧。為什麼叫地呢?因為諸佛所說的法,都是從十地所生出的。譬如學寫字,一定要根據字母,學作文一定要先從聯字做起。一切佛法依十地為基礎而生起,修學佛法也應以十地法為依據。

爾時諸大菩薩衆。一時同聲。向金剛藏菩薩而說頌言。

解脫月菩薩說完上面的偈頌後,這時在法會中十方無量微塵數那麼多的大菩薩們,一時同聲,用偈頌向金剛藏菩薩請法說:

上妙無垢智 無邊分別辯

宣暢深美言 第一義相應

佛的大弟子——金剛藏菩薩!您是已證得最上微妙、離垢的清淨大智慧。您的辯才也是無量無邊,能分別得很詳細,很有道理。現在希望您對我們宣說無上甚深的微妙道理,與第一義相應的十地法門。

念持清淨行 十力集功德

辯才分別義 說此最勝地

這些菩薩都是念持清淨行的人,他們修持佛的十力,積集了種種的功德,也已有分別一切義理的智慧和無礙的大辯才。就請大菩薩您,說這最殊勝的十地法門。

定戒集正心 離我慢邪見

此衆無疑念 惟願聞善說

在法會中聽您解說的人,都是修定持戒清淨,有正知正見的老修行者,他們已遠離貢高我慢,沒有邪見的思想,他們對十地法門不會有懷疑的念頭,都很誠心專一的想聽您宣說十地法門。

如渴思冷水 如飢念美食

如病憶良藥 如蜂貪好蜜

好像人又熱又渴的時候,想喝一杯冰水一樣。冷:是清涼的意思。又像人餓了,想要有吃的東西來充饑。又好像人有病,就想要找到對症良藥,一吃就好了。又好像蜜蜂天天採蜜,為的是希望做一窩好蜜貯藏過冬。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善哉廣大智 願說入諸地

成十力無礙 善逝一切行

在這法會中的大衆,也是如同上面所說的思想一樣,希望聽到能解渴、能充饑、能去病、能捨離一切貪瞋等的妙法。您這位崇高有廣大智慧的金剛藏菩薩!願您說說如何進入十地的法門。因為您已成就了如佛的十力,而達到無障礙的果位,也已修證到如同佛一樣的一切行門。

爾時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菩薩力燄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徧。三惡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來衆會。顯現諸佛不思議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所加說法菩薩之身。作是事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時十方諸佛。悉亦如是。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其光名號眷屬作業。悉同於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衆。並金剛藏菩薩身師子座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時光臺中。以諸佛威神力故。而說頌言。

菩薩說完了上面的頌言之後,這時釋迦牟尼佛從兩眉的中間,放出很清淨的光明這光名叫菩薩力燄明,是菩薩法力之火焰的光明。另外還有百千阿僧祇種種無量的光明,作這光明的眷屬。普徧照到十方所有諸佛的世界,沒有一處照不到的。徧三惡道苦皆得休息,就連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正在受苦刑的也都消滅。又照到所有諸佛的道場法會中,顯現諸佛不思議力,用這種光焰顯示諸佛不可思議的法力。又照到十方所有的世界中,並一切備受諸佛佛力加持而又正在說法的菩薩身上。這樣照了之後,就在上面的虛空中,結成大光明雲網臺而停止了。這時其他十方的諸佛悉亦如是,同樣從兩眉中間放出清淨光明,其光名號眷屬作業,他的作用是作為釋迦牟尼佛光明的眷屬,如同他的親屬,來陪同、擁護的作用。如同世尊的光明普徧照十方世界,照到娑婆世界、佛、法會大衆、金剛藏菩薩的身體及他的師子座之後,其光明在虛空中,結成一個大光明雲的網臺而停住。於光明台中,以釋迦牟尼佛和諸佛的大威德神通的力量,而說出下面的頌言:

佛無等等如虛空 十力無量勝功德

人間最勝世中上 釋師子法加於彼

佛是沒有任何事物可與他比較的,就像虛空那樣微妙。佛有十種力量,又有無量的殊勝功德。在人間來說,佛最殊勝,在世間上來說,他是最高尚的。凡是能說法度生者,佛力必加被於你。

佛子當承諸佛力 開此法王最勝藏

諸地廣智勝妙行 以佛威神分別說

佛子!金剛藏菩薩:您應當仰承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的威神力,為大衆開演法王具有最殊勝的菩薩行門。因為十地法中,各地有各地的廣大智慧,各有不同的微妙修行法門,必須佛力加持,才可以詳細的分別解說。

若為善逝力所加 當得法寶入其心

諸地無垢次第滿 亦具如來十種力

假若你得到佛力的加持(善逝是佛的十號之一),就等於無量法寶的法門進入你的腦海中一樣,演說佛法時,說得格外圓融無礙,義理分別。十地每一地都是清淨無垢的,如能依著次第修行,一定可以證得圓滿的果位,也會具有如同佛一樣的十力。

雖住海水劫火中 堪受此法必得聞

其有生疑不信者 永不得聞如是義

雖然你住在像海水這樣多、這樣深,成、住、壞、空後的劫火中,也應該忍受這種劫難之苦,遇有講十地法時,必定要聽(這意思是說,寧可忍受三惡道之苦)也不被「八難」所障礙聞法),如有對十地法生疑惑而不相信的人,他是永遠沒有機會聽到這種勝義之法。

應說諸地勝智道 入住展轉次修習

從行境界法智生 利益一切衆生故

金剛藏菩薩!您應該向大衆解說菩薩在十地各地中得到殊勝智慧的道理。使大衆能入於十地法內,輾轉流通,令衆生依次序漸漸修習,從修行的境界中,生出法智,超俗的智慧。希望這樣可以利益法會中一切的衆生。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欲令大衆增淨信故。而說頌曰。

這時金剛藏菩薩觀察法會中大衆的因緣,希望能令大衆增加清淨信解心的緣故,又用偈頌說:

如來大仙道 微妙難可知

非念離諸念 求見不可得

佛就像大僊道一樣。大僊道就是聖人之道。他的微妙之處,是不可想像的。當你已能離念的時候,還要更進一步的連這個離念的念頭也要捨離。如果你想以聲、色求見佛,以聲色求見法,色見聲求,那是不可能明白這十地法門的。(按:僊與仙通)

無生亦無滅 性淨恒寂然

離垢聰慧人 彼智所行處

十地法門,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性光明藏。它們的本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也是常常清淨,因為常清淨,所以是常常寂然不動。去一分染汚,增一分清淨。染汚與清淨是對待法。增加清淨就是增加智慧;增加染汚就是增加愚癡。有智慧就日漸上升,愚癡就日漸墮落。中國的古聖人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就是這意思。我們修行的目的,就為了開智慧,滅愚癡。世間法中最不清淨,最染汚的,就是男貪歡,女貪愛。都為此數所縛而不能超出,其原因就是不能學聖人轉染汚為清淨。凡是能離開染汚而恢復清淨,就得到了真正的聰明智慧,才是真正聰明有智慧的聖人。諸位都是佛的弟子,都已離了一切的染汚而恢復本有的清淨,成為真有智慧的聖人。聰明智慧人的智慧,以及菩薩所修行的,就是這十地法門。

自性本空寂 無二亦無盡

解脫於諸趣 涅槃平等住

我們每個人的自性,本來是清淨,本來甚麼也沒有,就因為自己背覺合塵,染苦為樂,因之增加了許多煩惱。自性雖然一個也沒有,無形無相、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但也不能說沒有,就如虛空,不能說沒有虛空。這十地的智慧,能得清淨自在的解脫,是得之於四惡趣裡面。四惡趣——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你如能明白十地法門,就能明白生死、湼槃自是湼槃,兩者毫無關係可言。

非初非中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十地法門的智慧,不能分為初中後的階段來說。菩薩發心,得菩提,永不退轉,亦無先後。只可智會,不能言詮。所以我(金剛藏菩薩)不願解說。因為這種法門,超過三世一切法,它真實的形狀,就如同虛空。

寂滅佛所行 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難可受

這種法門是寂滅相的,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嗅之無味。乃是佛所行,最微妙的。如要我用言語來解釋,真無法說明白。十地中所說的修行法門,就像我在前面所說的比喻一樣,是不容易說明白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衆生也不容易信奉,也不容易接受。

智起佛境界 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 智知意不及

這由智慧中生出來的境界,是佛所證得的境界。就如前面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意思。應即念離念,念而無念,即為非念,離開心裡所想像的一切。這種法門也不是從修五蘊(色、受、想、行、識)、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二處(六根六塵)裡可以得到的。是要用智慧才能瞭解,用意念和思想是沒有法子明白的。

如空中鳥跡 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心意不能了

好像鳥在空中飛行,有什麼踪跡可說?有什麼痕跡可表示?十地法所包含的義理,也是不能用衆生的心和意念可以瞭解的。

慈悲及願力 出生入地行

次第圓滿心 智行非慮境

菩薩能演說十地法門,都是仰承諸佛的慈悲和願力,出在世間來修行這十地法門,依著各地的次第,令智慧心圓滿,令覺悟的菩提道成就。這是由智慧修行的法門,不是用人心思慮可明白的境界。

是境界難見 可知不可說

佛力故開演 汝等應敬受

這種境界是很難見到的,知道這法門還比較容易,如果要解釋演說,就不容易了。必須仰承十方諸佛加持的力量,才能演說。你們各位菩薩能聽到這法門,都應該恭敬聽受這法。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我今但略說 真實義無餘

這種用智慧來修行的法門,就是用無量劫的時間也說不完。現在我(金剛藏菩薩)祇有揀擇而略說,真實的義理是無窮無盡而無餘。

一心恭敬待 我承佛力說

勝法微妙音 譬喻字相應

諸位菩薩,一心一意,恭恭敬敬的等待著,我仰承十方諸佛大威神之力,演說這微妙殊勝的法音,十地法是沒有什麼可相應的,惟有用字書的義理來做譬喻。

無量佛神力 咸來入我身

此處難宣示 我今說少分

無量無邊諸佛,以他們神通之力,一齊加持到我的身上。因為十地法門甚深微妙,難以宣說,所以我現在就說個少分。

佛子。若有衆生深種善根。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為善知識善攝。善清淨深心。立廣大志。生廣大解。慈悲現前。為求佛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方無餘智故。為淨一切佛剎無障礙故。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為轉大法輪無所畏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們,假設有這樣的衆生,已深深的種植了善根,又能修行六度萬行的法門。又能修聚説明他成道的法門。又最會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又最懂、最明白怎樣修集所有的最上法門。又能攝受衆生,教化衆生,為衆生的大善知識。又能知道調伏身心,遠離塵垢得清淨深心。並且能立廣大無邊的志氣,拔度衆生無分別心。發大願,不怕艱辛。對於佛的正法生起無量無邊廣大的信心,和堅固的理解力。修道的人應該對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他們是沒有時間性和地域觀念。為了求得如佛的智慧,為了修得佛的十力,為了想有最大,無所怖畏的智勇,為了得到佛的平等法門,為了救拔所有世界的衆生。就是要得到最大清淨的慈悲心,即出世間的正智。為了想盡得佛的大智慧。為了莊嚴清淨所有諸佛的刹土,沒有一點障礙,為了想得到一動念,就能知一切三世的因果,為了能常常轉無上的大法輪,而沒有一點恐懼之心,為了這種種緣故,必須聽受這種十地法門。

佛子。菩薩起如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攝。最上深心所持。如來力無量。善觀察分別。勇猛力。智力。無礙智現前。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無能說其種族過失。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得菩薩法。住菩薩處。入三世平等。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相應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生起以上種種心念的時候,因大悲心能拔衆生的苦,令衆生離苦得樂,故說以大悲為首。修菩薩法,就能得到菩薩的智慧,多修一點菩薩行,智慧就會增上。說法時,就會有善巧方便的智慧,辯才無礙的能力。所攝持的是最上微妙的深心,所恃的是佛無量威神之力。又有無量善於觀察一切的智慧和分別一切境界的能力,很勇猛的向前精進修行,不論任何境界現前,他都有不受其障礙的智慧應付。常有一種很自然的智力,使他能領受一切諸佛所說的法門。用智慧來教化一切衆生,這種境界,廣大得像法界,徧一切處。究竟徹底的程度,就如虛空一樣無障無礙,可以窮盡未來所有的時間。諸位佛的弟子!行菩薩道的大菩薩,一開始發這樣大悲心時,即刻就得到超出凡夫的地位,進入菩薩的地位。生到如來的家族中,沒有能找出菩薩和佛眷屬(種族),有任何過錯可說。離開世間四種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證得超出三界的聖道,得菩薩修持的一切法門,住在菩薩所住的清淨處,不捨世間,也能方便不染,更得到三世平等的智慧。在深種佛的種性中,會得到更高尚的菩提覺果。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菩薩修到了這法門,這就是十地中的初地,名叫歡喜地,因為他證到初地,生起大歡喜心。這種歡喜,是因定力而生出的,所以說以不動相與定相應了。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踊躍。多勇猛。多無鬥諍。多無惱害。多無瞋恨。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在歡喜地的菩薩們,證入歡喜地後,成就很多種為法利生的歡喜。如多淨信,對佛法的清淨信心,也更深厚了。對於佛法,更生起無量的愛樂心。無論何時都覺得身心很快樂,很安祥。到什麼地方也不見有一點障礙,即使遇著別人設立障礙,也不生煩惱,總是感到如法滿足。常常欣喜而慶倖自己能聞到佛法而能修行菩薩道。他們時刻都勇猛精進,毫無懶惰之心。與人交接,也從不發生鬥爭和爭論。不去惱害一切衆生,普勸別人發心修行。證入歡喜地的初地菩薩,對於任何人,任何事,也不會生起絲毫不樂或瞋恨心了。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念諸菩薩。故生歡喜。念諸菩薩行。故生歡喜。念清淨諸波羅蜜。故生歡喜。念諸菩薩地殊勝。故生歡喜。念菩薩不可壞。故生歡喜。念如來教化衆生。故生歡喜。念能令衆生得利益。故生歡喜。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故生歡喜。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證得歡喜地的果位,為什麼這樣歡喜呢?因為他們都恆常憶念一切諸佛,所以生歡喜心。不像凡夫俗子,每天都生活在嫉妬障礙中,沒有道心。菩薩能專一憶念諸佛,就不會生嫉妬障礙之心。又念諸法,常常記得諸佛所說的一切佛法,依法修行,所以也生大歡喜。他不但憶念諸佛諸法,還常念十方三世一切的賢聖僧和大菩薩們,所以心生歡喜。凡是修道的人,都應常生憶念三寶的心,不使心生外務而專意挑剔別人。若常廻光返照,就不會生異心而障道了。又常念諸菩薩所修行一切成佛的法門,因為所有大菩薩都是未來的諸佛,他們勤修六度萬行,不忘度衆生。菩薩們就是明白證入這十地法門後,自己仍不懈怠,仍修一切法門,所以生大歡喜。又念清淨諸波羅蜜,將來都能成就圓滿清淨的智慧和成佛的功德,這也是歡喜的根源。又念諸菩薩的地位,特別殊勝,而生大歡喜。又念菩薩證得三不退——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再沒有天魔外道能破壞他,而生大歡喜。又常常想到如來教化衆生,慈悲為懷,令衆生離苦得樂,而生大歡喜。又念諸佛常使衆生聞法得度,了生脫死,這是令諸衆生得大利益的最好法門。諸菩薩有這些殊勝的因緣,可以作很多的大事,所以就生出大歡喜心。證到歡喜地的菩薩,他也有念,不過他們的念是清淨的。而衆生有念,他們的念是染汚的——財、色、名、食、睡——五欲境界。菩薩所想的是佛、法、僧及六度萬行,種種清淨的境界。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證入一切如來的智慧,得到種種的方便,所以生大歡喜。

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近智慧地。故生歡喜。永斷一切惡趣。故生歡喜。與一切衆生作依止處。故生歡喜。見一切如來。故生歡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歡喜。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故生歡喜。遠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何以故。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衆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離。

得到歡喜地果位的菩薩們,又作這樣的想法,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我把世間法,一切都放下了,(轉離就是放下)把它轉變過來。轉凡成聖,轉迷為悟,轉染汚為清淨,把整個世界的境界都轉變過來,所以生大歡喜。譬如在金山聖寺內聞法的人,就比在外面社會中的人清淨多了,這就是轉離的好例子。

證得初地果位的菩薩,就常能見佛,因親近佛,所以生歡喜。凡夫所想的,所求的,他都不想、不求。他之想求均為凡夫所不要,而他便去學習,所以他能遠離凡夫的地位,轉凡成聖,故生歡喜。遠離凡夫的地位,就是遠離無明愚癡。親近善知識,就是近智慧地,所以生歡喜。證入初地的菩薩,就已永斷一切惡趣,不會再墮落到四惡趣內,除非他發願到四惡趣內去教化衆生,那是為度生,行菩薩道,不是行惡行而墮落。

菩薩教化一切衆生,使離苦得樂,給予衆生一種安穩的感受,因此衆生均樂於以他作為依止的地方,所以生歡喜。常常見到佛,又常生在佛的境界中,與一切菩薩同處在平等性中行菩薩道。又能遠離一切使人恐怖得毛髮都豎起的種種事。有這些難求難遇的好處,所以生起大歡喜心。何以故呢?菩薩證到歡喜地的果位後,對於一切都看破,放下了,沒有甚麼使他懼怕了,一切的怖畏,自然遠離(怖畏即煩惱業苦之意)。凡夫所怖畏的,如不活畏,生怕不能活下去。惡名畏,怕人毀謗,名聲受汚。死畏,人人怕死,都想求長生。惡道畏,怕墮到四惡趣中。大衆威德畏,在大庭廣衆中,不敢說話,為了怕受衆人的奚落,被大衆的氣勢所威脅。這些怖畏,都是發於心裡,如果能修行,有定力,就甚麼都不怕了。

何以故。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於他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衆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畏。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衆威德畏。菩薩如是遠離驚怖毛豎等事。佛子。此菩薩以大悲為首。廣大志樂無能沮壞。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菩薩為什麼沒有了這些怖畏呢?因為他遠離一切恐怖毛豎等事,是甚麼力量使他能遠離呢?這就是能修行,肯發菩提心,願行菩薩道,因而證得歡喜地的這位菩薩,達到了離我想的工夫境界緣故。他沒有了自己,不但沒有自己,連想都不想有這個自己。因為他早已把這個自身布施給衆生,為衆生做事,不自私,不自利。自身都不愛,何況資財?資財——金銀珠寶、國城妻子,這都是身外之物,他完全看得破,放得下,得到真正的自在,是故無有死畏。因為這樣,所以菩薩不怕自己不能生活,也就沒有不活畏了。既不想自益,他就根本沒有希求,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當然也就無憂,我們為什麼會有憂愁呢?就因為有貪求,有貪求,便有憂愁。菩薩不貪求名聞利養,也不貪求五欲——財、色、名、食、睡。菩薩對這些都解脫了,更不貪圖好供養。就因他專一修行布施,不論甚麼供養,他都拿來給所有的衆生。至於外人對他的好壞議論,他也不去理會,不貪求虛名,也不生歡喜與煩惱。因為菩薩已有超出好壞境界之外的智慧,所以他沒有惡名畏的恐懼心。菩薩沒有自己就是無我,沒有我,自然也不會有我見、我想。沒有我,那會有誰死、誰不死的想法呢?故沒有死畏。菩薩他知道自己死後,不會墮到四惡趣裡,因為他常行菩薩道。也決定不會離開諸佛,一定還是與諸菩薩在一起,所以沒有惡道畏。我的志願,和我所樂做的事,一切世間衆生,無法與我相等,更何況有勝過我所修證的,所以沒有大衆威德畏。這種想法,是菩薩上求下化心切,菩薩沒有貢高我慢的思想,金剛藏菩薩說明證得歡喜地果位後的菩薩,他的境界就是這樣。菩薩遠離以上五種怖畏,就不會有驚怖毛豎的事發生。諸位佛的弟子!這些菩薩做事都是以大悲心為出發點,因為悲能拔苦,菩薩有廣大的志願——救度衆生,故有無量的快樂。沒有任何天魔外道能破壞他及擾亂他的修行,或阻擋他行菩薩道。所以他更加勤修,一天比一天精進,一天比一天用功,所有一切菩提善根都圓滿成就。

所謂信增上故。多淨信故。解清淨故。信決定故。發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無疲懈故。慚愧莊嚴故。成就柔和故。敬順尊重諸佛教法故。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足故。如所聞法正觀察故。心無依著故。不耽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生如寶心無厭足故。求一切智地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故。

菩薩證到歡喜地後,無時不在大歡喜中。因為他勤修一切的善根,很快就成就了,信心日漸增多不會減退,這就是信增上的緣故。因信心上增,清淨的信念也跟著增多,不像過去雖有信心,還不免有點染汚。現在信心既增強又無一點染汚,只有清淨,返本還原了。為什麼會令信心增強有這種清淨的境界呢?因為菩薩他知道如今已沒有一點懷疑,信心堅固決定了。信十方佛,信十方諸佛所說的法,信十方一切的賢聖僧,都是自己的法友。因為自己是三寶之一,就生出了悲愍衆生的心,度一切衆生,成就大慈悲心。悲心,令衆生離苦;慈愛衆生的心,令衆生得一切的快樂。求佛法日日精進修行,勇猛行道,也日勝一日,從不感到疲倦和有懈怠的情緒。常生慚愧,慚其前愆,愧其後過。用自己所有的功德來莊嚴十方國土,成就柔和,修忍波羅蜜,成就忍辱的力量,對任何事故,都有逆來順受的忍耐工夫,決定不會再有與人爭勝負的心,和剛強的態度。恭敬諸佛,順受諸佛的教言,尊重奉行諸佛所說的教法。日夜修習善根無厭足,晝夜六時,精進修習種種善根,不會有厭倦和滿足的心。菩薩知道親近善知識,能多聞廣學,獲大利益,法喜充滿,常在法樂中。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從不自滿。自己在諸佛處聽來的正法,時時正心思惟,觀察諸法實相。心中無一點執著,執著我執、法執,無一點依賴。菩薩他絕不會去耽心供養,貪圖名聞,和希望虛偽的奉承。更不會希求物質的享受,和一切豐富的身外之物。生如實心(就是用真實無瑕的直心來用事),菩薩他只一心求菩提心、金剛心而沒有厭足的時候。求一切智地,只希望求得一切智慧的果位和達到無上智慧的地步。求得如來的力量得到四無所畏,和求得十八不共於二乘的佛法,這種種的利益。

求諸波羅蜜助道法故。離諸諂誑故。如說能行故。常護實語故。不汚如來家故。不捨菩薩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動故。不捨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殊勝道故。

前面說的修菩薩行的菩薩,證得歡喜地後,能得到佛的力量,四無所畏,及十八不共於二乘等等佛法,又繼續追求諸波羅蜜的修持,以幫助自己的道業。捨離一切不應有的言行,如諂媚富人,和打妄語,不欺世盜名。尊奉佛所說的法,老老實實的去修行。做到言行一致,常護實語,就是一言一句自己所說都是真實話。身為佛的弟子!知道菩薩是最清淨高尚的,絕不能做出有汚穢佛法家風的言行,也就是不能有汚道場的事。更不能有稍捨去菩薩戒律的表現,要能守持身、語、意的清淨律儀,就自然生出一切的智慧,好像須彌山王一樣,永不會為外事外物所動搖。不需要放下一切的世間事,也能成就出世間的道法。修行積聚能幫助自己成就菩提分法的法門和功德,絕不會生出厭倦的心,和己功德圓滿的傲慢心。因為菩薩是經常都在修持一切最高尚、最殊勝、最圓滿上上的佛道。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薩歡喜地。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佛興於世。從兜率天宮沒。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說法。示現涅槃。皆悉往詣親近供養。為衆上首。受行正法。於一切處。一時而轉。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修菩薩行,成就如前面所說這種清淨修治所證得的法門,就是菩薩修證的——歡喜地的果位。因為成就了淨治地法,永不會退轉於二乘位,所以說從此安住在歡喜地,再繼續修證其他各地法門。諸位佛的弟子!菩薩證得歡喜地,成就大誓願、大勇猛,在因地所發的大誓願,別人不能做的,他能用智慧勇猛善巧地達到目的,使其有利益於衆生生大作用。對微妙的佛法,能生出一種廣大清淨,而又毫無疑惑,決定性的理解和明瞭的智慧。用他所有最好一切能供養的東西,恭敬供養所有的諸佛,無一佛不供養。這種廣大供養的誠心和法門,大到周徧法界,無一處不到,究竟得像虛空一樣的清澈。菩薩並不是偶然如此,他盡未來所有無盡的時間,永遠都不停止休息。菩薩又發大願,願意接受一切佛所轉的大法輪,繼續說法。又願攝受佛的一切覺道,常常修習。又願對諸佛所說的教法,一一護持。又願受持諸佛所說的法門。菩薩發這大願,廣大得充滿法界,究竟得好像虛空。在時間上是盡未來際無窮盡的劫數,他都從不休息。菩薩又發大願,希望所有的世界,都有佛出興於世,處處佛法興隆。佛從①兜率降。②入胎。③住胎。④出生。⑤出家。⑥成道。⑦說法。⑧入涅槃。示現這八相成道的過程。他都能去親近、承事供養為法會中衆生的上首,受行正法,在所有的地方同一個時間,而轉大法輪。廣大到徧滿法界,究竟得猶如虛空,窮盡無量的時劫,都不休息。

又發大願。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雜。攝諸波羅蜜。淨治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衆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所繫。入於六趣。一切生處。名色所攝。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斷一切世間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菩薩又發大願,願一切菩薩所修的行門,都是廣大得不能計量,包括一切,不被天魔外道所破壞,也沒有善惡的因素夾雜在內,都是與一切波羅蜜互相攝持相應,以這些功德,幫助修行清淨的十地法。一切事事物物的成因,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等的真實道理,和菩薩們所修的一切行門,我都實實在在對衆生解說,教化所有衆生,令他們接受並領悟,老實去修行,使清淨的菩提心因而增長。這種願心,也是廣大到徧滿法界,究竟得猶如虛空,盡未來無窮的劫數,我亦不停止或休息。菩薩又發大願,願一切衆生界,好像有色的衆生、無色的衆生、有想的衆生、無想的衆生、非有想的衆生,非無想的衆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等各異類的衆生,凡為三界所繫縛,在六道中輪廻,各類的生處,以及凡受名色所攝的這些種類的衆生,我都要去教化他們,令他們能深入佛法,依教奉行,能永遠超出六道輪廻的世界,令他們安住在最具智慧的聖道。這種願心,也是廣大到徧滿法界,究竟得猶如虛空,盡未來一切的時劫,我亦不停止或休息。

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麤細。亂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網差別。十方無量種種不同。智皆明瞭。現前知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菩薩又發大願,願每個世界,不論仰的、覆的、長的、方的,都是那樣的廣大,不論有多少;其中有粗、有細、有亂住(沒有次第),倒住(顛倒),有正住(有條不紊,很規矩),有入,有常常行動,有很多變化,就如大梵天王殿上的網羅幢一樣各各不同。十方的形狀種種各異,但菩薩的智慧都可明瞭,凡可現在眼前的,一概明白。這種智慧的願望,也是廣大得徧滿法界,究竟得猶如虛空,盡未來一切劫數,永不休息。

又發大願。願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一切國土。無量佛土普皆清淨。光明衆具以為莊嚴。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無量智慧衆生充滿其中。普入廣大諸佛境界。隨衆生心而為示現皆令歡喜。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捨離。隨意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衆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菩薩又發大願,希望所有的國土,偏入一個國土,一個國土又偏入一切的國土,這是互相圓融無礙,相即相入的法性作用。所有的佛土,都成為清淨的佛土。以清淨光明的衆具,作為佛土的莊嚴。離一切煩惱,沒有貪瞋癡三毒,成就戒定慧清淨的聖道。有無量無數具大智慧的菩薩和有智慧的衆生充滿在這國土中,大家都證得諸佛的境界,常隨順衆生的心念,而為示現一切的境界,令所有的衆生得到歡喜。這種心願,也是廣大到徧滿法界,究竟得猶如虛空,窮盡未來一切的劫數,也不休息。菩薩又發大願,願意常與一切志同道合的菩薩一起修行,互相愛護,彼此也沒有仇視和嫉妬的思想。積聚所有一切善根,與衆菩薩處在一切平等的法緣中,經常在一處修行而不分離。隨各人的意念,呈現各種佛身,在自己的心裡,便知道所有諸佛如來的境界,與威神之力和智慧。得到隨心如意的變化和不退轉的神通,遊行到一切世界,參加各處所有的法會,普徧去到一切衆生的地方。成就不可想像的大乘法門和菩薩所修行的一切萬行。這個願心,也是廣大得像法界一樣,究竟得猶如虛空,窮盡到未來一切的劫數,永不休息。

又發大願。願乘不退輪。行菩薩行。身語意業悉不唐捐。若暫見者。則必定佛法。暫聞音聲則得實智慧。才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修行一切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示現初生。出家。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得佛境界大智慧力。於念念中。隨一切衆生心示現成佛。令得寂滅。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音說法。令一切衆生心皆歡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斷菩薩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變化。充滿一切法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菩薩又發大願,希望乘不退轉的法輪,修菩薩所修行的法門。身語意三業都清淨,不造惡業,沒有罪過,絕不會空過。假設有人能暫時見到菩薩,必定能種善根,明白佛法。能暫時聽到菩薩的聲音,就能得到像寶貝一樣的真實智慧。如果他清淨的信心剛剛才生起來,就能永遠斷除煩惱,得到像大藥王樹一樣的身體,能治衆生的病,又可得到像如意寶一樣的身體,修一切菩薩所修行的行門。這種願心也是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的時劫,也不休息。菩薩又發大願,希望全世界的衆生,同時都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不離開一毛端,和一切的毛端處,都能示現從兜率天宮降生人間、出家、學道,到各道場、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轉大法輪,說法度衆生,最後入涅槃。徧法界中,一一毛端極小量處,都在其中示現這八相成道。得到如佛的境界,如佛的大智慧之力。在一念之中,隨衆生的心念,示現成佛,令一切衆生,也得到寂滅之樂。以一種的正覺,就知一切法界,就好像一個大涅槃相。用一種聲音說法, 使所有的衆生聽到都生歡喜心。雖示現入大涅槃,但還是在這世界上不斷的行菩薩道,示大智慧地。大智慧地就是佛智,因智慧生萬物,能領萬行,所以能安立一切,令衆生知道一切依大智慧而安立。法智通,就是能了知法無性相而生的智慧神通。神足通是能於自身顯現生、住、滅,長短時劫,能隨心自在。幻通是轉變外事,無不隨心所欲。運用自在,變化無窮充滿所有的法界。這種願心也是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窮盡未來一切劫數,也不休息。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發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願門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何等為十。所謂衆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衆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而衆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

金剛藏菩薩恐怕諸位菩薩有時放逸,或不注意聽他說這華嚴經中的法門,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你們知道菩薩修證到了歡喜地,他已修得種種的善根,成就種種波羅蜜的功德,達到登彼岸的地位,所以他時時都生出大歡喜心,發出前面所發的那些大願。他能以發大勇猛心,衆生不敢修行的法門,他敢修行。衆生不敢做的事,他敢去做。好像前面所說的種種大作大用,他都以這十種的大願為第一,來滿足他在百萬阿僧祇劫中所發的一切大願,一切的大願亦依此十大願而完成。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這個大願,是修行菩薩道的菩薩以十盡句而得成就(盡字在這兒當不能斷盡講。這十句是用十項不能盡者為譬喻,不能盡的十大願作比量)。那十種呢?如所說的衆生界盡,世界也窮盡,虛空界也盡(這三者是說的世間)。法界也盡了,涅槃界也沒有了,佛出現界盡也沒有佛出世(這三者是指法說的)。如來的智慧也沒有了,心裡所想像的,所依據的也沒有了,佛智慧所證得的,所瞭解明白的,這種境界亦沒有了(這三者是說佛智)。世間轉(轉字在這兒也是不可盡的意思)、法轉、智轉界盡,這些都轉盡沒有了。以上衆生等界都盡了,我的願心才算圓滿。假若世界乃至於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我的願才能盡。然而衆生以及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等等是不可能窮盡的,所以我這種大願,也是不可能窮盡,永遠存在的。所修的善根,也不會有窮盡。

佛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則得利益心。柔輭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成淨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信成就諸波羅蜜。信入諸勝地。信成就力。信具足無所畏。信生長不可壞不共佛法。信不思議佛法。信出生無中邊佛境界。信隨入如來無量境界。信成就果。舉要言之。信一切菩薩行。乃至如來智地說力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發了以上大願後,就得到十種信心:利益心,菩薩在沒有發大願以前,想利益衆生,總是發不出心來,想做也做不到,因為沒有力量。發了這些大願以後,無形中就增加了他幫助衆生的力量。柔軟心,因為有願心的力量,把過去剛強的脾氣也變柔軟,對衆生也能忍耐,也和氣了,教化衆生時自然能身心調伏而不生煩惱。隨順心,沒有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的人,都喜歡命令人,要別人聽我指揮。等到發了大願以後,就知道必須隨順衆生,然後才能使衆生隨順。沒有我的成見,就沒有我執。寂靜心,常常心平氣和,沒有煩惱,不管在鬧的、靜的地方,都能修行用功,不受外境的影響。調伏心,在這娑婆世界,一切人、事、物都是難調難伏,處在這環境中,不要說調伏衆生,就連自己也很難調伏。菩薩發大願心後,自然就調伏身心,也能善巧的調伏衆生。寂滅心,諸法從本以來,常是寂滅的。如果自心不知寂滅,何能對外物寂滅?菩薩發了大願後,了知諸法寂滅之道。謙下心,沒有發大願以前,常易犯貢高我慢的毛病,生出許多無謂的煩惱。發此大願以後,這些不好的習氣,自然消除,由貢高我慢轉變為謙和。潤澤心,因為有大願心的力量,內心常感到如甘露潤澤的舒適,沒有枯燥煩悶之惑。 不動心,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不生雜念就沒有妄想的煩惱,心念清淨,智慧油然而生可幫助萬行。不濁心,因為有如是的大願,心念清淨,那還會有濁心、染汚心呢?有上面這些願力的信心,就成了一位有清淨信心的德行人。這種信心的功用,能使進入佛本來所修行的行門,能由信成就十種的波羅蜜,能信就能進入這殊勝十地的地位,能信也就能成就神通的力量,由信心也具足一切大無畏的力量,經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能生長不可為外道所破壞的佛法。信不可以言語形容,不能想像佛所說的真理。信佛所說的,不落於兩邊的境界,因為佛的境界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不著於空、不落於空;不著於有,不落於有。佛所提倡的是中道。信能隨入佛的不可限量的境界,信能成就一切果位。總結舉其重要的說一點,信一切菩薩所修行的法門及一切因果,乃至於達到如來智慧之地,這都是由信生起力量的緣故。

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染。如是無量。如是廣大。而諸凡夫。心墮邪見。無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愛網中。行諂誑稠林。不能自出。心與慳嫉相應不捨。恒造諸趣受生因緣。貪恚愚癡。積集諸業。日夜增長。以忿恨風。吹心識火。熾然不息。凡所作業。皆顛倒相應。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相續起心意識種子。於三界田中。復生苦芽。所謂名色。共生不離。此名色增長。生六處聚落。於中相對生觸。觸故生受。因受生愛。愛增長故生取。取增長故生有。有生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衆生。生長苦聚。是中皆空。離我我所。無知無覺。無作無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然諸衆生。不覺不知。菩薩見諸衆生於如是苦聚。不得出離。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復作是念。此諸衆生。我應救拔。置於究竟安樂之處。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大弟子!證得歡喜地的菩薩,又作這樣的想法:諸佛正法眼藏,是這樣的深,深得好像大海不能見到底。法的本體,是寂靜的,不會被任何外來的境界所動搖。而且寂滅的,無有形相可見。也像虛空,空得無量無邊,沒有一定的相狀。也沒有什麼願,一切都空。也無任何染汚和著處,法體就是這樣的不可限量而廣大無際。然而一般凡夫,卻墮入邪知邪見的思想,顛倒行事,不知修行。無明就像天空的烏雲,把日光遮蓋。自己豎起驕慢的高幢,深入渴愛的網羅中,蹈進諂媚欺誑的密林裡,輾轉不能出來。心性與慳貪嫉妬糾纏不清不捨,永遠在四惡趣中自造受生的因緣。因無明的緣故,就生出貪妄、瞋恚,愚癡的思想,做出種種業果,日積月累,增長不息。生起忿恨的邪風,吹動心識的邪火,燃燒不息。凡所作所為,都是顛倒而不合理法的,隨順貪欲。在三界內順應有流,跟著無明、見惑去跑。這種種子在心意識裡相續不斷的生起,保留。在三界的業地,又生出苦痛的苗芽。這是佛講的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第一是無明。由無明顛倒就生出行,就是愛欲的行為。有了行為,就生出意識的種子。因意識的種子種到三界的田裡,就生出苦芽。這苦芽就是名色(名色,例如男的、女的)。因名色就生出六處聚落(六處聚落乃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又叫六入,六根為內六入。六根、六境互涉入而生六識,故又名六處)。聚落就是六入同在母胎內生長。因之就生出觸塵。因觸塵又生出領受。因領受生出愛欲。因愛欲的增長,又生取。因取生有。由有生出生。由生就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隨著而來。像這樣的衆生,生長成為苦的聚落。雖是這樣說法,如果能明白這道理,一切是空的,終歸幻滅,而離開我和我所,就無知無覺了。十二因緣的本身,就是無知無覺的。無作者,也無受者,就像無情的草木石壁,明白這道理一切就如影像。可是衆生在這中間,他不覺不悟,不知本來是空。菩薩看見衆生在十二因緣中生沒,為愛欲所繫縛,受其苦聚,不能出離。因之生起大悲心的智慧,又這樣想,一切衆生,我應該拯救他們,把他們救出到最安適快樂無苦的地方,所以就生出大悲的心而發出光明的智慧。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悋惜。求佛大智。修行大捨。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謂財。穀。倉庫。金銀。摩尼。真珠。瑠璃。珂貝。璧玉。珊瑚等物。珍寶。瓔珞嚴身之具。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園林。臺觀。妻妾。男女內外眷屬。及餘所有珍玩之具。頭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無所惜。為求諸佛廣大智慧。是名菩薩住於初地大捨成就。

金剛藏菩薩因知菩薩常在定中,於是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他是常常隨順著大悲大慈心行道的。因為大悲能救拔衆生出於苦海,大慈能給予衆生真正的快樂。以深不可測的心,慎重嚴謹的心住在初地——歡喜地的時候,對於任何貴重的物質,都沒有貪戀和吝惜心,都能隨緣隨分的布施給別人。他只想求得和佛一樣的大智慧,所以他修行布施法門,大大的布施。凡是他所有的,均能捨得布施。不論錢財、谷米,倉庫內的金銀、摩尼寶、真珠寶、瑠璃寶、珂貝寶,最好的玉石、珊瑚等等寶物。或者莊嚴身體,使人顯得高貴的珍寶瓔珞的飾物。以及日常使用的象、馬,名貴的車,聰明靈慧的侍者,和屬於自己的人民、城廓、鄉村聚落。居住的園林、亭臺、樓閣,甚至自己的妻、妾、兒子、女兒、內外親眷家屬以及所有珍貴玩物等等的外財都能布施。即使有人來乞求他的內財如頭、目、手、脚、血、肉、骨髓,凡是身上所有的,他也絕不吝惜,一切能捨。菩薩修這樣的大布施,只是為了求得諸佛廣大的智慧,

,這就是菩薩住在初地時成就的大捨善根功德。

佛子。菩薩以此慈悲大施心。為欲救護一切衆生。轉更推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無疲厭故。即得成就無疲厭心。得無疲厭心已。於一切經論。心無怯弱。無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經論智。獲是智已。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於上中下一切衆生。隨應隨力。隨其所習。如是而行。是故菩薩得成世智。成世智已。知時知量。以慙愧莊嚴。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慙愧莊嚴。於此行中。勤修出離。不退不轉。成堅固力。得堅固力已。勤供諸佛。於佛教法。能如說行。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大弟子!歡喜地的菩薩發這種大慈大悲大布施的大願心,是為了救拔一切衆生,使得離苦,愛護一切的衆生,使他們獲得真樂。於是他又更進一步的推求,在世間如何利益衆生,出世間又如何利益衆生。常常修此菩薩行,從不生厭倦疲乏的心,這樣日久就成就一種很自然而沒有疲厭的心了。得到無疲厭心後,有一種精進不懈的力量,對於一切的大乘經典論說,再不會有畏難畏多的怯弱心作障,也不怕佛法如大海,不敢去攝受。凡佛所說的經典,一見就能一目了然,照了諸法實相,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成就研究一切經論的智慧。

菩薩獲得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智慧以後,對於一切事理,都很仔細的計畫,斟酌甚麼事應該做,甚麼事不應該做,都能分別認識清楚。遇著上根上智的衆生,中根中智的衆生,下根愚拙的衆生,他都能隨應自己的力量,瞭解衆生的愛惡習性,應該用甚麼方法和身份才能度他,都能得心應手,順事而行的去教化衆生。因之菩薩就成就世間法的智慧。菩薩成就世間的智慧以後,有了「知時知量」的決斷力,清楚知道一切衆生的機緣是否成熟,那些衆生應先度,應用何法,那些衆生機緣未熟,還不應度,他均能酌量而行。隨時都警策自己,發慚愧心,以「慚愧」「莊嚴」自己,修福修慧,聚積福德。精進勤修一切能自利又能利他的聖教道理。因之成就了慚愧行,而自莊嚴的功德。在這種修行的行門中,精進修習出三界的法門,就不會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修行的堅固不退的勝進。得到了這種「堅固力」以後,殷勤供養一切諸佛,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教法他都能如是說如是奉行。

佛子。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信悲慈捨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慙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億那由他佛。多百億那由他佛。多千億那由他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像上面所說的一切,修行成就十種「淨治諸地」的去障淨修法門。就是要「信」佛所說的一切道理,救拔衆生出於苦難中,給予真正的快樂而行大布施,如此修行,而不生「疲厭」。深入經藏,瞭解三藏十二部。對於世間法,也很通達而善於方便運用。有「慚愧堅固」的力量,供養一切佛,依佛所說,切實修行。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修證到初地——歡喜地,因為他有種種大願力的緣故,所以他可以見到很多佛,多到無法計數,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億那由他佛、多百億那由他佛、多千億那由他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總之,算數校計,所不能知。初地的菩薩已經有這種隨心自在,隨時可以見佛的境界了。他們隨時都可以最大的願心,最深切的信心,恭恭敬敬,謹慎仔細的承事於諸佛之前,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一切資生的東西。也以這些東西行大布施,並供養諸位賢聖僧。將這種善根功德,都迴向無上的妙覺佛道。

佛子。此菩薩因供養諸佛故。得成就衆生法。以前二攝。攝取衆生。謂布施愛語。後二攝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達。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是菩薩隨所勤修。供養諸佛。教化衆生。皆以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位證得歡喜地的菩薩,因為廣修供養諸佛的緣故,得到的功德,成就廣度衆生的四攝法。以前面的兩種方法,攝取衆生,就是「布施、愛語」。菩薩是廣修布施,布施一切的內外財寶。愛語,就是以慈悲心愛護衆生,對他們說他們愛聽的話。沒有愛惡之心,用善巧的方法,發菩提心平等廣度衆生。另外二種方法,就是「利行、同事」「利行」是用有利於衆生的善行,如在身、口、意方面表現有利於衆生的行為,使衆生由此而生親近的心,而受教化。「同事」則是菩薩以法眼觀衆生根性,隨衆生之所需,而示現身形,令衆生受到同化而度脫之。菩薩願以他的信解力而行,還有修行沒有完善通達的地方。初地菩薩在修十種波羅蜜的法門中,初地是以布施波羅蜜為最增上的(十種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其餘九種,並不是不修,祇是隨自己的力量和因緣而行。「是菩薩」是指這位初地菩薩他一方面修行,同時亦殷勤供養諸佛,和教化衆生,他都是依據所修的清淨十地法門。所積聚的善根功德,完全迴向一切智慧的果位。如此「轉轉明淨」就日漸一步一步的修行進步,明淨除障。身心自在,內外調柔,隨自己的心意,運用佛法,教化衆生。

佛子。譬如金師。善巧鍊金。數數入火。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菩薩亦復如是。供養諸佛。教化衆生。皆為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初地。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於此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第二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應如是推求請問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善知地成壞。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淨。善知地地轉行。善知地地處非處。善知地地殊勝智。善知地地不退轉。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轉入如來地。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現在我舉一個比喻:好像鍛鍊金子的匠人,他用種種的方法,一次又一次的把金子放在火裡燒,每燒一次,金子便亮一點,愈燒便愈亮。把所含的雜物去淨,就柔軟,不會折斷了。這時就能「隨意堪用」隨人的意思,願意做什麼式樣都可以,莊嚴佛事和裝飾一切。菩薩也是這樣,他修治一切諸地法門,首先修廣行供養諸佛,和用慈悲、喜捨、忍辱、精進等波羅蜜來教化衆生,令一切衆生都能修行這清淨的十地法門。所修行的一切善根,完全用以迴向一切智慧的果地。修行這十地法門的工夫,一天比一天進步,一天比一天明淨。菩薩這時一點煩惱也沒有了,時時都慈悲喜捨也能忍辱,成就了調柔忍辱的法門,隨自己的意思,願用什麼法門都可以。

各位佛的大弟子!修菩薩行,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在證得歡喜地的期間,應該依從諸佛、菩薩,和善知識的途徑,不斷的研究、思惟他現在修習的初地中,有些什麼相狀,和將來可得到何種的果位。對於有關修行此地法門,如有疑難,隨時請問諸佛、大菩薩,和善知識。日日如是,精勤不懈怠,也沒厭倦和自滿的心。為了想成就這第二地法門,也應該依從諸佛、大菩薩,和善知識的途徑,研究推求修行第二地法門中所經歷的相狀,和將來應得到如何的果位,為求得這些疑難得解答,從不曾生厭倦滿足的心。為了要成就這種十地法門,更應該深入研究,向諸佛、大菩薩和善知識請問第三地、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第七地、第八地、第九地以及第十地,各地中所修行的經過和相狀,和各地修得如何的果位。這樣恆常精勤推求,從不曾厭倦自滿,這都是為想成就這種十地法門的緣故。這位菩薩,他善於瞭解修行初地法門時,有些甚麼障礙,用甚麼方法來對治;知道怎樣修行可成就十地法,及為什麼不能修證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修行十地法門經歷的一切相狀,和將來可能證得的果位;也知道要怎樣修行,才能進入二地。也知道十地法門是無上清淨的。也能體會依次一地一地的,循序漸進的修行,從初地進入十地法門。也能認清修行每地的方法,怎樣才是正確和用甚麼方法可避免錯誤。也知道各地有各地的特別智慧和行門;也注意到各地都有防止修行者不生退轉心的秘訣。也知善用智慧來對治菩薩地中可能發生的諸障,而得到清淨,乃至轉入如來地的經過層次,而成就佛果的果位。

佛子。菩薩如是善知地相。始於初地。起行不斷。如是乃至入第十地。無有斷絕。由此諸地智光明故。成於如來智慧光明。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將諸商人。往詣大城。未發之時。先問道中功德過失。及住止之處。安危可不。然後具道資糧。作所應作。佛子。彼大商主。雖未發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籌量觀察。備其所須。令無乏少。將諸商衆。乃至安隱到彼大城。身及衆人。悉免憂患。佛子。菩薩商主。亦復如是。住於初地。善知諸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地。然後乃具福智資糧。將一切衆生。經生死曠野險難之處。安隱得至薩婆若城。身及衆生。不經患難。是故菩薩常應匪懈。勤修諸地殊勝淨業。乃至趣入如來智地。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像這樣修行,他就能知道每一地有每一地不同的相狀和境界。從初地起,發心勤修十地法門,從未間斷。好像這樣繼續不斷地修行,直到進入第十地,不曾停止。由於各地都能修證到智慧之光的緣故,因之成就了如同佛一樣的智慧光明。諸位佛的大弟子!我現在舉一個例來說:有一位大商主,他很有頭腦,也很會運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他將要帶領許多商人,到一座大城去做生意。當他還未出發之前,他就先打聽清楚所經旅途,何處路好走又平安,何處路不好走又危險,甚至地方應該休息,甚麼地方可以住宿。他瞭解這些安危的情形後,才叫大家準備錢財貨物和預備一切應該準備的事情。各位佛的大弟子!像這位大商主他雖然還沒有啟程動步,他就能事先知道旅途中一切安危的事,這就是他能運用他的智慧事前籌劃,各方觀察,準備週全,便不會臨時發生缺這少那的阻礙,他才能很順利地帶領著這些商人,到達那座大城。這樣自己和衆人,都能免去那些無謂的憂心與禍患。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如同這位商主,住在初地的時候,就知道各地應具如是信解,應該用甚麼方法去修治,進而知道一切菩薩地的菩薩,是如何修清淨行門,才能轉進入佛的果位。然後他就廣修諸波羅蜜,積聚福德智慧的資糧,教化衆生,度衆生脫離生死輪迴的曠野,離開危險痛苦的地方,到達安穩智慧的城垣。自己本身和衆生,大家都沒有了苦難。所以菩薩是應該常常不懈怠,精進勤修各地殊勝的清淨法門,和勤習各種道業,直到進入佛的智慧果位。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入菩薩初地門。廣說則有無量無邊百千阿僧祇差別事。

諸位佛的大弟子!這是大略說說菩薩中的大菩薩,證入菩薩初地的法門中的一切實在情境,假如要詳細說,那就無法說得完這些無量無邊的不同事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衆生。善除衆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不離念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行。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諸地。不離念力。不離念無畏。不離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諸位佛的大弟子!證得初地果位的大菩薩,住在初地時,多數能做閻浮提王(即鐵輪王),或者是大富大貴的人,生活得很如意自在,還常常護持正法。常行大布施的法門,攝取衆生,也知道用方法教化衆生,除去衆生的慳吝和貪妄的毛病。他經常廣行大布施,沒有窮盡。布施財物、愛語教化衆生,幫助衆生,親自接近衆生(以四攝法使他們受同化),像這樣做一切利他的善業,都不曾捨離念佛、法、僧三寶的心。也不曾離念同修行的菩薩,也不曾離念修菩薩行所應修的行門。也不曾離念十波羅蜜,也不曾離念十地中各地的法門及相狀。也不曾離念一切的願力。也不曾離念佛的四無畏法。也不曾離念佛的十八不共法。乃至於不曾離念一切的種,和一切智慧中佛的大智慧(種字在這兒包含很多意思:如種子、種性、種智、種識、智慧等多意)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捨家妻子五欲。依如來教。出家學道。

住在十地——歡喜地的諸位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我應該在一切衆生中,作他們的領導者。我應該有超人的智慧。有超人的特別才能。有無礙的辯才。應善於運用微妙的言辭,令衆生離一切的痛苦而自在。應該修集完美的福德。沒有人比我更完美。我應能為衆生分別法義。令衆生能得到證義,滅除一切煩惱。令衆生能進入正知正見的正道中,令所有的衆生以我為他們智慧之所依止的人。這位菩薩當他想出家的時候,在學習佛法的期間,要特別勇猛精進,就能捨掉世俗的家業,妻、兒,和財、色、、名、食、睡五欲,依著佛的教言。出家學道是出煩惱的家、三界的家(欲界、色界、無色界),要能出這三界的家,才能算真正出家,才能修道。

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衆生。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門。能示現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發菩提心,捨世俗生死煩惱家而出家,是為了求無上正道,這時他是勤奮不懈,勇猛精進的修行。在一念之間,這可以得到百千三昧,就是百千種正定正受的智慧。既得到如許三昧,也見到了十方世界的百千佛。見到佛後,也能知道這些佛的神通力量,能用神通令十方佛世界六種震動。他的神通力量,能超過十方百佛的世界,他的光明也能照耀百佛的世界。也能在一念之間,教化百佛世界那樣多的衆生。他的壽命能夠住世一百劫,能知百劫前後的一切事故,能夠深入百法所有的法門。能示現很多化身,而每一個化身,又能示現化出百菩薩,來作他的眷屬。假如這位菩薩有特別的功德的願力,他更能非常自在的示現變化,還要超過百劫,甚至千劫、百千劫、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用算數校計。這時,金剛藏菩薩欲重說一遍,就用偈頌的方式再說一遍:

若人集衆善 具足白淨法

供養天人尊 隨順慈悲道

菩薩修所應修的行門,和積聚種種的善根。因善根功德具足了,就把一切的染汚除去,就是無染汚的清淨法。他供養無量數諸佛,又常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教化衆生。

信解極廣大 志樂亦清淨

為求佛智慧 發此無上心

他的信心和理解能力,都是非常廣大的,他的志願和樂於所作,也都是清淨的。為了求得同佛一樣的智慧,發種種無上的菩提道心。

淨一切智力 及以無所畏

成就諸佛法 救攝群生衆

清淨所有智慧之力,和用大無畏的精神,成就諸佛所說的種種法門,救拔攝受那些苦難的衆生。

為得大慈悲 及轉勝法輪

嚴淨佛國土 發此最勝心

為了得到大慈悲心,和轉一切殊勝的法輪(就是廣對衆生演說大乘正法),用這種救攝衆生的大慈悲心,和演說大乘佛法的功德,莊嚴清淨佛的國土。為了這個目的,菩薩發這種最殊勝的菩提心。

一念知三世 而無有分別

種種時不同 以示於世間

一念能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而沒有分別,這是用智慧知道,不是以識分別的。因為三世的時間不同,所以示現於世間。

略說求諸佛 一切勝功德

發生廣大心 量等虛空界

略略的說諸佛無上聖道,和諸佛殊勝功德,菩薩發這麼廣大的願心,大得與虛空同等。

悲先慧為主 方便共相應

信解清淨心 如來無量力

以大慈悲心為第一,以智慧為主體。行一切方便善巧的方法,而能與佛法相應。以清淨的信解心,得到如來的無量神通力。

無礙智現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來 發此最勝心

得到無礙的智慧,又得到百千萬的三昧,這並不是別人賜給,而是由自己修持證悟的。這些種種殊勝的智慧與神力,都可與佛一樣,菩薩發這種殊勝的菩提心。

佛子始發生 如是妙寶心

則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處

佛弟子剛剛發菩提心,如像金剛堅固的寶心,就與凡夫不同了。超出凡夫的地位,進入佛所行的道路。

生在如來家 種族無瑕玷

與佛共平等 決成無上覺

證得歡喜地的菩薩,就是生在佛的家族中。種族是高貴的,不是貧窮下賤。這樣的種族可說是一點污垢也沒有。一切與佛一樣,將來一定成佛。

纔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志樂不可動 譬如大山王

菩薩剛發起這菩提心和慈悲心,馬上便證入了歡喜地。他的志願和所樂於作的,都是菩薩道行,誰也不能阻擋及破壞他,就好像大須彌山王一樣巍峨聳立而不被動搖。

多喜多愛樂 亦復多淨信

極大勇猛心 及以慶躍心

證得歡喜地的菩薩,時刻都是歡喜的,他愛護衆生,樂於接近衆生。同時也不懈于修習清淨的法門,而堅固對佛法的信解心。發非常勇猛的精進心,更生起慶幸活躍的歡喜心。

遠離於闘諍 惱害及瞋恚

慚敬而質直 善守護諸根

菩薩證入歡喜地的果位後,自然沒有好勇鬥狠的傲慢心,也不事事與人爭論,也不惱害,和瞋恨別人了。只有慚愧而恭敬的誠懇、質樸、正直的菩薩心。他善於守護自己的六根,不令放逸。

救世無等者 所有衆智慧

此處我當得 憶念生歡喜

行普救衆生的菩薩道,除佛以外,沒有誰能與他相比。所有佛的智慧,我都應當證得。

始得入初地 即超五怖畏

不活死惡名 惡趣衆威德

菩薩證入歡喜地時,就能遠離五種的怖畏:一、不能生活的怖畏。二、不能活,就是怕死的怖畏。三、怕受人誹謗的怖畏。四、怕受生到三惡道中的怖畏。五、在大衆中畏首畏尾的大衆威德畏。

以不貪著我 及以於我所

是諸佛子等 遠離諸怖畏

這些怖畏的生起,都是由於貪在我的執著偏見上,如果能破除我見,還有甚麼可怕的呢?還有我所,就是受貪心的驅使,甚麼都是我所有的。把我見和我所都放下,明白了一切都是空的。學佛法的佛弟子,就要能捨掉我及我所,自然遠離這些怖畏了。

常行大慈愍 恒有信恭敬

慚愧功德備 日夜增善法

常常行大慈大悲,念衆生。常常有誠懇的清淨信心,恭敬三寶。時刻懷著慚愧的心意,一切的功德就具足了,這樣就可以日夜增長善法。

樂法真實利 不愛受諸欲

思惟所聞法 遠離取著行

歡喜佛法的真實利益,不喜歡那些五欲的事情。能常常思惟觀想所聽聞的佛法真實意義,遠遠的離開一切愛、取執著行為。

不貪於利養 唯樂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專精無異念

不去貪圖名聞利養,唯一就喜歡學佛法,證得無上的菩提大道。一心只想求得如佛的智慧,精誠專一,不生二心,不起異念。

修行波羅蜜 遠離諂虛誑

如說而修行 安住實語中

想求得如佛的智慧,必須修習十種波羅蜜。更應遠離諂媚心、虛榮心,和狂妄心。一定要切實依照佛所說的方法來修行,安然住在不打妄語的實語中。

不汚諸佛家 不捨菩薩戒

不樂於世事 常利益世間

學佛法的人,要常能如理修行,護持三寶,不做有汚佛門的事,不敗壞如來的家風,令衆生一見就生起恭敬三寶的心,皈依佛門。時時刻刻要守著曾受過菩薩所制定的四十八種輕重戒律。不要去染指世俗中的五欲惡事,要常做有益世間、利樂衆生的善事。

修善無厭足 轉求增勝道

如是好樂法 功德義相應

修行善法是無止境的,是沒有厭倦滿足的。這樣日復一日勇猛精進,勤修無上殊勝的善道。如此愛好佛法,功德一定與佛法相應。

恆起大願心 願見於諸佛

護持諸佛法 攝取大仙道

時常生起在志願的心,希望常常見到十方三世諸佛。又應該發願護持諸佛所說的法,攝取諸佛的佛道(大仙道就是佛道)

常生如是願 修行最勝行

成熟諸群生 嚴淨佛國土

時常發這樣的願心,修行最殊勝的法門,令一切衆生都能成熟善根,修行得到成就。將來一定都能成佛,莊嚴十方三世所有諸佛國土。

一切諸佛剎 佛子悉充滿

平等共一心 所作皆不空

所有的世界,和無量無邊的佛刹,佛的弟子都充滿其中(佛子是指菩薩)。這些菩薩們都是一心一意為救度衆生,他們所作所為所修行道,都不會是白費工夫,一定有如願的成就和功德。

一切毛端處 一時成正覺

如是等大願 無量無邊際

菩薩無障無礙圓融境界發願在一切毛端的地方修行、度生、做大佛事,大家可在一時成佛果轉法輪。像這樣不可思議的大願境界,是無量無邊不可度量的。

虛空與衆生 法界及涅槃

世間佛出興 佛智心境界

虛空和衆生都是不可窮盡的,法界和涅槃同樣是不可窮盡,世界上有佛出興,也是不可以預知,佛的智慧和心意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如來智所入 及以三轉盡

彼諸若有盡 我願方始盡

佛的智慧所能到的,和虛空界盡,衆生界盡,煩惱界盡,如果這些都能窮盡,我的願心就窮盡了。

如彼無盡期 我願亦復然

如是發大願 心柔軟調順

如像前面所說的虛空界、衆生界、煩惱界、法界這些都是沒有窮盡的,所以我的願心也同樣不會有盡期。發了這種大願,這種不可思議,廣大無邊,不可限量的大願,心就自然柔和、自在、安詳了。

能信佛功德 觀察於衆生

知從因緣起 則興慈念心

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認識清楚學佛的宗旨,反省一下是否真正信佛,是否信佛有無量的功德。佛何以會有無量的功德,正因為佛在過去生中,廣行大布施——內財:頭、目、腦、髓;外財:國城妻子,一切難捨能施。我們既信佛有無量功德,就應常隨佛學,也要作種種的大布施,所以要觀察一切的衆生。衆生是因緣和合而生,在過去無量劫中,與我們曾有過親屬關係,或曾為父子、母女、兄弟、姊妹、夫妻、朋友等等,彼此有如業網交織,輾轉輪廻。明白這種關係後,就應生起慈悲心,救護顧念他們,使衆生都能離苦得樂。

如是苦衆生 我今應救脫

為是衆生故 而行種種施

像這樣痛苦的衆生,永遠輪廻六道中,生生死死不能脫出。菩薩現在既已明白這種道理,就應該救度衆生出離苦海。為了救這些受苦的衆生,就廣修種種布施。

王位及珍寶 乃至象馬車

頭目與手足 乃至身血肉

我的王位和七寶,種種的名貴珠寶,以及華貴的大白象、千里馬、寶車等的外財。或尊貴的頭、眼、手、足、身體內的血,外面的肉,種種難捨的內財,沒有一樣保留而不能布施。

一切皆能捨 心得無憂悔

求種種經書 其心無厭倦

一切內財外財,我亦能布施。布施之後,心中毫無一點捨不得的憂悔心。諸位學佛的信士!我們學佛,就應該學佛一切的行儀。信佛,就應該信佛所說的法及理,依教奉行。學佛難捨能捨的精神,廣修布施。菩薩誦念種種經典、持咒、修行,心無見異思遷,或厭煩疲倦。而誦經、持咒的用意,是去妄存真,使六根歸於清淨專一,善心生起。

善解其義趣 能隨世所行

慚愧自莊嚴 修行轉堅固

誦經持咒是為了明白一切道理,在誦經的時候,可以收攝心意,培養定力。繼而用到世間法上利益衆生。常常要反省過去的錯誤行為,生慚愧心。以覺悟的清淨和誠實心來警策未來,衆善奉行,積聚功德,莊嚴自己。能心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修行無上的菩提道,信心就日益增長,更堅固了。

供養無量佛 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習 日夜無懈倦

菩薩的信心日漸堅固,就廣修供養十方諸佛。不只是供養,還懂得恭敬和尊重諸佛。這樣生生世世,恆常不斷的修習,晝夜六時,亦無懈怠厭倦。

善根轉明淨 如火鍊真金

菩薩住於此 淨修於十地

菩薩如此修行不懈,善根就日勝一日的光明清淨了。好像冶金師傅用火鍛鍊金子一樣,一回又一回的燒鍊,直至無一點雜質留存,最後變成純金。菩薩住在初地時,修行的工夫,也是無有歇息,清淨無為的修習十地法門。了知十地的境界,最後才會得到十地的果位。

所作無障礙 具足不斷絕

譬如大商主 為利諸商衆

問知道險易 安隱至大城

菩薩行菩薩道,修一切善,滅一切惡,所以處事接吻沒有任何障礙。具足了智慧之光明,佛種永不斷絕。譬如一位大商主,為利益許多的商人,聯合大衆到遠處經商,他必須知道路途各處安危的實在情形,準備週全,大家方能安穩地到達目的地。

菩薩住初地 應知亦如是

勇猛無障礙 到於第十地

住此初地中 作大功德王

菩薩住在初地修行的時候,也同樣要瞭解各地的境界和所證得的果位,方能達到佛的果位。這其間一切的過程,要勇猛精進勤修學,沒有一點障礙,一直到第十地法雲地,都不會有障礙發生。住在歡喜地——初地的菩薩,作最大的功德之王,領導所有的菩薩向前修行。

以法化衆生 慈心無損害

統領閻浮地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捨 成就佛智慧

欲求最勝道 捨己國王位

菩薩作大功德王,在南閻浮提常作轉輪王,以佛法教化一切的衆生。化度衆生首先要有慈心,絕不能有損害衆生的心。又常行布施,救濟衆生。菩薩做南閻浮提國王,領導衆生,把這世界上一切壞的風俗,都轉變成良好的風氣。教化衆生修持五戒、八關齋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修學十善正法。又教導衆生修習布施法門,化除慳吝的障礙,常住在大喜捨中,使所有衆生亦得到如佛的智慧。菩薩自己求的是最殊勝的佛道,他也教衆生求取無上聖道。為求清淨殊勝的佛道,他就捨掉國王的地位,出家學道。

能於佛教中 勇猛勤修習

則得百三昧 及見百諸佛

震動百世界 光照行亦爾

化百土衆生 入於百法門

能知百劫事 示現於百身

及現百菩薩 以為其眷屬

修菩薩行、求菩薩道的菩薩,捨掉了王位,出家修梵行,在佛的教化中,他特別顯得勇猛精進,勤謹修習佛所說的各種法門,能在一念中得到百種的正定心,也能在一念之間見到百世界的諸佛。這種修證的境界,震動了百世界,並有六種的震動。光明也能照耀到百世界,並遍及其間一切衆生。教化百世界的衆生,令彼等都進入百種法門。菩薩這時能知道三世——過去、未來、現在——百劫中一切事情。又能示現變化百樣身形,每位身形又能變化出數以百計的菩薩形相,作為他的眷屬,來幫助他弘法利生。

若自在願力 過是數無量

我於地義中 略述其少分

若欲廣分別 億劫不能盡

菩薩最勝道 利益諸群生

如是初地法 我今已說竟

像那些願力已達到圓融無礙的大菩薩們,他們的功德和境界,當然超過前面所說的初地菩薩們的功德和境界無量倍劫,無法說盡其劫數。我在講初地的義理時,只能略略的說一點,如果要詳細的說明其中義理、相狀、境界等的差別,恐怕歷百千億劫也沒有方法說盡。菩薩所修行的是最殊勝的菩薩道,他最主要的宗旨是利益衆生,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覺覺他。前面所講的初地法門,我——金剛藏菩薩,現在已大略的說完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二離垢地

諸菩薩聞此 最勝微妙地 其心盡清淨 一切皆歡喜 皆從於座起 踴住虛空中 普散上妙華 同時共稱讚 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畏者 善說於此地 菩薩所行法 解脫月菩薩 知衆心清淨 樂聞第二地 所有諸行相 即請金剛藏 大慧願演說 佛子皆樂聞 所住第二地

諸位菩薩聽了金剛藏菩薩說歡喜地這個法門,最勝微妙歡喜地的法門,所有的菩薩心裡都清淨了,一點妄想也沒有,祇存一個歡喜心。所有菩薩都從他本座站起來,踴身到虛空,用最好的鮮花,散花供養金剛藏菩薩,同時共同稱讚金剛藏菩薩說:「好啊!金剛藏菩薩!您真是一位大智慧者,毫無畏懼的菩薩!您善於說這歡喜地的法門,它是所有菩薩修行的法門。」這時有位解脫月菩薩,知道大家的心都清淨了。第一地說完,大家還希望聽第二地的法。第二地應如何修行?是怎樣的境界?這種法門修得什麼果位?都希望知道。解脫月菩薩即刻就請求金剛藏菩薩說:「大智慧者啊!我們大家還願意您繼續演說十地法的第二地。諸位佛的弟子及大菩薩們,都歡喜聽第二地的形相及境界,也都願意繼續修行第二地這個法門。」

這兒順便談一談守戒與犯戒的問題:修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叫你向好的方面修行,你卻不願意向前求進步。偏往不好的方面去做,以為不需別人教,自己就會做。修行這條路,聽起來很美麗,並且有數不盡的微妙境界。可是行起來,卻又長又遙遠,隨時隨地都會碰上荊棘與虎狼,如果沒有大無畏的忍耐精神,是很難走通的。就說守戒吧,受戒的人很多,不犯錯誤的人卻很少。戒要守得清淨,實在不容易。不守吧,那又何必受呢?尤其出家人,遵守戒律非常重要。佛涅槃時說:「以戒為師。」又有句話說:「戒為無上菩提本,應該一心守淨戒。」但怎樣守法呢?首先要做到無自私心,一切不為自己打算。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遵守佛弟子應守的規矩和應做的事情。不怕艱難困苦,不應該做的事情都不做,不貪圖名聞利養,持守著清淨戒律精進修行。假若該做的不做,就是犯戒的行為。我們修道的人要隨時廻光反照,自己檢討反省、警惕,有過速改,繼續堅持戒行。如坐浮囊渡海,若發現浮囊有小洞,便應立刻修補。若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小洞變大洞,浮囊就會因漏而沉了。浮囊沉,生命也跟著喪失,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希望大家提高警覺,守戒清淨的戒行。那麼護持戒行的神,也會時刻跟隨你左右,保護你平安穩健的走在這修行大道上。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正直心。柔輭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佛子。菩薩住離垢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慙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衆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衆生。何況於他起衆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

諸位菩薩及解脫月菩薩說完前面的偈頌。這時金剛藏菩薩就對解脫月菩薩說:各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集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已經修行證得歡喜地的果位,欲想繼續修行第二地的法門,便應當生出十種深心。甚麼是十種的深心?

㈠正直心:就是心要直,不彎曲。所謂「直心是道場」,正直不邪,沒有邪知邪見。直是不彎曲,對人沒有任何的欺詐。

㈡柔軟心:菩薩的心要柔軟,不要剛強。剛強的心便不柔軟。

㈢堪能心:堪能忍受一切,即使不能忍受的也要忍受。

正直心,是布施。柔軟心,是持戒。堪能心,是忍辱,就是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持的戒也要持,無論怎樣也不能犯戒。以前有一個故事:說一位比丘,穿著紅色的衣服,去到一位冶金師傅的家裡,冶金師傅正在為國王鑲一種價值很昂貴的寶珠。那位比丘走後,冶金師傅忽然發現少了一顆珠子,便懷疑是那比丘偷走了。其實這比丘知道珠子在那兒,因為比丘穿的是紅色的衣服,映在珠子的光上,使寶珠變得像一團肉一樣。這時有隻鵝走進來,以為是肉,便銜起來一口吞了下去。為了保存鵝的性命,所以他沒有辯白。冶金師傅急了,拿起棒子把比丘打得遍體鱗傷,血流滿地。鵝聞到血腥味,便跑了進來。冶金師傅沒有注意鵝,一棒就把鵝也打死了。這時比丘便說:「你不必打我了,我告訴你珠子在何處!」冶金師傅說:「你早該說出來的,這裡只有你我兩人,要不是你偷還有誰?」比丘說:「我沒有偷你的珠子,剛才我不說,是怕你殺害這隻鵝,現在鵝已被你打死,我便告訴你珠子在牠的肚子裡。,你若不相信,大可剖開牠的肚子,看後便知道。」冶金師傅剖開鵝肚,果然看到了寶珠。冶金師傅將此因緣,稟報國王。國王聽了非常敬重這位比丘,把他請到宮裡供養。這便叫堪能心。」

另一件公案:話說有幾位比丘,在郊外碰到一群土匪,把他們洗劫一空,連衣服也被剝光。強盜怕他們去報告國王,便想殺他們滅口。但其中一位土匪說:「不要殺他們,比丘們持戒不殺生,就連草木也不傷害。我們把他們綁在草地上,讓他們自己餓死。」於是土匪把比丘們綁在草地上便跑了。其中一位老比丘對大家說:「現在我們應該認命,料想前世我們曾打劫別人財物,傷人性命,所以今生才遇此果報。大家都要忍耐點啊!」到了晚上,螞蟻蛀蟲都來咬他們,咬得大家全身都起很大的皰,又痛又癢。老比丘又說:「大家忍耐點吧!不要生瞋恨心。你們看龍,牠就是在修道時生了瞋恨心,所以才墮入龍身。我們現在雖然遭此難,但不要生瞋恨心,免得像龍,龍必須等待忘了瞋恨心的時候,才能捨掉龍身,再去修行。」愈說蟲愈多,晚間更聽到狼噑虎嘯,使人膽顫心驚,一直等到天明,國王出來打獵,他遠遠看到一群裸體的比丘,還以為是禽獸。近一點再看,又以為是妖怪,再近一點看看,問清楚前因後果,才知道是幾位比丘被土匪洗劫,因持戒的關係,寧願忍饑挨餓,也不願傷害草木。國王聽後馬上對這幾位比丘說道:「在我的國內有如此修道的比丘真是難得!」乃親自為比丘們解除綑縛,對這幾位比丘極為恭敬,並請他們到宮中接受供養。各位:我們聽到這故事中的諸位比丘被別人用草綁住,他們寧願餓死和被蟲咬死也不破戒,這種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精神,不能持的戒也能持的堅定心,才是佛門中真正的僧寶,這便叫堪能心。

㈣調伏心:不要儘說調伏別人,要知自己更難調伏。你愈是想修道,它愈是多打妄想。你想清淨吧,染汚心卻又來了,衆生的心實在不容易調伏。若能把剛強心和不聽話的心調伏,那才是真功夫。

㈤寂靜心:寂靜心並不是指環境外面的寂靜,而是指心內無一切聲音,這樣自然寂靜。

㈥純善心:純善心就是心裡沒有一種惡的念頭。

㈦不雜心:就是心裡沒有其他雜亂念頭。

㈧無顧戀心:譬如你布施了東西,事後絕不懊悔。

㈨廣心:寬廣的心。

㈩大心:沒有比這更大的心了。

菩薩要有以上十種深心,依它修行,才能得入第二地,離一切塵垢。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菩薩住離垢地的時候,自性遠離一切殺生的境界,連刀杖之類能傷害生命的器具,都不預備,不蓄存。菩薩的心裡,對誰也沒有怨恨,常常生大慚大愧的心。甚麼叫仁恕呢?自己不願意的事,絕不加諸別人身上;譬如自己不願被人壓迫,就不去壓迫別人。自己不願被人罵,就不罵別人,這就叫仁恕心。仁,是對人慈悲;恕,是原諒別人。無論誰有過錯,都可以原諒。具足仁愛的心和忠恕的心,對一切衆生(包括一切有血氣有生命的衆生),應該常常生出有利於他們的慈悲心,顧念的心。像這樣修行的菩薩,他不願意用噁心,令一切衆生,生出煩惱。因為他已認清他們只是衆生,既是衆生,他又怎會以很重的噁心來殺害他們呢?他們是衆生,就應對他們有仁恕慈悲的心,而不能以重惡的心來殺害他們。

性不偷盜。菩薩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

第二地——離垢地,也就是自性清淨地,亦即本來沒有染汚的自性。在這種境界上,自性離一切染汚法,乃至於舉心動念,都是清淨的,沒有染汚。動一念染汚心,那就是不清淨。華嚴經上所講的道理,都是每個人日用平常所不離的法。不單華嚴經如是,就是每部經都沒有脫離我們日常行為動作的軌範。如果經典所說的道理與我們日常生活沒有相當的關係,這種經典佛是不會說的。佛所說的經典,就是為著要幫助每一個人能過良好正常和很有規律的生活。所以佛說一切的法門,講一切的經義,都是指引我們向正途前進。可是還要我們肯起步走才有用。若我們只曉得有經典而不依照經義去修行,就是天天聽經,聽到八萬大劫這麼久也等於沒有聽一樣。我們單是聽了還不夠,如果聽時打瞌睡,聽著聽著就睡著了,那不就是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嗎?我常對大家說,聽經時,不論是誰,首先便是不要睡覺;如果睡了,有眼也不能見,有耳也不能聽,可是仍有人不遵守。第二是不要作夢,在夢中把華嚴經拋到九霄雲外去,任由各人的異性朋友走進夢境中;夢醒時,還不斷追尋夢中的境界。如此,經講得再好,對你也是沒有受用。如果不入睡,不作夢,聽了經總可得點益處,回到家裡還可細細思索,領會經中的法味,這樣才會受益不淺。

性字的意思,如三字經上所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不是佛經,是中國小孩子啟蒙時必讀的一本書,美國人是不知道的,就是現代的中國年輕人,也很少有人讀過。現在我將上面所說的幾句話對你們解釋一下:人之初,本性是善良的(也有人說性本惡)。後來經過環境的變遷以及長久的薰習,漸漸遠離本性。,假若不及早教導他,本性善的也會變為性惡了。教導的方法,應該著重專一的教育,循循善誘,因才施教。如今美國人對下一代的教育,聽其本性之自然發展,不加管教;好像植樹,任由它自然生長,結果枝藤蔓生,使得主幹不能成為有用的材料,當然談不上做棟樑了。美國目前很多青年變為嬉皮,這便是不教育的結果。

性不偷盜的意思,是說菩薩在本性上所持的便是不盜戒。不單是在有形方面不犯戒,就是在無形方面也不犯戒。換言之,在有形能見到的事上不犯戒,乃至於見不到的,自己亦不曾覺察到的事情,也不犯戒。這就是在本性內沒有偷盜的種子。比如做饅頭,做麵包,如果麵粉裡不放發酵的酵母,麵就不能發起來。酵母就是種子,有了種子,便可將麵發起來,做成饅頭和麵包。那個種子,便正如這個「盜」字。心裡沒有盜的種子,便不會發生盜的行為。盜,就是偷盜。不問而自取就是偷盜,未經主人的允許,也沒有當著主人的面便將東西拿過來,這也是偷盜。你以為別人沒有看見,可是在自性上就有了染汚,沒有離垢,這地便不清淨,汚濁了,犯了盜戒。

菩薩對於自己的財產,內財如頭目腦髓,外財如國城妻子,常能夠知足,所謂「知足常樂」。為什麼人會偷呢?就因為不知足,有貪心,沒有能知止。知足常樂,知足就不辱,知止就不殆。常能知足,就不會犯法,也不會被人看不起而受侮辱。古人說:「知足不辱」其意就是說能滿足現狀的人,是不會受到外人侮辱的。知止不殆,就是若無貪心,則甚麼危險也不會有。殆,就是危險之意。又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怎樣才配稱為菩薩呢?菩薩和人一樣,不過他的思想行為和凡人不同(他時刻想著利益別人教化衆生)。他不自私、不自利、不為己謀。不管自己如何生活,死後又如何安排後事,而且菩薩絕不會服毒輕生。他生而無生,死而無死,祇是為所有人類服務,什麼事情對人類有益,他就去做。若對人類有害,他就不做。菩薩並不是怎樣的有神通。神通只是自然的感應(但他絕沒有依仗神通而橫行無忌為所欲為。)人為什麼沒有神通?因為人若有了神通,便仗著它去危害別人,逞強淩弱。這不叫神通,簡直是惡鬼!一心要別人受惡報。菩薩不是這樣的,不管人聽不聽他的教導,他總是不厭其煩的施教。他亦不會因為人不聽教化而施以懲罰,令人受苦。

菩薩對一切衆生都是慈恕的,慈能予樂,恕就是原諒他人。衆生的過錯,菩薩總是自責,認為自己沒有好好地教化他,沒有使衆生明白道理,因此衆生才會造業。菩薩時常反求諸己,迴光返照。不像衆生老是覺得別人不對,這是因為衆生的心是向外照,而菩薩的心是向內照的緣故。

不欲侵損:菩薩不想利益自己而侵損他人。假若財物是屬於別人的(他總是想到,這是別人的東西,從不想佔為己有),他絕不侵佔別人的利益,就是再名貴,甚至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菩薩也不會貪心。沒有貪心,就不會偷盜。如果貪得無厭,貪心太大,便生盜心。乃至於一草一木,不是別人送的也不敢取。一草一木一葉,尚且如此,何況其他更貴重的東西呢!你們不要學現在一般的美國學生,在學校裡做老鼠。這句話怎麼講呢?我想大家都曾經做過學生,大概也都懂。學校裡有一個公用的雪櫃,是給學生擺放帶來的食物。前面有人放進去,後面跟著就有人取出吃掉。這種行為,就如老鼠,這是他們不知盜戒的重要。「一芥不以與人,一芥不以取諸人」,這種廉潔而自愛的行為,他們不明白。學生們在學校裡,看見吃的東西,常不分彼此,他主觀上認定你的就是我的,而我的可不是你的。這是與戒律不相符合。乃至一草一葉,不是別人送的,也不能要。像這杯橙汁,如不是別人供養的,我就不喝。雖然是小問題,如果小的問題都不能清淨,那還能談大的嗎?所以修道,就應該在微塵處著手;積很多微塵,便可成山,不是很淺顯的道理嗎?持戒要有不持自持的精神,修行要有不修自修的功夫。外表看來不持戒,而實際持戒嚴謹;看來不修行,但卻是真修行。在我們金山聖寺和國際譯經院中,你儘管說沒有修行,光打妄想,也比一般在家人好得多。在家人所行所做,都是在種偷盜的因,將來要受偷盜的果。我們在這兒所行所做,雖然有些習氣和小毛病,還沒有完全改善,但是因為接近佛的道場,我們會一天比一天更明白,即使一草一葉一芥子都不能隨便盜取,何況其他資生的東西呢?我們這裡不論大人小孩,都能負起責任,辛勤工作,這樣才是合情理的。

性不邪婬。菩薩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於貪染之心。何況從事。

前面所講的殺戒與盜戒,菩薩在最細微的地方,亦謹慎守持,絲毫不犯,對於淫戒,更是視為特別重要。在自性裡雖然具有淫業,可是它不邪淫。邪淫就是非法的淫欲,非道德的行為。淫欲是怎樣產生的?是因貪心而起。貪財貪色,都是由於貪心,若無貪心,淫欲之念也沒有了。所以說淫欲之念也是從貪而來。貪就使人不辨是非,不知黑白。在十二因緣法來講,這便叫無明。男歡女愛,便是根本無明,人們常溺於愛欲,而不能自主,不知道原因,這就是無明的魔力。有了無明就發生性行為,所以說無明緣行。無明生起,接著就有行為,這便是誘導人往死路走的邪力。人是從色欲而生,終因色欲而死。從染汚的地方來,仍舊向染汚的地方去。這種不明不白的力量,令人有種種罪業行為,然後便有了識。因識而有名色,有了色質,然後便生出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然後有了觸覺,因觸覺而生受用。受用中有舒適之感,便有了愛欲心。有了愛欲跟著就有取,取便是執著,一切都想據為已有。因有,便有生、老死。這十二因緣,循環不斷浮沉於六道輪迴之中。如果滅了無明,一切便按著順序滅下去。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沒有光明。如果有了智慧的光明,便不會被無明所染,便可轉染汚法為清淨法。轉,說起來很容易,可說易如反掌。煩惱即菩提,轉煩惱為菩提也是這個意思,人們為什麼有煩惱?就是有貪欲心、自私心、自利心的緣故。因不能如自己的欲望,不能滿足自己的貪心,便生煩惱。這也是「我見」太深的原因,尤以邪見與欲念,更是作祟。人如斷了欲,便無煩惱了。性不邪淫,就是在自性中,根本沒有淫欲的念頭。菩薩對於自己的妻妾,都沒有淫欲心,能知足,因為他知道修行,必須「斷欲去愛」,他能不被愛欲所動搖,雖處在妻妾群中,不為染汚的境界所轉移。不求他妻,於自己的妻子尚且無貪欲之心,又怎會對別人的妻妾起邪念呢?至於有家長保護的女子,或親戚族人中已憑媒文定的閨女,或為家族法律所保護的少女,以及所有的女性,他都不會生出貪染的思想,何況那種不合道德的行為,他更不會去做的。

況於非道。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菩薩何以能不邪淫呢?因為菩薩有真正的定力,他能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如如不動,了了常明。所以他的定力具足,不會被任何美色所動搖。所謂「一善一切善,一真一切真。」因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所以他也不會妄語了。妄語的動機,是因為自己得不到某種利益,才想用妄語欺騙別人。或者為了逃避對自己有所不利的,怕受損害,明知打妄語是不對,還是打妄語。菩薩沒有這種自私心、自利心、為我心,菩薩對一切的好事凡是利益的,都施贈他人;一切不好的,無利益的便自己承受,所以他不需要打妄語。因為他的心裡,根本沒有妄語的因,也沒妄語的緣,更不會造妄語的業。菩薩是常作實語,說真實話的。在凡夫眼中,菩薩不打妄語,是有點兒愚、笨、癡,但在佛的心中,菩薩是最好的弟子。佛常稱菩薩為善男子,有大智慧的好人。愚癡與智慧,是以看法而決定其差別。世俗凡夫所認為的智慧,那是凡夫智慧。佛所指的智慧,就是大智慧的聖人。彌勒菩薩自稱老拙,意思是又老、又笨、又愚癡的人。孔子對顏回有幾句讚語。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說,我對顏回說話,他從來不違背我的,總是回答好或是,真像一個傻子。可是當退而省其私時,這句可以解釋為當他處理事情時,我說的話,句句他都能發揮它的作用。顏回嘛!一點也不愚癡。古語說「大智若愚」。說真實的話,不說假話欺騙人。應當說的話,便說;不應當說的話便不說,當說時要說,不當說時不說。甚至在睡夢中,也不掩飾自己的過錯,或誑說自己的功勞,若根本沒有打妄語的存心,那裡還會故意的打妄語呢!

性不兩舌。菩薩於諸衆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

菩薩在自性中,沒有兩邊搬弄是非的習性。菩薩對於衆生,沒有挑撥離間,使人不和氣的壞心眼,也不會有討厭和殘害衆生的心思,只有利益衆生的慈悲心。不會捏造甲方說乙方的壞話,而對乙方搬弄是非。也不隨便把乙方講甲方的話,向甲方說。這樣就是兩舌,破壞了甲乙兩方的和氣,使生煩惱。沒有做過這種破壞別人和氣的事情,便千萬不要做。如果曾經有這種行為的,就不要再做了,應該改過自新。人是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菩薩不念舊惡,不愛搬弄是非使人失和,更不會因為別人失和而幸災樂禍,不故意造謠生事,無中生有,說些流言蜚語,挑撥離間。不說有傷和氣的話,不管是真有其事,或是不實的謠言,總以化解是非,調和氣氛為本。

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麤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常作潤澤語。柔輭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踴悅語。

修菩薩行的菩薩,在自性的性分裡面,不會有惡口。如像:①以不合禮儀的態度,說話像毒藥一樣;傷害別人的話,或像毒箭一樣,令人,令人聽了氣結不已。②強詞奪理野蠻的言語。③說出的話教人聽了心中非常苦惱。④說出的話,令人聽了,立刻起瞋恨之意。⑤在別人面前說是說非。⑥在別人背後說是說非。⑦說話很卑鄙又惡毒,令人聽了不順耳。⑧說話很庸俗低賤,一點價值也沒有。⑨說的話令人都不喜歡聽。⑩說出的話別人聽後便不高興。⑪所說的話令人聽後便發脾氣,生大瞋恨心。⑫所說的話令人聽後如火燒心那樣的難過。⑬所說的話令人聽了,永遠在心裡生一種仇怨。⑭令人聽了,便生煩惱的言語。⑮說出的話,沒有人喜歡聽。⑯說的儘是不能令人高興快樂的話。⑰說話既傷害自己,又不利人,那就是損人不利己的話。像這些話,都屬於惡口,都是造惡業,都應該捨離。應該常常說有意義的話,像雨水能潤澤植物一樣的話。很柔和的語氣。令人聽了很欣悅的。令人聽了很快樂的。令聽者特別生歡喜的。說的都是善意的話,令人聽了有甜入心底的感覺。說話很風趣而文雅,很清高,令人聽了也喜歡學習,可作語言的典則。說出的話使很多聽到的人有和樂親切的感覺。所說的話能使很多聽到的人有歡悅快樂的同感。令人聽了身心快樂,高興得跳起來,心中生大歡喜。

性不綺語。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恆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

菩薩自性內連惡口的性分都沒有,更不會有綺語。綺語就是說不正當的邪話,使人聽了,容易墮入染汚中。菩薩三業清淨,不會說言辭不正的話。菩薩說話時,他是很謹慎的考慮清楚,經過仔細想後,覺得正確才說出。該說的時候才說,不應該說話的時候,他是不會說的。若有人對佛法不明白,或有疑難請問菩薩,他總是切切實實毫不虛妄的解釋清楚,也從不打妄語。說話句句都有內容,有正確總是切切實實毫不虛妄的解釋清楚,也從不打妄語。說話句句都有內容,有正確的義趣,不說無謂多餘的話。說合於佛法的話。菩薩教化衆生,一定是用這三種語——實、義、法。教化衆生守持戒律,必須令衆生通情達理,對他們賞罰分明,並使他們明白凡做事情必須順理而行才能有成就。菩薩教化衆生,是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折攝合宜,衆生才能調伏。菩薩隨時注意使衆生歡喜,衆生若有功德,儘量讚揚;若有過失,則好言規勸。仔細觀察決不失時,總是恰到好處。菩薩們即使在最高興的時候,也是非常穩重自如,不會隨便嬉笑或胡言亂語,又那裡會故意說那些亂七八糟的無謂話呢?

性不貪欲。菩薩於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

菩薩三業皆清淨,三毒斷除,不但一切惡業都沒有,也早己脫離貪欲。對於身外的財物,如貴重物件,他都不起貪念。別人所有的資生用物,他更不會生貪心佔有,既不願據一切為己有,便什麼也不需要求取了。

性離瞋恚。菩薩於一切衆生。恆起慈

心。

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永捨瞋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祐益。

修菩薩道的菩薩,自性裡離開了瞋恚,瞋是瞋恨,恚是忿怒。這些修菩薩道,集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對於所有九法界的衆生,恆起慈心,時時刻刻都生起一種慈悲的心腸,令衆生得一切安樂。常想到給衆生一切利益。對衆生生出一種可憐的心,愍念一切衆生,隨時幫助他們。菩薩的心,時刻都是歡喜的,沒有一點憂愁。菩薩的心對一切衆生,都是和氣的、潤澤的,所以一切衆生都歡喜他。能攝受那些發菩提心的善男信女,指引他們修行進入菩提大道。菩薩永遠捨除了這種瞋恨人的心、怨害人的心,和令人生起煩惱的心,總是常常想到仁愛一切衆生,慈愍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

又離邪見。菩薩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於佛法僧。起決定信。

菩薩他時刻都在正知正見中,遠離一切的邪知邪見,常住在八正道裡。菩薩從不用占卜來決定事情,預測吉凶。學佛的人。可研讀易經,懂得占卜的學問,但不必事事以占卜而決定行止。古人說:「君子問禍不問福」,這意思是說:正知正見的人,他只關心大衆的災禍,從不為個人求僥倖的意外之財。菩薩不理會自己有否災難,逆來順受,所以他不需要占卜問卦。菩薩也不受持那些外道的牛戒、狗戒,妄求非分升天。菩薩的心正、見正,所以說「直心是道場」。菩薩不妄求名利,或欺騙別人貪取財物,也不攀附權勢,博取虛名。他對於佛法僧三寶,生起至誠和絕對的信心,永遠不生懷疑。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復作是念。一切衆生墮惡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業。是故我當自修正行。亦勸於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十不善業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因。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衆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乃至證十力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應令一切具足清淨。如是方便。菩薩當學。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他們是尊重和保護十善業道,並嚴謹守持善戒,從不懈怠間斷。他又思念一切衆生,為什麼會墮到三惡道呢?都是因為多行十不善業的緣故啊!所以我應當修行十善業道的正法行門,又勸其他衆生修行十善業。為什麼呢?假若連自己都不能言行一致,確實修行十善業道的正法行門,而叫其他衆生修習,這是行不通的,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些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想:凡人多作十不善業,就是種墮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的因,所以受生到惡道;反之,多行十善業道,就是種受生人間、天上,或有頂天(最高的天)處的因。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上品二字,是指修行十善業道的三乘,如聲聞、獨覺、菩薩這三乘各自用功不同而言。這種修善業的行門,是以智慧修習的。

但有心較狹劣的修行人,祇能自利,不能利他。因畏懼三界的痛苦,缺少大悲心的緣故,他只求自度而捨棄衆生。這是指那些從聽聞講經說法而開悟的,這樣就成了聲聞乘,證得羅漢果位。又有修十善業道而護持得非常清淨,可以不必跟從他人的教導,便覺悟了,可是大悲方便卻沒有圓滿。從修十善業道中,只明白了悟較深的因緣法,及因果循環的道理,這樣的修行者,就成了獨覺乘。又有修上品十善業的,修持得無上清淨,善心廣大,利益衆生。發無量大乘心,具足悲愍衆生的慈悲心。用四攝法,方便攝受發菩提心的衆生。發大願心,永遠不捨一切衆生,並方便教化他們而求得如諸佛的大智慧。清淨修習十地法門和諸度萬行,這樣的行者便成就了菩薩的廣大行。

總結以上這些最上的十善業道,因各自修習功德不一,成就也自不相同。一切種智都清淨,乃至證得佛的十力和四無畏,一切佛所說的法門,都修習成就。所以我現在應該平等修習十善業道,使一切的善因都自在成熟,斷除一切的習氣而具足清淨。像這些方便法門,是修菩薩行,和要實行菩薩道的菩薩們,應當學習的。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於中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盜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婬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妄語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兩舌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惡口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綺語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貪欲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瞋恚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恆被於他之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佛子。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衆大苦聚。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菩薩行,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得到離垢地的果位後,又作如是觀想:這種十不善的業報,最嚴重的就是墮地獄,中等的就做畜生,稍次的便做餓鬼。在這十種不善業中,第一是殺生的罪報,衆生因殺生,墮地獄道中。地獄有千萬種,不單祇有一個,而是分門別類,隨罪業而顯現,入其中受果報。畜生也有百千萬種,因種種不同罪業,各自承受不同苦報。餓鬼也有百千萬種。假使造了十惡業,墮入三惡道,受完三惡道應受的罪報後,如生到人間,就得二種應得的果報。若好殺生的,雖得人身,假若不是短命便是夭折,二者就是病不離身,受病痛的折磨。若犯偷盜罪的,如生到人間,也要得兩種果報。一者終身貧窮,因為他曾偷盜別人的財物,使別人受到貧苦之故。二者共財不得自在,不能自己有財富,必須與人共謀,若合夥求財,也不能有主權,要受人控制,得不到自由自在的受用。若邪淫之罪;邪淫是不正當或違背法律的性行為。即非己妻而用某種手段引誘他人妻,或用強暴淩辱他人妻,而達到性行為的滿足,這都是犯下了邪淫的罪惡。古諺雲:「萬惡淫為首,死路不可走」,意思是在萬般的罪惡中,以邪淫為罪魁禍首,我們千萬不要去犯邪淫的罪。犯此罪惡,是自找死路。犯上這罪,死後墮三惡道中,受完一切罪報後,如生人間,要得兩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因為他曾使別人的妻子不貞良,今生也要受自己妻子不貞良的果報。二者得不到如意的眷屬,總是眷屬不和,沒有幸福。

若妄語之罪,也令衆生墮三惡道。在三惡道中把應得的罪報受畢後,如生到人間也得兩種果報。一者常常被別人誹謗,就是常受指責。二者因往昔愛打妄語,欺騙別人,所以這生就常被別人欺騙和誹謗。若兩舌之罪,也令衆生,墮到三惡道受苦,受畢應受的罪報後,若生到人間,也會得兩種果報。一者眷屬不和睦或常分離。二者親族衆人中,大多相貌醜惡,少有俊秀而且多成怨敵。惡口之罪,就是喜歡對人惡言惡語,出口傷人,刻薄寡情,不給別人留餘地。這種人死後,墮到三惡道中。受完應得的罪報後,如生人間,也要得兩種果報。一者常受別人惡言惡語,開口就與人爭論,甚至發生訴訟。二者受人惱害。若綺語之罪,就是愛說邪話,挑逗引誘人做不正當的事情,導致不正當的思想。說話尖酸刻薄或諷刺,也是邪惡罪行,死後也會墮入三惡道中。受畢苦報後,如生到人間,也得兩種果報。一者說話無人理睬。二者說起話來口齒不清,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

若貪欲之罪,貪心生的人,欲望亦多,終生枉費心力,也不能滿足貪念,死後墮入三惡道。受畢苦報後,如生人間,也得兩種果報。一者心中老是感到不能滿足欲望,而煩惱和痛苦。二者碌碌終生,樣樣事物貪得無厭,得不到自在愉快。若瞋恚之罪,也令衆生死後墮三惡道。受畢苦後如生人間,也得兩種果報。一者常受別人苛責,說他的不是。二者總受別人厭棄,做得好的別人不認為好,常被人惱害。若邪見之罪,邪見就是不正當的見解,對於事理,常持偏見,專門反對正知正見,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說些蠱惑人心的話,因而造下許多罪業,死後墮三惡道。受畢苦後,如生人間,也得兩種果報。一者投生到邪見的家族,所見所聞皆是邪惡的事情,永遠見聞不到正知正見的事理。二者就是生來便心地不正,做人行為卑劣,虛偽狡詐,阿諛諂媚,曲意奉承有權有勢的人,專門欺壓貧窮弱小,看不起正知正見的君子。正因為邪見,就會犯上十惡業,多行不義,不知死後還要墮入三惡道受盡痛苦果報。為人如果受到以上的苦報時,千萬不要怪別人不好,對你不友善。應該自我反省,這都是往生中所種下的惡因,今生受報,是自作自受。金剛藏菩薩說完了十不善業道以後,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你們現在都知道十不善業道的罪報是無量無邊廣大的痛苦,作惡的衆生是要受償無量無邊廣大的罪報。

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法園苑。愛樂安住。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知道以上十種不善業道的罪報後,這位住離垢地的菩薩,於是便作如是的觀想:我修行菩薩道,不應該再犯這些罪惡,不應該隨十不善業道去行事,應當根據十善業道修學佛法,以上善業道為我的規範,作我修行的目標。遠離十不善業道,又以十善業道為佛法樂園,愛樂自在的住在十善業道中。自己能住在這殊勝的法苑,也勸其他眷屬、親友,都遠離十不善業道,同住在十善業道的法苑裡。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於一切衆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作是念言。衆生可愍。墮於邪見。惡慧。惡欲。惡道稠林。我應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證到離垢地的菩薩,他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所以成為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又對於一切的衆生,生起十種心願:①救度惡行的衆生,使他們能生活在善行中,令他們得到真正的利益心。②為那些苦惱的衆生,開示他們,令得安樂心。③令那些被怨憎情緒困擾的衆生,開導他們生起慈心,不再互相報復,互相嫉妬而得不到安寧。④對於貧苦衆生,生起幫助他們脫離困厄的環境,生活於安樂中的悲心。⑤看到那些醉生夢死,沉溺在放逸生活中的衆生,生起憐愍心,用四攝法,令其覺悟,然後引導他們走入正途。⑥對於那些失去正念,流入邪道的衆生,生起攝受心,教化他們,使令生正信。⑦對於同修的法友,生起守護心,不令他們因小故而生退轉心。⑧見到那些能發菩提心的衆生,生起愛己一樣的歡喜心。⑨對於那些勇猛精進,趣旨大乘道的衆生,生起敬之如師的師心。⑩對於那些具足了一切善根功德的修行者,生起大師心,恭敬他如大師長。

菩薩又作如是觀想:衆生真是可憐,他們因為無知,沒有遇見善知識的教導,而墮落邪知邪見的途中,還自以為聰明。生起一些不正當的欲念,如同走在充滿毒刺的荊棘中(三惡道之意),不見天日,迷不能出。我應該引導他們,使他們生起正見、正信,常修行於真實不虛的佛法中。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分別彼我。互相破壞。鬥諍瞋恨。熾然不息。我當令彼住於無上大慈之中。又作是念。一切衆生貪取無厭。唯求財利。邪命自活。我當令彼住於清淨身語意業。正命法中。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常隨三毒。種種煩惱。因之熾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當令彼除滅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涼涅槃之處。又作是念。一切衆生。為愚癡重闇。妄見厚膜之所覆故。入陰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曠野險道。起諸惡見。我當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智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

住在離垢地的菩薩,積聚一切的善根,為一切衆生迴向,以利益衆生。所以他又這樣的觀想:所有的衆生,都因有我相我見,分別彼此的觀念太重,就發生「互相破壞,彼此鬥爭」的事情。其原因就是為了爭利之所在,都希望得到大利益,才發生互相破壞,鬥爭不息。佛當年住世時,是正法的時代,到佛入涅槃後,就是像法時代。這時寺廟普徧,到處興塑佛像。現在是末法時代,我們都生在此末法時代,人們腦中只充塞著「利」字,到處是鬥爭。國與國鬥爭、家與家爭、個人與個人爭,總是爭權奪利,處處充滿了瞋恨的氣氛。瞋恨的火焰,熾然不息,飛馳蔓延,難於撲滅。住在離垢地的菩薩,看到這種情況,生起大慈愍心,說:「我應該教化這類衆生——互相破壞、鬥爭、瞋恨的衆生——使他們知道瞋恨的業報,改惡遷善,修學大慈悲的行門。對於一切衆生,滅除瞋恨心與鬥爭的行為,能令大家安住在大慈悲的天地中」

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這些衆生們,都是貪得無厭,沒有滿足的時候。譬如經商求財,總希望能獲大利,得千想萬,得萬又望億,永不知足。邪命自活,就是不考慮財利的來處是否正當,也不計較職業是否高尚。如仰口食者,上觀天星,說一些危言聳聽的預言,令人相信,以謀多利。又如俯口食者,為人占、卜、吉、凶、相命、算命,說些好聽的話,藉機騙錢,這些都是邪命自活。菩薩是不問吉凶禍福的,所以他不信預言,也不占卜。因此,他發願度這些邪命自活的衆生,令他們能身、語、意三業清淨,有正知正見,住到正命正業中生活。

離垢地的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一切衆生,常隨三毒——貪、瞋、癡——打轉。從無始劫以來,為什麼衆生不能成佛,修道人也很少證果?就是被這三毒所迷,把人迷得事事顛倒還不覺醒。貪是貪得無厭。瞋是無明火,令人脾氣特別大。癡是見事不明,還自以為是。三者之中,以貪心重的人,最難教化。因被三毒迷覆了心智,就生出無量煩惱,煩惱可使人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息滅了光明。這種煩惱的毒火猛烈熾燃,覆蓋本性,使沉迷其中的衆生,根本不能明白這種三毒之害,輾轉輪迴,川流不息,又不知道尋覓方便的法門脫離羅網,超出三界。我應幫助他們滅除三毒的煩惱大火——煩惱有八萬四千之多。把他們安置到不生不滅的清涼境界中,證得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

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一切衆生因為愚癡,不明是非,就如被關在重重的黑暗中,見不到光明。因愚癡就生出虛妄之見,妄見就像眼中所生的一層厚膜,遮蔽了視覺。又如走入陰暗的密林中(煩惱太多之意),失去本有的智慧光明,又如走到了徧地惡獸——狼群、虎、豹、獅的危險曠野一樣。這樣的衆生,他們隨時都會生起種種惡毒的偏見。菩薩說:「我應該救度這類衆生,令他們得到圓融無礙的境界,得到清淨的智慧之眼,照徧一切諸法實相,真如實相,不需要依賴別人的教化,自己也能覺悟這種境界」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在於生死險道之中。將墮地獄畜生餓鬼。入惡見網中。為愚癡稠林所迷。隨逐邪道。行顛倒行。譬如盲人。無有導師。非出要道。謂為出要。入魔境界。惡賊所攝。隨順魔心。遠離佛意。我當拔出如是險難。令住無畏一切智城。

住在離垢地的菩薩,離開一切的煩惱、習氣和毛病,也離開了一切染汚。沒有染汚心,也沒有欲念,達到斷欲去愛返本還原的境界。凡夫則不然;欲心重,視愛為第二生命,顛倒行事,終日在煩惱中還自以為樂,把飲食和煩惱混而為一,也不自覺。遇有善知識教化,欲令離苦求清淨的真樂,也不相信。有些人到老,或臨終時才能覺悟,但已經來不及學習修行了,有些人則至死也不覺悟。衆生就是如此乖戾,人則更甚。菩薩見到一切衆生如此顛倒愚癡又作這樣的觀想:許多衆生在很危險的生死道路中徘徊,稍有不慎便會鑄成大錯。一念生惡,就墮到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中,受無限期的罪報。一念生善功德,便生蓮邦得佛果,一切只在一念間。地獄不是像人間的監獄,等候監禁犯人的,而是隨個人自作的罪業而現,業成熟了便去受。最重的叫無間地獄,這地獄不受人數的限制,一人亦滿,時間也不知有多久。為什麼會有這地獄呢?就因為做人邪見太甚。畜生也有百千萬種的畜生,受報也不一樣。餓鬼是鬼道中的一種,鬼有百千萬種的鬼,如有餓鬼、富鬼、窮鬼等。富鬼並不是像人間的富豪,擁有著許多財產,而是有勢力,有鬼通。鬼有五通,但沒有漏盡通。窮鬼也並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勢力,沒有鬼通,知識淺薄。中國民間給亡人焚化紙錢,是否有作用?無法證明。西方人不燒紙錢,難道他們的亡者都不用錢嗎?中國人燒紙錢的真實用意,是後世子孫,對祖先表示孝思,不忘先人的辛勞,所謂慎終追遠,為紀念而已。餓鬼他幾乎百劫難得到一點飲食裹腹,再好的飲食,一入其口立刻變成火,這就是人的業報所感。

入惡見網中,為愚癡林所迷,衆生無正見,就生起惡見,行事顛倒,就如困在惡見的網羅中,愚癡就像稠密的荊棘,把衆生迷惑在其中。困在邪見、愚癡的稠林中的衆生,心性被迷惑了,自然跟隨著外道跑,行事也就顛倒了。這裡有個比喻,好像瞎子走路,沒有人領導,根本沒法走出三界,但他自以為已走出三界。其實是入了魔的境界,作了魔的眷屬,被惡賊所攝伏了。一切隨順著惡魔的心意,遠遠離開佛的正道思想。菩薩自念應從這危險道中,把衆生救拔出來,使他們超脫困難的環境,令他們住到四無所畏和具一切智慧的城郭中,永遠再不會墮到魔境裡。

現在討論一下,衆生為什麼有這麼多煩惱?主要是一個「我」相作祟。

一、衆生:是衆緣和合所生,人就是有衆緣和合的因緣,才生為人。

二:我見:就是我相。有我見,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有人相,就有衆生相。有衆生相,就有壽者相。這是所謂四相。我見,就是先有一個我的觀念。可是這個我,並不是真的有個我在。一般人都認為有我。那麼,我們不妨仔細思考、觀察一下,人的全身,從頭到脚、五官四肢,內有五臟六腑,外有毛、髮、皮膚,各有其名,那一個地方是叫我的?既無我,那有我見呢?這就是衆生的執著。因有我,就有了自私,就生出執著的我見,爭取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一切都屬於我。我生時掌握一切、保管、看守著它,不會失去。我死後,心愛的和寶貴的,也都帶不走,只好放下,所有一切也沒有了,我又往那兒去呢?為了一個我,只知自己,不管他人的死活,因此把這個世界弄得烏煙瘴氣,人心趨於下流,一日不如一日,這都是執著所造成的業果,把人類也害苦了。我要是沒有了,那還有我見?這就是破除了大我的執著我見;小我還有一點微細的執著,沒有執著,我相就空了。這時盡虛空、徧法界,都與自性合而為一,便達到「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的境界。把人我看成一體,他人有吉、凶、禍、福,即如我有,如此就可漸漸滅除執著。菩薩利益一切衆生,從不想他是在利益別人。雖度盡了一切衆生,但他從不想起他曾經度過那一位衆生,這就是所謂的行所無事、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如果你想到我在助人、利益人,就是等於在打妄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入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生死洄澓。愛河漂轉。湍馳奔激。不暇觀察。為欲覺。恚覺。害覺。隨逐不捨。身見羅剎。於中執取。將其永入愛欲稠林。於所貪愛。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安六處聚落。無善救者。無能度者。我當於彼起大悲心。以諸善根而為救濟。令無災患離染寂靜。住於一切智慧寶洲。

證到離垢地的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一切的衆生,好像站在很大的瀑布水邊一樣。瀑布水就是來勢很洶湧的急流,沖瀉到大河或大海中時,可以激起衝力很大的浪濤。人站在這樣的瀑布水邊,可能會被捲沉入海中,甚而喪命,這是比喻衆生在惡見中生存的危險。衆生將被沖進欲流:欲流就是從貪欲無厭而起的壞行為。有流:就是被引入三界有,或二十五有的邪見中。無明流:一切的邪知邪見,都因無明而生,入了無明流,一切壞事也能做出來。見流:就是偏見邪見,是人類中的害群之馬。這些衆生在生死海中,被波浪洄澓旋轉,在情情愛愛的河中輾轉漂浮。湍馳奔激:是形容瀑布水流得很急,像馬一樣狂奔,把衆生牽扯著盲從依持,也沒時間仔細觀察這種情形。又被邪慧所使,生起貪欲的覺知,貪求無厭。瞋恚的覺知,使人脾氣乖戾,盡做些無益有害的邪覺知等,而且被這些邪慧纏繞著不能脫出。又被一種邪見的惡鬼身見羅刹,在其間把他抓著不放鬆,將他拖入愛欲的密林,永遠迷惑於所貪愛的惡念劣習中,深深地生起染汚和執著;使他住在大我慢的高山上,安然生活在六塵六根的村落裡。沒有人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救拔他,也沒有人幫助濟度他。菩薩見此種衆生,就發願說:我應當對這些衆生們生起大悲心,以我所修行積聚的種種善根功德,救濟他們,令他們永無災難,遠離染汚,而得到涅槃寂靜的安樂,使他們住到具有一切智慧的大寶洲上。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處世牢獄。多諸苦惱。常懷愛憎。自生憂怖。貪欲重械之所繫縛。無明稠林以為覆障。於三界內。莫能自出。我當令彼永離三有。住無障礙大涅槃中。

住離垢地的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一切衆生處世牢獄,他非常的嘆惜,這些衆生處在這世界上,就像是住在牢獄中一樣,不能超出三界的苦惱。佛曾說過:「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但衆生不覺悟,像鳥被關在籠子裡,不能自由。人生到這世間,有很多的苦和無量的煩惱擺脫不開。常常都被愛別離,或怨憎會所苦,即是有怨的、憎恨的,偏要碰到一起,互相迫害而生苦惱。自己又常常無事生憂,虛妄恐怖。愁衣愁食,愁子孫不發達,愁家財不興旺。既怕沒房子住,又怕疾病災害降臨,就這樣終日惶惶,忐忑不安。貪欲的心,就像一副很重的枷鎖,把人綑得動彈不得。貪得無厭,弄得心勞神拙,到死時卻什麼也帶不走。欲望就像牛筋繩,把人綑得牢不可脫。無明就像密密的叢林,把人的眼睛遮著看不見東西。愚癡而沒有智慧的人,終日在黑暗中摸索,流轉於三界中——欲界、色界、無色界,永遠不能自己脫離。菩薩說:「我應當度這些衆生,讓他們永遠脫離三有的痛苦,住到沒有障礙、,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大湼槃境界裡。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執著於我。於諸蘊窟宅。不求出離。依六處空聚。起四顛倒行。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五蘊怨賊之所殺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所謂滅一切障礙無上涅槃。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其心狹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雖欲出離。但樂聲聞辟支佛乘。我當令住廣大佛法。廣大智慧。

住離垢地的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一切衆生,都有同樣的毛病,就是都執著於一個我。在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暗宅中,不想走出這暗窟。依賴著六處——眼、耳、鼻、舌、身、意。空聚的意思,就是說原本是空的,故說六處空聚。生起四種顛倒的行為:①非常計常。②非樂計樂。③非我計我。④非淨計淨。因了有了這四種顛倒,所以便把自性迷失了。這四條大毒蛇侵害熱惱——四毒蛇是地、水、火、風。又被如冤賊般的五蘊所殺害——五蘊:色、受、想、行、識,因而受無量的痛苦。菩薩說:「我應當教化這類的受苦衆生,使他們住到最殊勝,而沒有一點執著的地方,把一切的障礙都滅除,到無上涅槃的地位,令一切衆生都得到安樂。」

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一切衆生,他們的心量,都很狹窄和卑微,不知道修學具正知正見正信最殊勝的六度萬行,和等地以上的廣大佛法。雖然他們也想出離三界,超脫苦海,但因心量狹劣,祇歡喜修學聲聞、辟支佛,趣於二乘思想。菩薩想:我現在既然已經知道他們發的是小乘心願,就應該教化他們迴小向大,發大乘的心和願,趣向大乘,求得廣大無邊的真正大智慧!

佛子。菩薩如是。護持於戒。善能增長慈悲之心。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如是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以尊重心。復更受行十善道法。隨其所受。乃至菩提。終不忘失。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像這樣護持他的戒行,因而就更增長他的慈悲心來護益衆生。佛子!住在離垢地的菩薩,因為他的願力殊勝高遠,所以能夠見到很多佛,多到百、千、億,百億、千億、萬億,乃至不可數那麼多的佛。在諸佛的處所,用最廣大的大乘菩薩心,至誠懇切的真心,乃至高無上的恭敬禮儀尊重,並謹慎小心殷勤地侍奉諸佛。又供養一切生活必須之衣服、飲料、食物、臥具、醫藥等的物質,無不齊備,也以同樣的東西,供養所有的賢聖高僧。以他所修學的善根,積聚種種功德,迴向給至高無上的菩提覺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諸佛的地方,更以十分尊敬重視的心志,修習十善業道的法門,隨著所修習的一切心得,自初發心到證得菩提覺果,永不會稍有忘卻。

是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淨滿足。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鍊已。離一切垢。轉復明淨。菩薩住此離垢地。亦復如是。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淨滿足。佛子。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二離垢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聖王。為大法主。具足七寶。有自在力。能除一切衆生慳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為大施主。周給無盡。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捨家妻子五欲。

住在離垢地的菩薩,在無量百千億不可數的劫前,已遠離慳貪和嫉妬,戒絕這類壞的習行。他們時刻謹守清淨的戒律,像中秋夜的月亮一般晶瑩皎潔,沒有一點闇淡。對於布施和持守淨戒,都已是清淨無染,圓滿具足了。就像真金,放在礬石中,依法鍛鍊,鍊去一切滓垢,變得比以前更明亮更純淨。菩薩修證到第二地時,也如鍊金一樣,在無量劫以前,就遠離了那些慳貪、破戒的染汚,所以行布施和持淨戒,能格外清淨圓滿。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住離垢地的菩薩行菩薩道度衆生的方法,在四攝法中,多用愛語方法教化衆生。行十度波羅蜜時,最注重持戒,在戒行方面,從不疏忽亦不放鬆。在四攝中其中的三者,和另外的九種波羅蜜,並不是完全不用,祇是見機行事,隨衆生的緣份和自己的力量而為。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不過是大略地說一點住離垢地的大菩薩們,修行的情形而已。菩薩在第二地時,很多也到人間示現作轉輪聖王,以佛法治理國事,教化人民。或作大法王,弘揚正法。以菩薩的善根功德,化現輪王,他們一定是七寶具足:①輪寶,名無礙行。②象寶,名金剛身。③馬寶,名迅疾風。④珠寶,名日光藏。⑤女寶,第一夫人。⑥藏臣寶。⑦兵寶。有任運自如的自在神力,能夠破除衆生一切的慳貪、破戒的染汚習氣。以善巧方便的方法,教化他們修學十善業道的佛法,令他們亦能安然住在十善業道中。作大布施的主人,無窮無盡的周濟那些可憐的人。菩薩用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教化救度衆生時,從不曾忘記過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寶的功德。也具足一切善根,和一切特殊勝妙的無上智慧。

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我應在一切衆生中,作他們的首腦,作一個有思想、有正見,和具有至高、微妙智慧的領導者,成為他們的明燈,和能依止的安全港。發這樣菩薩心願的菩薩,如果他想捨離俗家的束縛,全心全意在佛法的薰陶下精進修行,立刻就能拋棄妻子,捨離世俗一切財寶,及五欲的享受(財、色、名、食、睡),過著清淨無染的梵行生活。

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世界。乃至能示現千身。於一一身。能示現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既捨國城妻子、財寶,及五欲——財、色、名、食、睡;息滅貪、瞋、癡,來到佛法城中出家,所以他特別勤勉精進,修行戒、定、慧。就在一念間,他便開悟證果,得到千種的三昧——正定、正受。也能見到千位佛,並能知道諸佛的神通力量。又能使大地震動,甚至震動千個世界,又能示現千種身相,在每個身相上,又能示現千位菩薩,作為他的眷屬。假若以菩薩的特殊勝妙願力而言,他是非常隨意自在地任運他的神力,其可顯現的神力還遠超這個數目。甚或一百劫、一千劫、百千億劫、乃至不可數的多少劫,也不能知道神通變化的確實數目。這時,金剛藏菩薩欲重述一遍以上的話,就用偈頌來表達。

質直柔軟及堪能

調伏寂靜與純善 速出生死廣大意

以此十心入二地 住此成就戒功德 遠離殺生不惱害

亦離偷盜及邪婬 妄惡乖離無義語 不貪財物常慈愍

正道直心無諂偽 離險捨慢極調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獄畜生受衆苦 餓鬼燒然出猛燄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當離彼住實法 人中隨意得受生 乃至頂天禪定樂 獨覺聲聞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淨戒教他護 復見群生受衆苦 轉更增益大悲心

質直心、柔軟心,和堪能忍辱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速出生死無雜染心、無顧念心、廣大和大心。要用這十種心,便可證得離垢地的果位。修學十種善心的菩薩,就可以進住離垢地,成就他的持戒功德。遠離殺害一切衆生的惡習,也不無故擾亂和侵害他們。更不偷竊別人的財物,尤其不引誘人家的妻子,發生不正當的邪淫行為。切戒妄言、惡口、兩舌等惡劣乖戾和無聊下賤的言詞和思想。對於這些惡行應該特別謹慎,切實戒除遠離,才不會墮入三惡道。修行的人,不要貪圖一切財物,心裡常存著慈悲、哀愍衆生的心,應該修習八正道:①正見。②正思惟。③正語。④正業。⑤正命。⑥正精進。⑦正念。⑧正定。要以正直誠懇的心對待別人,不要專門趨炎附勢,虛偽狡詐,欺淩貧苦。也要破除陰險惡毒的心,捨棄貢高我慢的態度,對人不論貧、富、貴、賤,一律以極慈悲柔和的心誠意接待。謹遵佛的教言而修行,一點也不懶惰,更不踰越規矩,行、住、坐、臥,待人接物,一切都要合乎出家人的規戒。那些墮入地獄和受生畜生道的衆生,他們都要受很重和很長久的苦報。若墮在餓鬼道,要被猛烈火焰燒至百千劫也得不到一點飲食。這些墮在三惡道的衆生,都是由於他們自己所造的十惡業所感。雖然如是,我也應該救度他們出離惡道,使能住在真實佛法的地方。在人間的國土,任隨他們的心意,願受生到那裡就到那裡。就是想受生到天上,最高的有頂天,四禪或四空處,享受天福,或享受禪定的快樂;或想成就獨覺乘、聲聞乘等二乘覺道;或想發大願心成就菩薩道、佛道、二乘覺道;或想發大願心成就菩薩道、佛道,這些都是從十善業道種下的善因而成就的。菩薩作如是思惟、觀想,不懶惰、不隨便、不嬉戲,並謹慎守持清淨戒律,也教別人知道守護淨戒的功德利益。菩薩因見到一切衆生受苦的情形,更加深了他的慈悲心,去教化所有受苦的衆生。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懷忿恨多諍訟

貪求境界無足期 我應令彼除三毒

餓鬼的思想與人比較,更不正確。畜生的思想與人比較,更愚癡蠢笨。凡夫的思想與聖人比較,也是非常愚癡。凡夫總以為自己事事都對,但在聖人眼中,則無一不是顛倒,也沒有正知、正見、正解。因為愚癡顛倒,就生出許多邪知、邪見、邪解,故說凡愚邪智不正解。凡夫們的心裡,總是常常滿懷忿恨,不是氣忿這事,就是怨恨那人。動輒與人爭鬥,甚而到法院訴訟,對於一切事物,都是不要命的互相貪求爭取,永遠沒有止境。古人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他們不知足,也就不會安。如果人人能知足,世界就不會有戰爭,人類就會和平了。離垢地的菩薩,見到凡夫們如此造業,就發願要教化他們,使他們能知道消除貪毒、瞋毒、癡毒。

愚癡大暗所纏覆 入大險道邪見網

生死籠檻怨所拘 我應令彼摧魔賊

凡夫們為什麼會做出這些不正當的事呢?因為他們都被愚癡的大闇——無明,把心智矇蔽,纏繞覆蓋了。而流入到險惡的道路中,和深入於邪見的重網。被生死的籠子所禁,為冤怨的監牢所困,不明白何以會輾轉顛倒的在生死流中,永不能得到自由。離垢地的菩薩發願,我應該教化這些凡夫,令他們知道去摧伏六根六塵的魔賊。

四流漂蕩心沒溺 三界焚如苦無量

計蘊為宅我在中 為欲度彼勤行道

四流就是流轉生死,和顛倒的思想——貪、瞋、癡、慢四種的顛倒想。也就是: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意思就是:不是真實的常、樂、我、淨,而凡夫把它當作真的。顛倒思想很多,僅此舉四種主要的而已。凡夫、外道,認賊作子,認假為真,以苦為樂。故四處漂蕩;就如在大海中,茫茫然沒有目標,隨波逐流一樣。心沉沒在顛倒的思想中,沒有智慧。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佛曾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欲界的衆生,視欲為生命,貪求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永無滿足,這就是以欲為生活的中心。如能斷欲去愛,就能超出欲界天,到達色界天。如打不破色欲,到了色界天又迷了。出了色界天,就到無色界天,這兒既無聲、色,也無思想,但還是在三界內。三界的苦,還是無量,故說如焚。人類和一切衆生,都生存在欲界天裡。凡夫以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色法作為住宅,以我為主體住在其中。這種錯誤的思想,所表示的錯誤行為——業,使離垢地的菩薩見到,就發願救度這一類的顛倒衆生,脫離四流顛倒,於是他就勇猛精進修行佛道。

設求出離心下劣 捨於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發勤精進無厭足

有人想修行,但發不起慈悲心,也發不起大乘的無我心,只想作個自了漢,修聲聞緣覺法了事。因為只想作自了漢,所以說他心下劣。雖想修出離三界,但心量又不大,只能修羅漢的果位,不求佛的智慧,不求大乘法,對佛的最上、最殊勝的智慧反而不知去求。因之離垢地的菩薩,想要令這一類的衆生,發大乘心,住於大乘的佛道,發大菩提心,勇猛精進,修習戒、定、慧,沒有厭足之時。

菩薩住此集功德 見無量佛咸供養

億劫修治善更明 如以好藥鍊真金

住在離垢地的菩薩,發廣大菩提心,行難行的菩薩道,積聚種種的功德。見到無量無邊百千萬恆河沙那由他那樣多的佛,都承事供養。經過無量億劫的修治,清淨的智慧就更加明淨了。就好像用礬石依冶金的方法,來鍛鍊真金一樣,金子就越發的光亮。這意思是說智慧更明淨,就不會在修行的途中半途而廢,祇求證到阿羅漢的果位就滿足,而菩薩更知道勤求上乘的佛道。

佛子住此作輪王 普化衆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習 為成十力救於世

證得離垢地果位的佛子——這個菩薩,他發願示現做轉輪聖王。為什麼他願做轉輪聖王呢?因為轉輪聖王有大勢力,有大神通,他可藉此力量普徧教化衆生,令他們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修一切的福報。所有的善法,都教令衆生修習,就為了要成就佛的神通十力,普救世間的衆生。

欲捨王位及財寶 即棄居家依佛教

勇猛精勤一念中 獲千三昧見千佛

做轉輪聖王的時候,他能夠把王位和財寶,布施給他人,甚至可以把國、城、妻、子,頭、目、腦、髓都布施給衆生,然後他依照佛的教化修行。勇猛、精進、勤習無上的佛道,於一念之間,就可獲得千種的三昧,見到千佛和千世界。

所有種種神通力 此地菩薩皆能現

願力所作復過此 無量自在度群生

所有的種種神通力量,住第二地的菩薩都能顯現。如果以他的願力之大而言,他所顯現的神通力,還可超過如上面所說的境界,他以此無量的神通力量,運用自在子,頭、目、腦、髓都布施給衆生,然後他依照佛的教化修行。勇猛、精進、勤習無上的佛道,於一念之間,就可獲得千種的三昧,度化一切衆生。

一切世間利益者 所修菩薩最勝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為諸佛子已開演

一切世間上受到利益的衆生,所修習的,都是菩薩教化的最勝的行門。像第二地中菩薩成就的功德,我如今已為諸位佛子演說明白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三發光地

佛子得聞此地行 菩薩境界難思議

靡不恭敬心歡喜 散華空中為供養

諸位佛子能聽到離垢地的修行法門,以及所有在離垢地菩薩的種種境界,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衆生沒有不恭敬而生起大歡喜心,於是在空中散下各種妙法蓮花,供養法會中的大菩薩衆。

讚言善哉大山王 慈心愍念諸衆生

善說智者律儀法 第二地中之行相

法會中的大衆,皆讚揚道:「不可思議的諸位大菩薩們啊!你們好像須彌山王般的偉大!你們以慈悲心憐愍繫念衆生,你們對衆生所說的法,都是具有大智慧的聖者才能說的。如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攝衆生戒,這三種聚淨戒。還有在第二地中應知的修行法門,以及如何行菩薩道的方法等。」

是諸菩薩微妙行 真實無異無差別

為欲利益諸群生 如是演說最清淨

菩薩修行的微妙行門,是真真實實,沒有虛偽,沒有「差別的」實相。因為要利益一切衆生,所以現在演說最清淨的真諦法門。

一切人天供養者 願為演說第三地

與法相應諸智業 如其境界希具闡

被一切凡夫和天人所供養的菩薩們,唯願您金剛藏菩薩,繼續說修學第三地的法門,以及與佛法相應的、最上智慧道業,與證入第三地的境界。請您詳細地、具體地說給大家聽聽。

大僊所有施戒法 忍辱精進禪智慧

及以方便慈悲道 佛清淨行願皆說

大僊即佛。佛所圓滿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波羅蜜法門,以及慈、悲、喜、捨的方便無上佛道,以及佛的清淨梵行,不可思議的願力等等,都請求您——金剛藏菩薩為我們詳說。

時解脫月復請言 無畏大士金剛藏

願說趣入第三地 柔和心者諸功德

這時解脫月菩薩又代表法會大衆,向金剛藏菩薩請法:大無畏的金剛藏菩薩!具足慈悲心、柔和心,積聚種種善根功德的金剛藏大士!我們都翹望您為大家宣說,要怎樣修行才能證入第三地的果位?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清淨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

此時金剛藏菩薩即便告訴解脫月菩薩和諸位菩薩說:「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們,他們已淨治第二地,如今想繼續修學第三地,便應該發十種深心。深心就是比以前所發的心更深入,求更高深的佛法,種更大的佛因善根,發更堅固的信心。」這十種深心是①清淨心:正知正見,沒有染汚的真心。②安住心:就是不為境界所轉信心,不受外道的誘惑而動搖。③厭捨心:厭離貪染的心。④離貪心:既然已對貪欲雜染之心生厭,便應當毅然決然地把這種污染不淨的心徹底捨離。⑤不退心:勤求佛道,精進修學,永不退轉的心。⑥堅固心:信心堅固,決定無疑,對佛所說的法,不生絲毫的懷疑。⑦明盛心:有聰明智慧而能精勤向上的心,沒有愚癡和無明。⑧勇猛心:勇猛精進,毫不退惰的心。⑨廣心:廣闊遠大,能容人讓人,並恭敬謙和的心。⑩大心:有捨己為人,救人濟世的慈悲心,發心修學大乘佛法,普度一切衆生的大願心。菩薩發這十種大深心,便能進入第三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第三地已。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不淨。不安隱。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於現在住。

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們證入到第三地以後,依佛的教法修學,觀察一切有為法——即世間法的一切運作,都是與真如實相相違背的。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生滅變化,虛偽無主。凡夫終日心勞力疲,所能追求到的,都是痛苦而不能得到真實的快樂。一切都是染汚,不清淨、不安穩,飄泊無定,沒有一點可以久留。一切事物,不能經久不壞。所謂「人有興衰,物有敗壞」:萬事萬物既不能永久存在,更不能久留。一會兒生,一會兒便消滅了,所謂「刹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於現在住」者是指有為法而言,說明前際(是已生)後際(將來即滅),都是斷絕而不常住的。從粗淺的角度看來,因為有前後相續的緣故。實際上有為法是似乎永不斷絕的,前際為前際,後際為後際。既未從前際生,也無法往後際去,更不能留住於現在。所謂三世緣生,都是僊滅無常,就是這個道理。

又觀此法無救。無依。與憂。與悲。苦惱同住。愛憎所繫。愁慼轉多。無有停積。貪恚癡火。熾然不息。衆患所纏。日夜增長。如幻不實。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為。倍增厭離。趣佛智慧。見佛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至無畏城。不復退還。能救無量苦難衆生。

證入第三地——發光地的菩薩,又繼續觀察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既不能救人出離生老病死,更不能在生存的過程中,使人有所依持。長年累月都是和憂愁、悲痛、艱苦、煩惱結集一起。愛與恨像繩網,把人繫縛得緊緊的。令人愁腸百結,憂心慼慼,沒有一刻停止積集。貪欲、瞋恚、愚癡的無明火,勢如燎原,不能息滅。衆生被這些禍患所纏繞,痛苦日夜增加。其實這些煩惱、苦毒,都是唯心所造,業力所致,如幻如化,並不真實。菩薩觀察這種境界以後,對於世間一切有為法,更加生起厭棄遠離的決心,而趣向求佛的殊勝智慧。菩薩深知佛的智慧是不能以平凡的思想來測度,世間智不能與它齊等;既無法可思量,更不是容易得到的。佛的智慧是清淨無雜染,是清涼自在而沒有熱惱,無有憂愁,只有常樂。如是乃能達到更大無畏的境界,永不退轉於生死遷流中。不住生死,便能救拔無量的苦難衆生,做大佛事,轉有為法為無為的業果。

菩薩如是見如來智慧無量利益。見一切有為無量過患。則於一切衆生。生十種哀愍心。何等為十。所謂見諸衆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見諸衆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見諸衆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見諸衆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見諸衆生煩惱稠林恆所覆障。生哀愍心。見諸衆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見諸衆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見諸衆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見諸衆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見諸衆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是為十。

菩薩這樣想:如來的智慧,對衆生有無量的大利益。世間的一切有為法,對於衆生,有無量的罪惡,使衆生蒙受禍患,因為它是不究竟的,染汚的。因此,菩薩對於一切衆生,生出十種的哀愍心。那十種呢?①看見一切衆生都是孤獨,遠離佛和佛的教化,心中無所依止,而生哀愍的心。②看到衆生貪求無厭,而所得僅是貧窮困苦,因此生哀愍心。③菩薩見衆生被三毒——貪、瞋、癡的無明毒火,焚燒得顛顛倒倒,祇知多欲多求,而生哀愍同情之心。④菩薩看到衆生,其生命有貪、有漏,生死相續,而「三界諸有」就像牢獄一樣,把他們禁閉得絲毫不得自由,更無法得到解脫,菩薩因此而生哀愍心。⑤菩薩又見到衆生,長期被煩惱的荊棘密林所障礙,所遮蔽,不能出離重見光明而生哀愍心。⑥菩薩見衆生,不懂得觀察區分善惡,既沒有善知識的領導,更沒有聞法的機緣,因而生哀愍心。⑦菩薩見衆生,沒有修學善法的志願,因此生哀愍心。⑧菩薩看見衆生,不知道歸依佛法,失卻受佛法教育的機會,而生起憐憫心。⑨菩薩見衆生,隨著生死的業流,在六道輪迴不息,而生起哀憐心。⑩菩薩見到衆生,不知道尋求佛法,證得菩提,更不能得究竟自在,只會常隨生死遷流。遇著邪見知識,失卻正知正見的信行,及失去了方便解脫法門,因而生大哀愍心。這就是住發光地的菩薩,對一切衆生所生的十種哀愍心。

菩薩如是見衆生界無量苦惱。發大精進。作是念言。此等衆生我應救。我應脫。我應淨。我應度。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伏。應令涅槃。

菩薩見到衆生界,有這麼多的苦惱,於是發勇猛心,精進修學佛道,並且發大願:①我一定要救他們於孤苦之中,使上依慈尊,下利含識。②要把他們從貧窮困苦中解脫出來,使他們知足,並捨離貪欲之心。③我應該令他們明瞭淨治三毒的方法,使他們到達清涼之地。④我應該接引他們出離荊棘般的闇障,重見光明。⑤我應該把他們從生死牢獄的禁閉中解救出來,令其息滅貪瞋癡的毒火,棄捨一切苦果,得聞正法。⑥我應該教導他們明辨是非,去惡從善,令他們在佛化的世界中長久安住。⑦使他們得到真實的快樂。⑧使他們捨去往昔一切的惡習氣,而得到正知正見。⑨令他們身心調伏,發大乘心,求無上菩提。⑩令他們得到解脫方便,以及寂靜的湼槃之樂。

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如是愍念一切衆生。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欲依如來智慧。救度衆生。作是思惟。此諸衆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濟。令住究竟涅槃之樂。

菩薩見到世間上一切有為法,皆充滿了罪惡、邪見,所以他們厭棄世間法。但菩薩並不以獨善其身為滿足。他想到矇昧無知的衆生,便生出慈悲心憐憫衆生。他知道唯有佛法,才具有最殊勝的功德,才可以給予衆生最特別的利益。他便依靠佛法,用佛的最上智慧,來救度所有六道的衆生。他又這樣想:「這些衆生們,已掉在煩惱的大苦海中,我應該用那一種方便法門,來救濟拔度他們呢?才能令這些衆生得到究竟圓滿的湼槃真樂呢?」

便作是念。欲度衆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

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薩又這樣想:「如果要度這些衆生,令他們住在涅槃的實際理體中,便應該教他們明白無障礙的解脫智慧,才能真正離苦得樂。要明瞭無障礙解脫智慧,就不能離開佛所說的一切法。對佛所說的法,要如實知,如實覺,如實行,才可以離一切苦,才能返迷歸覺,享一切真實的快樂。真正對一切法如實知,如實覺,如實行,便不會離開佛法,修學一切行門並且要證到無生法忍的清淨境界,才可以發出智慧的光輝。這種無生的智慧之光,是從禪定的工夫中得來,是從無著無依,出入無礙的定慧中得來。用此智慧,觀察世出世間的一切理事。這種自在的妙觀察智,不能離開多聞。善巧多聞的意思,是不取聞相意。只有多聞才能啟發如佛的勝妙智慧。」菩薩像這樣思惟,這樣觀想明瞭以後,便加倍努力,勇猛精進,勤苦修學佛所說的正法。二六時中,但願得聞佛法,得聞之後對於佛法,特別喜好。依法修行,隨順佛法,度一切衆生。明瞭佛法,用來教化一切衆生。順應諸法實相,到達法的究竟彼岸,住法的涅槃,行法的無畏。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悋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是故菩薩於內外財。為求佛法。悉能捨施。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

菩薩像這樣精進勤勉,深入研習佛法,對於身外之物及所有一切名貴珍寶財物,沒有一點捨不得。他這樣自忖:「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值得寶貴,沒有一樣東西是難覓難求,祇有能講說化之正法的人,才是難逢難遇的。」所以菩薩為求無上佛法,對自己的內財(頭目腦髓)、外財(國城、妻子、珍寶、樓宇),都毫不保留的廣行布施。他對諸佛,必恭必敬,舉凡應對進退,無不誠懇,知時知分。對任何人都沒有一點自高自傲的驕慢心,隨時都是和顏悅色。供奉諸佛,承事役作,從不說辛苦,或一句抱怨的話。也從不說那一件事辦不到;凡事無論大小粗細,都是躬自營辦不稍懈怠。假若能聽到一句從前沒有聽到過的佛法,他就歡喜得比得到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還要歡喜,還要滿足。

若聞一偈未聞正法。生大歡喜。勝得轉輪聖王位。若得一偈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火阬。受極大苦。當以相與。菩薩爾時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說法。淨菩薩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於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取。況小火阬而不能入。然我今者。為求佛法。應受一切地獄衆苦。何況人中諸小苦惱。

假若能聽到從前沒有聽到過的一首正法偈頌。偈頌是有一定的字句:四句為一偈,每句有四字、五字、七字不等。偈頌有時用來重複前面所講過,再歸納重說一遍。有時是用來讚揚聖事德行。菩薩心中立刻生起大歡喜心,其歡喜的程度,比得到轉輪聖王的王位還要快樂。假若得到一首偈頌,是前所未聞,而能幫助瞭解過去所未曾明白和義理,使得到真正的明瞭;或能幫助淨治菩薩修行,使其行解圓滿,這時菩薩內心的喜悅,勝過得到帝釋天梵王的王位。縱然帝釋天王能享無量百千劫的福報,菩薩還是寧捨位而聞正法。諸位能有聞佛法的機會,這是很難得的,都是過去生中種下善根種子成熟的緣故。既然有幸得聞佛法,還要知道如何受用;能得受用,便如渴得甘露,饑得美食;如不得受用,便會覺得乏味,甚至感到疲厭。這樣就是天天聽,也不知甚麼是真正的佛法,不知道佛法的珍貴與妙用,等於沒有聽。菩薩輕財、捨王位,而敬佛重法的美德和精神,是學佛人應該崇敬效法的。如果有人說:「我有一句過去佛所說的法,能幫助你淨治修學佛菩薩的行門,假設你現在為了求法,而敢跳進大火坑裡,受極難忍受的痛苦,我一定會傳給你。」菩薩聽了這話以後,心裡想:「為了得到一句過去佛所說的法,而能幫助我淨治,圓滿所修學的菩薩行門,即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滿了大火坑,我也願意從大梵天上跳下去,來換取這句佛法!何況現在祇是一個小火坑,怎會不敢跳進去呢?只要能得佛法,就是要到地獄裡去受諸般痛苦,我也是心甘情願的,何況只是人間一些小苦惱呢?為求佛法,我寧捨生命!」

菩薩如是發勤精進。求於佛法。如其所聞。觀察修行。此菩薩得聞法已。攝心安住。於空閑處。作是思惟。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時。即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禪。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住第二禪。離喜住捨。有念正知身受樂。諸聖所說。能捨有念受樂。住第三禪。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住第四禪。

菩薩是這樣發心勤奮精進,為求佛法,寧捨財物、國土、生命。依據他所聽聞的佛法深入研究,躬行實踐,切實修行。菩薩聞得無上正法之後,收攝他散亂的心,安然自在地住在清淨,沒有人幹擾的地方,獨自細細思想,遵照佛所說的方法修行,才能證得佛法僧的境界。修學一切菩薩的行門,不是光口頭上說說,而不實際深入體驗,便能達到清淨的菩薩境界。

諸位佛的弟子:住在第三地——發光地的菩薩們,都已經離開了一切煩惱、五欲的過患,斷除了十惡和不善的智慧,除盡了五蓋:①貪。②瞋。③睡眠。④掉悔。⑤疑法,及一切邪知邪見。「有覺有觀」:菩薩能知道一切諸惡對心性的損害,和造業的因果,進而觀察思惟遠離的方法,修行求證。既知蠲除貪、欲、十惡的惡知識,得到清淨,因之而起大歡喜心,身心適悅,獲得清涼解脫的輕安之樂,安然自在地停住在「離生喜樂地的初禪天」「初」字意思是從欲界向上進入的第一步,離欲界最近的地方。「初禪」是修「禪」門功夫的第一階段。

「滅覺觀」:把一切惡的思想都滅除,離開煩惱障,使內心得到清淨。既已除卻一切惡的思想,便得「定」。這時生出喜悅、自在之樂,安然住在第二禪。這叫「定生喜樂地」,為什麼叫「定生」呢?因為已達到「覺觀心息」「勝靜」境界。進一步把喜也離了,不執著於捨,不失正念,而有正知,身心愉悅,受輕安之樂。這種境界,唯有真正的佛弟子,才能承受諸佛所說的正法,能捨去「有、念、受、樂」的綑縛。得真正的解脫勝樂,安然住於第三禪。因能捨「有念」,故名「離喜妙樂地」。到達離喜妙樂地的境界以後,進一步把一切「樂」了斷除,再進而除去「苦、喜、憂、滅」等種種的心理感受。此時「不苦不樂」,無動於衷,不受任何境界的轉移,連念也捨了,故名捨念清淨。菩薩身心交泰,安住在第四禪——「捨念清淨地」

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住虛空無邊處。超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超一切無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處。但隨順法故行。而無所樂著。

菩薩達到四禪天的境界,就像是「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這時便超出了一切色和想,也就是離開所有的「障」。連對待法也沒有了,是絕對的,所以沒有想。念也滅了,不想念一切,所謂「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心安空定,受無上利益。到此境界,身心與太虛空融而為一,無人無我,甚而太空也無,故說「住虛空無邊處」,以為依止。進一步「超一切虛空無邊處」:超就是超出、超過,離虛空無邊處。住無所住,處無所處,雖說是住無邊虛空處,其實已超出虛空之外。虛空之外又如何呢?沒有到過這種境界的人,是無法說明的。就是經上所說:「內無身心,外無世界,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四空處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進入無邊識,識也無邊。虛空沒有了,但還有識,有識仍未完全空,故說入無邊識,住無邊識處。又超出識無邊處,進入到無所有的境界。前面講的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現在所說的是無所有處。在這種境界裡,甚麼也沒有了——念也無念,識也無識,空而無空,連少許執著都沒有了,甚至連自己的身、心、念都空了,又怎麼會有煩惱呢?故說菩薩超過一切無所有處,住到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既不是有想,也不是無想,已超出了有無。但菩薩還是隨順著一切正法的本體,所行所作,一點也沒有凡夫和小乘人的執著,既不在有、愛、味等之間打轉,也不樂著於四禪四空的法執境界中。

附注:禪:是修學佛道,許多行門中的一法門。四禪:是修學這一行門中所經的四個過程。每一過程,就是一個階段,每一階段所呈現的境界不同,又名四禪天,或四禪地。天:是以自然為依。地:是以生長為依。修禪的人修到內無心,外無身,身心兩空,自性現前,放出一種光明,這時便達到初禪的境界,叫離生喜樂地,即初禪天。因為坐禪的人(即修禪定者),離開一切染汚念,離開一切妄想,離開一切煩惱,而生出菩提心、智慧心、明瞭心、般若心,故名為「離生喜樂地」。坐禪的人到達這種境界,他的脈搏在無形中便會停止,但因在定中,所以他並不自知。二禪的境界,連呼吸都停了,但這並不等於死。有句禪語雲:「若要人不死,須作活死人。」此外連吃飯、睡覺都忘了。三禪的境界,是念住了,不貪名,不圖利,無罣無礙,放下自在。四禪的境界,是一切皆空,一切能捨,苦、樂皆無。以上這些情境,必須經明眼善知識的證實。明眼人就是已開眼的過來人,他對這種境界,一望即知。坐禪的人,達到某種程度,他的面色、眼神、呼吸、神態、言行,都在無形中變換了氣質,絕不是自讚、偽裝,而可以自欺欺人的。一切都要從實踐的功夫中得來。佛法,是超出世間法,昇華人生的。修學佛法,是為求得大智慧,以解決人生的生死痛苦,求世界和平,使人間平等互惠。絕不是藉佛教貪圖名利,聚衆營私。諸佛均以慈悲為懷,不捨一切衆生,希望諸位學佛言行,遵佛體制,發大心,得大智慧,作大佛事!

佛子。此菩薩心隨於慈。廣大無量不二。無怨無對。無障無惱。徧至一切處。盡法界虛空界。徧一切世間。住悲喜捨。亦復如是。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大弟子!證得第三地的菩薩,他只有一副慈悲心腸,入了慈心三昧,全心教導衆生,令一切衆生得到真正的法樂。他的心懷豁達,所以他緣無量境——就是運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時,禪悅、法喜不一不二,無有差別。他心裡沒有冤親,亦無對治,掃除一切遮障,也化除所有的煩惱。他能豎窮三際,橫徧虛空,達到無量不可數的世間。慈心如是,悲心、喜心、捨心,也同樣的廣大、無礙、無量、不二,徧一切處,一切世間。此菩薩一樣護念衆生,一樣為衆生拔苦予樂,滿懷慈濟的心。」

佛子。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以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或隱或顯。石壁山障。所往無礙。猶如虛空。於虛空中。跏趺而去。同於飛鳥。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煙燄。如大火聚。復雨於水。猶如大雲。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摩觸。其身自在。乃至梵世。天耳通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修證到第三地的菩薩,他已得到無量神通力的妙用——六種神通,都已具足。①天眼通。②天耳通。③神足通。④他心通。⑤宿命通。⑥漏盡通。他能使大地震動——六種震動是:①動。②踴。③起。④震。⑤吼。⑥擊。前三為相,後三為聲。他又能以一個菩薩的身相,變化成為許多菩薩的身相;又能以很多的身相,聚而為一。此所謂「一而為多,多而為一。多不礙於一,一不礙於多。一多無礙,有無無礙。能隱能顯,隱顯無礙。」就是堅硬的石壁山嚴,也不能障礙他來往,因為他已到達身心如虛空的境界。他能於虛空中,結跏趺坐而來去自如,不需藉任何交通工具,如同飛鳥那樣方便自在。他又能深入地層,好像水浸入土地中一樣容易。他又能在水面上行走,如同在平地上行走一樣安穩。他又能從身上冒出許多火燄,望去就像一堆熾然的大火。還能從身上流出很多水,像下雨一樣,看來好像滿天烏雲。太陽和月亮高掛在太空中,他也有一種神妙的威力,可以任意用手去撫摩。他身心安適自在,真是上窮碧落下,隨意轉變,自由翱翔,來去於梵天和器世間,無所不能,無所不至。

此菩薩天耳清淨。過於人耳。悉聞人天若近若遠所有音聲。乃至蚊蚋虻蠅等聲。亦悉能聞。

三地菩薩有天耳通,清淨無染,比凡夫的耳朵聞聽的機能,高妙得無法言喻。不管是人間,或天上,或遠在無邊際,或近在眼前,不管聲音的大小,他都能清楚聽見。甚至好像吸人血的蛀蟲、小蚋蟲、寄生在牛身上的牛虻、愛好汚穢腐敗東西的蒼蠅等的細小聲音,他也能很清晰地聽到。

此菩薩以他心智。如實而知他衆生心。所謂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有煩惱心。無煩惱心。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脫心。非解脫心。有上心。無上心。雜染心。非雜染心。廣心。非廣心。皆如實知。菩薩如是以他心智知衆生心。

第三地的菩薩,有他心智,是等於他心通。這種他心智慧,本來人人都有,祇是不曾現出,或者現得不清楚。偶而碰巧就說對了,但多半會說錯。這是智慧不足的緣故,因此一般人便沒有他心智,就是不知別人的心意。如果能修行,把染汚心去掉,自然地他心智就可現前。菩薩因為有他心智,所以真真實實地知道所有衆生的心。他所知道的是真實的本體,不是捕風捉影似是而非的幻象。像那些有「貪心」的衆生,菩薩就清楚他是貪些甚麼。一生貪財的,便勞碌終生,最後為財而死。一生貪色的,見美色就不惜生命、錢財、名譽,不擇手段,窮追不捨,最後死於色癆。一生貪名的,到處鑽營,自做廣告,到處吹噓自己的才能美德,沽名釣譽,結果人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結果,美名沒有求到,反而弄得一生潦倒。還有一生貪吃的,這類人一聽說有美食,他便喉頭發癢,迫不急待的想大快朵頤,於是呼朋引伴,大家湊合在一起大吃大喝,最後因貪食而死。如近代有名的僧人蘇曼殊就是死於貪食。還有一生貪睡的,這種人很可笑,他對財、色、名、食都不貪,就喜歡睡。無論在那兒他都睡得香甜,站著坐著也睡得舒服。糊糊塗塗地睡到死去,天大的事都丟到腦後。這些貪的毛病,菩薩都了然,也能對治好。有些衆生,起初貪而無厭,後來遇到善知識一經開示,便覺悟,從此以後不再貪了。菩薩也很清楚地知道這種衆生的習性,所以說「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

有些衆生「瞋心」很重,見了任何事,他都不滿意,不順眼,全身像個裝滿火藥的定時炸彈,一碰到便會爆炸——脾氣大得怕人!但是他忽然覺悟了,改過了,漸漸「離瞋心」,菩薩也會知道。

有些「愚癡」的衆生,事事自以為是,行事顛倒,不明是非,愚昧無知,倘若遇到明眼人予以開示,就從善如流,「離開愚癡」。又有些衆生,事事煩惱,終日煩惱,樣樣放不下,處處不如意,因而煩惱得死去活來。假使一旦覺悟,知道一切皆是鏡花水月,他便會捨離煩惱,「無煩惱心」便安然自在了。還有「小心」的衆生,他一生事事小心謹慎,也可以說是小心量、氣量狹窄。「廣心」:這種衆生,一輩子大而化之,粗枝大葉,不計較一切。「大心」:寬宏大量而不計較一切。「無量心」:就是不可計量的心。「略心」:簡單的心,不去斤斤計較。「非略心」:很不簡單的心。「散心」:散亂、不集中的心。「非散心」:不散亂的心,就是定心。「定心」:不散亂而有定力,如如不動的心。「非定心」:散亂而沒有定力的心。「解脫心」:自由自在已經看破放下的心。「非解脫心」:不自由而被束縛的心。「有上心」:就是一切菩薩所發的心。「無上心」:是佛的心,再沒有比這種心高上了。「雜染心」:就是凡夫的心,是有所染汚的。「非雜染心」沒有染汚而是清淨的心,也就是聖人的心。「廣心」:非常廣闊坦蕩的心。「非廣心」:就是心量狹窄的心。以上是衆生種種不同的心性,菩薩他都能清清楚楚地瞭解。菩薩是用他心智,確實知道衆生們的心性,絕非臆測或推算的。

此菩薩念知無量宿命差別。所謂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無量成壞劫。我曾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久住。如是苦樂。我於彼死。生於某處。從某處死。生於此處。如是形狀。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過去無量差別。皆能憶念。

在這位菩薩的心念中,知道許多過去世的事,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不同的命運。所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百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的事,瞭若指掌。世間成劫時的事,壞劫時的事,成壞劫時的事,無量數成壞劫的事,他都能知道。例如:我曾經在甚麼地方出生,叫甚麼名字?姓什麼?生在那一個種族裡面?我在那兒吃的是甚麼飲食?活了多少歲數?像這樣在世上住了多久的年數?受過甚麼苦?享受過甚麼快樂?我都能記得。我在那裡死了?又生到甚麼地方?在甚麼地方死了?又生到這兒來?我從前是怎樣的形狀?相貌生得如何?聲音是甚麼樣?像這些過去世,不可計算的時間中,所呈現不同的境界,我都能記憶,了然如在目前。

此菩薩天眼清淨。過於人眼。見諸衆生生時。死時。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隨業而去。若彼衆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賢聖具足邪見。及邪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墮惡趣。生地獄中。若彼衆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謗賢聖。具足正見。正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生善趣諸天之中。菩薩天眼皆如實知。

這位在第三地修行的菩薩,他也修得了天眼通,能觀察遙遠微細的事物,不像凡夫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象,因為天眼清淨超過人眼的緣故。他看到所有衆生是如何生的?怎樣死的?是好色?還是惡色?是生在善道?還是生在惡道?此乃是隨著衆生自己所造的業因招感,而菩薩都看得非常清楚。假若這衆生曾犯過身的惡行,就是殺生、偷盜、邪淫等的罪過,當他的惡業成熟,便隨著惡業到惡趣去。如果是惡的語業成熟,因為他曾犯兩舌、惡口、綺語、妄言這些罪過。或者是意的惡業先成就,因為他曾犯貪、瞋、癡意業的緣故。或者他曾誹謗聖賢,因為他滿腦子裡都是邪知邪見。以邪知邪見所造的惡業為因緣,等到他的生命終結時,必定墮到惡趣,生到地獄受苦。

假若這衆生不曾犯下殺、盜、淫的罪過,他便能成就善的身業。沒有造下口業,便會成就善的語業。沒有造下意業,便可成就善的意業。沒有誹謗過聖賢,一生都是正見具足。以正知正見的因緣,到臨命終時,一定生到善道,往生天道享天福,或往生人間富貴之家,為人上人。以上的事情,菩薩用他的天眼,皆看得清清楚楚,並且確實知道。

此菩薩於諸禪三昧。三摩鉢底。能入能出。然不隨其力受生。但隨能滿菩提分處。以意願力而生其中。

這位菩薩在四禪四無量的三昧中,或在三摩缽底止觀法門裡面,能夠任運自在地隨意而入,隨意而出。他並不用他的神通力去受生,他也不用他的神通力去受生,他也不揀擇淨穢的地方,而是隨著能滿菩提分的地方,以他往昔所發的願力,而隨意受生。菩薩受生,是為了圓滿其願力,而不是受業力所繫而受生的。

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子!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住此發光地的時候,以他往昔所發的願力之緣故,能見到許多佛。所謂見到百佛、見到千佛、見到百千佛,甚至見到數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菩薩見到這樣多的佛,他都是用他寬厚廣大的心,誠摯懇切的深心,一一恭敬禮讚、尊重諸佛,細心承事供養諸佛。如上好的衣服,精美可口的飲食,舒適的臥具,名貴的湯藥,一切日用的物品,無不盡其力而奉獻供養。同時也以這些資生之物供養所有的出家人。這種種的功德善根,都迴向給無上正等正覺,希望衆生早成佛道。

於其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此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不積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癡。悉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菩薩在諸佛的道場,恭恭敬敬,專心一意聽聞佛法,聽了以後,則依照所聞,一一奉行。如果只聽不行,是沒有用的。受,是受之於心,牢記不忘;持,是持之於身,身體力行,躬行實踐,這才有益。修行並不須要勉強,隨力隨分,實實在在的修行便好了。這位在發光地的菩薩,他觀察一切法從緣而生,從緣而滅。諸法從因緣而生,從因緣而滅,沒有一個自體,所以是不生不滅。凡夫有很多邪知邪見,這種「見」如繩緊繫縛著人的心智,令其見事不明,見理不正,故名「見縛」。但他必在正知正見前先滅。見縛先滅,其他如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等,都隨著邪見先滅,有如纏縛的繩索,逐漸逐漸的少了,輕了,消滅斷除了。經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那樣多的時間,那些見縛等,不再繼續增加,反而逐漸轉薄,這時就不會再生起貪、瞋、癡的心。以上種種的粗惑細惑,曆久都斷除了,而所有的善根,一天比一天更轉明淨,更增多了。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鍊治。稱兩不減。轉更明淨。菩薩亦復如是。住此發光地不積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癡。皆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菩薩修行就像冶真金。經冶金師用各種科學方法提鍊,使成純金。雖經多次的冶鍊,但它的分量並未減少,它的成色反更加光彩純淨。菩薩修行也是這樣。他住在發光地時,不曾有貪欲之念,和瞋恨、愚癡的心思,因為他已斷除了三毒。所有的善根,隨著修行的功夫,日漸增長,發出智慧之光。

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險詖心。皆轉清淨。

這位菩薩廣修供養,積聚一切的善根,功德日漸圓滿。在忍辱的功夫上有特別的成就,一般人所不能忍的,他能忍受,所以成就了「忍辱心」。別人以剛強的態度對待他,淩辱他,他反而以柔和的態度回報,令人悅服,因為他有一顆「柔和心」「諧順心」:菩薩跟誰都是和和氣氣的,沒有一點暴戾的言語行為,即使別人對他加惡,他也是和諧相處,不生瞋恨。「悅美心」:菩薩知道衆生的心性,都是喜歡聽好的話,所以他教化人時,也是婉言勸誘,使人樂於接受。「不瞋心」:菩薩因為沒有無謂的剛強,就是身受他人的加惡,他也能原諒人,不起瞋恨心。「不動心」:不管遇到任何境界,富貴榮辱都不為所動,因為他已無貪心了。「不濁心」:菩薩修積種種善根,他的思想行為都是非常清淨,一點染汚的念頭都不生,所以他是絲毫煩惱都沒有,其心清淨而無濁。「無高下心」:菩薩對待所有衆生,都是一律平等,因為他已久離驕慢,自然不會輕視別人了。「不望報心」:菩薩作任何布施,從不期望別人報答,甚至根本忘記受施者。古雲:「施恩不忘報,就是菩薩的善行。」「報恩心」:這恰與上面相反,菩薩受了任何人的恩惠,不記多少貴賤,他一定要報答的。也有一句古話:「受人涓滴之息,當湧泉以報。」「不諂心」:菩薩老實修行,在他的心目中,沒有權貴勢力的思想,更不會故意去諂媚有權有勢的富貴人。因為他平等待人,所以無貪欲之念。「不誑心」:菩薩既不貪圖名聞利養,又不企求華衣美食,所以他用不著對人打誑語或欺騙人。「無險詖心」:菩薩以正直懇摯待人,做事光明磊落,沒有隱覆諂佞的必要,所以他不需要用險詖的心處事。以上這些正誠的心和不正當的心,好的一天比一天完善,邪的一天比一天消失,所以菩薩的智慧之光,也一天比一天清淨光明。

此菩薩於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菩薩第三發光地。

這位菩薩教化衆生,用四攝法中「利行」這一種方法的時間較多。十種波羅蜜中,修「忍辱波羅蜜」的時間較多。其餘的三種攝法,和另外九種波羅蜜,不是不用不修,祇是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去做。各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講的,就是菩薩在第三地修學時的實際過程。

菩薩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諸衆生捨離貪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菩薩在這種地位時,隨時可以做三十三天的天王。他用各種方便的方法,教化衆生,使他們都能捨離貪欲的虛妄心。教化衆生,利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菩薩如是所作的一切善業,都不曾一時離念佛的慈悲和佛的種種功德。不離念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不離念十方諸賢聖僧的真修實學。進而不離念求具足一切種的智慧以及智慧中的大智慧。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三昧。得見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動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現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又作這樣的想法:我應該在一切的衆生中,作為他們的領導者,智慧能力勝過別人,應該有特殊的表現。諸事求好,求最完美、最無上。又應做所有智者中最有智慧的輔導者。菩薩倘若再勤加精進,可在一轉念之間,得到百千的三昧(正定正受),能見到百千的佛,知道百千佛的神通力量,能夠震動百千佛的世界,乃至可以變化示現百千個化身,每個化身,又有百千位菩薩作為他的眷屬。如果以菩薩往昔所發的特殊大願之力,他以方便自若,輕而易舉的表現,還可以超過以上的數目。就是用一百劫,一千劫,甚至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時劫,也不能算清楚菩薩的各種神通變化。當此之時,金剛藏菩薩把前面所講的,又重新用偈頌的方法,再說一遍。

清淨安住明盛心 厭離無貪無害心

堅固勇猛廣大心 智者以此入三地

修學第三地菩薩行的菩薩,第一重要的條件,要有清淨心,要離開一切染汚。還要有安住心,安住於菩提覺道,才不會退轉。還要有如熾盛的火燄般聰明,智慧的心,要厭離一切,沒有貪心,沒有害人的心。要有堅固的信心,勇猛精進。要有志願遠大、寬宏大量的心。要具足這種種的誠摯心,才可以生出 ,生出才能進入第三地——發光地的果位。

菩薩住此發光地 觀諸行法苦無常

不淨敗壞速歸滅 無堅無住無來往

菩薩住在發光地的時候,他觀察諸法是苦空無常的。一切世間法都是不清淨,而容易衰敗朽壞的,須臾之間,便歸於寂滅。諸法是既不堅固,也不能長住久留,同時不來也不去的。

觀諸有為如重病 憂悲苦惱惑所纏

三毒猛火恆熾然 無始時來不休息

菩薩觀察一切有為法,就好像人生了一種重病。再加上各種憂患、悲苦、煩惱、迷惑,把人纏縛不能出離。貪瞋癡的毒火,經常猛烈地燃燒著,自無始劫來,這些痛苦,都不曾停息。

厭離三有不貪著 專求佛智無異念

難測難思無等倫 無量無邊無逼惱

菩薩了知一切的憂悲苦惱,所以他厭棄在三有的世界中流轉,他不貪戀虛幻的人生,反而專心致志求佛的智慧,不生絲毫雜念。如果我們想學佛法,想研究佛法,也應該專注一心,才能深入佛法,才能得到如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難於測度,難於思量,難於想像的,沒有其他的東西可與之比量。這種智慧是無量無邊,任何煩惱都不能逼擾他。

見佛智已愍衆生 孤獨無依無救護

三毒熾然常困乏 住諸有獄恆受苦

菩薩見到佛的智慧以後,就生出大慈悲心,愍念世上的衆生,愍念他們孤苦伶仃,沒有依靠,沒有人能救護他們。他們恆被三毒猛火所困擾,住在牢獄一樣的三有世界中,無時無刻不受諸般苦楚。

煩惱纏覆盲無目 志樂下劣喪法寶

隨順生死怖涅槃 我應救彼勤精進

衆生被煩惱所纏縛,就像瞎了眼睛的人。他們既沒有高尚遠大的志願,而所追求歡喜的,只是種種水準很低劣的趣味。他們完全不知道求覓佛法,可憐啊!他們已喪失求法的意趣,只是隨著輪迴的激流,浮沉在生死的波濤中,而對能超出苦海,了生死的湼槃法門,反而生出畏懼恐怖之心。我應該勤求佛道,救護他們!

將求智慧益衆生 思何方便令解脫

不離如來無礙智 彼復無生慧所起

我勤求智慧,是為利益衆生,但是我應該用甚麼方便的法門,才能令衆生得到解脫呢?我想除了佛的大無礙智慧以外,再沒有其他的方法了。由於佛覺悟不生不滅的道理,而生出種種無礙殊勝的大智慧。

心念此慧從聞得 如是思惟自勤勵

日夜聽習無間然 唯以正法為尊重

菩薩思惟這種智慧的來源,是從聞法中得來的。像這樣仔細一想,便知道力求精進,晝夜不懈,鼓勵自己不生畏難退轉的心。所聞佛法,修學佛法,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專一尋求正法,尊重正法。

國城財貝諸珍寶 妻子眷屬及王位

菩薩為法起敬心 如是一切皆能捨

國家的領土、城池、府庫財物,及所有的珍奇寶貝、妻子兒女、親疏眷屬,甚至王位——菩薩皆能捨。為求正法,虔誠恭敬,而對於這些人人視為難得稀有的東西,他都能布施給衆生。

頭目耳鼻舌牙齒 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捨未為難 但以聞法為最難

菩薩不只捨得布施種種名貴的外財,就連他自己的身體如頭、眼睛、耳朵、鼻子、牙齒、舌頭、手、脚、骨頭、骨髓、心臟、血、肉,這些難捨的東西,都可以布施給別人。在菩薩的心目中,布施這些身體血肉等,並不是一件難事。而最困難、最難逢難遇的莫過於能夠聽到佛法。

設有人來語菩薩 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當與汝佛法寶 聞已投之無怯懼

假設有個人來向菩薩說:「有誰能投身到這大火堆裡,如果誰有這樣為法忘軀的誠心、勇氣,我就傳授給他從未聽過的法寶。」菩薩聽了這話,便很高興地,毫不猶豫的回答說:「祇要你能傳授給我佛的真法寶,我聽了以後,絕對縱身跳入火坑,而不畏懼。」

假使火滿三千界 身從梵世而投入

為求法故不為難 況復人間諸小苦

不要說是一點小火堆,就是徧滿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我也願意從梵天跳進這大火堆裡。為求佛法的緣故,甚麼困難我都能克服,且不懼怕,何況僅僅是人間一點小苦呢?

從初發意至得佛 其間所有阿鼻苦

為聞法故皆能受 何況人中諸苦事

從最初發菩提心到成佛的果位,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所受的苦無能計較。菩薩為求聞法,即使是最苦而時間最長久的無間地獄,也能忍受,何況人間這些小苦事呢?

聞已如理正思惟 獲得四禪無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 不隨其力而受生

菩薩聽到佛法的真理以後,便思惟觀察,依照佛法,切實用功修行,這樣就得到四禪的境界——初、二、三、四禪,以及進入無色世界的禪定中。四等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喜能生善,捨能離惡。五通——除漏盡通未修得之外,其他五種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神足通),都已修得。這些修行的功夫,循序漸進,一樣一樣的都修到了。雖說還在生死激流之中捨生受生,但不是被業力所驅迫,而是隨自己的願力,為度衆生而受生。

菩薩住此見多佛 供養聽聞心決定

斷諸邪惑轉清淨 如鍊真金體無減

菩薩住於第三地的境界上,可以見到無量不可數的佛,供養十方諸佛,在諸佛道場聽法,信心更堅定,再不會存疑惑。把一切的邪貪、邪瞋、邪癡等邪惑都斷除,其意念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淨。就好像用火鍛鍊金子一樣,雖說去盡了滓渣和沙石,但金子的本身分量並未減少,反而更加光彩明淨。

住此多作忉利王 化導無量諸天衆

令捨貪心住善道 一向專求佛功德

住於第三地——發光地的菩薩,這時多數做三十三天的天王,教化無量無邊諸天的天人,令一切衆生都能捨去貪心,而住於善道。菩薩一向是專心致志勤求成佛的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進 百千三昧皆具足

見百千佛相嚴身 若以願力復過是

諸位佛的弟子!你們住在第三地時,要格外勤加精進,用功修行,便可以圓滿得到百千種的正定正受。又可以見到百千位相好莊嚴的佛,更可震動百千佛的世界。如果以菩薩往昔所發的願力而論,他的神通力量,更可以超過以上所說的數目。

一切衆生普利益 彼諸菩薩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 我依其義已解釋

第三地的菩薩,所修的最上行門,使一切衆生,普徧得到利益。如像上面所有關於第三地的境界,我已經依照義理為各位解釋清楚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四燄慧地

佛子聞此廣大行 可樂深妙殊勝地

心皆踴悅大歡喜 普散衆華供養佛

諸位佛的大弟子們,聽了金剛藏菩薩為他們說完以上發光地的菩薩所修行的廣大行門後,知道這些行門都是最微妙、深奧、殊勝的,大家都樂於深入研究修習。於是,衆位菩薩心中湧出了最快樂、最歡喜的心。他們普遍灑散許多最名貴的香花,供養法會中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

演說如是妙法時 大地海水皆震動

一切天女咸歡喜 悉吐妙音同讚歎

當金剛藏菩薩演說第三地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時,所有的山河大地,四大海水,都呈現出六種十八相的震動。天女們聽了都非常歡喜,一齊發出美妙的聲音,同聲讚歎三寶。

自在天王大欣慶 雨摩尼寶供養佛

讚言佛為我出興 演說第一功德行

這時大自在天的天王,也歡喜無量。他以大量的摩尼寶珠,供養諸佛。他高聲讚揚諸佛說:「佛就是為我們諸天,才示現出世的,特為我們演說最上、最殊勝、第一的功德行門!」

如是智者諸地義 於百千劫甚難得

我今忽然而得聞 菩薩勝行妙法音

好像這樣有大智慧的菩薩——金剛藏菩薩,為法會大衆演說十地中每一地的義理,真是在百千億劫中,也難得聽一次。我現在真是幸運,竟得逢此法會,聽到極難得的無上微妙法音。

願更演說聰慧者 後地決定無餘道

利益一切諸天人 此諸佛子皆樂聞

解脫月菩薩對金剛藏菩薩說:「有大智慧的金剛藏菩薩!現在我們更願意聽您繼續講說第四地,有關應知的修學道理及相狀。不但利益正在修學諸地行門的菩薩們,也可同時利益諸天人。凡在法會中的諸佛子們,他們也都很歡喜聽到這種法門。」

勇猛大心解脫月 請金剛藏言佛子

從此轉入第四地 所有行相願宣說

勇猛精進發大菩薩心的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法,稱他「佛的大弟子啊!從第三地進轉入第四地後,一切修行的法門,以及所證得的境界,請求您為我們詳細解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燄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何等為十。所謂觀察衆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燄慧地。

解脫月菩薩說完上面的偈頌以後,金剛藏菩薩便接著對他說:「諸位佛的大弟子們!善能清淨修行第三地的大菩薩,圓滿第三地功德後,證得第三地的果位,再要進入第四地——燄慧地時,必須修行十種佛法,才能明白進入佛法之間。甚麼是十種佛法明門呢?總而言之,都是有關濟度衆生的事和理。分開來說,不外:①觀察衆生界,有種種的善惡因緣糾結。②觀察法界,而今是甚麼法行世的時代,是正法?像法?還是末法?是染法界,還是淨法界?③觀察世界,已到了甚麼時劫。是成、是住、是壞、還是空?④觀察虛空界,衆生所住的正報、依報,均依虛空而立。應說何種法才能契合衆生的根機?⑤觀察衆生的本識,染汚和清淨為因,應以何法去教化,使其轉染為淨?⑥觀察欲界天的衆生,應用何法去度他們,使他們能離欲去愛,不著受、想?⑦觀察色界天的衆生,和⑧無色界的衆生。這三界的衆生,都著於色、法中,由煩惱使染,成染分依他,深溺於著。菩薩既知三界唯心,那麼,應以何法才能契合,才能拔衆生於「愚」「著」中?⑨觀察天上具廣大信解心的衆生,他們已是煩惱不染了,已成淨分依他,今用什麼方法去助使他們進趣上乘呢?⑩又觀察天上的大心信解的衆生,他們是能發大菩薩心,超呼二乘,即將行菩薩道的衆生,今應用甚麼方法去助他們圓滿所發的菩提心呢?

菩薩用這十種方法,觀察圓滿,由此明白進入第四地的修行法門。燄慧地的意思,謂智慧的火燄,如同光芒,照耀徧於十法界。前三地尤寄世間,從此地進入修出世聖智,捨於定愛,永斷煩惱,修證菩提分法。

佛子。菩薩住此燄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何等為十。所謂深心不退故。於三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觀諸行生滅故。觀諸法自性無生故。觀世間成壞故。觀因業有生故。觀生死涅槃故。觀衆生國土業故。觀前際後際故。觀無所有盡故。是為十。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住在第四地——燄慧地的菩薩,依據十種智慧來思惟、觀察,由此修行而成熟所修學的法門。「成熟」:就是滅除前三地解法的智障,攝入第四地的出世聖智。得到屬於內心的「心智法」,不是外相,而是承受佛所說的,教化衆生的心法,所以能生到佛的家族裡。因為第四地是出世法的開始,所以說「生」到如來家。什麼是十種智慧所成熟的內法呢?①「所謂深心不退」:深心就是菩薩發的菩提心。「不退」:就是永遠不會退轉到二乘,不會懈怠、放逸。②對三寶的信心,絕對堅定,不會動搖,不會懷疑,由是生起清淨的尊敬心,永不失壞。③菩薩觀察諸行的生滅,明白是無常苦空,生滅無常的。④又觀一切諸法的自性,本來無生無滅。因為一切法本是寂滅,沒有本體,是因緣所生。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⑤又觀世間和世間的一切,都不能避免成、住、壞、空的劫相。菩薩愍念衆生,所以發大菩提心。⑥又觀一切的「業」。衆生受種種不同的「報」,是以「業」為種子,遇緣成熟而受報障的,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循環,毫釐不爽。⑦又觀生死、涅槃之差別,生死疲勞,從貪欲起,苦惱無量;涅槃寂靜,常樂我淨。菩薩能覺生死苦,便知進趣菩提,可以永斷生死,恆受涅槃之樂。他思惟諸法,了知甚麼是生死,甚麼是涅槃,即得不生不死之道。⑧又觀一切衆生,於不同的國土和六道中受生,是因何業所致?又知道他們曾造了甚麼業,才得到這種應受的果報。⑨又觀前際,煩惱無始;再觀後際,涅槃無終。只因為衆生妄想重重,故生出不同的業報。⑩又觀一切衆生,煩惱無盡,虛空無盡,生、老、病、死、虛偽無主,皆無有盡。

以上是住燄慧地的菩薩,所精勤觀察,深切思惟的十種智,及依此智而成熟的法理與事相。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佛子!菩薩住在第四地的時候,他修習止觀法門,觀內身時,觀想此身不淨,是三十六種不淨的物體和五種不淨所集成。三十六種不淨物:①外相十二種:髮、毛、爪、齒、眵、淚、涎、唾、屎、溺、垢、汗。②身器十二種: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③內含十二種: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臟、熟臟、赤痰、白痰。五種不淨:①種子不淨,乃過去之結業和父精母血為種。②住處不淨,住在母胎不淨之處。③自相不淨,身具九孔,常流汚物。④自體不淨,身為三十六種不淨之物合成。⑤究竟不淨,死後入土為蟲蟻所噉,終成糞土,惡露充滿。對此不淨之身,焉能生起貪愛?如要除離無始以來在世上的貪愛惡習憂愁得失,實在不容易,所以要精進勤奮,隨時警惕,有決心,有毅力,有勇氣,持之有恆!

「念」就是覺悟的意思,要明白「身」「命」是無常的,要警覺佛法將滅,要知道收攝散心,牢記不忘,生起正念。「知」則是有堅決心,立志痛悔過去的錯誤,發願斷惡從善。如此言行一致,力行實踐,才能除去世間上一切貪愛的繫縛,和憂悲苦惱的痛苦。菩薩又觀察外身,「外身」是指身外一切的色、聲、香、味、觸。循著身向外仔細觀察思惟,一切萬事萬物的呈現,無非是有聲無聲、有形無形地向世人說法。如果世人能明白它說法的含意,便可了達一切諸法實相。常行精進,諸多反省,破除邪知邪見,遵信正法,成正行,修學佛的智慧,自然便可以除去世間一切無所謂的貪憂。繼而再「觀內外身」:內身觀,是觀內裡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外身觀,是外身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身內外一切的法,要循此去觀察思惟。既已知內身不淨,無可貪愛。身外一切,所謂名聞利養,也不能永住。如是觀察思惟,了然於心,智慧現前。還要勤勇念知,自在修行。菩薩遠離人間的煩惱,捨棄世上無知的顛倒,那裡還會貪愛放逸,更不會生出憂愁苦惱了。

附上人開示一則:所謂「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在大衆前表白自己的過錯,在佛前懺悔自己的罪業,這樣,過錯便消滅了。如果不願人知,也不知改悔,反而覆藏,過錯便永遠存在,你也永不知悔改。佛住世時,二衆有犯錯,都是要當衆白過懺悔。這就好比白色的衣裳有污垢,必須洗乾淨。人的心地有暗影,一經懺悔便能恢復本有的光明智慧。為什麼一般人都不能顯出光明智慧呢?就因為人人皆有一副假面具,不願別人知道自己的過錯。所以佛當時便用當衆懺悔的方法,使人皆有悔過自新的機會。有時,自己犯了過失還不知道,於是便由旁人好意勸勉,指出他的過錯,這叫舉過。令他懺悔,恢復清淨,這是正法住世時的規律。佛入涅槃後,漸漸地人皆不用此懺悔的方法,文過飾非,故法漸沒。如今佛法初傳入西方,可謂正法時代,所以應遵行佛制,對四衆弟子,不管犯任何過錯,只要白過,便能恢復本性的清淨,不會在心中留下陰影。修行人不要有自私自利的心,應把「小我」的觀念擴大而成人衆。於衆人有利的事,即使於己有損,粉身碎骨,也應勉力以赴。反過來說,如是損人利己之事,雖百利而不應為。如此力行,才能成就菩薩所行的道路。

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復次。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故。修令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

像這樣觀察,仔細研究,迴光返照:在內心的感受是什麼?外在的感受是什麼?內外合一的感受又是什麼?這就叫循受觀,是順著「受」去觀察。「受」「心受」「身受」:六識所受名「心受」,五根所受名「身受」。又觀內心是甚麼樣?外心又是甚麼樣?內外心合一又是甚麼樣?循心意觀察,以研究實心的作用。又觀內裡的一切法和外面的一切法,內外法,循著法來觀察。也要勤精進,勇猛不懈,念一切智慧,除世間上一切的貪愛,和憂愁苦惱。

出家人要出三界家——出欲界家、色界家、無色界家,還要出煩惱家,斷除一切煩惱;出世俗家,就是除去貪愛。要真正做到圓滿,當然不容易,但要克服困難,力行實踐。古語說:「仁者,先難而後獲。」意謂成就一個有仁心的人,必須經過艱難困苦的過程,才能真正成熟仁慈心腸,達到圓融無礙的智慧和完成高尚美滿的人格。前面所講的,是世間的貪愛染汚,現在要說出世間的快樂。前面沒有說得圓滿,現在說詳細一點。這位修燄慧地的菩薩,當他內心還沒有生起諸惡念,以及不好的事法時,為了使諸惡念和不好事法不生的緣故,便要發菩提心,勤勉精進,勇猛不懈。要這樣正斷一切的諸惡念和不好法。正斷,是斷懈怠。諸惡,即十惡。使它不生起來;如果已生了,便應該急速把它斷除。也必須生勇猛精進的菩提心,發大願心正斷這種惡念和不善法,改為善念善法,即十善。假設還未生,而希望能生起十善心,更應該勇猛精進、奮發不怠。應該發大菩提心,願大願心,切實做到十善法。假使已生起一切善念,為了要保持常行十善,不會中途停頓,便要勤加精進,使善念善行日漸增長擴大,也必須勇猛精進,發大菩提心,切實修行正知正見,成就菩提。

復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金剛藏菩薩又繼續說:「前面所講的這位菩薩,他修行欲界定的時候,要斷一切惡行,生一切善行,便可成就神足通——這是六種神通之一,又名神境通。要依止厭離一切的惡行法,斷止一切的惡行法,也要滅卻一切的惡行法。把這些迴向於一切捨行,修一切的布施」「捨」:是要捨自己不能捨的。放不下的,才是真捨。「修行精進定」:是修定的功夫恆不間斷。心定,就是心有定力,不受外境誘惑而動搖,不為內情的衝動而轉移,所謂「八風吹不動」。八風是:①稱。②譏——受人稱讚和被譏笑,都不為所動。③苦。④樂——受任何痛苦和任何快樂,也不為所動。⑤利。⑥衰——不管於己有利或有害,都不為所動。⑦毀。⑧譽——不論得失,毀謗和讚譽不受影響。這樣就能證明「心定」的功夫,到了何種程度。「觀定」:觀察所修的定,是否有所成就。「斷行」:斷除一切惡行。如此成就六通之一的神足通。要依止厭一切世間法,依止離一切世間法,依止滅除一切世間的惡行,迴向於布施喜捨法門。菩薩像這樣修行,達到了「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的境界,才是真正有了定力。

復次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復次此菩薩修行信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金剛藏菩薩把前面的道理再詳細一點。這位菩薩修行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時候,依止厭棄娑婆世界,依止脫離一切煩惱,依止滅盡一切習氣,迴向於捨的波羅蜜。又更詳細一點說,這位燄慧地的菩薩,修行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也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的波羅蜜。這就是五根五力,力是由根生出來的。依著這些行門修行,便能厭離一切世間法,修行一切出世間法,迴向於捨的法門。

復次此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復次此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切衆生故。本願所持故。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莊嚴佛土故。成就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聲。悉具足故。求於上上殊勝道故。隨順所聞甚深佛解脫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金剛藏菩薩講完了五根五力的法門以後,接著又講在燄慧地的菩薩,除了修行以上的法門,應再繼續修行七覺支分的法門。又名七菩提分,意謂覺了、覺察。此是定慧均等之法門。首先要修㈠念覺分,因為覺為自體,其餘六種為覺之因。念可通顯餘六,餘皆為念所依的緣故。由繫念能令諸法不會忘失,使定慧均等。修念覺分時,也是依此正念,而厭棄一切有漏的世間法,拋捨離一切有為的世間法,滅卻一切世間的染汚思想,迴向於四無量心的捨波羅蜜。此菩薩還要修行其餘六覺分:㈠擇法覺分,以智慧揀擇法的真偽。㈡精進覺分,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行真法。㈢喜覺分,心得善法,即生歡喜。㈣猗覺分,斷除身心之粗重相,使不染污染而得輕安。(五)定覺分,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六)捨覺分,捨諸妄謬和一切法,行捨平等,永除貪憂。修行此六覺分時,同樣應該依止正法,觀察思惟,厭棄一切,遠離一切,滅除一切不善的思想行為,迴向於捨的波羅蜜。

這位菩薩繼而修行八正道,又名八聖道,因為八正是菩薩道,遠離八邪,斷諸煩惱,出生菩薩不可思議一切三昧,開通涅槃,所以名之為聖道:①正見,就是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明白了,修證得到無漏智慧,為諸正道的主體。②正思惟,既已見四聖諦的道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長,以無漏之心為體。③正語,戒為體。以真智修口業、不說一切非理的話,以無漏之戒為體。④正業,以真智除盡一切不正當身業,住於清淨身業,以無漏戒為體。⑤正命,依清淨三業,順正法而活命,離五邪命,以無漏戒為體。⑥正精進,運用真智慧,勇猛不懈修學進入涅槃的道理,以無漏勤勉為體。⑦正念,以真智憶念佛的正道,不使生起邪念,以無漏念為體。⑧正定,以真智入清淨的禪定,以無漏之定為體。八正道反轉而行,就是八邪道。菩薩修此八種正道,也要依止真智,厭棄紅塵,捨離人間貪愛欲求,滅盡染汚的思想,迴向於捨的波羅蜜。

燄慧地的菩薩修行這些無漏功德,是因為他不願捨棄苦海中的衆生,希望濟度他們的緣故。是根據他過去所發的願心,令其滿願的緣故。是以大悲心為第一重要的緣故。是以大慈成就所有衆生的緣故。是為思惟一切智慧中的真智慧的緣故。是為了成就莊嚴諸佛國土的緣故。是為了成就有如佛的四種無所畏懼的力量,和十八不共的佛法,還有如佛的相好,音聲好,一切皆圓滿具足的緣故。又為求最上、殊勝佛道的緣故。又希望隨順所聞的一切佛法獲得最深秘解脫妙法的緣故。又思惟大智慧和善巧的方便法門,可用以教化衆生的緣故。有此種種緣故,所以要修行菩薩道。以上所講的各節,可以用譬喻來顯明:「法性如大地,念處如種子,正勤為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增長,開七覺花,結八正果。」

佛子。菩薩住此燄慧地。所有身見為首。我人衆生壽命。蘊界處。所起執著。出沒。思惟。觀察治故。我所故。財物故。著處故。於如是等一切皆離。此菩薩若見業是如來所訶。煩惱所染。皆悉捨離。若見業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讚。皆悉修行。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燄慧地修行的時候,在諸「見」中,以「身見」為第一要先除去。其餘的如「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五蘊——色、受、想、行、識;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十二處——六根、六塵」,所生起的煩惱、染汚、執著、驕慢等等,不利於修治身心的思飲。菩薩應仔細觀察其出沒,深入思惟其境界,了知其如幻如化,都沒有了,都空了。在這種法裡,數數觀察修治所見,發現我所有的自我見,一切財物屬於我的私有見,執著於安處法定見——由於以上身見而生起煩惱、妄想、我執、法執。現在都要把它捨離、拋卻。這位菩薩若見到這種惡業是佛不喜歡,為佛訶斥的,是一切煩惱染汚,他必定把它捨棄並且遠遠離開。假若看到是善業,是依順修行道所必修治的道品,是不違背佛所說的教言,是如來所讚歎的,他必定依教奉行,如法修行。

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輭心。調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在燄慧地的菩薩,隨著他在四地中所證得的方便智慧,積聚的功德,以及能幫助他修道的法門,如此而得到光明潤澤的心智,柔軟而慈和的心腸。沒有一點脾氣,便能氣血調和,調順其心。他有一個使人受到安穩快樂的心,隨時以利益衆生為念。他沒有一點貪瞋癡和欲念的雜染心。他有常常虔誠求無上法門的勝法心。他希望求得最殊勝如佛一般最上智慧的心。發願救度世間上一切苦難的衆生,唯願使他們離苦得樂的大悲心。他有禮敬善知識,尊重大德賢聖,敬謹接受他們的教化,而不違背的恭敬心。他有依教奉行的心,無論在任何地方聽到善法,他都是依著這種善法修行。

此菩薩知恩。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質直柔輭。無稠林行。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此菩薩如是忍成就。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滅成就。如是忍調柔寂滅成就。淨治後地業。作意修行時。得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成熟一切衆生精進。善分別道非道精進。是菩薩心界清淨。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長。離世垢濁。斷諸疑惑。明斷具足。喜樂充滿。佛親護念。無量志樂。皆悉成就。

這位菩薩受到助成他修菩薩道的利益,內心非常感激,知道這種難得的恩德,也知道如何去報答這無上的恩德。他的心地極和善,他同任何人相處,一同常住,都給人很好的感受,令人好像在和煦的春日般安適快樂。他的資質柔和,心性誠直,沒有絲毫令人如入荊棘之感,沒有令人不敢親近的地方。他對人沒有傲慢,也沒有氣勢淩人的驕態,於善知識的忠言指導,都非常樂意接受,很能得到講經說法的大菩薩們的歡喜。這位菩薩有這樣善良的素質,於是成就忍波羅蜜的功德,成就身心調和柔順的品德,得到清淨無染,常樂我淨的寂滅之樂。如是忍波羅蜜,調柔寂滅,這些修行的功夫都成就了,由此可以進入第五地——

難勝地修學的階段,專一一意地修學第五地。在這一階段時,菩薩晝夜匪懈,毫不休息的精進修學佛道。「不雜染精進」,意謂不懈怠,也不操之過急,不急不徐,平等恆常。「不退轉精進」,指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於自乘。以上二點是有關自利方面。「廣大精進」,心念廣大,有利他的心。廣大到盡虛空,徧法界,都是他修行的處所和對象。「無邊精進」,發願攝受無邊衆生,普施利益,教令修行。「熾然精進」,隨順教言,如像火一樣地精進修學。「無等等精進」,沒有可與其比擬的精進。「無能壞精進」,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礙他或破壞他的精進。「成熟一切衆生精進」,不但自己修菩薩道,也能教化一切衆生修菩薩道,令一切衆生的善根成熟。「善分別道非道精進」,他善於明白理解,甚麼是佛道,甚麼是魔道,有斷疑決非的智慧,有伏他的無畏力,精進正修習。這位菩薩的本心清淨了,他的菩提心永遠不退轉,永遠不會失壞。他能非常徹底地覺悟、理解、明白。他的善根日夜增長,脫離污垢惡濁的世間。斷除過去一切的疑惑。明白甚麼是應斷除的,甚麼是應該攝受的,圓滿具足,內心充滿無限歡喜,十方諸佛都親自護念這位菩薩。無量的志願,都在心性愉悅中成就了——這就是本心界滿足果。

佛子。菩薩住此燄慧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具足修行。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住在燄慧地的菩薩,以他往昔所發願力的緣故,能見到很多的佛。能見多少佛呢?可以見到數百佛,見到數千佛,見到數百千佛,甚至可以見到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菩薩見到了佛,他都是必恭必敬,尊重這些佛,謹謹慎慎地侍奉這些佛,以最好的珍物供養諸佛。大凡一切日常生活上所必需的用品,如穿的衣服,臥室的用品,吃喝的上好食物,營養身體或者療治病痛的補品和藥材,沒有一樣不奉獻布施諸佛,亦同樣以這些東西供養諸位賢聖僧。這樣修積的善根,完全迴向於正等正覺的果位。在諸佛說法的道場,用恭敬的態度聽法,只要聽到正法之後,他都能受用,而且一點兒都不馬虎地遵照修持,力行實踐。

復於彼諸佛法中。出家修道。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令諸善根。轉復明淨。佛子。譬如金師。鍊治真金。作莊嚴具。餘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如摩尼寶清淨光輪。能放光明。非諸餘寶之所能及。風雨等緣悉不能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下地菩薩所不能及。衆魔煩惱悉不能壞。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這位在燄慧地聞法受持,具足修行的菩薩,就在諸佛的法益中,捨俗出家。他斷除諸貪欲,離卻衆愛樂,專修無上的佛道。因為修治的功夫日增,對於諸佛所說的無上微妙法,從心的深處信服,再也找不出絲毫的懷疑了。經過無量多時劫,令自己所修積的菩提善根,日復一日更光明精純。各位佛的弟子!如是修治,就像鍛鍊金子的匠人,把從鑛地取來的金沙,提煉成純金,拿來做裝飾品。那些還沒有經過鍛鍊的金子,絕對不能同已經提煉過的金子相提並論。菩薩中的大菩薩,就好像前三地菩薩所不能及的。這就像摩尼寶珠,它清淨的光輪,能放出燦爛的光彩,這種光彩,也不是其他的寶物所能有的。即令有風雨浸潤侵襲的因緣,也不能使摩尼寶珠的光芒損壞絲毫。菩薩中的大菩薩,就如,就如摩尼珠一樣的堅固光耀。住在前三地的菩薩,他們的修治功夫,是比不上四地菩薩的。無論天魔外道或外來的任何煩惱,都不能破壞其定心,動搖其意志。這位菩薩用四攝法度生時,採用其中的「同事」的方法最多。修十種波羅蜜時,以修精進波羅蜜的法門較多。其餘的三種攝法和九種波羅蜜,並不是不修,只是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修而已。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四燄慧地。菩薩住此地。多作須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衆生身見等惑。令住正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這只是大略說一說,菩薩中的大菩薩,修行第四燄慧地時的境界。菩薩在這果位上,多數作須夜摩天王。他以種種善巧方便,能消除衆生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等等的迷惑,令衆生依住于正法之中。他用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做的一切善業,都不離憶念佛的功德,不離思惟無上甚深微妙的法寶,不離思念仰慕賢聖僧寶的清淨。乃至思惟一切種智,一切智慧中最上殊勝者。

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入億數三昧。得見億數佛。得知億數佛神力。能動億數世界。乃至能示現億數身。一一身。億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

這位在燄慧地的菩薩,又這樣思惟,我應該在所有的衆生中,做他們的領導者。我應有過人的能力,特殊的智慧,頭腦靈敏,有超人的微妙思想,一切的表現,要高於普通人,要在一般人之上。甚至要比一切有智慧的人,更具高一等的智慧,而作為諸有智者的依止者。這位菩薩假若更進一步發勇猛精進心,便可以在一念之間,得入億數的三昧正定,可以見到億數那樣多的佛,也能知道億數那樣多的神通。他還能震動億數的世界,乃至能夠變化億數那樣多的身分,到處示現。在每一個身體中,他又能變化出億數那樣多的菩薩做他的眷屬。如果以這位菩薩往昔所發的殊勝的願力而言,他很輕鬆自在,安然自若地表現這些神妙事蹟。還不止這些,就是再超過數倍,也不為難。像這樣的示現,窮盡百劫、千劫,甚至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時劫,也沒有方法說清楚,數出確實的數目。這時,金剛藏菩薩,恐怕大家有疏忽之處,沒有聽清楚。他仰承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觀察一切衆生的因緣,使未種善根者,令他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他增長,善根已增長者,令他成熟;善根已成熟者,令他得到解脫。所以他願意把前面的長行經文,再用偈頌的方法重說一遍。

菩薩已淨第三地 次觀衆生世法界

空界識界及三界 心解悉了能趣入

菩薩已經圓滿前面的三地,證得清淨的果位,其次又觀察衆生界、世界、法界、虛空界、識界,以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他的心明白了,應該如何進入第四地的法門。

始登燄地增勢力 生如來家永不退

於佛法僧信不壞 觀法無常無有起

菩薩進入第四地,更增進道業,增益智慧,增添勢力與光明,更增加菩薩的大道心。到了第四地,便生到佛的家族裡,永遠也不會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菩薩證得第四地的果位,對於佛、法、僧三寶的信心,更深厚,更堅固,其信根永遠不會被天魔外道所破壞。他觀察一切法都是無常,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毀滅的現象。

觀世成壞業有生 生死涅槃剎等業

觀前後際亦觀盡 如是修行生佛家

菩薩觀察世界成、住、壞、空,的變化,皆因衆生業果而生起。衆生中有的生,有的死,有的證得涅槃,有的生到某一個佛刹,這也是由於各自的業果不同,所感的業報也不同。觀前際既不可得,觀後際亦不可得,觀眼前也不可得,所有都觀盡了。像這樣修行,便可生到佛的家族,也就是證得佛的果位。

得是法已增慈愍 轉更勤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內外觀 世間貪愛皆除遣

菩薩證得佛的果位後,對於諸法實相已經真正明白,因此對衆生的慈悲憐愍心增強了。這時他更勤勉修學四念處的法門:①觀身不淨。②觀受是苦。③觀心無常。④觀法無我。內觀其心,不見其心;外觀其形,不見其形;遠觀其物,不見其物。世間人所貪的,這位菩薩也不貪了;世人所愛的,他也不愛,他把世人的愛欲心都遣除了。因為除盡世間的貪愛心,便生出一種定力。有了定力後,便不會被一切外境所轉移了。怎樣才能有這種功夫呢?最初就是要修四念處的法門。因為觀身九孔常流不淨——①眼有眵。②鼻有涕。③耳有垢。④口有痰唾。⑤還有大、小便。身體這樣髒,有什麼值得貪戀?又觀日常所接受的,一切一切的感受和物質上的享樂,其實都是苦的因素。觀心無常:念念生滅,沒有一樣是永恆的。觀法無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可以用言語來表達,又怎麼會有一個「我」呢?菩薩觀察修習四念處的法門,把五欲貪愛都拋棄了。

菩薩修治四勤行 惡法除滅善增長

神足根力悉善修 七覺八道亦如是

菩薩修治的四種勤習行門,就是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念不生;未生善根令生,已生善根令長。淺而言之,就是還沒有生起惡業或惡念,要使它不生,如已生就令它息滅。所有的善業,如尚未生就要令它生起,已生就要助其增長。更進一步對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這些法門,都虔心修習。同時對七覺支分、八正道分,也努力勤加修習。以上為三十七助道品。

為度衆生修彼行 本願所護慈悲首

求一切智及佛土 亦念如來十種力

為了要度一切衆生,所以要修學三十七助道品的法門。菩薩往昔所發的大願心,而今成就的善根功德,皆是因慈悲心深厚才能獲得。為求一切智慧和佛國土,不但要常常用功修行,而且要常常思念佛的十種神通威力。

四無所畏不共法 殊特相好深美音

亦求妙道解脫處 及大方便修行彼

菩薩不但要修治四種無所畏和十八種不共法。還要修殊勝的相好,以及美妙悅耳的音聲。也同時希求不可思議的道業,得到禪定和解脫。為了得這些最大最勝的方便法門,所以對以上這些行門都要精勤修學。

身見為首六十二 我及我所無量種

蘊界處等諸取著 此四地中一切離

菩薩說:「要除去六十二種的邪見,應以除去身見為先。」我和我所有的無數無量,種種執著我見;還有五蘊、十八界、十二處這些執著愛取,菩薩明白都是空的。他在修習第四地的法門時,把這一切都捨離了。

如來所訶煩惱行 以無義利皆除斷

智者修行清淨業 為度衆生無不作

凡是被佛所訶斥,所不喜歡的無明煩惱,及思想行為,都應該徹底斷除。因為煩惱對人沒有一點好處,所以應該斷除。有智慧的人,修清淨的善業,是如來最歡喜讚歎的。為了度衆生,就必須修一切的善業。

菩薩勤修不懈怠 即得十心皆具足

專求佛道無厭倦 志期受職度衆生

菩薩是捨己為人的修行者,他只知利益衆生,從不為自己著想。他的思想行為,和一般凡夫恰好相反。菩薩不貪一己之樂,完全以衆生之樂。他不以一己之愛惡為愛惡,而是恆順衆生以衆生所歡喜的為歡喜。凡夫所執著的,他不執著,這才是修行菩薩道的真行者。只要能利人忘己,人人都可以行菩薩道。菩薩受苦也不認為是苦,修行再困難,也不畏懼退心。他只為度一切衆生,令他們離苦得樂,了生脫死。菩薩知道衆生在苦難中,需求救拔,渴望受教化。菩薩為求得度化衆生的智慧,晝夜不息,身心力求精進,甚至在睡夢中,他也在進行教化衆生的工作。凡夫看到菩薩正在沉睡,其實他已化身千萬億,到他方國土去度生。菩薩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不是凡夫俗子所能認識,所能明白的,所以「菩薩勤修不懈怠」,時刻精進。因為精進不息的緣故,十種精進的菩提心,具足圓滿。菩薩專心一意勤求佛道,不浪費分毫光陰,從不休息,更不厭倦。他的志願就是希望將來能成就佛道,證得佛果,受法王的職位,受灌頂位,然後倒駕慈航,廣度衆生。

恭敬尊德修行法 知恩易誨無慍暴

捨慢離諂心調柔 轉更精勤不退轉

菩薩恭敬十方諸佛,尊重德高望重的善知識,修習一切善法。我們也應該恭敬尊重諸佛菩薩和善知識,以報答他們的恩德。修行菩薩道,具足正知正見,也應教化一切衆生,令他們也恢復正知正見。教化衆生,不選擇易度難度,取善棄惡,而是一律平等看待,不捨棄一個衆生。即使最不好的衆生,菩薩也發願教化他,直至他成佛道。菩薩教化衆生,以慈悲喜捨待一切可憐愍者,他從不會對衆生發脾氣。因為一旦有脾氣,便會生起厭棄心,以及暴躁的態度。菩薩教化衆生,總是用忍耐心,和藹的態度。這樣才容易收到教化的效果。菩薩把貢高我慢的心捨棄了,不像凡夫總是自以為高人一等,對人也不會嫌貧愛富,更不會諂媚有權有勢的貴人。他的心情經常是柔和、慈悲、平等的。修行的功夫日漸精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永遠不會退轉於二乘,不會退轉於凡夫,更不會退轉墮於三惡道中。這就是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

菩薩住此燄慧地 其心清淨永不失

悟解決定善增長 疑網垢濁悉皆離

居住在燄慧地果位上的菩薩,他已得到清淨的智慧,內心沒有一點雜念。這種清淨的智慧,永遠不會失掉。沒有染汚心,就不會生欲念。任何境界來了,他都不會見異思遷,所以說不失。因為沒有雜念,心不生染汚,智慧光明便現前。這種智慧,是大智慧、真智慧,不是一般的世智辯聰。真智慧能知是明非,能認清何者為道,何者非道;何者為是法,何者為非法。真智慧就是擇法眼,有了擇法眼,就不會被世法所迷惑。善根就會一天比一天增長,善舉也就一天比一天成熟。對佛法都能明白認識了,沒有一點的疑網,也不懷疑了。所有過去的疑惑過去的疑惑及種種不好的思想、不乾淨的念頭,都沒有了,遠離了。

此地菩薩人中勝 供那由他無量佛

聽聞正法亦出家 不可沮壞如真金

修證到燄慧地的菩薩,是在人中最殊勝的。他過去曾經供養無量數那樣多的佛。他在十方諸佛的法會中,以及十方諸法師的法會中,聽了諸佛和諸法師所說的正法以後,便發心出家。他用功修行的情形,就如煉金一樣,不使它含一點渣滓。無一處不是依教奉行,不怕困難,不受任何沮壞。

菩薩住此具功德 以智方便修行道

不為衆魔心退轉 譬如妙寶無能壞

菩薩住燄慧地時,已具足無量的功德。用他所得的大智慧,善巧方便來修行菩薩道。他不會因人、事、時、地、物的意外所障礙,不會被幻化的境界所轉移,也不會受不了邪魔外道的考驗,這些境界都不會使他退心或者改變意志。就像最好的珍寶,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破壞它一樣。

住此多作燄天王 於法自在衆所尊

普化群生除惡見 專求佛智修善業

住在燄慧地的菩薩常做燄摩天王,他對於一切法,都能任運自在的受用,所以人天大衆都尊重他。他普遍教化一切的衆生,令他們除去邪知邪見,恢復正知正見。他專一其心求如佛的智慧,勤修習一切善業。

菩薩勤加精進力 獲三昧等皆億數

若以願智力所為 過於此數無能知

菩薩精進勤勉,加倍努力,修學一切善法,所獲得的正定正受,相等於百千萬億那樣多。若以他往昔所發的願力和智慧,及修行的功夫而言,更能超過這個數目,沒有人能知道他的確實情形。

如是菩薩第四地 所行清淨微妙道

功德義智共相應 我為佛子已宣說

像這樣菩薩修行的過程,達到第四地的階段,他所修的都是清淨行門,所證的都是無上微妙的佛道。積聚了善根功德,證悟了崇高義趣,顯發了殊勝智慧,一字一偈,無不是互相呼應,相得益彰。我——金剛藏菩薩,現在已向各位佛弟子宣說完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五難勝地

菩薩聞此勝地行 於法解悟心歡喜

空中雨華讚歎言 善哉大士金剛藏

諸位大菩薩,聽完了第四地的殊勝妙行以後,對於佛法更深切地瞭解,完全覺悟了,真是皆大歡喜。於是他們在空中散出各種寶華,同時同聲發出讚歎的話:「善哉!金剛藏大菩薩!」

自在天王與天衆 聞法踴躍住虛空

普放種種妙光雲 供養如來喜充徧

大自在天的天王和天人,聽完了金剛藏菩薩講完的第四地的微妙法以後,歡喜得在虛空雀躍,普徧放出燦爛的光芒,供養釋迦牟尼佛和諸大菩薩。這種歡喜的氣氛充滿了十方大千世界。

天諸婇女奏天樂 亦以言辭歌讚佛

悉以菩薩威神故 於彼聲中發是言

這時天上的婇女——穿著非常鮮豔美麗的天女們,演奏出十分悅耳的天樂。她們聽完了金剛藏菩薩所演說第四地的甚深微妙法,因而高興得演奏起天樂,用言辭譜入歌曲,來稱揚讚歎佛,以及稱揚這無窮的法味。這都是菩薩修行的功德感應所致,以及諸佛的大威神力所加被,才現出這種種盛況。在她們唱頌的歌詞聲中,有以下的詞句:

佛願久遠今乃滿 佛道久遠今乃得

釋迦文佛至天宮 利天人者久乃見

釋迦牟尼佛在很久以前所發的諸大願,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時間的精進修行,而今才圓滿,正式成佛。修行佛道,是一條非常艱難長遠的路,而今釋迦牟尼佛已證得佛果,圓滿成佛了,來到天宮為大衆說法。這位利益天人的佛,須要經過極長久的時間才見到他——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大家應該切實遵照佛的教化,精勤修行。

大海久遠今始動 佛光久遠今乃放

衆生久遠始安樂 大悲音聲久乃聞

大海本來是不會動的,但經過久遠的時間,現在也開始動起來了。佛也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時間,才能成佛。已經很久不曾看見佛的智慧光燄,現在才大放光明。衆生們也已歷經久遠的時間未能得到安樂,現在釋迦牟尼佛成道出世,衆生也隨即得到安樂。已經很久都沒有聽見佛的音聲,現在我們又可以聽到了!佛大悲的音聲,對衆生以八音說法,悉皆能明瞭。

功德彼岸皆已到 憍慢黑闇皆已滅

最極清淨如虛空 不染世法猶蓮華

佛已經圓滿功德,到達菩提彼岸。人的習氣毛病,貢高驕傲,黑暗無明,以及貪瞋癡等的煩惱習性,也都除滅斷盡了。佛已證得絲毫不染的清淨法身,因此猶如虛空能包含萬有。佛的智慧超出諸世界,出離了三界,不雜一點世間的煙火氣味。就像蓮花雖生於污泥,而不為污泥所染。

大牟尼尊現於世 譬如須彌出巨海

供養能盡一切苦 供養必得諸佛智

「大牟尼尊」是釋迦牟尼佛的尊稱。佛現在出興於世,就像大須彌山從大海中湧現一樣。苦難的衆生,誰能供養佛,誰就可以滅除一切痛苦。如果你懂得供養佛,你必定能得到諸佛的智慧。

此應供處供無等 是故歡心供養佛

如是無量諸天女 發此言辭稱讚已

為什麼要供養佛呢?因為佛具足了功德,福慧具足圓滿,是人天的應供者,因為其功德是至高無上的。我們供養佛的時候,要用最虔誠的心,以及最殊勝的供養品,高高興興恭恭敬敬地供養佛。這些無量數的天女們,唱出以上美妙的歌詞,來稱揚讚歎諸佛菩薩。

一切恭敬喜充滿 瞻仰如來默然住

是時大士解脫月 復請無畏金剛藏

第五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在法會中的諸天人,及諸大菩薩,一起以最恭敬的心,充滿法喜的心,頂禮於佛,仰首注視著佛。佛面現出慈祥的光芒,默然坐在道場,如如不動。這時解脫月大菩薩,又請這位具足四無畏的金剛藏大菩薩,為大衆繼續演說第五地中修行的一切相狀及進行的過程。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

這時金剛藏菩薩便告訴解脫月菩薩說:「諸位佛的大弟子們!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在燄慧地上修行菩薩道,其所做的諸善業,皆已圓滿。要是想繼續進入第五地——難勝地的果位,就必須從第四地至第五地的過程中,修證十種平等而清淨的智慧心,才能進入。」

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衆生平等清淨心。

那十種呢?就是:①對於過去諸佛所說的法,應以平等而無分別,且沒有染污的心來修持。②對未來諸佛所說的法,也應以平等而無分別的智慧以及清淨而無染污的心來學習。③對於現在諸佛所說的法,也應該以平等而無分別及清淨而不染污的心來學習修行。對於三世諸佛所說的法,同樣以平等而無分別的心來修學。④持戒平等,就是自己願代一切沒有持戒的衆生,持清淨的戒。把持戒的功德,平等迴向給所有衆生,不生分別親疏愛惡的心。⑤菩薩對衆生的心,是一視同仁的。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喜歡的,從不給別人,自己所愛好的,儘量布施給別人。他的心能夠包含太虛空中一切萬物,寬厚、廣大而無量無邊,徧住于恆沙世界,沒有一點偏差。⑥見惑是一種業障,可以障道,因之修道的人儘管有很多,而成道的人很少,就是受了見惑的障礙所致。如果能除去這種邪見的遮障,以及懷疑懊悔的心,用平等清淨的心修行善業,一定可以成道。假使有人,布施之後又後悔,覺得布施給別人,自己就吃虧了,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布施於人,就等於布施自己,功德是不會落空的。⑦修行人要明白甚麼是正道,甚麼是邪道。要崇奉正道而修行,遠離邪道。要有擇法的智慧心,依法不依人。要用平等而清淨無染的心學習修行。⑧菩薩應培養博學多聞,仔細思惟,得到智慧後,有了正知正見,便依教奉行,用平等清淨的心去修行。⑨對於一切覺道的聖法——即是菩提分法,用最上的智慧,仔細觀察,用平等清淨的心去深入探討。⑩教化所有的衆生,也要用無分別的平等心和清淨無染的智慧。諸位聽法的善信,你們也應該用這十種心來聽法,來學修出世的法門,才能證得果位。

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勝道故。隨順真如故。願力所持故。於一切衆生慈愍不捨故。積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習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觀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來護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轉心。

菩薩中的大菩薩,用以上十種的平等清淨心,修行進入第五地的果位——難勝地。這位大菩薩,當他進入第五地以後,因為①他善能知道修學菩提覺分的方法的緣故。②能知道清淨自己菩提心的緣故。③更知道繼續追求最上殊勝佛道的緣故。④也能知道隨順真心(真如)理體,用平等清淨的心修行。這是依往昔所發的願力支持的緣故。⑤對於任何衆生,知道平等的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愍他們的緣故。⑥知道積集福德智慧來幫助修道的緣故。⑦又知道必須勤勉精進,修學佛道,一刻也不休息的緣故。⑧知道修行菩薩道,才能得到善巧方便的法門。⑨又知道須詳細觀察照明,能明白五地以上諸地的修行法門和果位。⑩又知道真正地如法修行,能得到諸佛常護念。⑪知道運用智慧力量的支持,恆常精進修行而不生疲厭。因為此菩薩知道以上這些因素,所以他勇猛精進,不退轉、不懶惰、不失心,專注一意去修行。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苦滅道聖諦。善知俗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成立諦。善知事諦。善知生諦。善知盡無生諦。善知入道智諦。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諦。

諸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他是真真實實的明白了,明白四聖諦,就是佛所說的四種真實道理。第一,他知道「苦」的道理。想要不受苦,便應該斷除一切煩惱,追求寂滅的真樂。修道先要「知苦」,再要「斷集」,次而「慕滅」煩惱,就須「修道」,這是修行四聖諦的四個步驟。人生的苦,有無量無邊那樣多。概括的說,有三苦、八苦及無量苦。

三苦是:(a)苦苦:無衣、無食、無住,貧窮困苦,這是諸苦之中最苦的。(b)壞苦:譬如這人本來是富貴的,豐衣足食,高枕無憂,聲色犬馬,極盡享樂。但忽然遭遇意外,或傾家蕩產,或親屬離散,存亡不知。貧窮是苦苦,富貴是壞苦。(c)行苦:這種苦大多數人都免不了。雖然沒有貧窮的苦苦,也沒有富貴的壞苦,可是人自幼到老,念念遷流,念念不息,受盡了奔波勞碌之苦。

八苦就是:(a)生苦:人一旦出母腹,就哭個不停,為什麼?因為他已知道人生一世都是苦。另一個原因就是人剛出母腹,身體受到外面冷空氣的刺激,皮肉痛得好像活龜剝殼。(b)老苦:人年老了,五官四肢都退化失靈,諸事不便,再加百病叢生,精神無依寂寞潦倒。瞻前,日薄西山;顧後,往事如煙。故終日困坐愁城中。(c)病苦:病魔侵擾不分老少、貧富、男女。四肢百骸,常有各種奇怪毛病,有的經過短時間的痛苦,恢復健康。有的終生為疾病所纏,藥石罔效,痛苦而死。疾病的痛苦,不可言喻。(d)死苦:人有生必有死,死也有各種不同,死和病是最平等的。貴為帝王,貧無立錐,都難逃一死。死別的痛苦,悽慘到極點。而人之將死,其肉體的痛苦,如活牛剝皮。(e)愛別離苦:人都捨不得離開自己所愛的人和物,一旦必須分離的時候,其心情之痛苦,也是很難受的。(f)怨憎會苦:這種情形與愛別離苦相反,你不喜歡這種人,就偏偏到處遇著這種人,其語言之乏味,面目之可憎,令人啼笑皆非。(g)求不得苦:就是你所想要的,喜歡的,沒有一樣能如願,這種情形,常常遭遇到,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h)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把人支配得顛顛倒倒,時哭時笑,忽惱忽喜,不清淨,不平安。這就是被五陰支配得如烈火所燒的苦處。以上這些都是痛苦的實情,以及衆生遭遇受痛苦的道理。

「苦集」聖諦:就是一切的苦因聚集在一起,成為無限的煩惱。因為苦,所以應求謀滅苦的方法。但必須先明白苦的原因,繼而求解救的方法——就是「修道」,只有修道才是滅苦的最勝道理。

同時,這菩薩不但也應知世間一切世俗的道理,也應該知道世間第一等的道理——就是「出世法」。應該明白一切事物相狀的道理。應該知道種種事物差別不同的道理。並應該瞭解一切事物生起的道理。更應該懂得一切萬物死滅的道理。應該覺悟運用智慧修學佛道的道理。應該了知修學十地菩薩道的菩薩所修行的過程,是怎樣循序漸進,而成就果位的。更應知道必須有如佛的智慧,才能成就如佛果位的道理。

此菩薩隨衆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諦。通達一實相故。知第一義諦。覺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諦。了諸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諦。善分別蘊界處故。知成立諦。覺身心苦惱故。知事諦。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諦。一切熱惱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諦。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諦。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相續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諦。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這位菩薩隨著衆生的心,樂於令衆生都生歡喜。因為他懂得俗世凡夫的心理,知道世間法的運用。他明白實相的道理,可以與世間法通達無礙。就是處身世間法中,同樣可以修出世間法。六祖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這個道理。菩薩又知道最勝第一義「空」的道理,能覺悟法的「自相」是俗,和「共相」是真的道理。又知道修諸法而證得的果位,有差別不同的道理。又能明白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之所以成立,都是依緣而成,沒有自性的道理。又覺悟身心之所以苦惱,是因為不明白一切事的道理,而顛倒從事。又覺悟一切諸趣,何以相續不斷的原因,因而知道生的道理。又知道一切煩惱本來是空的,以修行得的智慧,能了然無生無滅的道理。既已知生是集的因,無生就是滅的實證,便要超脫生死,不生二行。菩薩知道了「集」「苦」因,便深入修「道」,求證「滅」的道理。又了知一切修行的形相,又知道修菩薩行的次第和步驟,相續成就覺果。乃至知道如來的智慧,是如何成就的道理。這一地菩薩的智慧,是以信心和理解力所修得後得智,而不是靠(根本智)真正本然的智慧知道的。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諦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妄詐偽。誑惑愚夫。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得知這些最上的道理以後,成就無上的大智慧,真正瞭解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妄不實,只能迷惑那些沒有智慧的愚癡衆生們。

菩薩爾時。於諸衆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第五地的菩薩,修行的功夫,比前數地都進步了。對於救度衆生,知道運用善巧方便智慧,其大悲心更增強,慈愍心也與諸佛同樣。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智力。不捨一切衆生。常求佛智。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前際後際。知從前際無明。有。愛故生。生死流轉。於諸蘊宅。不能動出。增長苦聚。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位修第五地的大菩薩,得到前面所說的種種智慧的力量,而不忍捨棄受苦的衆生。他努力精進上求佛智,下化所有的衆生。他仔細觀察,思惟世間上一切的有為法,為什麼它總是前際(過去)和後際(未來)相續不斷,它的因素是什麼?菩薩得到了答案:知道乃是從前際的無明、有、愛的種子,而生出來的一切苦痛。這些種子,令衆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轉,生生世世在五蘊的牢獄中,動彈不得,出離不了。熾然苦惱,日夜增長,衆苦煎熬,聚於身心。

無我。無壽者。無養育者。無更數取後趣身者。離我我所。如前際。後際亦如是。皆無所有。虛妄貪著。斷盡出離。若有若無。皆如實知。

菩薩在觀察思惟之後,知道根本沒有一個我,也沒有壽者,沒有個養育者,更不會相續不斷的在六道中反覆回轉,生生不息。唯有離棄這個我的主觀,和我所有的執著,才可以了生脫死的苦果。過去際是這樣,未來際也是這樣,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但人總是貪這個空的假的,虛妄不實在的東西。如果你能把這一切虛妄的煩惱盡了,就是證到「滅」,也就是出離三界之生死痛苦,證得「道」。對於這種若有若無的虛妄境界,凡夫執迷不悟,所以不知不覺。菩薩他已覺了,所以他是實實在在明白這個道理的。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無智。甚為可愍。有無數身。已滅今滅當滅。如是盡滅。不能於身而生厭想。轉更增長機關苦事。隨生死流。不能還返。於諸蘊宅。不求出離。

佛子!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位修種種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菩薩,他又這樣想:凡夫既愚癡不明一切空理,又沒有智慧,不知道厭苦,真是可憐!他們經過無量數次的生死幻滅——過去世滅了,現在世也要滅,將來世還要滅。像這樣生了死,死了生,深苦不知,重苦不曉,如是流轉,終歸滅盡。可是他們面對這種生死,加之於身心的痛苦,不懂得厭倦而生這種思想。一生比一生更增加無明,就好像木頭人,靠機關來牽動,不牽就不能動,盲目地、被動地,造出惡業,種下苦因,隨順生死的業流奔波,不能返本還原。被囚在五蘊所成的房子裡,不知道出離火宅。

不知憂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諸慢見箭。不能息滅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不能乾竭愛欲大海。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入魔意稠林。於生死海中。為覺觀波濤之所漂溺。

四大——地、水、火、風有如毒蛇一般的惡毒,但凡夫也不知道憂愁、畏懼,更不會想方法脫離。一切的邪知邪見,貢高我慢,都好像毒箭,一刻不停地射入身心。既不能把毒箭拔掉,也沒有智慧息滅貪瞋癡的毒火,而得到清涼。也沒有方法把無明的黑暗破除,重覩光明。他更無能力使愛欲的大海乾涸,他不知道唯有仰求覺行圓滿,福慧具足的人天導師,才能得到解脫。諸如此類的煩惱結使,生死痛苦,都是魔的知見。凡夫在這種魔的知見中所行所為,有如進入不見天日的大叢林,顛倒流轉,無出離之日。在生死的大海裡,被「覺觀波濤之所漂溺」,意思是邪知邪見引起的苦因,有如大海裡的波濤,把人漂流翻捲直到淹死也無法拯救。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衆生受如是苦。孤窮困迫。無救無依。無洲無捨。無導無目。無明覆翳。黑闇纏裹。我今為彼一切衆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獨一發心。不求伴侶。以是功德。令諸衆生畢竟清淨。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

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又這樣想:這些衆生,遭受到如上所說的諸般煩惱痛苦,好像沒有父親的孩子,孤獨無依。又像四處流浪的人,投宿無門。又像挑著重擔走遠路,渴望有個人來替換一下都不可能。終身受病老的纏繞威脅,業惑的矛盾擾攘不寧,希望有個善人來搭救也找不到。想找個可依附的地方,也找不著,沒有安全的地方。既沒有一所可資避風雨的房子,也沒有一位明眼的善知識來領導他,就如盲者,毫無目的地到處亂撞。無明激使,煩惱重重,四住客塵擾亂,邪念紛起,就像眼生了翳,遮蓋著甚麼也看不見。聞不到正法,等於關在黑暗的地方,被煩惱所裹,動彈不得。菩薩又想:我應為這些衆生,修積福德,求殊勝智慧,以及求幫助修道的法門。我就獨自發心,不求人説明,也不另找伴侶同修。用這些功德,使衆生獲得菩提涅槃之樂。更令他們獲得如佛一樣的十力,就是佛和菩薩所具有的十種智力及功用,和四無礙的智慧。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觀察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安樂一切衆生。哀愍一切衆生。成就一切衆生。解脫一切衆生。攝受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離諸苦惱。令一切衆生普得清淨。令一切衆生悉皆調伏。令一切衆生入般涅槃。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菩薩行,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他以前面所說的種種智慧,觀察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用以救護一切的衆生。原本當初發心修行,其目的都是為救拔衆生,而來修善的。既然如此,他現在應該做到:①救護在苦海中的衆生,令他們能出離生死的輪迴。②令一切住於不善的衆生,得到善法的利益。③令已得善法利益的衆生,得到安樂,完成善業善果。④對於貧乏的衆生,説明他從正業,興資生具,培植慈悲哀愍的心。⑤見到修行多障的衆生,助他成就修行的善根。⑥看見在世間受煩惱困惑的衆生,引導他得到正見,培養善根成熟而得解脫。⑦對於邪知邪見的衆生,用善巧攝受他們,教化他們,令其得到正信。⑧令那些愚昧無知的衆生,指導他們離開無利的勤苦,從事正當的精進。⑨看見頑劣的衆生,對真理反生疑惑,應該毫無疲厭反覆教導,普令他們解疑除惑,得到究竟的認識。⑩對於桀驁不馴,剛愎自用,難調難伏的衆生,就須耐心善導、感化他、攝伏他,令他心悅誠服,做個柔和善良的有智之人。菩薩慈愍衆生,普令衆生受到佛的教益,修學菩提,入大般若涅槃,了生脫死。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難勝地。名為念者。不忘諸法故。名為智者。能善決了故。名為有趣者。知經意趣。次第連合故。名為慙愧者。自護護他故。名為堅固者。不捨戒行故。名為覺者。能觀是處非處故。名為隨智者。不隨於他故。名為隨慧者。善知義非義句差別故。名為神通者。善修禪定故。名為方便善巧者。能隨世行故。名為無厭足者。善集福德故。名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為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衆生入涅槃故。名為勤求不懈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故。名為發意能行者。成就莊嚴佛土故。名為勤修種種善業者。能具足相好故。名為常勤修習者。求莊嚴佛身語意故。名為大尊重恭敬法者。於一切菩薩法師處。如教而行故。名為心無障礙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間故。名為日夜遠離餘心者。常樂教化一切衆生故。

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些修行菩薩道,具足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住在第五難勝地時,有許多名號,都是根據他所修的卓絕之行而得的。名叫念者是因為此菩薩不曾一時不忘掉憶念諸佛所說的一切法。名叫智者是因為他具有般若大智,對於諸事,有精確的認識,任何困難他都能立刻判斷解決,不會像一般人優柔寡斷,猶疑不決。名有趣者乃是因為他很有理解力,諸大經典,一經讀誦,了然宗趣意旨,前後次第,都能融會貫通。名慚愧者是由於這位菩薩是位能忍辱而心性柔和的人。他常懷慚愧,不欺鬼神。自護七支——身三、口四之惡業,不招非議,寧捨生命無虧戒行。同時也能影響他人,守持清淨戒行。名堅固者是因為他能守持清淨戒行,不受外境的誘惑,有堅定的意志。名覺者是因為他是位有先知先覺及智慧的人,明辨是非,行事不顛倒,深能了知什麼是合理,什麼是非理。名隨智者是因為他有正知正見,不會隨著邪說人云亦云,而動搖自己的見解。名隨慧者是因為他有很高的理解力,經典上的義理是否正確?辭句是否恰當?皆能鑑別。不會因文字散亂,而生疑惑心。名神通者是因為他深得禪定三昧,有真實的禪定功夫,從禪定中可顯現神通智慧的功用。名方便善巧者是因為菩薩化度衆生,用調伏攝受的方便法門,善巧運用,隨順世間法,而不違背出世法。名無厭足者是因為他善能積聚福德,增長善根,勤修不息,不厭足聚集五度福德。名不休息者是因為他晝夜匪懈,精進修學,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增長自己的智慧。名不疲倦者是因為菩薩修菩薩行時,總是滿心歡喜,精神充沛,從不感到疲倦辛苦,而希望停頓休息。因為他積聚大慈大悲的柔和心,愛護衆生,拯救衆生。名為他勤修者,菩薩一切所為,無不是為衆生。他勤修不怠,夙夜精進,其目的祇是希望衆生能入大涅槃,得真正的寂滅之樂。名勤求不懈者,因為菩薩勤求不懈的原因,是希望能得到如佛一樣的十力大智慧、四無礙智、無畏智,和十八種不共二乘的大法門。名發意能行者是因為菩薩發大願,修萬行,又能脚踏實地地做到。功德圓滿成就,以此莊嚴十方諸佛的國土。名勤修種種善業者是因為菩薩勤勉修集種種善業,就是十善。善業圓滿了,便具足三十二種相好,八十種隨形好。名常勤修習者,大凡修學佛法的行者,都應該勤勉精進,而此菩薩二六時中不稍懈怠,使身語意三業清淨,以此修學功德來莊嚴佛土而得到這個稱號。名大尊重恭敬法者是因為菩薩以無上的誠心,恭敬尊重所有的菩薩和法師,在他們的道場聽聞佛法,無不切實依教奉行。名心無障礙者,菩薩深入世間,以無量無邊的慈心和智慧,善巧方便,教化衆生,令一切衆生普徧得到利益,發出世的大願心,處處方便無礙。名日夜遠離餘心者,因為菩薩不曾一刻生染污思想,他總是樂於教化一切的衆生,遠遠拋卻了妄想。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勤修行時。以布施教化衆生。以愛語。利行。同事教化衆生。示現色身教化衆生。演說諸法教化衆生。開示菩薩行教化衆生。顯示如來大威力教化衆生。示生死過患教化衆生。稱讚如來智慧利益教化衆生。現大神通力教化衆生。以種種方便行教化衆生。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們,像這樣精勤修行的時候,他用布施的方法來教化衆生,令衆生知道捨慳貪心,以慈悲心對人,用愛語的方法來勸慰衆生。人人都喜歡聽親切的話,他總是和顏悅色,輕言細語地接引那些在困苦中的人。同時開示佛法,在靈性上幫助他們,引導衆生做有利於人的善事,與人共事,也是儘量協助人。以德化人,影響衆生,又示現相貌端正,平易近人的態度,教化衆生。又能演說佛法中各種行門,教化衆生接受契合自己的法門,修學出世法。又對衆生反覆解釋,舉例譬喻修菩薩行的功德利益,令衆生發願修學。又顯示佛的大威德力量,來教化那些疲倦而萌退心的衆生,令他們精進。又示現人生各種不同的生相、老相、病相、死相。衆生多沉緬於貪財求名,為此不免作諸惡業,遭受很多憂患。菩薩教化他們使他們不但能知過患,並且痛改前非。菩薩示現受各種天災人禍,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艱苦相,令衆生見了,生出覺悟和警惕心,乃發大願,修菩提道。許多衆生,不信大乘,菩薩又常常稱揚讚歎佛的最上智慧,以及佛為衆生謀一切福利的功德,以及佛的慈悲,教化衆生一切平等無著的功德。菩薩又見到外道,迷惑無知的衆生,乃現種種神通力量,用以教化外道衆生,使他們棄暗投明。菩薩又用種種的方便法門,諄諄教化衆生,令他們離苦得樂,安於正命。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勤方便教化衆生。心恆相續趣佛智慧。所作善根無有退轉。常勤修學殊勝行法。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這位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他就是用上面所說的種種方法,善巧方便,一刻也不停息地教化衆生。他的心也是不斷地趣向求佛的智慧。他只有勇猛向前趣求,令善業增長,從不曾懈怠退轉,也幫助衆生增修不退。他是心心念念勤勉修學殊勝的佛法,和各種有利於度生的行門。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衆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所謂文字。算數。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咸所通達。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乾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文筆讚詠。歌舞。妓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藥。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瑠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餘一切世間之事。但於衆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諸位佛的大弟子!這位修行菩薩道,積集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因為要利益一切衆生,所以他對於世間上各種的技能,人文藝術,沒有一樣不去潛心學習的。例如文字雖非出世法,但因為文能表意,他就必須深入典籍造句練字,力求文字通達。算數,這是一種最精密的學術,大凡天文、地理、物理、化學、電學、機械、醫學等,均以算數為基礎。不過經中所說的算數,是指「數」的聲相差別。又數以記數,算以記位,如一縱十橫等。圖書:就是古今中外的藏圖,經史子集,這些都是蘊藏著無限知識的寶藏,源遠流長的歷史人文記載,可以幫助建國利民的寶鑑。所以菩薩無不深入研讀,吸收廣博的知識,用於為衆生謀福利。印璽:是用玉石雕刻成的。古代的帝王用在詔書上,以為真偽的表記。璽上面刻著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普通人用的,只能叫印。菩薩也懂得製作這種印璽的藝術和鑑別真偽精劣的方法。地、水、火、風這四大與人身體的關係,各有不同的見地,尤以外道的邪見議論更多。菩薩以正知正見,闡揚教化。至於四大在宇宙中的重要性,菩薩善知如何運用其利,如何去防患及除滅它的禍害。諸如此等的理論及專家所著的申論、評判,菩薩樣樣都精通,更能用於利益衆生上。菩薩又會開方治病,他對醫術內外精通,內醫人心理的三毒,教人勤習戒定慧,以治貪瞋癡的三毒惡病。外治肉體上的各種病痛;如像因貪過度而生的瘋狂顛倒病,身體忽然乾消,黃膽等病,他都能開方治療。還有一種病,是鬼怪、妖魔、黃狐二仙,附於人身,祟惑令人迷失心性,聽受魔力的支配,為善為惡,全不自知。還有一種俗稱「放蠱」,這是一種邪術,放在飲食中,人吃了,就終身受他的控制。要破除這種邪法,唯有持楞嚴咒者。如阿難被摩登伽女所困,佛敕文殊菩薩去解救,就是用這楞嚴咒。菩薩三學精深,當然能為衆生斷除這些禍害。

文筆讚詠、歌舞伎樂,就是用美妙的文字,寫出讚揚諸佛功德的詩詞。將詩詞譜入音韻,成為幽雅的聖歌,配合韻律,用身體四肢表達出聖歌中的寓意,伴以各種管弦樂器,演出有聲有色的舞蹈和神奇的伎樂——如是讚歎三寶,愉悅聖衆,戲笑談說。這是待人接物的儀態,談笑有分寸,幽默不涉邪,風雅高尚,令人樂於親近,受其薰染,漸趣佛化。菩薩對於建築工程,也有特別專長;如設計國防工事,都城大邑,新建國民社區、皇宮、官宅、名園、大苑,沒一處不構造得美輪美奐。泉流、陂池,因勢利導,盡其天然之精美,既可供人遊覽,又可供農田水利之用。草樹花藥有關栽種常識,以及園林布列等的園藝知識,無不恰到好處。菩薩又熟知各種珍寶的出處,和認識五金的礦苗。如金銀、瑠璃、璧玉,這些寶藏,摩尼、真珠、螺貝、珊瑚這些海裡的寶物,他都知道它們的出產地,並且一一告訴別人去開採。菩薩對於天文方面如日蝕月蝕,星宿的移動出沒,他也明白這些變化的道理。地質方面如地震的原因和震動級數,他也知道得很清楚。他又能懂禽鳥的語言;中國古時就有一位公冶長,他就懂鳥語。菩薩還會代人圓夢,告訴你所夢的吉凶,又會為人看相算命,指示各人的休(吉)(凶)。這些世俗的知識,從他口中說出裡一點也不會有錯誤的。所以說菩薩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達人情。

菩薩在修持方面;凡修菩薩道的菩薩,他一定是持戒嚴謹的。為甚麼要持戒呢?因為不持戒就得不到定,沒有定,就不能生戒、定、慧,就是三無漏學。要怎樣持戒呢?持戒要嚴謹,不放逸,要清淨,不能有一點染污的思想,不能生貪欲的念頭。持戒一定要清淨,有一句比喻「清淨如滿月」,絲毫不能違犯。甚麼叫持戒?就是執持戒律——在家人的三皈五戒、菩薩戒;出家衆的沙彌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一定要嚴謹守持,保護戒相戒體。在心意上遵守,在行為上表露,所以一方面勤修「戒定慧」,一方面切實息滅「貪瞋癡」。入禪——能持戒才能入禪定,不能持戒就不能入禪定。要修定,必須嚴謹持戒。要想得到智慧,先要修定,因習禪定而能發出無量的智慧、神通,同時禪定還可對治貪欲。神通,其義為「不可測而又不受任何阻礙的力量」,菩薩因修定而得這種力量,運用於普救衆生,不受一切的阻礙,自在為之。也是對治邪惡頑強的邪法。無量——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修此能生梵天。也是對治外道殺馬祀祠求梵福之說,消除衆生妄求功德的染業。四無色——就是①空無邊處。②識無邊處。③無所有處。④非想非非想處。這都是修禪定的階段。

以上種種及世間其他的一切智慧和諸俗事等,祇要是對衆生沒有損害,不增加衆生煩惱的,對衆生有利益的,不管是世間法或出世法,菩薩都不厭其煩,一一為衆生詳說和指導正確的方針。令衆生通情達理,漸漸樂於修學一切無上的法門。

佛子。菩薩住是難勝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聞法。得陀羅尼。為聞持法師。住此地中。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證得難用地的果位,以他往昔所發願力的緣故,能見到很多的佛。就是所說的能見到數百佛,數千佛,見到數百千佛,甚至於見到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對於每一位佛,他都是同樣恭敬尊重。又用他至誠懇切的心承事供養這許多位佛。他供養上好的衣服,精美的飲食,舒適的臥具,名貴的湯藥,和一切日用必須的資具,無不具備,統統拿來供養諸佛,也用同樣的物資供養諸位賢聖僧,以其所修的善根功德,迴向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第五地的菩薩在十方諸佛的道場中聽聞佛法時,都是必恭必敬,正襟危坐,專注一心的聽。聽過以後,一定切實遵照,盡力竭力,用功修行。菩薩聽了佛法,深得利益,了悟生死,便發願出家。出家以後,更勤聞法。每當有道場說法,不論遠近,不辭辛苦,一定去聽。因之得到陀羅尼——中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之三昧。成為一位既能聞法又能受持的法師。菩薩住在第五地時,經過一百劫、一千劫,甚至要經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大劫,所修積的善根功德,隨著時間更純淨,更光明了。

佛子。譬如真金。以硨磲磨瑩。轉更明淨。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觀察。轉更明淨。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我現在舉一個實例:好像鍛鍊金子,提出了純金,然後再用一種硨磲石輪來磨擦它,就越磨越亮,光色更明潔了。在第五地的菩薩,他修積的善根越多,他的修行功夫越進步。修行進步,所積的善根也就越多,輾轉推進,互為因果。菩薩修行怎會進步呢?證得難勝地的菩薩,他是用方便智慧,思惟諸法,觀察法界。如此精進勤修,智慧就日漸光明清淨了。

佛子。菩薩住此難勝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宮殿光明。風力所持。不可沮壞。亦非餘風所能傾動。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智隨逐觀察。不可沮壞。亦非一切聲聞。獨覺。世間善根所能傾動。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證得第五地——難勝地,他是用方便智慧,成就許多功德。這種功夫不是前面一、二、三、四地的菩薩所能及的。諸位佛子!如像日、月,所有其他星宿,以及諸天的宮殿光明等,完全是受風力所支持,才不會沮壞,絕不會被其他的風力所傾動。第五地菩薩的善根,也如同風力支持日月星宿等一樣,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動搖。他用方便智慧,隨順境界,一一觀察,了了分明,所以沒有任何境界,可以誘惑或動搖他的信念。也不是一切的聲聞乘、獨覺乘,和世上的世俗事物所能傾動的。難勝地的菩薩修十波羅蜜時,是比較偏重于修禪定波羅蜜,其餘九種不是不修,而是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去用功。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五難勝地。菩薩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於諸衆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衆生住實諦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諸位佛的弟子!這只是大略說一說,菩薩中的大菩薩,在第五地修行的實在境界。菩薩在第五地修學時,多數做兜率陀天的天王。關於教化衆生的事,他作起來非常得心應手。安然自在,沒有一點困難。所有外道的邪見,他都能把它擊破說服,令一切衆生不受其影響,而生活在真實的事理中,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與衆生相安相處。像這樣修積善業,時刻都不曾忘記憶念佛的慈悲功德,不曾離開念法的微妙甚深義趣,不曾離開懷念賢聖僧的力學苦行,以及時刻警惕自己,應該圓滿具足一切最上智,和最殊勝的智慧,絕不散亂。

復作是念。我當於衆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住第五地的菩薩,他又作這樣的思想:我應當在九法界的衆生中,做他們的領袖,作好的、最好的領袖。有不可思議的能力,有無微不知的智力。還要為人格完美,為福慧具足的領導者,即是成佛。乃至為一切智者中具有更高的智慧者的依止師,就是得到正等正覺。

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千億三昧。見千億佛。知千億佛神力。能動千億佛世界。乃至示現千億身。一一身示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這位在難勝地的菩薩,倘若他發願勤勉精進修學,能在一念之間證得實相理體,能得到千億之多的三昧——正定正受,能常常見到千億那樣多的佛為他說法,能明白千億佛的神通力量,同樣地他也有千億佛的神通力量。他一舉手一投足就能使大地六種震動,不僅一佛刹震動,乃至千億佛的世界都有六種震動。他又能於一念之間化生千億身示現於世,每一化身又能示現千億位菩薩為他的眷屬。如以菩薩特殊的願力,安然自在地顯現這些神通,示現於衆生前,還要超過上面所說的數目。假若用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時劫,也算不清有多少。

這時金剛藏菩薩,想再重複一遍前面所說的道理,令大家更明白一點,就用偈頌的方式重說一遍:

菩薩四地已清淨 思惟三世佛平等

戒心除疑道非道 如是觀察入五地

菩薩已經修行圓滿前面四地的功德,得到清淨的理體。菩薩常修禪定法門,因為禪定可以生出智慧。禪那是梵語,中譯為思惟修。菩薩無時不在三慧中用功,他思惟三世諸佛所說的法;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戒心:修行的人,第一要持戒,持戒就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管大小惡事都不能做。諺雲:「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積小惡就成大惡,積小善也是大善了。俗語說:「泰山也是由一粒一粒的微塵積聚而成的。」行者應有清淨的戒心。除疑:不作惡,就不會生惡障。無障,就沒有疑惑。疑心已斷,無明自然破了。道非道:「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合乎理的,便依法修行。不合理的,就改過遷善。能持戒的人,一定明白甚麼是合理,甚麼是不合理的。甚麼是「道」,甚麼是「非道」。總之,能持戒的人,他定能分別道非道之殊。像這樣思惟觀察,就可進入第五地。

念處為弓根利箭 正勤為馬神足車

五力堅鎧破怨敵 勇健不退入五地

四念處好像一張強弓,五概五力就好像一把利箭。四正勤像千里駒,四如意足就像一部寶車。五力猶如堅固的鎧甲,能破一切的怨敵。菩薩如是勤修諸法門,勇猛精進決定不會退轉,而進入第五地。

慚愧為衣覺分鬘 淨戒為香禪塗香

智慧方便妙莊嚴 入總持林三昧苑

要常常知道慚愧,如同著衣護體。七覺分就像頭上的花鬘用來莊嚴。持淨戒好比燒好香——真心燒香不用手,真心念佛不用口,但知莊嚴戒定慧,自然能向菩提路上走。禪定就像抹粉塗香。一切智慧,一切方便法門,是最上莊嚴的供養具。如是邁向「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叢林,進入正定正受的大花園裡。

如意為足正念頸 慈悲為眼智慧牙

人中師子無我吼 破煩惱怨入五地

四如意足就像人的雙脚,正念就像人的頸脖子,慈悲心當眼睛,智慧做牙齒。像這樣圓滿具足的人,才能在人中作師子。再加上沒有我相我見,人相等,就可以作師子無畏吼,教化衆生。這時也自然破除了一切的煩惱怨賊,進入第五地修行。

菩薩住此第五地 轉修勝上清淨道

志求佛法不退轉 思念慈悲無厭倦

菩薩住在第五地的時候,輾轉修習各種殊勝的法門,和求得無上的清淨佛道。菩薩的志願,只一心勤求佛道,誓不退轉。一刻不忘思念慈、悲、喜、捨,用如此四無量心對待衆生,永遠不會厭離衆生,也不會生倦怠的心。

積集福智勝功德 精勤方便觀上地

佛力所加具念慧 了知四諦皆如實

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積聚善根,所以成就福足慧足的兩足尊,為世間及出世間的至尊上者。福慧具足,就是殊勝的功德。第五地的菩薩雖積集了無量殊勝功德,但仍須繼續努力,精益求精,以方便智慧來觀察,研究第六地修行的相狀。單靠自己努力的力量還是不夠,要入第六地,必須得到佛的三昧加持,才能具足正念正慧。有了正念正慧,才能徹底明白苦集滅道的真實道理,才能老老實實地修習四諦法門。

善知世諦勝義諦 相諦差別成立諦

事諦生盡及道諦 乃至如來無礙諦

菩薩不只知道出世的四諦法,他也懂得世間的一切事理。如有相的道理,分別一切事物的道理,世間是如何成立的道理,世間的事又是如何才會生和滅的道理,為什麼要修行?怎樣去修行的道理,進而明瞭諸佛證得的無礙大智的道理,沒有一樣菩薩不是知道得很清楚詳細的。

如是觀諦雖微妙 未得無礙勝解脫

以此能生大功德 是故超過世智慧

菩薩如此觀察以上這些世、出世法的道理,雖然已了知它的微妙,但還沒有得到無礙而最殊勝的解脫。無礙殊勝的解脫,能生出最大最好的功德,能成就超過世間的世智辯聰,超過一般人的智慧。

既觀諦已知有為 體性虛偽無堅實

得佛慈愍光明分 為利衆生求佛智

菩薩觀察世間法之後,知道世間法都是有為法,不清淨的。有為法的體性都是虛假,既不能長久,又不是真實。如果得到佛的慈悲愍念,光明智慧加被,才能利益衆生。因之菩薩勤求佛智,就是為了普救衆生。

觀諸有為先後際 無明黑闇愛纏縛

流轉遲迴苦聚中 無我無人無壽命

菩薩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是覺悟以後,知道前際滅了,後際又生,這就是有為法不究竟、不真實的現象。無明——就是無所明瞭,甚麼也不知道,沒有智慧。黑暗同無明是一樣的意思。愛——就是從無明與黑暗而生的。人世間的煩惱痛苦,都是由愛而引起,為愛所縛,好像蠶蟲作繭自縛,至死不悟。欲愛的無明黑暗,把人纏縛在六道中流轉生死,出不了苦惱的煎熬。但能覺悟沒有我的知見,沒有人的知見,沒有衆生的知見,也沒有壽者的知見,這樣就能出離愛的束縛,得到真的解脫。

愛取為因受來苦 欲求邊際不可得

迷妄漂流無返期 此等可愍我應度

十二因緣是「無明」為首,由「無明」就有了「行」「行」是兩性愛的行為。因愛的行為,就生出識(胎盤)。有了識,然後就有名色。名色是胎兒。胎成了就生出六入——眼、耳、鼻、意。有六入,就有觸塵。由觸塵的感應就是領受。因領受就有愛的需要,需要就是取的欲望,所以說「愛取為因」,而受來生的苦。取就生有,從無明到愛取,於是就生生死死,永無了結之期。人為什麼要修道?就是為脫離生死,永斷輪迴。凡夫在十二因緣內,迷惑妄想越長越多,漂流在生死海中,永無返回之期。這些可憐愍的衆生,我應該去濟度他們!

蘊宅界蛇諸見箭 心火猛熾癡闇重

愛河漂轉不暇觀 苦海淪胥闕明導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六根六塵是十二處,加六識是名十八界,這些都像毒蛇一樣。六十二種的見惑,猶如毒箭。心中的欲火,猛烈地燃燒著。愚癡一生比一生重,可是在愛河內漂流的衆生,生死流轉,也沒有時間仔細觀察思惟,在苦海裡快要淹死了,也沒有個善知識來引導他。

如是知已勤精進 所作皆為度衆生

名為有念有慧者 乃至覺解方便者

菩薩他知道以上這些痛苦的實情,所以要勤加精進。他如此勤勉修行的動機,就是為要度這些受苦的衆生。這就是有正念有真智慧的行者,又是一位已覺悟,有理解有方便智慧的自覺覺他的菩薩。

習行福智無厭足 恭敬多聞不疲倦

國土相好皆莊嚴 如是一切為衆生

菩薩修福修慧,從不曾生自滿心,更沒有感到厭倦的時候。他恭敬十方諸佛,常在諸佛道場的聽法,也沒有生過疲倦的心。以這些功德,莊嚴他將來的國土和三十二種相好,以及八十種隨形好。如此修行,都是為了救一切衆生。

為欲教化諸世間 善知書數印等法

亦復善解諸方藥 療治衆病悉令愈

因為要教化諸世間的衆生,菩薩精通文字般若、書寫、算數、印鑑這些技藝常識,他都深入研究過。他也懂得各種丹方藥性,並且會為人醫治各種疾病,而且有藥到病除,起死回生的靈驗。

文詞歌舞皆巧妙 宮宅園池悉安隱

寶藏非一咸示人 利益無量衆生故

菩薩。通達一切世事,在文辭方面,也很有成就。文章寫得好,詩詞歌賦樣樣出衆,所謂才高八斗。舞藝技藝無不巧妙過人,表現出不可思議的境界。同樣的事,在凡夫做來,常令人沉迷墮落。但菩薩為之,反而能令衆生生出覺悟之心,這就是所謂的「皆巧妙」。宮殿、住宅、花園、池子等,有關設計、建築、佈置,使其壯麗美觀的藝術才能,無一不策劃得平等穩妥,恰到好處。各種五金及寶石和其他種種地下礦藏,菩薩都能認識這些礦苗,並都指示別人去發掘開採。菩薩所說、所作,無一不是真實的。他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所有的衆生,大家都得到好處。

日月星宿地震動 乃至身相亦觀察

四禪無色及神通 為益世間皆顯示

菩薩不只修得了文字般若,他對天文、地理亦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如日蝕月蝕,星宿移換,這些奧妙的道理,河流的來龍去脈,他都有深入的研究。對於人的身體形相,他也善於觀察。在修道方面,四種禪那的境界,四種無色定的情況,和六種神通,菩薩真修實學,妙用應心。為了和益世間所有的衆生,所以他隨順因緣而顯現。

智者住此難勝地 供那由佛亦聽法

如以妙寶磨真金 所有善根轉明淨

第五地的菩薩,住在難勝地時,他供養過無量的諸佛,也在十方諸佛的道場,常去聽法。菩薩這種勤修學的精神,譬如用寶石來打磨真金一樣,越磨越光亮。菩薩修行越是精進,善根也越精純,智慧之光更明淨。

譬如星宿在虛空 風力所持無損動

亦如蓮華不著水 如是大士行於世

譬如星宿在虛空中,是受風輪的力量,互相攝持,才不會隨便移動或遭受殞落。又像大寶蓮花,雖出生於污泥之中,而不染污泥。雖長在水中,也不沾著水。要像這樣有堅貞志節的菩薩,才能在世上行菩薩道度衆生。

住此多作兜率王 能摧異道諸邪見

所修諸善為佛智 願得十力救衆生

修證到第五地的菩薩,多數做兜率天的天王,因為他有正見、明真理,所以他能摧伏一切邪魔外道的議論,擊破許多邪知邪見。他所修積的善根功德,都是為求取如佛的大智慧,希望得到佛的十力,用以救護一切衆生。

彼復修行大精進 即時供養千億佛

得定動剎亦復然 願力所作過於是

菩薩修行更是勇猛精進,在一念之間可以供養千億諸佛,能得到千億的三昧,能動千億的佛國土。同樣在一念間可以做到,如果以他往昔殊勝的願力,還可超過這些。

如是第五難勝地 人中最上真實道

我以種種方便力 為諸佛子宣說竟

就好像前面所講的第五難勝地的一切真實境界,都是人中最高尚,最真實的道理。金剛藏菩薩說:我用種種方便的言辭,為諸位佛弟子演說完了。

◎ 回 向 偈 ◎

願 以 此 功 德 莊 嚴 佛 淨 土

上 報 四 重 恩 下 濟 三 途 苦

若 有 見 聞 者 悉 發 菩 提 心

盡 此 一 報 身 同 生 極 樂 國

此經書由尹國富(普覺)請,全套二十四冊總共歷時三年,由上海智誠法師發心打字並校對,有錯誤之處敬請大家體諒,並指點。願把此經廻向給各人父母、師長,以及法界一切衆生,願生者消災免難,增福延壽,闔家平安,生活幸福,身體健康!社會和諧,大家都能了生脫死,百年以後都能往生極樂,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歷代宗親、各人過去七世父母、冤親債主齊超生,得見彌陀!

Word文档转为PDF版以及网页易读版:生死书 2011.02.13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目錄 疏序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Word版下载 PDF版下载

生死书 回到顶部